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之名”与老哈姆雷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之名”与老哈姆雷特

摘要:老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一剧中唯一一个没有以实在形象出现的角色,但他对哈姆雷特的复仇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拉康精神分析的理论,通过哈姆雷特复仇自我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老哈姆雷特实际上是哈姆雷特象征的父亲。

关键词:老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父亲之名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的复仇延宕行为和他的性格,作品中突出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的戏剧观等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但对于老哈姆雷特的形象,除了从宗教的角度或戏剧结构设置的角度有较少的关注之外,研究这个人物对于哈姆雷特自我发展的重要作用却是空白。本文就从这一角度,运用拉康精神分析中的理论――“父亲之名”,对老哈姆雷特的特殊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深入地把握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为作品的深入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父亲之名

精神分析学非常重视主体的童年生活,其实也就是重视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根据儿童心理学的观察发现:儿童一般都是先依恋母亲,然后才出现崇拜与认同父亲的阶段。这一点在男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说明实际生活中确有此

种转变发生。因此,弗洛伊德曾借助著名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恋母仇父)的故事来说明这一问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俄狄浦斯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界定,俄狄浦斯情结是幼儿主体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一组

爱与恨的无意识欲望。在“正常”的形式中,父母中被爱的欲望的一方与主体的性别相异,而与主体相同性别的一方,则成为主体恨的欲望的对象。俄狄浦斯情结是无意识中最基本的自我冲突形式,仇恨父亲,爱恋母亲是男孩子的天然倾向。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浓厚的生物学倾向,他的理论备受诟病。拉康虽然一再宣称“回到弗洛伊德去”,但他还是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俄狄浦斯情结概念。

拉康认为,无论幼儿主体的性别如何,他(她)总是对母亲

产生爱的欲望,而父亲总是会成为幼儿的竞争对手。拉康俄狄浦斯情结分为逻辑上的三个阶段(不是时间上的),而要把握这种分类,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拉康如此分类的标准,这就需要引入一个概念――“菲勒斯”。

菲勒斯是拉康理论中关键的几个核心概念之―。要想讲清楚这一概念,要从欲望概念着手。人是欲望的载体,是一种

欲望主体,这是拉康关于欲望的基本观点。简单地说,“欲望

与意识或心理活动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它并不朝向一个具

体的确定的现实对象”[1]。就母婴关系而言,婴儿欲望的对象并不是母亲,而是其他东西。为了得到母亲的爱,婴儿往往会

想尽办法来取悦母亲。从根本上说,要想真正取悦母亲,首先

要知道母亲欲望着什么,其次,就去成为母亲欲望的那个东西。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拉康称儿童的欲望是欲望满足母亲欲望

的欲望,因此是一种欲望的欲望。而这种婴儿与母亲的欲望共同指向的就是“菲勒斯”。

菲勒斯是一种象征符号,代表了一种缺乏,是关于缺乏的

能指。因为欲望的根本对象就是一种缺乏,而且缺乏作为主体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动力因素起着根本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实践科学,理论是围绕实践的。在关于菲勒斯的问题上,拉康指出,在主体(儿童)的成长历史中,菲勒

斯作用与功能的发现,完全得益于分析实践的观察。围绕着象征符号菲勒斯,拉康阐述了其关于俄狄浦斯时期的理论。根据菲勒斯扮演的角色不同,他把俄狄浦斯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菲勒斯处于母婴关系的想象三角形的核心位

置上,这时父亲还没有完全介入。如前所述,菲勒斯是母亲欲

望的能指,儿童为了取悦母亲,其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成为菲勒斯。“如果母亲的欲望是菲勒斯,为了让她满意,儿童愿意成为菲勒斯。”[2]对于儿童来说,成为菲勒斯,不仅可以满足母亲的

欲望,从而得到母亲的爱,而且同时也满足了其本身的欲望;反之,不成为菲勒斯,就童味着得不到母亲的爱。在儿童的想象维度中,母亲并不拥有菲勒斯。正因为此,他才想成为菲勒斯,以便去满足母亲的欲望。分析经验显示,儿童很早就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为什么母亲没有它呢?在儿童看来,那是因为父亲剥夺了它。

在第二阶段,父亲作为母亲的剥夺者介入母婴关系。剥夺其实是对象之缺乏的一种表现形态。剥夺母亲的欲望能指,也就是禁止母亲享有其欲望的满足。父亲禁止母亲,并不是指一种直接的现实行为。它是以一种音信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以说“不”的形式表现出来。面对父亲说出得“不”字,儿童再次面临了一种选择:接受剥夺还是不接受剥夺?如果接受剥夺,那就意味着主体(儿童)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如果不接受剥夺,那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儿童去认同父亲。

在第三阶段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儿童离开母亲,转而倒向父亲。关于俄狄浦斯情结中父亲具有什么样的功能问题,拉康引入一个新的术语“父亲之名”。儿童之所以认同父亲,那是因为,父亲拥有菲勒斯。一方面,他代表了象征化了的法与规则,另一方面,菲勒斯作为缺乏的能指,恰恰是任何象征化活动的基础。“因为且仅仅因为他是法的持有者或支持者(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父亲才表现出他拥有菲勒斯。”[3]而且,正是因为父亲拥有菲勒斯而不是菲勒斯本身,才能保证儿童

认同父亲之后,儿童仍然有可能成为菲勒斯。俄狄浦斯情结的出路,就是儿童与父亲认同,“这种认同被称为自我理想”[4]。弗洛伊德理论中主体欲望谋杀的父亲,也被拉康解释为:不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父亲,而是一种象征父亲。象征父亲也就是代表法与规则的父亲。同样,谋杀父亲也不是说真的杀了父亲,而是儿童去认同父亲,取而代之,从而自己成为代表法的权威。

二、实在的父亲

(一)亡魂父亲

老哈姆雷特即哈姆雷特的父亲,是《哈姆雷特》一剧中唯一一个没有以实在形象出现的角色,但其在剧中的重要意义却不言自明,他不仅是复仇情节的起因,是复仇行为开展的主要依据,更关键的是,在哈姆雷特复仇意识的产生、复仇决心的坚定以及复仇行为的实践中,老哈姆雷特始终引导着哈姆雷特的走向。

老哈姆雷特以亡魂的身份三次出现在剧中。首次出现在第一幕第一场。它在凌晨时分出现在城墙上,身穿讨伐挪威王时的铠甲,脸上的怒容活像当初击溃波兰人时的神气,用军人的步伐走过,却始终一言不发。

第一幕第五场,他与儿子哈姆雷特第一次见面,鬼魂告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