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早产儿静脉营养输液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将100例早产儿分为PICC和外周留置针两组,分别采用PICC 置管50例(试验组),外周静脉留置针50例(对照组)输液的早产儿,进行对患儿的输液的留置时间及外渗率对比观察。结果试验组留置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ICC留置时间长、可以减轻患儿在住院期间反复穿刺的痛苦、外渗引起皮肤坏死的危险,保护了外周静脉。
标签:PICC;早产儿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PICC管是由硅胶材料制成[1],可以为患儿提供中或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d~1年),应用于临床已20+年。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小,穿刺难,外周留置时间短,外周静脉不能输入高渗透压药物,需要反复穿刺,外周静脉只能提供短期输液治疗,所以PICC在新生儿病房广泛应用。PICC的广泛应用是因为PICC的穿刺点在外周静脉,易于观察、易于定位,穿刺点表浅,易于止血,导管长,易于固定,不易脱落[1],在静脉营养输注中不易外渗,从而减少皮肤坏死的风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分别采用PICC与外周留置针的早产儿患儿中,选择住院100例早产儿进行对比分析,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早产儿患儿100例,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男62例,女34例。29~31w早产儿56例,31~35w早儿44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BD公司生产的Y型留置针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常规穿刺。
1.2.2实验组
1.2.2.1术前准备与家属沟通PICC的优点及交代存在的风险,家属同意并签署同意书。了解患儿的凝血功能,穿刺前血管评估,PICC术物品准备(穿刺包、纱布、止血带、10ml空针、剪刀、无菌手套、消毒液、棉签、治疗巾、孔巾、无菌衣、生理盐水,肝素液1~10U/ml)。
1.2.2.2将患儿置于光线充足消毒好的房间,预热好的辐射台上,连接患儿心电监护。采用型号为1.9Fr(全长为50cm)的PICC导管。患儿平卧位,用剃毛刀将患儿穿刺点周围进行备皮,穿刺点无破损及感染,,手臂外展与驱干成90度,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锁关节进行测量定位。铺无菌巾建立最大无菌区,
进行严格消毒(消毒范围10cm×10cm大小),待消毒剂自然晾干,与助手核对导管长度无误后进行裁切,用生理盐水预冲导管,进行静脉穿刺(贵要静脉90例,肘正中静脉2例,头静脉8例),穿刺成功后,撤出针芯,助手將PICC导管匀速送入上腔静脉(当上肢送到肩部时将患儿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贴近肩部,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撤除管鞘,连接肝素帽,用10ML 注射器抽取见回血后给予注入生理盐水通畅后给予肝素液(1ML含肝素1~10U)进行正压封管,用无菌敷料及透明敷贴进行S型固定导管,术后行X线定位确认导管位置。穿刺后记录穿刺的导管名称及批号及导管型号、穿刺者的姓名、穿刺时间、穿刺的静脉及臂围等。
1.3护理
1.3.1进行PICC穿刺前进行穿刺处的备皮,可以减少换敷料时对皮肤角质层的损伤,也可以减少静脉炎发生。穿刺时尽量减少反复送管的次数,减少静脉炎。对于术后穿刺点出血较多可用云南白药止血[3]。
1.3.2 PICC术后护理①术后24h进行更换敷料及肝素帽,有渗血及渗液时及时给予更换,以后不管什么原因取下肝素帽时都要更换。敷料有卷边等时要进行更换,更换时一只手固定圆盘,另一只手沿导管方向向上揭开敷料以免导管拔出[2]。体外导管必须完全覆盖于透明敷料下,如需用纱布,通常应用于透明敷料下,这样的贴膜应该48h更换,透明敷料上应该清楚的写上更换时间。②每班监测臂围、外露长度及观察穿刺点情况,PICC置管范围禁止扎压脉带、禁止监测血压、禁止静脉穿刺(防止导管破例)。输液结束后给予肝素脉冲式正压封管(推一下,停一下,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把附着在导管和血管壁的残留药液和血液冲洗干净,最后0.5ml封管液持续推注),输液速度要在3~35ml,正压封管用10ml空针,禁止使用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1.3.3导管拔除导管拔除时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缓慢拔出,立即按压5~10min,再用小纱布覆盖针眼,再用透明敷贴固定,保持干燥清洁,24h后揭去敷料。导管拔出时两人核对导管长度及导管完整性,并记录2人名字。
2结果
PICC及外周静脉留置时间及外渗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
主要并发症护理:①本案例穿刺PICC50例失败2例,主要原因是选择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经过反复调整PICC管送管仍不能送入预定位置。②消毒不严,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给予建立最大无菌区,发生穿刺点感染后给予穿刺点每天用碘伏消毒换药,暂停输液,密切观察穿刺点情况,监测血培养情况,经过3d后穿刺点红肿消退,7d血培养结果回阴性。③发生堵管1例,主要原因为液体结束后未及时给予液体输入,所以液体结束要及时给予观察及给予液体输入。发生堵管时用肝素液(1~10U)6h行冲管(脉冲式,不可用暴力进行冲管,以防导管破例或血凝块引起栓塞)1次,暂停输液,2d后通畅用于输液,用至15d时患儿出院。④发生导管异位1例,主要原因为送管时头含肩时没有阻
断颈静脉导致管送入了颈内静脉,给予将管退出至腋下静脉从新摆对体位将下颌贴近肩部阻断颈静脉,成功送入上腔静脉。
3体会
PICC是一项可以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进行的操作,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药物直接进入心脏,减少在外周静脉中的循环时间,减少对静脉营养等高渗性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而且留置时间长,减少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可以保护外周静脉,减少患儿反复穿刺静脉增加患儿的痛苦,有利于患儿的疾病恢复及以后的生长发育。PICC术时建立最大无菌区,可以预防静脉炎及相关性血流感染。早产儿血管细小、胃肠道并发症出现早、住院时间长,应用静脉营养等高渗透压药物较多及时间长,应用PICC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护士在穿刺方面花费时间及精力,可以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4]。
参考文献:
[1]谭学蓉,周玲,周昀红,等.PICC在早产儿中应用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18).
[2]赵静.PICC在早产儿在重症监护应用中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生:医学专业,2013(3).
[3]张怀英,刘灿兰.云南白药在PICC在术后伤口止血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6).
[4]魏兆君,周广玲,高翔羽,等.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6,19(2):2679-2680.
[5]杨江兰,汤小丽.PICC在早产儿肠外营养中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0,17(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