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选修课论文茶花女

合集下载

结课论文 《茶花女》选段《饮酒歌》(1)

结课论文      《茶花女》选段《饮酒歌》(1)

《茶花女》选段《饮酒歌》赏析余绍坤本课程中,我最喜欢的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

《饮酒歌》是阿弗列德在征得自己倾心的薇奥莉塔同意后,突发灵感,即兴高歌一曲,既歌颂爱情,也歌颂欢乐时光。

“饮尽快乐酿造的美酒”阿弗列德得到心上人的准许,心中自然是欢呼雀跃,忍不住想要高呼,与旁人一同分享这份快乐。

“这是爱情原始的悸动,因为倾心爱慕的眼神早已装满你的心”对自己爱慕的人表达自己的一片赤诚真心,这份爱意通过歌声传达给对方,避无可避,只能接受自己的拳拳心语,再合适不过。

“世上的一切,平凡又无趣,让我们享受人生,享受爱情的欢愉”这份想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透过男中音低沉地吟唱出来,这份想要握紧爱人的双手去看细水长流的心情,令我感动不已。

“时间流去不在返回,感受吧,沉浸进去感受自我”又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是阿弗列德对于心上人不能每时每刻与自己在一起的痛惜。

“情不知所起,知情者只我一人”阿弗列德对薇奥莉塔的爱是那么的浓烈,却只有自己知道,阿弗列德无比想要心上人明白你明白自己对他的爱,明白自己就是他的真命天子,就是那个会陪着她走过一生的人。

“彻夜痛饮,直到赫墨拉照耀我们的天堂”这首歌是为了给大家饮酒助兴,那么就让大家一起彻夜痛饮吧,今夜无人入眠,今夜不醉不休,直到白昼之神赫墨拉到来,带来明天的晨光,而与爱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天堂。

阿弗列德激情洋溢地诉说着自己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爱人的倾思,他渴望自己的的爱能传达到心上人的心中,于是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可这样热情洋溢的饮酒歌,这饱含情思的饮酒歌,与这两对恋人最后的悲剧结尾形成鲜明反差。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茶花女的爱情悲剧在歌声中得到升华。

老师在课上讲过,这首《饮酒歌》是男中音表现自己歌唱技术的最好选择之一。

演唱的男中音在欢快的令人想要翩翩起舞的配乐中唱响这只歌,仿佛再现了当时的场面:欧洲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贵族们在举行着宴会。

一群人穿着长长的燕尾服翩翩起舞,还有人在端起酒杯。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摘要】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茜茜的生活和悲剧命运的描绘,展现了19世纪巴黎社会的阶级与爱情的冲突。

主要人物包括茜茜、她的情人亚芬和母亲。

歌剧中主题丰富,涉及爱情、背叛、财富和社会环境等。

音乐特点体现在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唱腔上。

该作品在当时社会引起巨大反响,被视为一部社会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影响方面,威尔第《茶花女》为后人树立了艺术典范,对歌剧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成为经典不朽的作品之一。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情节、人物、主题、音乐、社会反响、影响、贡献、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根据亚历山大·大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改编而成,于1853年首演于威尼斯的费尼斯剧院。

该歌剧被认为是意大利歌剧的杰作之一,深受观众欢迎。

在19世纪的意大利歌剧舞台上,《茶花女》一经问世就迅速风靡,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经典。

歌剧的背景设定在19世纪中叶的法国巴黎,以花魁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展现了爱情、牺牲和社会阶层的冲突。

威尔第在创作《茶花女》时,力图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希望引起人们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观念和人性的伦理。

通过音乐和歌词的结合,威尔第成功地描绘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阶层矛盾,使得这部作品在音乐剧界占有重要地位。

1.2 威尔第的创作意图威尔第创作《茶花女》的意图是要描绘出一个充满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这个故事揭示出社会和道德的弊端。

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引起观众的思考,让他们对于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有更深入的理解。

威尔第试图通过这部歌剧探索人性的脆弱性和欲望的无情,以及爱情和牺牲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示出自己对于音乐和戏剧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才华,将音乐和剧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部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作。

通过《茶花女》,威尔第不仅令观众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同时也让他们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产生思考,从而引起他们对于人性和社会的反思。

歌剧论文

歌剧论文

由《茶花女》赏析看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0802202-11 丑海兵摘要: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19世纪40年代的成名期,50年代的高峰期以及60年代至他死亡的最后时期,而1853年创作的《茶花女》这部歌剧,正是他创作高峰期所作的三大巨作之一,即使经历了首演的失败,也依然在后来的演出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人们永久传诵。

而这里,我将由这部歌剧为典,对朱塞佩·威尔第的成熟歌剧进行一些浅显的剖析。

关键词:朱塞佩·威尔第,歌剧,意大利,传统,茶花女,人性戏剧正文:朱塞佩·威尔第的生平他毕生追求于完美与精致的歌剧,拥有与自然寿命等价的艺术人生。

——引自西方歌剧简史与名作欣赏课堂讲解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出生于帕马省布塞托城。

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7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1871~1872年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1887)及《法尔斯塔夫》(1893)。

1901年逝世于米兰。

一生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歌剧茶花女赏析论文:威尔第歌剧_茶花女_音乐赏析

歌剧茶花女赏析论文:威尔第歌剧_茶花女_音乐赏析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他是19世纪下半叶名望最高、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

歌剧《茶花女》这部三幕歌剧是剧作家皮亚韦根据法国著名剧作家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改编的。

威尔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歌剧全部作曲工作,并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的凤凰剧院进行了首次公演。

虽然首次演出没有成功,但他的艺术创作及音乐风格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出色的歌剧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一(一)第一幕地点茶花女维奥莱塔富丽堂皇的客厅中。

演出人物有维奥莱塔、芙罗拉、加斯顿、阿弗列德等等。

这些人都是维奥莱塔请来参加晚会的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们,他们在富丽堂皇的客厅里欢快地跳着舞曲,加斯顿提议让阿弗列德和维奥莱塔共同高唱《饮酒歌》来调动大家热情,就是在这场舞会上,维奥莱塔为阿弗列德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纸醉金迷的生活,与阿弗列德去了乡间共同生活,而阿弗列德的父亲却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无奈之下他们两个忍痛断绝了关系,维奥莱塔回到了巴黎过起了从前的生活。

(二)第二幕地点巴黎郊外的一个农庄、巴黎芙罗拉家的庭院。

演出人物有芙罗拉和侯爵、医生、阿弗列德等等。

由于阿弗列德的父亲的坚决反对,阿弗列德和维奥莱塔不得不分手,维奥莱塔重新回到了巴黎又过起来了以前的生活。

阿弗列德不甘心爱情的失败,来到巴黎寻找维奥莱塔。

夜幕低垂,芙罗拉家热闹的化妆舞会即将开始,宾客们正在一旁大桌上玩牌赌博。

此时,一群打扮成吉普赛算命女郎的女士们蜂拥进入,随后则是男士们装扮成西班牙斗牛士,把场面气氛带到最高潮。

在热闹的歌曲之后,阿弗列德登门拜访,并加入赌局。

未久,维奥莱塔在老恩客多佛男爵的陪伴之下进场;维奥莱塔一眼就看见赌桌旁的阿弗列德,心想:自己来的真不是时候。

赌局中的阿弗列德运气颇佳,连盘皆赢,但他不断地冷嘲热讽赌运甚差的多佛男爵、以及大厅一旁的维奥莱塔。

歌剧《茶花女》赏析

歌剧《茶花女》赏析

歌剧《茶花女》赏析摘要:《茶花女》是威尔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歌‎剧舞台上长‎演不衰的作‎品。

本文介绍了‎《茶花女》的创作背景‎和主要细致‎分析了茶花‎女V iol‎etta与‎男主角Al‎f redo‎相遇相爱的‎部分茶花女‎的内心世界‎,简单介绍了‎后续的故事‎发展情况。

通过细致的‎赏析,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威尔第用音‎乐来准确刻‎画人物形象‎、内心世界、角色性格,用音乐来预‎示戏剧情节‎的发展,用音乐来充‎分体现人性‎的艺术手法‎与特色。

关键词:歌剧威尔第茶花女音乐爱情在上歌剧欣‎赏时,老师正式向‎我们介绍的‎第一部歌剧‎便是《茶花女》。

《茶花女》是意大利最‎富盛名的作‎曲家威尔第‎的作品,作于185‎3年,其歌剧剧本‎是由皮亚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

1852年‎的冬天,威尔第在看‎了话剧《茶花女》后十分激动‎,决心将话剧‎改为歌剧。

1853年‎,这部歌剧在‎威尼斯芬尼‎斯大剧院首‎次上映,但是演出情‎况很糟糕。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女主‎角的扮演者‎健壮如牛,和茶花女孱‎弱的形象很‎不相符。

但是威尔第‎并没有失去‎信心,在一年后,《茶花女》在同一剧场‎再度上演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一部亲‎切、细腻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抒情歌剧‎,它着重表现‎了牺牲资产‎于资产阶级‎社会偏见和‎虚伪道德的‎妇女的悲惨‎处境。

本歌剧主要‎讲述了一位‎巴黎名妓V‎i olet‎t a为青年‎A lfre‎d o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Alfr‎e do居乡‎间。

Alfre‎d o之父责‎备Viol‎e tta 毁‎了儿子的前‎程,Viole‎t ta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

Alfre‎d o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

Viole‎t ta一病‎不起,含泪而死。

Alfre‎d o读了V‎i olet‎t a 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老师带着我‎们主要欣赏‎了前半部分‎歌剧。

茶花女歌剧赏析800字

茶花女歌剧赏析800字

茶花女歌剧赏析800字1. 求歌剧茶花女赏析一、赏析如下:1、威尔第在剧中以细微的心里描写,展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

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5656662音乐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曲调和舞曲,旋律诚挚优美,明快流畅,在布局上以音乐主题的统一贯穿和场、段之间的强烈色彩对比为特点,体现出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

2、在整首歌剧当中,最脍炙人口、经久留传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即第一幕里面的一首咏叹调《饮酒歌》。

在薇奥莱塔家中举行的宴会上,阿尔费雷多应大家请求,为青春、为爱情而场了这《饮酒歌》,借歌声向薇奥莱塔表达真挚爱情。

薇奥莱塔在祝酒时做出了巧妙的回答,客人们加以热烈的应和。

3、歌曲为单三部曲式。

曲调共反复三遍,头两遍分别由阿尔费雷多和薇奥莱塔演唱,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

歌曲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出男女主人公对青春和爱情的渴望和赞美。

第三遍的合唱由原调降B大调转到下属降E大调,使得情绪更加热烈。

全曲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曲调鲜明易记,广为流传。

4、薇奥莉塔一生的命运是多么地坎坷和无奈,然而这不是她所能决定的,她是被社会压迫的下层市民,揭发了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剧本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薇奥莉塔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茶花女1、《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

2、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

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

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2. 求歌剧茶花女的赏析您好!《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歌剧《茶花女》的音乐特点与演唱技巧分析

歌剧《茶花女》的音乐特点与演唱技巧分析

12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2体现男主角与女主角生活在一起的幸福与满足之感,第25小节后为大跳音程,旋律逐渐变慢,音乐更加抒情,体现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恋之情。

咏叹调为38小节至末尾,速度为行板,宣叙调及引子节拍为4/4拍,此部分为3/4拍,存在大的连线,抒情特征明显,可突出威尔第歌剧艺术风格,歌剧咏叹调中大线条乐句类似,使音乐情感更为饱满。

在威尔第歌剧中下滑音是其旋律设计主要特点,咏叹调中较为常见。

此首咏叹调54小节、61小节均有小字二组降e 音而后转变为小字一组f 音下滑且跨度较大旋律处理,要注意演唱气息连贯,增强音乐叹气之感[2]。

(二)力度及速度为表现歌剧冲突,使剧情跌宕起伏,在音乐处理中力度与速度具有对比性,这是威尔第艺术创作惯用技巧,《沸腾的激动心灵》亦较为明显。

此曲咏叹调引子速度为快板,力度由弱(p)变强,最终力度为f,使歌曲情感先抑后扬,在前期不断积累情绪,最后予以爆发,此爆发为宣叙调的演唱奠定基础。

宣叙调13-37小节中的13-24小节为快板,第25小节后音乐放缓并转为行板,28小节处速度持续放缓并变为慢板,力度与速度为抒情助力,并为咏叹调的演绎做好铺垫。

38小节至末尾为咏叹调部分,速度为行板,此部分力度变化较为突出,起初为弱(p),到46小节加大弱度,即ppp,60小节转变成很强,即ff,60-61小节变化最为明显,60小节处做小字二组降a 音处理,力度为ff,在61小节处做小字二组降e 音处理,力度为极弱,即ppp,力度变化鲜明,体现男主角澎湃心情。

最后一句做渐弱处理,即dim,加之柔和甜美旋律设计,抒发男主角幸福美好内心情感。

(三)伴奏织体《沸腾的激动心灵》引子伴奏织体为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旋律整体较快,体现男主角激动心情,38-67小节咏叹调部分伴奏织体为左手八度低音八分音符转接右手十六分音符三组和弦,使音乐保持活跃灵动状态,3/4拍节奏极具动感,能映衬男主角幸福美好内心体验。

211247240_论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音乐戏剧特征及创作启示

211247240_论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音乐戏剧特征及创作启示

回望历史,从1944年高芝兰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茶花女》第二幕,至中央实验歌剧院在1949年后上演第一部西方歌剧《茶花女》,再到《饮酒歌》的广为传唱,以及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2010年首演至今)的六度上演,歌剧《茶花女》在中国的制作与演出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

由此可见中国观众对于这部经典之作的青睐。

对于当下的中国歌剧而言,如何赢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成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下去,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威尔第逝世120周年之际,进一步探讨、剖析该剧的创作特征,总结其处理音乐与戏剧关系的经验,对于当下的歌剧创作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一、极具挑战的题材选择题材的选择是歌剧创作的出发点。

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往往在题材上力求突破原有的模式,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问题的诘问,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震颤。

威尔第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他十分注重对歌剧题材的选择,只有当能够激发创作灵感的题材出现时,他才投入创作。

威尔第一直在寻找“新颖的、美妙的、恢宏的、丰富的和大胆的题材――大胆到极端,形式不落窠臼,适于谱曲……”①对威尔第而言,“大胆”①Franco Abbiati,Giuseppe Verdi(Vol.II)(Milano:G. Ricord & C, 1959), p.189. 文中引用的原文内容均为笔者翻译。

是将人物、事情、情感都置于极端的情形中进行考察。

只有在如此的情形中,平常难以察觉的人性才得以凸显。

从《茶花女》之前的题材选择上就可以窥见这一点。

从着力展现人类嗜权狂热的《麦克白》(Macbeth,1847)到面对背叛陷入纠结的《斯蒂费里欧》(Stiffelio,1850) ,从《路易莎·米勒》(Luisa Miller,1849)中深陷窘境的人物形象到《弄臣》(Rigoletto,1851)中复杂微妙的情感表达,威尔第追求的是具有冲击力的人物形象和不落俗套的故事情节,而这些都在《茶花女》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茶花女》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作品,它描绘了法国巴黎上流社会中的一位青年工程师阿尔芒和一名名叫玛格丽特的妓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歌剧以其感人的旋律、出色的唱法和精美的配乐而闻名于世界歌剧史上。

在威尔第一生产后不久的时间里,这部歌剧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然而,对于这首歌剧中的情节和人物角色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茶花女》中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一个富有的妓女,她通过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许多男人的眼球。

当她与阿尔芒相遇时,两人很快就陷入了热烈的爱情之中。

但是,由于阿尔芒来自一个上流社会家庭,并且他的父亲反对他与一个妓女交往,所以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认可。

最终,玛格丽特因病逝世,当我观看这一部分的时候,让人感觉十分唏嘘。

《茶花女》的音乐是其最重要的亮点之一。

威尔第以其熟练的作曲技巧和才华,将整个作品悬挂在美妙、恰当的旋律上。

歌曲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旋律柔美动听,配乐灵动飘逸。

威尔第的音乐既呈现了玛格丽特的柔美和温暖,又表达了阿尔芒的无助和哀愁,在全剧中都非常贴切动人。

这些优美的歌曲,配以精美的唱法和华美的舞台效果,使得观众陶醉其中。

另外,这部歌剧也引起了一些关于社会阶级和女性角色的争议。

主要是针对玛格丽特这一角色,在法国十九世纪巴黎的上流社会中,一名妓女是被看作是社会底层的人。

然而,玛格丽特却是一个聪明、优雅并且有内涵的女人。

这一角色的设定,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认为这只是个虚伪、无可信度的人物形象。

此外,在玛格丽特的死亡中,也存在着一些道德上的争议。

《茶花女》中,歌剧最终展现的是玛格丽特在死亡前是功德无量的。

她放下了自己的幸福,以此来收养一个受过抛弃的年轻姑娘。

然而,在这一事情中,她所作的决定,却侵犯了阿尔芒的感受,并让他感到失望和愤怒。

如果没有玛格丽特的死亡,全剧的结局可能会不同。

综上,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给我们的启示是:生命是无常的,我们必须要珍惜自己身边的一切,并尽可能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茶花女歌剧欣赏论文

茶花女歌剧欣赏论文

爱之初,人之美——歌剧《茶花女》赏析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全球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凄美动人的剧情和威尔第神来之笔的音乐使得这部歌剧曾有“世界歌剧史中的最灿烂的宝石”的美誉。

全剧共分三幕,第一幕刚开始时Violetta与 Alfredo 的《饮酒歌》则是所有唱段中最家喻户晓的一首,已成为音乐会上久唱不衰的保留曲目;第二幕里 Alfredo的独唱《我年轻狂热的梦》把爱情生活的甜蜜展露无遗,Giorgio与Violetta的二重唱把卑劣与高尚的人格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幕凄美绝望的咏叹调《再见,往昔美丽的梦》表现了Violetta的忧思和孤寂,主人公的二重唱《远离巴黎》则又充满希望。

在国家大剧院版本中,是用茶花由白到红开场。

在金色幕布的映衬下,茶花逐渐变色的红似乎在预示着感情的走向,完全纯洁的爱情,却逐渐沾染了血色。

第一幕,众名流集聚Violetta家中场景,众人的伴唱烘托了宴会的热烈气氛。

当序曲奏响, Alfredo一个人站在舞台一角,静止在那一动不动,只是默默观望着Violetta和一个个情人碰杯、跳舞、拥吻。

此时的画面感觉就好像在陈述两个人各自的过往,诉说这两人生活不该有交集……同时,极有穿透力的唱腔也让Violetta对生活的参透淋漓尽致。

Alfredo柔缓的的告白,向Violetta 倾诉爱慕之情,而Violetta起初的冷笑暗示常年风月场上的生活已使她对爱恐惧。

发声起唱,表现的是巴黎名利场上熙攘名流间的交际,然而谁知孤零寂寞才是她的内心常态,欢乐只是表面假象。

身处名利场中,为虚荣不得不强颜欢笑,堕落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

对我这个不听音乐不解风情的人来说,我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无奈和内心的酸楚。

而随着Alfredo的深情告白,女主人公也不免陷入对爱情的憧憬中,二者的二重唱即表现了Violetta的动心。

当Violetta独留家中,对爱的恐惧与对爱的憧憬情感在内心交错。

女主人公陷入内心挣扎中,喧闹轻浮曲调的再现表示Violetta此刻心中对爱的恐惧占上风,她试图继续堕落在风月场中,像往常一样抛弃可笑的少女般的爱情的幻想。

歌剧选修课论文 茶花女

歌剧选修课论文 茶花女

歌剧《茶花女》观后感Wyj《茶花女》作为小仲马的成名作,虽然早就有所耳闻,或许是对于里边讲述了关于妓女的爱情故事,由于个人的思想偏见,比较抵触,一直没有认真读过;之前看过它的简介,当时也只是走马观花地读了一下,觉得也只是经典中一部俗作而已。

直到上选修课的时候看了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以后,才发现站在歌剧的角度似乎更能体会剧中人物的悲欢喜合,也更能理解作者在其中倾注的情感和经历。

相比于小说《茶花女》细腻文字的描绘方式,我觉得歌剧中和谐动人的音乐、演员们投身专注的演绎,尤其是歌剧演员们高超的歌唱技巧,更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故事发生于19世纪巴黎城中名妓维奥列塔与阿尔弗雷多相爱,并希望以此摆脱过去的生活。

但他们的爱情遭到阿尔弗雷多的父亲的激烈反对,强迫维奥列塔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

为了顾全阿尔弗雷多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

但是阿尔弗雷多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

维奥列塔信守对阿尔弗雷多父亲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

不久,阿尔弗雷多的父亲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

但当阿尔弗雷多回到维奥列塔的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最终她在爱人怀中死去。

在话剧中,有许多经典的值得回味的片段,下边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几段:前奏曲:病榻前的音乐,然后出现第二幕维奥列塔离别时的旋律,两者交织,渐渐消失,有种引人入胜的感觉,在一开始就牵引我走进维奥列塔的内心世界,静下心去聆听这位伤心人儿的伤痕倾诉。

第一幕:维奥列塔家中,上流贵族们在一起合唱《快乐人生》,曲调欢快高昂,表现了聚会的欢乐热闹。

维奥列塔忙于招待客人,其女友弗洛拉跟一位侯爵进来,在年轻子爵加斯东陪同下,乡下富商之子阿尔弗雷多也来参加聚会。

阿尔弗雷多安排在维奥列塔席旁,加斯东提议阿尔弗雷多唱一支歌,阿尔弗雷多唱《祝酒歌》,成为他和维奥列塔二重唱后,大家合唱应和,曲调诙谐机智,很有意味,也是我最欣赏的一段。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威尔第(Giuseppe Verdi)是意大利歌剧的巨匠,他的作品被誉为歌剧史上的经典。

而他的一部作品《茶花女》更是在歌剧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茶花女》是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

通过对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刍议,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这部经典作品。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茶花女》描绘了19世纪中叶法国巴黎的社交圈,讲述了名叫玛格丽特的茶花女与富有的青年阿尔芒之间的爱情纠葛。

玛格丽特性格开朗,善良勇敢,是巴黎最受欢迎的茶花女之一,而阿尔芒则是个风度翩翩的青年富翁。

两人在相遇后,立刻产生了爱情的火花。

但由于社会的偏见和道德观念,两人的感情遭到了来自女主角自己的内心挣扎以及他人的强烈反对。

最终,玛格丽特因病去世,而阿尔芒也不堪忍受她的离去,最终患上绝症离世。

整个故事情节虽然悲伤,但却深刻展现了爱情与社会偏见之间的冲突,令人深思。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音乐风格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威尔第的音乐风格深受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影响,他擅长创作充满激情和动感的旋律,同时又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

在《茶花女》中,威尔第充分发挥了他的作曲才华,通过美妙的旋律和动人的音乐将整个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歌剧中有许多优美的唱段和感人的合唱,令人感叹威尔第对音乐的巧妙运用。

尤其是在玛格丽特死亡的一幕,威尔第通过悲伤的旋律和悲壮的音乐氛围,将玛格丽特的离去描绘得深刻动人,令观众们为之动容。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舞美设计也是值得一提的。

在歌剧中,舞美设计师通过精心的布景、道具和服装设计,将19世纪中叶法国巴黎的社交圈呈现得栩栩如生。

舞台上的华丽宫殿、繁华街道、喧闹的酒吧和精致的室内场景,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情感和矛盾的时代。

尤其是在玛格丽特的临终时刻,舞台上的灯光效果和布景设计更是将玛格丽特的孤独、悲痛和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美设计的精湛之处不仅让观众对故事情节产生共鸣,同时也使整个歌剧更加生动和真实。

选修课《音乐鉴赏》课程论文:茶花女观后感

选修课《音乐鉴赏》课程论文:茶花女观后感

《茶花女》观后感----选修课:音乐鉴赏作业论文看完音乐鉴赏课上播放的名著《茶花女》,今天我真正领略了这部世界名著给人带来的震撼力,我的心在看后很久仍颤抖不已。

我不知道几百年来它使多少人同情和伤心地落下了眼泪,但它确实让我长久不息地难过和同情。

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

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

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

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

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

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无疑,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壮凄惨的,让人同情的,美好的爱情,尤其在十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社会早期世态炎凉中,赤裸裸金钱关系的那个社会,更让人赞叹不已。

也许跟小仲马自身的经历有关,在他细腻的笔下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位圣洁的女性——玛格丽特。

也许很多人也并不相信,一位如此风流的女性,竟然会拥有那么纯洁圣贞的爱情。

也许,玛格丽特根本就不属于那个年代,她是独特的。

但被迫走上一条肮脏的道路,心却始终追随着圣洁。

在那个金钱,肉欲横飞的年代,她不得不这样做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

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

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

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

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

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

茶花女论文

茶花女论文

一、社会悲剧客观原因玛格丽特当时正处于法国七月王朝统治末期。

这是法国资本主义由上升转向没落的时期。

占据统治地位的金融资产阶级 通过一切卑鄙无耻的手段和途经 疯狂榨取社会财富 过着花天酒地 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 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过着食不果腹 衣不蔽体的生活。

黄金的铜臭味 伴随着资产阶级腐化淫乱的生活方式 充斥并败坏了整个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投机得来的财富自然要寻求满足 于是享乐变成淫荡 金钱 污秽和鲜血就汇成一流了”。

玛格丽特初入巴黎社会 在谋生中目睹了人欲横流的上流社会 她不得不满怀屈辱地跑遍巴黎各大剧院和交际场所 整天被达官贵人、老爷、少爷包围和玩弄 成为荒淫无耻的贵族老爷们的玩物和商品。

正如玛格丽特对自身的处境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种人 一天换不到情人们的欢笑 一天满足不了他们的虚荣 他们就会抛弃我们。

”“我们再也不是我们自己的了 我们再也不是活生物 只是些死东西罢了。

”她甚至早就有了不祥的预感“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之后 像一条野狗似的死去。

”表面上看来 她过着锦衣美食的豪华生活 实际上却象野狗似地乞讨为生 强颜欢笑 花团锦簇中透出苦痛幸酸 甜情蜜意背后是侮辱欺凌。

玛格丽特不仅在肉体上受尽折磨 而且在精神上也备受摧残。

她感到自己如同在“苦海里飘荡”一样 孤独而又苦痛。

于是 她喜笑怒骂 反复无常 饮酒纵乐 近于疯狂。

一个二十来岁的美女子 喝起酒来谈起话来简直象一个脚夫 笑起来愈是旁人说得不堪入耳 愈是笑得起劲“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神经刺激” 一种“忘怀烦恼与忧伤”的无聊手段 一种慢性自杀的具体表现。

表面上放荡不羁 寻欢作乐 背后正隐藏着一个悲哀、破碎的心。

真是“比痛苦还要痛苦、还要悲愁的一种欢欣。

”这是“被金色帷幕掩盖着的苦痛生活 可怜的姑娘在放浪狂醉与长夜失眠里逃避生活的现实。

”可见环境逼迫已造成她身心备受摧残 精神上极度疲劳 烦闷与空虚 生活中没有欢乐 没有温暖 到处都是虚情假意 冷酷与自私。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和声技法分析研究论文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和声技法分析研究论文

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I)绪论 (1)一、论文选题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歌剧《茶花女》简述及音乐特征 (4)第一节歌剧《茶花女》简介 (4)第二节歌剧《茶花女》的音乐特征 (5)一、《茶花女》的歌剧特点 (6)二、宣叙调的应用 (7)三、管弦乐的衬托作用 (7)四、重唱、合唱的烘托 (12)五、主题的贯穿使用 (17)第二章歌剧《茶花女》和声技法分析 (21)第一节调式调性 (21)一、调性布局 (21)二、转调与离调手法 (28)第二节曲式结构 (35)一、分节歌曲式 (35)二、特殊性的三部性曲式 (36)三、回旋与变奏性的多部曲式 (37)第三节和弦形态 (38)一、变和弦 (38)二、同主音调式交替和弦 (43)三、属九和弦 (46)四、减七和弦 (47)第四节和声进行 (49)一、功能性进行 (50)二、二度关系的和声进行 (51)三、三度关系的和声进行 (53)四、阻碍进行 (55)五、离调进行 (55)第五节终止式 (56)一、功能性的传统终止 (56)二、终止式中的减七和弦 (61)第三章和声对作品悲剧美感的表现功能 (63)第一节和声对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 (63)一、茶花女的音乐形象 (63)二、阿尔弗莱德的音乐形象 (66)三、乔治的音乐形象 (68)第二节和声对剧情、场景的表现 (69)结语 (78)注释 (80)参考文献 (8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4)致谢 (83)中文摘要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歌剧《茶花女》创作于1853年,是威尔第创作早期的代表作。

浅谈茶花女

浅谈茶花女

浅谈歌剧《茶花女》姓名:郑晓静班级:10级6班专业:声乐表演学号:10372064摘要: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的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拔人心弦的悲剧效果,其创作极具特色,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注重重唱、合唱的烘托以及管弦乐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威尔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惊人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歌剧茶花女特色威尔第是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农村小客栈主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旅馆的老板和杂货商。

这是一个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

父亲打发他到附近布塞托一个鞋匠家去住,幼时从乡村乐师学音乐,他在那里学习管风琴,并在镇上管弦乐团工作。

当他被镇民送往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却遭到拒绝,被拒原因是他的岁数太大(超过了14岁),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茶花女》是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

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

作品名称“流浪的妇人”。

歌剧是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由于歌剧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和完整性,歌剧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二这种独立性有时与特定的戏剧结构和任务关系又是紧密相连,因此要完善地展示音乐的戏剧,音乐必然成为关键性的要素。

歌剧《茶花女》是一部描写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抒情歌剧,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

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是威尔第成熟时期的作品,它讲述了薇奥列塔和阿尔弗雷德的爱情故事。

由于薇奥列塔出身低微,他们的爱情遭到阿尔弗雷德父亲反对,并向薇奥列塔提出与自己儿子断绝关系的要求,薇奥列塔为了顾全阿尔弗雷德全家的幸福和所谓的“名誉”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违心地离开了,不明真相的阿尔弗雷德当众痛斥她变了心。

茶花女论文完成稿(五篇材料)

茶花女论文完成稿(五篇材料)

茶花女论文完成稿(五篇材料)第一篇:茶花女论文完成稿Marguerite’s Character in CamilleName: Zhu KelingNumber: 20095061821Departmen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Major: EnglishSupervisor: Zhao Qin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Thesis statement:This is my analysis about the chief personality---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and her character.Outline:I.An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novelA.The importance of Alexandre Dumas Fils and CamilleB.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Alexandre Dumas FilsC.The content of CamilleII.Personalities of MargueriteA.Her noble soul and great courage.Sh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kept-woman and yearns for uprightness.The braveness she possessedB.Her qualities of wisdom, kindness and staunchness.Marguerite’s choice of leaving her lover.She always lives for others.She bears all of things alone and firmlyC.My thought about other characters and the whole society of the momentIII.Conclusion: Marguerite’s lighting out for pursuing real loveMarguerite’s Character in CamillePart I, AThe lady of the camellia is based on a French tragic play based onAlexandre Dumas Fils’s novel Camille.The play was adapted for the theater in 1852 and then for the opera in 1853.The playbecame a favorite of audienc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Part I, BAlexandre Dumas Fils is a famous French playwright and novelist and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problem play”---that is, the middle-class realistic drama which threats some contemporary illness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its remedy.He is the son of Alexandre Dumas.He was raised by his seamstress mother until his father legally realized him.He inherited his father’s literary fecundity.But the style of the two men isdifferent.His first success was a novel---Camil le.His father’s illicit loveaffairs had a big effect on him and he devoted his plays to sermons on thesanctity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Modern audiences usually find hiswork and drama sententious, but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eminent criticspraised his plays for their moral seriousness.Part I, CThe story Camille is set in Paris during the mid 1800’s.The lead is Marguerite Gautier, a young beautiful courtesan.She felt used, abusedand unloved.The marquis regarded her as ter, ArmandDuval came into her life and showed her that he loved her as a person andnot for what she could do for him.It must have taken great courage forMarguerite to leave the life she had lived for so long, knowing that it wasprobably too good to be true and wouldn’t lastindefinitely.And it alsoshows that Marguerite really loved Armand Duval, because she couldeven change herself for him.In her fragile physical state, she moved tothe country with Armand Duval.In the countryside, she was happy andfree.Armand became depressed for his career seems doomed by theintolerance of French society, and knowing that he can not supportMarguerite to the level she used to have.In order to relieve ArmandDuval’s financial pressure, Marguerite sold her jewels at a low pricesecre tly.However, happiness didn’t last for long.When Mr.Duval,Armand’s father came to her, pleading her to leave Armand to save bothArmand’s reputation and his younger innocent sister, who is also taintedby the scandal.Marguerite felt it was her duty to save both Armand andhis sister even it means that she had to give up her own happiness andhurt her lover.She had no choice but to do so because she loved him somuch that she didn’t want to influence his prospect.She reluctantlyreturned to Paris where despairingly threw herself into her old lifestyle.Armand didn’t know the reason and hated her.Timepassed.Theyaccidentally met again in public.Armand insulted her severely.Sadly,she died in debt and basically alone, except for her one female friend,who helped her during her illness.She had her diary sent to Armand afterher death, explaining why she had left him.Armand realized his fault andwas bitterly remorseful.Part II, A, 1When I first began to read the book, I didn’t care for Marguerite orher attitude toward life, but as I went further into the novel, I realized thather saucy attitude was a front to cover her inner heart.There were alsoother women who give up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dignity and work on thelowest job to meet their material demand.People often look down uponthem, and I have the same feeling, too.But when I came to know about Marguerite, I was astonished and changed my opinion.Because she wasdifferent from other kept-women and she was a noble and pure at heart.Marguerite is just like the camellia, and the erosion is its nourishment.However, compared to other camellias, this camellia is more beautifuland different.In order to pursue uprightness and her real love, she couldabandon the luxurious life, but other kept-women couldn’t do it firmly.This flower longed for the sunlight.She tried her best to touch thesunlight.Unfortunately, she ended up with breaking off thebranch.However, her soul obtained the purification.She possessed a holy soul!Part II, A,2Marguerite’s love tragedy is same as the delicate flower.She lived a Part II, BPart II, C non-goal and dissipated life for a long time until she encountered her real love finally.She considered the fine love as a great beacon of courage to kill all her bad habits in the past and make a firm determination to seek for a peaceful but fantastic life with her love one.And she gave up all of these which could bring her joy temporarily so as to stick with her love one.It may take great effort and determination to crawl from the depth mire and Marguerite did it successfully.She was bravely enough to pursue her real love and struggle for it in spite of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What’s more, once she decided to leave her old bad life to the country, she is decisive.She quarreled with the marquis and drove him away from her family, because she hated and refused to be treated as merchandise.At the last of the story, she faced her own death bravely.Her courage is far beyond my description.Lingering between the words, we could completely feel how kind, dignified and rational she was.At first she refused Armand although she knew he was really loved her with his soul.Because of her gloomy despair of life, she was afraid that she may influence him.She didn’t want to bring him stain.As soon as Armand’s f ather came to pleaded her to leave Armand, actually she was sad.But soon she was calm and rational.In fact, she wasn’t indulged in the sadness as well as lost in their love.On the contrary, she considered toward Armand and thought about it carefully at Arm and’s place.In order to save Armand’s prospect and his sister’s marriage, she made a sacrifice.How considerate and kind she was!She lived all her lifefor others.However, no one can understand her, even Armand misunderstood her for a short span of time.We have to admit that what a hopeless torture she tolerated and what a disappointed suffering she endured at the last part of her life.It was really too much to her.She put up with these suffering all the time.What she experienced, what she faced and what she did made her a real rational, kind, sublime and eternal ideal woman in people’s heart.As far as other characters in the book, I think Marguerite was right insaying that no one truly cared about her, but only wanted something fromher, the only exceptions being Armand and Julie Duprat.Of course, themarquis wanted her body and appearance;the Duke needed to “wake upand smell the coffee” and realized that she could never replace his deaddaughter.And lastly, Prudence was greedy.Camellia couldn’t escapefrom the destiny of withering.But it wasn’t her fault;it’s because of theevil of capitalism and the hideousness of the society.The society was socold that it would never show any mercy for a kept-woman.She was toodelicate to struggle against this cold and heartless society.Part IIIThrough the whole story, I cannot help deeply touched by the bitterlysweet love, which provided u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ove.Marguerite really lives an abundant life, forshe really appreciated animpressive love in her limited life journey.I have sympathy for her bitter fate and show my respect for her qualities.She also told us to seek after our real love bravely.So love strongly, although you may be hurtful, it is the only way to make your life completely!Works Cited[1]小仲马.茶花女[M].电影英语研究室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4.[2] 小仲马.茶花女[M].英语学习大书虫研究室译.北京: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3]张筱红.十字架上的神女——《茶花女》悲本剧成因浅探[J].2001.[4]吴岳添.法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第二篇:茶花女论文张红08市场营销(2)班08030630茶花女摘要《茶花女》是广大中国观众和读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是三幕歌剧。

歌剧《茶花女》的戏剧性及音乐表现

歌剧《茶花女》的戏剧性及音乐表现

歌剧《茶花女》的戏剧性及音乐表现周媛【摘要】歌剧作为当今世上最有影响力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丽和艺术欣赏价值。

它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文学、服装、舞美、表演等多种高级艺术门类于一体,接受了几个世纪漫长的考验与洗礼,依旧熠熠生辉、夺目耀眼。

在19世纪时期,产生了大量浪漫主义风格的歌剧,而这些歌剧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当今世界各大歌剧院上演的主要剧目。

其中,《茶花女》正是闻名于世的经典歌剧。

它的创作者朱塞佩·威尔第正是19世纪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本文将从戏剧性以及音乐表现手段对《茶花女》进行分析和认识。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12【总页数】1页(P117-117)【关键词】茶花女;音乐;歌剧;威尔第【作者】周媛【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正文语种】中文小仲马曾说过:五十年后,也许谁也不会记得的我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永垂不朽。

歌剧《茶花女》是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根据法国文学家小仲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而来。

这部歌剧仅历时6周便完成,虽然一开始经历了首演的失败,但这并不影响后来所带来的巨大成功,正如威尔第自己说的:时间会证明这次的失败究竟是主演的错还是我的错。

最终事实证明,这部至今已是全世界最常被出演的歌剧,出自于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笔下。

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薇奥莉塔。

她是一个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交场的名妓,因每次出场都爱佩戴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她与出生正统家庭的年轻作家阿尔弗莱德相爱,并拒绝了其他所有的追求者。

在她身患肺结核后,阿尔弗莱德带她到乡下疗养,共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但却也因此耽误了探望父亲的时间。

于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来巴黎找他,获知了儿子现在的状况。

他让阿尔弗莱德回去,自己却来到乡下以身份地位财力为由命令薇奥莉塔离开阿尔弗莱德,薇奥莉塔伤心欲绝,但还是同意了。

阿尔弗莱德回到乡下,发现薇奥莉塔已经回到了巴黎,又开始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比以前更甚。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特色分析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特色分析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特色分析摘要】本文浅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的创作特色,论威尔第在西方歌剧上的重要地位。

威尔第的《茶花女》的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拨人心弦的悲剧效果,其创作几极具特色;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书法人物内心情感;注重重唱、合唱的烘托及管弦乐的作用,充分体现威尔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惊人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创作特色一、绪论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的集大成者。

18岁时,威尔第来到他向往已久的意大利文化中心——米兰,报考米兰皇家音乐学院,但被拒绝。

但年轻的威尔第并不气馁,他投靠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作曲家拉维尼亚门下学习作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853年《游吟诗人》在罗马的阿波罗剧院首演,大获成功。

在《游吟诗人》排练之际,威尔第又埋头创作《茶花女》,当其脚本由皮亚韦完成后,威尔第仅用4周时间就写出了歌剧总谱。

《茶花女》经调整再度上演,大获成功,成为歌剧舞台上演出最为频繁、最受欢迎的经典剧目之一。

二、歌剧《茶花女》的剧情简介《茶花女》是三幕歌剧。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

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莱塔。

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

四、歌剧《茶花女》的创作特色(一)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威尔第的歌剧的特点是始终坚持以“歌唱”为主角,保持器乐与声乐艺术之间的平衡感。

他为剧中人物设计了最优美、最有欣赏价值的合唱、重唱和独唱的宜叙调以及咏叹调等,所有这些唱段都有规整的结构。

此外,他选用的题材大部分是悲剧性的故事,反映了人世间的冷酷无情和真善美。

(二)重唱、合唱的烘托威尔第不仅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入的刻画,把类型化的形象提炼成个性化的形象并把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联系起来,不断的采用重唱与合唱推动着戏剧发展。

茶花女论文

茶花女论文

茶花女摘要《茶花女》是广大中国观众和读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是三幕歌剧。

剧本是皮阿威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由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

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关键字爱情信任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玛格丽特。

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

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罗多尔夫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剧情梗概是因喜爱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沦落为娼妓后,虽然过着一掷千金的生活,但精神与肉体上却蒙受着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位青年罗多尔夫,罗多尔夫已在暗中爱了她4年。

见面后,玛格丽特正巧发病,其他人对此漠不关心,而罗多尔夫却真诚地照护她、体贴她。

玛格丽特深受感动,接受了罗多尔夫的爱情。

为了摆脱那种奢华但又令人窒息的环境,她倾全部积蓄,与罗多尔夫到乡间居住,平静的生活中两情缱绻,十分恩爱。

不料罗多尔夫的父亲闻讯后大怒,赶来乡间兴师问罪,当他得知玛格丽特对自己儿子确是一片真心后,有所触动,但仍坚决要求她与儿子断绝关系。

玛格丽特考虑到罗多尔夫将来的幸福,忍痛答应罗多尔夫父亲的要求,给罗多尔夫留了一封信,假称自己已做了别人的情妇,又重回巴黎。

罗多尔夫不知内情,指责她为了享乐而负心绝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茶花女》观后感
Wyj
《茶花女》作为小仲马的成名作,虽然早就有所耳闻,或许是对于里边讲述了关于妓女的爱情故事,由于个人的思想偏见,比较抵触,一直没有认真读过;之前看过它的简介,当时也只是走马观花地读了一下,觉得也只是经典中一部俗作而已。

直到上选修课的时候看了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以后,才发现站在歌剧的角度似乎更能体会剧中人物的悲欢喜合,也更能理解作者在其中倾注的情感和经历。

相比于小说《茶花女》细腻文字的描绘方式,我觉得歌剧中和谐动人的音乐、演员们投身专注的演绎,尤其是歌剧演员们高超的歌唱技巧,更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故事发生于19世纪巴黎城中名妓维奥列塔与阿尔弗雷多相爱,并希望以此摆脱过去的生活。

但他们的爱情遭到阿尔弗雷多的父亲的激烈反对,强迫维奥列塔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

为了顾全阿尔弗雷多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

但是阿尔弗雷多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

维奥列塔信守对阿尔弗雷多父亲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

不久,阿尔弗雷多的父亲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

但当阿尔弗雷多回到维奥列塔的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最终她在爱人怀中死去。

在话剧中,有许多经典的值得回味的片段,下边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几段:前奏曲:病榻前的音乐,然后出现第二幕维奥列塔离别时的旋律,两者交织,渐渐消失,有种引人入胜的感觉,在一开始就牵引我走进维奥列塔的内心世界,静下心去聆听这位伤心人儿的伤痕倾诉。

第一幕:维奥列塔家中,上流贵族们在一起合唱《快乐人生》,曲调欢快高昂,表现了聚会的欢乐热闹。

维奥列塔忙于招待客人,其女友弗洛拉跟一位侯爵进来,在年轻子爵加斯东陪同下,乡下富商之子阿尔弗雷多也来参加聚会。

阿尔弗雷多安排在维奥列塔席旁,加斯东提议阿尔弗雷多唱一支歌,阿尔弗雷多唱《祝酒歌》,成为他和维奥列塔二重唱后,大家合唱应和,曲调诙谐机智,很有意味,也是我最欣赏的一段。

这时在舞曲声中维奥列塔邀请客人们过去跳舞,突然昏倒在地上。

她请朋友们别介意,要他们继续去作乐,自己站在那里,拿镜子端详自己,但是看上去很憔悴的样子。

阿尔弗雷多回到大厅陪伴她。

阿尔弗雷多要她保重身体,倾诉他在一年前就对她产生爱情,二重唱,《幸福的日子》:"这是一年前的事,那幸福的日子由天而降,你出现在我面前,我被你吸引,接受宇宙间崇高的爱情。

"直白坦率的表白,让人不禁感叹爱情的魔力。

维奥列塔不敢相信有人会真心爱她,答说:"如果这是真的,请忘掉。

我是风尘
中的女人,不得不时常投入别人怀抱,你为.我受苦是件傻事。

"表面的不应称,细节处却又表现出了心动。

在舞曲声中,阿尔弗雷多向她告别,维奥列塔从桌子上摘了一朵茶花送给他,说:"等到这朵花枯萎时再见。

"舞会结束时已是深夜,客人们相继向维奥列塔告别,各自离开。

送走客人的维奥列塔疲倦地坐到沙发上,唱咏叹调《啊,梦中的人》,表现她对阿尔弗雷多的爱和思念。

但想到自己身世,马上又唱出:"我是怎么了?这一切不可能。

我是可怜的女人,会孤独地被抛弃,在巴黎默默死去。

忘掉人世一切,消失在快乐的游涡中吧。

"急转多变的歌意犹如她忐忑不安的内心一样,表达了爱情与现实的反差和维奥列塔内心的无奈。

于是她又唱咏叹调《及时行乐》。

窗外传来一直在外边拿着茶花彷徨的阿尔弗雷多的歌声"爱是宇宙的动力,神秘而又崇高",维奥列塔听后,抑制住自己继续唱:"傻瓜,找乐吧,永远自由地。

"爱情和现实仿佛开始了拉锯战,进行着一场人生观的博弈。

第二幕:巴黎郊外,乡间别墅,维奥列塔与阿尔弗雷多在这里同居,由维奥列塔维持生活费用。

阿尔弗雷多欢乐地唱《我年轻狂热的梦》,但他从女仆口中得知,维奥列塔为维持开支,已变卖了所有珠宝首饰。

阿尔弗雷多无比内疚,急忙赶去巴黎筹款,女仆把阿尔弗雷多的举动告诉了维奥列塔。

阿尔弗雷多的父亲乔治·阿芒找到了维奥列塔,先谴责维奥列塔引诱阿尔弗雷多,知道维奥列塔为阿尔弗雷多变卖了一切首饰后,感觉惭愧,但还是求她离开阿尔弗雷多。

他告诉维奥列塔, 如阿尔弗雷多不回家,他女儿的婚事会受阻碍。

维奥列塔说,她真心爱着阿尔弗雷多,因病缠身,不久人世,不愿舍弃他。

如真要舍弃他,宁愿死去。

在乔治的请求下,她最后含泪唱《告诉你女儿》时,愿意牺牲一切,甚至一死。

在维奥列塔泣不成声中,乔治表示他发自内心的感激,要她保重自己而离去。

维奥列塔在病中给阿尔弗雷多写信,阿尔弗雷多回来,维奥列塔含泪向他哭诉:"请爱我吧,就像我爱你那样。

"最后她不辞而别。

阿尔弗雷多不明事情真相,直到仆人报告,女主人去了巴黎,然后递给他一封信。

阿尔弗雷多看了维奥列塔的信,误以为她是变心而重新去寻找剌激,正要追去时,父亲乔治赶来。

乔治唱咏叹调《你美丽的家》,希望儿子记起故乡灿烂的阳光。

阿尔弗雷多没被父亲打动,直奔巴黎。

巴黎弗洛拉家院中。

假面舞会开始,阿尔弗雷多上场,寻找维奥列塔不见,参与了赌博。

维奥列塔脸色苍白地倚在旧日情人杜费尔男爵手臂上走进来,在弗洛拉的接待下坐下。

阿尔弗雷多对她的到来视而不见,他赌博赢得一大堆钱。

阿尔弗雷多大声地说:"恋爱中失利,就在赌博中得利。

我要赢更多的钱,好回乡下过快
乐日子。

"
赢过钱之后,他把赌博赢来的一大堆金币,扔到维奥列塔脚前羞辱她。

人们齐声谴责阿尔弗雷多:"你做出多么可耻的行为,这样伤害一颗敏感的心!你这不知耻的人立刻滚开!"这时乔治也来到这里,责备儿子失态。

阿尔弗雷多对自己作了忏悔,而清醒过来的维奥列塔对大家说:"阿尔弗雷多不知道我的内心,尽管他这样侮辱我,我还是深深爱他。

"
第三幕: 巴黎,维奥列塔家中。

维奥列塔病情加重,在前奏曲凄凉的调子中,她向女仆要水,叫她打开窗户,让晨光照进来。

医生进来诊治,告诉她病势已有起色,不久可望康复。

但在出门时,他告诉女仆,维奥列塔不会再活很长久。

送走医生,窗外传来热闹的音乐,与维奥列塔的悲惨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维奥列塔把自己的钱送给了女仆,而且要她去看看有没有信。

维奥列塔从枕头下取出乔治的信。

乐队奏出第一幕中维奥列塔和阿尔弗雷多的二重唱旋律。

维奥列塔读着乔治的信:"你遵守了诺言,他们还是决斗了。

男爵虽然受伤,但逐渐在康复。

阿尔弗雷多现在在国外,我已告诉他你作出的牺牲,不久即可回到你身旁。

我也会来看你,祈求你能早日康复。

"可是她却叹息道"太迟了。

"
当看到镜中憔悴苍白的面容,不禁暗自叹息,唱咏叹调《再见,往日美丽的梦》。

窗外传来:《请让路,为了节日》。

阿尔弗雷多向维奥列塔忏悔,两人唱二重唱《离开巴黎》。

乔治赶来向其忏悔,突然维奥列塔挺起身说:"真不可思议,没有了痛苦,我又能活下去了,多么欢乐!"她勉强站立,立即昏倒在沙发上,最后死在了家中。

我一直以为是阿尔弗雷多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当我逐渐认真体会才发现,其实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是阿尔弗雷多的虚荣和猜疑。

作为青年的阿尔弗雷多没有正经的工作,仅凭自己的爵位而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

他因此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维奥列塔小姐,并立刻展开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弗雷多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弗雷多只是被动地听从维奥列塔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维奥列
塔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维奥列塔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

正因如此,在维奥列塔答应阿尔弗雷多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弗雷多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维奥列塔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维奥列塔继续来往。

他只是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弗雷多对维奥列塔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
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维奥列塔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遇到波折时,都能多几分真诚和信任,少几分虚荣和猜疑,这世上的许多爱情悲剧,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