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主义社会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及其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的 发
青铜器
奴隶社会
系 的
展 变
⑶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⑷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 归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私公 有有 制制 社社 会会
⑶理论意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⑴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 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⑵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生产力
劳动 劳动 劳动 科学 科学 资料 对象 者 技术 管理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 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定数量的人口与其环境间的互动,是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决定历史的变迁和前景。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 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 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 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 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 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铁器封建社会变 革 Nhomakorabea化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⑴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真舒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⑵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 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实体性要素 (基本要素)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 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 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 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 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 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 为首的社会。”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 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 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 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 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的内容和结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的变迁 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 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 科学技术
①物质生产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 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低向高的更替。
⑵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 必要的条件,构成实践的客体。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过
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
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 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⑶一定数量的人口构成实践主体的自然部分,制 约着社会的变迁。
注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 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
⑴社会意识概念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
⑵社会意识的构成
从意识主体角度,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内容层次,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形式 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可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 形式(即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本章包括三节: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 本对立的观点。
1、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
直占据统治地位。 2、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 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 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 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 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 物化的知识力量。”
2、生产关系 ⑴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⑵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
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 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