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做动词和名词做状语的区别
文言文——古汉语名词做状语详解2009-10-23 10:44:44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5294次评论:0条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
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常见类型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析: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练:“项伯乃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2、表态度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如: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析:我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练:“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3、表工具、方式(依据)。
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如: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析: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2、“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按照法律判斩首之罪”。
4、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
5、表动作趋向可译为“向(往)……”。
例如: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
一.要看谓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名词和谓词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就是主谓结构;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
如:“吾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中的“父事丞相”,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意思就是“父亲侍奉丞相”,这显然与原来的句意不同。
应该理解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像对待父亲一样地侍奉丞相”。
所以,这里的“父”就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二.要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
因为,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都不能作主语,这是无可置疑的。
文言文词类活用(推荐完整)
• 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
六、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 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将它看作 什么”的用法。其特点,仍然是形容词、名
词后面带宾语,形容词、名词作动词用。
•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四、动词的活用 1、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时,
动词用作名词,如:一屠晚归
2、动词在“之”“其”后充当中心 语时,动词作名词用。如:燕赵之
收藏,韩魏之经营。
• 3、动词连用,主谓或动宾
3动词为动用法
(也叫“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就是
句中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为……怎么样”
• 例:
的意思)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 国可乎?
词类活用
• 在古汉语里,“实词”:名词、 形容词、动词,在一定的语言 环境里,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 而灵活运用,叫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 1、普通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 词前面,不作主语作状语。
• (1)、表示特征状态(比喻式): • 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
佩公。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示态度:
• 例: •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3)、表示出处:
• 例: •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赵襄王郊迎甘罗。
(4)、表示工具
• 例: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得佳者笼养之。
2、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 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 (1)、“岁”、“月”、“日” 等时间名词作状语:
译为使动式:使之为客,而要译为意动 式——以之为客。即把他当作客人看待。 加多“看待”或“处理”进行补充。所以 对这样的句子从形式习惯上划为意动式。
古文中名词的语法功能
古汉语名词的语法功能一、充当主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常作为主语出现在句子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被描述对象。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德经》)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二、充当谓语虽然名词通常不作谓语,但在古汉语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名词也可以作为谓语使用。
例如: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赤壁之战》)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三、充当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常作为宾语出现在句子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或事物的名称。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功而告诸人。
(《论语·学而》)寡人愿安承教。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四、充当定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为定语修饰其他名词或代词,限定其所属或特征。
例如:盖有穷乎孟德之诗。
(《出师表》)一丝风皆刺人之肌。
(《赤壁赋》)五、充当状语在古汉语中,名词也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或结果。
例如:皆顿首再拜走迎。
(《卖油翁》)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六、充当补语在古汉语中,名词还可以作为补语补充说明动词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当使载肉我背,涉血我足。
(《报刘一丈书》)七、表达领属关系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表示事物之间的领属关系,表示某物属于某人或某物的归属。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
(《卖柑者言》)八、表示时间、处所在古汉语中,名词也可以表示时间或处所,用来限定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例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九、表示工具、方式在古汉语中,名词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方式。
例如:造箭者先立矢。
(《列子·汤问》)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以上是古汉语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名词在古汉语中虽然不如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活跃,但其在句子中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句中的“人立”构成的就不是主谓关系,而是表明那横在道上的狼站立的方式。
名词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名词作状语
2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 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当作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 或事物来对待。翻译成“像对待……那样” ……那样 或事物来对待。翻译成“像对待……那样” ……当作 当作” 或“把……当作”来看待 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 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三》 士,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三》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陛下父事天, 事地, 养黎民。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 鲍宣传》 鲍宣传》
三、时间名词作状语 1普通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 郑伯克段于鄢》 辛丑,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郑伯克段于鄢》 缒而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 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 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 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 》 2古汉语中时间名词岁、月、日、时的用法 古汉语中时间名词岁、 时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日、月、时置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 的经常性,具有日日、月月、岁岁、 的经常性,具有日日、月月、岁岁、时时 地意思。例如: 地意思。例如:
思考: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思考:狼速去!不然,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4表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在……从…… 表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在……从 向…… 秋,楚客聘于晋,过宋。大子知之,请野 楚客聘于晋,过宋。大子知之, 享之。公使往,伊戾请从之。 左传襄公 享之。公使往,伊戾请从之。《左传襄公 二十六年》 二十六年》 舜劝民事而野死。……冥劝其官而 冥劝其官而水 舜劝民事而野死。……冥劝其官而水 ……稷劝百谷而 稷劝百谷而山 国语鲁语四 鲁语四》 死。……稷劝百谷而山死。《国语鲁语四》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读若驴,古时祭祀 居而谷汲者, 读若驴, 腊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 五蠹》 名)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2.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3.名词的使动用法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2.形容词用作意动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小例子
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
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
18、下临无地(方位名词“下”,作动词“临”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往下)《滕王阁序》
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
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
21、一夫夜呼(名词“夜”作“呼”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
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举例
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1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名词“夜”充当“驰”“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鸿门宴》
13、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夜”充当动词“望”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
14、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
25、内外多置小门/使不上漏/雨泽下注/东犬西吠/前辟四窗(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以下“三位”、“三动”和词的活用是笔者对常见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归纳。
一、“三位”“三位”指词在句中的位置,主要有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介宾短语作补语译作状语。
1.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
猿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
”(《史记?陈涉世家》)这里的“人、云、景、狐”都是名词,译作“像人、像云、像影、像狐”,在句中作状语,这种用法,修辞的意味非常浓厚。
(2)表示对人的态度。
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及(《孟子?万章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工具。
舜勤於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童子隅坐而执烛。
(《李记?檀弓上》)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4)表示时间。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隐公元年》)夜追而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左传僖公三十年》)2.动词用作状语用作状语的动词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动词用作状语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动词谓语连接,这种情况比较多。
例如:坐而假寐。
(《左传宣公二年》)子路拱而立。
(《论语?微子》)箕踞以为。
(《战国策?燕策》)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在词序上和连动式一样,在意思上和连动式不同,连动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后的行为,不分主次。
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的,有主有次。
3.介宾短语作补语译作状语(例略)二、“三动”三动是指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被动用法。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庄公使姜氏吃惊。
赤壁赋名词作状语
赤壁赋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指的是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在《赤壁赋》中,也有一些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以下是一些例子及分析:
1.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其中“西”和“东”是方位名词,在此处作状语,分别修饰“望”这个动词,表示“向西”和“向东”望去。
2. “顺流而东也”:其中“东”是方位名词,在此处作状语,修饰“流”这个动词,表示“向东”漂流。
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其中“舞”和“泣”是动词,“幽壑”和“孤舟”是名词,在此处作状语,分别表示“在幽谷中”和“在孤舟上”。
4. “侣鱼虾而友麋鹿”:其中“侣”和“友”是动词,“鱼虾”和“麋鹿”是名词,在此处作状语,表示“以鱼虾为伴侣”和“以麋鹿为朋友”。
这些名词作状语的例子,在《赤壁赋》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具体。
同时,也体现了古汉语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方式。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状语与连动式
形式上,动词作状语与连动式一样,但 意义不同。连动式,动作一先一后相继发 生,不分主次:动词作状语,动作同时发 生,前者为次,后者为主,是修饰与被修 饰的关系。如: “援桴而鼓”是连动式, “笑而受之”是动词作状语。
附论:动词作状语
动词带上宾语后也右以直接作状语。如: 项王按剑而忌。(史)——按剑 樊哙侧其盾以撞。(史)——侧其 盾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
椎 不然 ,将杖杀汝。(中山狼传)——杖 翻译格式:“用——” 吾义固不杀人。(墨子)——义 予分当引决。(指南寻后序)——分 翻译格式:“按——”
2、表示对宾语的态度
这是把动词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 作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 待。理解时,除保留该名词的意义外,还 要增加“像对待……一样地”、“把(宾 语)当作……”或“用对待……态度”等词 语。
5、表时间
(2)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田单兵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 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日”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翻译格式: “一天一天地、一天比一天” (3)表示对往事的追溯 日起请夫环,执事弗义,弗敢复也。(左) 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左) “日”常用在句首。翻译格式:“往日、从前”
1、表示行为的动作的工具和依据
Hale Waihona Puke 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动作 行为进行时所凭借的工具或依据。表示工 具时一般含有“用……”之意,表依据时则 含有“按照……”或“依据……”之意。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其中的“箕畚” 表工具; “失期,法皆斩。”其中的“法”表依据。
古代汉语--10词类活用(2)
思考: 少时,一狼迳去, 思考:“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 聊斋志异· 前。”(《聊斋志异·狼》)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1)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例如: )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例如: 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 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 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凡是形容词或名 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 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 (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 )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 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如连词“ 只连接谓词性成分, 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 此名词用“ 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 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 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 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 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 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 果出现其他词,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 果出现其他词,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 、名词、 ”“可”“足”“欲 等能愿动词后面, “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 则活用为动词。 则活用为动词。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 子谓公冶长 论语·公冶长》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舟楫者 ——“水” 本是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 水 本是名词,受助动词“ 动词,意思是游水。 饰,可知已活用为 动词,意思是游水。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一一般的词类活用一名词的一般活用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①表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2、名词活用为动词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①名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统一不日,其盟渝也; 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下大雨④“而”“则”前后的名词客逾庖而宴吃饭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1、活用为动词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素善留侯张良跟…交好2、活用为名词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动词或数词或介词或之、其+形容词—→谓语+宾语或介词+宾语积善成德善行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作用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三动词的一般活用基本结构:名词或形容词或之、其+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动词+宾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则其至又加少矣来到这里的人四数词的活用基本用法:数量词用作定语活用用法:1、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活用为形容词作定语或谓语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全、满二三其德主谓倒装不专一,不忠诚3、活用为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二特殊的词类活用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主语+使+宾语+活用词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长肉会盟而谋弱秦使……减弱谨拜表以闻使……知道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①名词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当作+活用词②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活用词吾从而师之以……为老师成以其小,劣之认为……猥劣三动词的为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主语+为+宾语+活用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自己为自己的诗歌作序三注意事项1、词类活用是古汉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用法;随着几千年的语言发展,现代汉语中的兼类词的各个词性都是基本用法;2、使动用法主要侧重在使不带宾语的词语尤其是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并使宾语具备一定的特点;意动用法侧重展现人的心理状态;为动用法主要展现施动对象为受动对象做什么;3、例:项伯杀人,臣活之;翻译1: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命;按活用词的单个解释套用翻译2: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 按活用词的意义变通为什么翻译2要比翻译1通顺就在于单个解释活用词与在句中翻译活用词有不同,主要遵循文言翻译的“达”和“雅”的原则;练习:一、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状况与众不同的一项;1、A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D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2、A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B操乃……引军北还;赤壁之战C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3、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D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崤之战4、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B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C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D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5、A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B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C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6、A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C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06江苏卷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A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B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8、A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B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D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采草药9、A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崤之战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C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D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10、A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B时赵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D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11、A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B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C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2、A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世家B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C侍中侍郎郭攸之……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13、A入不敷出B风餐露宿C幕天席地D车载斗量14、A火尚足以明也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世之奇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5、A渔人甚异之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6、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以愚黔首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7、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C齐威王欲将孙膑B孔子登东山而小鲁D春风又绿江南岸18、A用心一也B士大夫之族,不耻相师C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D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9、A秋毫不敢有所近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C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D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史记李将军列传二、20、选出下列成语中加点词词类活用判断归类正确的一项⑴大快人心⑵额手称庆⑶人人自危⑷完璧归赵⑸不耻下问⑹继往开来⑺空穴来风⑻自相鱼肉⑼虎踞龙盘⑽吐故纳新⑾驾轻就熟⑿息事宁人⒀珠联璧合⒁食不甘味⒂土崩瓦解⒃不药而愈A⑵⑻⒁⒃/⑴⑷⑿/⑹⑽⑾/⑺⑼⒀⒂/⑶/⑸B⑴⑻⒁⒃/⑵⑷⑿/⑹⑺⑽⑾/⑼⒀⒂/⑶/⑸C⑴⑷⑿/⑵⑼⒀⒂/⑵⑻⒁⒃/⑹⑽⑾/⑶/⑸D⑵⑻⒁/⑴⑷⑿⒃/⑺⑼⑾⒀/⑹⑽⒂/⑶/⑸参考答案:1、CA、B、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2、DA、B、C均为名词作状语;D活用为动词;3、CA、B、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4、CA、B、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5、DA、B、C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为名词的使动6、DA、B、C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为名词作状语7、BA、C、D均为名词作状语,B为名词活用为动词8、CA、B、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9、AB、C、D均为意动用法,A为使动用法10、BA、C、D均为使动用法,B为意动用法11、DA、B、C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均为形容词的活用,且活用的结果均与动词有重大关系;D为动词活用为名词;12、BA、C、D均为形容词作名词,B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3、AB、C、D均为名词作状语,A为动词活用为名词14、AB、C、D均为形容词作名词,A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5、DA、B、C均为形容词意动用法,D为形容词使动用法16、16、AB、C、D均为形容词使动用法,A为名词作状语17、BA、C、D均为使动用法,B为意动用法18、AB、C、D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活用的结果均为动词;A为数词活用为形容词;19、BA、C、D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活用的结果均与动词有重大关系,B中“泣之”有“为它们哭泣”之意,是动词的为动用法;20、A⑵⒁⒃⑻为名词活用为动词;⑴⑷⑿为形容词使动用法;⑹⑽⑾为形容词作名词;⑺⑼⒀⒂为名词作状语;⑶为形容词使动用;⑸为形容词意动用法。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
动词在后,都能发出动作。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引起误解。例如:
01Biblioteka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02
例① “人”作“立”的状语,正确的语义应是:有一只狼挡住了去路,像人似的站着啼叫。如果把“人”字看作主语,就会译为:有一只狼挡住了去路,一个人站在那里啼哭。这错了。那么应如何辨别?
(苏秦列传)—以臣子的身份侍奉秦国。 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报任少卿书)
说明:表待人态度或方式的名词状语,有时可译为“像…一样地怎么”(如“像对待倡优似的畜养我”),就翻译后的文字而言,似乎与“表比拟”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是不同的:一是描述动作的特征;一是描述待人的方式、
态度。试比较“以身翼蔽沛公”和“倡优畜之”的不同。前者描述主语发出的“蔽”的动作特点,有带宾语,后者描述主语“畜之”的方式、态度,也带宾语。
试比较“椎杀晋鄙”和“公子怒,将鞭之”结构区别。前句名词“椎”修饰“杀晋鄙”,名词作状语,后句“鞭”带宾语“之”,名词活用作动词。虽然翻译时都是“用铁椎(鞭子)杀(抽打)”,但前句“杀”这一语义出自句中动词 “杀”,后句则是名词“鞭”的动化义。
04
—用船运来。
05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01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着粮食像影子那样相随从。
01
表示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02
把宾语所标示的人或事物当成名词状语所标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含有“把…当作某某”或“像对待…一样”。名词状语多以表示职务或身份义为主。动词后带宾语,动词多与待人的方式、态度有关,宾语多为表人名词。例如:
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沛公军霸上”,军,驻军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发芽“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用脚踢“项王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发“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穿衣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对着“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吹拂,滋润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1)动+名,如驻军 (2)介+名+动,用蹄踢 (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一狼洞其中(《狼》) 洞:“打洞”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二) 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像人一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用对待客人的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
译为“用……”,“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予分当引决”,按照道理“其势必不敢留君”,按照那情势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例解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例解一、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状态。
文言中常常用名词作比喻来形象地描述行为动作的方式、状态,实际上是用名词作状语。
这类状语一般译为“像……一样(似的)。
”1、《狼》中“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没多久,一只狼干脆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
)句中名词——犬,修饰动词——坐,作状语,犬坐,译为像狗一样地坐着。
2、《小石潭记》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谭西南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如游蛇那样爬行,忽现忽隐,都能看见。
)句中名词——斗、蛇,分别修饰动词——折和行,作状语。
斗折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译为像蛇那样爬行。
3、《中山狼传》中“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有一只狼挡在路中,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句中的名词——人,修饰动词——立,作状语。
人立译为像人一样直立。
4、《冯婉贞》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
”(拿着刀带着盾,像猿猴那样敏捷地进攻,像鸷鸟那样勇猛的搏击。
)句中名词——猱、鸷,分别修饰动词——进和击,作状语,译为“像猿猴那样敏捷地进攻,像鸷鸟那样勇猛的搏击”。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听到这话之后,袒露上身,背着荆条通过蔺相如宾客的指引到蔺相如家请罪。
)句中名词——肉,作状语,修饰动词——袒,但不是比喻方式,肉袒,译为上身袒露着。
若按比喻方式去理解,肉袒将译为像肉一样袒露,既让人费解,也讲不通,这种情况要注意结合文章整体,来美化翻译语言。
二、表示对人或物的态度。
表示对人态度的名词状语的含义,就是对动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态度,通过名词状语表示出来。
这类状语一般可译为“像对待……那样地……”或“把……当作……”的意思。
1、《孙子吴起列传》中“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齐将田忌不仅赞赏他,而且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
)句中名词——客作状语,修饰动词——待。
客待之,就是用客礼有待他,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
如何区分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作动词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B、铸以为金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
此题编者也认为其中的“瓮”“绳”为名词作状
语,否则这个题干就是错误的。
二、认为“瓮”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中新教材优秀教
案· 高一语文》(下)(任志鸿主编,南方出
版社2004年版)和《古代汉语词典》(曾林
编,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等书。
我认为,第一种看法认为“瓮”是名词作状语是
不妥当的。
《学生古汉语字典》把“瓮”释为名词作状语,把
“牖”释为“窗户”,是一个名词。而名词作状语的
状语,反之,则为名词作动词。
⑾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⑿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⑾句“舟”前另有主语“余”,
动作“行”由主语“余”发出,故
“舟”作状语。⑿句“舟”前没有
主语,动作“行”由“舟”发出, 故“舟”作主语。
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1. 左右欲刃相如 2. 一狼洞其中 3. 今王鼓乐于此 4. 沛公欲王关中 5.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6.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 7. 道不通,天又大风 8. 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 9. 柱以白碧,砌以青玉 10.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1. 豕人立而啼 12.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3. 其后,秦稍蚕食魏 14.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5.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16.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7.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18.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附
《过秦论》一文,其中有云:“然陈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现象例析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古代汉语)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名词作状语是文言语法词类活用的一种现象。
按说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一、名词作状语的特点1、这个名词后面一定是一个动词,但又不是这个名词做出的动作,只是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例如: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其中的名词“步"是指后面动词“走”的方式,做“走”的状语.2、这个名词不做主语,只是表明后面动作的性状、处所、方向或使用的工具.二、名词作状语的分类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普通名词做状语(1)表示比喻,也就是拿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写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可译作“像……一样"“跟……似的”。
例如: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名词“人”,修饰动词“立而啼",比喻“立而啼”的状态,译为“像人一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在面前".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也就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可译作“当作……对待”“用待……的态度"“像待……似的”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事之”,“当作兄长来对待他”。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隶使”“当作奴隶使唤”。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在……”“向……”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现象例析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古代汉语)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名词作状语是文言语法词类活用的一种现象。
按说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
一、名词作状语的特点
1、这个名词后面一定是一个动词,但又不是这个名词做出的动作,只是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例如: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其中的名词“步”是指后面动词“走”的方式,做“走”的状语。
2、这个名词不做主语,只是表明后面动作的性状、处所、方向或使用的工具。
二、名词作状语的分类
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普通名词做状语
(1)表示比喻,也就是拿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写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可译作“像……一样”“跟……似的”。
例如: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名词“人”,修饰动词“立而啼”,比喻“立而啼”的状态,译为“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在面前”。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也就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
人,当作用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可译作“当作……对待”“用待……的态度”“像待……似的”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事之”,“当作兄长来对待他”。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隶使”“当作奴隶使唤”。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
“在……”“向……”例如: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
例如:
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活板》)“火令药熔”,“用火让药熔化”。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促织》)“力叮不释”,“用力叮着不放”。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隧入”“用打洞的办法进入”。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促织》)“笼归”“用笼子装着拿回家”。
2、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
例如:
(1)时间名词“日”“月”“岁”充当状语,有“岁岁”“月月”“日日”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或经常性。
例如: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孟子·滕文公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伤仲永》)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则》)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
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旦”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
(2)时间名词“日”充当状语,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
例如:
事日急。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时间名词“日”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做状语,当“往日”讲,表示追溯往事。
例如:
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
(《左传·成公十六年》)
3、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一般翻译为“向+
方位名词,例如: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南指”“向南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方位名词“西”,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方位名词“前”,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