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茶陵历史人物
茶陵茶祖雕像的介绍
茶陵茶祖雕像的介绍一、茶陵茶祖雕像的背景介绍茶陵县位于中国湖南省,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
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是茶叶的故乡。
而在茶陵县的中心地带,有一座重要的地标——茶陵茶祖雕像。
二、茶陵茶祖雕像的历史1. 茶陵的茶文化茶陵县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的重要产区。
这里的茶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茶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2. 茶祖的重要性茶祖是指茶文化的创始人或重要代表。
在茶陵,有一位被尊为茶祖的人物,他对于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茶陵茶祖雕像应运而生。
3. 茶祖雕像的建造茶陵茶祖雕像的建造始于公元2007年,历时三年完成。
整个雕像由青铜制成,高达10米,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茶祖的形象。
这座雕像植根于茶陵的土地,既是地方文化的象征,也是对茶文化的致敬。
三、茶陵茶祖雕像的特点1. 观赏价值茶陵茶祖雕像高大而庄重,雕刻精美细致,给人一种庄严而威严的感觉。
雕像的细部表情、衣纹等都经过精心雕琢,展现了雕塑师的精湛技艺。
站在雕像面前,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2. 艺术价值作为艺术品,茶陵茶祖雕像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元素。
雕像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还展现了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是茶陵地方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3. 文化价值茶陵茶祖雕像承载了茶陵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们对茶文化的敬仰。
它是茶陵茶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承诺。
雕像成为了当地人自豪感和认同感的象征之一。
四、茶陵茶祖雕像的意义1. 传承茶文化茶陵茶祖雕像是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雕像的建造和展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促进茶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
2. 激发人们的自豪感作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茶陵茶祖雕像代表了茶陵县人对自己地方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它是茶陵人民心中的象征,也是茶陵精神的凝聚点。
3.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茶陵茶祖雕像的建成,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汇总:1、西昆诗派(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立文。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此集共收诗人十七人,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2、半山诗(王荆公体):“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他晚年的诗风化奇崛于寻常之中,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他的这种诗被称为“半山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列宋诗诗体时有“王荆公体”。
3、苏门四学士:元祐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下,时称苏门四学士。
4、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在此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等,共二十五人。
《宗派图》显示的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1)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2)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3)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
5、山谷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黄庭坚的诗为“山谷体”。
6、简斋体: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有《简斋集》。
他的诗被称“简斋体”。
7、“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
8、六一风神: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其特点是:(1)偏于阴柔之美。
(2)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
(3)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
(4)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9、东坡体:苏轼的诗歌世称东坡体,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茶陵革命史
湖 口 力 挽 狂 澜
湖 口 力 挽 狂 澜
五、朱德率部攻克茶陵城
朱德在湘南,从敌人报纸上得知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 队占领茶陵后,1928年4月5日率南昌起义部队从安仁县 城经到达茶陵界首墟,与前来接应的谭思聪率领的游击 队会合,向茶陵城进发,并一举攻克茶陵城。进城后, 朱德住在福音堂。5天后,离开茶陵向酃县挺进。
谭余保
【谭余保,茶陵县舲舫洮水村人,1927年入
党,历任中共茶安酃特区书记、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主 席、湘赣省委临时省委书记,建国后曾任湖南省政府 副主席、省委副书记、书记、中南局常委、第五届全 国人大常委,1980年1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八、八月艰苦抗战
1944年6月下旬,日军开始重兵从攸县方向进犯茶陵,7月14 日,茶陵城失守,至1945年2月26日日军撤离县城,为其近8个月。 侵茶日军为第三师团,师团长为山本中将,约四千兵力,战略意 图,一是控制中国东南边通向西南唯一公路干线,断绝国民党交通 要道,从侧翼配合攻打衡阳;二是企图打通酃县至遂川通道,摧毁 遂川机场、赣州机场等空军作战基地,以削弱盟军的制空权,避免 对其本土的轰炸。可见茶陵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日军侵茶时间虽然 只有八个月,但给茶陵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在 这八个月里有9440人死亡,死亡绝户170家,伤残17011人,烧毁房 屋1200夺栋,枪杀耕牛11135头,牲猪8000多头,掠夺粮食71475 石,直接损失财产达1264亿元(旧币)。史称“八月黑暗”。
在茶陵福音堂,朱德险些遇害?
六、茶陵县被评为湘赣省“模范县”
蒋介石对井冈山第三次“围剿”失败后,一时发动不了对中央革 命 根据地的进攻。中共湘赣省委抓住这一时机,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 展一次“革命竞赛运动”,时间为期三个月(1932年3月15日至6月 15 日)。 竞赛内容:发展党组织、扩大红军、发展苏区、群众工作、扩大 与整理地方武装等八项内容。 综合成绩:茶陵第一、吉安第二、酃县第四、攸县第十、醴陵 未列入评判。茶陵县因工作成绩卓著,被湘赣省委授予“模范县” 荣 誉称号。 1934年1月27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
李东阳与茶陵及族谱
李东阳与茶陵及族谱应李氏族人李唐慕白之约,重修旧文而发。
一儿时就听闻故乡茶陵在明朝出了一位“神童”李东阳,日后在朝廷担任了四朝宰相(实为大学士)。
小时候,他就数次被明景帝召入宫中,一次景帝出联“螃蟹浑身甲胄”,一位神童对之曰“凤凰遍体文章”,而李东阳对之曰“蜘蛛满腹经纶”,其应对敏捷如此,传为历史佳话。
日后他果真担任了相当于宰相的明朝大学士。
李东阳实为古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茶陵籍名人,我这个李姓后辈对这个同乡无比崇敬。
李东阳四岁即被景帝召入宫中,那他小时候生活在茶陵吗?他与茶陵的山山水水有沾染吗?他可曾为茶陵的大地所哺育?而我与他皆为李姓,我内心里又产生一种疑问,我与他是否有丝毫的血缘关系?而在二00五年的暑假,我在家里听父亲说,父亲老家茶陵八团乡(现在我家在七地乡)石湖村藏有李东阳生前的真实画像,李东阳的老家陇溪(现为高陇陇西)的族人来索取而不予,北京故宫博物院派人高价索取亦不予,因而李东阳画像能保存完好至今。
我族人的血缘宗族观念及悼念先人之情是如此之深!这更加引起了我内心的疑问,莫非我族的先人真的就是李东阳不成?而石湖村的族人早就如此风传。
但历史明确记载李东阳并非茶陵生,亦未曾告老还乡于茶陵,历史上确切的记载是他曾陪同他父亲回茶陵一次,在茶陵小住了十八天,日后即生活在京城和山东的曲阜,只是他一直称自己为茶陵人。
难道他曾留下他的后代在茶陵?这里面的疑问迫使我去打破沙锅问到底,或许在我理清李东阳与我石湖李氏家族关系的同时,亦能追本溯源地探清我个人的家世之由来,如此我方能心安。
中国人没有西方思想中的求真理之意志,去关注那个构成世界的“本原”、“始因”,但中国人历来重视一个家族的谱系,探求我之生命何所由来,我的家族是如何代代相续的。
如此而形成了关于一个家族的谱系学,于是有所谓的“家谱”或“族谱”。
大而言之,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眼光看,描叙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和代际相续,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了,而这个民族的大历史无不是建立在一个个家族的历史谱系之上的。
李东阳与茶陵派
以图荡涤台 阁平正醇实 的诗风。他 们主性情, 反模拟,推 崇李杜,不 拘一格。
茶陵诗 派 的主张
重视诗歌的 声调、节奏、 法度、用字, 要以不同的 风格代替台 阁体
茶陵诗派一时成为诗坛主 流。李东阳论诗观点接近 严羽,他强调宗法杜甫, 比较重视音节、格调和用 字法度。虽然生活思想较 为贫乏,所作也多为应酬 题赠之类,但比台阁体诗 要深厚雄浑得多。茶陵派 其他诗人如谢铎、何孟春 等人也都有一些可读的作 品。添加文本
由于自身弱点, 茶陵诗派未能开 创诗坛新局面, 但其宗法唐诗的 主张及师古的创 作倾向,却成为 前后七子复古运 动的先声。
茶陵诗派的特点(一)
茶陵诗派认为学诗应以唐为师,而效法唐诗 则又在于音节、格调和用字。尽管他们作品 的思想内容还是比较贫弱并颇多应酬题赠之 类,但比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如李东 阳的《寄彭民望》就寄寓着真情实感,非一 般应酬之作。他的《拟古乐府》道学气味较 为浓厚,不过其中仍有倔奇劲健的篇章。茶 陵诗派其它诗人皆有一些可读的作品。
史籍典载
《继世纪闻》 《续藏书》
《明史稿·李东阳传》 《明史·卷一百八一·列传 第六十九·李东阳》
《罪惟录》 《明史纪事本末》 《明通鉴》
茶陵派主要成员
创始人、领袖
李 东 阳
↓
其他成员: 彭民望、谢铎、张泰及" 李门六君子"邵宝、何孟 春、石珤、顾清、罗玘、 鲁铎等。
制 作 中 文 班 彭 晓 敏 142
李东 阳 与 茶 陵 派
目录
茶 陵 派 介 绍
主 要 成 员
李 东 阳 生 平
诗 派 介 绍
诗 派 兴 起
文 学 成 就
政 治 成 就
人 物 评 价
关于茶陵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关于茶陵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关于茶陵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
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其诗论诗风堪称一代之盛,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
但因李东阳生活圈子平静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新年"之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
但其宗法唐诗的主张,以及师古的创作倾向,却成为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历史部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历史部分(温馨提示:湖南地方史是《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中的历史部分。
该板块占分约10%。
常见题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题。
所涉及到的内容一般不复杂,比较容易得分。
考试目标及知识要点排列如下。
请作好划记,多看几遍。
争取考试时在这方面不丢分。
祝你好运!)第一单元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传说湖南境内著名的远古遗址距今时间、所在地及重要考古发现玉蟾(chán)岩遗址,位于道县(属永州市),距今1万年左右。
出土了稻谷颗粒。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珍贵资料。
出土的陶片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
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属怀化市),距今8000-5500年,考古发现了大型祭祀场所,有助于探寻我国宗教祭祀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还发掘出一座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
出土的陶器表面出现凤凰图案。
彭头山遗址,位于澧县(属常德市)。
距今约8000年。
这里出土的一万多粒稻谷和大米,出土的稻谷和大米数量超过国内此前发现的总和。
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水稻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
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有重要价值。
遗址中有房屋遗迹和厚重的陶器。
城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旳最早城址,号称“中国第一城”。
此处发现有6500年以前的稻田及配套灌溉设施遗存。
这是世界上己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
湖南境内跟炎帝、蚩尤、舜、禹有关的传说炎帝,姓姜,又称神农氏,与黄帝的战争失败后迁至湖南境内,教民耕种,为民治病。
炎帝陵位于炎陵县(属株洲市)。
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与黄帝的战争中兵败被杀。
九黎部落成为南方苗族先民的一部分。
舜,南巡征战,打败三苗。
舜帝病逝,葬于湖南九嶷山。
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属永州市)。
禹,十三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走遍天下,远及衡湘。
长沙岳麓山有禹王碑,衡山有多处禹王遗迹。
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四羊方尊出土于宁乡县(属长沙市)。
李东阳——明朝茶陵诗派代表人物
李东阳——明朝茶陵诗派代表人物
李东阳介绍
本名:李东阳
字号:字宾之,号西涯
所处时代:明朝
主要作品:《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
主要成就:茶陵诗派代表人物、入内阁十八年
正统十二年(1447年),李东阳出生于京师的玄武湖西浒,李东阳的父亲时年三十一岁。
景泰元年(1450年),李东阳能作径尺大的书法,被称为神童,明景帝下召验试,并赐给李东阳菓钞。
景泰三年(1452年),明景帝召请李东阳讲读《尚
书》大义。
景泰四年(1453年),李东阳跟从老师展毓读书学习,稍长,拜展毓为外傅。
景泰五年(1454年),明景帝再次召请李东阳讲《尚书》大义,并下旨将李东阳送入顺天府学为诸生。
景泰六年(1455年),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
景泰七年(1456年),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生母刘氏去世。
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位,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受教于翰林院的黎淳。
天顺五年(1461年),李东阳与刘大夏、杨一清同在老师黎淳门下读书。
天顺六年(1462年),八月,李东阳参加顺天乡试,中举。
本次顺天府试陈鉴为主考官,刘宣为副主考官。
天顺七年(1463年),二月,李东阳参加会试礼部,陈文为主考,柯潜为副主考。
因为试院火灾考试延期举行。
八月,延时的会试中李东阳中第一百八十五名。
本次会试彭时为主考,钱溥为副主考。
天顺八年(1464年),三月,殿试中李东阳取得二甲第一,被选为庶吉士。
在翰林院中受教于刘定之、柯潜。
段苏权:“有历史遗留问题”被“暂授少将”
段苏权:“有历史遗留问题”被“暂授少将”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03期【1916- 1993,湖南茶陵人,开国少将】偏低原因1952年,段苏权被评为准兵团级,与梁兴初等人在一个级别,应评为中将。
但1955年9月全军授衔,段苏权因“有历史遗留问题”被“暂授少将”。
1955年国庆节南京军事学院授衔仪式前半小时,段苏权扯下将官服肩章上的那颗星:不去开会了,这个玩意我也不戴了!段苏权,湖南茶陵县人,1916年生,14岁入团,同年入党。
先后任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
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贵州后,他奉命留下和国民党追剿部队周旋,任黔东独立师政委兼黔东特委书记。
1934年10月,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前身)准备从贵州回湘西前,任命18岁的段苏权为独立师政委,他和师长王光泽率800多人奉命留下游击,掩护主力东进。
11月25日,段苏权在进攻中,率通讯班几个战士走在队伍前面,突然,前面隐蔽的敌人开枪向他射击,一颗罪恶的子弹,低低地朝他的右脚踝钻入,重重地打穿了他的脚踝骨。
段苏权右脚踝粉碎了,无法站立,王光泽师长和警卫员把他扶上马。
脚踝钻心地痛,为了不伤士气,他强忍疼痛挺直了腰板。
由于受伤,段苏权行动很慢,身为政委无法指挥战斗,为师长分忧,连路都无法走,拖累4名战士轮流抬着自己,他心里的疼痛远远超过了伤口。
敌人不停地前堵后追,战士们饿得头昏眼花。
师长心急如焚,他必须迅速将剩余部队带出,赶到湘西和主力会合。
师长鼓了几次勇气,只好俯身向段苏权表示了要留下他就地养伤的意思。
段苏权虽然知道留下后凶多吉少,但他不想因为自己耽误几百战友的求生,说:“就这么办吧,师长,你快带部队走吧!”就这样,段苏权“脱党”三年,直到1937年才归队。
1951年11月,段苏权从东北空军司令员任上到大东沟志愿军空司协助刘震司令员指挥作战,他经历了米格- 15喷气战斗机同美空军F- 84战斗轰炸机和F- 86战斗截击机激烈空战的所有阶段。
湖南省历代陈姓名人
湖南省历代陈姓名人茶陵人陈光问,唐天复元年(901)进士,时年69岁,授秘书省正字;沅江人陈起,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终永州州判,所至皆有政声;零陵(今永州)人陈遘,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靖康元年(1126)以资政殿学士光禄大夫知中山府,以死抗金兵;宜章人陈峒,南宋淳熙六年(1179)率农民起义;茶陵人陈泰,元延祐二年(1315)进士,任龙泉主簿,能诗善文;陈亮,明洪武元年(1368)为御史大夫;巴陵(今岳阳)人陈文仲,元至正三年德庆总管理万户,加光禄大夫、枢密院使;茶陵州人陈谦,明洪武三年(1370)进士,卒于泸州知州任上;陈南宾,元至正七年(1347)进士,明晋蜀府长史;湘潭人陈佑文,明洪武间湖州知府;常德人陈文质,官至广东佥事;蓝山人陈绍平,明洪武三十年进士,终迁浙江布政司参政;武冈人陈实,明宣德举人,累官至刑部郎中,出为镇江知府;临武人陈经,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官终陕西按察使佥事;永明卫(今江永)人陈铨,明成化十七年进士,迁至四川副使;武陵人陈洪谟,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陈仲录,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曾孙陈之恪,明万历举人,累官至处州知府;仲录孙陈维国,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以授徒为业;华容人陈能,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广西右参政;澧县人陈飏言,明书法家;郴州人陈缟,明正德举人,官升监察御史;攸县人陈五簋,明末诗人,著《憩岳吟》;武陵人陈思育,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以礼部左侍郎致仕;陈仲命,明隆庆举人,升江西佥事;其孙陈觐圣,清顺治十五年进士,著《乐余草堂集》;桂阳州(今桂阳)人陈尚伊,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终江西布政司左参政;零陵(今永州)人陈涧,明隆庆二年进士,升温、处兵备副使;祁阳人陈荐,明隆庆五年进士,终以户部尚书总督漕运,廉洁自守;衡阳人陈宗契,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晋太常寺卿,著《醒耳吹》;陈圣典,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历官云南参政、江西副使;零陵人陈桢,博学,著《水云窝集》等;陈纯德,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擢御史巡按山西,督畿辅学政;龙阳(今汉寿)人陈一揆,参与纂修《湖广通志》,有《沧浪集》等著作问世;攸县人陈之駓,学识贯通经史子集,时誉"楚南四家"之一;湘潭人郭金台,幼依舅氏姓郭,嗣子复陈姓,著《石村文集》等多种书;其孙陈鹏年,清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历官武英殿修书总裁,河道总督兼摄漕督,为官清正廉洁,诗古文词、书法名于一时,卒谥恪勤;其子陈树萱,官终户部左侍郎,陈树蓍,以父荫授刑部郎中,后官长芦盐使,终鸿胪卿;武陵人陈养元,清康熙间举人,署理太平知府,著《鹿山诗文集》;益阳人陈雅琛,清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天津知府,政余究心经史,古文名于一时;祁阳人陈大受,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历官安徽、江苏、福建巡抚,终太子太保署直隶总督转两广总督,勤政恤民,卒谥文肃;其子陈辉祖,乾隆二十年(1755)以荫生授户部员外郎,官终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后二年以牟利营私,责令自尽;大受侄陈率祖,清雍乾年间,善画山水花卉;其女陈发祥,亦为画家;道州(今道县)人陈文宣,官温州镇总兵;武陵人陈在玑,清乾隆十六年进士,历官尉氏知县、长沙教授,著《精斋文集》;龙山人陈元复,清画家;衡山人陈方恺,有文名,著《周易原书》等书;武陵人陈长镇,清乾隆十三年进士,充武英殿纂修,著《白云山房诗集》等;茶陵人陈安兆,著《大学疑思辨断》等书;攸县人陈梦元,清乾隆十九年进士,淡于宦途,以著述自娱;郴州人陈昭谋,清乾隆举人,分修《湖南通志》,主讲东山书院;长沙人陈士雅,清乾隆五十二年进士,历任朗江、石鼓、城南书院山长,著有《考古辨正》等书;武陵人陈楷礼,清嘉庆间举人,纂修《常德府志》,有《洞庭湖志》等书传世;衡山人陈梅,清嘉庆九年(1804)举人,署临安知府,能廉介自守;武陵人陈世昌,清嘉庆六年举人第一名,蒲州府同知,著《亲雅堂诗文集》;善化(今长沙)人陈新,清慈善家;其子陈岱霖,嘉庆二十五年进士,历任兵部郎中、监察御史;茶陵州人陈源兖,清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官吉安、广信、池州知府;长沙人陈炳元、陈得胜,武陵人陈大富,清泉(今衡南)人陈忠德,麻阳人陈开选,湘乡人陈致祥、陈东友、陈福万,湘军将领;衡山人陈焯墀,清道光间举人,直隶州知州,补用道;安福(今临澧)人陈盛韶,清道光三年进士,历官知县、同知,著《问俗录》等;武陵人陈启迈,清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直隶布政使,旋巡抚江西;长沙人陈洪钟,清道光二十年进士,官刑部郎中,出任宜昌、施南知府;陈文黻,因军功授留坝厅同知;陈启泰,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官终江苏巡抚,擅书法,精音韵考据;桂阳州人陈士杰,办团练,以军功升至浙江巡抚;湘乡人陈湜、陈济清,湘军重要将领;宁远人陈名钰,累军功署新疆按察使;新化人陈天华,反清先驱,著《猛回头》、《警世钟》等书;浏阳人陈作新,1911年湖南军政府副都督,旋被立宪派杀害,年仅25岁;衡山(今衡东)人陈范,辛亥革命前后报界闻人;其长女陈撷芬,创办中国近代第一份妇女刊物《女报》,自任主笔,第一个白话文女作家;湘阴人陈树藩,拥谭延闿统治湖南,先后任财政司(厅)长、官矿督办等职;其长子陈嘉佑,任北伐军湘军第一路司令,建国湘军第五军军长,1931年"9·18"事变后,鼓吹反蒋抗日;其堂侄陈嘉会,同盟会会员,随黄兴投身辛亥革命;陈嘉勋,同盟会会员,任上海交通大学训导长、湖南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代理校长;嘉会次子陈崇武,国民革命军天水行营中将参谋长兼运输处长,奉令炸毁黄河大铁桥以阻日军渡河;长沙人陈文玮,创立商办湖南全省铁路有限公司、湖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宁乡人陈家鼎,湘乡人陈方度,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活动家;湘阴人陈炳焕,1920年卒于湖南财政厅厅长任上;湘乡人陈荆,反清志士;常德人陈强,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抗日战争时在长沙从事抗日救亡工作;醴陵人陈茂监,土木工程专家;湘乡人陈方度,护法期间,任两湖游击司令及第四路军司令;陈子博,早期湖南青年团组织书记;浏阳人陈清河、陈昌,平江人陈茀章、陈连军,麻阳人陈佑魁,耒阳人陈芬,醴陵人陈恭、陈觉,湘阴人陈毅安,长沙人陈启科、陈树湘,宜章人陈东日,桂东人陈奇,常德人陈昌厚、陈协平,茶陵人陈韶、陈冬尧,革命先烈;新化人陈润霖,辛亥革命时任湖南都督府教育司司长;醴陵人陈盛芳,土木工程专家;湘乡人陈松藤,《申报》、《大公报》编辑,后行医;江华人陈为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武陵人陈瑾昆,平江人陈长簇,法学家;益阳人陈天倪,经学家;麻阳人陈渠珍,有"湘西王"之称;湘乡人陈介,1935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常务次长;耒阳人陈耆芳,全国劳动模范;桑植人陈伯陶,民国长沙市市长,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化(今涟源)人陈浴新,国民革命军中将,省人民政府委员;衡山(今衡东)人陈衡哲,女,历史学家、作家;长沙人陈奎生,体育教育家;陈润泉,1949年任省立一中校长;陈子展,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武陵人陈友浩,人体解剖学家;浏阳人陈熹,园艺学家;益阳人陈建勋,中国基督教信义会全国总会副主席;湘潭(今株洲)人陈大榕,创办《湖南日报》,1949年去台湾;平江人陈再励,广西省副省长;长沙人陈科美,教育学家;陈康白,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陈树人,无线电专家;陈公培,国务院参事;平江人陈立,工业心理学家;攸县人陈逵,翻译家、诗人;茶陵人陈希云,粮食部党组书记;醴陵人陈明仁,民国湖南省代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湘乡人陈赓,无产阶级军事家;其子陈知庶,驻港部队副司令员;新宁人陈琮,财政学家;湘潭人陈仲明,合作经济学家;攸县人陈健民,佛学家;安福(今临澧)人陈采夫,中国远征军少将,省水利厅副厅长;长沙人陈汉平,台湾"财政部"常务次长;陈礼瓒,公路工程专家;醴陵人陈粹劳,省政府参事;宜章人陈光,广东军区司令员;长沙人陈士衡,电磁测量专家;湘乡(今双峰)人陈芸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第六、七届副主任;陈旭麓,历史学家;湘乡人陈一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衡山人陈囗,女,数学家;衡山(今衡东)人陈少梅,国画家;桑植人陈有维,台湾"空军二级上将"副总参谋长;平江人陈棣华,新化人陈正湘,茶陵人陈外欧、陈志彬、陈浩,资兴人陈新华,澧县人陈明、陈本梴,攸县人陈旭榜,浏阳人江文(原名陈辉侃),长沙人陈德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湘潭人陈绍闻,经济史学家;长沙人陈贲,石油地质专家;陈正仁,细菌学、免疫学家;陈永倞,舞台美术设计专家;陈光宇,兵器专家;陈寿祖,材料工程专家;陈祜鑫,寄生虫学家;石门人陈士林,民族语言学家;湘潭人陈思聪,内科专家;陈德维,企业经济学家;慈利人陈能宽,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宁人陈贻焮,古典文学家;常德人陈又遵,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平江人徐敏,原名陈廷玉,女,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醴陵人陈一吾,水稻育种专家;湘乡人陈星旦,应用光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浏阳人陈文新,女,土壤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邵阳人陈白一,工笔画家;新宁人陈昌笃,地植物学家;龙山人陈佩薰,女,鱼类学家;长沙人陈恭敏,话剧编剧、评论家;陈耀祖,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令荐,电器设备与自动控制专家;陈光健,国家计委副主任;湘乡人陈庆云,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囗,数学家;益阳人陈曲侯,昆虫学家;湘阴人陈晃明,工程光学专家;陈芜,剧作家;常德人陈昌曙,哲学家;临武人陈世廉,微波技术专家;常德人陈立英,女,云南省副省长;邵阳(今隆回)人陈早春,出版家;长沙人陈仲沪,数学家;陈蓉,女子射击运动员;陈铁迪,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倜嵘,激光学家;新化人陈远耀,病理学家;陈远荫,有机高分子化学家;长沙(今望城)人陈希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宁乡人陈谷嘉,中国哲学史学家;陈晏清,哲学家;澧县(今津市)人陈岳武,林木遗传育种专家;桃源人陈蒲清,寓言学家;澧县人陈彰嘉,政协湖南省第八届副主席;醴陵人陈传淼,数学家;长沙人陈漱渝,鲁迅研究专家;邵阳(今新邵)人陈宏观,应用力学家;邵阳人陈望衡,美学家;衡阳人琼瑶,原名陈喆,女,作家;临澧美籍人陈文嘉,能源专家;长沙人陈翠婷,女子体操运动员;等等。
茶陵革命史
90%,成为湖南省农运最激烈的县份之一。)
(3)茶陵县农民协会成立 1926年10月18日,在县城文庙召开成立大会,组织机构设委员 会,由李炳荣担任委员长。
李炳荣
【李炳荣,1903年生,茶陵下东小车村
人,时任茶陵汇文中学体育教员,后被国 民党茶陵当局被捕,并已定罪待决,只是 择日执行。工农革命军一打茶陵城时被救出,并随军上 了井冈山。工农革命军二打茶陵时,李炳荣为部队当向 导,使工农革命军顺利占领茶陵城。同年11月,茶陵县 工农兵政府成立,李炳荣被选为农民代表、常委。1928 年农历7月8日,李炳荣在洣江渡里村被挨户团所捕,时 年25岁。 】
中共茶陵县委党校
茶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中国第一个县级 工农兵政府诞生地,湘赣省的模范县,被誉为“将军之乡”、 “红色革命摇篮” 。据统计,全县有3万多人为革命献身, 占
当时全县人口七分之一,其中,建国后被正式追认在册的革
命烈士有5270名,被中央军委授予将军军衔的有29名,其中 中将5名,少将24名,将军人数之多在全国排名十二,湖南省 第
湖 口 力 挽 狂 澜
湖 口 力 挽 狂 澜
五、朱德率部攻克茶陵城
朱德在湘南,从敌人报纸上得知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 队占领茶陵后,1928年4月5日率南昌起义部队从安仁县 城经到达茶陵界首墟,与前来接应的谭思聪率领的游击 队会合,向茶陵城进发,并一举攻克茶陵城。进城后, 朱德住在福音堂。5天后,离开茶陵向酃县挺进。
两次攻打茶陵
“二打茶陵”
“一打茶陵城”后,毛泽东听取了宛希先攻打茶陵的情况汇报和李炳荣
关于茶陵政治、军事、经济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情况汇报。鉴于茶陵 地处湘赣要冲,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又有较好的党的 工作和群众工作基础,毛泽东便萌发了“经营茶陵”的战略思想,于是作 出了“二打茶陵城”的决定。1927年11月16日,团长陈皓、党代表宛希先 率团部和一营及特务连向茶陵城逼进。18日早上,工农革命军在茶陵农民 群众的配合下,把驻守茶陵县城的罗定部打得狼狈而逃,随即占领县署衙
中国古代文学史-茶陵派
《茶陵竹枝歌》
杨柳深深桑叶新,田家儿女乐芳春。刲羊击豕 禳瘟鬼,击鼓焚香赛土神。 (其二)
银烛金杯映绮堂,呼儿击鼓脍肥羊。青衫黄帽 插花去,知是东家新妇郎。 (其三)
春尽田家郎未归,小池凉雨试絺(chi细葛布)衣。 园桑绿罢蚕初熟,野麦青时雉始飞。 (其 七)
《幽怀》 其四
• 懒携竹杖踏莓苔,寂寂残樽对雨开。开口只应 心独语,闭门休问客谁来。幽居有道堪藏拙, 巧宦逢时亦自才。试问白头冠盖地,几人相见 绝嫌猜?
李文正当国时,每日朝罢,则门生群集其家, 皆海内名流,其座上常满,殆无虚日,绝口不及 势利,其文章亦足领袖一时。正恐心事建功或自 有人,若论风流儒雅,虽前代宰相,中亦罕见其 比也。
《通達下情題本》
臣備員內閣,叨任腹心,左右輔導,乃其常 職。比者欽承使命,遠涉川陸,有所聞見,不敢 緘默,謹披肝瀝膽,為陛下言之。
( 2)批评诗的理化与俗化。 诗太拙则近于文,太巧则近于词。宋之拙者,皆
文也;元之巧者,皆词也。
“宋人于诗无所得”;“宋诗深,却去唐远;元 诗浅,去唐却近”。
批评欧阳修诗“视格调为深,然校之唐诗,似与不似, 亦门墙藩篱之间耳”;批评苏轼诗伤于“快直”;批 评黄庭坚诗‘筋骨有余,肉味绝少”。诗应该“贵情 思而轻事实”,若“正言直叙,则易于穷尽,而难于 感发”
《除夕》
• 独吟孤坐总伤神,谁伴长安守岁人?卦数已周 无那老,年华初转又逢春。思亲泪尽空双眼,哭 女声高彻四邻。还向灯前添旧草,拟从新岁乞闲 身。
《南行稿•长江行》
• 或如重胎抱混沌,或如灏气开穹窿;或如织女 抱素练,或如天马驰风鬃;空山怒哮饱后虎, 巨壑下饮渴死虹;或如轩辕铸九鼎,大冶鼓动 洪炉风;或如夸父逐三足,曳杖狂走无西东; 或如甲兵宵驰聚啸满山谷,或如神鬼昼露万象 出入虚无中。
【明朝历史】李东阳
【明朝历史】李东阳李东阳(1447~1516) 汉族,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明朝长沙府茶陵州人。
明代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生平幼习书法, 4岁能写径尺大字,代宗曾召试,喜而抱至膝上,赐果钞。
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
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
孝宗时任太常少卿,上书议时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阁中疏草多出其手。
弘治八年(1495),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累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
武宗立,太监刘瑾专权,老臣、忠直官员放逐殆尽,屡遭迫害,独李东阳依附周旋,委蛇避祸,颇为当世气节之士所不满和非议,但他未曾助纣为虐,反"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明史・李东阳传》),遭刘瑾迫害的官员,东阳皆委曲匡持,或明或暗地尽力保护和营救。
后刘瑾诛,李东阳上书责己"因循隐忍,所损亦多,理宜黜罢",帝慰留之。
赠太师。
死后谥文正。
明永乐、成化间,文坛流行"台阁体",内容贫弱冗赘,形式典雅工丽,文运极衰。
至弘治中期,前七子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文学运动取代了"台阁体"。
李东阳上承台阁体,下启前后七子,在成化、弘治年间,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诗坛,奖励后进,颇具声望及影响,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
其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风;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有明显影响。
李东阳的诗作以拟古乐府较著名,咏怀史实、抒己感慨,或指斥暴君虐政,或同情人民疾苦。
如《筑城怨》,极写秦始皇时事:"筑城苦,筑城苦,城上丁夫死城下,长号一声天为怒,长城忽崩复为土。
"又如《三字狱》,指斥秦桧以"莫须有"三字害岳飞:"三字狱,天不服,服不服,杀武穆。
中国古代文学史-茶陵派
• 轶事四
• 李东阳之女,嫁于山东曲阜孔闻韶。未嫁之前, 其女以孔家园林狭小,花木稀少为词,稍有责 难。孔家为此大兴土木,扩充屋宇,修葺亭台 楼阁。孔闻韶乃孔子六十二世孙,于明弘治十 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班超一品 之阶”。同年孔府花园竣工,东阳之女亦于当 年出嫁,封为一品夫人。可谓三喜临门。袭封 后,东阳代衍圣公作谢恩表,并代作大门联。 联云:“与国戚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偕天不 老,文章礼乐圣人家。”此时东阳已是暮年, 遣词造句,颂扬得体,忧国忧民,一片忠心。
• “质而不俚,是诗家难事……至白乐天令老妪解 之,遂失之浅俗”;“杨廷秀学李义山,更觉 细碎;陆务观学白乐天,更觉直率,概之唐调 皆有所未闻也”。他描绘当时的诗坛是“俗句 俗字”充斥,恨不得以盛唐诗法“为之点化”。
(3)主张学古 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
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 体,已不复讲。(《怀麓堂集》卷二十八《镜川 先生诗集序》)
后世评价
• 《四库全书总目》:“东阳文章为有明一代大 家,自李梦阳、何景明崛起弘、正之间,倡复 古学,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才学足以笼罩一 世,茶陵之光焰几烬。逮北地、信阳之派转相 摹拟,流弊渐深,论者乃稍稍复理东阳之传, 以相撑拄。
《石淙类稿》;“西涯先生高才绝识,独步一时。 诗文深厚雄浑,不为倔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 严,思味隽永,古意,李东阳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皇 帝见此情景,便脱口出了上联:“神童脚 短。”东阳应声对下联:“天子门高”。皇 帝高兴地将他抱坐膝盖上,见其父亲还站立 在一旁,又出上联:“子坐父立,礼乎?” 李东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
• 轶事二
• 李东阳和程敏政同时作为神童,被皇帝召见入 宫殿。皇帝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联:“螃 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对道:“凤凰遍体 文章。”李东阳从容答道:“蜘蛛满腹经纶。” 皇帝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当宰相。”殿试后 第三天,李东阳中了第三名神童 。
茶陵茶祖雕像的介绍
茶陵茶祖雕像的介绍
茶陵茶祖雕像,是位于中国湖南省茶陵市茶山镇茶山村的东方茶文化广场上的一座巨大青铜雕像,是为纪念中国著名茶文化传承人、茶学泰斗——赵守真而建造的。
整座雕像高12米,重量达60吨,造型为一位贵族风范的老者,一个手捧茶盘,一手扶持藤桌,神态沉静、慈祥。
雕像前方有一座“茶祖纪念碑”,碑文记载着赵守真的生平事迹和对于茶文化发展的贡献。
茶陵茶祖雕像建成于2015年6月,是茶陵市政府为加强对于茶文化人才的传承和弘扬所策划的茶祖文化产业工程之一。
茶陵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历史上一直致力于茶学的研究和传承,赵守真就是茶陵的茶文化代表人物之一。
茶祖雕像的建造,旨在向世人展现茶陵茶文化的风采和赵守真的功绩,同时也带动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和旅游经济的繁荣。
茶陵千年开基始祖谭仁京
茶陵千年开基始祖谭仁京一、寻根起因五十年代出生的我,自步入仕途之后,毛泽东时代的正统教育影响着我一身。
四十余年的仕途生涯,我一心朴在亊业上,什么宗谱、家乘呀与我都搭不上边。
2012年下半年,茶陵谭氏“三进十八宏”通谱撰修工作会议给了我启示,于是,我参与了组织撰修工作。
后来,只因与团队主头在撰修的主张和研究方向上不能达成共识而自行退出。
我正式告别仕途生涯后,有时间翻阅我曲溪谭氏爱敬堂之家谱。
我爱敬堂分为十大房(宵、潮、滨、霞、海、沂、暤、曜、晹、唏),自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初修家谱至2006年,已是十修家谱了。
从传承的谱中记载,我曲溪谭氏爱敬堂系可奕公位下宏亮公派的一支。
但是,祖辈们在家谱中又埋下了伏笔:一是在谱中记载了茶陵谭氏源流序关于“仁京公接可奕公来茶定居”那段史料,即“……宣宗时有书奇公派讳仁京者屡官至光禄大夫后谪龙州都运判致仕与奕祖同居大中时徙茶陵上方隐其仕籍号曰山人传三世八子析为八族其孙司户参军元泰咸通十三年壬辰冬(872年)以书接奕祖次年癸已(873年)奕祖携眷自泰和来茶卜居十五都地名上塘又名邓塘是其故址……”。
二是谱中记载了“谭氏远祖世系图”,即1世祁义公—38世用之公—39世书奇、卷达公—40世明公与秀公(书奇二子),承纶公与建极公(卷达二子)—41世振纲公、显丞公、意诚公(明公三子),博仁公(建极子)—42世可奕公(博仁公子)—43世守禄公—44世武兴公—45世“三进公”—46世“十八宏”。
宏亮公—47世仁京公—48世格公—49世宁公—50世铨公—51世季轩公(吾地堵泰屋爱敬堂一始祖),而家谱“源流世录”中又将我一始祖季轩公直接记载为宏亮公之子为47世与仁京公同辈。
由此,我又查阅了《茶陵县志》人物篇中记载的谭仁京为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
上述史料足能说明五点:一是茶陵谭氏在可奕公(一世)至格公(七世)时期有两个仁京公(以下称为“唐/宋仁京公”);二是唐代时的仁京公与宋代时的仁京公相隔了约170年(相差6代);三是与可奕公同时代(唐朝)的仁京公早在大中时期(847至859年间)有“书奇公派讳仁京者”就来到茶陵上方隐居,咸通十三年(872年),仁京公孙元泰“以书接奕祖,次年癸已(873年)奕公携眷自泰和来茶卜居十五都地名上塘又名邓塘”,由此可知,唐仁京公系书奇公派,可奕公系卷达公派,且唐仁京公比可奕公早来茶陵20年许,也是谭氏来茶肇基的第一个始祖;四是唐仁京公自上方肇基“传三世八子析为八族其孙司户参军元泰”,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唐仁京子孙脉络信息;五是我曲溪谭氏爱敬堂家谱远祖世系图中记载一始祖季轩公是铨公的儿子、宜(宁)公的孙子、格公的曾孙、仁京公的玄孙,而家谱世系中又将一始祖季轩公直接记为宏亮公之子,况且季轩公至仕后晋开运年间(944-946年)任郴州分署时,宏亮公尚是孩童(亮公生于后晋祖6年即941年),哪有儿子比老子大的伦理呢?更谈不上宋仁京公是其老老爷了! 这些家谱史料足以说明我十七世振濂公在明成化二年(1466年)主持初修家谱时,对这段世系史就有异议而故意埋下此伏笔,以便引发后来子孙对此关注而溯源更正之。
茶陵茶祖作文500字
茶陵茶祖作文500字英文回答:The Tea Ancestor of Chaling.Tea Ancestor of Chaling is a legendary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tea cultivation in China. Chaling, located in Hunan province, is known for its rich tea culture and the Tea Ancestor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is culture.Legend has it that the Tea Ancestor was a wise and knowledgeable man who possessed exceptional skills in tea cultivation. He dedicated his life to exploring the secrets of tea and improving its quality. His passion for tea was unparalleled and he became renowned for his expertise.The Tea Ancestor believed in the concept of "tea as medicine". He firmly believed that tea had numerous health benefits and could be used to cure various ailments. Heexperimented with different tea leaves and developed unique blends that were not only delicious but also beneficial for health.In addition to his knowledge of tea, the Tea Ancestor was also known for his wisdom and wit. He often used proverbs and idioms to convey his teachings and share his wisdom with others. One of his famous sayings was, "A cup of tea can warm the heart and soothe the soul." This phrase became widely known and is still used today to describe the comforting and calming effect of tea.The Tea Ancestor's legacy lives on in Chaling's tea culture. The people of Chaling continue to cultivate tea using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tea produced in Chaling is highly regarded for its exquisite taste and aroma, a testament to the Tea Ancestor's contribution to the art of tea cultivation.中文回答:茶陵茶祖。
33.茶陵历史人物
茶陵历史人物简介陈光问,今茶陵县严塘镇人,是茶陵有记载的第一位进士。
他在灵岩石窟办私塾和读书、研究学问,但屡试不第,直至唐天复元年(901)69岁时才考中进士,同榜进士曹松、柯湜、刘象、郑希颜都是年愈花甲的老人,故时称“五老榜”。
中进士后,授官秘书省“正字”。
谭用式,今茶陵县潞水镇人。
宋景定元年(1260)状元,官至湖北儒学提举。
李祁,字一初,号希蘧,今茶陵县高陇镇龙集人。
元代元统元年(1332)乡举第一,为解元。
次年参加全国会试,殿试第一,应为状元,因是“南人”,赐第二名进士,为榜眼。
但人们仍称他为“李状元”、“李殿元”。
初授文林郎,后历任婺源州丞、浙江儒学副提举。
丁母忧期间,授湖南儒学提举,因时局动荡,未赴职,居家掌教杜陵书院。
入明后,隐居永新上麓,主讲上麓书院。
李书法、诗词造诣较深,开创李氏书法之先河,曾为《清明上河图》题跋。
所著《云阳集》入《四库全书》。
陈仁子(1253—1331),今茶陵县腰陂镇东山人。
南宋景炎丁丑(1277)漕举第一,授登仕郎。
南宋灭亡后,隐居东山,讲学著述。
元大德八年(1304),创办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集教学、著书、刻书于一体,其著述、刻书成就尤著。
陈仁子传世、存目著述共7种440余卷,其中《文选补遗》、《牧莱脞语》入《四库全书》。
历代著述刻本计13种600余卷,东山书院因而成为湖南最大的图书家刻中心,其中刻印的《梦溪笔谈》现由北京图书馆收藏,为今存古代图书中的稀世珍宝。
刘三吾(1313—1400),茶陵县腰陂镇石陂人,初名昆,后名如孙。
元代举人,明洪武年间特奏进士。
元未曾任广西儒学副提举。
明洪武十八年举荐入朝,任左春坊左赞善,迁翰林院大学士,委以刊定典章礼制及三场取士之法。
主纂了《存心录》、《省躬录》、《书传会选》、《礼制集要》、《寰字通衢》等御用典籍。
著有《学业启蒙》、《表忠发微》、《正气知非》、《化鹤》、《坦斋文集》、《斐然堂稿》等著述。
其中《坦斋文集》入《四库全书》。
李东阳诗词中的茶陵
李东阳诗词中的茶陵
*养生导读: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他不单是散文大家、书法家,还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他的诗文兼师众人之长,又自铸一格;注重诗音乐美,恢复言情本质;以复古为通变,探索文体革新,这也是他创立的茶陵体的三大风格特点。
李东阳祖籍茶陵,随父居京师(今北京),天顺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任东宫讲官。
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
历任户部、礼部、吏部尚书,先后被授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
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为官清正廉明。
*李东阳
作为大明王朝内阁首辅大臣、一代文豪,李东阳无疑是茶陵人的骄傲。
他虽没有生养在茶陵,可他的根在这里。
从宋代开始,李东阳的先祖就在茶陵这片土地上创业、起家、繁衍生息。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元末学者、李东阳族高祖李祁以及他的儿子李自立和同族兄弟李一源、李高清、李尚宾、李文祥都曾在茶陵定居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陵历史人物简介陈光问,今茶陵县严塘镇人,是茶陵有记载的第一位进士。
他在灵岩石窟办私塾和读书、研究学问,但屡试不第,直至唐天复元年(901)69岁时才考中进士,同榜进士曹松、柯湜、刘象、郑希颜都是年愈花甲的老人,故时称“五老榜”。
中进士后,授官秘书省“正字”。
谭用式,今茶陵县潞水镇人。
宋景定元年(1260)状元,官至湖北儒学提举。
李祁,字一初,号希蘧,今茶陵县高陇镇龙集人。
元代元统元年(1332)乡举第一,为解元。
次年参加全国会试,殿试第一,应为状元,因是“南人”,赐第二名进士,为榜眼。
但人们仍称他为“李状元”、“李殿元”。
初授文林郎,后历任婺源州丞、浙江儒学副提举。
丁母忧期间,授湖南儒学提举,因时局动荡,未赴职,居家掌教杜陵书院。
入明后,隐居永新上麓,主讲上麓书院。
李书法、诗词造诣较深,开创李氏书法之先河,曾为《清明上河图》题跋。
所著《云阳集》入《四库全书》。
陈仁子(1253—1331),今茶陵县腰陂镇东山人。
南宋景炎丁丑(1277)漕举第一,授登仕郎。
南宋灭亡后,隐居东山,讲学著述。
元大德八年(1304),创办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集教学、著书、刻书于一体,其著述、刻书成就尤著。
陈仁子传世、存目著述共7种440余卷,其中《文选补遗》、《牧莱脞语》入《四库全书》。
历代著述刻本计13种600余卷,东山书院因而成为湖南最大的图书家刻中心,其中刻印的《梦溪笔谈》现由北京图书馆收藏,为今存古代图书中的稀世珍宝。
刘三吾(1313—1400),茶陵县腰陂镇石陂人,初名昆,后名如孙。
元代举人,明洪武年间特奏进士。
元未曾任广西儒学副提举。
明洪武十八年举荐入朝,任左春坊左赞善,迁翰林院大学士,委以刊定典章礼制及三场取士之法。
主纂了《存心录》、《省躬录》、《书传会选》、《礼制集要》、《寰字通衢》等御用典籍。
著有《学业启蒙》、《表忠发微》、《正气知非》、《化鹤》、《坦斋文集》、《斐然堂稿》等著述。
其中《坦斋文集》入《四库全书》。
李东阳(1447—1516),茶陵县高陇镇龙集人。
字宾之,号西涯。
明天顺六年(1463)进士,时年十六岁。
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以及户部、礼部、吏部尚书,先后授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
东阳是著名诗人、散文大家,以他为首创立的“茶陵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
主纂了《明伦大典》、《孝宗实录》等御用典籍,著有《怀麓堂集》、《麓堂诗话》,均入《四库全书》。
张治(1488—1550),号龙湖,茶陵秩堂镇毗塘村人。
明正德十六年(1521)会试第一,为会元,赐进士。
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授文渊阁大学士。
曾主纂《明伦大典》,主编《茶陵州志》、《长沙府志》。
著有《龙湖集》。
彭维新(1680—1769),茶陵县秩堂镇石陇人。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
先后任直隶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巡抚。
后升任户部、刑部、兵部尚书,授协办内阁大学士。
彭维新诗文书画俱有名气,著有《墨香阁诗文集》。
陈泰,字志同,今茶陵县火田镇蒲江人。
元延祐二年(1315)会试第一,为会元,赐进士。
其会试卷《天马赋》当时广为传诵,陈泰因此被人称为“陈天马”,他诗文书画俱佳,其作品《所安文集》后选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序》称他“笔铎凌厉,不可一世之才”。
任陇南县令时,在与乱军激战中战死,时年二十九岁。
萧锦忠(1803—1854),字麟黼,号史楼,今茶陵县下东乡东山坝人。
清道光五年(1845)甲榜第一名进士,为状元,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八年回乡省亲,适两弟相继去世,遂绝意仕进,居乡赡养父母,操办子侄教养婚配。
辞官居乡期间,主讲洣江书院和寻乐、明道书院。
萧工书法、诗文词赋,著有《舆地汇参》、《自然斋时文辞赋集》。
谭仲麟(1822—1905),字崇德,今茶陵县高陇镇石床人。
出身贫寒,16时自设私塾,教授生徒以自给。
清咸丰六年(1856)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御史、知府、布政使、巡抚以及陕甘、闽浙、两广总督。
所到之处政绩显赫。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号无畏,今茶陵县高陇镇石床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会试第一,为会元,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民国鼎革后,曾三主湘政。
投奔孙中山后,历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秘书长及建国北伐军总司令和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
谭擅长诗书,书法造诣尤深。
著有《粤游集》、《慈卫堂稿》等诗集。
谭云山(1898—1983),茶陵下东乡长乐人。
杰出的旅印学者、诗人,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主要创始人、第一任院长,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深受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以及尼赫鲁、甘地夫人等印度政要的器重,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56年,中国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曾邀他为特邀委员。
1956、1959年,两次应邀回国参加国庆观礼。
1983年逝世,前印度总理甘地夫人亲发唁电。
彭柏山(1910—1968),笔名冰山,茶陵县秩堂镇彭家祠人。
1931年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
先后任红三军政治部宣传科长、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大众教育委员会书记、新四军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六纵队四十八团政委、十六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二十四军副军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
1956年,在反《胡风集团》运动中,被错误处分,遭逮捕,出狱后从事大学教学工作。
1968年含冤去世。
彭柏山是深受鲁迅器重的革命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崖边》、长篇小说《战争和人民》等。
《崖边》是最早反映苏区斗争的文艺作品。
颜元权(1933—2012),茶陵县严塘镇前山人。
1962年美国威康辛州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
回台后任台湾大学外国文学教授。
著有《文学的宏想》、《文学批评散论》、《文学经验》、《谈民族文学》、《颜元权自选集》等文集和《人间烟火》、《玉生烟》、《鸟呼风》、《颜元权散文选集》等散文集,与琦君、王鼎钧等人并列为台湾“十大散文家”。
他有一颗“狂热的大陆心”,其散文《向建设中国的亿万同胞致敬》发表后,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很大反映。
陈冬尧(1908—1945),又名宗尧,茶陵县严塘镇龙潭村人。
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茶陵独立团政委、红六军团四十九团团长兼政委、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团长、南下支队二大队大队长。
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和保卫延安战斗中,被党中央、毛泽东表彰为“战斗英雄”、“模范团长”。
1945年8月,在岳阳县黄安寺战斗中壮烈牺牲。
谭余保(1899—1980),茶陵县舲舫乡洮水村人。
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历任中共茶安酃特别区委书记、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湘赣省临时省委书记、湘赣省游击司令部政委、中共热河省委副书记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政府副主席、省委副书记、书记及中南局常委等职。
他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刘转连(1912—1992),茶陵县腰陂镇石陂村人。
1926年参加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1930年参加茶陵三区冲锋连,1931年10月参加红军。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分别担任红军模范师师长、八路军三五九旅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八军副军长等职。
参加过长征和保卫延安、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三下江南、辽沈战役、解放广州等重要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四十一军军长、沈阳军区司令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将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刘培善(1912—1968),茶陵县腰陂镇枧田村人。
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1929年参加红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军主力长征后,他随部在湘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分别担任湘赣临时省委常委、湘赣游击队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大队政委、苏北抗日指挥部第二纵队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十兵团副政委等职。
指挥和参与指挥所部参加了苏中战役、孟良岗战役、济南战役、渡江战役、宁沪杭战役、福厦战役等重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州军区政委、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将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8年5月8日,遭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1978年5月,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道生(1915—1995),茶陵县严塘镇山寺村人。
1930年2月加入共青团,同年6月转为中共党员。
参加了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分别任湘赣省团委副秘书长兼巡视员、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平西军分区政委兼中共平西地区党委书记、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政委、四野十三兵团政治部主任。
在“百团大战”、冀东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安新战役、衡宝战役等重大战役中,指挥和参加指挥所部在战斗中取得不少重大战果。
新中国建立后,曾在苏联伏洛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回国后,曾任海军副司令员兼海军学院院长、海军航空兵司令员等职。
参与了海军的组建工作。
1955年被授予中将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周仁杰(1912—2001),茶陵县枣市镇荆芫村人。
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1929年初参加茶陵西乡游击队,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转为中共党员。
1935年11月,任红六军十六师师长,率部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二团团长、四野四十八军第一副军长等职。
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赣西等重大战役。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等职。
为我国中南海沿防御体系、南海海域及西沙群岛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中将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谭家述(1909—1987),茶陵县舲舫乡中洲村人。
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1月,由组织选派,考入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四师军事教导队学习。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
南撤途中负伤,自香港辗转回乡。
1927年12月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红军大学教育长、红六军团参谋长等职。
参加了长征。
1939年,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毕业回国后,曾任中原军政大学副校长兼教育长、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将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彭国栋(1902—1988),字澹园,号郁文,今茶陵县秩堂镇彭家祠人。
民国时期,曾任国民党少将处长、中将处长、中将参议、国民政府山东省省政府委员、行署主任、震华文学院教授、广东省政府顾问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