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理论知识点(2020江西)
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念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使得其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活动。
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也就是说不一定会在当前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由于适应、疾病或服药暂时引起的变化不是学习。
学习不是本能活动,是后天习得的。
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区别(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除了直接经验外,还有间接经验。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语言是使事物之间关系抽象化、概括化的信号。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安德森的学习分类安德森根据知识表征方式的不同。
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想,怎么做。
3、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符号学习(主要指词汇学习、实物图像、地形地貌,历史人物事件),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包括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我国的学习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复习要点
第三章学习理论重要指数★★★★★1.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有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结果)首先,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的效果)其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的手段)最后,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讨论:人的学习与其他动物的学习有哪些区别?如何界定人的学习?首先,从内容上看,人的学习比动物广阔得多;其次,从方式上看,动物的学习主要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的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第三,从性质上看,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动物的学习是极被动地适应其生存环境。
人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2.学习的类型学习性质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奥苏伯尔】学习结果的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种学习又分为三个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加涅】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布卢姆】学习内容的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冯忠良】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雷伯】3.学生学习特点①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②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③学习内容的间接性④学习的连续性⑤学习目标的全面性⑥学习过程的互动性4.学生学习的定义: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5.★“联结-试误”说①谁:桑代克②主要观点:a.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即某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b.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c。
学习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知识框架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知识框架教育心理学嘛,大家可能一听这个词就觉得,哎呀,又是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老教授站在那里讲得头头是道,自己却听得昏昏欲睡。
但其实啊,教育心理学真是个挺有趣的学科,尤其是第三章,它讲的东西,简直就是打开了我们了解孩子、学生甚至成人心理世界的大门。
你要是对这些有兴趣,真能收获不少,觉得自己变得聪明又睿智,简直能说出“我懂心理学”这种自豪的话了。
先说说“学习动机”这个话题。
你想想看,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习得像拼命三郎,而有些学生连动动笔的兴趣都没有?其实就是动机在作祟。
学习动机,就是激发我们去学习的内在动力。
你要是给个孩子玩具,他可能会玩个三天三夜;但要是给他一堆数学题,他可能连眼皮都不抬一下。
这个时候就得好好琢磨怎么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了。
动机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动机大致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就是说,孩子因为自己喜欢学习、享受学习过程而去学习;外在动机则是因为外部奖励或者惩罚,比如为了获得好成绩、为了避免挨骂而去学习。
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内在动机相对来说更有持续性,外在动机则可能在奖励和惩罚的周期结束后,热情也就过去了。
所以,如何激发内在动机,才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大难题。
嘿,谁说这不是挑战呢?再说说“自我效能感”这一块儿。
你有没有发现啊,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能成功,像个天生的领导者,而有些人则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投降。
这个“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个任务的信心。
自信的人往往会觉得,哎呀,没什么难的,反正我能搞定。
而自卑的人则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一遇到挑战就觉得自己完全搞不定,越怕越逃避。
这种心理上的差距,不单纯是能力的差异,更多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信念问题。
比如,一个小朋友,可能你告诉他“你很聪明,能做到的”,他就真的能做出来;如果你告诉他“哎呀,你这作业做得不好啊”,他很可能一气之下,连做的兴趣都没了。
所以,教育中的一大要点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这可是让他们飞得更高的秘密武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识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
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
4.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年代80世纪以来)2.领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发展心理学术语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4.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演变过程:1.在中国的发展:(1)古代:第一,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第二,年龄阶段上孔子提出“吾十有五,而志在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三,在学习问题上孔子提出“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观点。
第四,在教学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等观点。
第五,在作为教师问题上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观点。
(2)近现代:1924年廖世承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62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63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1978年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84年建立了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2.国外的发展:(见识记2、3)(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综合应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一)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发展与教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发展与教诲心理学概述P1第一节发展与教诲心理学研究对象P1一、什么是发展与教诲心理学P1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增进个体心理发展人类学习与教诲实质与规律科学。
二、发展与教诲心理学学科性质P1但从总体上来看,它更偏重于应用学科和社会学科。
三、发展与教诲心理学历史P2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教诲心理学》教科书。
依照自己研究成果写成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人是陈鹤琴。
1925年她在对自己孩子进行了808天追踪研究基本上,写出了知名《小朋友心理之研究》一书,该书是国内小朋友心理学一本开拓性和奠基性著作。
同年,在此基本上,她又写出了《家庭教诲》一书,该书被誉为小朋友心理学理论与教诲实践结合典范。
科学小朋友心理学诞生,重要受近代人文主义教诲思想、进化论思想和科学心理学影响。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在对自己孩子3年追踪研究基本上,撰写并出版了《小朋友心理》一书。
这本书出版标志着科学小朋友心理学诞生。
因而,普莱尔被尊称为小朋友心理学奠基人。
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L.Hollingworth)提出要研究人毕生心理发展。
1930年,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
第二节发展与教诲心理学研究任务P11一、摸索心理发展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P11二、摸索学生学习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P13三、摸索教诲教学过程中心理规律提高教诲教学质量P13第三节发展与教诲心理学研究办法P14一、发展与教诲心理学研究基本原则P14(一)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必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结识。
(二)发展性原则:是指坚持用发展变化析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诲心理学所涉及问题。
(三)教诲性原则:是指发展与教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诲规定,要有助于学生身心正常发展。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发展与教诲心理学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教诲实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感觉运动阶段
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来探索世界, 学会基本的物体知识和操作。
具体操作阶段
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操纵,开始 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
影响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对小学儿童的认知 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小学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 会环境对其认知发展起到重 要作用。
学习经验
小学儿童通过学习和经验积 累来推动自己的认知发展。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应用
1 教学策略
根据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个性化教育
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3 教育环境的优化
创造积极、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小学儿童的认知潜力。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小学 儿童认知发展
本章将介绍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概述,主要理论模型,认知发展的关键里程 碑,影响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以及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应用。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概述
1 一、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时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对日后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2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信息处理理论
关注儿童的信息处理 能力及其在认知发展 中的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 发展理论
强调儿童通过不断适 应和组织信息来建构 自己的认知结构。
认知发展的关键里程碑
1
前操作阶段
2
儿童开始发展简单的思维能力,逐渐掌
握符号和符号操作的基本原理。
3
形式操作阶段
4
儿童能够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够从 系统角度考虑问题。
小学儿童开始展示出一些特殊的认知能力,如逻辑思维、概括与分类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发展理论第一节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
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
1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
颞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
大致体现为: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
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章重点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章重点知识点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第一节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①承认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权;②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③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④关心他人;⑤团结互助精神;⑥事业心;⑦创造性;⑧尊重男女平等;⑨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学习的四个层面:①自尊;②生活技能培训;③学会怎样学习;④具备特殊的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学习的三重目的:①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②培养综合概念技能;③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支柱:①学会认知;②学会做事;③学会生存。
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①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②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③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独自运用各种题材;④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⑤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第二节教师发展的方向一、教师的责任: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1.对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
2.对教师的能力和作风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要求。
(要有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想像力)。
二、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L教师更多的是作一名向导和顾问;2.并非全部教育都在学校中进行。
三、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专业化:①不但要胜任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
(即专业能力)。
②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作学生典范(即职业道德)。
人性化:立足全面育人的需求,形成更具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
(爱护、关心、体贴)。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一、有关概念和背景:教学过程:指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IQ=100+15Z Z=(X-X)/S 缺陷:容易造成对智力绝对水平的误解。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2.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 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 开始解答。这一类型属于( C)认知方式。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31.材料
小明和小罗今年高三,是一对好朋友,两人在处理问题的认 识风格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小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常利用 个人经验独立对其进行判断,喜欢用概括的与逻辑的方式分析 问题,很少受到同学与老师建议的影响。而小罗遇到问题的表 现则与小明相反,他更愿意听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并以他们的 讲义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另外,他还喜欢察言观色,关注社 会问题。 问题: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差 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 型、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一)、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外界环境
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 内部的参照。
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 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心理差异的教育意义 因材施教:其根本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
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良好个性的社会成员。
智育:以智力差异为根据
德育:以人格差异为依据
智力差异与人格差异是研究核心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释义: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 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 短,获得最佳发展。出处:战国 孔子《论语·先进篇》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 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 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白话译文:子路 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 刻去做么?”孔子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 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 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公 西华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 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 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 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复习要点1.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学习是指个体通过接受信息和经验,以及对其进行加工、组织和整合,最终形成新的知识、能力或态度的过程。
学习的特点包括:可持续性、可改变性、逐渐形成,以及个体经验及内外部条件对其影响。
2.学习的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学习是由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形成的,旨在解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
著名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3.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又称仪器性学习)认为学习是通过行为和反馈之间的关系形成的。
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斯金纳的工具性行为学说。
4.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信息加工的结果,个体通过思考、整合和理解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著名的认知学习理论包括高阶认知理论、激励认知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
5.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性的,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获取知识。
著名的社会认知理论是阿尔伯特·班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6.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习是个体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过程,个体的主动性包括目标设定、计划制定、执行行动以及自我监控和评价。
7.学习的评价和反馈:评价和反馈对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信息和指导,帮助个体调整学习策略和改进学习成果。
评价和反馈可以来自教师、同伴、自我和学习环境。
8.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是个体有意识地选择和使用的学习技巧和方法,用于帮助个体更有效地学习。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能力。
9.学习的个体差异:个体之间在学习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认知风格、学习动机、智力水平等。
教师需要关注这些差异,并采用差异化教学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
10.学习的环境条件:学习环境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情感氛围。
学习环境的合理设计和优化可以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
这些要点涵盖了学习和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时应当通过阅读教材、做习题等多种途径来巩固理论知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发展理论】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P3二、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P5三、顶叶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 P12四、人类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P151、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五、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以一句“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闻名于世。
P16六、行为主义学派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心理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也有一句充满自信的经典论断:“P16"(知道华生的这句话代表外铄论观点即可)七、心理发展的特点:P20 (每个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话展开)①、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②、方向性和可塑性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④、发展的关键期八、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
P29九、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他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
P31十、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语言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P37十一、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进来,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P39【第二章认知发展】一、在对阶段性发展观点进行比喻时,常用例子“爬楼梯”.P48二、领域的特殊性:持有领域的特殊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的,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存在一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心理学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1.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2.关系:(1)区别: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从表现形式来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1.情绪的分类:根据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情感的分类(社会内容角度划分):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求知欲、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惊奇感、问题解决的喜悦感、为真理献身的自豪感、问题不解的苦闷感等)。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动机(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组织(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具有干扰破坏作用)、信号(人际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健康(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感染(互相传递和感受,具体表现为“共鸣”和“移情”)、强化、迁移、疏导、协调。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遗传及其作用1、识记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
高尔顿法: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2、遗传的作用利用孟德尔法研究的成果,使我们认识到,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从高尔顿法所获得的结果可以看出,遗传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其作用不能夸大,因为具有相同遗传条件的个体,因环境不同会导致其智力的一致性程度下降,这表明遗传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心理发展。
(二)成熟及其作用1、识记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成熟决定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
他主张:(1)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其中成熟更为重要。
(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
(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2、领会成熟的作用: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水平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大脑皮层机能成熟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2、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青少年神经系统结构与机能的成熟,为其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奠定了基础,突出地表现在其思维发展上,已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3、第二信号系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概括作用,二是调节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二信号系统不断发展,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所实现的大脑的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逐步形成,从而使心理的概括性和调节性不断增加,心理活动的水平也随之提高。
(三)环境及其作用1、识记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狭义的环境主要是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
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主要理论: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布鲁纳的认识一结构学习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考纲链接1.学习的实质与特征:(1)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此外,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学习内容: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1)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5.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6.联结学习理论:(1)尝试-错误说: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
其主要理论要点-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要点二为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要点三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率,准备率。
(2)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三章 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理论(本章重点在理解。
有意义的学习是重点)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内涵(一)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填空题】(二)学生的学习:人类学习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自觉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除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特点:1. 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只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4.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二、学习的分类【填空题】多种学习分类学说:1. 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2. 按学习的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填空、选择分辨属于哪种】3. 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4. 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 按学习的内容,我国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填空题】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华与分化。
(分辨四种)。
习得: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射的习得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归纳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学习的本质一、什么是学习(一)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二)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人类除了能够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外,还能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
第二,人类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经验的载体。
第三,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1。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室指导下展开的。
2。
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3。
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
4。
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
二、学习的种类(一)依学习水平划分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1。
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
3。
系列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
5。
辨别学习。
6。
概念学习.7。
原理学习。
8。
解决问题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一)依学习内容和结果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三、学习理论(一)刺激—反应理论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创立的。
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他用S和R表示刺激和反应,从而得出结论:S—R。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测验法 教育行动研究 会学习 专家型教师
知识点:
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孔子、朱熹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 3. 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和福禄贝尔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 4.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5. 我国解放前、后最早出版、编写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科书; 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7. 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环节。
第三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小学生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认知发展特点;了解小学生情感发展、个性社会性发展 、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特点。
过程方法目标:理解和体验促进小学生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认知发展的基本方法;调节小学生不良情绪 的方法;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差异心理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对小学生的不良品德进行矫正;根据小学 生学习的特点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学习。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节 小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二、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二)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要使小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2.培养小学生的间接兴趣 3.培养小学生抗干扰能力 4.训练学生的注意品质
(四)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第三节 成为会学习的学生和专家型教师 一、成为会学习的学生
(一)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具备必要的学习技能,恰当运用学习方法和策略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注意2、注意的稳定性3、知觉4、记忆5、思维二、选择题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共鸣2、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
A.知觉B.记忆C.注意D.思维3、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是()。
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聚合思维D.直觉思维4、场独立型概念的提出人是()。
A.卡特尔B.威特金C.吉尔福特D.列维托夫5、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的层次是()。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6、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
A.符号记忆B.抽象记忆C.命题记忆D.形象记忆7、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 )。
A.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B.由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C.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8、保持信息在2秒钟以内的记忆是()。
A.短时记忆B.长时记忆C.感觉记忆D.永久记忆9、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A.多维思维B.思维的可逆性C.具体逻辑推理D.守恒观念形成10、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A.单维思维B.多维思维C.思维的不可逆性D.多命题形式进行11、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理解的是()。
A.知识B.领会C.应用D.分析1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聚合思维C.直觉思维D.发散思维13、拨电话时,对新查出的电话号码的记忆是()。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无意记忆14、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稳定15、一名教师在走到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 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 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或随意后注意, 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 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记忆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的反映。
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记忆有无预定的目的, 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随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不随意记忆);(二)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可把记忆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三)根据记忆所保持的时间和编码方式的不同, 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1-2秒)、短时记忆(不超1分钟)和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四)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 可将记忆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五)根据记忆是否有意识参与, 可将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记忆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并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提高。
5.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记忆的培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能力;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品质;教给小学生记忆的方法和策略;加强复习防止遗忘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
思维的品质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独创性六个方面。
7.理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指向未来的想象, 是积极的、可实现的幻想。
8.言语是一个人利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小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而稳定性逐步增强;(二)情绪和情感日益深刻;(三)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四)小学生的高级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不断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16
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不要由于某 种不必要的教具、事物等无关问题,而把儿童的 注意引向不必要的方向去。 (排除内外因素的 干扰)
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其外显行为,适时调整 教学方法、引导方式、课堂组织。(活动过程的 组织合理有效)
33
4、儿童注意的培养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4)培养儿童有意注意的能力 5)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与需要 6)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34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感知与观察
什么是感觉?
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人脑 对直接作用于感观的刺激物的个别 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分类: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4
2、体内机能的发育 心脏和血管的变化 肺的变化(12岁前后的第二次“飞 跃”) 骨骼和肌肉的变化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5
3、神经系统的发育
脑重量的变化(12岁儿童脑重基本 达到成人水平)
脑电波的发展(意味着神经系统在 质的方面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 长,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逐渐增加
小学五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比二年级儿童有了进步; 在其认识活动中,有意注意已逐步取代无意注意,占 主导地位。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15
•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与教学
第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 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 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 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第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 绪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2.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或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3.记忆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的反映。
记忆的分类:(一)根据记忆有无预定的目的,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随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不随意记忆);(二)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可把记忆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三)根据记忆所保持的时间和编码方式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1-2秒)、短时记忆(不超1分钟)和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四)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五)根据记忆是否有意识参与,可将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记忆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提高。
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记忆的培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能力;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品质;教给小学生记忆的方法和策略;加强复习防止遗忘
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
思维的品质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独创性六个方面。
5.理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指向未来的想象,是积极的、可实现的幻想。
6.言语是一个人利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7.小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而稳定性逐步增强;(二)情绪和情感日益深刻;(三)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四)小学生的高级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不断发展。
8.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的心理面貌,是构成一个人的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功能性以及社会性等特征。
人格可以区分为人格的动力系统、人格的特征系统、人格的调控系统三个部分。
人格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感等,它决定着人的行为积极性;人格的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它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人格的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
自我调控等,它决定着人的行为过程。
9.需要是个人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10.影响小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从生理、社会、心理三方面看):(一)先天的遗传素质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二)后天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家庭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奠基作用;学校教育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三)小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格发展的内因。
11.气质类型:典型的气质类型有胆汁质(张飞、李逵)、多血质(王熙凤)、粘液质(薛宝钗)、抑郁质(林黛玉)。
12.亲子关系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师生关系是小学生与他们的教师之间在学习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心理联结。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互相协作的关系。
1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知情意行)构成。
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
观念、道德信念及道德评价。
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品德的推力;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依此积极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起调控作用;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的支配下产生的
涉及道德意义的行为。
14.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小生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要从低年级抓起;(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三)严格要求,多方密切配合;(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