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的利与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识教育的利与弊

作为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成才,作为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出人头地、有出息。在教育学生或子女时,因为“望子成龙”心切,不少教师、家长恨铁不成钢,总是把批评指责挂在嘴上,把严字写在脸上。总是认为:“成绩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错误不批改不了。”好像学生只能在批评指责中才能长大成材,批评指责成了教师对付学生的常规武器。有时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做法。使用一些刺激性语言,如:花岗岩脑袋,不开窍;死猪不怕开水烫。像极具杀伤力的炸弹轰击而来,对学生态度冷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在阿Q身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为人师表者们,在上面的镜头中也许能看到自己声嘶力竭,气急败坏的模样。恨,铁就能成钢吗?我们都知道答案。当然这“恨”不是敌我矛盾,阶级斗争,是急于求成的偏见,是感情冲动。恨,铁成不了钢。反而激起学生的恨,在学生心底刻下伤疤,伤害师生感情,讨厌你所教的学科,不喜欢你着位老师,影响教学效果,有时给我们老师也带来不愉快。出于好心和责任心,为了学生的前途和未来着想,结果却深深地伤害了学生,我们教师是痛苦的制造者。有个学生曾说:“他毁了我的自尊,这样的耻辱在我的心里激起的只有仇恨,令我一生一世都不会再去亲近那门课了。这了极端的做法否认个体差异,使孩子丧失了自信、自尊、自爱,导致失败和两极分化。孩子害怕失败,到甘心失败,跌到后再也爬不起来,破罐破摔,不喜欢课堂,不喜欢学习,不愿意上学。

多数教师并不是没有责任感,也并非缺乏爱心。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力不从心,原因在于缺乏一种教育的艺术,赏识教育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艺术力,素质教育需要赏识教育。

究竟什么是赏识教育呢?赏识教育我们并不陌生,作为家长在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就使用了赏识教育。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语迟”,父母从不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一个正常饿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赏识,成功的教育”。它是有意识地用我们温暖的手,推动孩子健康成长,在保留其个性的同时,使之最大限度地发展。

一、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教育正是基于这一原则的一种与当前新课程发展方向完全一致的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综观当前的教育发展情况,赏识教育主要还是被作为一种思想在教育范畴中加以引用,而在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与实践尚处于基础层面。

赏识教育是一种评价。有调查表明,老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一生。评价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纽约第一任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小时候逃课、打架、无所事事,但是新任校长保罗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校长对他说:“我一看到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的州长。”校长的话产生了巨大作用,唤醒了保罗的主体意识,经过努力他真的成了州长,评价意味着被评价者潜能的开发,我们要通过主体参与评价,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信心,发展内驱力。

赏识在词典里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刺激神经细胞活跃,提高学习效率。在教育教学中以正面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被激起的状态,使效果趋向于极大化的做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

国“国宝”的全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也将“激励、赏识、参与、期待”作为自己对学生的八字方针。赏识作为一种思想,其在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早以被教育者所认同。

国内最早提出并尝试“赏识教育”的现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几哦于研究所所长的周弘教师。他在教育自己女儿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教育的真谛,从一个“爱”字发展到“行”字,然后归纳为“赏识教育”,得出结论:赏识是孩子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最高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创立的动机理论中提出“附属内驱力”的概念:学生通过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着种动机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奥苏贝尔的这一理论实际上就是将“赏识”这种激发学生的内动力的情感因素作为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归因。

进入新世纪,就是进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期。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广实施,其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起潜能,培养其特长;必须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可以说,新课程理念更是为赏识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示。在这种背景下,赏识教育的概念日臻成熟,我们可以这样给赏识教育下定义:“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需求,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通过赏识教育的实施,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意识与情趣,并逐步形成创造能力;可以是学生得到赏识鼓励与情感熏陶,从而养成乐观的健康心理,积极向上、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发展多向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可以通过教育者赞扬为学生创造自由联想的空间和充分发挥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