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地基承载力表格汇总
承载力特征值查表

8.5 地基容许承载力与承载力特征值所有建筑物和土工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时,均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高路堤和挡土墙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尚应验算地基稳定性。
通常地基计算时,首先应限制基底压力小于等于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设计值) ,以便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和底面尺寸,然后验算地基变形,必要时验算地基稳定性。
地基容许承载力是指地基稳定有足够安全度的承载能力,也即地基极限承载力除以一安全系数,此即定值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同时必须验算地基变形不超过允许变形值。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指地基稳定有保证可靠度的承载能力,它作为随机变量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同时也要验算地基变形不超过允许变形值。
因此,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定义是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基础沉降的计算值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
地基容许承载力:定值设计方法承载力特征值:极限状态设计法按定值设计方法计算时,基底压力P不得超过修正后的地基容许承载力.按极限状态设计法计算时,基底压力P不得超过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
理论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均为修正后的地基容许承载力和承载力特征值.原位法和规范法确定地基承载力未包含基础埋深和宽度两个因素理论公式法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中采用地基临塑荷载P 1/4 的修正公式:b: 大于6m,按6m考虑,对于砂土小于3m,按3m考虑关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结构论文一、原因与钢、混凝土、砌体等材料相比,土属于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长,地基承载力也在逐渐加在,很难界定出下一个真正的“极限值”,而根据现有的理论及经验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不同的值。
因此,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实际上没有一个通用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土类的计算公式,主要依赖根据工程经验所定下的界限和相应的安全系数加以调整,考虑一个满足工程的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值。
QJ0301a-地基承载力(重型动力触探法)试验1+1原始记录表格

备注: 1、设计地基承载力:______kpa 2、测点现场布置草图见右
备注 试验: 复核: 日期: 年 月 日
测点 编号
设计标高:__________ m
口水位修正
口机械修正
测点位置
距中线 贯入 探杆总 试验深 锤击次 N63.5 修正后击数N’ 地基基本 (左+; 标高 度 杆长击数修 长 度 数n 63.5(击 承载力 (击 右-) (m) (cm 系数α (m) (㎝) (击) /10cm) /10cm) (MPa) (m) )
第 1 页,共 1 页
地基承载力试验检测记录表
试验室名: 工程名称 工程部位/用途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试验依据 主要仪器设备 TB10018-2003 J261-2003
QJ0301a
记录编号: 合 同 号 试验性质 样品编号 样品描述
试验日期
样品信息 地基承载力(重型动力触探法)试验检测结果 地基土类型:______________
地基承载力确定的土工表格法

------------------------------------------------------------------------------------------------------------------------------------------------------------------------------------------------------------------------坏。
1、地基承载力:指地基土单位面积上所能随荷载的能力。
地基承载力问题属于地基的强度和稳定问题。
2、容许承载力:指同时兼顾地基强度、稳定性和变形要求这两个条件时的承载力。
它是一个变量,是和建筑物允许变形值密切联系在一起。
3、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是根据野外鉴别结果确定的承载力值。
包括:标贯试验、静力触探、旁压及其它原位测试得到的值。
4、地基承载力基本值:是根据室内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查表确定的承载力值,包括载荷试验得到的值)。
通常0f f f k ψ=5、极限承载力:指地基即将丧失稳定性时的承载力。
二、地基承载力确定的途径目前确定方法有:1.根据原位试验确定:载荷试验、标准贯入、静力触探等。
每种试验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
2.根据地基承载力的理论公式确定。
3.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确定。
根据大量测试资料和建筑经验,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各种类型的土在某种条件下的容许承载力,查表。
一般:一级建筑物:载荷试验,理论公式及原位测试确定f;一级建筑物:规范查出,原位测试;尚应结合理论公式;一级建筑物:邻近建筑经验。
三、确定地基承载力应考虑的因素123456b以后)见图8-当P当P二.竖直荷载下地基的破坏形式在荷载作用下,建筑物由于承载能力不足而引起的破坏,通常是由于基础下持力层土的剪切破坏所造成的,而这种剪切破坏的形成一般又可分为整体剪切、局部剪切和冲剪三种。
1.整体剪切破坏的特征:当基础上的荷载较小时,基础压力与沉降的关系近乎直线变化,此时属弹性变形阶段,如图中oa段。
地基承载力的标准值

地基承载力的标准值
地基承载力一般淤泥地基不会超过50kpa,高层建筑地基一般是2500Kpa。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计算公式为f=fk+ηbγ(b-3)+ηdγ0(d -0.5)(5.1.3)。
式中f为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k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ηb、ηd为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类查表 5.1.3;γ为土的重度,为基底以下土的天然质量密度ρ与重力加速度g 的乘积,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b为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宽小于3m 按3m 考虑,大于6m 按6m 考虑;γ0为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d为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主要有四种,具体如下:
1、原位试验法:是一种通过现场直接试验确定承载力的方法。
2、理论公式法:是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的理论公式确定承载力的方法。
3、规范表格法:是根据室内试验指标、现场测试指标或野外鉴别指标,通过查规范所列表格得到承载力的方法。
4、当地经验法:是一种基于地区的使用经验,进行类比判断确定承载力的方法,它是一种宏观辅助方法。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计算表格(填数据即可)

11 59.20 46.50 52.25 3.56 0.07
14 113.60 28.80 74.89 28.03 0.37
6 56.69 41.30 47.88 5.64 0.12
11 11 1.50 100.00 1.30 94.00 1.37 98.91 0.07 2.07 0.05 0.02
11 7.90 5.10 6.49 0.87 0.13 0.93 6.01
11 42.90 30.20 37.61 4.45 0.12 0.93 35.15
11 0.47 0.35 0.42 0.04 0.09 0.952 0.40
11 6.70 5.20 5.89 0.44 0.08 0.958 5.65 frk
岩土工试验成果计算表 界 限 液限 (%) 71.00 69.00 73.00 65.00 68.00 66.00 70.00 80.00 62.00 69.00 71.00
数 量(n) 最大值(max) 最小值(min) 平均值(fm) 标准差(σ) 变异系数(δ ) 修正系数(ψ ) 标准值 注:1、计算公式如下:
岩石单轴 抗压强度 MPa 65.3 40.5 73.3 69.8 46.2 35.6 51.2 71.2 68.2 48.2 55.8 67.5 49.2
11 40.00 32.00 35.27 2.57 0.07
11 40.00 30.00 34.00 2.49 0.07
11 0.78 0.72 0.75 0.02 0.03
11 80.00 62.00 69.45 4.68 0.07
δ = σ/μ
μ=
μi
i 1
n
n
σ=
μ
i 1
确定地基承载力表格汇总wap

国内现有确定地基承载力表格资料汇总根据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N10(击) 15 20 25 30f k(kPa) 105 145 190 230备注依据老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7—89)。
N10(击) 6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f k(kPa) 51 69 114 159 204 249 294 339 384 429 备注依据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料。
N10(击) 15~20 18~25 23~30 27~35 32~40 35~50e ~~~~~<f k(kPa) 40~70 60~90 80~120 100~150 130~180 150~200备注依据西安市资料。
饱和度Sr>取下限,Sr<取上限。
N10(击) 10 20 30 40f k(kPa) 85 115 135 160备注依据老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7—89)。
根据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击) 3 4 5 6 8 10 12 碎石土f k(kPa)140 170 200 240 320 400 480中、粗、砾砂f k(kPa)120 150 200 240 320 400备注1、依据原一机部勘察公司西南大队资料。
2、本表适用于冲、洪积成因的碎石土和砂土,对碎石土, d60不大于30mm,不均匀系数不大于120。
对中、粗砂,不均匀系不大于6,对砾砂,不均匀系数不大于20。
(击) 1 2 3 4 5 6 7 8 9 10 粘土96 152 209 265 321 382 444 505粉质粘土88 136 184 232 280 328 376 424 粉土80 107 136 165 195 (224)素填土79 103 128 152 176 (201)粉细砂(80) (110) 142 165 187 210 232 255 277 备注括号内值供内插用,依据《油气管道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定》。
岩土承载力

注:本表适用于一般第四纪及新近沉积卵石和圆砾N-表示经过修正后的标贯锤击数素填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kPa)注:本表适用于填埋时间超过10年黏性土,以及超过5年的粉土砂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kPa)砂土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kPa)原状土物理性质指标变化范围注:粘砂土3<I p≤7;砂粘土7<I p≤17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等于或小于50mm,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 的碎石土。
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 的碎石土,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或用野外观察鉴别。
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 分类砂土的密实度注: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判定砂土的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粘性土为塑性指数I p大于10的土,可按下表分为粘土、粉质粘土。
粘性土的分类注: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g 圆锥体沉入土样中深度为10mm 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无筋扩展基础台阶宽高比的允许值注: 1 p k 为作用标准组合时的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2 阶梯形毛石基础的每阶伸出宽度,不宜大于200mm ;3 当基础由不同材料叠合组成时,应对接触部分作抗压验算;4 混凝土基础单侧扩展范围内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超过300kPa 时,尚应进行抗剪验算;对基底反力集中于立柱附近的岩石地基,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sp ψ第四纪地层成因符号1. ml--人工填土2. al--冲击层3. pl--洪积层4. dl--坡积层5. el--残积层6. eol--风积层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注:一级、二级场地各条件中只要符合其中任一条件者即可。
②表中的数据适用于不冻区(段)的情况;对冰冻区(段),表中数值应乘以0.8的系数,对微冰冻区(段),表中数值应乘以0.9的系数;③表中数值适用于水的腐蚀性评价,对土的腐蚀性评价,表中数值应乘以1.5的系数;单位以mg/kg土表示;④表中苛性碱(OH-)含量(mg/L)应为NaOH和KOH中的OH-含量。
CM复核桩基地基处理计算表格

基础或桩底 面以上土的 加权平均重 度
gm=∑ gi h i / ∑h i
﹙地下 水位以 下取浮 容重﹚
层底 平均
埋深 容重
z
gm
m
kN/m3
2.35 14.3
3.75
6.95 12.2
11.95
14.35 9.0
20.35 9.0
1.确定复合 地基承载力 特征值 f spk
《GB 50007 —2011》 5.2.4条
《JGJ 79— 2012》3.0.4 条
基底平 均压力
p k = 250
f =f ak +h b g ﹙b - 3﹚+
hdgm ﹙d - 0.5﹚
宽度修 正
hb=
0
kPa
深度修 正
hd=
1.0
则
地基承 载力特
征值,
f =f ak +h d g
m
深度修 ﹙d -
正 0.5﹚
根据
f sp = f spk + h d g m﹙ p k d -0.5
10 kPa
45 kPa
259 kPa 200
6.50 m
177 kPa
200 kPa
取褥垫
层厚度 0.3 m d ′=
u pc = pd =
1.26
m
Apc= pd 2/4 0.13 m2
=
u pm = pd =
1.26
m
Apm= pd 2/4 0.13 m2
=
Rac=
u pc ∑
按
q si h i +
确定
a = 0.85
aq p Ap
c
得,C桩
﹚≥
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现有确定地基承载力表格资料汇总根据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根据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确定碎石土、砂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确定砂性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确定碎石土地基基本承载力
根据标准贯入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确定花岗岩残积土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根据岩土的物理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确定岩石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确定沿海地区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值
确定新近沉积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
根据构成边坡的岩性不同,将边坡分为岩质边坡与土质边坡,而岩质边坡按岩石的软硬又分为软岩边坡和硬岩边坡。
一般认为,软岩高陡边坡是坡度大且高、构成边坡的岩石介质为软弱岩体的边坡,但现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有人认为,岩质高边坡是指高度为15m-30m坡度为30度〜60度的边坡,而高度超过30m 坡度为60度〜90度的边坡为超高急坡[1 ,2]。
但不同系统对岩石高边坡的定义有所不同。
黄润秋建议城建系统为大于15m公路系统为大于30m铁道系统为大于50m而矿山系统和水电系统为大于100m[3],但未对坡度进行界定。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对城建系统软岩高陡边坡是指其地质软岩岩体抗压强度介于〜25MPa之间、坡度为30度〜60度、高度为15m〜30m 的边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