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问题的关键。
在全球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启示。
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这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全球化的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为显著和深刻的全球化现象之一。
它表明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信息传播等方式,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高度融合的全球经济系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矛盾。
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制度对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进行全面利用,加剧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剥削。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认识和批判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公平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治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家主权和政治权力逐渐被全球治理机构所取代或者削弱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了阶级斗争和国家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与全球资本主义的利益一致性。
当国际资本主义利益得到迅速扩张和实现时,国家国际利益的最大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的焦点。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解和探讨政治全球化中的国家权力演变及其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三、文化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交流更加便捷,形成了一个文化多元并存的环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解和分析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融、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消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启示,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问题都提供了独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视角。
马原课题-经济全球化下资本主义的发展

私人垄断
少数大企业为了高额利润,
对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
进行操纵和控制
自由竞争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 价值,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竞 争,结果总是大企业获胜, 造成了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国家垄断
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 合在一起,国家加强了对社 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统治和 管理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资本主义
Business is the human activity related to material things. It is necessary for civilization.
Object One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利用国家权力采取各种形式来干
预和调节国民经济,以适应不断
扩大的社会化生产和国际竞争的 需要
Object Two
资本控制世界经济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积累和剩
余价值积累,由此建立了各种国
际经济组织和地区一体化组织
Object Three
全球性的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金融期货 和现货工具对其他国家进行过度 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以追求利 润最大化
”
Business is the human activity related to material things. It is necessary for civilization.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Business is the human activity related to material things. It is necessary for civilization.
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面临着冲击
全球经济危机难以避免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马原(课本)知识点

马原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1)社会根源: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首先是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社会一面是财富积累,另一面是贫困的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其次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给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们求索时代课题提供基础。
2.如何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连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作用。
4.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本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同时也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向。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特征以及应对之道。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运行面临着矛盾的双重压力。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体现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少数资本家所有,劳动力则成为商品。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压榨工人,使工人的收入不能与生产力的提高相适应。
这导致工人的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源于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周期性波动。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周期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周期性危机是其固有特征。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但市场需求的有限性将使超过一定规模的扩张成为不可能。
这将导致过剩产能、投资波动和经济周期性的起伏。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使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包括经济过热与过冷、金融风险增加、产业结构失衡等。
首先,经济过热与过冷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常见特征。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对经济波动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预期偏差等因素的存在,市场容易出现过热和过冷的现象。
过热时,生产过剩、物价上涨、投资泡沫等问题会逐渐暴露;过冷时,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将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
其次,金融风险的增加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资本运作的复杂性增加,金融风险逐渐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因素。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度扩张、高风险的贷款和债务等问题,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
最后,产业结构失衡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另一个特征。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与应对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与应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对经济全球化问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解与应对思路。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与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化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关于社会运动、经济结构和历史发展的理论体系。
其核心理念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的,而阶级斗争理论则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危机和最终崩溃,并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提供了道路和方法。
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特点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间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和互相依存的经济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与科技进步、通信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的便捷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市场的全球化:各国市场之间的壁垒逐渐减少,商品和服务可以更加自由地流通,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2.跨国公司的崛起:跨国公司以其便捷的资本和技术流动,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参与者,对全球经济的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国际劳动力的流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劳动力在国际间的流动也变得更加频繁,人员的流动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
4.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程度增加,资本的流动性大大提高,金融市场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的流动和跨国公司的崛起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剩余价值追逐成为可能。
【生产】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资本主义金融危机

【关键字】生产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摘要:在和平、发展、合作为主题的时代,世界各国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成为了全球关心的话题。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的经济,金融危机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独辟蹊径,建立一套新的金融体系,才能应对未来的经济危机。
关键词: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矛盾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在我们生活的20年之中,我们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世界金融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全世界的各国的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有的甚至是一种对该国经济毁灭性的灾难。
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大国,则更多的去逃躲自己应该担负起的大国责任,通过一些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管用手段和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去向一些发展中国家转嫁金融危机所带来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做为祖国未来的主人,我们应该了解我们所经历过的两个金融危机,以史为戒,躲免在将来的面对时的不知所措。
一.历史上的亚洲金融危机我们先来看看1998年的那次亚洲金融危机的过程。
,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
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 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
,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
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
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
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
但到了,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马原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一、全球化研究的三个层面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的世界范围的全球化研究基本上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也可以说,这个世界范围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层面,也就是第一个发展阶段,说的是经济全球化。
这是人们最初谈论的范围。
70 年代中期新科技产业革命的兴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前提条件,而80 年代初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私有化、自由化、放松控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推广,为全球化进一步提供了政策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开始奉行开放政策,特别是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以后,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西方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开始全速进行,用加拿大左派埃伦·米克辛斯·伍德教授的话来说,“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已成为真正的全球现象”。
①这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生产全球化,也就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
西方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转移到距离原料和市场最近、劳动力最便宜的发展中国家,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东方廉价劳动力成本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 2)贸易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商品贸易数量急剧增长,从1965 年到1999 年,全球贸易总量以美元计算增长了30倍; 其次是世界贸易市场的结构转换,不仅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生变化,而且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相应变化。
在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个三角地区的贸易市场不断整合的同时,世界贸易的中心逐步从西方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转移。
( 3)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不仅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等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整合为一个整体,而且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也逐渐打破壁垒,相互融合,形成24 小时不间断的全球一元化金融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活动主体是跨国公司,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主要获利者。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200 家最大型的公司———其中包括通用汽车公司、壳牌公司、索尼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埃克森石油公司、西门子公司、三菱公司和微软公司等巨人公司———事实上统治了整个世界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经济危机和改革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对改革的启示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
一、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中常见的现象,其原因多种多样。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根源。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特征是生产的社会化和占有的私有化,这种特征造成了生产和占有的不均衡,导致了资本积累的失衡。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与垄断也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竞争从根本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市场波动。
最后,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资本的过度膨胀和金融市场的高度风险化为经济系统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经济危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分析框架。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所固有的矛盾和不平衡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以及资本积累的趋势,最终必然导致经济系统的崩溃。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经济危机的常态,周期中的繁荣与衰退是相互交替的。
最后,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危机的根源所在,认为只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才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
三、对改革的启示面对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对改革提供了一系列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才能够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经济危机中,政府有责任干预市场,调控经济,保障全民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而市场则应该在政府的监督下发挥其资源配置和创新的功能。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两次全球经济危机之马克思主义解读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经济两次全球经济危机之马克思主义解读刘佳【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摘要】通过比较分析两次全球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后果,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阐述两次经济危机所具有的共性,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证明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通过对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阐述了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两次经济危机比较危机发生的原因背景比较。
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从20世纪伊始,由科技革命推动的生产力发展,要求资源在全社会进行配置,而以市场为导向的配置机制带来了生产的无序、盲目,这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有组织、有计划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也使国民贫富差距拉大,广大民众的日益相对贫困带来了整体社会购买力的下降,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供需矛盾不断扩大。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
另一方面,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被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所激化,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2008年,以美国华尔街为源头的金融—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从本质上讲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
但其发生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以及以美元霸权为主要内容的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息息相关。
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以及金融的虚拟化和过度膨胀提供了技术支撑;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则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为美国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提供了最重要的杠杆或平台。
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金融资本呈现出如下的基本特征: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进一步向美国等少数国际金融寡头集中;美国经济加速金融化,实体经济则日益空心化;金融的极度虚拟化、泡沫化和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加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股市、证券市场的紧密相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它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观点。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通过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和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回顾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的起点,而资本主义作为生产方式的一种形式,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精英阶级与劳动者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利益,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凸显,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3.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基于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更加便利地进行剥削,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剥削压力。
二、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1. 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条件。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通过扩大生产和市场,不断对外扩张,从而形成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系。
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间竞争和不平等现象。
2. 强化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不平等马克思主义批判经济全球化中强调的市场自由和自由贸易,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的手段。
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化进程,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面临更加恶劣的工作条件,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剥削和不平等。
3. 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与抗争马克思主义鼓励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与抗争,认为只有通过国际间无产阶级的团结和斗争,才能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

论文题目:怎样用马克思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看待中国卷入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应怎样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内容摘要: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及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一般市场中经济危机的原因和性质及经济周期性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启示;正确认识金融危机,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正文论述:一、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最大局限性是每过一段时期,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首先,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客观上必然造成生产和消费的必然矛盾。
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造成了危机的产生。
其次,一切商品的价值由货币来表现。
货币所具有的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已经包含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的商品远远超过了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因此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生产(决定性因素)-交换-分配-消费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
而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因素所引起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破坏和中断。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绝对过剩,是相对过剩。
是由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不足,造成商品积压,最后扩展成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为什么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由于经济危机后,迫使资本家更新固定资本,采用更新的科学技术,展开新一轮竞争,从而追逐更高额的剩余价值。
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的。
另外,经过一个周期后,无形资本、有形资本客观上也需要更新。
更新后通过采用新技术,可以大大节省开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旦固定资本更新后,由于采用最新技术,劳动效率提高,相应的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也提高,但是远远赶不上生产扩大的速度,因此会再度爆发经济危机,并且其周期会越来越短。
这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周期取决于固定资本的平均使用寿命和更新速度,而固定资本更新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客观上促使固定资本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因此经济危机的周期也越来越短。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分析: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
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
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辑主线上,生产力是首要的因素。
二、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不能作简单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经济全球化研究中的非社会性、非制度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是当前阻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和创新的主要根源之一".③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对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方法论启迪。
(1).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必须从总体上而不是从某一方面进行理解。
从历史发展中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本质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前景,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视域下的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理论等丰富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给予我们的重要的方法论启迪。
(2).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世界历史理论不仅揭示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方面所体现的自然属性,而且揭示了其资本扩张的社会阶级内涵或它的社会属性。
马原课件---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 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 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 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 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 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 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 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 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 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 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 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 则协调与一致。
经济全球化: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取消或放松对
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国际流动的管制, 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进而导 致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趋同。
•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深 入人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 仅担负着学习知识,成就梦想的责任, 更时刻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历史责任。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我们只有不断增进认识,获取新知,才 能在在经济全球化趋于主动,才能真正 获取发展与和平的共赢。
•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 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 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
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 •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 • (三)促进国家主权转移 • (四)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 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 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 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 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 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 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 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 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 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 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 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 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 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 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
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完整+完美排版)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一、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在政治上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1)基本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领土分割完毕。
(2)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难点)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背诵提点资本主义整体而言在积极改善,也在积极改变一些形式,但2018年考研小伙伴只需要记住,资本主义只是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主义面前还是不堪一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观点进行复习与总结。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会不断积累,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其固有的规律性。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并通过商品交换实现这部分价值。
然而,由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不可避免地导致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它通过消除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实现资源的公有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以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存在性和严重性,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其中之一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包括调节市场、增加公共投资和提供社会福利等。
这些措施旨在缓解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冲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阶级,应当通过组织、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在回顾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方法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尽管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论分析,但其实践中的应用形式可能因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它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了过度到共产主义社会以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国家干预经济和无产阶级的觉醒与斗争在解决经济危机中的重要性。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解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解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考研政治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区,很多名词不是很理解,做题的时候就会出现误区,我们今天帮同学们简单梳理一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考点,让打大家从宏观和微观上都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一)主要概念: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2.资本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并积累货币资本的历史过程。
(二)主要问题: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2)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4)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
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
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马克思主 义经济危机理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总结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本质、根源、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这并不是说社会生产的产品真的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而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导致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使得商品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劳动人民的购买能力。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生产过程由资本家控制,生产成果也归资本家占有。
而生产本身却越来越社会化,各个企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整个社会的生产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过程由社会统一管理,生产成果由社会共同分配。
但资本主义私有制却使得这些要求无法实现,从而导致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商品滞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等。
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商品积压,卖不出去,企业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降低生产,甚至关闭工厂,导致大量工人失业。
工人失业又进一步减少了社会的购买力,使得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银行也会因为企业的破产和债务无法收回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是经济危机的爆发期,商品大量过剩,企业纷纷倒闭,工人失业,经济急剧下滑。
萧条阶段是经济危机的低谷期,生产停滞,市场萎缩,物价下跌,失业人数众多。
复苏阶段是经济开始恢复,企业重新开始生产,就业人数逐渐增加,市场逐渐活跃。
高涨阶段是经济繁荣时期,生产迅速扩大,市场需求旺盛,物价上涨,利润增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强调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中,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必然导致国际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进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力和劳动力的整合。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借助于自由贸易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相互联系和依存,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推动了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竞争和扩大市场的内在要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不断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扩张。
这种竞争和扩张的结果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紧密相连。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加剧,金融资本的统治增强,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这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革命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丰富和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也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问题。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哲论文---以马克思视角看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②加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③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④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影响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观点
①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要孤立的看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也说明了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和问题。经济全球化处在了不断的发展之中,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各个国家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促使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这就体现了哲学的发展观点。③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也就是说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全面的看问题,而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经济全球化在为中国经济带来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强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扩展了中国的海外市场,发展了经济的同时也使中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我们不能只片面的看待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的机遇,也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1)全球性的世界市场体系
马克思在研究世界历史时探讨了资本主义发展与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强调,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资本越发展,资本流通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马克思又结合资本的本质对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进行解释:资本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劳动,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这一过程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壮大和不断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进一步开拓世界市场,使生产和消费都是世界性的。这样为了节省成本和劳动力,生产的各个阶段都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分工在全球范围进行,整个生产过程虽然地点不同,但是所采用的生产标准、设计标准、销售标准都是相同的,这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又节省了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一、全球化研究的三个层面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的世界范围的全球化研究基本上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也可以说,这个世界范围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层面,也就是第一个发展阶段,说的是经济全球化。
这是人们最初谈论的范围。
70 年代中期新科技产业革命的兴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前提条件,而80 年代初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私有化、自由化、放松控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推广,为全球化进一步提供了政策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开始奉行开放政策,特别是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以后,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西方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开始全速进行,用加拿大左派埃伦·米克辛斯·伍德教授的话来说,“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已成为真正的全球现象”。
①这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生产全球化,也就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
西方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转移到距离原料和市场最近、劳动力最便宜的发展中国家,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东方廉价劳动力成本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 2)贸易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商品贸易数量急剧增长,从1965 年到1999 年,全球贸易总量以美元计算增长了30倍; 其次是世界贸易市场的结构转换,不仅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生变化,而且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相应变化。
在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个三角地区的贸易市场不断整合的同时,世界贸易的中心逐步从西方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转移。
( 3)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不仅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等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整合为一个整体,而且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也逐渐打破壁垒,相互融合,形成24 小时不间断的全球一元化金融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活动主体是跨国公司,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主要获利者。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200 家最大型的公司———其中包括通用汽车公司、壳牌公司、索尼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埃克森石油公司、西门子公司、三菱公司和微软公司等巨人公司———事实上统治了整个世界经济。
它们的利润在1983 年至1997 年间增长了224%,大大超过了同期世界经济增长144%的比例。
它们的营业额超过了世界190 个国家中180 个国家全部国民生产产值的总和。
这200 家巨型公司的销售额相当于全球国民生产产值总和的25%。
②全球化研究的第二个层面,就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著作,把全球化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联系起来,从而使全球化研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根据美国新左派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观点,资本主义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是一个世界体系,由中心区、半中心区、边缘区组成的世界体系。
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
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外,还提供销售市场。
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 对中心区部分地充当边缘区的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
③这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发展趋势,它的发展动力就是资本最大限度追求利润、无限扩张的欲望。
这样一来,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就被提前到16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和现在的沃勒斯坦都承认,资本主义是从16 世纪开始的。
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以后人们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它是曲折迂回的,在历史上多次被打断,又多次从头开始。
至少在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全球化,后来,它被两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所打断。
目前进行的全球化不过是历史上那个被打断的经济全球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开始,它在未来肯定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直线发展的。
全球化研究的第三个层面,也就是第三个发展阶段,就是把全球化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联系起来,这里涉及到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方面。
就历史而言,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一个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如果承认人类最早的祖先起源于非洲的话,那么非洲古猿人如何使自己的后代子孙遍布全球,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命题。
布罗代尔认为,小麦和水稻都起源于中亚干旱山谷,后来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也是一个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椅子是公元2 世纪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当时被称作“胡床”。
夸大一点说,就连桌椅板凳也有一个全球化的历史。
这样一来,全球化就几乎无处不在了。
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传播到整个世界,这都涉及到全球化历史。
讲到现实,在这个层面,全球化与人类这个命题涉及危及人类生存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就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说的“世界风险社会”。
贝克认为这种风险“第一是生态危机,第二是全球金融危机,第三是跨国恐怖主义网络的恐怖危险”④。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研究正面临一系列十分艰难的重大课题,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严峻时刻: 全球气候问题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 石油、粮食、水以及一系列人类生活资源的供给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波动和潜在危机,恐怖主义和民族(或种族)分裂主义的猖獗,再加上核武器的威胁,这一系列问题都已经全球化了,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性危机。
进入21 世纪,掌握高度发达技术的人类面对生存环境和资源供给的恶化,却找不出摆脱危机的办法。
而这一系列问题和危机大多起源于人类自身的经济活动。
谈到未来,就是指人类社会将在什么理论基础上实现全球一体化。
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 包括民主社会主义都是要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实现人类社会的全球整合。
各种不同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者都坚持要在本教派教义基础上实现世界大同。
这种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治斗争和思想意识形态斗争,它们是长期的,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社会形势的起伏波动而时缓时急。
就以上三个层面来说,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这个命题主要涉及前两个层面,首先涉及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经济全球化与30年代大危机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至少发生过三次经济全球化,这三次经济全球化与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即科技产业革命有着直接关联。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引发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作了经典的描述: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指出了全球化与“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危机之所以越来越频繁和剧烈,就是因为随着产品总量的增加,亦即随着对扩大市场需要的增长,世界市场变得日益狭窄了,剩下可供榨取的新市场日益减少了。
”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克服危机的手段是: “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
”马克思强调这种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总是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性循环。
它要经过消沉、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停滞等阶段。
”他认为这种危机的本质在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利润率的下降成为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在某一点上和劳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发生最强烈的对抗,因而必须不断地通过危机来克服”。
换句话说,经济全球化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把生产的社会性扩大到世界范围,从而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利润率的下降,这种利润率下降一旦发展到资本无法容忍的地步,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判断和预见。
如果说,《共产党宣言》描述的是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第一次全球化,那么,19 世纪80 年代以后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19 世纪80 年代西欧资本主义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萧条,这次危机以后是一个较长的经济繁荣阶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前的30 年内, 也是一次经济全球化全速发展的时期。
当时也是科技产业革命,特别是通讯交往技术革命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得人类在世界范围的交往,包括国际经济交往变得更加容易。
铁路网络不断扩大,人们设计的贸易商船越来越大,由电报和电话形成的世界市场网络化推动了经济增长。
1880 年世界范围内只有37万公里长的铁路线,1912 年增加到100多万公里。
与此同时,世界贸易商船队的吨位增长了一倍多。
在17 年内海底通讯电缆的容量增加了70%。
在1913年,伦敦交易所的经纪人如果要向与纽约的交易伙伴交换行情与委托, 等待的接线时间不到一分钟。
这也就是说,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前提条件已经具备,而经济政策方面的前提条件则是传统自由主义、现在被称作老自由主义或者曼彻斯特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在当时已经大行其道。
自从19世纪30 年代英国废除谷物法以后,历届英国政府始终把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作为发展兴国的国策,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开始进行一种制度转型,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帝国主义。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生动概括了这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区在西欧,英国是中心区霸权国家,它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老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经济信条,曼彻斯特资本主义模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样板。
“当时英国就像今天的美国一样,决定着商业与金融规则,英镑成为全球认可的货币,伦敦城市中心地区的银行管理着富饶欧洲的大部分财富。
他们向新兴地区的矿山、铁路或者公共运河系统投入成千上万笔完整的资金。
就今天的风险资本基金一样,它既产生了惊人成就,也制造了大量投机破产事件。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19 年出版的《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中生动地回顾了这段历史,他写道: “那曾经是人类经济进步史上多么惊人的一幕”,“当时的伦敦人可以在床上一边喝着早茶,一边通过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各种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他也可以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己家门口; 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的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核心的冒险事业中……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而不需要护照或填写各种表格,他可以派自己的仆人到附近的银行大厦,取出似乎非常方便的贵金属,然后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通行无阻。
”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1987 年出版的《帝国的年代》一书中也具体描述了这段历史发展进程: 19 世纪晚期,英国“在眨眼之间便将正式或实际上属于英国君主的面积扩大到地表的四分之一(英国制的地图骄傲地将这四分之一染成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