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家新闻怎么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D: 07737400 决不看cctv 发表于:2006-6-26 14:11:30
独家新闻
拼抢到独家新闻,是媒体在激烈竞争中赢得读者、脱颖而出的“利器”。
2005年9月,改版后的《羊城晚报》在同城报业大战中更加注重独家新闻的竞争。
一个新举措就是每获独家“爆料”,开始在版面上以红色粗体字醒目标出“今日独家”字样。
但是,在网络化的媒体环境中,对“独家新闻”应当有新的认识。
独家新闻概念在新竞争环境下的演变
一般理解,“独家新闻是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1993)①
“指记者通过采访发掘出不为世人所知的社会事件并进行独家报道的行为”(1998)②或认为,独家新闻是“第一个被发现并予以报道的新闻事实”(2002)③
“表现在外在特征上则为‘独家发现’、‘独家占有’、‘率先刊播’”(2004)④
但随着媒体环境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正在受到冲击,其内涵、形成条件都发生了变化。
(1)网络媒体诞生后,伴随而来的传播技术革命使大众传播进入新的竞争环境,网络新闻信息量之大、时效性之强前所未有。
在内容上,它是信息海洋,无数新闻事实使“独家”难以脱颖而出;而其更新周期更是以分甚至秒计算。
今天以网络为终端依托,又出现手机等新一代媒介工具。
2005年7月伦敦地铁爆炸案,市民用手机拍摄照片,通过博客以图片方式“直播”灾难现场,走在传统媒体之前。
新媒体的全时性颠覆了独家新闻“独家发现、率先刊播”的话语权。
(2)在以往传播技术不发达,信息渠道不畅通的背景下,“独家新闻”多是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垄断性开掘来获取。
随着媒体所处政治、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传媒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拥有同等获知信息的权利,“当社会的外部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程度提升之后,想要获得独家的资讯垄断,事实上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⑤
共享替代“独家占有”后,一条新闻即便某报“第一个发现”,也难以成为该报的“独家”。
因为即使某媒体稍快一步,也会有众多对手迅速跟进,极大程度上消弭这种时间上的领先优势。
因此,新的媒介竞争环境下打造独家新闻,除了扩大新闻源(例如新闻线人)外,还应有新的视角、新的方法。
独家新闻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的获得
深度挖掘,触摸本质。
《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案”的报道是个典型事例。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率先发表了有关孙志刚案的报道,该报道引发了全社会对孙志刚之死的广泛关注。
但南都成功的关键并不仅在于领先一步,而在不止于对现象的描述,没有停留在“一个青年被毒打”的普通个案层面;不止于一般意义上对公平和正义的呼吁呐喊。
而是上升到对公民权利的探讨,发出对当时《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违宪的质疑。
在层层“深度发问”中,反思收容遣送制度,最终促使一部国务院行政法规从“收容”到“救助”的更替。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现象是表面的,可感知的,而本质是内在、深刻的。
很多新闻在报道开始时,众多媒体一拥而上,但真正有思考的报道却并不多。
这要求媒体对共有的新闻资源精耕细作,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其他媒体还停留在对现象和简单动态的记录时,深层追问,将新闻背后的东西呈现给读者。
逆向思考冷静报道。
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常使媒体来不及冷静思考就投入报道。
这就
容易看问题多从同一角度出发,用固有的报道模式套用不同的新闻事实,陷入思维定势的怪圈。
逆向思维多体现在对已发新闻的反思中,需要媒体不跟风盲从,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前提下,逆向思考,以冷静的观察在类似报道中脱颖而出。
农民工王斌余因向包工头追讨欠薪未果,一怒下连杀4人的案件曾引发众多媒体热炒。
不少媒体想当然认为这又是一个纯粹的“无良老板欺辱弱小打工仔,后者无奈反抗”的故事,像以往类似案件一样,报道重心在农民打工遭遇和权益保护上。
此后,一些媒体发表了诸如《死囚最后愿望:关注农民工》、《死囚王斌余心酸告白》等文章,其中不少标题煽情,通篇强调王斌余打工艰难,淡化了其杀人过程,鲜见被害方的陈述,读者无法看出或注意不到他杀死的究竟是什么人。
媒体把中国大环境下农民工的不幸遭遇想当然地移植到王个人身上,以偏概全的报道使人误以为王斌余杀死的就是迫害他的包工头。
这种报道氛围使读者对法院判处王斌余死刑的判决一片哗然。
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检察日报》刊发《王斌余案真相还原》的文章,从源头还原了案件过程:王斌余“出手47刀,刀刀致命”;特别是在追杀他人未果后,“再次对已经倒地的苏志刚等四人用刀挨个进行捅刺”;王斌余杀死的不是欠他薪水的包工头,而是前来劝解的苏文才等人;“苏家六口几乎灭门,只剩下苏的老伴和不足百天的婴儿……”⑥
《检察日报》的报道以理性判断代替模式化分析,向读者阐明:王斌余固然让人同情,但并不能改变其犯罪性质的恶劣。
稿件刊出后,迅速被多家媒体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一些读者说自己被此前的报道误导了。
全局审视,宏观把握。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而单个新闻事件处在孤立位置时,也许并不能清楚地读出它自身蕴涵的新闻价值和意义。
这要求新闻工作者树立全局观和背景意识,洞察形势。
熟悉党和国家近期重要的方针、政策,了解社会运行趋势,才能跳出事件本身报道新闻,以中国的社会发展为参照系,衡量出新闻事实的独特、首创性等不寻常价值。
2001年岁末,浙江义乌大陈镇首次组织了5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当地镇人代会选举,有7名外来务工人员当选为大陈镇新一届人大代表。
当年12月7日,《浙江日报》以《义乌外来务工人员首次当选人大代表》在头版报道此事⑦,刊出后反响强烈,并吸引了《人民日报》、央视及境外多家媒体到义乌采访。
如果仅着眼于一市一镇,这很容易被简单解读成为农民工办实事的一项举措,但正是记者胸有大局,意识到“尽管只涉及‘镇’——中国最基层的权力机关的选举,……(但)从全国看,在落实暂住人口宪政权利方面开了先河,……无疑具有‘突破性’意义。
”⑧放在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的进程中考量,根据《选举法》有关法规,才发现其在全国的独创意义,捕捉到一条独家新闻。
(作者:陈强/湖南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本文刊于《青年记者》2006年第10期)
注释:
①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第150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文达:《“独家新闻”别解》,《新闻大学》,1998年春季号
③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3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④丁素云、胡凡:《编辑与独家新闻》,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⑤喻国明:《中国传媒产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⑥薛正俭:《要新闻事实还是要法律事实?王斌余案真相还原》,《检察日报》,2005年09月21日
⑦谢国仪:《义乌外来务工人员首次当选人大代表》,《浙江日报》,2001年12月7日第一版
⑧邹树彬:《关于义乌外来工当选镇人大代表改革探索的调查报告》,《人大研究》2002年第9期
网络时代独家新闻之新说
作者:李美[字体:大中小]
独家新闻是新闻媒体竞相追逐的目标。
网络时代,很多媒体人都在感叹“独家新闻难求”。
而激烈的报业竞争,又使得众多媒体把谋求独家新闻作为拓市之剑。
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独特或唯一的报道,它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是垄断性,即新闻的人无我有。
从新闻和信息传播角度看,互联网被视为功能强大的新媒介,舆论的反映和形成是依赖其各种功能而实现的,并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
因为它们可以迅速而集中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言论,使民间舆论或民意得以展现。
可以说,网络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各纸质媒体无可作为。
重视新闻的二次开发
抓独家新闻,“先下手为强”是一个法宝,但这并不等于“后下手遭殃”。
因为,新闻竞争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使得各家报纸或各位记者都难免发生“漏新闻”的过失,但漏掉新闻并不意味着在这个报道中无所作为,正确的做法是应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别人的报道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新的内涵、新的视点,另辟蹊径的结果是“人有我新”,从而取得后发制人的奇效。
也就是说,我们在强调要打好抢抓新闻“第一枪”的同时,还必须明确新闻的第二次开发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事实上,有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并不是以第一取胜,而恰恰是在别人采访报道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乃至三度开发。
独特操作公共信息
公共信息千篇一律是媒体大忌。
如何使公共信息出彩,就要善于发现其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新闻事实。
一是要努力发现新闻的本质,即找到和抓住最具新闻性的内容;二是要尽可能地设法避开别人可能要做文章的内容,防止人云亦云。
从新闻思维上讲,新闻的动态特征决定了记者思维活动的不断变化。
针对某一个新闻信息,能够自觉地展开多方位的联想,由此及彼,挖掘潜在的新闻。
著名记者爱泼斯坦认为,独家新闻除了指独家材料之外,更主要的是靠独特的视野、视角和开掘,而不是靠垄断。
这恰恰说明,对公共信息的独特操作就是要求记者尽可能地创新。
这种创新除了新闻思考和策划上的独辟蹊径外,还包括不落俗套的新闻写作。
因为,任何新闻思考和策划最终都要落实在新闻作品中,体现在新闻版面上。
新闻写作上的独特操作可以是一个拍案叫绝的导语,也可以是一个韵味十足的结尾,还可以是一个醒目别致的标题。
独家新闻的认识性
网络时代,纸质媒体想抢出一条绝对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属不易。
如今大多数独家新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而言的。
由于传播技术的进步和新闻媒体
的激烈竞争,这个“一定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了。
一家媒体发表的东西,其他媒体往往紧随其后就发表出来,所以时常会出现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
而“一定空间”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某媒体发表的一条新闻,在一个小的区域范围内是独家新闻,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却不是。
比如,新华社对许多国际事件的报道,在国内往往堪称独家新闻,可是因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媒体也同时或在这之前已经作了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就算不上独家新闻。
还有一种情况是相反的,就是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可以算独家新闻,而在小的区域范围内却算不上。
以深度求“独家”
独家新闻是直接关系到媒体生存的一个重要法宝,新闻媒体势必要在“以快制胜”之外找到其他一些获得独家新闻的突破口。
深度报道就是一个突破口。
也许有人会认为,已经有相关消息问世了,怎能算“独家”呢?
记者在已经问世的新闻报道中,发现一些线索性信息后,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再次获得大量新的信息和新的启发,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开拓新的主题,这样写出的深度报道仍然可以称为独家新闻。
当然,那些不是从已有报道中获取线索式信息,而是直接采写出的深度报道,就更是独家新闻了。
何谓“独家新闻”
人们对独家新闻并不陌生,因为它是新闻媒体竞相追逐的目标,是新闻界工作荣誉的标志之一。
它也历来为受众所重视。
一位读者订的报纸如果常有独家新闻,他就会不断地订阅下去。
内涵与外延
尽管如此,独家新闻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
由于对独家新闻的理解各有不同,学术界对其定义也不一样。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1)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
(2)只有一家媒体报道或一家媒体率先报道的新闻。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
(3)独家新闻,就是“人无我有”的新闻,但并非任何一条“人无我有”的新闻都可成为独家新闻,它必须是影响较大能引起读者广泛关注的。
(吕凌柯《述人视而不见之事写人书而未到之笔》)
(4)独家新闻不仅是某一新闻媒介抢先刊载或播发的独自一家的消息,还应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和一定的权威性。
(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
以上四种说法的分歧,集中在“独家”和“新闻价值”两点上。
其一,是对“独家”二字的理解。
四种说法中,都承认“独家”条件不可少,不过(2)(4)认为,在众多媒体
都发出了某条新闻的情况下,如果其中一家的发出抢先于其他所有的媒体,那么这条新闻仍可被视为由该媒体独家发出。
其二,独家新闻是否应该强调新闻价值。
在(1)和(2)中没有提到新闻价值。
这就意味着论者主张,独家新闻不一定要具备较高新闻价值,只要是独家的就可以了。
我认为,“独家”顾名思义就是独此一家,这一内涵不可缺。
当然它也包括某一媒体率先发表的新闻。
“独家新闻”一词包括了“独家”和“新闻”这两个内涵。
独家新闻不仅要独家,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一张企业报上所刊登的该企业的各种新闻,可以说都是独家的,可是有谁称它们是独家新闻呢?这就是说,“独家新闻”这一称号在新闻价值不高的情况下,其意义也就无从体现。
所以,对于独家新闻的定义,似可作这样简练的表述:独家新闻是由一家新闻媒体发出的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
以上分析了独家新闻的内涵,现在来研究一下它的外延。
新闻可按不同标准有多种不同划分,独家新闻也因此有多种划分。
(1)从体裁上看。
根据《中国实用新闻大辞典》上对新闻的划分,独家新闻也可包括独家的消息、通讯、特写、专访、摄影报道等等。
(2)从独家新闻覆盖的领域上看。
独家新闻是一个覆盖全部报道领域的概念,可以包括独家的政治新闻、独家的社会新闻和独家的经济新闻等等。
(3)从独家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事件性的还是非事件性上看。
有一类新闻反映新近发生的事件,具有较强的时间性、突发性、独立性,称为事件性新闻;还有一类主要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的,时间性不是很强,称为非事件性新闻。
相对应的,独家新闻也可包括事件性独家新闻和非事件性独家新闻。
独家新闻的相对性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要想抢出一条绝对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属非常不易。
如今许多独家新闻都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时间上的相对性。
大多数独家新闻是在一定时间内而言的。
由于传播技术的进步和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这个“一定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了。
一家媒体发表的东西,其他媒体往往紧随其后就发表出来,所以时常会出现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
有些新闻媒体仅仅就比其他媒体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发出了独家新闻。
这也就是有人说现在的独家新闻越来越短寿的原因,也可以说是独家新闻的相对性在时间上体现得更强烈了。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新华社中了头彩,成功地最先向全世界发出我国射击选手许海峰获得首枚奥运金牌的消息。
但20分钟后,美联社也发出了该消息。
⑴
2.空间上的相对性。
不少独家新闻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而言的。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某媒体发表的一条新闻,在一个小的区域范围内是独家新闻,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却不是。
比如,新华社对许多国际事件的报道,在国内往往堪称独家新闻,可是因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媒体也同时或在这之前已经作了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就算不上独家新闻。
还有一种情况是相反的,就是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可以算独家新闻,而在小的区域范围内却算不上。
比如,一家全国性媒体数月前报道,在浙江省江山县发现一个拥有众多明清古宅的村庄,这在全国可以称为一条独家新闻,可对当地人来说,它早已不是新闻。
还有像发现张家界、九寨沟等风景区,也是如此,因为当地的传媒都已报道过多次。
3.媒体上的相对性。
不少独家新闻是相对于某一种媒体而言的。
比如在印刷媒体中,如果只有一家率先发布了某条消息,即使电子媒体也在同时或更早播发了此消息,这条消息仍算独家新闻。
因为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性质不同,传播效果也不同,具有媒体上的相对性,它是相对于印刷媒体范围各媒体而言的。
当然,稍后发出的新闻理应比前面的新闻具有更丰富的信息量,以免仅仅是对前面信息的简单复制。
这种相对性也很常见,以美国各媒体争抢里根总统遇刺一事为例。
里根总统遇刺后五分钟,美国广播公司电台就率先予以报道。
紧随其后一分钟,合众社也发出了此消息。
⑵美国广播公司电台当然可以说是抢到了独家新闻,但合众社也可以被认为是在通讯社中发出了总统遇刺的独家新闻。
独家新闻与深度报道
乍一看,这两者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独家新闻是只有一家新闻媒体发出的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展开的报道。
⑶但实际上,在如今众多新闻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新形势下,两者的关系已变得相当紧密:很多独家新闻都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也有很多是独家新闻。
在当今地球如同地球村的时代,仅靠抢在别人之前,提前得到消息来发出独家新闻的难度越来越大。
但独家新闻是直接关系到媒体生存的一个重要法宝,新闻媒体势必要在“以快制胜”之外找到其他一些获得独家新闻的突破口。
深度报道就是一个突破口。
有人也许会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在深度报道之前,已经有相关消息问世了,也就是说深度报道反映的新闻事实已为人所知了,那它又怎能算“独家”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新闻领域之外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我们今天常常提到“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殊不知早在他们之前,就有人提出过相同的思想。
据记载,“哥白尼了解了古希腊萨摩斯的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公元前3世纪)的思想,即地球和其他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在达尔文之前,已经有一些人提出了类似的假设,如法国植物学家拉马克,以及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
可是,哥白尼和达尔文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学说,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详细论证,并且分别有伟大的著作《天体运行》和《物种起源》问世。
所以,尽管在哥白尼和达尔文之前已有人提出过相近的观点,但那只是假说,是思想的萌芽,我们仍然可以说,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提出的,进化论是达尔文提出的。
⑷
事不同理同,以上两例在我们讨论新闻领域中的独家新闻问题时,也会有所启示。
笔者认为,记者在已经问世的新闻报道中,发现一些线索性信息后,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再次获得大量新的信息和新的启发,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开拓新的主题,这样写出的深度报道仍然可以称为独家新闻。
当然,那些不是从已有报道中获取线索式信息,而是直接采写出的深
度报道,就更是独家新闻了。
近年来连续推出了多篇震惊日本政坛的独家新闻的日本《朝日新闻》社,其社长崛铁藏就曾说过:“今天的独家新闻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在多媒体并存的时代,已经报道过的事件中往往隐藏着独家新闻,记者要去揭开已知的事件中尚未公开的秘密,这是当代独家新闻的一大特点。
”⑸
对新闻报道自身来讲,它也有向纵深处发展的必要。
记者为了在第一时间内抢先发出消息,难以了解事件的方方面面,因此消息一般只包括了who(谁)、where(哪里)和what (发生什么),对于人们非常关心的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往往都没有涉及或涉及很浅。
受众得知某个消息后,就会要求进一步了解这消息的背景、内情及它的影响和意义。
⑹所以,记者们都遵循“不能给读者留下任何疑问”的信条,使新闻向着纵深处发展。
笔者在撰写这篇论文之前收集了很多独家新闻,也确实发现,大量的独家新闻产生于题材的拓展和开发,出现于深度报道之中。
日本《朝日新闻》的一篇获奖独家新闻《金丸信收受5亿日元》(1992年8月22日头版头条),就是一篇追踪式的深度报道。
1992年,东京佐川急便运送公司原社长渡边广康因“商法特别背任罪”(特别违背商法罪)被捕之后,东京地方检察院特别搜查部开始追查巨额资金的流向问题。
此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已是公开的事实。
但对于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还没有涉及过,于是,《朝日新闻》组成以社长为首的采访班子,从背后着手,进行深入挖掘。
最后,终于将自民党副总裁金丸信收受渡边5亿日元的问题曝了光。
这篇独家新闻一经发布,即令日本朝野为之一震,社会各界反响极为强烈。
⑺
我国六十年代也曾有一篇通过深入挖掘而发出的独家新闻,极具轰动效应。
所不同的是,它是一篇弘扬正气、歌颂好人好事的深度报道,这就是由中国青年报发出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它讲的是1960年,北京特种药品门市部的职工在春节期间,牺牲休息时间,设法急送药品给山西农村的61名食物中毒的民工,从而挽救他们生命的事迹。
其实,在中国青年报的这篇独家新闻发表之前,北京晚报上已发过一条新华社的短消息,位置并不显眼。
但有着敏锐新闻眼光的中国青年报记者认为,这件事完全有进一步挖掘一下的必要。
他们组成记者采访组,在北京和山西两个事发地重新展开深入细致的采访工作,最后客观、全面地写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篇独家新闻。
⑻该文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越性,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至今很多人还有深刻印象。
像《金丸信收受5亿日元》、《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样的深度报道,虽然在刊发之前,已有相关消息见报,但两者都增加了大量新挖掘出来的新闻事实,与已见报的新闻相比,无疑具有更深、更大的新闻价值。
所以,认定这两篇深度报道为独家新闻,当会得到公众的认同。
注释:
⑴⑵⑸⑺杜荣进主编《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79页、81页、91页、91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⑶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153页,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