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讲义教案之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教学设计《对联》教学设计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联》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对联》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对联的起源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二、了解对联的特点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

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

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

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

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

”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

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三、牛刀小试(一)评改对联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二)改改高考卷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5.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三)补充对联(1)填写缺字联: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7《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常识,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对联的有关知识,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尝试对对子,训练思维敏捷性,语言表达规范性。

4、学会品味鉴赏名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尝试拟写对联【教学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

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对联常识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1、什么是对联呢?“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作“对句”。

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

2、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2)词类相同(3)结构相当(4)意境相合(5)平仄相对。

赏析:辞旧岁再创千秋业;过新年更上一层楼辞旧岁——动宾结构过新年——动宾结构千秋业——偏正结构一层楼——偏正结构上联有什么结构格式,下联相同的位置也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格式。

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1)平仄相异,仄起平收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

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第二课时)

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第二课时)

江西佳婚亭联: 福州春意亭联: 杭州梅竹亭联: 有情终配鸳鸯侣; 莺啼燕语芳菲节; 雪里梅花红烂漫; 相爱总结连理枝。 蝶影蜂声浪漫诗。 霜间竹叶碧玲珑。
• 以上三一联中“芳菲”对“浪漫”、“鸳鸯”对“连理”、“烂漫” 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对联传统对格
• 五、互成对(指一句之中连用两个同类词语,再两两相对 的格式。可分为实字互成对、虚字互成对与虚实互成对三 种。) • 入道无来去; • 清言见古今。 • 此句为唐代诗人储光羲五言律诗《题虬上人房》中颔联, “来去”互成对,“古今”互成对。
对联传统对格
• 四、联绵对(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 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叠韵的关系,如“ 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的 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 ”、“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 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 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 如:
对联传统对格
• 七、流水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 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 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 • 如: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 维) •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 这几句均出自唐朝诗人的作品,出句与对句之间有着紧密 的联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为:要想看 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上下句紧密 相承,不能颠倒位置。
1、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2、湖北通山县九宫山: 任我纵横千里目; 看他吴楚万重山。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1.2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繁荣,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1.3 对联的作用: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还具有装饰、喜庆、祭祀等多种功能。

第二章:对联的基本结构2.1 对联的上下两句: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2.2 对联的平仄和韵脚:对联要求平仄相间,韵脚相同,以达到韵律协调的效果。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3.1 拟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对联的主题和内容。

3.2 思考对仗:在上联的基础上,思考下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3.3 选择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韵脚。

3.4 拟写对联:根据对仗和词语的选择,拟写上下联,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和评价4.1 对联的鉴赏:通过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理解对联的意义、形式和艺术价值。

4.2 对联的评价:从对仗、韵律、意义、语言等方面对对联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对联的应用:对联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增添了喜庆和文化的氛围。

5.2 对联的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教育、比赛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

5.3 对联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第六章:对联的修辞手法6.1 对联中的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对应,词性相对应,结构相对应。

6.2 比喻和象征:在对联中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富有表现力和深度。

6.3 拟人和托物言志:通过对联中的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七章:对联的写作技巧7.1 炼字:在对联写作中,精心挑选字词,使对联语言更加精确、生动。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

《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教案教案:传统文化常识之对联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定义和起源;2.掌握对联的概念和特点;3.学习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对联的定义和起源;2.对联的概念和特点;3.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描绘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对对联的了解,并请学生就“对联”这个词进行思考与解释。

Step 2:对联的定义和起源1.教师给出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指以两个相对称的句子组成的一种文学形式。

”2.教师讲解对联起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联起源于古代,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

对联作为一种言简意赅、形式优美的表达方式,广泛应用于民间和官方场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Step 3:对联的概念和特点1.教师给出对联的概念:“对联是由两个对仗的句子组成,这两个句子既可以是对仗的,也可以是相对称的。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传统对联的特点,如字数相等、意思对仗、形式对称等。

Step 4: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1.教师讲解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如句式对仗、字数平衡、意境统一等。

2.教师给出一些经典的传统对联,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韵味,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红袖添香”、“青梅竹马”。

Step 5:制作对联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

每组选取一个主题,或诗词、或寓意,并编写对仗句子制作对联。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审查、修改对联,确保其形式对称、内容对仗。

3.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制作的对联,并进行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对联的定义、起源、概念和特点,并学会了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通过制作对联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但是本节课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操作环节相对较少,下一步可以增加相关练习和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联》 讲义

《对联》 讲义

《对联》讲义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一种源远流长、富有韵味的文学形式。

它不仅是汉字语言独特魅力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对联通常由上下两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

从形式上看,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节奏相应。

比如“春风拂面诗情涌,秋月临窗画意生”,“春风”对“秋月”,“拂面”对“临窗”,“诗情涌”对“画意生”,不仅在词性和平仄上相互呼应,在意境上也相互映衬,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联的平仄规律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平仄是指汉字读音的声调,古代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现代汉语中,一声和二声大多为平声,三声和四声大多为仄声。

在对联中,平仄的交替使用可以使对联读起来富有韵律感。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协调,读来朗朗上口。

对联的词性相对也是一大要点。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像“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中,“青山”与“白铁”,“忠骨”与“佞臣”,都是名词相对。

对联的意境也是其魅力所在。

上下联的意境应该相互关联,或是相辅相成,或是形成对比,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或情感。

比如“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

对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以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在婚庆、祝寿等喜庆场合,也常常能看到寓意美好的对联。

此外,名胜古迹中的对联更是为景观增添了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创作对联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积累。

首先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词汇和知识。

其次要多练习,从简单的对联开始,逐步提高难度。

还可以借鉴古人的优秀作品,学习他们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在欣赏对联时,我们要仔细品味其形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

同时,也要了解对联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其魅力。

总之,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初中对联知识教案

初中对联知识教案

初中对联知识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格式和特点,能够编写简单的对联。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汉语水平。

教学重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结构、格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对联的创意编写。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对联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展示一些著名的对联,让学生初步感受对联的魅力。

二、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格式和特点(15分钟)1. 讲解对联的结构:上联、下联和横批。

2. 讲解对联的格式:对仗、平仄、字数等。

3. 讲解对联的特点: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三、对联创作实践(15分钟)1.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编写对联。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对联作品。

3. 教师对学生的对联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结构、格式和特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对联,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推荐一些对联相关的书籍和资源,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了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通过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格式和特点,使学生掌握了编写对联的基本方法。

在实践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创意,编写出了许多有特色的对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对汉语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对联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优秀的对联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对联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联创作水平。

对联讲义

对联讲义

第一课时:对联简介§01 汉字和对联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

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徵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

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

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对联采诗词曲赋骈文之精华,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裁,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可谓中华瑰宝,国学明珠。

请看下面一些实例,括号内的二元序列表示该联结构所用的规范句式。

毛泽东赠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1100011)吕端大事不糊涂(0011100)上联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赞其一生谨慎,功劳卓著。

下联借用清乾隆赐张廷玉七十寿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句。

潞国,宋潞国公文彦博。

吕端,宋宰相。

宋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委以重任。

此联对仗工整,用典精当。

两句话概括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品德和才能,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叶帅的信任。

可以当历史读,当传记读。

北京旧门联学士青莲,尚书红杏(1100,0011)中郎绿绮,太史黄庭(0011,1100)这是民国初年北京某宅的门联(冰心《春节忆春联》,1985年2月22日《北京晚报》),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

学士青莲”是唐翰林院学士李白,又号青莲居士。

“尚书红杏”是宋尚书宋祁,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得“红杏尚书”的美名。

“中郎绿绮”是汉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

“太史黄庭”是晋会嵇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黄庭外景经》。

此联对仗工丽,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的府第。

对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是其他文体望尘莫及的。

郭沫若题丽江得月楼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0011100,1100,0011)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1100011,0011,1100)此联写丽江山水,令人神往。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第一课时)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第一课时)
富·贫 • 金屋未富盈德义 • 瓦釜非贫入赋诗
嵌字联常见格式
• 5、 鹤膝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五位,因为本题富为仄 ,贫为平,如果上联嵌入富,下联嵌入贫,则出现三仄尾 和三平尾,这是对联大忌,故将富贫调换位置嵌入上下联 ,同样的道理,如果联题为平仄,那么在雁足格中也要调 换位置,因为上联尾字应为仄,下联尾字应为平。) 富·贫 • 煮豆同食贫有乐 • 烹珍各爨富无亲 • 6、凫胫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六位) 富·贫 • 孝子贤孙成富室 • 薄德寡义是贫家
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
第一课时叠语对和嵌字对
对格
• 所谓对格指的是对联的辞格,也就是对联的修辞技巧,是 指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在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利用各 种语言技巧,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包括它表述意义的准确性、谐趣性、通融性和感染力。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楹联的格式、体律逐渐完备,除了 对联本身的修辞技巧,其他问题尤其是诗词的修辞技巧也 被应用到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因此对联的修辞技巧很多。 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一些对联中独特的辞格,一般文体所通 用的辞格,如比喻对、数字对、夸张对、设问对、顶真对 、用典对、对比对、借代对、比拟对、排比对、双关对等 等在后边的对联分类中会有所提及,本节课不再赘述。
一、叠语对
• 第二种看法是:叠语,就是把同一个词语或短语 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方法。
• 如大连庄河仙人洞联:
• 仙乘黄鹤去,知否,知否; • 客伴春风来,乐哉,乐哉。
• 上联“知否,知否”和下联“乐哉,乐哉”均为叠语。
一、叠语对
• 第三种说法:叠语对也称为“叠字对”,是指将一 个字(而不是词语或短语)反复用于上联,又将另 一个字反复用于下联相对应的位置。重叠的字之间 没有阻隔。
嵌字联常见格式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对联》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二、了解对联的特点三、掌握对联的写作教学设想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二、对联的起源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对联教案》PPT课件

《对联教案》PPT课件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 hào 读 书 时 不 好 hǎo 读 书
好 hǎo 读 书 时 不
好 hào 读 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办人民满意学校”
请你把这一行字改成一幅对联:
构建——(创)办
社会主义——人民(群众)
2010高考重庆卷
20. 有人用“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来解释 “重庆”二字。请你以此为开头,续写 一副对联。要求:
千里为重: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大为庆: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发展:到了唐以后,开 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 垒换成了秦琼(秦叔宝)和 尉迟恭(尉迟敬德)。尉秦 Nhomakorabea迟


再发展: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 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 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 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 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 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 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 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 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 春联。
上联: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
量力而行。
补充对联
4、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
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 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 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
中国何人领 呐喊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 文坛从此感彷徨。

对联知识讲座

对联知识讲座

对联知识讲座(四)---对联格律2009-08-26 14:52:35| 分类:对联知识|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对联的格律对联格律1、对联的基本规则,也就是联律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等。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词等等,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虚词的使用要特別注意这就涉及到出联的节凑问题,大家怎么样去断定的问题要看懂出联的节凑合词性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比如花正好有的对叶色香这就是节凑不对了。

结构错误,就不是好联了,我的体会关键是,要把自己的联,与高手的对比一下,看差在哪里,找出毛病,就会进步了。

并且,对别人指出的错误,不要讳疾忌医,有道理的就吸收,没有道理的也是个参考。

梨花似雪随风落这就是节凑看清楚了在去对。

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就是上次讲过的246问题135不论,246分明。

这是初学者长犯的毛病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大家在看到别人的出联时,根据末尾的字,就知到是上联或下联了,末尾字是仄声的肯定是上联,末尾字是平声的肯定是下联。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以上六条基本规则就是我们初学者必须遵守的。

这几条把握好了,基本上就是一个差不多的联了,掌握好这几条以后,再从意境上锻炼。

我總結一下,六點第一条字句对等。

第二条词性对等第三条结构对应第四条节律对拍第五条平仄对立第六条形对意联3、平仄在联中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为仄,○为平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

《对联知识讲座》课件

《对联知识讲座》课件

形是表象。
技巧贯穿在不同的句子中。
对联的欣赏和创作
1
创作
2
对联的创作需要有丰富的文化词汇和对语言 的把握,同时需要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的灵敏,以及传统
文化知识的储备。
欣赏
欣赏优美的对联的方法有对比、体验、品味, 通过对典故、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能够更 好欣赏对联。
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
传承方式主要有口耳相承、书写传承、教育班、专业机构等,结合多种方法,实现多元化传 承。
《对联知识讲座》PPT课 件
在这个对联知识讲座中,我们将全面介绍对联的定义、起源、构成、分类、 基本要素与技巧、欣赏和创作、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及对联的价值与意义。
对联的定义和起源
定义
是由两个相对联的短句组成的,用来表达相对或互补关系的文字艺术。
起源
出现于唐代,作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称作“对子”,后发展成为今天我们熟知的 “对联”。
构成
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共三个部分。
对联的构成和分类
1
构成
上下两句意义相对应或相补,音节相同或相近。
2
分类
平行对:两句纵向排列,意义对称; 交叉对:横批两端是两句纵向或悬挂排列,交叉呼应; 对仗句:两句在音节、长度等方面相对应,共同构成意义。
对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要素
技巧
韵、音、意、形是对联的基本要素,韵是灵魂,音、意、 对联学习的技巧包括照应、对仗、托物、比兴,不同的
发展
对联在现代的发展有了新的应用场景,如展览、APP、公益活动等,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结语
1 对联的价值和意义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联(公开课教案)

对联(公开课教案)

对联(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1. 提问法。

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 讨论法。

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 竞赛法。

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相关对联的照片、图片、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幻灯片1)课题《对联》一.导入:(幻灯片2)花絮:对联与高考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

“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

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

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

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

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

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

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

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

“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幻灯片3)第一副对联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2.(幻灯片4)对联欣赏:(幻灯片5)①岂无志者能成事,惟有福人能读书。

(幻灯片6)②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幻灯片7)③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

(幻灯片8)④楼观沧海日,月映清淮流。

二、提问,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1.请同学们谈谈对对联知识的理解。

《对联》ppt课件

《对联》ppt课件

详细描述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描绘进行夸大或缩小,强调其某一方 面的特点,在对联中常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深刻的寓 意。例如,“水深千尺龙鱼跃”,夸张地描绘水的深度 和鱼跃的情景,表达了壮观的自然景象。
05
对联的鉴赏
语言美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对联的语言美体现在其音韵和谐、对仗工 整、平仄有律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结词
春联是最常见的对联类型,用于庆祝春节等喜庆场合,通常以红色纸书写,寓意吉祥如 意、幸福美满。
详细描述
春联通常由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整 体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常见的春联主题包括迎春接福、家和万事兴、财源广进等。
婚联
总结词
婚联是为庆祝新人结婚而写的对联, 通常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
总结词
对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和推崇。
详细描述
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不仅在民间广受欢迎,还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 喜爱和推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都是对联的高手,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对联作品,为后人所传 颂。同时,对联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对联的起源
总结词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是为了驱邪避凶,后来演变为一种文学形式。
详细描述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在春节时,人们会在门户上悬挂桃木板,上 面写上吉祥的词句或神名,以驱邪避凶。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上的字句变得越 来越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对联的发展
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平仄的搭配,词语 的对仗,句式的统一,给人以音乐美感。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10 分钟)
- 介绍对联的定义、组成部分(上联、下联、横批)和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等)。

- 通过一些典型的对联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3.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15 分钟)
- 讲解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 提供一些对联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分组创作对联(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对联。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解释其意义和创作思路。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6.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及创作对联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对联知识讲座教案

对联知识讲座教案

对联知识讲座教案
教案标题:对联知识讲座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 能够欣赏和创作简单的对联作品
教学重点:
1. 对联的概念和特点
2. 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 对联的欣赏和创作
教学难点:
1. 对联的写作技巧
2. 对联的创作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对联范例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对联的概念,通过展示对联的图片或范例,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二、讲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
1. 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历史渊源
2. 分析对联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15分钟)
1. 分析对联的基本结构:上联、下联、横批
2. 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对仗、对比、对景等
四、对联欣赏与创作(15分钟)
1. 展示经典对联范例,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对联的魅力
2. 指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可以给予一些主题或提示
五、总结与展示(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魅力,并展示学生创作的对联作品。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对联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多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对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同时也培养了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联》教案设计参考

《对联》教案设计参考

《对联》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了解对联的发展历程。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对联的优美语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创作出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内容丰富的对联。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

2.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提高对联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 学生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

3. 对联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对联的写作技巧,尤其是对仗和平仄的运用。

2. 创作具有丰富内容和独到见解的对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精美的对联作品,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

4. 案例分析:教师分析经典对联案例,引导学生欣赏对联的优美语句。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创作对联,互相借鉴、修改。

6. 作品展示:各小组展示本组创作的对联,全班同学共同欣赏、评价。

8.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创作一副对联,下节课进行展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写作的基本技巧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联作品的结构、对仗、内容等方面的质量。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经典对联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 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对联作品:教师准备丰富的对联作品,用于教学演示和让学生欣赏。

2. 教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对联写作教材,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对联知识。

格律常识对联课件

格律常识对联课件

对联的审美体验
总结词
通过对对联的审美体验,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详细描述
从对联的音韵、意境、意象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对联的艺术特点,引导读者领略对联 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THANKS
谢谢
04
CHAPTER
对联的应用与价值
对联在文学中的地位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形式 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
化内涵。
在古代,对联被广泛应用于文学 、艺术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 表达思想、传递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体现了人们对 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审美追求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调
声调是指汉语中四种声调(平、上、 去、入)的搭配和变化,是构成对联 语音美的重要因素。
VS
在对联中,声调的搭配和变化也需要 遵循一定的规律。根据汉语声调的特 点,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声调应 该相呼应,避免同声调的连续出现, 以增强对联的语音美感和抑扬顿挫感 。
03
CHAPTER
对联的创作技巧
立意新颖
总结词
对联的立意应独特、新颖,避免 陈词滥调,能够引人深思。
详细描述
在创作对联时,首先需要确定主 题和中心思想,选择一个新颖独 特的角度来表达,使对联具有较 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语言优美
总结词
对联的语言应优美、精炼,用词精准、形象生动。
详细描述
在创作对联时,应注重语言的运用,尽量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对联的语言表达更加优美、精炼 ,同时要注意音韵的和谐和节奏的明快。
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对联的意义在于其教育作用,通 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义,引 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对联的传统对格
第一课时叠语对和嵌字对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对联的传统对格
2、重点学习叠语对和嵌字对
所谓对格指的是对联的辞格,也就是对联的修辞技巧,是指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在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利用各种语言技巧,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包括它表述意义的准确性、谐趣性、通融性和感染力。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楹联的格式、体律逐渐完备,除了对联本身的修辞技巧,其他问题尤其是诗词的修辞技巧也被应用到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因此对联的修辞技巧很多。

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一些对联中独特的辞格,一般文体所通用的辞格,如比喻对、数字对、夸张对、设问对、顶真对、用典对、对比对、借代对、比拟对、排比对、双关对等等在后边的对联分类中会有所提及,本节课不再赘述。

一、叠语对
关于“叠语”,联家有不同的说法,现简要介绍。

1、第一种看法是:叠语“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句际间(包括单句联上下联,以及多句联分句之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

(叶子彤《〈联律通则〉解读》),由于对联的对仗中严格禁止同字相对,故上下联之间只存在如“之”、“其”、“而”等虚字的同位相对;叠语对应用较多的情况是在句内自对中。

含重字自对的情况均为叠语对。

如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有汉一人”,指三国蜀汉大将关羽。

“有宋一人”,指抗金名将岳飞。

“关岳”,一语双关,既指关隘、山岳,亦喻指关羽和岳飞。

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

上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

以上是叶子彤先生《〈联律通则〉解读》中的观点。

例子也是叶子彤先生所举之例。

2、另一种看法是:叠语,就是把同一个词语或短语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方法。

如大连庄河仙人洞联:
仙乘黄鹤去,知否,知否;
客伴春风来,乐哉,乐哉。

上联“知否,知否”和下联“乐哉,乐哉”均为叠语。

3、还有一种联,称为“叠字对”,是指将一个字(而不是词语或短语)反复用于上联,又将另一个字反复用于下联相对应的位置。

重叠的字之间没有阻隔。

如杭州“西湖天下景”亭对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种类型的联,同样突出了内容、情感,且音节铿锵。

二、嵌字对
在学习嵌字对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钟”这一概念,诗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限时吟诗文字游戏,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

诗钟限一炷香功夫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所以叫做“诗钟”。

诗钟吟成,再作为核心联句各补缀成一首律诗,游戏结束。

诗钟多半限定内容(诗题)、文字和钟格,比如诗钟分咏,限“来、去”,即上联必须
有“来”,对下联的“去”字。

诗钟比一般对联要求格律更工整,内容更含蓄,甚至类似谜语才好。

嵌字对是诗钟的重要形式之一,嵌字对也叫嵌字联,是以嵌字为主要特点的对联。

所谓嵌字,是将选定的字通过与其它字词的搭配组合而专门嵌在联中合适的位置上,能发生意变,能给人一种新的艺术享受。

嵌字格的种类很多,这里选择较为常见的几种形式一起探讨一下。

1、鹤顶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一位)
富·贫
富户深山檐映彩
贫家闹市灶生蛙(典:范丹)
2、燕颔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二位)
富·贫
爱富贪财蛾恋火
安贫乐道刃穿席(典:管宁)
3、鸢肩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三位)
富·贫
千金富墓恣蛇蚁
半牖贫庐备黍鸡(鸡黍之约)
4、蜂腰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四位)
富·贫
金屋未富盈德义
瓦釜非贫入赋诗
5、鹤膝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五位,因为本题富为仄,贫为平,如果上联嵌入富,
下联嵌入贫,则出现三仄尾和三平尾,这是对联大忌,故将富贫调换位置嵌入上下
联,同样的道理,如果联题为平仄,那么在雁足格中也要调换位置,因为上联尾字
应为仄,下联尾字应为平。


富·贫
煮豆同食贫有乐
烹珍各爨富无亲
6、凫胫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六位)
富·贫
孝子贤孙成富室
薄德寡义是贫家
7、雁足格(所嵌字在上下联的第七位)
富·贫
但恃高德休恃富
唯羞不耻莫羞贫
以上七种格式又被统一称为诗钟“七唱”。

8、魁斗格(将所需要镶嵌的字,列在上联的第一字和下联的第七字)
酒·花
酒美茶浓皆好客;
人闲情逸共观花。

9、蝉联格(所嵌字为上联尾字和下联首字)
酒·花
窗下观书诗入酒
花前赏月韵随琴
10、鼎峙格(此种格式中所镶嵌的人名或地名……必须是三个字的,把所嵌的排成三足鼎立之势,上联头尾各嵌一个字,下联中间嵌一个字,反之,上联中间嵌一个,下联头尾各一个字亦可)
梅香桃艳人皆羡;
好鸟名华世所珍。

该联选自网络,联中嵌“梅羡华”三字,是作者为梅羡华女士所撰书的对联。

华,古通花。

11、双钩格(就是把要嵌的四字分嵌于两联首尾,可随意倒置。


江南雨雪(选自网络)
南山暮鼓催秋雨;
雪岭晨钟唤丽江。

又如:
江烟两岸花着雨;
雪幕千层雁渡南。

12、云泥格(拈平仄二字为题字,嵌于诗钟出句第二字及对句第六字,或出句第六字及对句第二字。

又称鹭拳格,形如鹭鸶站立,两爪一立一蜷,借为格名。


酒·花(源自网络)
饮酒愿人容我醉;
怡情与子赏花开。

13、碎锦格(碎锦格是诗钟中较古老的一格。

“碎锦”,通常是指嵌四字以上而不规定位置的诗钟而言,将一个合成词或词组打散后,分嵌在上下联里,象散珠,象碎锦,故称碎锦格。

碎锦格形式有很多,如四皓格、五杂俎、六逸格、七贤格、八龙格、九老格等,虽然嵌入的题字数量不同,但规则大同小异,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四皓格为例:
风摇老树啼鸦舅;
雨过香街卖鼠姑。

嵌入“过街老鼠”,题字不得相连,鸦舅是一种鸟,鼠姑是牡丹的别称。

三、牛刀小试
(一)说出下列对联的对格
1、以“举、世、闻、名”为题
举梦成城营盛世
闻言励志树英名
2、以“南、北、高、丽”为题
北忆长安三月丽;
南登衡岳九秩高。

3、以“一、曲、流”为题
三支别曲余音在
一叶归舟剩泪流
4、以“楼、鹤”为题
倚岸楼高三五丈
辞林鹤乱百千声
5、以“月、老”为题
孤心只赏三更月
老酒难消一夜愁
(二)按要求创作对联
1、请以“鸟语花香”为题作双钩格
2、请以“春秋梦”为题作鼎峙格
3、请以“烟雨”为题作诗钟七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