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合集下载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工程实施方案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工程实施方案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工程实施方案1. 背景随着风电行业的发展,风机基础沉降观测成为评估风机运行状况、确保风机安全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工程实施方案,以确保观测实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 对风机基础的沉降情况进行准确观测和记录- 评估风机基础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及时发现并解决风机基础沉降问题,确保风机安全运行3. 实施步骤本实施方案的具体步骤如下:3.1 观测点选取在风机基础周围选取合适的观测点,以确保观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观测点应考虑基础结构的重要部位和潜在问题区域。

3.2 观测设备准备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例如测量仪器和传感器。

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观测设备的数量和布置方式。

3.3 观测数据采集安装观测设备并定期进行数据采集。

观测数据的采集时间间隔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确保观测结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采集的数据应包括风机基础的沉降量、变形情况等相关参数。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使用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计算和评估风机基础的沉降情况,识别潜在的问题和趋势。

3.5 结果报告与建议根据分析结果,编制观测结果的报告,包括风机基础沉降情况的具体值和趋势分析。

在报告中提出相应的建议,例如修复措施或进一步观测的需求。

4. 实施注意事项- 实施观测工程时,应确保安全措施到位,减少人员和设备的风险。

- 观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 观测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应严格按照相关方法和步骤进行。

- 结果报告应保持客观、准确,避免主观臆断。

以上为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工程实施方案的简要概述,具体实施步骤和细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地基沉降观测方案

地基沉降观测方案

地基沉降观测方案1.引言地基沉降是指地面或建筑物基础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下沉的现象。

地基沉降会导致建筑物的不稳定和损坏,因此对地基沉降进行准确的观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地基沉降观测方案,包括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数据处理等内容。

该方案旨在提供一种科学、可靠的地基沉降观测方法,为工程施工和监测提供参考。

2.观测方法2.1 定点观测法定点观测法是地基沉降观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在地面上选择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利用高程测量仪器对这些观测点进行定期观测,以确定地基沉降的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 1. 选择观测点:在地基附近选择一定数量的稳定点作为观测点,这些点应具备稳定性和代表性。

2. 安装观测仪器:在每个观测点上安装高程测量仪器,确保仪器的稳定和准确。

3. 定期观测:按照一定的观测周期,对每个观测点进行高程测量,并记录观测数据。

4.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得出地基沉降的数值和趋势。

2.2 连续监测法连续监测法是一种较为先进和精确的地基沉降观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地面上布设连续监测仪器,实时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 1. 安装监测设备:在地基上布设一定数量的沉降监测设备,包括倾斜仪、激光测距仪等。

2. 数据采集: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地基的沉降数据,并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存储和分析。

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出地基沉降的数值和趋势。

4. 报警机制:如果发现地基沉降超过预设的阈值,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3.仪器设备地基沉降观测需要使用一些专业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测量和监测。

常用的仪器设备包括: - 高程测量仪器:用于对地面的高程进行测量,以确定地基沉降的情况。

- 倾斜仪:可以实时监测地基的倾斜情况,进而推测地基的沉降状况。

- 激光测距仪:用于测量地基的沉降量,具有快速、精确的特点。

4.数据处理地基沉降观测得到的原始数据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准确的地基沉降情况。

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

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

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

一、前言。

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帮助工程师监测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为了确保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实施严格的QC(Quality Control)措施,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施方案。

1. 观测设备选择。

在进行沉降观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高精度的水准仪、测距仪和GPS定位设备,以确保观测数据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2. 观测点设置。

在选择观测点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地形、建筑物布局等因素,以确保观测点的选择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工程要求确定观测点的数量和布设方式,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3. 观测数据采集。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和方法进行数据采集,确保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完成观测数据的采集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和分析,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准确的沉降情况和趋势。

5. 报告编制。

最后,我们需要编制沉降观测报告,将观测数据、处理分析结果以及相关结论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总结,以便工程师和相关人员进行参考和决策。

三、总结。

通过严格的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可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因此,在进行沉降观测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上述实施方案进行操作,以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观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施工目的沉降观测是指在土地开发、基础工程施工等过程中,为了了解和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沉降引起的工程事故和安全隐患的一种技术手段。

本施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沉降观测,及时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施工条件1.工程地点:选择地势平坦、无地基隐患、无人居住区域的地块进行施工。

2.施工设备:沉降仪、专业测量仪器等。

3.监测点设置:根据工程规模和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性。

三、施工流程1.准备工作(1)确定施工目的,明确沉降观测的目标和要求。

(2)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和工具,确保施工质量。

(3)确定监测点位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

(4)制定施工计划,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流程。

2.监测设备安装(1)将沉降仪和专业测量仪器准备好,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2)根据监测点位置,将监测设备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保证设备的稳定和可靠性。

(3)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设备和电源,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校准。

3.数据采集与分析(1)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预定的监测频率,定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2)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3)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地基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结果呈报(1)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详细说明沉降情况和分析结果。

(2)将监测报告提交给工程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供其参考和决策。

四、安全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使用专业仪器和设备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

3.施工现场设置警告标志,提醒相关人员注意施工区域,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降低噪音。

五、质量控制1.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和审批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工程概况:该方案旨在对工程进行沉降观测,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编制依据:该方案的编制依据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工程设计文件等。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和人员素质要求:观测所需的仪器设备应符合国家标准,并由具备相关资质的人员进行操作。

2.观测时间:观测应在工程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进行,以全面掌握沉降情况。

3.观测点的设置:观测点的设置应考虑工程的特点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观测规则:观测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率进行,同时应注意记录观测数据的变化情况。

5.观测准备工作:观测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勘察、设备校准、人员培训等。

6.沉降观测精度要求:观测数据的精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及时处理和分析数据,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观测数据应及时整理和计算,形成完整的观测报告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四、具体观测程序及步骤1.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是本次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先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并在地面上标注出来。

观测点的位置应该尽可能的平整,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使用精确的测量仪器,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观测点周围的环境变化,以及可能对观测数据产生影响的因素。

2.渗透观测渗透观测也是本次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进行渗透观测前,需要先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并在地面上标注出来。

观测点的位置应该尽可能的平整,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进行渗透观测时,需要使用精确的测量仪器,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观测点周围的环境变化,以及可能对观测数据产生影响的因素。

3.统计表汇总在进行观测后,需要将所有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并制作成表格。

表格中需要包含观测点的位置、观测时间、观测数据等信息。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引言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工程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地基沉降变形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本文将针对沉降观测的施工方案进行详细探讨。

二、施工前准备1. 测点设置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合理设置观测测点,测点的选取应考虑到工程的重要部位、地基状况以及可能出现沉降的区域。

测点设置应满足工程实际需求,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2. 仪器校准在开始观测前,需要对使用的仪器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观测方法1. 采用全站仪观测沉降观测常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全站仪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水平、垂直测量,同时具有数据记录和实时监测功能。

2. 定期观测沉降观测应定期进行,通常可以选择每周、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以监测沉降变形的趋势和速率。

四、数据处理1. 数据录入观测得到的数据应及时录入计算机中,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2.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采用数学模型等方法,评估地基沉降变形的情况,为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五、结果展示1. 数据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详细的数据报告,将沉降观测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工程人员。

2. 常规汇总定期对观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常规的沉降观测报告,以便于工程管理和决策。

六、总结与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可以及时监测地基沉降变形情况,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

建议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细化施工方案,并不断优化观测方法,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沉降观测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为相关工程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三篇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三篇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三篇篇一: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XX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XX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XX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XX5、本工程施工图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XX二、工程概况工程名称: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工程地址:万州周家坝建设单位:XX第一人民医院设计单位:XX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勘察单位:XX公司监理单位:XX公司施工单位:XX集团有限公司本工程位于万州区周家坝街道流水村2-3组(心连心广场对面),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27924.52㎡,总建筑高度78.1m,地上19F,地下1F,框剪结构。

三、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3.1.观测目的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3.2.观测原则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四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3.3.观测点布置观测点的布置:观测点设在房屋周边各大角,长边增设观测点,观测点数不少于6点。

为了便于观测,沉降观测点布置于通视好的墙上,以减小搬动仪器的次数而造成的误差叠加。

沉降观测点置于相对标高+0.700处,以便观测方便。

观测点采用20钢筋制作,采用后植筋锚固方式埋入结构柱内,为了保证观测点牢固性,埋入深度不小于100,外露部分长度为60,上端焊圆形铁球以便观测,并涂上防腐漆,如右图所示。

根据观测原则要求,共布置4个沉降观测点,具体点位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附图)。

沉降观测计划

沉降观测计划

沉降观测计划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08-11-199)及设计要求,需要对所建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现制定沉降观测计划,希认真遵照执行。

一、沉降观测示意图:它包括的内容为:工程名称、沉降观测点及水准基点平面布置示意图;沉降观测点标志示意图。

二、水准基点的设置:利用工程标高定位时使用的水准点作沉将观测的原始基点。

西面靠近33号楼围墙边设置水准基点G16。

水准基点要埋设紧固,不得设在道路、回填、河岸或建材堆放等处,与建筑物的间距50m内。

三、沉降观测点标志:观测点标志的设置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纸的点位布置。

1、其标志本身应牢固、不位移、不扭转、不变形。

2、与墙身应有一定的距离,保证线在其上部垂直放置观测标尺。

3、观测点标志应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其具体做法见下图。

沉降观测点应随基础完成,主体上升及时埋设。

有柱的地方应与钢筋焊接,砖墙部位采用C20细石砼现浇,200mmx200mmx240mm。

四、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要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的布置点进行布置,高度按相对标高+0.500高度设置。

对多个点进行统一编号。

并绘制沉降观测点平面位置示意图,比例按1:100-1:500,并标明每点间的距离。

五、沉降观测的仪器及人员安排:采用精密的工程水准仪和刻度精密的水准尺进行沉降观察。

观察时仪器和人员应作固定。

每次观察时采用环形闭合法或往返闭合法进行检查。

同一观察点两次观测差不得大于1mm。

如有困难至少每幢建筑的人员和仪器应相对固定。

这样可减少因操作方法、读数、仪器等原因而引起的误差。

六、沉降观测次数和时间:第一次在沉降观测点安设稳固后立即进行,并做好初始值和沉降观测示意图。

以后每层应观测一次,主体完工观测一次,装饰全完观测一次,竣工验收前一次,最后竣工移交甲方进行观测。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并及时报告,采取措施。

七、其他:1、每次观测应通知甲方或监理一同参与观测。

沉降观测计划

沉降观测计划

沉降观测计划沉降观测是指对地面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的工作。

沉降观测通常用于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监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对于保障工程安全和预防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介绍沉降观测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计划编制。

1.确定观测区域,首先需要确定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的区域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或环境敏感区域等。

2.制定观测方案,根据观测区域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包括观测点的设置、观测频次、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3.确定观测参数,确定需要观测的参数,包括沉降速率、沉降量、沉降变形等指标,以及观测的时间范围和精度要求。

二、实施方法。

1.观测点设置,根据观测区域的特点和要求,合理设置观测点,保证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观测方法,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包括地面测量、卫星遥感、地下水位监测等,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数据处理,对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三、注意事项。

1.安全防护,在进行沉降观测时,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确保观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定期维护,对观测设备和仪器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数据保存,对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及时、完整的保存和备份,以备日后分析和应用。

通过以上沉降观测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可以有效监测和记录观测区域的沉降情况,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监测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各相关单位能够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观测工作,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支持。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是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要覆盖整个路基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点要均匀分布,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如地脚螺栓等,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水管、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要高,随着工程的进行,观测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1.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工程变形的情况,覆盖整个工程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形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距仪、全站仪、测角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沉降观测是工程地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用于监测土地表面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沉降观测点的布置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来确定。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观测任务:明确观测任务,包括监测对象、观测时间、观测周期等。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观测任务的时长和频率。

2.观测项目:根据工程的特点,确定需要观测的项目,例如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等。

3.观测方法:确定观测方法,包括采用水准仪观测、全站仪观测、GPS观测等。

根据观测准确度和经济性的要求来选择观测方法。

4.观测参数:确定观测参数,包括水准点的位置、高程、坐标等。

根据观测任务的要求来确定观测参数。

5.数据处理:确定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以及结果的总结和报告。

6.资金预算:根据观测任务的要求,预估观测所需的人力、设备和材料等费用,制定合理的观测施工方案。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平整地点:选取地面平整、无明显隆起或下凹的地点作为观测点,避免有施工活动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地面变形。

2.稳定基础:确保观测点的基础稳定可靠,避免土体松动或沉降。

3.多点布置:根据工程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布置方式。

常用的布置方式包括等间距布点、紧密布点、等高差布点等。

考虑到工程的不同部位,可以采用多种布点方式组合使用。

4.控制测量点:在布置沉降观测点的同时,还需布置一些控制点,用于校正观测数据,提高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控制点可以选择在观测点附近的地表或建筑物上。

5.校正因素:在布置沉降观测点时,还需考虑到各种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例如,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导致土体的沉降,需要选择与地下水位变化相一致的时间段进行观测。

综上所述,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是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只有制定合理的观测施工方案,并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来布置观测点,才能确保沉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第1篇
沉降观测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地基沉降问题日益凸显。为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延长使用寿命,对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进行沉降观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沉降观测方案,为项目实施提供依据。
二、观测目的
1.掌握建筑物及基础设施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确保工程安全;
-电子全站仪:精度不低于±2mm;
- GPS接收机:用于遥感技术观测。
六、观测点布设
1.建筑物观测点布设:按照建筑物结构特点,均匀布设观测点,点间距不超过20米;
2.道路、桥梁观测点布设:沿道路、桥梁纵向布设,点间距不超过50米;
3.地下管线观测点布设:在关键节点和转弯处设置观测点。
七、观测周期与频率
4.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过程质量控制。
十一、安全与环保措施
1.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确保观测人员安全;
2.采取措施保护观测设备,防止设备损坏;
3.减少观测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观测。
本沉降观测方案旨在为工程项目提供全面、科学的观测指导,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观测方提供科学依据;
4.指导工程验收及维护管理。
三、观测原则
1.科学性:采用成熟的观测技术和方法,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系统性:建立完整的观测体系,全面覆盖观测范围;
3.动态性:根据工程进度和沉降情况,适时调整观测计划;
4.预防性:及时发现潜在沉降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四、观测范围与内容
1.观测范围:包括建筑物、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关键部位;
2.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水平位移、倾斜、裂缝等指标。

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一、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其中路基、桥梁、建筑物等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备受关注。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对沉降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成为必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为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二、观测目的1. 了解工程结构的沉降和位移情况,为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 及时发现工程结构的变形异常,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3. 对比分析沉降和位移数据,为后续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三、观测内容1. 路基沉降观测:- 观测路基中心线、两侧及拐角处的沉降情况。

- 观测路基基底沉降情况,包括填土厚度、压实度等。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 观测桥梁墩台顶面沉降和墩台底面沉降。

- 观测墩台水平位移,包括横轴线方向和纵轴线方向。

3. 建筑物沉降观测:- 观测建筑物基础沉降、主体结构沉降及附属结构沉降。

- 观测建筑物倾斜情况。

4. 裂缝观测:- 观测工程结构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及发展情况。

四、观测方法1. 水准测量法:- 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法:- 利用GPS接收机进行静态或动态观测,测量精度应达到厘米级。

3. 全站仪测量法:- 采用全站仪进行角度、距离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4. 裂缝观测:- 采用裂缝测宽仪、裂缝测深仪等仪器进行观测。

五、观测频率1.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月观测一次,竣工后每季度观测一次。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3. 建筑物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4. 裂缝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沉降、位移曲线图。

2. 分析沉降、位移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 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点的沉降、位移数据,评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工程加固沉降量的观测方案

工程加固沉降量的观测方案

工程加固沉降量的观测方案一、背景介绍工程加固是指对已经存在的建筑或结构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其承载能力或延长使用寿命。

在进行工程加固时,常常需要对加固效果进行观测和评估,其中重要的一项参数就是加固后的沉降量。

沉降是指土地或建筑物在重力或外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下沉或变形。

对加固后的工程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加固效果,评估工程稳定性,指导施工和设计,提高工程质量。

本文将针对工程加固沉降量观测的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观测目的、观测内容、观测方法、观测数据处理及分析、观测结果应用等方面。

二、观测目的1. 评估加固效果:通过对加固前后的沉降量进行观测和比较,评估加固效果的好坏,确定加固后的工程稳定性。

2. 指导加固设计:通过对加固后的沉降量进行长期观测,为加固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指导加固方案的设计和调整。

3. 指导施工:通过对加固过程中的沉降量进行实时观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施工进行调整和指导。

三、观测内容1. 加固前的基础沉降观测:在进行工程加固前,对建筑或结构的基础进行沉降观测,获取基础沉降的初始数据。

2. 加固后的沉降观测:在完成工程加固后,对建筑或结构的沉降量进行长期观测,获取加固后的沉降数据。

3. 加固过程中的沉降观测:在工程加固过程中,对建筑或结构的沉降进行实时观测,及时发现问题,在施工中进行调整。

四、观测方法1. 基准点设置:在建筑或结构周围设置稳定的基准点,作为观测的参考点。

基准点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观测仪器的布设和观测的准确性,同时要考虑基准点与建筑或结构的距离和位置关系。

2. 观测仪器选择:常用的沉降观测仪器包括水准仪、测斜仪、裂缝计、挠度仪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满足观测的需求。

3. 观测参数:对沉降观测包括垂直位移、水平位移、裂缝变形等参数的观测,可以综合使用多种观测仪器,获取准确的沉降数据。

4. 观测周期:对加固后的工程进行长期观测,观测周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需连续观测一年以上,以获取准确的沉降数据。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1.观测周期:自工程开工之日起至工程验收合格之日止;
2.观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季节变化及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观测频率。
七、数据分析及处理
1.数据收集: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率,对观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工程地基沉降变化规律;
3.数据处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位仪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
(1)水准仪:选用高精度自动水准仪;
(2)全站仪:选用高精度电子全站仪;
(3)测斜仪:选用高精度电子测斜仪;
(4)电测水位仪:选用高精度电测水位仪。
五、观测点布置
1.地面沉降观测点:根据工程地基范围,合理布置观测点,确保观测点覆盖整个地基区域;
三、观测范围及内容
1.观测范围:包括整个工程地基及其周边可能影响的区域;
2.观测内容:地面沉降、建筑物沉降、地基土体位移、地下水位变化等。
四、观测方法及设备
1.观测方法:
(1)地面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
(2)建筑物沉降观测:采用电子全站仪测量方法;
(3)地基土体位移观测:采用电子测斜仪测量方法;
四、观测方法及设备
1.观测方法:
(1)地面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2)建筑物沉降观测:采用全站仪测量方法;
(3)地基土体位移观测:采用测斜仪测量方法;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位仪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
(1)水准仪:选用高精度自动水准仪;
(2)全站仪:选用高精度全站仪;
(3)测斜仪:选用高精度测斜仪;
3.观测设备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设备安全。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一、前言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常用的一种监测手段,旨在对土壤和基础结构的沉降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施工方案旨在详细介绍沉降观测的施工步骤、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施工步骤1.准备工作(1)调查研究:对观测区域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地质地形情况、工程结构特点及周围环境影响因素等。

(2)确定观测点:根据调查研究结果,选择观测点位,确保观测点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3)仪器设备调试:对使用的沉降观测仪器进行调试和校准,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测量精度。

2.观测设施安装(1)地面标志物布设:在每个观测点附近,根据设定的坐标位置,设置地面标志物,用于后期观测时的定位。

(2)沉降观测点设置:根据设计要求和观测需要,在选定的观测点位上进行地面沉降仪器和设备的安装。

(3)仪器设备连接:将地面沉降仪器与观测设施连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观测数据采集(1)观测周期确定: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确定观测周期,一般为每月或每季度。

(2)观测数据采集:按照设定的观测周期,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工作,包括沉降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数据记录和存储等。

(3)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数据处理和分析(1)观测数据整理:对采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归档,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数据分析和解读: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专业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3)报告编写和提交:根据观测结果,编写出详细的观测报告,提交给相关单位和工程监理部门。

三、观测方法1.全站仪测量法:利用全站仪进行测量,通过测量点的水平角和垂直角,计算出沉降点的坐标位置。

2.水准仪测量法:利用水准仪进行测量,通过测量点的高程差,计算出沉降点的高程变化。

3.激光测距法:利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测量,通过测量点的距离变化,计算出沉降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第1篇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多,土地沉降问题日益凸显。

为确保工程安全、提高工程质量,对工程周边区域进行沉降观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沉降观测方案,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观测目标1. 掌握工程周边区域的沉降状况,为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2. 监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沉降变化,评估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确保工程安全、可靠。

三、观测范围及内容1. 观测范围:以工程主体为中心,向外延伸一定距离的区域。

2. 观测内容:a. 地表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设备,对观测点进行周期性测量,获取地表高程变化数据。

b. 深层沉降观测:采用分层沉降仪、电测水位仪等设备,对观测井进行周期性测量,获取不同深度土层的沉降数据。

四、观测方法及设备1. 观测方法:a. 地表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等方法。

b. 深层沉降观测:采用分层沉降仪、电测水位仪等方法。

c. 数据处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观测设备:a. 地表沉降观测:水准仪、全站仪、脚架、测量尺等。

b. 深层沉降观测:分层沉降仪、电测水位仪、测量电缆等。

五、观测周期及频率1. 观测周期:自工程开工之日起至工程竣工之日止。

2. 观测频率:a. 地表沉降观测:一般情况下,每季度至少观测1次;遇特殊情况,如降雨、周边施工等,可适当增加观测频率。

b. 深层沉降观测:一般情况下,每半年至少观测1次;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观测频率。

六、质量控制及成果提交1. 质量控制:a. 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b. 建立观测数据审核制度,对观测数据进行审核、分析,确保数据质量。

c. 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检定、校准,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2. 成果提交:a. 观测数据:以书面形式提交,包括观测日期、观测值、观测点编号等。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一、工程背景
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土地利用日益增多,工程建设项目的密集开展导致地基沉
降问题日益凸显。

为保障工程质量及周边环境安全,沉降观测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施工目的
本专项施工方案旨在对工程施工区域内的地表沉降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
掌握地表变形情况,为工程安全施工提供数据支撑。

三、施工方案
1. 测点布设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地质特征,合理布设观测测点,保证测点分布均匀、覆盖
面广。

2. 仪器选择
选用精度高、稳定性好的沉降仪器,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频次
制定合理的观测频次,一般选择每天定时观测一次,突发情况下可随时增加观
测频次。

4. 数据处理
观测数据需及时上传至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分析,定期制作观测报告,做好数据
备份与归档工作。

四、施工流程
1.勘察测量
2.测点布设
3.仪器调试
4.数据采集
5.数据传输与处理
五、质量控制
1.严格遵守观测操作规程
2.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检定
3.观测数据交叉验证
六、安全措施
1.观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
2.观测场地需设置警示标志
3.遇到雷雨等恶劣气象情况需及时撤离
七、验收标准
1.观测数据准确,符合规定精度要求
2.观测报告清晰明了,数据可靠
3.施工过程中无影响观测的意外事件发生
结语
沉降观测是保障工程安全的重要手段,合理的施工方案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地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重要保障。

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监测手段,用于监测土地或土地基础的沉降情况,以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是一份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

一、施工区域划定在进行沉降观测之前,需要确定施工区域的范围和边界。

一般来说,施工区域应包括待观测的土地或土地基础以及周边一定距离的范围。

具体范围的确定应根据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

二、观测点布置观测点的布置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 观测点应均匀分布在施工区域内,以充分反映整个区域的沉降情况。

2. 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施工区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确定,一般每个观测点的间距不应超过50米。

3. 观测点应选择在无干扰的地方,尽量避免水体、高原、斜坡等特殊地质条件的影响。

三、观测点施工观测点施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地面准备:清理施工区域,去除杂物和障碍物。

如果地表土层较厚,可以进行土层开挖或表层剥离。

2. 底板构筑:在每个观测点的基准点位置,采用混凝土基础或钢板基础进行底板构筑。

底板面积一般为1平方米左右,厚度在20厘米左右。

3. 启动设备:在底板上安装沉降仪器和测量设备。

根据具体项目要求,可以选择激光仪、自动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设备。

4. 数据传输:将测量设备与计算机或数据记录器相连接,确保观测数据能及时传输和存储。

5. 沉降观测:启动测量设备,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的时间间隔应根据具体项目需要确定,一般为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

四、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要结合具体项目的要求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整理:将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清理,包括去除异常数据和噪声。

2. 数据处理:根据观测数据,进行沉降计算和分析。

可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如平均值、标准差等指标进行评估。

3. 结果分析:根据处理后的观测结果,评估土地或土地基础的沉降情况,判断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对后续工程提供参考建议。

以上是一份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通过合理的施工和数据处理,能够准确评估土地沉降情况,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沉降观测工程施工方案模板

沉降观测工程施工方案模板

沉降观测工程施工方案模板1. 项目背景本工程以确保建筑物或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目的,进行沉降观测工程。

通过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物或结构物出现的沉降情况,保障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安全使用。

2. 工程内容(1)安装沉降观测设备:在需要监测的建筑物或结构物周边确定监测点位,选择合适的沉降观测设备,并进行安装调试。

(2)数据采集与监测:对已安装的沉降观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测,实时记录建筑物或结构物的沉降情况。

(3)数据分析和报告: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定期生成沉降观测报告,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 施工方案(1)前期准备:确定监测点位,购买和调试沉降监测设备,准备相关施工人员和工具。

(2)安装沉降观测设备:按照设计要求,在监测点位进行沉降观测设备的安装,确保设备安装牢固且稳定。

(3)数据采集与监测:进行沉降观测设备的电气连接和数据采集系统的调试,确保数据能够稳定采集,并确保设备运行稳定。

(4)数据分析和报告: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生成沉降观测报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安全与环保(1)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戴好安全防护用品,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施工现场必须保持整洁,杜绝乱堆乱放现象,确保施工环境整洁与安全。

(3)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和用电,减少环境污染。

5. 质量与验收(1)施工人员必须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

(2)对已安装的沉降观测设备进行测试,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并保证数据采集准确无误。

(3)验收:由项目负责人进行验收,确认沉降观测工程达到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6. 施工进度(1)前期准备:计划完成时间 3 天。

(2)安装沉降观测设备:计划完成时间 5 天。

(3)数据采集与监测: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设备调试,保证设备运行正常。

(4)数据分析和报告: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及时生成沉降观测报告。

7. 经济指标本工程总投资为 xxx 元,其中包括设备购置费、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工程概况本管段起始里程为D1K7+441(即沙井大道双线特大桥起点位置),终点里程为D1K21+500,全长14.059Km。

主要工程量有区间路基土方86.8972万方,其中土方672366.6m3,挖方196595.2 m3(包括挖土方181975.2 m3,挖石方14620.0 m3);抗滑桩157根即2204m,水泥搅拌桩14741根即130779.8m,CFG桩1293根即25744m。

双线特大桥6681.76延长米/2座,双线大桥684.414延长米/2座,连续梁2联,框架桥1座,涵洞23座(已到位18座长443.75m)。

桥梁承台共计224个,桩基63973.5m。

管段内重点工程为沙井大道双线特大桥跨沙井大道(48+88+48)m连续梁施工;起止里程D1K7+440.130~D1K9+706.360,全长2266.23m,共有67跨,桥跨情况2×(1-32+2-24+1-32+(32+48+32)m+26-32+3-24+3-32)预制梁+(48+88+48)连续梁+2×(25-32)预制梁,包含24m标准梁5跨,10片,32m标准梁58跨,116片,两联连续梁。

2编制依据⑴《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⑵《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⑶《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3观测目的和范围3.1观测目的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桥涵和路基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桥涵、路基和软基处理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从而控制软土填土速率。

在实际填筑中应严密监视各种埋设仪器的观测指标,及时进行综合分析而定。

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沉降变化情况指导施工,确保客运专线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3.2观测范围本标段的观测范围D1K7+441~D1K21+500,包括沙井大道双线特大桥、君玉坪双线大桥、北槐双线大桥、金鸡村双线特大桥、及管段内所有路基、软基处理、涵洞。

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⑴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⑵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⑶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⑷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⑸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个月。

⑹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的气泡式水准仪,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⑺沉降观测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一般应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及日出前约半小时及其他不宜观测的天气情况下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 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⑻每一设计单元的工程变形测量任务完成以后要及时进行测量成果整理,主要应提交下列沉降观测成果资料:①施测方案;②观测基准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③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④观测记录手簿;⑤平差计算及测量成果表;⑥沉降变形图表及沉降曲线。

5路基5.1一般规定⑴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轨道结构的安全。

⑵路基上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满足轨道铺设要求。

⑶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⑷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⑸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5.2观测的内容⑴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⑵路堑沉降观测部位为基床表层的底面处。

⑶路堤沉降是由路堤本体和地基组成,为了观测到路堤的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及沉降主要产生的部位,一般路堤观测的内容应为:基床底层顶面的路基总沉降和地基面处地基部分总沉降。

⑷对于地基条件复杂和填土高度大的路堤,还包括如下内容:路堤中部的沉降观测;地基处理范围的下限处地基深部的沉降观测。

5.3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5.3.1观测断面布置⑴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 m。

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以设计文件为准),应不大于25m布设一个断面。

⑵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路基工点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⑶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5.3.2观测点布置⑴沉降观测可在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

⑵对于路堤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沉降板,路肩两侧布设变形观测桩。

⑶、有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一组,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

无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

图2 路堑沉降观测断面观测标志布置示意图5.3.3沉降观测的频度沉降观测分为四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沉降观测的频次应根据沉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及沉降大小确定,一般应按照如下观测频度进行。

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间的观测,主要观测路基填土施工期间地基与堤身的沉降变形以及路堤坡脚边桩位移与沉降。

本阶段沉降观测应与施工配合,每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同时应保证不超过3天观测1次。

第二阶段:路基填筑施工完成且预压土方施加后,自然沉落期的沉降观测,该阶段应对路基基床底层顶面的沉降及路基基底沉降进行系统的观测,直到工后沉降评估可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要求为止。

本阶段的沉降观测频度为:第1~15天每3天一次,第16~90天每7天一次,第90~180天每15天一次。

第三阶段:预压土方卸载、铺设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层)、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及正式运营前的观测。

本阶段的沉降观测频度为:前15天每3天一次,第15天后每7天一次。

第四阶段:试运营期间的观测(对于需进行运营期进行沉降观测的路基)。

本阶段的沉降观测主要进行路基面观测桩的观测,一般每月1次,必要时进行路基本体沉降及地基土沉降的观测。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

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5.3.4观测精度要求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 mm,读数取位至0.1 mm。

5.3.5沉降观测要求为达到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建立沉降与时间的关系,了解产生沉降的部位,沉降观测应考虑如下要求:⑴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总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

⑵沉降标志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填筑施工要与标志的埋设作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路堤的填筑进度要及时告知负责埋设沉降板的人员,避免错过最佳埋设机会。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本方案所要求,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的均匀性。

⑶在沉降板埋设基本不影响施工的条件下,路基的施工应作到碾压的均匀性,质量的一致性,使沉降观测资料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⑷为了分析施工期沉降和工后沉降、施工期沉降与总沉降的关系以及验证推算工后沉降方法的准确性,对部分有代表性路基(暂定工程试验段),进行运营期间的长期沉降观测,以期得到最终沉降量。

5.3.6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⒈观测资料整理⑴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见附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⑵根据观测资料,及时完成有关图表的绘制,主要包括:①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② 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n s ∑——n n s s +∑曲线图4 1+n s ∑——1+n n s s +∑曲线 (n s ∑为横坐标,1+n n s s +∑纵坐标) S n 为时间段每n 天的沉降值,n s ∑为时间段每n 天沉降值的累计值,在同一图上绘有沉降标准曲线,曲线示意如图4。

③ 对沉降观测资料及时分析,尤其是在预压期,应对路基沉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分析意见及时报监理站,以便在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⒉路基沉降分析评估工作应根据下列资料综合分析:⑴路基沉降观测资料。

⑵路基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设计资料。

⑶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⑷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⒊评估分析方法⑴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常用方法有:双曲线法、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抛物线法、指数曲线法、修正指数曲线法、沉降速率法、星野法、泊松曲线法等曲线拟合方法推算工后沉降(详见附件二《路基沉降常用预测方法》)。

⑵路基沉降预测曲线回归法应满足以下要求:⑶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⑷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 mm;⑸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注:沉降和时间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

⑹设计沉降计算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原则上不宜大于10mm。

⑺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持续沉降观测不少于6个月的时间,根据这6个月以上的监测数据,绘制“时间-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数据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初步确定轨道铺设时间。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继续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⑻在3个月后进行第一次预测,根据3个月的监测数据,绘制“时间-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数据初步预测6月的沉降量及剩余沉降量,以决定运架梁的时间。

⑼当推算的工后沉降值满足评估标准时,才能铺设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