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合集下载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1 事业单位风险类型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因此,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相比,事业单位风险属非经营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呈现出复杂化,财务工作由潜式风险变为显式风险管理.本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指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筹资风险筹资主要分为主权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主权性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为永久性资金,不用归还及支付使用成本,主要有财政拨款、事业性收费等;债务性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主要是从银行取得的贷款.目前,事业单位负债大多用于中长期项目投资,投资数额大且期限长,存在着债务性筹资风险;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可能上调利率,仅偿还贷款利息就会给事业单位带来相当大的资金压力.投资风险投资主要包括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在对外投资方面,事业单位由于资金紧张,对外投资能力不足.在对内投资方面,事业单位对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进行了较大投资,超过了正常资金承受能力,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支付风险事业单位面对商务信息的发布内容和传播方式没有正确的辨识,以至于对商务信息的合法性、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便捷性缺乏正确判断,导致货款已付,而货物未收到现象,就是支付风险.核算风险事业单位核算风险表现在,一是会计操作风险,主要因各种人为的失误、欺诈及意外事故引起;二是账务处理、账户核对、事后监督方面的风险;三是结算工作中的支付凭证风险、资金清算风险、凭证印章密押器和压数机管理风险.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对财务人员而言,道德风险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非法牟利.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涵盖了人员配置、岗位分工、明确权责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在财务关系处理过程中,可能采取不合作或隐瞒重要事实、虚报相关数据等行为,导致道德风险.2 事业单位风险传导事业单位通过资金运动将整个单位联系为一个经济系统,一旦网络中某个财务关系产生财务风险,将通过特定载体发生传导、延伸、波及等现象.广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路径传导到其财务关系.狭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某一理财环节财务风险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路径传导到另一个理财环节.风险传导路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包括内部各部门之问的财务风险传导、通过与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传导、通过具有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传导.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的载体主要是资金、信息以及理财人员.资本运动过程实质是理财过程,这一以资金为载体的理财循环过程处处存在财务风险,而且可能将由某个财务运动节点产生的风险传导到另一个节点,产生以资金为载体的财务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理财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财务风险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传导.理财人员是各项理财活动的具体行为者和决策者,理财人员自身素质决定了财务风险的产生以及财务风险的传导.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速度较慢、影响结果迟缓,容易防范.影响程度包括严重财务风险传导、中度财务风险传导和轻度财务风险传导.无论哪种级别,对于经常、直接的财务关系或业务,信息透明度相对较高,较易采取预控措施.对于间接联系的财务关系或不经常发生的理财业务,其信息透明度差,很难采取预控措施,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传导具有不可控性.风险传导控制目标控制事业单位风险传导有三个目标:实际工作性目标、财务信息性目标、合规合法性目标.实际工作性目标即财务活动的资金核算、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督、队伍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在运作程序上应做到规范有序.财务信息性目标即财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财务信息应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符合可靠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和完整性的质量要求.合规合法性目标即财务活动不能只考虑事业单位自身发展需要,必须遵循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3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的预警管理风险传导预警指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警是对事业单位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测预报,为单位宏观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其中主要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主要反映事业单位偿债能力的保障程度,该指标越小越好,一般应小于1;累计借款总额占总资产比率,该指标越小越好,当该指标大幅度升高时,则应发出预警警报,引起管理者重视;累计借款占总经费收入比率,该指标反映事业单位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借款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大;已获利息倍数,该指标等于l说明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能够偿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该指标小于1说明现金净流量不能偿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风险传导预警创新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为预警系统克服传统方式的不足提供了新的可能.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bp网络应用较广泛,可利用bp网络对事业单位财务进行风险预警,通过建立bp网格学习规则,取流动比率、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率、后勤资产负债率、现实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事业单位偿债率、事业单位借入款的期限结构(中长期)、事业单位债务率等财务指标作为网络输入,确定网络结构,利用样本数据通过一定的学习规则进行训练,提高网络的适应能力,从输出结果判断风险等级.bp人工神经网络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中具有较强的信度,实用价值较大.4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中止对策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给单位带来财务风险,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法规制度为准绳,及时中止财务风险.培训财务人员风险传导意识财务风险贯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始终,应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让会计人员熟练掌握新的会计知识和经济法律法规,领会法规制度各项内容的实质.对事业单位专业性强的会计业务,必须实行有重点、专题性的培训.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资金管理制度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传导,针对单位事业收入季节性形成的现金流入量不均衡的特点,财务预算管理要借助现金流量平衡规律,编制现金预算,解决财务收支在时间和数量上的不平衡,提高财务保障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积累机制及积累比例,建立负债偿还基金,以期在贷款到期日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金.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正确计算潜亏总额,规划扭转潜亏时间表,控制好单位的基本收入、支出及分配政策,以收定支,做好单位运作资金的“节流”工作;实行盈余预算,弥补事业基金亏损.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负债在给事业单位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中引入负债,并不是鼓励过度负债,而是要适度负债.适度负债是在借款期内能偿还本金,支付利息,负债的规模以不影响今后单位正常费用的开支、不影响单位的正常发展为宜.适度负债可以更大限度地用活资金,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单位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同时也可避免超负荷负债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强化内部审计财务监督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保障风险控制成效的关键措施.单位应选择业务精通的相关人员组成内部审计机构,对重要财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及时将发现的问题报告相关管理层,以提高财务活动的效果.加强对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经常性检查,形成点面结合,动态跟踪监督.加强在资金、资产、支出、岗位等方面制度措施的配套建设,注重监督制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做到核算上有会计监督,管理上有制度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形成完善的部门财务监督体系,增强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责。

而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则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以期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

1. 资金管理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自有资金。

在资金使用方面,可能存在以下风险:首先是资金使用不当,导致部分资金浪费或被挪用。

其次是资金使用的审计不力,导致资金使用过程缺乏监督和管理,容易出现虚报、挪用等现象。

最后是资金投资运营风险,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对于资金的投资运营方式和风险控制可能存在不足。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对于财政拨款使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可能存在一些管理风险,如预算编制不合理、审批程序不严格、预算执行情况监督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挥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健康。

3. 会计监管风险会计监管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编制、内部控制等方面。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报表编制不真实、内部控制不完善等问题,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4. 经济环境风险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健康具有直接影响。

例如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财政收支状况、税收政策变化等都可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产生影响。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面临财务风险。

1. 加强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资金使用管控、预算管理、会计监管等方面。

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资金管理风险、预算管理风险和会计监管风险等问题。

2.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等。

加强对预算编制、使用和执行的监督,规范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透明。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依法设立的,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组织。

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职责,行政事业单位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本文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及其控制进行分析。

1. 预算收入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相关项目的资金。

如果政府拨款不足或相关项目无法及时获得资金支持,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紧张,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2. 经营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能从事一定的商业经营活动,这就存在着市场风险、竞争风险等。

如果经营不善或市场环境不利,可能会导致财务亏损和债务增加。

3. 资金运作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主要是指资金的配置和运用。

如果资金运用不当,投资失误或者风险控制不力,可能会出现资金损失或流动性风险。

4. 资产负债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负债主要是与相关项目有关的负债。

如果资产负债比例不合理或者出现大额债务无法偿还等问题,可能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加剧。

1. 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制度,确保预算收入的稳定和正常的支出安排。

2. 加强财务管理能力建设:培养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分析和决策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 加强资金管理:建立健全的资金计划和流动性管理机制,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运用。

4.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资产清查、评估和监控机制,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和保护。

5. 风险管理措施: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对可能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防范,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6. 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和业务操作,确保财务安全和减少风险。

7. 建立绩效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的监测和改进。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存在的,但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性和稳定性。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数量不断增加,其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债务风险、预算执行风险、职工福利支出风险以及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等方面。

以下将对其财务风险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一、债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债务主要包括政府性债务和非政府性债务。

政府性债务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直接由政府负责偿还的债务,非政府性债务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自行向外部融资的债务。

债务风险主要来自于债务的规模和偿还情况。

控制措施:1. 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融资的条件和标准;2.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避免过度借贷;3. 加强债务偿还的监督和管理,避免恶性借贷和套利行为。

二、预算执行风险预算执行风险主要来自于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执行不到位、财政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法定程序,加强预算管理,确保预算执行效果。

1. 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制度,明确预算管理的程序和标准;2.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管,确保实现预算执行的目标和效果;3. 提高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强预算管理和执行的能力。

三、职工福利支出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福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很高,因此职工福利支出风险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重要方面。

其中,职工养老问题是具体问题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1. 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控制职工福利支出风险,保障职工福利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2. 拓展职工福利支出来源,充分利用非财政资金,增加自主性;3. 控制职工养老支出,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安全稳健运营。

四、资产负债管理风险资产负债管理风险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资产负债表不真实,资产价值不清晰,债务稀释现象等。

1. 按照规定编制真实准确的资产负债表,加强资产评估和核算;2. 坚持权责清晰原则,积极解决债务稀释问题,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3. 加强对资产负债表的监管,确保其真实准确,提高关联方资产负债表的可比性。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其财务管理面临一些风险,这也给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的财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运营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多是收费项目,其占据着市场中的一定份额,一旦运营出现问题,其收入流失会对整个单位的运营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

2.管理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层面的问题也会给财务管理带来风险,例如缺少员工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问题等都有可能导致财务管理的不稳定。

3.政策风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紧密相关,政策的不合理或不稳定都会给单位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例如,政府的扶持政策发生变化或者政府新规造成了收入减少等。

1.规范管理和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制度、规章,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流程,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运作。

2.加强风险预警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定时对业务和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预警风险,促使管理层及时采取行动,化解风险。

3.加强内外部合作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自身和外部的合作,扩大单位内部所承担的任务,增加业务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与社区、社会,企业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

4.提高财务素质和能力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风险控制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财务风险,并有效地防范和应对。

5.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行政事业单位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创新业务,优化管理模式,改进工作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盈利水平,降低财务风险。

三、总结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存在的,但通过合理的预测、评估、预防和控制,可以有效遏制风险的发生,并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效率性,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1、资金风险:行政事业单位通常依靠政府拨款和财政资金来维持日常运营,一旦政府拨款逐渐减少,或者因预算不足、审批不及时等原因导致资金短缺,就有可能出现资金断供的风险。

2、投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通常需要进行一定规模的资产投资,如购买设备、房产等,尽管这些投资会增加其资产价值,但同时也会带来投资风险,如投资效益不佳、资产估值下跌等。

3、内部控制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人员密集、管理松散、流程复杂等特点,容易出现内部控制方面的风险,如财务造假、滥用职权、腐败等,这些风险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稳定性和社会形象产生严重影响。

4、外部环境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环境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政策变化、经济衰退、竞争加剧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1、建立科学健全的预算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尽可能的减少政府拨款的依赖程度,确保日常运营资金充足。

此外,预算绩效评估制度的建立,可以对项目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管控,避免产生浪费现象。

2、加强投资风险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投资进行有效控制,采取与风险相适应的投资策略,控制投资风险,确保资产增值。

3、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务合规检查与内部控制审计机制,通过规范、监督和约束等手段,有效地遏制内部不正之风的发生,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安全和生产稳定。

4、加强风险应对和危机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应对各种危机风险事件,缓解危机风险。

结论: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经营,需要从财务风险控制入手。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预算制度建设,从资金角度控制风险;建立资产管理机制,加强投资风险控制;建立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强化风险防控;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加强危机管理。

通过这些措施,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保障其日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管理和运营过程中,财务风险可能会给单位带来严重的损失,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进行分析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类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

具体表现为: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财务损失的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投资或经营所处的市场环境会受到政策、市场需求、供应和竞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资产价值下跌和损失。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合作方或债务人的违约或信用降低导致的损失。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常常需要与各类合作伙伴(如客户、供应商、合作机构)进行合作,一旦合作方违约或信用下降,就会对单位的财务造成影响。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单位资金流动性不足或不能及时变现而造成的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需求与资金来源并不一定匹配,资金流动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足或不及时,导致支付困难。

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波动导致单位在外汇交易和结算中存在的损失。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国际业务活动时,需要进行外汇交易和结算,由于汇率波动会对单位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5.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单位财务损失的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可能有大量的负债或资产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变动,可能对单位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管理不当: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常常缺乏市场竞争的环境,缺乏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容易形成资金回笼难、浪费和挥霍现象严重,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

2.制度缺陷: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相对滞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审核、监督不到位,导致财务管理缺乏有效制约。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机构和公共组织,其财务管理工作关乎国家财政安全和公共资金的有效使用。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特殊性,其财务管理面临着一些特定的风险和挑战。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对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国家财政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预算执行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是根据国家财政拨款和年度经济计划编制的,预算执行不到位可能导致部门财务困难,甚至出现预算超支的情况。

部分地方政府或单位向国家发出的支出未得到拨款,导致无法按时支付工资、奖金等,严重影响了单位正常运转。

2. 资金管理风险行政事业单位拥有一定的资金规模,如何管理这些资金,防范资金流失和滥用,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些单位可能存在资金安全隐患,如未经批准将资金用于非法用途,或者在资金上存在管理混乱、滥用职权的情况,都属于资金管理风险。

3. 财务造假和失职风险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情况,如虚报、冒领、挪用公款等不当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单位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一些工作人员可能因失职或渎职,导致单位遭受财务损失,这也是一种财务风险。

1.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规范财务管理流程,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定期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完善,确保其与时俱进、符合实际情况。

2. 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是预防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包括财务控制和业务控制两大方面。

财务控制包括资金管理、预算执行、会计核算等方面的控制,业务控制包括各项业务活动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合法合规性。

3. 加强监督和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和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财务问题。

可以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审核,确保财务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也面临着日益增多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外部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出现严重问题的风险。

本文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及其控制进行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资金管理不善、财务流失、财务造假等问题。

资金管理不善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滥用资金、资金闲置等现象,导致资金流失或浪费。

财务流失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财务收入缺失、财务支出过大等问题,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财务造假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报表中虚增收入、减少支出等行为,误导外界对其财务状况的认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应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

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管理流程,明确资金使用的权限和责任,加强对财务报表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是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是保障财务风险控制的关键。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财务风险防范和处理能力,减少人为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意识和治理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应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存在和严重性,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治理能力的建设,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强对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当前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对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透明度进行监督和审计,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增强风险意识和治理能力,才能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与稳定。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者和服务者,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其特殊的管理机制和财务运作模式,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1. 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局限性行政事业单位通常是以政府预算拨款为主要财政来源,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极大地受到政府财政收入、支出的限制和影响。

一方面,预算编制难以准确反映实际经济活动的需求和变化,导致预算执行时出现不足或超支的情况。

预算执行也受制于政治和行政干预,难以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情况下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

2. 独立性的不足相比于企业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缺乏独立性,其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一般都受到政府的监管和控制。

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难以独立决策,同时也容易受到政治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财务风险的预判和应对能力较弱。

3. 目标管理的不足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以公共管理目标和政府政策目标为主,缺少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管理目标。

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难以以经济效益和财务风险控制为中心,容易出现财务管理目标和政府政策目标的偏差,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1.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因此在资金使用上容易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预算制定和执行的局限性导致了部分资金往往被闲置或浪费;另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拨款审批、使用等方面的繁琐程序,导致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 财务管理松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相对宽松,缺乏常规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审核机制,导致了财务管理的松散化和不规范化。

员工可能出现套取公款、滥用权力等违规行为,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3. 监管机制不到位由于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主要以行政干预和政府考核为主,缺乏常规意义上的财务监管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面对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等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也需要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本文将重点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原因以及防范和控制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1. 政策性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受政策性的强烈影响,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其财务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2. 资金来源单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自身财务状况受政府财政状况的影响较大,资金来源单一,财务风险较大。

3. 服务属性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其财务活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非盈利为目的,因此在财务风险的处理上也具有自身特点。

4. 管理体制相对宽松:相对于企业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对宽松,没有严格的财务制度和流程,容易产生混乱和纰漏。

2. 预算管理不足: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财政预算管理不足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加,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4. 资金使用效率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实现资金的最大利用对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起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运作流程、会计核算准则、内控制度等,确保财务活动的规范和透明。

2. 加强资金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合理规划和分配财政预算,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4. 加强内部控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包括财务内控、风险防范内控等,确保财务活动的规范与透明。

5. 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财务风险评估、控制策略与措施制定、监督与评价等,确保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

6.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金融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能力,确保财务活动的规范与透明。

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

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

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随着我国事业单位逐渐走向市场化、规范化发展,财务方面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

作为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需要了解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其对策,以保障单位的财务安全,促进单位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1.1 资金运作风险事业单位在资金运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资金流动不畅、资金运用不当、资金调配不当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资金流动性降低、资金缺口、资金亏损等风险。

1.2 会计核算风险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体系较为复杂,存在会计核算业务难度大、传统会计核算方法无法满足需要等问题。

因此,在财务报表编制和财务决策制定时,可能存在会计处理不当、账务对账不一致、财务数据失真等问题,给单位带来损失。

1.3 资产负债风险资产负债风险主要指资产和负债的错配,包括资产配置不当、负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如果单位的债务压力过大、偿债能力较低,可能会出现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等问题。

2.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对策2.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等手段,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此外,在事业单位内部,应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2.2 健全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预防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应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流程和制度,建立合理的财务监督机制,并制定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核算财务报表。

此外,应加强对资金流、资产负债状况、关键业务流程等方面的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

2.3 加强人员管理和技能培训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人员管理和培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防止出现人为操作风险。

此外,为了提升员工的财务专业能力,事业单位应加强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

2.4 加强财务风险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财务风险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依法设立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单位。

这类单位的特点是服务公众、实施公益和社会福利事业,其运营收入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其他收入。

然而,与其他类型的组织相比,事业单位在财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财政拨款不稳定事业单位的运营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拨款。

然而,政府在资金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经济发展、政策调整或政治变化都可能导致政府拨款的减少或延迟,进而给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带来困难和风险。

二、成本管理不善事业单位通常需要承担较高的运营成本,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设备、场地租金等。

然而,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财务管理经验的欠缺,一些事业单位在成本管理上存在较大问题。

例如,过高的管理费用、低效的人力资源配置等都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投资收益低为了增加收入,一些事业单位可能会通过投资来获取回报。

然而,由于对投资市场的了解不足或投资策略不当,一些事业单位的投资收益并不理想。

这可能导致财务困境的出现,甚至对其正常运营产生影响。

四、透明度不高事业单位的财务公开程度相对较低,这也使得外界很难了解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这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进而导致财务安全问题的产生。

缺乏透明度也影响了社会对事业单位的信任度,进而给其带来声誉损失和运营风险。

五、人员管理问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非常依赖于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然而,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性以及人员流动性较大,一些事业单位往往无法保持稳定的财务管理团队。

这也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针对以上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应对:一、加强财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规范,增加财务透明度,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规范成本管理,加强对运营成本的监控和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建立合理的投资管理机制,加强对投资回报的评估和风险管理。

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关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行政事业单位在面临经营管理风险的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环境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波动、市场竞争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所导致的财务损失或财务危机风险。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严峻形势,本文将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进行分析,以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1.外部环境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指受到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波动、政策法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财务损失的潜在风险。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面临通货膨胀、利率变动、政策法规调整等风险。

通货膨胀可能导致资产贬值、成本上升,而利率的变动则可能导致财务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和财务风险。

2.内部环境风险内部环境风险是指受到组织内部管理、人员素质、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财务损失的潜在风险。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管理的不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可能导致内部环境风险。

管理不善可能导致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可能导致财务风险隐患,人员素质不高可能导致财务管理失误等。

3.业务风险业务风险是指受到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开展情况的影响,从而导致财务损失的潜在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风险主要涉及到政府补贴延迟、业务收入下降、政策法规调整等因素导致的业务经营风险。

政府补贴延迟可能导致资金需求压力,业务收入下降可能导致盈利能力降低,政策法规调整可能导致业务模式改变等。

1.加强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财务风险时,首先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要对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业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准确识别风险点,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建立起健全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加强对风险的监控和控制。

2.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财务风险时,要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起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从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岗位职责等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行政单位财务风险可划分为预算管理风险、支出绩效风险、资金收缴风险、资产管理风险、政府采购风险、和操作风险六大风险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可划分为预算管理风险、财务收支风险、资产运营风险、偿债风险政府采购风险、发展风险、和操作风险七大风险域。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点(一)相关人员风险意识不足,财务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相关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和公共服务性,预算编制、业务经办、财务人员等往往认为按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就不可能存在财务风险,即使出现风险也是由国家或单位承担,从而对资金支付、成本控制漫不经心。

由于受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限制,造成人员相对紧张,财务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单位存在一人多岗多职,不相容岗位也有兼职存在。

加之部门间的责权利不清晰分明,从而出现财务风险的控制的漏洞。

(二)内部控制制度缺位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预算流程、审批控制、不相容制度分离等并没有针对性,或者不完善,或者未得到良好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可能。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对策分析(一)强化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合理设置财务岗位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要考虑将风险意识的培养与其岗位责任指标联系起来,并与会计继续教育相结合,加大财务风险的辨识与控制培训力度。

对于会计岗位的设置,应做到:一是会计岗位应当与本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二是各会计岗位都要有明确职责;三是各会计岗位之间要分工明确;四是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五是对各个岗位工作进行不定期考核。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力度根据国家对内部控制的几本要求,应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制度。

首先,严格按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统一支付的相关规定办理经济业务,杜绝“小金库”和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

报账单位要做好相关事项的初次审核,检查是否按预算、按规定进行了开支,从源头做好把关。

其次,明确相关人员职责权限与审批流程。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是指依法独立具有行政权力的法人机构,其财务风险与企业相比有其特点和差异。

本文将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主要风险和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支持:行政事业单位是政府管理的组织,其财务风险得到政府的支持与担保,相对于企业风险较低。

2. 预算约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作主要依靠政府预算,其财务风险受到预算限制,支出需在预算范围内进行,预算不足可能导致运营风险。

3. 政策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受到宏观经济环境、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政策调整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变化。

主要风险和控制措施如下:1. 预算执行风险:预算执行的不到位可能导致资金管理混乱、资金浪费等问题。

控制措施包括建立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等,确保预算准确执行。

2. 资金管理风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资金流动和管理方面。

控制措施包括建立资金使用计划,严格执行预算科学决策,理顺资金运作流程等,避免资金闲置和浪费。

3. 支出风险:支出风险主要包括拨款风险和法定支出责任的履行风险。

控制措施包括建立拨款管理制度,加强对拨款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拨款使用合规。

4. 收入风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入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其他收入,收入不稳定可能导致运营风险。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拨款预算编制,积极争取其他收入来源,减少收入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需要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和内部控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财务风险的防范。

还需密切关注政府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财务战略,应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及其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及其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及其对策首先,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部门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社会服务性的特征。

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政治性。

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其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强风险管控。

一、财务风险1.预算执行风险。

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实现预算目标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健康运转的前提。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执行风险的产生。

应对策略:加强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预算审批、执行、公开等工作制度,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的到位性。

2.投资风险。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通常都需要进行投资活动,如果管理不善,存在投资失败的风险。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市场变化频繁,投资风险更为突出。

应对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计划和投资标准,加强风险评估,控制投资风险,建立并执行投资审批制度,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资金流动风险。

事业单位一般需要定期进行资金的流动和运作,如不具备科学的流动机制和资金控制制度,就可能会在资金流动中发生风险。

应对策略:建立健全资金运作体系,设立专门的会计岗位和专业资金管理人员,建立资金收支预测和控制机制,确保资金流动的顺畅和安全。

二、内部控制风险1.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措施不足。

由于事业单位组织规模较大,涉及管理人员多、事务繁杂、财务管理难度大等因素,导致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措施不够完善。

应对策略: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管理问题。

2.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过关,会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大风险。

应对策略: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管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内部人员教育和培训,确保内部人员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和整体提高。

三、外部环境风险1.政策法规风险。

财务管理的环境和政策法规的变化对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带来财务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机关或其他行政组织依法设立,主要从事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组织。

在其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财务风险,如资金管理风险、资产负债管理风险、财务造假风险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首先,资金管理风险是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之一。

这主要体现在资金管理不善、收支平衡能力差等方面。

事业单位往往依赖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来维持日常运作,但资金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常常受到制约。

如果资金管理不善,就有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甚至面临资不抵债的危险。

其次,资产负债管理风险也是事业单位需要注意的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通常会持有大量固定资产,如房屋、设备等,这些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着风险。

例如,资产管理不善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有效利用的问题;资产折旧和维护费用的计提可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此外,部分事业单位因贷款等原因存在债务,对于债务的管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偿还本息,防止债务过高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此外,财务造假风险也是事业单位需要警惕的问题。

一些事业单位为了达到政府和社会的要求,可能会夸大收入,隐瞒支出,甚至篡改财务报表。

这不仅会误导上级组织和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认识,也可能损害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信誉。

因此,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严禁任何形式的财务造假行为。

针对以上风险,事业单位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资金管理,建立有效的预算和资金平衡机制,确保收支平衡和资金的合理利用。

其次,加强资产管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定期审计,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同时,加强债务管理,合理使用债务资金,做好偿还计划,防止债务过高对财务状况造成负担。

最后,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提升财务透明度和财务报表的准确性,防止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总之,事业单位作为公益性组织,在其经营活动中会面临各种财务风险,需要高度重视。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其中,财务风险控制更是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一)预算管理风险预算编制不准确、不科学,可能导致资金分配不合理,影响项目的正常开展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同时,预算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容易造成预算超支,影响单位的财务状况。

(二)收支管理风险收入方面,可能存在收费政策执行不规范、应收款项未能及时收回等问题,导致收入流失。

支出方面,可能存在违规支出、浪费现象,或者支出审批流程不完善,造成资金使用不当。

(三)资产管理风险资产购置缺乏合理规划,造成资产闲置或浪费。

资产登记不规范、清查不及时,可能导致资产账实不符。

此外,资产处置不当也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债务管理风险过度举债可能增加单位的财务负担,导致偿债风险。

同时,债务结构不合理、利息支出过高,也会影响单位的资金周转和财务稳定。

(五)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者制度执行不到位,容易引发财务风险。

例如,岗位设置不合理,存在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的情况,可能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一)外部环境因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法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等外部因素,都可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例如,国家财政政策的变化可能导致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减少,从而增加财务风险。

(二)内部管理因素1、财务管理意识淡薄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对预算、收支、资产、债务等方面的规范和约束,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混乱。

3、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足,无法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在财务处理和风险判断方面存在失误。

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对策

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对策

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对策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地方、集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管辖、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责任湖北特殊教育学校不与国家财政、财政行为存在法人独立性,负有公益性特点的组织。

由于事业单位有公益性质,以及与财政资金密切相关,其财务风险也具备一定的特点和难度。

本文将从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特点和对策两方面展开,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对策。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财政补贴收入不稳定。

事业单位通常依靠财政资金进行运营,而财政补贴收入的量和时间不稳定,波动较大。

特别是在财政预算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财政补贴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

财政资金的拨付也存在一定的延迟,导致事业单位资金周转紧张,增加财务风险。

二、收支平衡难度大。

事业单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财政补贴和相关服务收费,而支出主要用于工资福利、教育培训、设备采购等方面。

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之间往往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特别是在缺乏自主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很难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收支平衡,增加财务风险。

三、资金使用和监管难度大。

由于财政资金的特殊性质,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和监管相对复杂。

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按照相关规定使用财政资金,但是资金使用的具体规定和监管要求并不完善,容易产生管理漏洞。

由于事业单位缺乏财务自主权,无法进行自由的资金调度和使用,只能按照财政安排执行,容易导致资金浪费和滞留。

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降低风险:一、加强财政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时了解财政预算的安排和调整情况,做好财政补贴收入的预测和计划。

事业单位也应当合理规划和使用财政资金,避免浪费和滞留,增加自身的财务安全性。

二、增加收入渠道多样性。

事业单位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减少对财政补贴的依赖。

可以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服务、开展有偿服务、开展合作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渠道,增加财务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呈现出复杂化,财务工作由潜式风险变为显式风险管理。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1 事业单位风险类型
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因此,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相比,事业单位风险属非经营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呈现出复杂化,财务工作由潜式风险变为显式风险管理。

本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指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1 筹资风险筹资主要分为主权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

主权性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为永久性资金,不用归还及支付使用成本,主要有财政拨款、事业性收费等;债务性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主要是从银行取得的贷款。

目前,事业单位负债大多用于中长期项目投资,投资数额大且期限长,存在着债务性筹资风险;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可能上调利率,仅偿还贷款利息就会给事业单位带来相当大的资金压力。

1.2 投资风险投资主要包括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

在对外投资方面,事业单位由于资金紧张,对外投资能力不足。

在对内投资方面,事业单位对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进行了较大投资,超过了正常资金承受能力,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

1.3 支付风险事业单位面对商务信息的发布内容和传播方式没有正
确的辨识,以至于对商务信息的合法性、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便捷性缺乏正确判断,导致货款已付,而货物未收到现象,就是支付风险。

1.4 核算风险事业单位核算风险表现在,一是会计操作风险,主要因各种人为的失误、欺诈及意外事故引起;二是账务处理、账户核对、事后监督方面的风险;三是结算工作中的支付凭证风险、资金清算风险、凭证印章密押器和压数机管理风险。

1.5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对财务人员而言,道德风险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非法牟利。

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涵盖了人员配置、岗位分工、明确权责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在财务关系处理过程中,可能采取不合作或隐瞒重要事实、虚报相关数据等行为,导致道德风险。

2 事业单位风险传导
事业单位通过资金运动将整个单位联系为一个经济系统,一旦网络中某个财务关系产生财务风险,将通过特定载体发生传导、延伸、波及等现象。

广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路径传导到其财务关系。

狭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某一理财环节财务风险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路径传导到另一个理财环节。

2.1 风险传导路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包括内部各部门之问的财务风险传导、通过与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传导、通过具有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传导。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
的载体主要是资金、信息以及理财人员。

资本运动过程实质是理财过程,这一以资金为载体的理财循环过程处处存在财务风险,而且可能将由某个财务运动节点产生的风险传导到另一个节点,产生以资金为载体的财务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理财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财务风险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传导。

理财人员是各项理财活动的具体行为者和决策者,理财人员自身素质决定了财务风险的产生以及财务风险的传导。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速度较慢、影响结果迟缓,容易防范。

影响程度包括严重财务风险传导、中度财务风险传导和轻度财务风险传导。

无论哪种级别,对于经常、直接的财务关系或业务,信息透明度相对较高,较易采取预控措施。

对于间接联系的财务关系或不经常发生的理财业务,其信息透明度差,很难采取预控措施,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传导具有不可控性。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