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诗意语文课堂上的艺术美----读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诗意语文课堂上的艺术美----读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自小我们都听长辈们不停的在耳边念叨要多读书,读书后我们就有了书中的“导师”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会理论的背各种读书名言,激励自己,可行动中我们又步履匆匆,甚少读书。
孟子有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那我们可以有忙碌的读法,选择自己迫切需要的书籍。
身为教师的我,尤其是语文教师不能只是给人空有其表的文人罢了。
先给自己定个子目标,从趣味语文课堂开始。
所以在假期期间我选择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现代的孩子愈来愈聪明,学习的渠道也多了起来,他们不仅会选择书目,也会选择和“挑剔”老师。
作为班主任时常会发现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任课老师的呢?此时这样教师的信服力和原则要随着学生的调皮捣蛋而要
话,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1。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篇一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里的每一个课品,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更让我对王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荷花》一课,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课路顺着文中。
朗读、品味、写话,语文的味道十足,特别是对一个“冒”字的赏析,称得上是关键词教学的典范!另一方面,王老师又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创造荷花的美。
语言学习与审美熏陶,既相得益彰又水乳交融。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发轫,便是这一课中的这个“冒”字!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里,王老师带我们走进这万园之园,“漫步园内”,“流连其间”,又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罪恶的大火把这“不可估量”的文明“化为灰烬”。
他是把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捧给我们看,然后将它生生地摔碎在我们面前!于是,在“欢喜”与“悲痛”之外,我们没有任何转身的空间。
在这一课里,学生所感悟的不仅仅是课文,而且是一段历史,面对圆明园,他们已接过了这份沉重,同时接过的还有民族崛起的信念。
诗意语文,于“抑扬顿挫”的课堂节奏的建构中自觉寻求理想的情感解读模式。
王崧舟用他的《只有一个地球》把我们带入了这样一种境界:透过那些迭出不穷的精彩环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字——“人”!不论是初读课文后的感悟,还是交流中的随机点拨,王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并且始终以赞赏的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他是那么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惭愧着学生的惭愧,伤心着学生的伤心。
在王老师的心中,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人,不是为老师的教学服务的机器。
2022《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正常生活工作之余,读书是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
诚然,我们读书绝非为了寻找一时的安慰与满足,而要不断思考总结,学以致用。
读书不能盲目求快,不能囫囵吞枣,要像牛吃草一样,要反刍。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思考书中的观点是怎么得来的,有些什么新材料、新理念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所用。
近日读完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细细咀嚼书中的食粮,我学到了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
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那该如何进行诗意的语文教学呢?语文诗意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举象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为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
所谓“举”,就是呈现,就是打开;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三种表现:形象、印象、意象。
如:王老师在讲“荷花”这一课时,不是枯燥地将荷花这个词解释清楚就可以,而是借助音乐图画展示,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去细致地描绘他所看到的美,如荷花是千姿百态的;绿油油的荷叶像圆圆的大圆盘等等,这就是举象。
呈现感形不仅能为学生创设情境融入课堂,更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开放的问题是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学生的思维,有一百个学生就可能有一百种回答甚至更多不同的答案,一个学生回答时剩余的同学听的时候也会潜移默化地吸收一部分知识。
故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让教学媒介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服务,让学生能在初步感知课文时就能快乐地融入课堂。
二、造境造境就是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情境是景象的连续体,是很多象的叠加,营造一种氛围,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共鸣共振之后的那种情绪。
如《静夜思》、《泊船瓜洲》这类表达思想的诗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音视频、图片等为教学媒介,为学生创设多个情境,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去,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会,有自己的嚼头,这就是造境。
2022《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从网络听过很多堂王崧舟老师的课,每堂课都如一首诗,那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总能让你不知不觉沉浸其中。
就如有老师评价他的课“王老师的课已不能算是课,应该是个艺术品。
”如今得了《诗意语文课谱》一书,从文字中欣赏王老师的课,发现风采依旧,竟还有了一些从网络视频感受不到的魅力。
读了很多遍王老师的《长相思》与《枫桥夜泊》的课堂实录、课堂品评与课程反思,有了几点收获。
一、重视古诗的朗读王老师的课堂非常重视古诗词的朗读。
不管学生理解与否,先读了再说。
1、初读以《长相思》这一课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便是读。
一共三次朗读,第一次重在正音,第二次重在读准节奏,第三次重在读出情韵。
学生在三次朗读之后,对诗词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配乐读《长相思》这一课王老师设计了两次配乐读。
这一课的第二环节依然是读,但是与第一次读有所不同的是,这次的朗读是配乐读。
课堂的结尾,在学生们充分理解诗词之后的齐读也是配乐读。
课堂上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音乐无疑是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神助攻”,因为旋律和声音总有文字所无法表达的妙处。
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孩子们的心已贴近了古诗词,已贴近了词人的心。
3、感情朗读在《长相思》课例的第三环节,王老师设计了“互文印证”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出示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诗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通过多位同学的角色朗读,让学生与词人有了心灵上的对话,理解词句也就在这不经意间完成。
每一次的诵读,看似不经意,却都承载着明晰而又独特的训练目标。
二、重视想象理解在教学《长相思》的第二环节,王老师让孩子们随着老师的朗读闭眼想象征途中翻山越岭,词人辗转反侧的画面,接着又让孩子们想象作者家乡生机勃勃,生活其乐融融的画面,在一遍又一遍的想象中,在征途与家乡生活的对比中,词人那忧伤、思乡的思绪已无需再作讲解。
教学《枫桥夜泊》时,王老师依然设计了想象环节。
首先是在老师的描述中想象“江枫”的画面,并说出看到想象的画面后自己的感觉。
有感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
有感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张建早就听说,王崧舟老师的课了得,今日终于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果然名不虚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人至深。
他怀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激情演绎本色语文,用自己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优秀的人格素养,清晰的教学思路,激荡的人文情感,阐释和演绎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创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个性的、本色的、精彩的语文课堂案例,让听课的我在充实舒展、澎湃的课堂中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聆听这堂课,可谓“谈笑间激情飞扬,欣欣然春风化雨。
”给我带来了视觉、听觉,乃至思想上的强烈撞击,他的课闪现着思想的光辉,人性的光辉,个性的光辉,语言的光辉,学生发展的光辉,师生共同成长的光辉。
名家不愧是名家。
在惊叹、赞叹、感叹之余,我揪心自问:我也是语文教师,差之千里,羞也!并大彻大悟:“一切伟大的真理、伟大的训诫,其实都是最容易明白的;一切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常规的。
”于漪老师有句肺腑之言:“教学千古事,得失存心知”。
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也不是影视变幻、虚无缥缈的,而是紧扣语言特性,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清如水,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不可有半点含糊,教学思路得清晰,教学语言要明白;语文课应该是情趣横生的课堂,用教师的热情洋溢、激情似火来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语文课应该是能者为师的课堂,利用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思想碰撞,溅发火花。
感受1、丰富的积累。
特级教师那深厚的艺术底蕴、扎实的知识功底、宽广的学科视野,确实让我们为之震撼。
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字正腔圆,每一个提问都是那么启发到位,每一个姿态语言都是那么落落大方,每一次鼓励都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每一次反馈评价都是那么干脆幽默,每一个环节处理都是那么出其不意,每一次过渡都是那么情感投入,每一次朗读指导都是那么动情揪心,每一个细微的学习习惯都是那么重视,每一次教学拓展都是那么思路开阔,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是那么自然……,他是语文教师,还是演员,是导演,也是一个表演艺术家,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及时地捕捉这个问题的实质;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及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当孩子想说某句话而没有说出来,他能够带着孩子说出来……这都是智慧的体现。
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王崧舟——一个很早就被我铭记于心的语文大师,而诗意语文,也是在很早就听到过这个名词,可是我一直都没有得到机会听到王老师的课,只是在一些杂志和书籍上看到过他的课堂实录,因此一直都感觉很遗憾。
这回利用暑假,我认真地拜读完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一书。
读罢此书,让我更加佩服这位语文大师,佩服他丰厚的专业学养、开阔的课程视野和高超的实践智慧。
在这本书中,王老师不仅阐释了诗意语文的内涵,介绍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而且讲授了一些非常实用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比如文本细读、感性教学技术等等。
这对正处于教学迷茫中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书中王老师所倡导的很多思想都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一、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感性教育王老师认为,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因此语文是感性的。
而小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形象关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因此学生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
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注重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场景和情节的解读方式,将外向于学生的“对象之物”转化为内在于学生的“体验之物”,比如王老师在教学《万里长城》时,将文中“成千上万”一词读出画面(即老师描述,学生想象成千上万参观者的某一幅画面)。
二、文本细读,深刻解读文本细读文本功夫,通过细读将文本化为己有,由“文本语文”转化为“师本语文”。
王老师在文本上是肯花时间,下大力气的。
所以他的课堂才会如此“精致、大气”。
每每看到王崧舟老师课例的精彩之处,都不由得叹服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如此深刻又独到。
他对文本中言简意丰的,既能概括文章主题,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的词句,总是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拓展思维空间。
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字词,都能被王老师变成“宝”。
如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根本就不会重视一个简单的提示语——“笑着说”,然而王老师却独具慧眼地抓住了这个“笑”字,于平淡处设疑,引导学生贯通文本进行感悟,探究“笑”的丰富内涵。
2022《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身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懂得让自己的内在储备资料库变得日趋丰富,也能让本人在优秀教师的感召和帮助下去完成更多的自我升华,从而能成长成才,造就自身充分的提高和突破。
在阅读了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一书时,我感到自己仿佛醍醐灌顶,对于语文课、人文学科、语言课程、师生互动、艺术和创造之美都大大加深了理解。
要感谢王崧舟先生的这部优秀的专著,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一、将美育和德育视为语文课程的魂灵我在细细品读王老师的这本专著的同时,更加懂得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和内在灵魂,这便是通过美育去孕育德育,通过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文之美,从而能让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升华。
哪里有美,哪里就有爱;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善意、智慧和希望。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圆明园的毁灭》时,在王老师的教学思路的指导下,要从两个方面开展:首先要让学生更加懂得:圆明园是万园之园,是东方艺术的典范,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因此,在阅读并感悟这篇文章的同时,学生要懂得从美的层面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篇文章。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所谓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圆明园的美不但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也能启迪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更深层次地追求美、捍卫美的人,这样一来,语文课也逐步成为美育课,这对于教育发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对于学生的综合进步富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美育和德育二者是互为表里的,也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美感的语文课是丧失感召力的,没有道德的语文课是丧失方向和力量的。
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课在富有美感的同时能更好地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其能懂得是非善恶,也能懂得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之间把握好自己,这便是我在阅读王先生的这部著作时产生得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事实上,仍以《圆明园的毁灭》为教学核心,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爱护本国的民族优秀遗产,但是也要懂得,要以蓬勃的正义感去捍卫本民族的美和丰富遗产,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捍卫美和善。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一书是王崧舟在教育领域的心得体会和教学经验的总结。
他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将语文教育与诗意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教学之路。
阅读《诗意语文王崧舟》,我深受启发。
首先,王老师强调了诗意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通过诗意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的美感,培养对语言的热爱和表达的能力。
这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王老师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的学习环境。
最后,王老师还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他通过课堂中的亲身体验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也更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力量。
我深深地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诗意语文王崧舟》,我深刻理解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诗意和情感的引导,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的语文人才。
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_作文2750字_读后感作文_
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语文课多有诗意,让我们忘记忧伤。
读完诗意语文相关文章,大家有哪些心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篇一随着自己教龄的增长,反而发觉语文课是越来越难以教授了,怎样教才能让孩子们接受,理解呢?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走进了书店,翻阅了n本教育书籍而郁闷之时,《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让我眼睛一亮,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大师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读王菘舟老师《诗意语文》有感
读王菘舟老师《诗意语文》有感读王菘舟老师《诗意语文》有感提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的应该是底蕴,底蕴应该是书堆起来的。
回顾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自以为在某个层面上是可以的读王菘舟老师《诗意语文》有感寒假期间,从郭哲那里借来了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书,读后让我爱不释手,敬重、佩服王菘舟老师。
让我最敬仰的就是王老师的文化底蕴,真不愧是语文大师,一代教师的楷模。
下面我就浅谈王老师书中的第三讲,“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书中王老师对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分析,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从这首诗的价值,这首诗的文化,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句景语的潜台词,无一不渗透着他丰厚的文化底蕴。
余秋雨先生说,所谓的中国人,首先是个文化概念。
你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几千年传承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你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中国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的应该是底蕴,底蕴应该是书堆起来的。
回顾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自以为在某个层面上是可以的,可再看一看王老师那课,反思自己最缺的就是底蕴,就是学养。
王老师讲季羡林老先生曾经对年轻讲,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
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二个是文理贯通。
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你文化底蕴的基座就像金字塔的底座一样,会非常宽厚,非常坚定。
我赞同王老师的观点,读书不一定有底蕴,但少读书,不读书是没有底蕴的。
王老师对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为己读书,不是为别人,是为了修炼自己的身心,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为了提升、为了超越,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所以才读书,才做学问。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明白,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
王老师藏书大概有六千多册,可以开一个小型的图书馆了,让人钦佩之极。
六千多册藏书中,古今中外,可谓是博览群书,在王老师的精神世界里,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
读书,实际就是一种精神修,难在修行,难在持之以恒。
人因为惰性和惯性,往往想得多,做得少。
我觉得,底蕴关键在行动,读书是行,上课是行。
《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范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范文王崧舟——一个很早就被我铭记于心的语文大家,而诗意语文,也是在很早就听到过这个名词,但未细细研究何为诗意语文。
这回利用寒假,我认真地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一书。
读罢此书,让我更加佩服这位语文大师,佩服他丰厚的专业学养、开阔的课程视野和高超的实践智慧。
在这本书中,我深入体会了诗意语文的内涵,对我影响之大的是王老师的人格魅力。
这对正处于教学迷茫中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一、王崧舟,让我铭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二、王崧舟,让我感悟到: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因此语文是感性的。
而小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形象关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因此学生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
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注重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场景和情节的解读方式,将外向于学生的“对象之物”转化为内在于学生的“体验之物”,比如王老师在教学《万里长城》时,将文中“成千上万”一词读出画面(即老师描述,学生想象成千上万参观者的某一幅画面)。
三、王崧舟,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师要有细读文本功夫。
通过细读将文本化为己有,由“文本语文”转化为“师本语文”。
王老师在文本上是肯花时间,下大力气的。
所以他的课堂才会如此“精致、大气”。
每每看到王崧舟老师课例的精彩之处,都不由得叹服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如此深刻又独到。
他对文本中言简意丰的,既能概括文章主题,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的词句,总是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拓展思维空间。
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字词,都能被王老师变成“宝”。
如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根本就不会重视一个简单的提示语——“笑着说”,然而王老师却独具慧眼地抓住了这个“笑”字,于平淡处设疑,引导学生贯通文本进行感悟,探究“笑”的丰富内涵。
王崧舟诗意的探寻读后感
王崧舟诗意的探寻读后感读了王崧舟老师关于诗意探寻的相关内容后,就像是跟着一位超级导游在语文的诗意世界里来了一场奇妙旅行。
王崧舟老师对诗意的探寻,那可真是像挖掘宝藏一样。
他不是那种浮于表面地讲讲诗词,而是一头扎进语文的深处,去把藏在文字里的诗意一点一点地抠出来。
就好比是从石头缝里找金子,他能在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课文、诗句里找到闪闪发光的诗意。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古诗词教学的执着。
他对待古诗词就像对待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又充满热情。
他把每一首诗都像是拆开一个神秘的礼物盒,一层一层地剥开,让我们看到里面最精致的部分。
他能让那些古老的文字活起来,像有魔法一样。
比如说在解读一首古诗的时候,他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诗里写了啥,而是带我们穿越回古代,去感受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就像坐时光机一样酷炫。
而且他这种诗意的探寻还特别有感染力。
他讲着讲着,我就感觉自己也被卷入了那股诗意的漩涡。
本来觉得诗词挺枯燥的,可是在他的解读下,那些平平仄仄就像是跳动的音符,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乐章。
就像是他拿着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诗意理解的那扇大门,然后我就像个好奇的小探险家,迫不及待地想在这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里到处看看。
他还让我明白了诗意不仅仅在那些高大上的文学作品里,生活里到处都有诗意的影子。
就像我们每天走过的小街小巷,在他眼里可能就是一首抒情诗;那些日常的琐碎小事,经他一解读,说不定就能变成一篇充满诗意的小散文。
这就像是他给了我一副新的眼镜,戴上之后看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到处都充满了可以挖掘的诗意。
总之呢,王崧舟老师的诗意探寻之旅,让我这个以前对诗意有点懵懵懂懂的人,现在也想加入这个探寻诗意的大军,去发现语文世界里更多的美好。
这就像是他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诗意的种子,我都能想象到这颗种子慢慢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诗意大树呢!。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书心得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书心得每当研读王崧舟老师的著作时,我仿佛会踏上教育家们曾经留下的足迹,会融入到这些带有“草根色彩”,扎根在中华教育实践大地,充满田野芳香的真实感人的教育故事中。
王崧舟老师伴随我走过了四年充满“诗意”的岁月,他的教育故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著作《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这本著作由四部分组成,内容唯美,以“诗意行吟”“诗意拓荒”“诗意安顿”“诗意守望”贯穿始终,吾观之,感触有三。
一、诗意语文怀揣诗意的“故事”王老师的故居是诗意的,家世是诗意的,甚至充满着诗意的精神世界。
《二泉映月》与王老师的关系“如胶似漆”,甚至可以说“二胡”与王老师的关系“如胶似漆”。
它伴着王老师走过了懵懂的岁月,爷爷和爸爸的熏陶,让原本充满“诗意”的王老师更加闪闪发光,我相信语文的世界一定是“诗意”的,但是枯槁的文字、繁琐的句式,一定不为人所喜,但是如果对其“触类旁通”,那么一定是绚丽多彩的。
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卢真金教授在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时,曾提出过一个颇有风味的模型理论。
三角形的底边被称为教师发展的“立足边”,两腰分别冠名为“理论边”和“实践边”。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当一名新教师度过浅显的适应期后,可能会双线延伸。
一线为由理论边出发,逐渐走向实际边,这种路径可以被称为“气宗”;另一线则反其道而为之,这种路径可以被称为“剑宗”。
当然,可能有极少数人,向中间走去,如同王老师一般,走的是“亦剑亦气、剑气合一”的路。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不论是一个有名的“大家”,亦或是有名的著作,要想闻名遐迩,一定是有“故事”的,有趣或平凡,总会闪耀着点点星光,让其发芽。
如同语文一般,诗意的人生面对诗意的语文,总会让火花四溢,流光溢彩。
二、诗意语文展现诗意的“风格”打我记事起,接触过最多的人,一个是生我育我的生身父母,一个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辛勤园丁。
他们都是辛劳的,但没有人天生就是劳碌命,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有感
----《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王崧舟这个名字,对于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一定都不陌生。
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诗意语文,就是“以情感为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以课堂是否感动人心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核心尺度”,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和精神之所在。
从2001年的《荷花》、2002年《圆明园的毁灭》到2009年的《普罗米修斯》、2010年的《与象共舞》,王老师一直致力于诗意语文课堂的创立。
追随王老师的足迹,探寻诗意语文的道路,一课一课细细读来,诗意语文是如何建立的?怎样才能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些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
我想诗意语文的建立离不开言象意三个层次的建立。
言以尽象。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托,阅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
对语言的把握是对文章解读的第一步。
在王崧舟老师之前,已经有多人阐释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
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段落分析的教学模式,王老师把语言的教学放在首位。
针对文章的第一段,王老师紧紧抓住“不可估量”一词进行品读——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在自我情感中所生成的,同样是不可估量的痛惜之情。
“不可估量”的一唱三叹,声声蕴含着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千古悲歌!关键词语的品读带动着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生成有所依托。
“宏伟”、“珍贵”、“举世闻名”“灰烬”王崧舟老师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为学生树立起圆明园之伟大与壮丽的形象,从而也为作者之悲情铺垫了基石,使我们踏迹而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言以尽象的方法。
“同学们,打开课文,读到第一句话时,映入你眼帘的第一个词语是‘不可估量’,第二个词还是‘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别忘了,你读这段话的滋味,是痛惜,是痛恨,是悲哀!再读一遍——”情感是诗意语文课堂的精髓,也是王崧舟老师语文教学的追求。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篇1什么是文本细读?王崧舟老师在他的《诗意语文》一书中说道,文本细读就是引导学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在字里行间阅读。
而慢下来,沉入词语,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文本细读的功夫,却非一日之功!王老师举了他讲《小珊迪》一课前进行文本细读的例子,他以自己对语言的敏感,从每个词语、每句话中窥斑见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可见他细读文本的功夫之深。
然而,只有这样的文本细读,才能读出文本的味道和神韵来。
文本细读的功夫怎么练?首先在备课时,打开课文,先是干干净净地读。
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
在读中始终保持对文本的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保持一种高度敏感。
其次,让自己走进文本,成为文本生活中的角色。
你要不断问自己,这究竟在写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写?为什么只能这样写?用意何在?启示何在?在你千万次的问中,文本就被你掰开了,揉碎了,最后被你消化了,吸收了。
当你真正练就了文本细读这一功夫,教材这一关才算通过,而此时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
读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花大量时间备课,课堂效率却不高。
那是因为我对文本细读得不够,对教材没有熟烂于心,就无法自如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所以,要想课堂高效,必须静下心来进行文本细读。
其实,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
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
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细读也就有多美!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和精神高度,才能真正从文本中读出神韵来。
而实现这些的唯一途径,就是多读书,会读书,用书堆起底蕴来。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篇2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
读《诗意语文课谱》心得体会(范文)
读《诗意语文课谱》心得体会“王崧舟”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小语界的名师、大家,但因自我的惰性,一直没能目睹其光彩、拜读其文章、领会其教育思想,不过,能拜读到他的书籍,学习他的思想也是不错的。
当我领到的就是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而且是课堂实录与品悟,我心里一阵窃喜,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捧起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浏览了目录。
一看,十编,跨越十年的十堂课,涵盖各种文体的十篇文本,这是一个全方位论证王老师诗意语文教育理念的实证,是经历了诗意语文发展过程的十节课,从中,一定能让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新的感悟和理解。
带着崇敬的心情,翻看最首页的序一,拜读王崧舟老师自述的《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整篇文章阐述了诗意语文的发展阶段、价值取向、实践策略和王老师的“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王老师的教育智慧,虽然语言优美、言简意赅,但理论性强、晦涩难懂,细细读来,体会其中的道理和内涵,感受王老师的语文态度,那是一种境界和高度,需要慢慢地消化和吸收,这个过程让我增长不少的理论知识。
诗意语文,“情”是它的核心与灵魂。
王老师说:“情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发,一定关乎个体的内在体验,一定是整体的生命律动,一定折射出相应的态度和价值皈依。
”带着对语文教学的热情,我开启了诗意阅读之旅。
每一编都以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例展开,为我们呈现了“课品综述”、“课文呈现”、“课堂品评”、“课程反思”四个精彩板块。
从《荷花》到《圆明园的毁灭》,再到《只有一个地球》,继而到《一夜的工作》,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悟。
阅读时,不敢贪多,每天一编。
阅读时,先看“课文呈现”,读后,自己试着作教材分析,然后再读其他部分。
因为有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所以,在阅读“课品综述”、“课堂品评”时,就更有针对性,收获也就更大。
现将阅读体会记录如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直指主干。
《荷花》、《圆明园的毁灭》、《只有一个地球》、《一夜的工作》这四篇课文,所选题材广泛,体裁不一。
诗意课谱读后感
诗意课谱,诗意语文——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提起诗意语文,我们会很自然的想起王崧舟老师;说起王崧舟老师,我们又会想起他的《诗意语文课谱》。
《诗意语文课谱》这本书是王崧舟老师和林志芳老师合著的,总共有十编,每一编都以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例展开,为我们呈现了“课品综述”、“课文呈现”、“课堂品评”、“课程反思”四个精彩板块。
这十编中的十个课例是王崧舟老师2001年至2010年十年的代表作,从诗意语文的发轫到诗意语文的完备、转型,是一个发展轨迹的呈现,是王崧舟老师感悟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完美诠释。
在这个暑假里,我利用20天把这本书看了两遍。
在看的过程中,我试着把课文与课堂实录、课堂品评、课程反思联系着看。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与惊喜是巨大的,震撼的是一个语文教师可以把语文课上到艺术品的程度,惊喜的是王崧舟老师在这十个课例里提供了优秀的教学策略。
下面我把我的几点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首先,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王崧舟式的教学策略的宝库。
王崧舟老师语文阅读课的主要模式是感悟理解式的。
他利用“举象”、“造境”、“入情”、“陌生化”“寻根”等策略,还原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形象,触摸文字的温度,引导学生“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
在这十个课例里王崧舟老师运用得最好的策略是“读”。
读,是汉语言学习的最基本策略,王崧舟老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很有成效。
《普罗米修斯》里开课时,王崧舟老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里出现的五个神的名字,引着学生反复读了三四遍——为什么?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名字都是什么“斯”什么“斯”的,四年级的学生读不好,当然要好好读顺了。
《两小儿辩日》里由读通读顺的读,到“辩斗”的多次读,学生浑然不觉,课文已经背了下来。
这是读顺、读熟,更不用说“一唱三叹”的诵读了。
不读,怎能入心?读,这个最基本的手段被王老师用得很有效。
被王老师用得好的基本策略还有“写”。
这十个课例里,没有一个不“写”。
他的课堂练笔总是在水到渠成之时出现,总是那么适时,整合得那么“雁过无痕”,既是让学生与文本、人物、作者甚至自己实现精神层面上的对话,又是对学生写的能力的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王崧舟——一个很早就被我铭记于心的语文大家,而诗意语文,也是在很早就听到过这个名词,但未细细研究何为诗意语文。
这回利用寒假,我认真地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一书。
读罢此书,让我更加佩服这位语文大师,佩服他丰厚的专业学养、开阔的课程视野和高超的实践智慧。
在这本书中,我深入体会了诗意语文的内涵,对我影响之大的是王老师的人格魅力。
这对正处于教学迷茫中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一王崧舟,让我铭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二、王崧舟,让我感悟到: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因此语文是感性的。
而小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形象关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因此学生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
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注重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场景和情节的解读方式,将外向于学生的“对象之物”转化为内在于学生的“体验之物”,比如王老师在教学《万里长城》时,将文中“成千上万”一词读出画面(即老师描述,学生想象成千上万参观者的某一幅画面)。
三、王崧舟,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师要有细读文本功夫。
通过细读将文本化为己有,由“文本语文”转化为“师本语文”。
王老师在文本上是肯花时间,下大力气的。
所以他的课堂才会如此“精致、大气”。
每每看到王崧舟老师课例的精彩之处,都不由得叹服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如此深刻又独到。
他对文本中言简意丰的,既能概括文章主题,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的词句,总是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拓展思维空间。
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字词,都能被王老师变成“宝”。
如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根本就不会重视一个简单的提示语——“笑着说”,然而王老师却独具慧眼地抓住了这个“笑”字,于平淡处设疑,引导学生贯通文本进行感悟,探究“笑”的丰富内涵。
再如王老师为了教学《长相思》,搜集整理、认真查阅了一万多字的资料,花了近半个月时间才完成《长相思》的文本细读,正是因为下了如此功夫,以致在尚未具有文本形态教案的情况下,王老师实施教学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四、王崧舟,让我领会到:什么样的课才叫精彩。
阅读课以读为本,注重品读、美读的过程。
看过王老师课例,让人不能忘记王老师课堂上那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的“朗读之美”。
王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目的明确,方法多样,形式新颖,且由常规的朗读的、品读进而升华到美读的境界。
平时我也知道要抓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但这些重点常常是通过我的分析、讲解来完成的,而王老师却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品读和美读来进行的,并且王老师非常善于以情激情,以言激情,学生虽然也是一遍又一遍地读,但每一次读都是有增量的,越读越好,越读越美,这与平时我让学生反复地
读其功效是迥然不同的。
正如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要学会用情、煽情,以情感染学生。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当然远远不止这些。
它还值得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虽然平时心里也有着美好的想法和追求,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对完美的执着追求,由于自己的精神惰性和惯性,事事以为“差不多”便可,结果便导致许多“差不多”最后演变成“差很多”。
正如王老师所说:“很多情况下,我们不是缺乏行动的能力,而且缺乏让行动精致化的能力”、“上课是一个层次,上好课是一个层次,把课上得完美又是一个层次”……我会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以此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