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发展历程与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运行机制探讨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运行机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b9ed54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0.png)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运行机制探讨》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一)传统供应链阶段早期的供应链主要是以生产为导向,企业关注的重点是内部生产效率的提升。
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再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相对独立,企业之间的协作较少。
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要集中于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与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交流和协同运作非常有限。
(二)集成化供应链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开始认识到供应链各环节协同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强调内部供应链的集成,将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的流程进行整合。
例如,通过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企业实现了内部信息的共享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提高了运营效率。
(三)敏捷化供应链阶段在全球化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需要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敏捷化供应链应运而生,它注重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与供应商、分销商等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供应链的快速调整。
例如,在时尚行业,企业需要根据流行趋势的快速变化及时调整产品设计和生产计划,敏捷化供应链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四)智慧化供应链阶段如今,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正迈向智慧化阶段。
通过这些先进技术,企业可以实现对供应链全流程的实时监控、智能预测和优化决策。
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位置、温度、湿度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二、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一)协调机制1.信息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通过共享需求信息、库存信息、生产计划等信息来实现协调。
例如,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零售商可以将实时销售数据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这些信息调整生产和配送计划,避免牛鞭效应的产生。
2.利益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协调各方利益。
例如,在合作研发项目中,根据各方的投入和贡献来分配研发成果带来的利益,确保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持续进行。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史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7dc936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0.png)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史一、引言供应链管理是指协调与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客户之间的所有流程和活动的领域。
其目标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实现产品的高质量和准时交付。
本文将详细介绍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二、供应链管理的起源供应链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企业开始认识到,单独优化每个环节无法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于是,开始探索统一协调供应链各环节的管理方法。
三、物流管理的初期阶段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初期,物流管理成为主要的管理焦点。
企业意识到,通过优化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库存,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开始借助信息系统来协调各个环节的运作。
例如,企业开始使用ERP系统来整合和管理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控。
五、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兴起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逐渐认识到,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紧密合作,可以更好地协同管理供应链。
供应链协同管理以合作、共享和协调为核心,实现供应链各方的共赢。
六、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企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可持续性,通过采取可持续的供应链策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七、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供应链管理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
例如,、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决策支持,优化供应链运作。
八、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金融手段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流问题。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提供了更灵活的融资方式,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九、未来展望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供应链管理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供应链管理将面临更复杂的环境和更高的要求。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详细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案例和数据,供读者参考。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模式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7cb985c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b.png)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模式一、引言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运营的核心环节,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与整合。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地位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管理模式、不同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以及未来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建设阶段、优化阶段和协同阶段。
在基础建设阶段,企业主要关注内部流程的优化和标准化,以提高效率。
在优化阶段,企业开始关注整个供应链网络的优化,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
在协同阶段,企业更加注重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供应链管理模式分为多种类型。
根据管理重点,可以分为成本管理模式、响应模式和创新模式。
根据管理方式,可以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管理模式。
此外,还有敏捷供应链、精益供应链、动态联盟等模式。
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企业环境和业务需求。
四、不同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不同行业对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需求和应用存在差异。
例如,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重点在于生产计划与物流协调,以保证生产和供应的稳定性。
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则更注重市场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以确保库存周转和顾客满意度。
物流业的供应链管理则更加注重运输和物流网络的优化,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
五、未来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未来供应链管理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数字化: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的数字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实时监控库存、订单和物流状态,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2.智能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将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例如,利用这些技术进行需求预测、库存规划和物流路径优化,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3.协同化: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和物流服务商之间的协同将更加紧密。
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5db1c5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e.png)
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一、概述供应链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虽然迅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概述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意义,以及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未来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供应链绩效最优化的过程。
它包括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管理,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物流配送方面,虽然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效率较低、配送时间和成本较高、质量不稳定以及网络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方面,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风险较大、融资渠道有限以及业务流程不够规范等问题。
在跨境电商物流方面,虽然已成为我国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但也存在成本较高、时间和效率难以保证以及信息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
针对我国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供应链管理的定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供应链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应加强对供应链战略、流程和关系的优化。
在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从企业内部、供应商、客户、竞争者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为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绿色供应链、智能供应链等也成为研究热点,为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研究应继续关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加强供应链协调与合作、风险控制以及优化与决策等方面的研究,以提升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水平。
1.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及重要性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一个涵盖了从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产品流通过程的管理理念和策略。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228387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7.png)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以下是更加口语化的供应链发展历程:1. 最初:经济链时期(简单理解就是从头到尾)供应链这概念最早就像一条链子,从原料挖出来、做成产品、存仓库、运出去、最后到消费者手里,这就是全部。
那时候,大家关心的是东西怎么从A点到B点,至于中间怎么运作、能不能更高效,没太多人研究。
2. 后来:价值链时期(开始关注增值环节)后来人们发现,这条链子上的每个环节其实都在创造价值,不只是简单的搬运工。
于是就开始琢磨怎么通过改善各个环节,比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新产品等,让整条链子产出的价值更大。
3. 接着:传统供应链时期(开始有管理意识)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正式把供应链当作一种管理方法来对待。
不过那时候管理得比较粗糙,主要是管好自家的事,对外面的合作方不太关心,信息也不共享,所以经常出现库存堆满仓库或者突然缺货的情况。
4. 再后来:精细供应链时期(内部管理细化)到了90年代初,企业开始把供应链管理做得更细致。
把内部的各种业务流程分得清清楚楚,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这样虽然内部管理规矩了,但对外的合作还不是很紧密。
5. 再再后来:集成供应链时期(开始携手合作)到了90年代中期,大家意识到光靠自己单打独斗不行,必须和上下游的企业一起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于是开始共享信息,一起商量怎么应对市场的变化,这样既减少了成本,又提高了送货速度和服务质量。
6. 再再再后来:敏捷供应链时期(快速反应市场变化)进入新世纪,市场变得越来越快,大家的需求变化得也快,这时候就需要供应链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于是就有了敏捷供应链,它的特点就是速度快,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生产和供应。
但是,有时候为了追求速度,可能会忽视成本控制。
7. 再再再再后来:精益供应链时期(既要快又要省)到了2005年左右,人们发现,既要快速响应市场,又不能忽视成本,于是就有了精益供应链。
它一边努力提高效率,一边尽量减少浪费,比如减少库存、缩短等待时间、避免做多余的工作,这样既能快速响应,又能省钱。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2b8ff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4.png)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供应链管理是指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协调和管理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下面将介绍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开始逐渐出现。
当时,供应链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指的是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的销售的整个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减少成本。
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和信息不发达,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较为困难。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使得供应链管理成为可能。
同时,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
于是,供应链管理开始引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生产商、物流和销售商等。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也逐渐从成本降低扩展为增加竞争力和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进入21世纪,供应链管理迎来了全球扩展的时代。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建立,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供应链管理开始注重全球视角,优化全球供应链网络,提高全球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
同时,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
企业可以实时获取和分析供应链中的数据,并通过预测和优化来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准确性。
当前,供应链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环境友好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强质量控制和环境保护。
再次,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总之,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物流管理到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优化。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管理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需求。
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0b552b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b.png)
标题: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供应链管理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
从最初的简单采购和物流管理,到现在的全面、系统化的供应链管理,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可谓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萌芽期(上世纪70-80 年代):这个阶段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围绕物资采购和流通展开的,形式相对简单。
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引入库存管理概念,以期优化物资调配,降低库存成本。
二、成长期(上世纪90 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逐渐被更多企业所接受。
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建立跨部门的供应链管理部门,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发展期(本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许多企业开始建立全面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环节。
同时,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也从单纯追求效率转向了强调客户满意度和持续改进。
四、成熟期(近年):近年来,我国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一方面,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的绿色、智能、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的跨界合作和协同创新成为新的趋势。
同时,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供应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以期提升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面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将更加广阔和美好。
中国工业链条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工业链条发展的五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96188e2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6.png)
2.1第一阶段:手工业阶段
第一阶段:手工业阶段
在中国工业链条发展的五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手工业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原始的阶段。
2.1.1手工业的特点
手工业阶段的特点是劳动力密集型和产品多样性低。在这个阶段,生产过程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手工工具和传统的生产方式被广泛使用。工人通常以个体户或者小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没有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和专业化的工作分工。
在信息工业阶段,中国工业链条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生产中的传感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设备之间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了生产线的智能化管理和远程监控。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和质量控制。
第四阶段是信息工业阶段,这是工业链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个领域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中国工业链条也逐渐从传统制造业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
第五阶段是现代工业阶段,这是中国工业链条发展的最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业链条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特点。新兴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着工业链条变革的进程,同时也对人们的工作方式和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机械工业阶段,中国的工业链条逐渐从手工业向机械化生产转变,为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关键支持。这个阶段的发展使得中国工业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并为后续阶段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机械工业阶段是中国工业链条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通过引进西方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中国的工业开始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能。纺织、钢铁和煤炭等重要行业的发展也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为中国工业链条向现代化迈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项目管理学科发展史(3篇)
![工程项目管理学科发展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d9dc9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e.png)
第1篇一、引言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项目管理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回顾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二、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1. 古代工程项目管理在古代,工程项目管理主要依靠经验积累和手工操作。
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等大型工程,都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技艺和经验进行管理的。
这一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2. 近代工程项目管理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程项目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
在这一阶段,工程项目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管理理论的形成: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亨利·甘特(Henry Gantt)提出了甘特图,为项目管理提供了基本工具。
20世纪初,法国工程师亨利·福特(Henry Ford)创立了流水线生产方式,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2)项目管理方法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程师哈罗德·柯克帕特里克(Harold K. Kirkpatrick)提出了关键路径法(CPM),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
此后,网络计划技术(PERT)、项目管理软件等相继出现,丰富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
(3)项目管理组织的完善:20世纪50年代,美国成立了项目管理协会(PMI),标志着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
此后,各国纷纷成立项目管理协会,推动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
3.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在继承和发展近代工程项目管理成果的基础上,呈现出以下特点:(1)项目管理理论的创新: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强调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应用,形成了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的项目管理理论体系。
(2)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广泛采用项目管理软件、BIM技术等先进工具,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供应链发展历程
![供应链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1d692b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5.png)
供应链发展历程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成为众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
供应链可以定义为一系列的物流和商业活动,以满足顾客需求并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供应链管理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1. 传统供应链管理阶段最早的供应链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的重点是优化物流和运输过程,降低成本。
企业主要关注的是供应商的选择、交货时间和库存管理。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相对独立,信息交流不够顺畅,企业之间合作有限。
2. 整合型供应链管理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企业开始将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进行整合。
这个阶段注重信息共享和协作,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并采用新的技术,如ERP系统和供应链软件,来加强内部和外部的沟通与协作。
3. 弹性供应链管理阶段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供应链风险时,企业开始注重供应链的弹性和灵活性。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和灵活调整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企业通过建立多个供应商和分布式的生产网络,以降低风险和提高响应速度。
4. 创新型供应链管理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兴业务模式的涌现,供应链管理开始注重创新和智能化。
企业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个性化的服务。
企业通过创新的供应链模式,如共享经济模式和平台经济模式,来创造新的价值和竞争优势。
总结起来,供应链管理经历了传统、整合、弹性和创新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注重运输和成本的优化,整合型供应链管理强调信息共享和协作,弹性供应链管理着重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而创新型供应链管理则关注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供应链管理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竞争优势。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58273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8.png)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供应链的发展历程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与交换活动。
它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农耕社会中的农业生产、产品交换和物流运输活动。
然而,供应链管理的真正意义和重要性在近代工业化时代才逐渐被认识和应用。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为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企业逐渐开始开展规模化生产,并需要更为高效的物流和配送系统来支持生产活动。
此时,供应链管理主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物流和库存管理。
20世纪初,大规模生产模式如福特模式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企业开始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流水线作业和大规模仓储系统,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
供应链管理开始关注供应商之间的协调、生产阶段的衔接以及库存和运输的优化。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演进。
供应链不再局限于国内生产和销售,而是面向全球化的市场。
企业开始利用信息技术来跟踪和管理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供应链的可见性和协同作业。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1世纪以来,供应链管理日益融入企业战略决策的层面。
企业逐渐认识到,优化供应链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
同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
供应链管理不仅关乎物流和库存管理,还涉及到供应商选择、合作模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供应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工业革命、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并逐渐成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供应链管理也将不断演进和创新。
供应链的历史发展阶段及业务范围
![供应链的历史发展阶段及业务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086b646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8.png)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定义供应链是指一种管理模式,它通过协调相关企业间的生产、库存、运输、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从而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顺畅流通,满足终端用户需求。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核心,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化的附加值创造。
二、供应链的历史发展阶段1. 初始阶段供应链管理最初是从物流管理演变而来的。
20世纪60年代初,供应链管理开始兴起,当时主要集中在物流运输、仓储和库存管理等方面。
逐渐有了第一批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公司出现,如麦肯锡公司等。
这一时期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物流和存储管理。
2. 集成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开始着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
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和MRP(Material Resource Planning)为代表的信息系统开始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流和物流得以更好地协同。
供应链开始由过去的垂直层级管理演变为水平一体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也逐渐开始扩大到包括供应商、合作伙伴和顾客在内的更广泛范围。
3. 协作阶段进入21世纪,全球产业链的不断演化和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将供应链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全球范围。
供应链管理不再是企业内部单一功能的串联,而是以全局视野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企业开始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协作,通过信息技术评台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并探索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绿色环保等新的业务范畴。
4. 智能化阶段当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正迈入智能化阶段。
智能供应链中,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决策系统,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敏捷、灵活和智能化。
供应链管理还将进一步整合跨物流、产能、订单、支付等多方资源,将更多的智慧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
未来,随着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供应链管理将继续迭代升级,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趋势
![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7a05fc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9.png)
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趋势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供应链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供应链管理是商品从制造商到终端客户的运输、储存、采购和销售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强调整个过程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在中国,供应链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和趋势。
二、发展1. 早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市场改革,并开放了对外贸易。
制造业和国际经济组织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在这个早期发展阶段,公司只顾着追求快速增长,而忽略了供应链管理。
一些公司采用了简单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例如交货和库存管理,但所依靠的是传统的点对点关系,这种方式会导致生产和库存瓶颈的出现。
2. 成熟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趋向成熟。
中国政府支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此阶段标志着企业逐渐意识到供应链管理对其经营成功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期,公司不仅关注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问题,而且开始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并采用新技术,例如云计算和物联网。
3. 现代发展阶段在现代发展阶段,中国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例如贸易战和经济危机。
因此,中国企业必须更新其供应链管理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在该阶段,供应链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包括全球供应链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
三、趋势1.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帮助公司更好地监控和预测生产和销售情况,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2. 新技术中国企业正在采用新技术来帮助处理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例如物联网和云计算。
物联网技术可以监测和跟踪库存和生产过程,而云计算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实时跟踪。
3. 值链再造中国企业正在进行值链再造以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值链再造可以帮助企业再次思考其供应链管理策略,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并将其供应链管理看作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一部分。
4. 环保和社会责任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制造中心,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供应链起因与发展历程
![供应链起因与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7f7ed5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7.png)
供应链起因与发展历程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各种供应链管理方式,实现对生产、供应、仓储、物流等环节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供应链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制造商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管理其供应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20世纪70年代,供应链管理开始得到深入研究。
当时的制造商开始意识到,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库存成本,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因此,制造商开始重视供应链管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优化供应链。
在21世纪初,供应链管理更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供应链管理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话题。
各国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管理,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其自身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供应链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逐渐从传统的“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实现产销一体化。
同时,我国政府及企业也开始重视供应链管理,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政府在不同领域制定了一系列供应链管理政策和措施,以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目前,全球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战略规划、供应链目标设定、供应链组织结构、供应链管理技术、供应链绩效评估。
其中,供应链战略规划是供应链管理的第一步,主要是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战略;供应链目标设定是为了确保供应链管理活动与企业的战略及目标相一致;供应链组织结构及供应链管理技术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供应链绩效评估是确保供应链管理活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
总之,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管理领域。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供应链管理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全球供应链管理活动正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即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的卓越运作。
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6aa285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f.png)
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章:概览供应链是指涉及到物流、采购、生产、运输等多个环节的供应商、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网络。
供应链管理则是通过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分配和运用,实现供应链中信息、物流、金融、服务等一系列要素的协调、优化、管理,达到企业的战略性目标。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全球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全球供应链管理现状1.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加深,供应链管理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80年代初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崛起,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得以发展。
21世纪之后,全球化、信息化、绿色经济等新形势不断出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持续发展。
2. 全球供应链管理市场现状根据市场研究数据,全球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在2018年达到了1240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3280亿美元。
目前,这一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供应链网络的日益加深。
3. 全球供应链管理现状的主要特点全球供应链管理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全球供应链管理领域竞争激烈,市场份额多样化,多个供应链服务提供商一同竞争。
(2)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供应链的多样化需求逐渐增加。
(3)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供应链管理地图、物流车的运作等得到进一步发展。
(4)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明显,环保、可持续性等要求不断提高,对供应链管理的标准也提高了要求。
(5)跨行业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且范围越来越广泛。
第三章:全球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1. 供应链网络的可持续性未来的供应链网络将越来越注重可持续性的成本效益和生产能力。
在过去几年中,许多公司已经采取了多种节能、环保和减少浪费的措施,以提高其可持续性。
2. 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将成为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由于数据收集、分析和管理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都将被大量数字化。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f96bb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7.png)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全球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众多企业对于物流、采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管理面临了诸多挑战。
然而,当时的管理方法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计算机技术和手工操作阶段,无法真正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1980年代初,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供应链管理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遇。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能够实现更高效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供应链管理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此时,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所认识到。
以丰田生产系统(TPS)为代表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成为了供应链管理的一大发展方向。
企业开始注重供应链中的流程优化和降低库存成本,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普及,供应链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实现供应链中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运作效率。
此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为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如今,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工具。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注重客户需求的敏捷响应和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供应链的可持续竞争力。
在跨境贸易和全球供应链的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也面临着更复杂的挑战,例如物流成本的控制、供应链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总之,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技术驱动、战略导向和全球化发展的过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全球经济的变化,供应链管理将持续发展,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
![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8e853f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4.png)
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管理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工程管理学科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工程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工程管理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
目前,我国已有数百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为国家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
学科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工程管理学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
同时,部分高校还积极探索工程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方面:近年来,我国工程管理学科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例如,我国学者在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风险管理等领域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同时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工程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管理相关专业,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各类培训班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也为工程管理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应用实践方面:工程管理学科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升级、能源开发等方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策支持:随着我国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将会出台更多政策来支持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
例如,加大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
市场需求的推动:随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企业和组织需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国工程管理企业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竞争。
技术创新: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工程管理学科将会出现更多的创新点。
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
![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84ec44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7.png)
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供应链管理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在这一阶段,供应链管理还只处于萌芽状态,更确切地说还只能称之为业务链,而链上的每个成员的管理理念基本上都是“为了生产而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竞争,企业间的业务协作是以“本位主义”为核心的,即使在企业内部,其组织结构也是以各自为政的职能化或者区域性的条条框框为特征。
此时,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极为松散,阻碍了供应链运作和管理的形成。
第二阶段:供应链管理的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在这一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企业开始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进行跨部门、跨企业的协作。
第三阶段:供应链管理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将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制定全面的供应链战略,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企业开始注重供应链的敏捷性、可靠性和柔性,强调通过供应链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第四阶段:供应链管理的创新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从21世纪初至今。
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将供应链管理与创新管理相结合,通过供应链管理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企业开始注重供应链的可持续性、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强调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供应链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决策。
综上所述,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萌芽到成熟、再到创新的过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对竞争环境的不断适应,供应链物流管理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发展历程与特点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发展历程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0b74a05d5bbfd0a7856733d.png)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发展历程与特点摘要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从学习先进走向自主创新。
近年来在我国工程企业的不懈努力下,管理模式日新月异,已经成功实践了EPC、PMC(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IPMT(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Team)和供应链管理等项目管理模式。
本文对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工程供应链特点进行简述。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 has promoted from learning advancedto self -dependent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tireless effor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enterprises, the management mode isimproving continuously, and has successfully practiced many management modes such as EPC, PMC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 IPMT(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as well a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gineeringproje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and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关键词院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式Key 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supply chain;management;mode中图分类号院F274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6-0031-031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萌芽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涉及国内外众多承包商与供应商,价值链分散于世界各地,对于这种超大件组装的管理本身就是供应链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发展历程与特点发表时间:2014-11-25T15:32:26.17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6月上旬供稿作者:童利忠[导读] 由于项目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项目管理中相关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浅尝即止,没有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1][2]。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Project in China 童利忠淤TONG Li-zhong曰池抚新于CHI Fu-xin(淤四川大学,成都610000;于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彭州611900)(淤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00,China;于CNPC Sichuan Petrifaction Co.,Ltd.,Pengzhou 611900,China)摘要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从学习先进走向自主创新。
近年来在我国工程企业的不懈努力下,管理模式日新月异,已经成功实践了EPC、PMC(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IPMT(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Team)和供应链管理等项目管理模式。
本文对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工程供应链特点进行简述。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 has promoted from learning advancedto self -dependent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tireless effor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enterprises, the management mode isimproving continuously, and has successfully practiced many management modes such as EPC, PMC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 IPMT(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as well a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gineeringproje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and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关键词院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式Key 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supply chain;management;mode 中图分类号院F274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6-0031-031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萌芽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涉及国内外众多承包商与供应商,价值链分散于世界各地,对于这种超大件组装的管理本身就是供应链管理。
只是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不以物流为重点,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概念的混淆,工程建设项目也一直延续“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以至于人们一提到供应链就想起物流,无法将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与价值链联系起来。
PMC 和IPMT 是两种可以承载供应链管理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扬巴和SECOO 项目中,已经可以明显看到供应链管理的许多特征,目前已有几篇学术论文已经对此展开了讨论,但这些论文却大部分陷入了“物流”的烂泥潭。
由于项目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项目管理中相关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浅尝即止,没有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1][2]。
工程建设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相比,具有更强的虚拟性、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外包、外协、委托加工方式展开,工程建设供应链管理也十分注重与供应商/承包商关系以及内外部协同。
如果以这些指标来考察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程度,那么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早就已经存在,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
对于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像商品生产过程一样,是一个复杂的有逻辑先后顺序的过程,需要经过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施工、试车、验收及最终交付等诸多工作环节,涉及了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工艺、不同的操作流程、甚至不同的语言文化。
分工带来效率,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也迫切需要专业化分工,成立专业的勘察设计单位、专业的施工单位,专业的监理单位、专业的管理咨询单位等等。
如果站在劳动分工的角度来看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脉络,正如制造业那样,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两个发展过程。
2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发展脉络2.1 专业化分工过程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化分工过程表现为:指挥部寅DB寅EPC寅PMC,共经历了设计与建设专业化、采购专业化、管理专业化三个阶段。
以下对该过程进行简要阐释。
指挥部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专业性差。
采用指挥部模式的工程通常都是由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大型工程,涉及诸多学科与技术,环节众多,管理复杂,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非专业部门和管理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这种问题在建设项目指挥部型中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指挥部模式专业性差的问题,保证工程建设最核心的设计与建设环节的质量,设计建设工作逐渐从指挥部中分离出来,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经过不断的发展,设计与建设单位形成了独立的组织,专门承担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建设任务,这就是DB 模式。
DB 模式的出现,使得工程建设的设计与建设环节的专业性得到了保证。
但除了设计与建设工作以外,可行性研究、勘察、采购、试车等其他环节仍由业主承担,依然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对更多的工作环节进行专业化改革。
继设计与建设环节实现专业化之后,采购环节凭借其与设计的强相关性,也逐渐从业主职能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专业化。
采购与设计、建设环节一起,构成了EPC 模式的雏形,专业的采购、设计、建设单位逐步发展为EPC 总承包商。
EPC 的出现,标志着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技术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已初步完成。
EPC 的出现保证了工程的技术与质量,但其管理水平仍然相对落后。
PMC 是管理走上专业化的结果,专业项目管理公司的介入显著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缩短工期,降低了成本。
专业化分工阶段至此基本结束,业主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控制干预能力降到最低。
(如图1 所示)然而,专业化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破坏了工作的整体性,打破了事物原有的发展规律,为了实现专业化将技术与管理分割,分别由不同的专业机构承担的方式人为地制造了许多不和谐。
如在伊朗某炼厂建设过程中,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通过与伊朗当地两家承包商通过组成联合体的方式承建A 项目,SEI 负责的装置为360 万吨/年渣油加氢、480 万吨/年重油催化、90万吨/年重整三个主要的工艺装置,以及若干辅助装置。
项目采购主任从三个公司分别选择成员组成采购部,接收项目各家公司的设计中心的请购文件,统一发放询价文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虽然三个装置的设计、安装与建造环节完全达到了各项专业技术指标,但由于语言、风俗习惯、法律环境、合同样式、信息系统、文件格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SEI 与其他参与方在公用工程数据、施工安装、采购和试车等环节配合起来困难重重,导致SEI 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谋求与他方的协同,甚至被迫重新学习语言,重置信息系统和编码系统,并在各项指标、格式以及要求的统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人力,导致员工工作量大增,拖延了工期,也增加了成本[3]。
2.2 一体化过程专业化分工破坏了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内在的工作逻辑,参建各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思想和大局意识,因此,必须在管理上克服这种弊端,使得既能保证分工所带来的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分工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因此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开始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集成一体化。
这个阶段的发展表现为:PMC寅IPMT寅IPMT+EPC寅供应链管理。
(如图2)专业化分工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化分工可以确保局部最优,但局部最优并非整体最优,为了弥补专业化分工的缺陷,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统一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统一的管理包括统一的语言,统一的愿景与目标,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流程,统一的信息系统等等。
IPMT 模式是管理集成一体化的结果,IPMT 由业主、项目管理单位以及专家工程师组成。
项目管理单位包括项目管理公司、咨询公司以及工程监理公司,专家主要从质量监督、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聘请专业管理人才;二级项目经理部的组织和管理由业主+专家工程师组成,形成PMT(Project Management Team,项目管理团队,是由业主代表、承包方代表和专业工程师组成的子项目管理机构)管理团队;监理单位除了依照合同承担施工阶段的工程监理工作外,同时协助业主完成对施工前期的组织与策划,设计、采购以及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4]。
业主、管理咨询机构、监理和专家团队在工作上的协同打破了组织原有的边界,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得管理活动在保持其专业性的同时按照一定的秩序开展,避免信息不对称、多重领导以及管理层内部冲突造成的管理混乱。
IPMT 模式虽然实现了管理层的集成一体化,但该管理层并不完全具备工程技术知识,也不能得到EPC 执行层及时的工作反馈,有时会因为工程技术知识的不足和信息不对称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常常与EPC 和各级承包商产生矛盾[5]。
执行层往往因为领导层的错误决策而陷入两难的境地,既不能完全服从错误管理层的领导,就不能不听从管理层的指挥,因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工期。
IPMT 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这一缺陷,是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缺乏协同的体现,因此必须构建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协同机制,将一体化的范围扩展到执行层,才能克服管理层与执行层不协调的问题。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管理中心不断下沉,与EPC 的协同程度不断提高,这种发展趋势在IPMT模式的基础上催生了IPMT+EPC 模式。
IPMT+EPC 模式是管理层与执行层一体化的结果,该模式将EPC 的组织与IPMT 中不同子项目PMT 融合在一起,统一目标,协同计划,协同决策,实现IPMT 与EPC 之间信息流的高效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