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在阐述区域产业结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对经济人才需求的变化,再依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功能分类理论,设置高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最后提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学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挑战。经济学专业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方法的现状,都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2014年《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的要求,深入进行经济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检索可见,目前以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的论文比较鲜见[2],而基于该理论探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尚属空白。本文以区域产业结构理论为指导,分析如何构建完善的经济学专业课程结构(知识结构)体系,希望能对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中各种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量的比例和相互联系。[3]产业分类是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前提,首先要区域产业按一定原则加以分解和组合,然后再研究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

这里主要介绍以产业功能分类法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根据产业

功能把各个产业分为五类:(1)主导产业是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产业;(2)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发展起配套、协作作用的产业,分为前向、后向和侧向关联产业;(3)基础产业是为区域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4)支柱产业是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影响比较大的产业;(5)潜导产业是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未来有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潜力。[4]

(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区域产业在实现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产业间及内部结构通过调整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的过程。其实质:一是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资源达到有效配置,以满足区域非均衡经济增长的要求;二是产业结构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的深化,不断向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高集约化、高附加值化的方向演进,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二、企业对经济人才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经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低端经济人才的需求逐渐降低,对应用型、信息型、国际型高端经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高校应适应这种变化,及时调整经济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能力培养结构。

(一)对应用型经济人才的需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普遍面向科研和教学,偏向于注重对研究性经济人才的培养,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却是实务性的,他们对具有应用价值的实务知识和操作能力更需要,注重具有综合运

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这正是高校以往教学所缺失的。因此,企业对能够综合运用经济专业知识的应用型经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多,这是大势所趋。高校应该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经济、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思想,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调整专业的课程结构,积极推进应用型经济人才的培养。

(二)对信息型经济人才的需求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企业各种信息的处理和传播都是通过计算机操作来完成的,办公效率大大提高了,这要求经济管理人员应是经济型、信息型兼备的人才。信息型经济人才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相关软件,具有捕捉、组织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以整体、全局观念处理企业面临的复杂经济问题的方法。为适应这种要求,需要高校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的经济学专业,不断提高经济学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企业普遍使用的相关办公软件和分析软件应用的课程,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更新改造现有的教学内容。

(三)对国际型经济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的经营战略以及涉外企业在国内的不断增加,跨国经营的业务不断增加,对熟悉和掌握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具有国际沟通交往能力的国际化经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我国目前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这要求我们要用国际化的思路积极改革经济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既

符合国际化规则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教学平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国际化经济人才。

三、基于区域产业结构理论经济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设置

经济学专业课程结构是指经济学专业学生所学各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它是学生的知识获取结构和能力培养结构的体现。只有合理设置经济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才能促使经济学专业人才具备合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基于区域产业功能结构,经济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可划分为主导课程、关联课程、基础课程、支柱课程与潜导课程[4];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人才的要求,经济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还包括实践实训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主导课程是指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代表了一个经济学专业方向,能影响、带动和支配其他课程的设置,包括《资本论》与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外经济思想史等。关联课程是指为主导课程进行配套、协作的课程,分为三类:一是前向联系课程,是经济学专业主导课程的应用领域,包括区域经济学、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学、新制度经济学等;二是后向联系课程,是为主导课程学习提供专业基础的课程,包括微/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侧向联系课程,是为主导课程的学习提供技术和能力的课程,包括运筹学、经济法、MATLAB与数值计算、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经济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对于一个具体经济学专业,并不是一定要发展所有与主导课程有关的关联课程,而应根据各高校自身师资力量,发展有条件的关联课程。基础课程是指为经

济学专业学习提供工具性知识的课程,如高等数学、逻辑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文献检索、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专业论文写作等。基础课程是主导课程和关联课程学习的重要保障,为主导课程和关联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创造良好的学习基础。支柱课程是指在课程设置中影响相对比较大的课程,是专业特色的体现课程。各高校依据自己的优势,开设具有各自特色的支柱课程,形成具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如具有交通运输优势的院校可以开设运输经济学、航运经济学、物流经济学、港口经济学等支柱课程形成专业运输经济特色。潜导课程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目前专业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专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课程。这类课程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为新的专业,如网络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实践实训课程是指旨在培养学生各种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1],如经济统计软件及应用、国际函电写作实训、金融交易综合实训、财务软件综合实训、大数据及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计量软件上机实训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各个高校首先应该确定主导课程,然后根据主导课程确定关联课程、基础课程,再依据自己的特色设置支柱课程与潜导课程,最后确定实践实训课程,形成完善的、合理的培养经济学人才的课程结构体系。

四、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配套措施

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高校经济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专业性和综合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具有完整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