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字词及作者简介。
2.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的记叙顺序。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设计一: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有美与生命的地方就有诗。”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一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在云南边陲有着20多年军旅生涯的作者笔下的驿路边那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命”呢?(板书:驿路梨花彭荆风)
5.讨论、分析、理解标题。
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的,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第三阶段:总结拓展
1.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2.“学习雷锋”这是无数作品一再表现的主题,《驿路梨花》表现了这一主题的新的高度和深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刻体会。“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3.跳读课文,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的记叙顺序。
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来看,文章又是倒叙。
第三次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早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6.总结、扩展。
(1)《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最后点题点人。
2.用计时阅读法快速阅读课文,然后不看原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1
2
3
4
5
明确: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参考答案
l.jīngqiàomièlòuhuǎnghūōu
2.罕溢构朝
3.(1)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2)修葺:修理(建筑物)。(3)修长:长。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文章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梨树林旁那草顶泥墙的小屋,不知给多少焦急劳累的路人带来了温暖和惬意;时间流淌,岁月更迭,围绕着这间普通而又神奇的小屋,也不知有多少雷锋的故事在代代相传。那么这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驿路梨花》。
【设计意图】紧扣课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直奔本课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
1.提问:文中写了不少人物,他们在情节发展和表现中心思想时起什么不同的作用?他们都具有什么精神?
明确:(1)贯穿全文的是“我”和老余。
(2)最先砍树割草盖房子的是解放军。
(3)没有出场,但全文着力写了她的感人事迹的是梨花。
【设计意图】解决字的读音和容易理解(无需结合课文领会的)且课文上又有注释的词语的解释,了解作者。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 8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第9 -12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1.印发《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的片Baidu Nhomakorabea(彭荆风);
2.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上网检索相关学习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加深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4.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同桌讨论写“梨花”的作用。
文章三次写到“梨花”。
(1)开头部分:“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此为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入优美意的境之中。
(2)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首先由学生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口头作文。解放军过夜盖茅屋——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屋——瑶族老人借宿送米——“我们”投宿小茅屋。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记叙顺序的对比研究,使学生理解本文顺叙和倒叙逆向相迭的巧妙构思。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围上砖石,可在其中取暖):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然后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着清凉可口的水;最后写墙上的几行大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些都表明茅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作者对小茅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也是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做好事的时间
1
“我”和老余
投宿、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一天早上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
前一天晚上
3
梨花妹妹
照料小茅屋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4
(解放军)
盖小茅屋
十多年前
5
(梨花)
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小屋后、出嫁后
【设计意图】通读全文,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到部分,掌握阅读的规律。这样安排,是为深入阅读作好准备。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生于1929年,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塞,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在“四人帮”横行期间,他被打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要尽力为欢乐生活奏乐。”
解放军,梨花没有出场,而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人的口头介绍写出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所以属于间接描写。
3.请大家思考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明确: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因为本文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递、不断发扬的运动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而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正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4)介绍梨花助人为乐、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的关键人物是瑶族老人、梨花妹妹。
(5)修葺、照料小茅屋的人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为后人方便补充柴米的过路人。
这些人都具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2.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文中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这些人物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等来反映精神面貌的,所以是直接描写。
《驿路梨花》在立意上做到了以下两点:
(1)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扬、不断传递的运动过程。
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师生互动法——教师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2.迁移反馈法——培养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
《驿路梨花》教案
教材解读
《驿路梨花》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文章写得巧妙。本文所写的故事,前后延续了十几年,时间跨度大,作者避开一般的叙述,而是把笔墨集中到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我们”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上,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的象征所给予人们的方便和温暖。同时,文章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有节奏地穿插有关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使得有关小茅屋的故事得到全面而细致的表现。这样就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不拖沓,材料丰富而不庞杂,文章浓缩而又疏密有致,文字少而容量大,从而使得悬念的设置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引人入胜。由于对材料的巧妙安排,使得情节常常是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文章情节富于戏剧性。
5.精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
设置了三次悬念。第一次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一、积累字音和词义(多媒体出示)
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撵(niǎn)驿(yì)陡(dǒu)竹篾(miè)
陋(lòu)修葺(qì)恍惚(huǎng hū)麂(jǐ)子
2.解释下列词语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2)中间写“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此为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结尾写“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再次人花相映,使主题得以升华。由此可见,这“梨花”是边疆洁白盛开的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读三次描写“梨花”的语句,从朗读中体会以梨花的自然美来烘托人物心灵美的神韵。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优美的诗境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求知欲。
设计二:梨花,洁白如雪,香气四溢。想到它,我们就会想到“纯洁”,会想到“美丽”;想到它我们会感到一股扑面的春的气息!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温馨的文章——《驿路梨花》。(板书:驿路梨花彭荆风)
【设计意图】创设温馨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读课文,自然进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层含义,与作者产生共鸣。
4.课文中出现的这许多人物都和深山中梨树林边的小茅屋有密切联系,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对小茅屋的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小屋的描写是由远而近,由外及里。
外部: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外扣着,“请进”两字用黑炭写在白木门板上(近观)。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荆棘()陡峭()竹篾()简陋()
恍惚()()讴歌()
2.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人迹至香气四思巧妙充满气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1)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
陡峭:
(2)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
修葺:
(3)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修长: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学习的生字词,为下一课的深入品读做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