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工与李叔同》

合集下载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设计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设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体操——兵操〉,并探讨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及形成状况的原因,并将其与我国不同时代作品进行比较,尝试理解这些作品风格及特点之间的不同。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着重聆听歌曲《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并演唱歌曲《送别》,《教我如何不想她》、歌曲《同桌的你》,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及变化,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简单述说“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能简要地说出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歌曲《体操———兵操》上。因为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
四、教学资源
(一)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阅读和理解。
(二)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搜集中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如:文字上可从网络中,生活中,游戏中,其余教科书等各个方面上运作),同时教师也应当从此类方向上着手进行搜集,课堂资源中应当有部分数量的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李叔同和沈心工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两位重要音乐家和文化人。

他们以其创作的歌曲在中国音乐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介绍他们各自的音乐成就,以及一些他们合作创作的代表作品。

一、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李叔同(1902年-1996年),原名李炫堂,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李叔同主张结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古典音乐风格,将中国音乐推向了新的高度。

李叔同在创作上非常积极探索,在民歌、器乐曲、交响曲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的音乐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入思考,这也是他一直受到广大听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李叔同以《黄河大合唱》而闻名于世。

这是他与乡土文化学者舒同合作创作的一部合唱交响曲,于1938年完成。

这首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意志和坚毅精神,曾在抗战时期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音乐战士”。

除了《黄河大合唱》,李叔同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黎明前的黑暗》、《龙船曲》等。

这些歌曲既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音乐的技巧和美学。

二、沈心工的音乐成就沈心工(1915年-1988年),原名沈福洪,浙江宁波人。

他是中国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对于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沈心工在音乐教育领域有着突出的成就。

他先后毕业于苏州太平洋音乐学校和上海音乐学院,后来在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担任教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

沈心工致力于将西方音乐知识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提升了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

在作曲方面,沈心工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曲目,也有受西方古典音乐启发的作品。

他以其曲调优美、意境深远的作品而备受赞誉。

沈心工与李叔同合作创作的歌曲也是他们音乐生涯中的亮点之一。

三、李叔同与沈心工的合作代表作品李叔同和沈心工在音乐创作上进行了多次合作,他们的合作代表作品包括《奴隶船》、《和平之歌》等。

《奴隶船》是李叔同和沈心工共同改编的一首由黑人音乐家所创作的曲目。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送别》《竹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3.了解、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他们对学堂乐歌所做的贡献。

4.通过学习,体验怎样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内容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教学重点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看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听听里面的主题歌是哪首歌曲?(播放视频)师:刚才大家不约而同说出影片的主题歌是你们所熟悉的歌曲《送别》,那我们一起来唱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在老师伴奏下学生将歌曲演唱了一遍,并请学生说出其感受)师:为什么大家会有忧伤、别绪的感觉呢?请再听一遍歌曲,重点xxx 音乐的基本要素、歌词及歌曲含义(复听歌曲,听后师生一起分析。

)二.歌曲分析(课件大屏幕显示)A.歌曲: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

节奏舒缓,速度中等,分“起、分、合”三段,即A(a-b)-B(c-b)-A(a-b)的形式。

b的一再重复,词曲的完美结合,使萦回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B.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

以写景触情,“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但人在离别时倍感凄凉。

歌词与旋律间的回环往复配合,加深了魂牵梦饶的离情别意。

C.含义:写出离别者的一种通感。

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索。

1914年问世至今仍在流行传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三.走进学堂乐歌1.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送别》的词曲作者和它的出处?师:(通过学生回答后师做小结)它属于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学堂教唱的歌曲,是伴随着社会变革而诞生.它的出现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确立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摘要:
1.李叔同和沈心工的简介
2.李叔同和沈心工的合作
3.他们的代表作品
4.影响和贡献
正文:
李叔同,原名李凌寰,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书法家、画家等多重身份的神奇人物。

他出生于清朝末年,自幼聪颖过人,喜好文艺,后来曾留学日本,学习音乐和美术。

他在音乐上的造诣极高,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沈心工,原名沈炳坤,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也是李叔同的好友和合作伙伴。

他出生于清朝末年,自幼喜好音乐,后来也曾留学日本,学习音乐。

他在音乐上的造诣也非常高,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李叔同和沈心工的合作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共同创作了许多歌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黄河大合唱》。

这首歌曲是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歌曲以宏大的音乐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精神,是中国现代音乐的经典之作。

除了《黄河大合唱》外,李叔同和沈心工还共同创作了许多其他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白毛女》等,这些歌曲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叔同和沈心工的音乐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内涵,也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内容:1. 欣赏: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2. 知识:学堂乐歌3.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二.导入新课:1.导言: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

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2.名人名言:时代音调既不是同时代某些作曲家所创作的曲调总和,也不是对音乐某个作曲家的几首歌曲的音调的赞誉,而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在音乐上的准确概括,并且要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

-----吕骥3.出示课题:三.新课教学:1.沈心工沈心工(1870—1947)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上海人。

1901年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师。

后赴日本短期留学考察。

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年回国任教。

在日本时即开始编写乐歌。

他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唱。

辛亥革命时期,编有《革命军》等歌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其代表作有《黄河》、《革命必先革人心》、《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铁匠》、《竹马》、《雁字》、《卖布》、《赛船》等。

2.《体操----兵操》这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

26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

26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

拓展与探究

一、下面的学堂乐歌你熟悉吗? 大家一起来唱一唱,这肯定会使 你与长辈们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 这首歌自1914 年问世以来, 被传唱了将近 一个世纪!它 仅有十句唱词, 八个乐句,利 用美国奥德威 一首通俗歌曲 的旋律填词而 成。就是这样 一首看似寻常 的歌曲,差不 多将近一个世 纪,一直在人 民(特别是青年) 中流行、传唱。 这首歌的主题 写的是“送 别”,写出了 离别者的一种 通感。
三、除了沈心工、李叔同之外,你还能从有关 资料中找到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吗?

为了积极推行新音乐教育的发展,在 短短几十年间,应经涌现出一批主要 从事学堂乐歌的编订、出版者,以及 在当时各类新学堂中具体进行音乐教 学工作的音乐教师。他们之中大多曾 远赴国外专学音乐课程,考察其音乐 教育。除了沈心工和李叔同之外,还 有曾志忞、李剑虹、辛汉、华振、冯 梁、叶中冷等。此外,积极通过文字 写作的方式热情扶持、关心学堂乐歌 的发展以及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的有: 梁启超、王国维、汤化龙、陈世谊等。 当然,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出过留学, 也积极投入了学堂乐歌的活动,如吴 怀疚、邹华民、胡君复、华航琛等。
国民间乐曲填词的学堂乐歌。曲调来源于 渊源流长的民间乐曲《老六板》。歌词以 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 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 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 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起来更觉亲 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
号弘一。1928-1942年,在厦门,《三宝歌》就是 在南普陀寺创作完成的。 1942年10月10日下午写 下绝笔“悲欣交集”,13日晚8时安详西逝于泉州 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李叔同和沈心工是中国音乐界的两位伟大创作家,他们共同创作的许多歌曲成为了中国乐坛的经典之作。

他们的歌曲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被广大听众喜爱和传唱。

本文将介绍李叔同和沈心工合作创作的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并探讨他们的作品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一、《茉莉花》《茉莉花》是李叔同和沈心工合作创作的一首经典歌曲,这首歌以其深情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歌曲以茉莉花为象征,歌颂了中国民族的美德和传统文化的力量。

这首歌曲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它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思想上传递出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另一首由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经典作品。

这首歌曲讲述了一个向往远方的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向往。

这首歌曲的旋律简单优美,歌词朴实感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成为了广大听众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三、《像我这样的人》《像我这样的人》是李叔同和沈心工合作创作的一首社会现实主义歌曲。

这首歌曲以其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而广受赞誉。

歌词中的“像我这样的人”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怀与呼唤。

这首歌曲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激励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探索。

四、《祝酒歌》《祝酒歌》是李叔同和沈心工合作创作的一首优美动人的歌曲。

歌曲以祝酒为线索,表达了对友谊、爱情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这首歌曲的旋律婉转动人,歌词意境高远,深深触动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以上只是李叔同和沈心工合作创作的一些知名歌曲的例子,他们的作品涵盖了多种风格和主题。

他们的音乐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音乐宝库,也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启示。

他们的创作风格独特,致力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音乐中传递情感和思想,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

总结起来,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是中国音乐的瑰宝。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必修)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节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3、认识、了解代表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教学难点:学生了解填词歌曲,尝试自主创编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CD光盘、钢琴或电子琴。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奏《送别》伴奏,学生跟唱歌曲。

并问: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课题,并介绍这是一首填词歌曲,属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跟唱较熟悉的歌曲《送别》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新授课1、学习音乐知识A、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B、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具有什么时代意义。

C、音乐家沈心工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D、音乐家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1)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自学一个问题。

(2)自学后两组学生代表分别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音乐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A、聆听《体操—兵操》(1)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2)学唱歌曲,教师钢琴伴奏(3)旋律填空练习。

(歌曲的前两句)B、聆听《黄河》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C、聆听《祖国歌》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师问:三首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它们反映出了什么时代意义?学生思考后发表个人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

李叔同与沈心工

李叔同与沈心工

学 堂 乐 歌 《 体 操
兵 操 》

【歌曲分析《】兵操—体操》
歌词虽浅显易懂却意味深长, 歌曲号召儿童们来做兵体操,强 壮身体保卫祖国,体现了强烈的 爱国主义思想。
【沈心工贡献】
1、他编辑了中国最早的歌曲 集《学校唱歌集》。
2、是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写 作歌词的作者,其乐歌题材也 较为广泛。
——
学 学堂里开设的唱歌课, 当时称为——“乐歌
堂 课”。1902年,清政府 颁布“学堂章程”,对
乐 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歌 直到1923年后,该课程
改称为“音乐课”, “乐歌”一词逐渐不用。
童 年
《歌声与微笑》
歌 《春天在哪里 》声 《七色》……《让我们荡起双桨》
《种太阳》……
探究思考—— 学堂乐歌的内容
【译文】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 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 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
课后探究
1、创作:尝试利用更多的歌曲旋律, 进行填词创作。
2、演唱:查找课本之外的学堂乐歌, 学唱一两首,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3、查找资料:收集整理除沈心工、李 叔同外,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 相关资料。
原曲名:《梦见家和母亲》
学堂乐歌的创作—多以 “借曲填词”为主,歌曲 大多根据日本、欧美等国 的歌曲曲调,填上新作的
歌词。
李 叔 同 《 送 别 》
用《送别》,或者自己喜 欢的歌曲曲调,填上一段积极 向上、有思想性、有艺术性的 歌词,并演唱给大家听。
《旅 愁》
词:犬童球溪(1879-1943) 曲:John P. Ordway(1824-1880)
学 堂 乐 歌 《 黄 河 》

学堂乐歌:《沈心工与李叔同》

学堂乐歌:《沈心工与李叔同》


• • • •
意义与影响
• 1、学堂乐歌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 的教育形式,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 • 2、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设和 音乐师资力量的培养。 • 3、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 萌芽。
知识要点 知识点梳理
《男儿第一志气高》 1、《体操——兵操》又名_________________其作者沈心 《黄河》 工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他的家、戏剧活动家。原名广侯 ,字息霜。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898年入上 海南洋公学,1905年起在日本学习西 洋画和音乐,并创办中国最早的音乐 刊物《音乐小杂志》。1901年回国, 先后在天津、上海任音乐、美术教员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 音,号弘一。
奥德维 2、由李叔同填词的歌曲《送别》的曲作者是_________。 填词 3、学堂乐歌在形式上的特点是多数为_______歌曲,少数 为创作歌曲。 《老六板》 4、《祖国歌》作于1905年,它是根据民间音调_______填 词而成。
沈心工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号 叔逵,笔名心工。上海人。 1901年任南洋 公学附属小学教师。后赴日本短期留学考 察。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 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任教。在日本时 即开始编写乐歌。他的乐歌词曲结合比较 好,内容题材广泛,歌词浅显易懂,朗朗 上口,适合儿童学唱。辛亥革命时期,编 有《革命军》等歌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思想。
李叔同
音乐作品
• 《祖国歌》1 • 《西湖》《春景》 • 《送别》
《送别》
• 《送别》曲调取自美国作曲家奥 德维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 亲》,李叔同有感于亲友离别, 与1913年在杭州填词创作了《送 别》这首学堂乐歌。歌曲表达了 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情与景。 •1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六章,主要详细内容为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及生平介绍。

具体包括: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长城谣》等作品,以及李叔同的《送别》、《青春舞曲》等作品。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两位音乐家的艺术成就,感受他们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难点: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钢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沈心工的音乐风格。

2. 讲解(10分钟)详细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分析他们的音乐作品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送别》为例,分析李叔同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和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作品(如《长城谣》、《青春舞曲》等)的音乐特点。

5. 课堂互动(10分钟)6. 情感教育(5分钟)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与李叔同生平简介2. 音乐作品特点及艺术价值3.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与李叔同的《送别》在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2. 答案要点:从旋律、节奏、民族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自主了解其他音乐家的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环节3. 课堂互动与情感教育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摘要:
1.李叔同和沈心工的简介
2.李叔同和沈心工的合作背景
3.两人创作的歌曲及其特点
4.这些歌曲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李叔同,原名李凌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和书法家。

他出生于清朝末年,自幼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对于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心工,原名沈炳坤,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

他与李叔同有着相似的背景和兴趣,两人因此结为了好友,并开始了音乐上的合作。

李叔同和沈心工的合作始于20 世纪初,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西方音乐开始涌入,而传统的中国音乐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叔同和沈心工开始了他们的音乐创作,他们试图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们创作了许多歌曲,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黄河大合唱》、《天净沙·秋思》等。

这些歌曲在旋律、歌词和编曲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它们既有着深厚的民族底蕴,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充满了时代感。

这些歌曲在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们不仅在国内广为传唱,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赢得了高度的评价。

这些歌曲不仅展现了中国音乐的魅力,也为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已经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对于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叔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摘要:I.引言- 介绍李叔同和沈心工- 阐述他们的合作背景及创作成就II.代表作《送别》- 歌曲创作背景及意义- 歌词内容分析- 音乐特点解析III.其他合作作品- 《春游》- 《夕歌》- 《祖国歌》IV.结语- 总结李叔同和沈心工的合作成果- 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正文:I.引言李叔同和沈心工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作为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他们共同创作的歌曲。

II.代表作《送别》《送别》是李叔同和沈心工的代表作,创作于20 世纪初。

这首歌描绘了长亭古道边的离别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歌词优美动人,旋律悠扬婉转,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歌词内容分析:《送别》歌词通过对长亭、古道、芳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离别的场景。

歌词中的“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夕阳下的离别情景,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音乐特点解析:《送别》的旋律优美流畅,采用了民间曲调的特点,使得歌曲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歌曲的节奏徐缓,使得歌词中的离别情感更加深沉。

III.其他合作作品除了《送别》之外,李叔同和沈心工还共同创作了其他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

《春游》:这首歌以春天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人们愉快的心情。

歌词中充满了对春天的赞美,旋律轻快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夕歌》:这首歌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的美好景色,歌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富有诗意。

《祖国歌》:这是一首赞美祖国的歌曲,歌词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

歌曲的旋律激昂澎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IV.结语总之,李叔同和沈心工共同创作的歌曲,无论在歌词创作还是音乐旋律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们的作品深受广大听众喜爱,成为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课件(共22张PPT)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课件(共22张PPT)

历史意义
• 开中国近代音乐史 “新音乐”创作之先 河;
• 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 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 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 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 在中国传播;
• 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
讨论交流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 学堂乐歌有哪些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值?
沈心工是开创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 的启蒙音乐家,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开幕 第一人”。从1903年沈心工就在学校创设乐 歌课,推动了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启蒙和发展。
主要作品
• 《学校唱歌集》3集 • 《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 • 《民国唱歌集》4集 • 《心工唱歌集》 • 《体操—兵操》《黄河》《竹马》
主要作品?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国唱歌集4集?心工唱歌集?体操兵操黄河竹马革命必先革人心卖布等等听唱与探究?听唱体操兵操?歌曲表达的什么思想内容
新音乐歌声初放
——沈心工与李叔同
聆听与交流
• 聆听:《体操—兵操》 • 交流:此首歌曲的词曲作者是谁?他
为近代音乐做出了什么贡献?他的代 表作品有哪些?
• 它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代表人物
•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教 育家。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有 留学背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和对祖国 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后来纷纷投身于 “学堂乐歌”创作和传播中。为中国音 乐教育的启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这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

)填词而成。
• 学堂乐歌多数是(依曲填词 )歌曲,少数是( 创作歌曲 )。
小结
学堂乐歌已远离我们而去百余年了。它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广泛 传播了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法;规范了学校 艺术课的开展;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 设和音乐教师的培养;为后来中国近现代 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让我们记 住学堂乐歌!记住新音乐的先驱:沈心工、 李叔同!

李叔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实用版)目录1.李叔同与沈心工的合作背景2.李叔同与沈心工创作的歌曲概述3.李叔同与沈心工创作的歌曲特点4.李叔同与沈心工创作的歌曲影响正文李叔同与沈心工是我国早期音乐界的两位重要人物。

他们的合作,不仅创作出了许多深受欢迎的歌曲,还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叔同,原名李鸿章,是我国早期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

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

回国后,他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专科学校等高校任教,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

沈心工,原名沈炳坤,是我国早期著名歌词作家。

他的歌词作品,以词句优美、意境深远著称,深受当时音乐界的喜爱。

李叔同与沈心工的合作始于 1919 年。

那一年,李叔同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沈心工则在该校任教。

两人因共同的音乐理念和追求,开始了密切的合作。

他们共同创作的歌曲,如《祖国颂》、《黄河大合唱》等,都成为了我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李叔同与沈心工创作的歌曲,以歌词优美、旋律悠扬、情感深沉为特点,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他们的歌曲,既有对祖国的热爱,也有对人民的关怀;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这些歌曲,不仅丰富了我国的音乐文化,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与沈心工创作的歌曲,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歌曲,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至今仍被人们传唱。

他们的创作,对我国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音乐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的合作,也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

总的来说,李叔同与沈心工的合作,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歌曲,不仅丰富了我国的音乐文化,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沈心工与李叔同-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沈心工与李叔同-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沈心工与李叔同-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介绍《音乐鉴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大学生基础教材,由沈心工教授和李叔同教授编纂。

该教材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通过对音乐的鉴赏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音乐艺术。

本教案以该教材为基础,针对人音版必修课程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音乐鉴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本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评价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授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熟练掌握音乐鉴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音乐元素、音乐结构、音乐风格、音乐历史和音乐媒介等方面;2.能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听、读、看三种方法进行综合鉴赏,能够识别和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3.能够运用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评价和对比,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4.能够通过个人课题研究,深入探讨某一具体音乐作品或音乐风格,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

重难点本课程的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不同音乐元素的辨识和理解,如旋律、和声、节奏、形式等;2.对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的识别和了解,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音乐等;3.对不同音乐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的认识和理解,如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4.对音乐鉴赏的三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即听、读、看三种方法;5.对音乐评价和对比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音乐的本质和特征1.音乐的定义和概念2.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和声、节奏、形式等3.音乐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章:欣赏古典音乐1.古典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4.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第三章:欣赏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1.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和特点2.流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第四章:音乐影视和游戏音乐1.音乐影视和游戏音乐的历史和现状2.音乐影视和游戏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3.电影、游戏音乐的欣赏和评价第五章:音乐的研究和创作1.音乐的研究方法和技巧2.音乐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个人课题研究和汇报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1.讲授方法:通过讲解音乐鉴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理解。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李叔同和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摘要:
1.李叔同和沈心工的简介
2.李叔同和沈心工的歌曲创作背景
3.李叔同和沈心工的歌曲创作特点
4.李叔同和沈心工的歌曲代表作品
5.李叔同和沈心工的歌曲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李叔同,原名李凌寰,字叔同,号庐山,湖南岳阳人,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和作曲家。

沈心工,原名沈炳坤,字心工,号静安,江苏吴江人,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和作曲家。

李叔同和沈心工的歌曲创作背景发生在20 世纪初,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一个音乐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西方音乐开始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叔同和沈心工都受到了西方音乐的熏陶,他们开始尝试将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开创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先河。

李叔同和沈心工的歌曲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如和声、节奏和曲式等;二是坚持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如旋律、音韵和情感等;三是注重歌词的文学性,歌词内容丰富,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李叔同和沈心工的歌曲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天净沙·秋思》、《桃花
源记》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李叔同和沈心工的歌曲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们的歌曲开创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先河,为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音乐歌声初放
——沈心工与李叔同
2021/3/10
讲解:XX
1
学堂乐歌
通常是指我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学校 歌曲,即清末民初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 课。它是随着新式学堂的诞生而诞生的, 在维新变法中起步,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发展壮大。直到1923年后,该课程改称 为音乐课,“乐歌”一词逐渐不用。
讲解:XX
7
沈心工
2021/3/10
讲解:XX
8
主要作品
《革命必先革人心》 《竹马》 《黄河》 《学校唱歌集》 《重编学校唱歌集》 《民国唱歌集》 《心工唱歌集》 《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
①学堂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 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 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 等可咏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 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 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 术的极少有关
2021/3/10
讲解:XX
2
意义与影响
• 1、学堂乐歌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 的教育形式,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
• 2、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设和 音乐师资力量的培养。
• 3、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 萌芽。
2021/3/10
讲解:XX
3
送别 城南旧事
李叔同
2021/3/10
4、《祖国歌》作于1905年,它是根据民间音调_老__八__板__填 词而成。
2021/3/10
讲解:XX
14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3/10
15
讲解:XX
5
最早把西方油画引进我国的中国人 发起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 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第一人 创办我国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1906 《国学唱歌集》1905
2021/3/10
讲解:XX

主要作品还有
《西湖》 《春景》 《秋夜》 《花香》 《祖国歌》
2021/3/10
②《送别》曲调进行创作 (按自己的生活经验)
知知识识点要梳点理
1、《体操——兵操》又名《__男__儿__第__一__志__气__高__》_其作者沈心 工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还有_《__黄_河__》__。
2、由李叔同填词的歌曲《送别》的曲作者是__奥__德_维____。
3、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是_《__音__乐_小__杂__志_》_。它是由_李__叔_同__, 于_1_9_0_6_年在日本创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