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定位
世界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哲学
世界科技发展史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
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
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
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哲学发展历史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领域里它们互相交叉,而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知识论也就是在架构主体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伦理学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方面都有良好的说服力。(伦理学就先不谈了,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多数的哲学家往往只专精一个领域,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理论。他们的理论通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与古希腊同时,在古老的中国,也产生了哲学的萌芽。西周以降,传统的社会制度发生巨变,周室衰微,列国纷争。这时候,一些具有社会抱负的士人走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著书立说,设坛施教,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说人和自然。后世称其为“诸子百家”,这就是中国的哲学的开端。其中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大家,对后来整个的东亚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些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形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yti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钱学森哲学思想评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想及其哲学意义
钱学森哲学思想评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想及其哲学意义钱学森哲学思想评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想及其哲学意义胡昌善钱学森同志是我国最早提出现代科学体系构想的科学家。
他的这一构想最初是在1980年1月发表的《关于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随后又发表了不少文章,进一步阐述和深化他这方面的观点和主张。
在这些文章中,他以渊博的学识和一个自然科学家特有的眼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卓越的见解。
这些见解集中体现到一点,就是把哲学作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果,经过哲学的升华把它们吸收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来,以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本文试图对钱学森同志的哲学观点和见解作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一、钱学森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崇高的地位,它既要指导一切科学技术工作者,又要使自身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怎样解决好这一问题呢?他提出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作为答案。
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九大部门、九架桥梁。
钱学森同志说:“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是:在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分若干个大的科学部门,暂时有九个大部门;每个部门又有三个层次,一个基础理论学科层次,一个应用理论学科层次,和一个应用业务性或工程技术层次。
每一个大部门也有它自己的哲学概括,可以说成是这一部门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殿堂的桥梁;这些部门的概括也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这九大部门及其哲学概括是: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数学科学和数学哲学(无数学),系统科学和系统论(不是所谓“一般系统论”,也不是所谓“老三论”、“新三论”),思维科学和系统论,人体科学和人天观,军事科学和军事哲学,行为科学和社会论(暂用语),以及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美学。
浅谈我对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
浅谈我对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萌芽,演变,成熟的历史,科学技术哲学也不例外。
当代科学技术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演变发展而来的,并与近年来学术界崛起的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型领域——科学技术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科学技术哲学既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范式,又是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进行哲学反思。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原本是19世纪中叶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尤其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细胞学和生物进化论),批判的汲取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辉煌发展,它被拓展为包括现代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科学思想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科学技术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
需要说明的是,在1995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将有授予学位权的“自然辩证法”学科专业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
这标志着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在中国的真正确立。
其实这些变化都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的科学技术已不单纯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而成了社会中的科学技术。
于是需要我们除了从哲学的视角,也从历史和社会学等不同侧面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即从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转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日趋科学技术化,我们需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社会本身进行研究,考察社会是如何在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到当代水平的,探索如何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与社会。
那么作为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呢?科学技术学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
论科学技术的哲学人类学意义
论科学技术的哲学人类学意义一言以蔽之,科学技术及其人类学意义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依托。
要讨论科学技术的哲学人类学意义,首先,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一般讲包括科技(即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是对自然和人文界面的知识实践。
从古至今,人类就有用科学技术的习惯,以便满足自己的欲望、权力或者精神需求,学习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环境,实现自身价值的表达,完成各种研究与开发的目的,成为主导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从而成就了历史上多种长久持久的伟大文明。
其次,科学技术对人类有着重大意义。
技术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进步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为人类的繁荣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影响力,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对构建社会公正民主秩序也有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可以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来了解生态环境,掌握自然规律;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有些过去难以想象的事情变得可能。
此外,科学技术也具有相当深刻的哲学精神意义: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关注和探索复杂的自然物质世界以及其背后的普遍价值观;培养我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思考思维的实用、价值和价值的本质;督促我们更深刻体悟关于价值观的决定,以及关于价值观的理解众芒之间的关系;这些理念将激发我们拥有一种创新技术;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更能帮助人们理解未知,扩大了我们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发展更新型的社会理念和价值体系,提高全人类文明境界。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及其人类学意义,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发挥着实实在在的重要作用,使得今天的社会拥有了更多的技术设施、更智能的硬件和多彩的植物,不仅在物质层面得到了巨大进步,甚至在精神层面也得到了升华,从而不再限制着人们的创造力和勇气去拓宽自身精神空间,追求真正的生活意义。
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辨析
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辨析一、本文概述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学术领域。
本文旨在辨析这两个领域的核心思想、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以期对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将首先概述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探讨自然辩证法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发展和应用中所涉及的哲学问题。
它涉及到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旨在揭示科学技术背后的哲学原理和思想基础。
自然辩证法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以及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
自然辩证法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辨析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以及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
二、科学技术哲学概述科学技术哲学,又称自然哲学或科学哲学,是探讨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科学方法的论证与应用、科学认识的本质与结构、科学的社会功能与价值等方面。
科学技术哲学不仅关注科学的内在逻辑,也关注科学与社会、文化、伦理等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
然而,直到20世纪初,随着科学革命的兴起和哲学思潮的变革,科学技术哲学才开始真正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笛卡尔、牛顿、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都为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呈现出多元化、交叉化的发展趋势。
它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还关注科学实践、技术创新、科学传播等现实问题。
0101哲学一级学科简介
0101哲学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哲学(英文)名称:Philosophy一、学科概况哲学是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学科。
人类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古代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汇和概括。
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从哲学领域分离出去。
在现代教育和学科体系中,哲学是一门特殊学科,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地位。
19世纪中叶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重大的哲学变革,对现代哲学思想乃至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在现代化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同时重新整理、解释和改造中国古代哲学文献和思想,积极引进外国哲学思想,创立并正在发展凝聚着中国当代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精华的哲学形态。
哲学在中国对人们的文化素质、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起着导向作用,哲学关注和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的关系。
当代中国的哲学与世界各国的哲学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的重要思想媒介和精神纽带。
二、学科内涵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哲学内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彼此有机联系着的分支学科。
其中主要有:包括本体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方法论和价值论等在内的基本理论,以及关于哲学产生、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规律的哲学史。
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哲学在不同时代所关注的对象、理论形态和研究方法都经历着不同的变化。
现代哲学的重要特征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新兴学科日益渗透、贯通,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哲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它们不但影响着相关学科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基础,而且也影响着哲学自身的理论形态和知识结构。
这些分支学科相互影响和渗透,包含着复杂的内容,存在着进一步分化和综合的可能。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研究科学和技术背后的思想、原则和方法的学科。
它涵盖了很多领域,包括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科学方法的原理、科学论证的有效性等。
科学技术哲学的目的是探索科学和技术的本质,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用理性和观察来理解自然界。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物理学》中提出了自然哲学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是由四个元素组成的,并且有自然的目的和原因。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并且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科学方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并且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
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和培根提出了实证主义的观点,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假设和理论。
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在科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科学技术哲学不仅仅关注科学方法,还关注科学论证的有效性。
科学论证可以通过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来实现。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则到特殊情况的推理过程,而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情况到一般原则的推理过程。
科学家通过这些推理方法来验证和证明他们的理论。
科学技术哲学还关注科学的价值和伦理。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道德问题的出现。
因此,科学技术哲学提出了一些伦理原则和价值观,旨在引导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其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的整体利益。
科学技术哲学还关注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和文化影响。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
例如,工业革命的出现引发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因此,科学技术哲学试图研究这些社会和文化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总之,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研究科学和技术的本质、方法、价值和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到很多领域,包括科学方法的原则、科学论证的有效性、科学的社会和文化影响等。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科学技术哲学旨在加深我们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促进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需求。
科学哲学PPT课件
详细描述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科学知识的来源只能是经验实证,只有经过实证的经验事实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知识的依据。 它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基于可观察和可验证的经验事实,并通过归纳推理 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理性主义方法论
总结词
以理性思考为基础,强调科学知识的先验性和必然性。
详细描述
理性主义方法论认为科学知识的来源是理性思考,通过先验的逻辑演绎推理来获 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科学知识的先验性和必然性,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基于 先验的公理和定义,并通过演绎推理来推导出新的科学知识。
历史主义方法论
总结词
以历史发展为视角,强调科学知识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详细描述
历史主义方法论认为科学知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会对科学知识的形 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它强调科学知识的历史性和文化性,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基于对历史和文化 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科学知识的性质
客观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反 映,其内容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实证性
科学知识必须基于实证证 据,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到 验证。
逻辑性
科学知识在表述上遵循严 密的逻辑规则,各概念、 命题之间形成合理的逻辑 关系。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演化
科学知识的积累与增长
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增长的过程,新的科学知识不 断涌现,并逐渐取代旧的不准确的知识。
06
科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科学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演 进。科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如疾病、环境、能源 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谈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内容意义.docx
谈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内容意义哲学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本文是浅议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内容意义。
一、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有两个名称,即: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前者以恩格斯提出的“自然辩证法”命名,后者以“科学技术哲学”命名,一个学科长期有两个名称并重,这是不多见的。
20世纪50年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特别是对理工科(尤其高级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使他们的思想及研究方法自觉地统一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来,选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作为教材对其进行教育,后来就以该教材作为学科名称,这就是“自然辩证法”名称的由来。
恢复高考后,我国科学界知名学者如于光远、钱学森等前辈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理工科专业的重要意义,于是倡导国家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开设此课程,现在的理工科研究生仍把《自然辩证法》作为必修课。
《自然辩证法》主要论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其中有我们非常熟知的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科技哲学开始传入我国。
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相比,论述的内容有一定区别。
科技哲学把科学技术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科技的划界、科学技术发现的逻辑、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科学技术与社会间的关系等问题,在自然科学方面只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形式,不讨论理论本身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扩大学科研究范畴,增强学科独立性,而且为了方便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中,出现了“科学技术哲学”这个名称,但后面也有一个括号,注明“自然辩证法”。
加括号是为了照顾中国的历史实际,再往后,这个括号被去掉了。
可以看出,两个名称的并存,实际上反映了在这个学科领域存在着两种传统。
一部分学者主要是通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了解这个学科的;而另一部分学者主要是在欧美科技哲学的背景下理解这个学科。
《科学思想史》课件
02
古代科学思想
古希腊的科学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
强调数学和逻辑推理在科学中的 作用,认为万物皆数,试图用数 学和逻辑解释世界。
亚里士多德学派
重视观察和归纳推理,对自然世 界进行分类和解释,对生物、物 理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伊壁鸠鲁学派
主张原子论,认为世界由原子构 成,反对超自然解释,强调经验 和观察。
量子力学的建立
量子力学解释了微观粒子如电子 、光子的行为,揭示了微观世界 与宏观世界之间的根本差异。
信息时代的科学思想
信息论的诞生
香农提出信息论,为信息时代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影响了通信、计算机科 学和数据科学等领域。
计算机科学的兴起
计算机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人类 处理信息和数据的方式,推动了人工 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发展。
VS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 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 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THANKS
感谢观看
牛顿时代的科学思想
总结词
自然法则的探索,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以及对宇宙秩序的 重新认识。
详细描述
牛顿时代的科学思想以探索自然法则为核心,通过数学方法 对物理现象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为科 学革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秩序的重新认识。
达尔文时代的科学思想
总结词
生物进化的发现,对物种起源的重新解释,以及对人类在自然界地位的重新定位 。
领域。
科学思想史的重要性
理解科学思想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认识和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科学思想史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 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1. 引言科学技术哲学是研究科学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的学科。
它涵盖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的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以及其对社会、人类文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科学技术哲学为题,探讨其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哲学的原理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了实证主义、唯理主义、唯心主义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以下对几种常见的科学技术哲学原理进行简要介绍:2.1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应该以经验事实为依据,追求客观真实。
它强调科学研究应该基于观察、实验和测量,通过积累和验证经验数据来得出科学定律和理论。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康德、波普尔等。
2.2 唯理主义唯理主义认为科学应该追求唯一的真理和规律,存在着客观的、独立于人类思维的客观实在。
唯理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牛顿、爱因斯坦等。
2.3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主观的、个人的创造,科学定律和理论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康德、黑格尔等。
3. 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科学的思考。
到了近代,科学技术哲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以下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3.1 古代哲学的科学思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科学的思考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判断事物存在的三个层次:事物现象、事物本质和事物目的。
3.2 哲学与实验科学的融合到了近代,哲学开始与实验科学联系紧密起来。
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了归纳法和实验法,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3 20世纪哲学的科学化20世纪,哲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科学化的学科。
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哲学等派别兴起,将哲学与逻辑学、数学等形式科学结合起来。
3.4 科学技术伦理的兴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开始关注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第一篇:科学技术哲学概览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科学、技术以及哲学的各个方面。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特性、科学与技术的伦理问题等。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旨在深化我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揭示科学技术发展背后的规律,探究科学技术所涉及的哲学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科技社会。
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与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
这里的“科学的发展”指的是科学理论的演进、实验结果的推广等方面,而“技术的发展”则包括科技产品的创新、生产工艺的提高等方面。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科学技术对环境的破坏,对生命伦理的挑战等都是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因此,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也需要考虑这些问题,探讨如何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与技术的特性科学与技术都有其独特的特性。
科学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是客观的,即科学理论的真假可以通过事实来验证;二是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会随着新的实验结果而不断修正。
技术的特性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是实用性的,即技术的发展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满足人类需求;二是技术是社会性的,即技术不仅受技术本身的发展影响,还受到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的特性,并通过这些特性的分析,揭示科技发展的内在机理。
三、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问题,其中不乏伦理问题。
比如,人类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的发展、生命延长等都存在着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也需要考虑这些问题,探讨如何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的尊严和权益。
此外,科技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问题。
科学技术哲学 马克思
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
科学技术哲学与马克思有着深厚的渊源,特别是其前身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继承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科学及其成果进行的哲学研究,并一直延续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探究认识、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等自然辩证法传统。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吸收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
马克思开始倾向将哲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使哲学理论技术化,把技术置于哲学的核心位置。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或科学技术哲学相关书籍或文献,或者咨询该领域专业人士。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总结篇)
《一》1.从哲学的角度看,产生复杂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科学?3. 简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 请简述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观。
《二》一、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二、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三、结合技术发明的案例来说明技术原理构思的基本方法。
(结合自己专业,谈谈对技术发明的认识)四、为什么说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现代工业的必由之路?五、现实世界中的科学家的行为常常偏离默顿规范(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你认为默顿规范还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要点:主要从思想境界和伦理道德方面;针砭时弊。
主要从正面来论述。
六、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论述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对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素养的作用。
(结合自己的专业论述科学技术哲学意义)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人主张以人为中心,有人主张以生态为中心。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八、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科技对人际环境的负面作用完全是人类自身的责任,评论并说说你的看法。
九、论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结合自己专业,谈谈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三》1、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2、什么是自然科学?其主要特征有哪些?3、什么是技术?其主要特征有哪些?4、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突出特征是什么?5、什么是系统的开放性、稳定性?6、什么是系统的层次结构?7、层次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有哪些?8、自然界的主要运动形式有哪些?9、试述系统进化的一般根据。
10、什么是天然自然、人工自然?1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前提有哪些要点?14、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有哪些特点?16、什么是实验方法?其特点及作用有哪些?17、什么是科学抽象?18、什么是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19、什么是分析?什么是综合?20、什么是归纳、什么是演绎?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如何?21、什么是类比方法?什么是黑箱方法?22、什么是形象思维?什么是直觉思维?23、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的特征有哪些?24、创造性思维的必备品质有哪些?25、什么是科学假说,科学假说的作用有哪些?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有什么关系?26、简述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构建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一、科学和哲学历史上的互相影响科学与哲学的相互渊源起始于现代科学最初的萌芽期。
在牛顿所在的中世纪,主流学界认为物理学从属于自然哲学,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他们已经学会寻求运用物理实验进行实证研究,开始避免盲目运用繁琐而复杂难懂的经验论述和纯粹的哲学臆想和思辨方法去研究科学。
在科学的鼻祖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的不断努力和斗争下,科学方法才能从哲学的重重束缚下自立门户,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铺垫。
对于任何一门成熟具体的科学理论,一般必须具备有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结构和有事实经验能够证明之;而哲学在长期的发展和成熟过程当中,哲学辨证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渐渐退出了诸多特殊的学科领域,这就是哲学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次关键放入转向,即转向认识论,但是这种转向不是完全把哲学的全部研究的课题放手给科学,只不过是它们各自术业专攻而已,即为拉卡托斯所说的“研究纲领”意义上的更迭。
实证的研究主要运用与具体应用科学,剩下的逻辑、心理与认识问题现在科技仍旧不能证实,成为思辨方法所固守的领域。
尽管类似的更迭和转向从没有间断过,一直在进行,但科学和哲学也慢慢发现它们殊途同归,无法完全舍弃和离开对方,尤其在理论研究领域更是亲密无间。
例如优秀的哲学家总会深关注科学技术领域最前沿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更多的灵感,而相对应的科学家在纯理论研究的过程当中,约定俗成的总会不自觉运用哲学工具和方法,而且“研究纲领”的转向和更迭往往需要哲学的强力进行干预,科学一相情愿是不可能实现的宋明理学,它的一个根本性任务,就是对天地万物作出本体论的思考和论证;这样一种任务,同时也表现着其作为新儒学对佛老之空、无本体论的一种创造性回应。
至于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①,其实也表现了理学家经天纬地的关怀。
但是,当理学家在这一规模的基础上展开其“造道”追求时,一个基本性的前提却在于:我们究竟应从自然秩序出发来说明道德价值呢?还是应从道德理性出发给天地万物以人伦道德的观照?在宋代,大多数理学家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必须以道德价值来说明宇宙天道的自然秩序。
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辨析
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辨析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科学、技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重要理论体系,它们在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探索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辨析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异同,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科学和技术,旨在揭示其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科学技术哲学通过探讨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问题,为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成为许多领域的重要思想源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对自然界中的辩证矛盾、辩证法规律和辩证运动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在当今社会,自然辩证法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上有一定的异同。
科学技术哲学更注重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研究,而自然辩证法则更注重对自然界辩证关系的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主要采用哲学思辨、文献分析等方法,自然辩证法则主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实证研究等方法。
科学技术哲学在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等方面有重要应用,而自然辩证法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上存在一定差异。
然而,两者都是为了揭示科学、技术、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思想支持。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交叉融合将会成为一个趋势。
科技哲学的深入发展需要借鉴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代科技发展中的复杂问题。
刘大椿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产生、发展和影响的哲学学科。
通过对科学技术的本质、方法、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探讨,科学技术哲学试图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提供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这一复杂而广阔的领域,它可以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农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突破和影响力使得科学技术哲学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它不仅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和规范,还对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进行思考和阐释。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方法论、科学实证主义、科学实验、技术的定义和特征、技术与价值关系等。
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解读了科学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同时,科学技术哲学还关注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
刘大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技术哲学家,他对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和贡献不可忽视。
他深入探讨了科学技术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如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控制,科学技术的价值来源于其对人类福祉的贡献等。
他的研究为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
同时,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还能够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向,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我们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以及刘大椿对该领域的贡献。
接下来,本部分将简要讨论文章的结构安排,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正文部分将包括两个小节:科学技术的定义和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章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 二、技术的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以及科 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 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 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们看来,“劳动生 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 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 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 “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对科学也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考察指出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由此把人类对科技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不仅与当时科学 本身的发展相关,而且与他们创立了正确的历史 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有密切联系。唯物史观的 创立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为人们观察 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 方法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 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 会历史现象,对科学也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加以 分析和考察,指出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 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由此把 人类对科技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 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定位摘要:本文概括了德国、美国和中国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揭示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自觉意识,并进而提出,现阶段技术哲学研究的关键任务有两项:其一,面向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其二,面向社会,进行技术启蒙。
并提出技术哲学研究要融入哲学主流和切近社会现实,必须定位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
在这样的定位下,技术创新哲学研究又成为了整个技术哲学研究的关键内容。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定位;历史发展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2一、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技术哲学”研究起源于德国。
1877年,德国哲学家卡普发表《技术哲学纲要》一书,这是德国系统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的开端。
在这之后,基默扼和德韶尔分别在1913年和1927出版了各自的《技术哲学》专着。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哲学家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从现象学和存在论角度对技术作了大量研究。
近30年,德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又经历了持续的、系统的增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德国工程师协会人文与技术委员会的研究。
该委员会成立于1956年,会员中有德国当代最杰出的技术哲学家胡宁、伦克、莫瑟、拉普、罗波尔、萨克塞、塔克尔、兹默理。
迄今,该委员会的技术哲学家们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伦克的《技术时代的哲学》(1971)、《论技术的社会哲学》(1982);罗波尔_的《系统技术:基础和应用》(1975)、《有缺点的技术》(1985)、《技术启蒙》(1991);拉普的《分析的技术哲学》(1978)、《现代世界的动力学》(1994);胡宁的《工程师的创造力》(1974);萨克塞的《技术人类学》(1978)等。
就世界范围看,德国技术哲学首先在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和日本有所呼应。
20世纪60—70年代始在美国兴起。
1975—1977年,美国哲学与技术学会成立。
1978年开始出版技术哲学年鉴,1981年开始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spt国际研讨会,1995年创办学会期刊。
近30年,美国技术哲学研究发展迅速,出现了一批知名的技术哲学家及其优秀的学术专着。
从整体上看,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是:其一,美国技术哲学研究有了迅速的乃至可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
近30年中,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发展,与相关的科学哲学和技术社会学研究的发展相比,毫不逊色。
这一点主要表现为高水平文献的增长,而研究队伍并没有扩大。
spt的规模始终保持在成立之初的水平,成员不足300人。
其二,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范式是多元的。
在spt内部有杜威主义者、埃吕尔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海德格尔主义者。
其三,美国技术哲学研究中技术批判研究占有突出的比重。
在哲学领域中,技术哲学仍处于边缘。
由于许多spt成员对技术持批判态度,spt前会长皮特认为美国技术哲学研究负荷着意识形态框架,其核心是敌视技术。
由于不能全面、公正的对待技术的所有方面,皮特认为,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特别是spt的研究,存在着“智力诚信危机”的问题。
二、技术哲学研究的自我检讨和自我总结综上所述,技术哲学研究虽然经历了30年左右的系统努力,但仍处于无统一范式、无哲学地位的困境中。
与此同时,人类社会更急剧地步入技术社会,而技术,特别是当代高技术,更尖锐地激起一系列亟待研究的哲学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认识和进行技术哲学研究,便成为当代技术哲学家们思考的主题,从而产生了技术哲学研究的“自我反思”。
关于技术哲学的性质。
技术哲学是否是一个新的独立的哲学分支,研究者们曾进行过争论。
拉普认为,技术哲学既不是工程科学的元理论;也不是社会学或历史学等独立学科的一部分;更不能归结为某一个哲学分支。
它与认识论、社会哲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哲学和形而上学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从属于它们。
关于技术哲学研究的内容。
通常认为,技术哲学要研究技术本体论、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技术社会批判论等等问题。
而其中哪一类问题是当今技术哲学研究的核心,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
在我国,张华夏和张志林等先生认为,技术的认识论和逻辑结构问题是技术哲学研究的核心。
他们呼吁“技术哲学要转向技术知识论和技术逻辑的研究”。
关于技术哲学研究的方法,由于没有特定的强大的历史传统,技术哲学研究缺少公认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手段。
从实际来看,米切姆辨别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或传统,一种是由工程师和技术专家自己创立的工程技术哲学,这种哲学着重研究技术的内在结构;另一种是人文学者创立的人文技术哲学,这种哲学着重研究和阐释技术的意义,对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后果进行反思。
工程技术哲学倾向于分析的和赞成技术的,而人文技术哲学则更倾向于解释的和批判技术的。
从理论上说,技术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仅局限于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或仅局限于从思辨的、“纯形而上学的”角度研究技术都是不够的,而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
在技术哲学研究中,处理好理论思辨和经验研究的关系极为重要,“唯理论”或“经验论”的方法都不可取。
针对“唯理论”,拉普指出:“不能无视具体的经验证据,只根据对技术的逻辑的、不变的本质的思考,演绎出技术的现实特点。
为了防止任意的和不可信的思辨,哲学分析和思考必须以有条件的事实为依据。
从这一点出发,才能进行概括。
”而针对“经验论”,拉普则指出:“技术哲学解释必须利用并努力整合于哲学传统之中[2]。
关于技术哲学的研究方法,费雷基于几十年的教学、研究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四个信条:其一,技术哲学应联合西方主流的哲学传统思考技术;其二,应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社会哲学等学科的范畴,能够阐明技术现象;其三,技术哲学在理解何为合法的哲学方法时应该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其四,一种全面的、批判的、多元的技术哲学研究方法对认识技术和制定有关的社会政策是有益的。
关于技术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从技术的文化环境看,随着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的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如果说过去人们蜷缩在防空洞中,那么现在人们畅游在网络中。
伊德认为,技术哲学研究必须应对这种文化环境的变化,反思当代技术世界的新问题,而不能仅是继续研究与埃吕尔、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相同的主题。
从技术自身看,随着全球电子媒介基础设施及其文化的发展,米切姆认为,现代技术(与背景分离化)正在被一种新的“元技术”(meta—technology)取代。
元技术正以虚拟的形式重新使分离的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米切姆指出,“过去二十年,技术哲学努力思考我们做的技术,下一个二十年必须努力思考我们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元技术。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角度,杜尔宾则呼唤行动主义。
杜尔宾说,虽然需要理论的进步,但更需要的是在解决技术社会的现实问题上取得进步;虽然理解技术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围绕它们的有关的社会问题做些什么[3]。
三、技术哲学研究的定位:建立一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中外技术哲学研究大致经历了30年左右的系统努力,虽然成果颇丰,但作为一门学科仍未进入“常规科学”阶段,仍处于哲学研究的边缘,仍未产生明显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针对这种困境,为了适应当今技术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促进技术哲学研究的繁荣,中外技术哲学家对技术哲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譬如:spt 前主席皮特主张加强技术认识论研究,通过科学哲学之门融人哲学主流;拉普建议研究技术变革的动力学;伦克和罗波尔主张建立一门“跨学科的实用主义的技术哲学”;费雷建议,技术哲学应联合西方主流的哲学传统思考技术;伊德认为,技术哲学研究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技术文化环境,反思当代技术世界的新问题;米切姆指出,必须努力思考我们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元技术(meta—technology);杜尔宾则呼唤行动主义,呼吁技术哲学家走进行动主义的领域,加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列中来;陈昌曙先生提出,技术哲学研究必须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础研究和应用。
这些建议凸显了两个“问题意识”。
其一,技术哲学研究如何融人哲学主流;其二,技术哲学研究如何切近社会现实。
这两个“问题意识”的确应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技术哲学研究的“定向仪”,应是我们思考技术哲学研究如何定位的根本指针。
更重要的是,这样学科主题的定位,不仅使技术哲学研究在整个现代哲学体系中有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价值,而且也使它真正切近社会现实。
一方面,马克思在现代哲学的起始处要求“哲学家不仅要研究如何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改造世界”。
马克思提出的这项现代哲学研究任务至今远未完成。
可以说,要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大力发展如此定位的技术哲学研究。
而且由于在中外哲学史上,“自然改造”或“造物”的主题始终是缺失的,所以技术哲学研究如此定位就更有价值。
另一方面,如马克思所说,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
”所以,以这种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哲学必然能真正切近社会现实。
综上所述,技术哲学要融入现代哲学的主流必须定位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
事实上,当前欧美技术哲学的发展已经有走向这一定位的端倪。
与经典技术哲学家相比,美国当代技术哲学家伯格曼、伊德和费恩伯格都更加走向现实的感性的生活世界。
伯格曼发现当代生活中存在着“装置范式”(deviceparadigm),伊德揭示了技术制品与人的中介联系(relationsofmediation)、他性联系(alterityrelations)和背景联系(backgroundrelations)[4]。
两人都专注于日常生活,但都没有关注产生技术装置或技术制品的技术实践活动。
比较而言,费恩伯格更关注技术实践领域,他的“工具化理论”(instrumentalizationtheory)就是描述技术制品成为社会的适用工具的实践过程。
当前,这种向现实的感性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在欧美技术哲学界已发展成为一场“经验转向”运动。
它主张,技术哲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对技术“内部”的认识,“必须基于对技术实践本身的理解,即技术制品是如何被设计、开发和生产的。
”目前,“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还是初步的,可以预见,其进一步的发展必将指向技术实践论本身,必将使技术实践论研究凸显出来。
因为只有这样,技术哲学才能从“关注技术制品使用者阶段(theuserphase)转移到关注其设计、开发和生产阶段”,才能真正打开“全新的研究领域”。
这也意味着,这场在欧美兴起的“技术哲学经验转向”只有彻底地走上“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之途,方能实现其目标。
参考文献:[1](美)路易斯·享金,信春鹰等译.权利的时代[m].知识出版社,199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3](美)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郑成良.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