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科技发展到今天,大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化学创新能力是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成果的能力,是一般创造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征表现。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日常的教学活动,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想象,勇于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做结论、下定义,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看到了创新的成果,而且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创新过程。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氛围、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培养和支持。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欲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问题,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在讲授化肥的有关知识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设想:要提高粮食产量,就应提高化肥产量;而化肥产量的增加必须消耗更多的能源,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因此,要解决粮食问题,只提高化肥产量不行,必须创新,使学生联系到:现代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工程,农村的秸杆还田和燃料沼气化以及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不同的教育观念和目标,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就是说在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提供知识的背景和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从多个角度学习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自评,在学生课堂练习之后或实验操作之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过程中得失和感受,以丰富学生的体验,然后再对自评给予评价,让学生获得满足,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评,如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表格让学生用于自评,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反省能力。另外对于评价的标准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从而保证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多一把尺子,就会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进步。对于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或是答错可暂缓评价,而给予鼓励,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 新教育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述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1.改进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攻方向。 2.激发学生化学科的兴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源泉。 3.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4.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5.训练学生良好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转变观念,课堂教学,兴趣,实验教学,问题意识,思维品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的来临,特别是随着我国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落实,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江泽民主席指出:“一个没有创新

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思想。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母机——教师,当然要责无旁贷地担起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历史责任。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新大纲呼唤新方法、新观念。新的教学大纲强调:我们不但要在知识技能领域,而且要在发展领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良好个性方面的发展;要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首要目标。 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没有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人才,就是教育的一种失误。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必须树立教育的使命感,以育人为使命的教师常常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在我国表彰的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中,有11位都出自清华大学叶企孙教授的门下。湖南长沙有一位中学教师谭迪熬,他在所基础十分薄弱的学校任教,他极富创新意识,能用创造的智慧激发“后进生”的潜能。近年来,他平均每三开辅导学生完成一项发明。每月捧回一个奖,每学年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在他的帮助下,一批“后进生”变成了“小发明家”,甚至考上了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他们的事迹有力地证明,教师的职业大有可

最新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水东中学王周平 一、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二、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破除迷信教育,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品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方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介绍新中国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如: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和他的制碱法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国情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虽是世界悠久文明古国,但解放前连煤油、火柴、烧碱都要从外国进口,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和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应介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利用燃烧、爆炸、缓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河南省鹿邑县玄武镇一中栾志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在初中阶段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开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外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们应该恰当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质疑时,常以“原理型”为主。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教师提出有发展性应用型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同学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溶液反应充分?在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学生可以思考:Cl2、CO2在NaOH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SO2在酸性KMnO4溶液中能否形成喷泉。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即从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发表时间:2017-01-03T16:37:09.13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0月作者:臧颖[导读] 摘要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给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给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教学环境下,老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们自主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教育 初中化学是同学们正式接受化学课程的开始,必须培养起同学们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老师们应该把创新教育带到课堂中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厌学情绪,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实践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学生这些方面的品质。强化课堂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实验。演示实验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使概念、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受到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例如,在“分子”这一节教学中,笔者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人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笔者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又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二、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核心,提高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感受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说,发表认识成果,开展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迪和引导下,使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力。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好第三、四类问题情景,多些探索与实践,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多让学生发表意见,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克服思维定势,发挥激励作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效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看、听、写、讲。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解决或突破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又可在学生间产生相互激励,集思广益的讨论,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培养创新思维的效益和质量。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利用自己的旧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探索新能力。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在创造性活动中增长学生的创造才干。新课程方案增加了活动课课时,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活动课教材,为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 三、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思维的最高表现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理解。先前的化学教材,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时,教材上直接给出了结论:实验室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而现今的教材给了可供选择的反应药品: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稀硫酸、稀盐酸,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先选择药品,再设计实验,最后确定实验室制法中的最佳方案。这样做就是重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注重了实验的发生和发展,这样教给学生的是有较强能力的“活”知识;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今教材上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也是要求学生自行选择、自己组装,从而确定最佳装置。其实,知识的发展过程,正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可以让他们亲自体验化学的思维过程,这无疑是学生的创造思维过程,它既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小结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情动于衷,培养创新意识 情感是人行动的动力,学习是情感的行为。“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学活动如果不能以情感为纽带,那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与智能的和谐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可以说,没有情感参与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说:师生活动是“师生心灵约会”的活动,教学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情感的交融。情感投入在现代教育中的功能再现在激发兴趣上,而兴趣能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创造力。 基于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一要义是需要教师的温暖情感,需要教师用创新精神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创新式教育体系,让学生如花儿样绽放在创新教育的天地。 创新教育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之一,初中化学教育为了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化学课程中引入创新教育,这就对初中的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在充分发挥同学们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参考文献 [1] 吕凤林.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J].中学教学参考,2011(35).

初中化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初中化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素质教育,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创新精神。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执行新大纲,要以全民族素质教育为准则,牢牢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方向。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的教育。以这四个方面为红线,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新大纲确定的初中化学的教学目的是: 一: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概括反映。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 (1)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2)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湖北省汉川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胡华玲 【摘要】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文章阐述了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教师也是让学生按着自己在课前设计好的答案来回答,否则就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环境不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机械地接受,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发表不同的看法。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寻求答案,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培养和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

的每一个新发现、新问题,教师都要及时进行鼓励和启发,让学生敢想、会想。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催化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牛顿对落地苹果的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在化学中,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很多学生马上会回答:“中性。”但通过实验,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想的不一样呢,为什么这些盐溶液除了中性外,还有呈酸性或碱性的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去想,也愿意去探索新的知识。 3.巧设问题情境。“学起于喜思,思源于疑。”设疑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运用设疑,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科学研究、探索更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善于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对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拙见: 一、教师角色应转变 创新教育中的教师不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而应该是既能教书育人,又能研究、创新的学者型教师;不再处于知识传播的主体地位和家长角色,而应该是学生创新活动的欣赏者和评价者。在教学中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生活观念,就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既教人以知识,又教人以道义,教人以创造,教人以能力,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二、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实验一般都是配合讲授知识设计的,很少研讨为什么选择这个反应路线?为什么要选用这种试剂?例如,初中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教材直接告诉学生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为了增强实验的探究性,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对比法,用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碳酸钙颗粒分别跟盐酸、浓盐酸、稀硫酸反应的状况,弄清了为什么必须用碳酸钙颗粒跟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但是为什么不选用自己所熟悉的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学生十分困惑。实际上学生在学习二氧化碳之前,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十几种生成二氧化碳的变化,例如,人和动物呼吸;木炭、煤、蜡烛、酒精、甲烷、一氧化碳等燃烧;炭还原氧化铜;碳酸钙、碳酸氢铵的分解等。如果能引导学生从自己头脑中搜寻这些信息,特别是在群体中自由思考,自由式发挥,互相启发,相互激励,使思维发生链锁反应,这样便促进了思维的发散。 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引导学生敢于冲破旧的条条框框,多方位、多视角、多途径去思考问题,还应引导学生对思维发散过程中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评价,集中于主攻方向,从中找到相对的最佳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聚合思维。在探究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原理时,必须引导学生对大家提出的十几种方法,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方面分析、评价,明确了利用缓慢氧化、碳燃烧及碳酸盐分解等方法都不适于在短时间内用简便方法制取较纯净的二氧化碳,所以采用碳酸盐与盐酸制取。在探究二氧化碳制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发散与聚合,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中的主要形式,因此整个过程使学生受到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三、利用小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中学生的特点是想像丰富、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敢于创新,但往往缺乏动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小制作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动脑、动手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机会。

浅谈初中化学的素质教育

浅谈初中化学的素质教育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征的综合体现,而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形成或发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情感、身体条件和劳动技能。 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科学探究、联系社会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如何体现初中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呢?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点 (1)培养目标不同。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其它方面。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是精英教育。 (2)教学内容不同。素质教育是重视学生的全面提高;而应试教育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满堂灌输式教育。 (3)教学方法不同。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以训练为主,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应试教育则为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学习。 (4)学生负担的轻重不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能力的提高,学生负担轻;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5)教学效果不同。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试教育则是注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 2、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 (2)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备好每一节课,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科技发展到今天,大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1-10-11T09:49:13.22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毛学清 [导读] 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的突破口。 毛学清(四川省简阳市草池初级中学四川资阳 641400)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的突破口。本文从诱发创新意识、激励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方面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6-060-02 2011.3.30解放日报报道:中央领导又一次发表讲话,说"要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已是国家、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迫切需要,也是化学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归宿。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积累,更要重视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资源。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的点滴体会,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营造创新的土壤,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实行民主教学 陶行知先生写有一首诗:你这胡涂先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要等到。/ 坐火轮/ 学微积分/ 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此诗道出了尊重人格,才有可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真谛,否则,"瓦特"、"爱迪生"也可能被你赶走。所以我在化学教学中,很尊重学生人格,不随便批评人,有问题与大家共同研讨,一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见机表扬,与学生建立起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和他们打成一片,从而使学生在我面前心情放松、思维活跃、勇于思考、大胆陈述己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精心设疑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创新意识来自质疑,问题是创新之源,质疑是创新之母。"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积极思维活动。但教师设疑问要注意:首先、教师设的疑问要新颖,才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其次、教师设的疑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设的疑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梯度,从而引导学生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比如:学习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制取O2的药品是什么?反应物的状态是什么?反应的条件是什么?从而决定了用怎样的发生装置?那制取CO2的药品是什么?状态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那发生装置该怎样呢?在熟悉了CO2的制取方法后又设疑:书上制CO2的装置可否变一变?看哪位同学想的方法最多。话音刚落,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可在原基础上加个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或注射器来添加液体方便;有的说:可将试管换成锥形瓶或广口瓶或烧瓶;有的说:同样用长颈漏斗,但在导气管处安一个弹簧夹,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由此可看出,教学中精心设疑,能点燃兴趣的火花,萌发其创新意识。 二、了解科学家的轶事,激烈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勤奋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教学时我通过介绍中外著名化学家创新的故事和艰辛的历程培养学生要具有严谨的作风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比如、学习空气的成分时,介绍英国化学家雷利从分析由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与由化合物制取的氮气,密度相差几毫克的事实出发,反复实验,精确测定,发现氩;讲"纯碱"时,介绍中国制碱专家--侯德榜得出"侯氏制碱法"的艰辛历程和侯氏制碱法在化学工业的重要作用。由此让学生明白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才获得的,自己应像科学家一样要有实事求是、严谨、顽强、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才是核心。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重视自学方法的引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了重要位置。自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教师设计的的问题自学,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这就诱发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学习实验室制取CO2时要求学生先自学制取CO2的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方法等,同时提出:可用哪些方法制取CO2?为什么书上告诉的制取CO2的药品只有含CaCO3的固体和稀盐酸?并要求自己去探究。学生通过看书本、查资料、到实验室验证,知道了很多方法可生成CO2,同时明白了为什么书上告诉的制取CO2的药品只有含CaCO3的固体和稀盐酸。 2、拓展实验内容 针对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的特点,我除了落实书上的探究实验外,还合理增添了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独立完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NaOH时,我提出了一个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证明NaOH溶解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看谁想的方法多,结果学生的实验设计除了用温度计测试或靠手感体会的陈旧模式证明外,还巧妙地与物理知识结合,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观察到气球胀大或红墨水外移,从而证明NaOH溶解于水放出了热量。随后我利用活动课时间,为他们开放实验室进行验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当他们利用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成了实验时,便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3、增强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笔者增加了一题多解、一题多练等开放性的试题。一题多解如:向5克灼热的CUO中通入H2一会儿剩下4克固体,则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是多少?一题多变如: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Fe粉,充分搅拌,待反应完后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中含的固体有哪些?若该题往滤渣中变成往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沉淀,则滤渣中含的固体又有哪些?由于开放性试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求解答案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解读能力要求较高。而初三化学又是化学教学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这对于教师的教学任务来说,有时要求颇高。正因为如此,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对于如何使用创新型教学方法来为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化学综合素养是尤为重要的。针对化学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认真分析和整理,提出了几点看法。 标签:化学创新能力实践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初中生对新事物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能力较过去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初三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化学理论基础和化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更为人性化、时代化和科学化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创设创新性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美妙的化学世界中。 一、创设创新性的教学情境 初三化学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零散、繁杂,比如,关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反应规律、反应现象等,学生很容易混淆。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通过引进情境教学法,设置合理、有趣的化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来,进行意象化、生动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去,而且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对pH=6的盐酸稀释1000倍,为什么pH不能大于7,理论讲述和计算推导都十分复杂,但如果让学生思考“甜水无限稀释,能变成苦水吗?”这样启发,学生就会在哈哈大笑中会迅速理解。 教师应根据初三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通过类似的情境模拟、创设,改革过往单纯的授课模式,生动展示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活动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当学生的结论不正确时,不要直接否定,要想方设法诱导其他同学积极质疑并进行讨论,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同时要注意不断地从讨论中反馈信息,调整学习过程和内容。质疑和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成功中

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化学学科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指的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创新精神的内涵所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对于学习者来说,凡是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他未曾学过的知识经验,我们就应该把它们看作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中学创新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对创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才能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创新,进而指导他们大胆进行创新。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提供创新机会,营造创新环境 众多调查分析,学生不是不想创新,只是长期受应试教育枷锁的束缚,没有创新的机会。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畅所欲言;应该欢迎学生提出与自己或书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良好环境和气氛。对学生主动探索的表现,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激发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同时要承认差异,善于看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点燃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火花。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思维、操作、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挖掘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创新是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与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培养更多思路开阔、反应敏捷的具有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个性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最新课题。作为化学教师,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下面浅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教育、教学观念现代化 教师要变传统“标准”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

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化学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具体可以从以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应树立远大的志向,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对影响学生创新行为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研究,明了创新是产生于哪些因素或土壤,是受什么制约的。 第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所以教师必须及时“充电”,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树立新的学习观、树立终身学习观,不能满足于自己现在的有限知识,要及时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要有多层复合型的专业知识,要丰富自己的创新智慧,不能画地自限,眼光褊狭。陶行知说“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教师应当懂得这个道理。以“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为最大快乐。 第三,教师要树立现代的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