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

合集下载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舌尖上的中国》精彩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 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Festival China 纪录片文案

Festival China 纪录片文案

Festival China 纪录片文案从世界看中国,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大国风华。

作为中国纪录片领域的领军者,本片带你走进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

从中国走向世界,见证中国不断崛起的历程。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通过一件件历史中最经典的美食事件和人物背后的故事讲述中国文化和美食之美。

讲述了在我们身边非常有价值的美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美食和文化也随着全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与变化!中国文化和美食也成为我们这个世界最具吸引力的部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讲述了中国一位“80后”小伙带着他的“粉丝”在一次探寻舌尖之旅中发现别样的惊喜!这是一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传奇故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直以来在改变着世界贸易与投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越来越高,中国不仅在国内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际舞台上也日益展现出强大自信。

越来越多不同方面都在向全世界展示着一个真实自信、乐观积极的中国形象与品质!本片将带领观众们走进属于中国文化与味道在世界面前绽放!一起了解中国最新发展成就!让世界看到中国形象魅力!让中国企业与中国人才走出去!看更多祖国大好河山及文化艺术中都包含了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所创造下的辉煌历史!1、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的?1978年12月1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又一轮新的伟大征程。

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这一伟大革命,给世界带来了深刻影响。

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场伟大变革让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也让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各国,世界经济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很多国家也开始争夺市场份额;但正是这种竞争让西方社会感到危机日益严重,使西方一些国家更加不安,国际贸易开始萎缩。

;…他们把我们看作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了。

《舌尖上的中国》50经典语句摘抄

《舌尖上的中国》50经典语句摘抄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摘抄1、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令人叹为观止。

它既有大气磅礴的宫廷菜肴,也有市井小吃的独特风味。

2、每一种美食,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它可能是一种传统的手艺,可能是一个地区特有的美食,也可能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3、中国的饮食文化充满了博大精深的知识,从酒文化到烹饪技巧,从食材选择到食物搭配,都有着讲究和规律。

4、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食材的选择至关重要。

无论是精选的海鲜、高山上的野菜,还是养在家中的禽畜,都必须是品种上乘、养殖合理的。

5、烹饪技巧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之一。

中国人擅长火候掌握,各种技法也是数不胜数,比如炒、煎、煮、蒸等等。

6、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满足口腹之欲的重要手段,更是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的重要媒介。

7、一碗面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8、大闸蟹是一道需要耐心和技巧的菜。

9、火锅是四川人的生活方式。

10、在中国,吃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11、老北京炸酱面是家乡味的代表。

12、在中国,每一个小小的食摊都是一个城市的美食文化缩影。

13、饺子是中国新年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

14、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

15、中国的美食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一种生活方式。

16、每一个食材都有它的味道,也有它的故事。

17、在中国,美食是不分贵贱的,不论是街头小摊还是豪华餐厅,都有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味。

18、每一个地方的美食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们是城市和人民的一部分。

19、美食不仅仅是口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中国美食有着千姿百态的变化和丰富的口味,每一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风味。

21、中国美食的烹饪技艺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22、美食是人类交流的桥梁,也是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

23、中国美食不仅让人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

24、在中国,美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25、中国美食的精髓在于尊重食材本身的味道,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摘抄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摘抄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摘抄
1、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2、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3、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功夫,没有捷径。

4、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5、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腰缠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6、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7、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8、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9、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10、青稞粉被抛向空中。

人们相信,祈铸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宇。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

食评里可以用到的词:软嫩鲜香的口感、鲜香倍增、汤汁浓郁回甘、(口蘑、蘑菇)丰腴滑润、(贝类)肉质鲜嫩肥厚、浓香四溢、醇厚鲜香(沙蟹汁)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第二季第一集:《脚步》1.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2.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

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3.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只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

4.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

5.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还有熟悉的味道。

6.肉的丰富,萝卜的清甜,米粒的饱满,这就是···,一种···的···。

7.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

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第二季第二集:《心传》1.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

(美食与手(刀工)的关系,美食与厨师的关系)2.飞速变化的生活中,古老的传奇依然在上演。

3.更多关于食物的传承,恰恰是在最平凡的生活里。

4.食评:两面焦黄,(保持)蚝肉生嫩,汁水饱满,不失鲜味。

蘸上鱼露提鲜,入口外焦内嫩,脆嫩兼备。

5.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对新事物的追逐更加急迫,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问题。

6.美食的传承,离不开挑剔的美食家。

7.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升华,随着时代而流变的美味,与舌尖相遇,触动心灵。

8.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

9.在这座城市中西杂糅,开放包容的味觉历史中,有一种滋味,出身低微,却自成一家。

在演变中,不引各方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和强大,这就是(本帮菜),他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味觉之本。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文案
1. 汇聚山川美味,尝遍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

2. 以嘴巴旅行,用味蕾探寻中国餐桌上的色香味俱佳。

3.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缩影。

4. 吃在中国,品尝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5. 美食之旅,是中国最可以让人心醉的旅行体验。

6. 在舌尖上品味中华美食之道,感受千年文化的诉说。

7. 中餐之美,在于每一口都能品尝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

8. 在舌尖上留下中国味道的印记,永远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9. 尝遍中国,品尝生活中的美好,感受这个国家的温暖和魅力。

10.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诱惑和神秘的美食魔力王国,尽情体验吧!。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包子舌尖上的中国台词之欧阳学文创编之欧阳索引创编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包子舌尖上的中国台词之欧阳学文创编之欧阳索引创编

食评里可以用到的词:软嫩鲜香的口感、鲜香倍增、汤汁浓郁回甘、(口蘑、蘑菇)丰腴滑润、(贝类)肉质鲜嫩肥厚、浓香四溢、醇厚鲜香(沙蟹汁)欧阳家百(2021.03.07)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第二季第一集:《脚步》1.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2.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

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3.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只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

4.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

5.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还有熟悉的味道。

6.肉的丰富,萝卜的清甜,米粒的饱满,这就是···,一种···的···。

7.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

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第二季第二集:《心传》1.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

(美食与手(刀工)的关系,美食与厨师的关系)2.飞速变化的生活中,古老的传奇依然在上演。

3.更多关于食物的传承,恰恰是在最平凡的生活里。

4.食评:两面焦黄,(保持)蚝肉生嫩,汁水饱满,不失鲜味。

蘸上鱼露提鲜,入口外焦内嫩,脆嫩兼备。

5.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对新事物的追逐更加急迫,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问题。

6.美食的传承,离不开挑剔的美食家。

7.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升华,随着时代而流变的美味,与舌尖相遇,触动心灵。

8.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

9.在这座城市中西杂糅,开放包容的味觉历史中,有一种滋味,出身低微,却自成一家。

在演变中,不引各方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和强大,这就是(本帮菜),他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味觉之本。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目录第一集脚步2第三集时节15第四集家常21第五集相逢27第六集秘境34第七集三餐40第一集脚步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的暖湿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七千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赚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的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

现在他得想办法达到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这种风俗已延续了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高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食是人类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制作菜肴还是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甲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来说,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文案大全(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文案大全(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文案大全(解说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第一集《脚步》文案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

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的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挣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

西藏百分之八十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仔细搜索几天前发现的蜂巢。

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他冒险。

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

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过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

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

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

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百分之八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惟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

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家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而言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旁白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旁白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旁白文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Footsteps第一集脚步Footsteps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的暖湿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七千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赚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的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

现在他得想办法达到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这种风俗已延续了数百年。

白马占堆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高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食是人类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制作菜肴还是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甲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来说,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油菜花刚刚开花,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老谭是职业养蜂人,二十多年来,依靠这份工作,他养育了一双儿女。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文案旁白整理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文案旁白整理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文案旁白整理1、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2、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3、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

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

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

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

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4、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

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

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5、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6、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7、曾有学者推论,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

这是盐的味道。

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8、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

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

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

9、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

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舌尖上的中国2 》第三集《时节》文案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2 》第三集《时节》文案解说词

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

四季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比农耕时代,今天的人们与自然日渐疏远。

然而,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

这是关于时间的故事,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

张广才岭宽厚的背脊,覆盖着一米多深的积雪。

云杉次生林深处,伐木队正执行封山前最后一次作业。

队长是有25年经验的李树国,阳光直射赤道,已是春分时节,但这里,寒冷还未远离。

储存一冬的食物消耗殆尽,妻子泰洪芝决定到山下采购。

在东北,一桌好菜离不开鱼。

炖鱼的同时,可以在四周贴上玉米饼,鱼肉飘香之际,正是饼子焦酥之时。

3月的夜晚,零下15摄氏度,制作冻豆腐最适宜的温度。

低温让豆腐中的蛋白质与水分子继续分离,冰冻后的水,把豆腐均匀的质地变得像海绵一样,这是李树国最喜爱的食物。

七八公里之外,有条溪流从不封冻,当地人称为活水,用它炖鱼最好。

干货,放入热水,曾经的色泽和风味瞬间复活,这不仅是炖鱼的配菜,也是冬季里最主要的维生素来源。

油烧热,鱼很快焦黄成形,加入溪水漫炖。

半小时后,豆腐出场,蜂窝状的冻豆腐,充分吸收汤汁,饱胀丰满。

一餐铁锅炖鱼,漫长的冬季已接近尾声。

向南2000多公里,同样的春分时节,冷暖空气激烈对峙。

天目山,春雷唤醒土壤中的生命,高宝良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

春雷过后的第一拨笋子,当地称作雷笋。

竹笋10天之内可以食用,10天之后就会长成竹子。

雷笋保鲜时间极短,一早一晚,滋味便大打折扣,过夜再吃,已有隔世之感。

高宝良夫妇脚不停歇,最忙的时候每天要挖750公斤。

深山里,家家户户的生活都以竹笋为中心。

削蔸,去皮,剥壳,雷笋在女人们手中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毕。

雷笋脆嫩爽口,无论炒,炖,焖,煨,皆成美味。

竹子,原生中国,临安,15万人以竹子为生。

刚刚完工的茶熜,被高宝良夫妇用来制作另一种美味。

笋,用香料熬煮入味,撕成一指宽的笋丝,炭火的热力将水分蒸发。

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季-第二集-解说词和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季-第二集-解说词和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集解说词在《心传》中,这个场景让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是上海本帮菜大师李伯荣(前排正中)和他的众多传人合影留念,这一集不但让“铲刀帮”一词走到台前,也让网友称赞该集“拍出了一代宗师的感觉”。

“上海大厨出浦东,浦东大厨出三林”,今年已82岁的李伯荣祖籍江门台山。

他出生于三林塘临江村,14岁师从“本帮菜鼻祖”德兴馆的杨和生大厨,已在炉灶前忙活了近70年。

师父过世后,李伯荣挑起了德兴馆的大梁,后又在上海老饭店掌勺。

如今,李大师被上海餐饮界公认为“本帮菜泰斗”和“一代宗师”。

从父辈、子辈到孙辈,李家“一门五虎”“四代厨神”。

李伯荣弹得一手好琵琶,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他说,烧菜就像练字,一定要把心放进去,才能形神兼备;美食如美乐,美乐入耳难忘,美食入嘴生香。

“徽班进京有了京戏,徽商入沪有了本帮菜。

”李伯荣说,“本帮菜浓油赤酱的特点,跟徽菜相近,但伊还有苏浙等地的风味。

1843年上海开埠后,十六帮别闹申城,上海本地菜汲取各家之长,形成了甜咸适宜、浓淡兼长、清醇和美的独特风味,被称为本帮菜。

”解说词全文: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

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

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庭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徽州古法榨取菜籽油5月,徽州的油菜籽成熟,它是当地食用油的制作原料。

农民们的忙碌可以保证自家厨房一整年出产美味。

中式烹饪,油是锅具和食物之间的媒介,热力作用产生出奇妙而丰富的烹饪方式。

植物油脂比动物油脂更容易获得,而且健康,这个秘密的发现使人类的烹饪史前进了一大步。

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美景。

清明正是油菜花开的时节。

油坊主程亚忠和其他中国人一样,在这一天祭拜祖先。

清晨,春雨的湿气渐渐蒸发,接下来会是连续的晴天,这是收割菜籽的最好时机。

5天充足的阳光使荚壳干燥变脆,脱粒变得轻而易举。

菜籽的植物生涯已经结束,接下来它要开始一段奇幻的旅行。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文案解说词第七集 三餐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文案解说词第七集 三餐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文案/解说词第七集三餐清晨六点的巴塘草原,丈夫和孩子外出放牧,吾金卓玛为全家准备酥油茶和糌粑。

简单的食物为一家人提供充饥御寒的能量,这是一个藏族家庭的早餐。

中国人吃早饭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实行早、午、晚三餐制,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

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变换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

现代城市人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简单快捷,天津人最懂得这一点。

绿豆面展开一个美妙的圆形,薄匀不破;鸡蛋保证营养;馃篦儿,混沌皮油炸而成,金黄酥脆。

煎饼果子,外柔内脆,咸香兼备,享受它,只需要两分钟。

中国早餐,味道至关重要。

苦心经营18 年,秦云深知其中奥秘。

一碗香气扑鼻的小面下肚,重庆人才真正醒来。

碱是和面的关键,它能使面中的谷胶蛋白结成致密的网络,锁紧淀粉颗粒,面汤不致混浊,还能让面条在嘴里产生令人愉悦的弹性。

长江流域,各大码头,都有碱水面的地盘。

苏州面,味道来自于汤,清而不腻。

细面是苏式面的精髓,装碗不拖水、不泼汤。

夏季的大肉面,浇头是一块白嫩肥美的焖肉,白糟粒粒,面汤鲜滑。

武汉人把吃早饭叫“过早”,口味偏好咸鲜。

面窝,三鲜豆皮,都是广受推崇的早点。

而碱面做的热干面,才最代表这个城市的气质。

水煮、拌麻油、晾干,芝麻酱必须调制得稠而不澥,这样才能均匀全面地附着在面上。

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付出足够的腕力和持久的耐心。

除了当老板,重庆的秦云还收徒弟,他的学生已经超过200 人。

重庆小面最独特之处,在于调料的多样。

辣椒、红油、花椒油、酱油等12 味作料搭配,味道的平衡全靠手上拿捏。

重庆小面馆大多只做早市和午市,下午时间用来炒料,秦云也不例外。

热力喷薄,香料登场,辣椒浓香四溢,一香二辣三提色,这是多年的经验。

除了小面,秦老板的招牌是牛肉面。

牛肉每天限售10 公斤,精明的营销方式让这里每天排起饥饿的长龙。

小面的“小”,既代表价格低廉,也流露着随意轻巧的美食态度。

舌尖上的中国 经典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 经典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文案
1."舌尖上的中国,一口口的美味,一丝丝的故事,一种种的人情,让人回味悠长。

"。

2."在舌尖上品味中国,是一场关于历史、文化和美食的盛宴。

"。

3."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份独特的文化,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神奇的国度。

"。

4."吃掉一口舌尖上的中国,就能感受到整个国家的魂魄和精髓。

"。

5."舌尖上的中国,如同一本故事书,讲述着中国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

6."每一种美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吃一口便能够品尝到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

7."从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可以看到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文化。

"。

8."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份味觉和情感的体验,让我们更加珍视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

9."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敬重和对于文化的传承。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四集《家常》文案、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四集《家常》文案、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文案/解说词第四集家常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太行山,中国东部的地理分界线。

地质运动造就的峡谷,裸露着10亿年前的石英岩。

山谷相连,耕地稀少。

赵小有和小儿子必须抓紧时间,在白露前完成收割。

玉米是唯一种植的粮食,夏季的高温,让它们过早成熟。

悬崖边缘的这块土地,总计1000平方米,种植玉米,全年能带来2000元收入。

5公里外的祖屋,老伴程荣花的工作同样艰巨。

这种来自南美的谷物,在中国有400年的种植历史,重达300公斤的石碾,将玉米研磨成粉,以便制作食物。

小儿媳挖来土豆,大儿媳也赶回帮厨。

在婆婆的调度下,她们要给全家人做一顿午餐。

玉米粉需要加入白面增加黏性,以前白面珍贵,只能用树皮替代。

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心思,程荣花养活了全家。

秋收是大事,全家人都要出力。

这条孤悬于崖壁上的隧道,是村庄与世界相连,全村人徒手开凿,用了整整30年。

玉米面糊和上韭菜段,做成焦香可口的小凹馍,最能讨全家老少喜欢。

运用杠杆原理把面团挤压成长条,北方人称它为饸饹,饸饹床架在灶沿上,面条成形后直接入锅。

只要把谷物研磨成粉,每一个山西人都是制作面食的天才。

同样是面食,山西中部的霍州,做法更精致。

一双巧手,让日复一日的食物和日子,都显得不再单调乏味。

新婚的女儿回门,娘家会制作枣花馍。

馍的数量和花样,代表了对女儿的疼爱程度,没有一个母亲会怠慢。

蒸,是中国家庭烹饪最经典的形式。

湖北天门,主妇们懂得充分利用热量,让菜与饭同时完成烹饪,不仅原汁原味,还能保持食物的外形。

寡淡的饸饹,必须搭配浓烈的卤子才能出彩。

这顿饭过后,还有更繁重的劳动等待着丈夫们。

桌椅出现之前,中国人吃饭是分食制。

经过了1400多年,才开始围桌合餐。

四代同堂为丰收团聚起来,尽管是最普通的家常饭菜,也要讲究落座的顺序和朝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目录第一集脚步 (2)第三集时节 (15)第四集家常 (21)第五集相逢 (27)第六集秘境 (34)第七集三餐 (40)第一集脚步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的暖湿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七千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赚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的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

现在他得想办法达到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这种风俗已延续了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高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食是人类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制作菜肴还是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甲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来说,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油菜花刚刚开花,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老谭是职业养蜂人,二十多年来,依靠这份工作,他养育了一双儿女。

每年清明,他都要和妻子吴俊英,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一昼夜,蜂箱已在500公里外的秦岭。

花的味道决定了蜂蜜的味道,地区不同,味道也完全不同,这正是蜂蜜作为美食的的神奇之处。

秦岭出产中国最顶级的槐花蜜,但老谭心里一点也不轻松,毕竟,养蜂是靠天吃饭的行当。

四月中旬,天气突变,大风伴随降雨,花期提早结束,没有人知道,糟糕的天气会持续多久。

20多年前,老谭对未婚妻许诺,要带他从事一项甜蜜的事业。

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远行时,会携带能长期保存的食物,他们被统称为路菜,路菜不只用来果腹,更是主人习惯的家乡味道。

看似寂寞的路途,因为四川女人的存在,而变得生趣盎然。

妻子甚至会用简单的工作,制作出豆花,这是川渝一带最简单最开胃的美食。

通过加热,卤水使蛋白质分子连接成网状结构,豆花实际上就是大豆蛋白质重新组合的凝胶,挤出水分,力度的变化决定豆花的口感,简陋的帐篷里,一幕奇观开始呈现。

现在是佐料时间,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油炸花生,还有酸辣清冽的泡菜,所有的一切,足以令人忘记远行的疲惫。

丰盛的一餐,标志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启,全部家当,重量超过10吨,天黑前必须全部装车。

因为工作,每个养蜂人每年外出长达11个月,父母的奔波,给两个读书的孩子提供了安稳的生活。

20多年,风雨劳顿,之所以不觉得孤单,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相濡以沫的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

养蜂人老谭和妻子,携带蜜蜂一路迁徙,而另一种人们却轻装上路,只带着他们的双手。

秦岭北麓,麦子熟了,机械收割的普及,不妨碍竞争者的存在,麦客,中国古老的职业割麦人,他们踩着麦子成熟的节奏,用双手挑战机械。

小麦,曾经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物,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种植面积,从最日常的馒头、面条、锅盔,到肉夹馍、羊肉泡,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然而要品尝最古朴的原始面香,只有等到麦收的季节,小麦富含淀粉和蛋白质,而刚刚收获的新麦,甜度最高,陕西人习惯把面加工成三厘米宽的形状,正是这样的宽度,加上合适的火候,才能彰显新面筋实的牙感和清香的味道。

老婆婆比谁都清楚做面的奥妙,风箱大柴,一灶旺火最让面条出彩。

木耳、胡萝卜、嫩豆腐做成的浇头,陕西人称作臊子,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是面条永远不变的忠实搭档。

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维持重体力劳动后身体所必须的苷糖。

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块是最后的阵地,一天劳动10小时,每人割一亩多地,最多收入200元。

这次出来十几天,收入还不到1000元,在效率面前,麦客已不属于这个时代,马万全一行,也许就是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

古老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

很久以前,人们的生存习惯已经从狩猎改成采集,但只有一个例外——海洋——人类最后的狩猎场。

有科学家语言,五十年后,海里的鱼会被全部吃光,而浙江渔民杨世橹认为,靠海吃海的日子,只能再维持十年。

三个月的休渔期过后,东海迎来开渔的第一天,这种小船被称为夫妻船,它是渔民的双脚,4小时行使60海里,夫妻两撒下第一网。

三门湾位于浙江东海,鱼类资源曾经极其丰富,临近阴历十五,大潮将至,妻子身体娇弱,开始晕船,但凡出海,除了打渔,其他做饭等杂物都由丈夫包办,这是两人20多年的默契。

白蟹油炸,加水烧开后放入挂面,一顿简单的晚餐后,将是六小时的繁重工作。

这是休渔后的第一网,至关重要,起锚,收网,渔网已经在水下蛰伏20个小时,拉出水面,景象令人失望,终于发现一条鲳鱼,却挣脱了渔网,六小时过后,鱼颗粒无收,幸亏有其他海获,大海又一次展现了它的慷慨。

五十公斤的海获,是他们一昼夜颠簸的回报,十个小时内,这些海获将出现在大城市的餐厅。

食材的获得,需要超长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

搜寻的时间超过了半天,饶长青还是一无所获,为了一种特殊的菌子,老汉已经守候了八个多月,现在终于到了季节。

脚下是青峰断裂带深处,湿度在海拔2400米的高处凝聚,催生出一种珍贵的食材——小花菇——枯树上寄生的真菌,蘑菇中的王者。

如今香菇已经实现人工培植,品相极佳,但老汉清楚,那些种植香菇,不是最顶级的美味。

低温环境中,香菇生长极慢,但肉质肥厚,极大的昼夜温温差,导致伞盖龟裂开花,小花菇的问世,源自于天地之间的种种机缘巧合。

鲜花菇含有90%的水分,干燥过程暗藏玄机,炭火烤房内,是人工栽培的香菇,事实上,新鲜香菇远不及干香菇的味道,奥妙就在于香菇在脱水过程中,会自动转化出大量鸟苷酸盐,有强烈的鲜味,因此,只有干燥之后,这种菌子才真正称得上香菇。

至于野生花菇的干燥,老汉最喜欢天然的方法,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花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和栽培花菇相比,野生花菇品相不整齐,也很难卖出价钱,这些稀有的美味,饶长青打算留给家人。

无论是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家人的美味。

望潮,被赋予诗意的小章鱼,学名短蛸,潮涨时外出,潮落后躲藏,杨世橹正是捕捉望潮的高手,望潮表层的胶原蛋白和调料相遇,形成浓油赤酱的自来芡,望潮肉质脆嫩弹牙,是东海渔民最拿得出手的看家菜。

然而女儿最喜欢的美食仍然躲在海滩上——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是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鱼类,不要妄想抓住他们,除非舍得用五年的时间,练就一门绝技:使用五米长的钓竿,六米长的鱼线,捕捉十米开外仅5厘米长的猎物,其难度和精准度的要求,不亚于20米外投篮。

从发力到捕获,仅需八分之一秒,高速摄影机可以帮我们看清整个过程。

几尾跳跳鱼,便能成就一锅靓汤,肉质细嫩,汁液浓郁,用稻草反复熏烤,渗出鱼油,晾晒风干,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白无奇。

辛苦的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

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加工的是山东标志性的主食——煎饼。

不过,要领略制作煎饼的原始工艺,必须回到最接近自然的地方。

盛夏,雨水充沛,沂蒙山进入最湿润的季节,爷爷垒好了土灶,搭上鏊子,这是烙制山东煎饼的工具。

制作煎饼的主料,是白薯干碾成的粉,当然也可以用大豆、小麦、高粱等五谷杂粮来碾粉。

椿树沟,地处蒙山深处,古老的风俗,被顽强地留存,今天是奶奶的生日,晓慧一家已经忙乎了好几天,鏊子烧热,面糊摊开,杂粮面糊快速成形,蒸汽弥散,空气中浸润着朴素的甜香,那是谷物特有的气息,火力至关重要,太旺容易焦糊,太小,煎饼潮湿黏牙,有60多年经验的奶奶手艺最棒,火候全靠她拿捏。

刚出锅的煎饼又脆又香,彻底放凉,就慢慢回软变韧。

今天,从大雨到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可以包裹一切,并且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最适合卷在煎饼里的,似乎还是一根大葱,山东人最看重质地和口感,煎饼入口回甘,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

饼卷的演化一路精彩,向南1700公里,广东潮州的春卷,坠碾提拉,速度飞快,绿豆畔、葱头白、虾干鱼露,油炸后表皮焦酥,内瓤软糯。

再向西1600公里,丝娃娃是贵阳女孩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虽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云贵高原的一条溪流里,上至年过七旬的老人,下到不满十岁的孩童,翻开溪流底部的每一块石头,不厌其烦,为的是寻求一种神奇的美味。

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苗族村庄,苗族女孩李建英,等待着一个幸福时刻,这是父母半年来第一次回家,现在,流水线旁的打工妹,重新变回苗族母亲,正直稻花盛开,来不及休息,余高里准备给全家制作腌鱼。

做腌鱼首先要制作甜米,糯米淘洗干净,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加酒曲发酵,鲤鱼吃饱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捕获食材,不如说更像是是一场户外亲子游戏。

稻花鱼去内脏,在灶上摆放整齐,用微弱的炭火熏烤一夜,现在需要借助空气和风的力量,风干与发酵,将共同制造出特殊的风味,糯米布满菌丝,霉菌产生的各种酶,使淀粉水解成糖,最终得到爽口的酸甜。

甜米混合盐和辣椒,一同塞进鱼腹中,稻花鱼可以直接吃,也适合蒸或油炸,不管用哪种做法,都盖不住腌鱼和糯米造就的迷人酸甜。

然而最具吸引力的食材还藏在水底,每年八月,桥岗村不分老幼,全体出动,大家都在寻找一种东西——爬岩鱼——制作雷山鱼酱最关键的原料,出人意料的美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