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的生命

生活不是写诗,但并不妨碍我们诗意地生活。如同生活中的许多人,虽然不是诗人,却能够时刻体验到平凡生活的诗情画意。为此,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表达一种特有的存在状态:“人类应当诗意地居住在这个地球上。”

最高的诗意来自生命。《红楼梦》大观园里那群光彩照人的女子,都是一批诗化的生命形象。她们虽然被浊泥世界所包围,但精神上却站立于浊泥世界的彼岸。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群千古不灭的至真至美至善的诗意形象的塑造,表达着自己的理想憧憬:人的存在应是“诗意的存在”,人的合理生活应是“诗意的栖居”。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诗性文化的国度,以李白、杜甫、王维、陶渊明、苏东坡、刘禹锡等为代表的古典诗人,他们从沉滞平凡的衣食住行和大自然的山水美景中,提炼出感天动地、世代流传的诗词歌赋。但中国最纯最美的诗意精神品质,更多的是留存在人的行为和历史事件中。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以及大禹

治水,伯牙、钟子期的非功利性义气,嵇康身上的风骨正气,慧能彻悟人生的禅气……我们阅读历史,分明在阅读生命,阅读这些曾在历史上传说或出现过的深刻而诗化的生命。

社会无疑是复杂的,生命中有太多的无奈,可谓“生烦死畏”。人活在世上本就不容易,要想活得像个人样,活出人的光泽就更不容易。我常常叩问:活在充满泥浊龌龊的红尘世界里,诗化的生命是否可能?在风雨交加的大地上跋涉人生旅途,诗意的栖居是否可能?《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贵族府第的首席诗人,在临终前焚烧诗稿,以其行为语言说明诗意存在的不可能。但另一种声音执拗地在耳边响起:虽说“生烦死畏”、一切皆空,但人之为人、“深情感慨”。一切情感毕竟是人生最后的实在。《红楼梦》正是以最深刻、最动人的悲剧,展现了一群情感空前精彩的诗意生命,曹雪芹对这些呈现本真状态的生命给予了最高的礼赞。看来,曹雪芹与荷尔德林两位诞生于十八世纪的天才,奇迹般的不谋而合:人类对原始诗意生命的向往,正是日常生活的美感源泉,也是人生苦旅中享受不尽的“永久魅力”的秘密所在。

的确,越是深切地感知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越是感知自己的活着正是宇

宙中最美丽的存在,就足以让我们热爱人生,追求诗意的生命。我想,不妨把生命当成到地球上“走一遭”的机遇,尽可能地使生命自由一些、率真一些、潇洒一些。不妨把生命当作一次实验,按照自己的真性真情去诗意地生活,不必拘泥于他人的评语与目光,更不接受各种无形之手的牵制。诚如王小波所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很难设想,人没有诗意的世界,生命的格局将是何等低下和可怜!

要想开创诗意的生活,获得诗化的生命,首先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人归根到底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来自泥土又回归泥土,土地是人的永恒家园。然而,人往往随着年岁的增长,身心之内那些自然部分会逐步退化,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但我相信人与自然需要一定的合理比例,否则,人的灵魂难以保持健康。好比在一个家庭中,人与自然也得有个合理比例,全都是“知识老人”,没有孩子,就会因为缺少自然气息而损及身体与灵魂。想到这儿,我们怎么能不努力与大自然联系,充实自己的生命能量呢!

人与自然的联系不仅是与大地的联系,还有天空,这是更大范围的自然。屈原的《天问》正是关于宇宙和自然的提问,而康德的墓志铭有着更完美的表述:

“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凝视愈深沉,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是的,缺乏对星空最深情的专注与凝视,失去星空的笼罩与滋养,人的精神夜晚将是多么黯然与冷寂!星空对于地球人类而言,是唯一的上苍,也是最璀璨的精神屋顶,它把时空的巍峨、神秘、纯净、深邃、慷慨、无限集于一身,同时也把诗意一并交给了人类!我常想,人类如果站在尘世不再仰望头顶的星空,沉湎于物欲不再敬畏心中的道德律,那么,人将退化为生物学的存在,何谈生命的诗意?

追求诗意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回归婴儿状态。这是在时间形式上向过去回归而在实质上向未来前行。婴儿状态就是自然状态,婴儿就是大自然。老子提出“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认为人在“沌沌兮”的婴儿憨傻状态时,感觉最真最灵。他的五千言道德经,是对宇宙、自然、人生的洞察感悟,至今让人读来新鲜。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这种回归。海德格尔说,今天的人类已经难以和本真自我相逢。在被财富、机器、权利异化之后,人类已失去了本真状态。他甚至极端地把后现代社会描述成“技术的白昼和精神的长夜”。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社会的复杂、人性的黑暗变得处处设防、世故冷漠。不少人财富、地位变化之后,

心灵健康明显受到了腐蚀。就连一些饱学之士,也没能从学问中跳出来,变得冰冷、酸气、世故,以至于世故大于学问。回归婴儿状态,正是要战胜世故,远离冷漠。我以为真正有福的人,是面对社会人生世相,“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在获得了财富知识后,又获得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力与穿透力,有力量和智慧返回婴儿状态,保留自己生命深处的激情与天真天籁。倘如此,当是值得庆幸的“生之凯旋”。(张廷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