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中医治疗(一)

合集下载

中医怎么治疗皮肤瘙痒症呢?

中医怎么治疗皮肤瘙痒症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怎么治疗皮肤瘙痒症呢?
导语: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可能都会碰到有皮肤搔痒的症状,这个时候很多人肯定都会不以为然,但是如果你一直不解决的话肯定会越来越严重,这样你就会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可能都会碰到有皮肤搔痒的症状,这个时候很多人肯定都会不以为然,但是如果你一直不解决的话肯定会越来越严重,这样你就会比较的担心,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关于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症状,因为中医治疗皮肤瘙痒比较的平缓,而且还能够很有效果。

一:老生姜
方法:将新鲜的老生姜准备好,将生姜捣碎之后用纱布包好,然后涂抹在患处。

每天涂抹一两次的时间,然后每次二十分钟左右。

功效:这个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皮肤瘙痒,同时还能够起到很好的滋养皮肤的作用。

二:大枣雪梨膏
方法:将大枣和雪梨膏按照一比二的比例准备好;将发燥放入清水中泡发半个小时,然后喝水一起放入砂锅之中煮烂,随后加入雪梨膏就可以起锅服用了。

功效:这种偏方能够有效的滋润肺部和皮肤,并且还能够起到一定的健脾益气的作用。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冬天的时候使用,能够有效对治疗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症。

三:猪蹄骨汤
方法:准备好适量的猪蹄骨头,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大火烧开之后在煮五分钟就可以了。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用干净的棉布条沾一点骨头汤涂抹在瘙痒的地方,一般四天是一个疗程。

功效: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治疗瘙痒症,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瘙痒。

痒疹的中医治疗方案

痒疹的中医治疗方案

痒疹,又称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痒疹的病因病机与肝肾不足、气血瘀滞、风邪侵袭等有关。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痒疹的治疗方案。

一、中医病因病机1. 肝肾不足: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导致气血两虚,血虚不能滋养肌肤,肌肤失养则瘙痒难忍。

2. 气血瘀滞: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肌肤,引发瘙痒。

3. 风邪侵袭: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肌肤,引起瘙痒。

二、中医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1)内治法1.1 肝肾不足型方剂:四物汤加减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杜仲、桑寄生、鸡血藤。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润燥。

1.2 气血瘀滞型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1.3 风邪侵袭型方剂:消风散加减组成:荆芥、防风、蝉蜕、白藓皮、苦参、苍术、生地黄、当归、胡麻仁、甘草。

功效:疏风止痒,清热解毒。

(2)外治法2.1 熏洗法药物:苦参、蛇床子、白矾、艾叶等。

用法:将上述药物煎煮后,待水温适宜时,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中,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2.2 药膏涂抹法药物:青黛、冰片、黄连、黄柏、苦参等。

用法:将药物研末,与凡士林等基质混合均匀,制成药膏,涂抹于患处,每日2-3次。

2.3 药浴法药物:苦参、蛇床子、艾叶、白矾等。

用法:将药物煎煮后,待水温适宜时,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中,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2.4 针灸疗法穴位: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

操作:采用毫针针刺,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5 穴位按摩法穴位: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

操作:以指腹或按摩棒轻轻按摩穴位,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

三、生活调摄1. 饮食调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湿气重皮肤瘙痒治疗方案

湿气重皮肤瘙痒治疗方案

一、引言湿气重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瘙痒、起疹、脱皮等症状。

湿气重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体内湿气过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皮肤瘙痒。

本文将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出发,为您详细介绍湿气重皮肤瘙痒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中药内服中医认为,湿气重皮肤瘙痒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因此,治疗应以健脾除湿、活血化瘀为主。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 茯苓、白术、泽泻、猪苓:健脾利湿;- 丹参、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 当归、白芍、熟地黄:补血养阴。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可加减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以下方剂:- 茯苓泽泻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湿气重的患者;- 丹参川芎汤:适用于血瘀证明显的患者;- 当归补血汤:适用于血虚证明显的患者。

(2)中药外敷中药外敷可以缓解皮肤瘙痒症状,常用的药物有:- 黄柏、苦参、蛇床子、地肤子:清热燥湿、止痒;- 甘草、白芷、花椒:解毒、止痒;- 黄连、黄芩:清热解毒。

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醋、酒或水调和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1-2次。

2. 饮食调理(1)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加重湿气;(2)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红豆、南瓜、山药等;(3)适当食用疏肝解郁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萝卜等。

3. 生活调理(1)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2)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3)勤换衣物,保持皮肤干燥;(4)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三、西医治疗方案1. 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可以缓解皮肤瘙痒症状,常用的药物有:- 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等。

2. 雷公藤多苷片雷公藤多苷片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过敏等作用,适用于慢性皮肤瘙痒症。

3. 局部外用药(1)外用止痒药膏,如氢化可的松、地奈德乳膏等;(2)外用抗真菌药膏,如咪康唑、克霉唑等;(3)外用润肤剂,如尿素软膏、橄榄油等。

四、注意事项1.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瘙痒、起疹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2. 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花粉、尘埃等;3.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标签:皮肤病;皮肤瘙痒;辨证论治皮肤病症状一般分为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两种。

其中瘙痒在主观感觉症状里最为多见,既可作为一个症状出现,如湿疹、牛皮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表现的皮肤瘙痒,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出现,如瘙痒症。

因此,皮肤瘙痒的发生机理和中医的辨证论治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 皮肤瘙痒机理和病因正常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分为3种,即游离神经末梢、毛囊周围末梢神经网和特殊形状的囊状感受器。

皮肤瘙痒(痒觉)的最强部位在表皮与真皮连接处,表皮中部的某些痒点亦可发生皮肤瘙痒。

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胰蛋白酶、血管舒缓素等都是引起剧烈瘙痒的主要介质,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皮肤细胞中。

不同的痒觉感受器与来源不同的配体特异结合后,传递冲动导致皮肤瘙痒,但详细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皮肤瘙痒的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包括:尿毒症;阻塞性肝胆疾病的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胰腺炎伴胆管阻塞等引起的胆汁淤积;某些血液病,如肥大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中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脑梗死、脑动脉硬化、脑肿瘤;感染性疾病中的艾滋病、蛔虫病、旋毛虫病;自身免疫病中的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等。

外因包括:季节、气温、湿度、地域的变化;有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使用强碱性的洗涤用品,穿化纤或伪劣染色的衣物;某些昆虫或微生物,如蚊虫叮咬、疥虫、阴虱、真菌;小儿尿布及粪便残留物的刺激等。

此外,皮肤的健康与否、年龄大小、饮食的偏嗜、睡眠的好坏、大便干燥,以及精神紧张、激动、抑郁、焦虑等均能诱发或加重皮肤瘙痒。

中医学在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方面也有相关认识,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认为“诸痛痒疮皆屬于心”、《外科大成·诸痒》强调“风盛则痒”等。

2 辨证论治2.1 实证2.1.1 风痒发病急,变化快,游走性强,痒无定处,时作时休,多见于荨麻疹、瘙痒症等皮肤病,伴有恶风,微发热,头疼咽痒等症,苔薄白,脉浮缓,乃外感风邪所致,治宜疏风解表,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中医药治疗老年皮肤瘙痒

中医药治疗老年皮肤瘙痒

2023.7老年皮肤瘙痒是瘙痒症的一种。

老年人皮肤干燥,疾病、气候,乃至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刺激均可诱发或加重此病。

中医称“风瘙”喻其不定与多变。

中医治疗老年皮肤瘙痒不同于西医的去因、抗组胺、外用药等,而是根据机体的反应特征进行辨证论治,先得出关于病因病机的证候结论,再进行个体化治疗。

老年皮肤瘙痒可分为血虚型、风盛型、风寒型、风湿型、风热型。

血虚型大部分患者均见皮肤干燥脱屑,遍布抓痕或血痂,或见苔藓样改变,秋冬加重,春夏减轻,伴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头晕眼花及舌淡、苔净、脉弦细。

证属气血两虚、血虚风燥。

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可用养血润肤饮:生地、熟地各12克,当归身10克,炙黄芪10克,天冬、麦冬各10克,桃仁5克,红花4克,黄芩6克,花粉10克,升麻3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忌食辛热香燥食物。

风盛型春季多发,遍身瘙痒无定处,日久不愈,皮肤肥厚苔藓化。

可见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证属表虚风郁,浸淫作痒。

宜清热、败毒止痒。

可用乌蛇防风汤:乌蛇20克,蝉衣5克,荆芥6克,防风10克,羌活6克,白芷6克,黄连6克,黄芩6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甘草5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忌食发物和辛香食物。

风寒型多发于冬季,多发生于头面、颈周、双手等暴露部位,遇寒加重,天暖或汗出则缓解,可见舌淡、苔白、脉浮缓。

证属阳气不足,外受风寒。

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6克,麻黄6克,白芍6克,甘草5克,杏仁9克,生姜5片,大枣5枚。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亦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药渣用纱布包装加水再煎后共入盆,泡温水澡。

忌食寒凉食物和重脂肪食物。

风湿型肥胖老人、湿热黄疸及过量摄入肥甘厚味者,体内蕴湿,夏秋复感风邪,以致瘙痒,搔抓之后起水疱、丘疹、溢水、溃烂,可见脉滑数、舌苔黄腻或白腻。

证属风湿相搏,毒蕴肌肤。

宜除湿解毒,散风止痒。

可用全虫方:全虫4克,皂刺6克,猪牙皂角3克,刺蒺藜18克,炒槐花6克,威灵仙8克,苦参6克,白藓皮15克,黄柏6克。

中西医治疗皮肤瘙痒症

中西医治疗皮肤瘙痒症

中西医治疗皮肤瘙痒症一、中医治疗1、中成药治疗:(1)对继发损害不明显者,中药如百部酊或百部酊100ml加雄黄解毒散30g混匀外用,亦可用蛇床子、苦参配为酊剂(二药各30g浸入75%酒精,3天后滤渣备用)外涂。

(2)局部继发皮肤苔藓化,浸润肥厚者,中药可用止痒药膏、普榆膏或癣症熏药卷等。

2、辨证治疗:(1)血虚风燥型:治法: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方药:用止痒合剂加减。

年老体弱者可重用党参、黄芪;顽固不愈、瘙痒较重者加全蝎;舌质红,心烦失眠者加莲子心、栀子、连翘。

(2)风湿蕴阻型:治法:祛风利湿,养血润肤。

方药:全虫方、四物汤合方加减。

单方成药:血虚风燥型可内服润肤丸。

风湿蕴阻型之病程短、风热盛者可用防风通圣丸,病程长,病情顽固者可用秦艽丸、除湿丸交替服用。

3、针灸疗法(1)针刺和艾灸(或艾卷条)可应用于各种皮痒症,可根据不同部位选择。

(2)0.25%普鲁卡因穴位封闭,或与维生素B12、B1,混合进行穴位封闭,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加利多卡因混合进行穴位封闭。

(3)对外阴瘙痒症,根据作者经验,用异丙嗪(0.05~0.10mg/m1)作穴位封闭,取穴会阴及双侧血海、肝俞,每次ml,每天或隔天1次, 5次为一疗程,3~5次后即收效,疗效持久。

二、皮肤瘙痒症的西医治疗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接触各种诱因、镇静止痒、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

1、一般治疗(1)寻找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2)避免外界各种刺激因素,注意皮肤卫生,劳逸结合,力求生活规律,限制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全身治疗(1)抗组胺剂、5-羟色胺拮抗剂和镇静剂的内服或注射。

如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啶、西替利嗪、阿司咪唑、特非那定、氯雷他定、西咪替丁(甲氰咪呱)、雷尼替丁、地西泮(安定)等。

这些药物可依据病情选用。

单独应用H2受体拮抗剂对Hodgkin病和红细胞增多症的瘙痒有一定的疗效。

(2)对瘙痒较重者,可选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或0.25%盐酸普鲁卡因、维生素C 1.0~2.0g加入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500ml,静脉滴注。

中医如何从湿热角度治疗皮肤瘙痒

中医如何从湿热角度治疗皮肤瘙痒

中医如何从湿热角度治疗皮肤瘙痒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是导致皮肤瘙痒的一个重要因素。

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聊聊中医是如何从湿热角度来治疗皮肤瘙痒的。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啥是湿热。

中医认为,湿热是湿邪和热邪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湿邪呢,就像是空气中弥漫的湿气,让人感觉沉重、黏腻;热邪就像一把火,让身体里充满了燥热。

当这两种邪气结合在一起,就容易在体内捣乱,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湿热导致皮肤瘙痒,通常有以下这些表现。

患者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甚至有渗液。

瘙痒的感觉往往比较剧烈,而且还可能伴有口苦、口干、口臭,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赤等症状。

舌苔也会变得黄腻,脉象滑数。

那中医为啥认为湿热会引起皮肤瘙痒呢?这是因为湿热之邪蕴结在体内,会影响气血的运行。

气血不畅,肌肤就失去了滋养,变得干燥、粗糙,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瘙痒。

而且,湿热还会导致体内的毒素无法正常排出,这些毒素堆积在皮肤,也会引发瘙痒。

接下来,咱们说说中医从湿热角度治疗皮肤瘙痒的方法。

中医治疗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针对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主要有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就是通过服用中药来调理身体内部的湿热。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等,这些中药都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比如黄芩,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黄连则善于清心胃之火,燥湿止泻;黄柏擅长清下焦湿热。

此外,还有一些方剂,像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等,都是治疗湿热型皮肤瘙痒的常用方剂。

除了内治法,外治法也很重要。

常见的外治法有中药湿敷、中药熏洗、中药涂擦等。

比如,可以用黄柏、苦参、地肤子等中药煎水湿敷患处,能够起到清热燥湿、止痒的效果。

中药熏洗则是通过热气将药物的有效成分带到皮肤,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药涂擦则是将调配好的中药膏直接涂抹在瘙痒的部位。

在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一些生活中的调理。

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食和生冷食物,这些食物容易生湿生热,加重病情。

中医对皮肤瘙痒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皮肤瘙痒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皮肤瘙痒的辨证论治展开全文皮肤瘙痒是指自觉皮肤瘙痒的症状,中医称之为风瘙痒。

多因风邪外袭,或因血热内扰,或血虚失养、生活饮食失节、吸烟嗜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又外感湿热邪,内外两邪相博,充于腠理,浸淫肌肤所致。

常见于各种皮肤疾病,以及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经前隐疹、妊娠风疹、阴痒等病。

临床对以皮肤瘙痒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皮肤瘙痒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1.风寒外袭证:瘙痒多发于暴露部位,天气寒冷或气温急骤变化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解衣卧床时亦甚,皮肤干燥,恶寒、微发热,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

用药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2.风热郁滞肌肤证:瘙痒好发于夏秋季节,气温干燥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卧床时加重,身热,微恶风寒,口渴,出汗,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干,脉浮数。

用药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3.湿毒蕴结肌肤证:瘙痒好发于肛门周围、阴囊及女阴部位,痒时难以控制,引起过度搔抓,抓后局部可有抓痕、红肿,日久则肥厚、苔藓化,汗出,摩擦及食物刺激等可诱发或加重,妇人可伴有带下腥臭,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药宜清热除湿止痒。

4.血热风盛证:周身瘙痒剧烈,肌肤灼热,抓破出血,遇热痒剧,得凉则安,身热心烦,口燥咽干,多见于青壮年,春夏好发,舌质红苔黄干,脉数。

用药宜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5.血虚风燥证:多见于年老羸弱者,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夜间尤甚,难以入眠,周身皮肤干燥脱屑,抓痕累累,经久不愈,冬重夏轻,伴倦怠无力,大便艰涩,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用药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6.肝郁血虚证:皮肤瘙痒多因情绪激动时产生,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叹息,心烦,口苦,妇女月经失调或闭经,唇甲色淡,舌质淡或暗,苔薄,脉细涩。

用药宜疏肝解郁、养血祛风。

可能有些人认为皮肤瘙痒是小毛病,但是它也会给我们造成极大的不适,皮肤痒了就会产生搔抓的欲望,一点儿不搔抓是不现实的,但是过度搔抓会加重症状。

中医如何从湿热角度治疗皮肤瘙痒

中医如何从湿热角度治疗皮肤瘙痒

中医如何从湿热角度治疗皮肤瘙痒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是导致皮肤瘙痒的一个重要因素。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中医如何从湿热角度治疗皮肤瘙痒。

中医认为,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蕴结于肌肤,就会导致皮肤瘙痒。

湿热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之物;或者长期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又或者是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如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导致水湿内生,郁久化热等。

当湿热蕴结于皮肤时,往往会出现以下症状:皮肤瘙痒剧烈,抓破后有渗液或出血,皮肤发红、肿胀,可能伴有丘疹、水疱、脓疱等皮损,同时还可能伴有口苦、口臭、食欲不振、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从湿热角度来治疗皮肤瘙痒的呢?首先是中药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清热利湿的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等;利水渗湿的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等;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具体的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灵活组方。

比如,对于湿热偏于上焦,表现为头面部皮肤瘙痒、口苦咽干的患者,可以选用黄芩、黄连、栀子等清热泻火的药物;对于湿热偏于中焦,表现为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的患者,可以选用苍术、厚朴、陈皮等燥湿健脾的药物;对于湿热偏于下焦,表现为阴囊潮湿、下肢皮肤瘙痒的患者,可以选用黄柏、苦参、车前子等清热利湿的药物。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还有外治法来治疗皮肤瘙痒。

比如,用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等中药煎汤外洗,可以起到清热利湿、止痒的作用。

也可以用青黛散、三黄洗剂等中药制剂涂抹患处。

在针灸治疗方面,通过针刺曲池、血海、阴陵泉、丰隆等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清热利湿,缓解皮肤瘙痒。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在治疗皮肤瘙痒中的重要性。

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容易生湿生热的食物,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丝瓜等。

同时,要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通风,避免长期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

中医治疗痒疹的方法

中医治疗痒疹的方法

中医治疗痒疹的方法中医治疗痒疹的方法:痒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起疱、脱屑等症状。

中医认为痒疹多为外感风热、湿热等致病因素侵袭所致。

中医治疗痒疹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体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和调理脾胃等方面。

1.调理体质:中医治疗痒疹首先要调理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中医认为痒疹多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等原因引起,因此需要调理体质,通过中药调理和饮食调养等方法,使身体恢复平衡状态。

2.清热解毒:中医认为痒疹多数源于热邪侵袭,因此需要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野菊花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痒疹症状。

3.祛风除湿:中医认为湿邪蕴于体内会导致痒疹发作,因此需要祛风除湿。

常用的中药有薏苡仁、白术、陈皮等。

这些中药具有祛风除湿、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痒疹症状,并且预防复发。

4.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会导致湿气滞留,进而引发痒疹。

因此,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痒疹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中药有参、茯苓、白术等。

这些中药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的作用,能够加强消化功能,改善湿气困滞的状态。

此外,中医治疗痒疹还有一些辅助方法,如艾灸、针刺等。

艾灸是将艾绒燃烧置于特定穴位上,产生温热刺激,通过温热作用调节人体经络,增强正气,改善痒疹症状。

针刺则是通过针刺刺激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痒疹症状。

总之,中医治疗痒疹主要是从整体调理体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和调理脾胃等方面入手,通过中药、饮食调养和辅助方法等途径来缓解痒疹症状。

同时,中医治疗痒疹需要注重个体差异,因为不同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应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皮肤瘙痒的中医治疗

皮肤瘙痒的中医治疗

皮肤瘙痒的中医治疗在临床门诊中,因皮肤瘙痒为主证而就诊者不少。

其中许多是经反复用药治疗而没有疗效的。

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中医理论,从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选用有针对性并有特殊疗效的中药,采用内服,外洗治疗,能获得满意疗效。

皮肤瘙痒症是皮肤病的常见病、多见病。

其临床表现多为自觉皮肤瘙痒或其痒难忍的主症,或伴有疹点、水泡,皮肤脱屑发红,甚至脱皮、溃烂,其部位可在某一局部,也可全身较大范围,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瘙痒是由风、湿、热、虫等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表内之血不和而成。

也血虚风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

其辨证有虚实之分,实者有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虚者以血虚为主。

风、湿、热、虫,血虚可单独为患,也可相兼而发。

在治疗中。

多采用内服外洗相结合,轻者内服即可,较重者或顽固难愈的,则配以外洗治疗,本人精选一个外洗方,经实践证明,疗效显著。

其药物有明矾15g、芒硝15g、炉甘石15g、生大黄20g、蛇床子15g、苦参15g、厚扑10g、银花10g、蝉衣10g。

这9味药结合起来具有清热解毒,驱风杀虫,疗疮止痒之功效。

前3味矿物质药还具有敛附之性,使药效保持较持久,用法是将上述药物加清水500ml浸泡15分钟,然后再加清水500ml。

放置铁锅中煮约40分钟,取药液待凉后,用纱布蘸药液洗于患处每日4次~6次,内服者必兼有驱风,这与皮肤瘙痒者其发展较快,范围较广,跟风性善行数变相关。

常用防风、蝉衣、蛇床子、白蒺藜、升麻等,使其轻宣疏散而达到透表止痒,有热者配以苦参、赤芍、菊花、栀子、苦栋皮等佐以清热解毒,有湿者配以清利淡渗如茯苓、泽泻等使湿浊之邪得除。

对带有水泡者为佳。

血虚者配以四物汤具有养血和行血之功,血得养则肌肤润泽而燥除,血有行则风自灭。

虫咬为患一般外洗为主。

现举1病列说明。

患者,罗某,女性,32岁,永定县湖雷镇人,农民。

她以“全身皮肤瘙痒伴局部皮损,出现红斑3个月“主诉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囚出现皮肤瘙痒,始于手部,后见在胸背,颈和下肢等处,痒处经搔抓后出现散在表皮脱落,皮肤颜色变得暗红,大者如铜钱,小者呈点状,每吃鱼、虾、牛肉、酒等食物则症状加重。

皮肤瘙痒(痒风)治疗皮肤瘙痒症特效药

皮肤瘙痒(痒风)治疗皮肤瘙痒症特效药

皮肤瘙痒(痒风)皮肤瘙痒症是指全身皮肤瘙痒难忍,要用力搔抓,皮肤有明显抓痕,甚至皮肤被抓破,有血痂,但不起风团。

一般瘙痒昼轻夜重,以致难于入睡,严重影响睡眠。

患者以老年人为多,故又称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秋冬季发病率较高。

西医认为,老年人腺体功能减退、萎缩,分泌量减少,以致皮肤干燥、粗糙,引发瘙痒。

服抗过敏及镇静药,只能缓解一时,难以根治。

中医称皮肤瘙痒症为“痒风”。

是老年人肝肾不足,肾阴尤亏,导致血虚,血虚而致血燥,肌肤得不到阴血滋养而干燥,风邪乘虚而人,与人体的湿邪相搏于肌肤,阻碍血气正常运行而瘙痒。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的原则是滋补肾阴,养血润燥,祛风除湿,行血通络。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的验方。

验方1 丹蝉土地饮【药物组威】土茯苓30克,丹参、生地黄、熟地黄、地肤子各20克,丹皮15克,土鳖虫、僵蚕、蝉蜕各10克。

【主治病证】老年性皮肤瘙痒。

症见全身瘙痒,不起风团,昼轻夜重。

【方药解析】生地黄、熟地黄滋肾养血;丹参、丹皮活血凉血;蝉蜕散外风;土鳖虫、僵蚕熄内风,通经络;土茯苓、地肤子清热祛湿,解毒止痒。

全方有滋阴养血、凉血润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之效。

【随症加减】阴虚火旺,烦躁失眠,加知母15克,黄柏10克,龟版(先煎)30克;兼有头晕,加党参、当归、白蒺藜各20克,天麻10克。

【服用方法】每日1剂,每剂小火浓煎2次,每次煎取药液250毫升,两次煎液混合共得500毫升,分3次服,每服隔4小时。

忌烟、酒、虾蟹、辛辣之品。

【疗效统计】据黄晓华报道,应用本方治疗58例。

其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

均为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不起风团,昼轻夜重。

经过本方治疗后,疗效如下:(1)治愈(瘙痒消失,皮损康复,1年以上无复发)41例,占70.6%。

(2)有效(瘙痒明显减轻,皮损大部分康复,但1年内有复发,需再服药)15例,占25.8%。

(3)无效(瘙痒无明显减轻)2例,占3.6%。

总有效率96.4%。

【病例简介】男,64岁。

小儿皮肤瘙痒的中医治疗

小儿皮肤瘙痒的中医治疗

小儿皮肤瘙痒的中医治疗小儿的皮肤瘙痒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病,常见的主要包括荨麻疹、湿疹或者银屑病等等。

在中医的研究当中,普遍认为小儿的皮肤瘙痒是来源于身体内部的一些病因,再加上对小儿的外部护理不周,诱发小儿皮肤瘙痒。

要想治疗小儿皮肤瘙痒,就需要对症下药。

先要了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病症,再进行中医的针对性治疗。

在日常的饮食上也需要配合进行治疗,不能在皮肤瘙痒的时候还继续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不能吃一些会对皮肤造成过敏反应的食物。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不能让小儿抓挠瘙痒的皮肤部位,以免造成更严重的皮肤病或者引起皮肤感染。

那么,中医在治疗小儿皮肤瘙痒上究竟有何妙招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简单看一下。

1.风寒小儿出现皮肤瘙痒症状的主要原因在中医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是风寒引起的皮肤瘙痒。

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小儿皮肤瘙痒的具体部位主要集中在双手和脸上。

如果天气变得更加寒冷,这种情况就会加剧。

风寒主要是由于小儿的体质较弱,抵抗力不足,保暖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的一种疾病。

小儿体内的阳气弱,被风寒侵蚀以后,就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一般采用一些驱寒的药方来进行治疗。

例如桂枝、姜片、白芍、红枣、荆芥、麻黄等,这些中药对治疗风寒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尤其是麻黄能够让小儿发热发汗,驱除寒气,进而缓解皮肤瘙痒的症状。

其他的药物则大多具有御寒的效用,红枣还能调养小儿的脾胃。

在中医治疗方法当中,能够对小儿皮肤瘙痒起到很多帮助作用。

2.血虚血虚一般会发生在体质较差的小儿身上,易感季节多为秋冬季。

这种类型的小儿会出现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等症状,尤其在晚上则更为强烈。

如果不加以控制,被小儿抓挠之后就会出现苔藓状的皮肤。

血虚通常是由于小儿的气血不足所引起的,因此在中医调理的时候应该重点给小儿补气血。

可以采用生地、玄参、当归、沙参、全蝎、蜈蚣等用水煎服来进行治疗,这样的药方能起到养阴祛风的作用,进而也能很好地抑制小儿皮肤瘙痒。

十大中医偏方治疗难缠的皮肤瘙痒

十大中医偏方治疗难缠的皮肤瘙痒

十大中医偏方治疗难缠的皮肤瘙痒皮肤瘙痒是一种神经性精神性皮肤疾病,由于发病的时候常常发生强烈的瘙痒感,所以我们称之为:皮肤瘙痒症。

很多患者由于长期被皮肤瘙痒困扰着,多年皮肤治疗经验的老中医建议患者可涂抹中药制剂的帕芙欧珍肤膏,疗效不错。

下面,就为您介绍皮肤瘙痒治疗有哪些偏方?
1、用老南瓜瓤100克,冰片4克,捣烂如泥外敷患部(敷前先适当搔抓局部皮肤)。

疗期内忌荤腥辛辣之品。

主治血风疮(丘性湿疹、痒疹、皮肤瘙痒)。

2、用松树上的蚂蚁窝泡水半小时后,加热洗身,每日1~2次,一般数日可效。

主治皮肤久痒不止且无渗出液,亦无皮肤糜烂者。

3、用煤油外涂,日3次,连搽几日,即可痊愈。

主治皮肤因风湿冷热毒引起的奇痒和疹、疥、癣、癞等。

4、用脑益嗪(用于脑血管治疗药),每次口服该药1粒,日3次.2~7日可完全控制。

主治老年皮肤瘙痒。

5、两手相对搓热,快而有力搓揉瘙痒部位,使皮肤有灼热感。

主治老年瘙痒症瘙痒难忍。

6、以热水(50℃左右)1000毫升,米醋100毫升,食盐3克,混合于1小盆内。

用纱布浸湿拧去水趁热铺在瘙痒处,用力搓至皮肤红润,每晚1次,坚持1~2周,瘙痒可渐消失。

主治老年瘙痒。

7、吃1个梨子,并用削下的梨皮在痒处擦抹即可。

主治老年性瘙痒。

8、用穿山甲鳞片(生品最佳),做成小扒锄,痒时就挠。

9、取1000克淘米水加入100克食盐,倒入铁锅内中煮沸,待温凉后用纱布蘸擦患处,每日2次,每次擦洗3分钟,两天见效l周可痊愈。

10、芦荟叶粘液涂抹患处,3小时就见效,连擦3天可愈。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常用方剂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常用方剂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常用方剂
皮肤瘙痒是常见的疾病,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病因、病机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以下是中医治疗皮肤瘙痒常用的一些方剂:
1. 龙胆泻肝汤
【主治症状】热毒引起的皮肤瘙痒,伴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等症状。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连翘、赤芍、柴胡、芒硝。

【服法用量】每剂煎服。

2. 清热解毒汤
【主治症状】风热、湿毒所致皮肤湿疹、红肿瘙痒等症状。

【组成】金银花、银花、连翘、野菊花、桃花片、赤芍、黄芩、栀子。

【服法用量】每剂煎服。

3. 五子衍宗丸
【主治症状】虚实夹杂型皮肤瘙痒,伴有全身乏力、盗汗等症状。

【组成】黄柏、白术、茯苓、甘草、枳实。

【服法用量】每次6-9克,一日2次。

4. 赤芍知母汤
【主治症状】因湿热所致皮肤瘙痒,伴有烦渴口干、纳呆等症状。

【组成】赤芍、知母、黄连、黄芩、干姜、甘草、泽泻。

【服法用量】每剂煎服。

以上是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常用方剂,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避免滥用。

如果持续出现瘙痒症状,需及时就医。

中医养生如何缓解皮肤瘙痒

中医养生如何缓解皮肤瘙痒

中医养生如何缓解皮肤瘙痒皮肤瘙痒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适。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皮肤瘙痒与体内的阴阳失调、湿热积聚、气血不畅等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来缓解皮肤瘙痒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帮助缓解皮肤瘙痒。

1. 温水浸泡温水浸泡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可以缓解皮肤瘙痒。

将温水倒入盆中,使水温适中,然后将患处浸泡于温水中。

温水浸泡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肤,减轻瘙痒感。

2. 祛湿中医养生强调湿邪的影响是导致皮肤瘙痒的原因之一。

因此,祛湿是缓解皮肤瘙痒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饮食调节和草药治疗来实现祛湿的效果。

饮食上,应避免食用油腻、冷热刺激和富含湿邪成分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辛辣食物和甜食。

草药方面,中医常用的祛湿草药有黄蜡、荷叶等,可由中医师开具中成药方剂。

3. 调理肝胆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若肝气不舒则可导致皮肤瘙痒。

因此,调理肝胆是缓解皮肤瘙痒的关键。

可以通过饮食和中药调理肝胆。

饮食上,应注意合理搭配,多摄入新鲜蔬果、粗粮等食物,避免过量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精。

中药方面,具有清热、疏肝理气作用的草药如柴胡、鸡内金等经常被使用。

4. 活动身体中医养生认为,身体的血液和气血运行不畅常常导致皮肤瘙痒。

因此,通过适量的运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内气血流动是缓解瘙痒的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选择适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保持多次进行。

5. 心理调节情绪波动对皮肤瘙痒有很大的影响。

中医养生强调通过心理调节来缓解瘙痒症状。

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紧张,从而缓解皮肤瘙痒。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是一种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的方法。

通过温水浸泡、祛湿、调理肝胆、活动身体和心理调节等方法,可以帮助减轻皮肤瘙痒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对于长期或复杂的皮肤瘙痒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皮肤瘙痒的中医治疗

皮肤瘙痒的中医治疗

皮肤瘙痒的中医治疗在临床门诊中,因皮肤瘙痒为主证而就诊者不少。

其中许多是经反复用药治疗而没有疗效的。

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中医理论,从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选用有针对性并有特殊疗效的中药,采用内服,外洗治疗,能获得满意疗效。

皮肤瘙痒症是皮肤病的常见病、多见病。

其临床表现多为自觉皮肤瘙痒或其痒难忍的主症,或伴有疹点、水泡,皮肤脱屑发红,甚至脱皮、溃烂,其部位可在某一局部,也可全身较大范围,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瘙痒是由风、湿、热、虫等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表内之血不和而成。

也血虚风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

其辨证有虚实之分,实者有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虚者以血虚为主。

风、湿、热、虫,血虚可单独为患,也可相兼而发。

在治疗中。

多采用内服外洗相结合,轻者内服即可,较重者或顽固难愈的,则配以外洗治疗,本人精选一个外洗方,经实践证明,疗效显著。

其药物有明矾15g、芒硝15g、炉甘石15g、生大黄20g、蛇床子15g、苦参15g、厚扑10g、银花10g、蝉衣10g。

这9味药结合起来具有清热解毒,驱风杀虫,疗疮止痒之功效。

前3味矿物质药还具有敛附之性,使药效保持较持久,用法是将上述药物加清水500ml浸泡15分钟,然后再加清水500ml。

放置铁锅中煮约40分钟,取药液待凉后,用纱布蘸药液洗于患处每日4次~6次,内服者必兼有驱风,这与皮肤瘙痒者其发展较快,范围较广,跟风性善行数变相关。

常用防风、蝉衣、蛇床子、白蒺藜、升麻等,使其轻宣疏散而达到透表止痒,有热者配以苦参、赤芍、菊花、栀子、苦栋皮等佐以清热解毒,有湿者配以清利淡渗如茯苓、泽泻等使湿浊之邪得除。

对带有水泡者为佳。

血虚者配以四物汤具有养血和行血之功,血得养则肌肤润泽而燥除,血有行则风自灭。

虫咬为患一般外洗为主。

现举1病列说明。

患者,罗某,女性,32岁,永定县湖雷镇人,农民。

她以“全身皮肤瘙痒伴局部皮损,出现红斑3个月“主诉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囚出现皮肤瘙痒,始于手部,后见在胸背,颈和下肢等处,痒处经搔抓后出现散在表皮脱落,皮肤颜色变得暗红,大者如铜钱,小者呈点状,每吃鱼、虾、牛肉、酒等食物则症状加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瘙痒中医治疗(一)
【关键词】皮肤瘙痒中医治疗
(一)血热
1.临床表现:见于青壮年人,好发于夏季。

皮肤瘙痒,触之灼热,遇热尤甚,遇寒则轻,搔破呈条状血痕。

口干心烦,情绪急躁则痒甚。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病因病机:青壮年血热禀赋,过食辛热或情绪烦躁,引动风生而致身痒。

3.治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4.方剂:止痒息风汤(朱仁康经验方)加减。

药物:生地10~15g,当归10g,丹皮6~10g,赤芍10~15g,玄参15g,白蒺藜10g,蝉衣6g,防风10g。

方义:生地、当归、丹皮、赤芍、玄参凉血清热,白蒺藜、蝉衣、防风消风止痒。

加减:心烦口渴加知母、黄芩清热,身痒灼热加苦参、地肤子清利。

5.变通法:可用四物汤(《局方》)合消风散(《医宗金鉴》)加减,药如荆芥、蝉衣、防风、知母、石膏、生地、当归、赤芍、苦参、胡麻仁等,以祛风泄热为主。

(二)血虚
1.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虚者,秋冬为多。

皮肤干燥,遍布抓痕,夜间痒甚,经常搔抓处出现苔癣样变化,皮肤脱屑如糠秕状。

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无华。

舌淡,脉虚细。

2.病因病机:气血不足,血不养肤,血虚风燥。

3.治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4.方剂: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

药物:当归10g,生熟地各10g,天麦冬各10g,天花粉10g,生黄芪10~15g,胡麻仁10g,刺蒺藜10g,蝉衣6g。

方义:当归、熟地补血,黄芪益气,生地、天冬、麦冬养阴,花粉、胡麻仁润燥养肤,刺蒺藜、蝉衣祛风止痒。

加减:若病久入络加桃仁、红花祛瘀,皮肤肥厚加丹参、姜黄活血,血虚加旱莲草、何首乌养血,痒甚加皂角刺、苍耳子祛风止痒。

5.变通法:阴血亏虚者可用当归饮子(《济生方》)加减,药如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芪、荆芥、防风、蒺藜、首乌,养血祛风。

(三)风盛
1.临床表现:多发于春季,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搔破出血,日久不愈,皮肤呈苔癣样变,状如牛领之皮。

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2.病因病机:肌腠不密,风邪外侵,郁久生热。

3.治法:祛风清热止痒。

4.方剂:乌蛇驱风汤(朱仁康经验方)加减。

药物:羌活6~10g,蝉衣6~10g,防风10g,荆芥10g,银花10g,连翘10g,黄芩10g,乌梢蛇6~10g。

方义:羌活、蝉衣、防风、荆芥祛风,银花、连翘、黄芩清热,乌梢蛇搜络止痒。

加减:痒甚加钩藤、蒺藜祛风止痒,见血热加丹皮、赤芍凉血清热。

5.变通法:风热者可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加蝉衣、防风等,清热祛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