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挣扎 废都辨析 雷达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理论评论 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素材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理论评论 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素材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素材:理论评论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对于中国文坛来说,贾平凹是一个奇异而又复杂的存在。

他的创作,几乎集中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并从乡村走到城市的作家们所共有的矛盾,同时,又隐含了他个人在艺术超越上所出现的某些耐人寻味的困顿。

一方面,他试图容纳一些现代意识和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挣脱沉重的乡土羁绊。

在主观上,他渴望回到民间,回到自我独立自治的精神空间,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他又显得顾虑重重而巧取中庸。

他的作品在读者群中总会引起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反响,但他对一些批评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警惕甚至是耿耿于怀。

他崇尚一种憨实、木讷、谦逊、低调的人生哲学,但又常常被内心的自由冲动折磨得焦灼不安……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自己混沌无序的思想做斗争,是在与自身困顿焦灼的精神意绪相抗争。

他试图从中寻找某种理想的平衡方式,但是,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他依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西西弗斯〞。

因此,面对贾平凹的创作,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他在散文和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只是他对人性的强烈不满和对自然的极度迷恋,更重要的,是他在传统思维中对一些现代艺术小心翼翼的拥抱的尴尬姿态,是他在自我超越的冲动中所表达出来的优柔寡断、辗转反侧,是他融自卑与自信于一体的彷徨和焦虑。

正是这些隐秘的原委,使他的创作〔特别是后期创作〕一直缺乏本质性的超越,始终处于一种困顿中的挣扎状态。

一悲苦背后的精神质色审度贾平凹的创作,有必要先从他的人生心态入手。

因为与其他的作家相比,贾平凹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禀赋,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表达欲望,而且每每充满了某种悲天悯人的无奈之绪。

他反复强调自己这一辈子,除了没有坐过牢,“经历了人所能经受的种种事变〞,(1)其言辞之中,饱含着浓烈的凄苦与沧桑。

那么,细察他的人生历程,是否果真如此?贾平凹,一九五二年夏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某某南部的丹凤县棣花村。

1972年被推荐到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留在省城某某至今,历任某某人民编辑、《长安》编辑、某某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以及《美文》杂志社主编等职。

贾平凹小说研究综述

贾平凹小说研究综述
! "#$%& !"#$%"&%'(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 3 B Z W1 1 6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 C C N U 1 4 Z 0 2 0 1 7 ' ,-./0 叶澜涛 (#)(*+ ) , 男, 湖北黄石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级博士研究生,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第!期
叶澜涛: 贾平凹小说研究综述
)"
评价综述类除了资料汇总外, 其余很多论文对贾平凹各个阶段的创作进行了总结式的评价。 例如早 期雷达的 《模式与活力—— —贾平凹之谜》 、 刘建军的 《贾平凹论》 等, 中期李遇春的 《拒绝平庸的精神漫 游—— —贾平凹小说的叙述范式的嬗变》 、 杨胜刚的 《对贾平凹 "# 年代四部长篇小说的整体阅读》 、 叶君和 岳凯华的 《贾平凹九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心理根源》 等, 近期周燕芬的 《贾平凹与三十年当代文学的构 成关系》 、 陈晓明的 《本土、 文化与阉割美学—— —评从 〈废都〉 到 〈秦腔〉 的贾平凹》 、 程光炜的 《批评对 “贾平 凹形象” 的塑造》 等均是各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 关于贾平凹的早期评论主要是以感受式为主, 将不同阶段的贾平凹创作进行梳理, 由于写作时间先 后有别, 因而对于其创作分期的划分也是各有不同。 雷达的 《模式与活力—— —贾平凹之谜》 (载 《读书》 !"$% 年第 & 期) 是较早对贾平凹的创作进行概括总结的论文, 它将贾平凹 !"&$ 年至 !"$' 年的创作划分 为三个阶段, 认为贾平凹总的创作模式在于擅长描绘人物的 “性” “情” , 活力之处在于展现男女主人公各 种心灵秘密。 刘建军的 《贾平凹论》 (载 《文学评论》 !"$' 年第 ( 期) 也将贾平凹 !"&$ 年至 !"$' 年的创作 划分为三个阶段, 但着重分析的是贾平凹在写作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即从清新乐观到沉思孤独, 却又包 含喜悦自信的复杂情绪, 而无论作者情绪变化如何, 现实主义精神始终不变。 中期评论主要梳理的是贾平凹 "# 年代创作的范式和心理趋向, 但论述的角度和重点有所差异。 李 —贾平凹小说的叙述范式的嬗变》 (载 《小说评论》 )##( 年第 % 期) 梳理 遇春的 《拒绝平庸的精神漫游—— 总结的时间从 !"$# 年至 )##) 年。 论者将其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即 “启蒙论” 叙述阶段、 “ 生存论” 叙述阶 段和 “现代性反思” 叙述阶段, 并以这三个阶段的代表作串联起贾平凹二十余年的创作历程, 认为贾平凹 的创作不甘平庸、 不断自我超越。 杨胜刚的 《对贾平凹九十年代四部长篇小说的整体阅读》 (载 《小说评 !""" 年第 * 期) 分析的是贾平凹 "# 年代的四部长篇小说即 《废都》 、 《土门》 、 《高老庄》 、 《白夜》 的特 论》 色, 论者认为这四部小说充满了批判意识和现实主义精神, 表达了作者对于国运世风深沉的忧虑。 但不 足的是, 小说在描写上存在观念化痕迹, 人物有流于抽象之嫌。 叶君、 岳凯华的 《贾平凹 "# 年代长篇小说 )##* 年第 ! 期) 分析的也是贾平凹 "# 年代的长篇小说, 但分析的 创作的心理根源》 (载 《中国文学研究》 视角有所不同, 主要从作家的心理轨迹进行论述。 "# 年代的贾平凹是一个失去家园的孤独灵魂, 既失去 了现实家园, 又失去了政治家园, 精神家园也没有终极关怀而茫然失措。 贾平凹在这四部长篇小说中表 达了寂寞、 悲凉的情绪。 近几年的贾平凹评论呈现出更加宏观和多元的视角, 不仅梳理的时间段更长, 而且出现了从批评史 的角度来讨论批评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这也显示贾平凹的创作不断走向历史化和经典化的进程。 周燕芬 的 《贾平凹与三十年当代文学的构成关系》 (载 《当代作家评论》 )##" 年第 ' 期) 概括的时间从 !"&& 年至 )##& 年, 总结出贾平凹的创作有两大特色: “ 个人化” 与 “民间化” 。 这两大特色统一于一个总的思想原 则, 即 “以中国传统美的方法, 真实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 《我心目中的小说—— —贾平凹自述》 , 载 《小说评论》 )##( 年第 % 期) 。 程光炜的 《批评对 “贾平凹形象” 的塑造》 (载 《当代文坛》 )#!# 年第 % 期) 侧重梳理的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批评史, 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 $# 年代至新世纪初。 论者认为批评对 “贾 平凹形象” 塑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塑造、 改写和修复 “贾平凹形象” 过程中, 文学批评也裹挟了大 量其他因素和信息。 在这一双向互动过程中, 批评家的文学观念和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变 化。 从批评史的角度来认识贾平凹的创作, 显然具有 “知识考古学” 的价值。 张博实的 《以 “中国之心” 诠释 当代中国经验—— —新世纪以来贾平凹创作研究述评》 (载 《当代作家评论》 )#!( 年第 ( 期) 延续上一篇的 评论研究路径, 也从评论史的角度总结了新世纪十年贾平凹研究的概况。 新世纪十年, 对于贾平凹的研 究主要涉及对 《废都》 的重评及 《秦腔》 、 《古炉》 的评价。 论者认为真性情是贾平凹的创作个性, 近十年的 贾平凹小说充满了厚重的 “落地” 之感。 从语言方面对贾平凹小说进行总结性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 汪 政、 晓华的 《 “语言是第一的” —贾平凹文学语言研究札记》 —— (载 《当代作家评论》 )##% 年第 ( 期) 是其中 之一。 论文主要从贾平凹作品中的古语和方言研究入手, 指出贾平凹对于语言的声音效果要求严格, 通 过对短句式的大量使用及方言、 古语的插入使得其小说语言厚重精练。 在这些综述类文章中, 需要重点提及的是陈晓明的 《穿过 “废都” , 带灯夜行—— —试论贾平凹的创作 历程》 (载 《东吴学术》 )#!( 年第 ' 期) 。 这篇文章概述的是贾平凹 !"$# 年至 )#!( 年的创作, 重点论述其

被裹挟的命运——《废都》文学形象分析

被裹挟的命运——《废都》文学形象分析

场 官司把他折 磨的够 呛 。他感 觉 自己没有才 华了 ,可别人 却认定 期有 ,如 民族危亡的关 键时刻 )及社会 担当的社 会群体 ,他们没有 他是 谦虚 ……这 种种 的尴尬 的状 况 ,就像张爱 玲笔下所说 的那样 : 自己独立 的话语 权。他们要 么借科 举而进 入国家 的权利话语 圈而反 人生是一 袭华美 的袍子 ,爬 满 了虱子 。这是人 生的尴尬 。葛 红兵认 过来成为压 制压 制话语 的主导者 ,要么成 为思想 上的漫游者 .他们 为 :9 年代 的 中 国存 在 一个 文 化上 的转 型 ,即 由群 体本 位文化 向 0 大 部分是官员 的后 备军和皇权 的依 附者 。庄 之蝶作 为一个生 活在西 个 体文化 的转型 。知识分 子个体从 五 四时期充 当启 蒙和解放话语 的 京 都市的现代人 ,却更多 的沾染 了传 统文人 习性色 彩 。表面一 表正 道德权威 和社会权威 的神坛 上 ,降格 为面临一 系列 欲望消费个体 。 经 。内心放浪不羁 。庄 之蝶是 西京 四大文化名 人之 首 ,还有搞 音乐 l 9年 , 《 明 日报 》的一篇 《 93 光 道德 重构. 市场经 济的必然 要求 》 的 阮知非 ,工于书法 的龚靖元 。以画画著称 的韩希眠 。然而 ,这些 文 中认 为 “ 市场经 济建立 在这样 一种人 性论上 ,即把人的私人 欲 头戴 “ 文化名人 ”光 环之下 的名人干 的都尽是 一些卑鄙 肮脏 的苟且 望 当做经济 发展 的根 本动力 ,现代 西方市 场经济正是 由于充分借助 之事 。庄 之蝶作为一个作 家 ,然 而我们却 没有看 到他有 ~部作品 出 人 的私人欲望 的需要 ,才把人 们 的积极性调 动起来 ,从 而创造 了巨

传 统文人的典型形象 代表 ,可悲 的是存 在于一 个不属 于他 的时代 。 “ 市场 ”,对于长期 处于世 俗欲望 压抑 的庄 之蝶等文人 们 ,意味着 从经典 现实主义重视典 型性格 的眼光来 看 ,我 们可 以把庄 之蝶看作 个 欲望张扬 和世俗享 受都 能充分实 现 的时代 ,现世 的欲望取代 了 是一个 精神载体 :典 型的心理 寄寓体 ,甚至符 号化 的人 。在他 的身 传 统文人 田园牧歌式 的或独 善其身 的理想人 生 ,世俗 的享受取代 了 上存在着那个 时代转 型期知识分 子存在 的本质 困境和永元 止境的痛 精神 的崇高 ,原来处 于集 体话 语之下 的人们被 强行拉人后 现代 话语 苦遭遇 ,因此必然具有 一种悲剧 精神一 在现代 的历史语境 中丧失传 与市场 话语相互 扭结 的语 境 中 ,人不 免陷入 了焦虑的状态 。庄 之蝶 统上的 自我。所以叔本华 说 : “ 生是在 痛苦和无 聊 中之 间像钟摆 因为是 西京文化 名人 ,从 而更加 倍地受 到人们 的关 注 ,一段关 于他 人 样的来 回摆 动着。”庄 之蝶始终 把 中国士大夫 的那种淡 泊静虚心 的不知 是真是假 过往情史 经过 添油加 醋的描述 一番 ,便成 了街 头巷

废墟中的挣扎与毁灭——略评《废都》中的人物形象

废墟中的挣扎与毁灭——略评《废都》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 ] 贾平凹; 废都; 精神困境; 挣扎; 毁灭 中图分类 号 :1206.7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672—8610(2010)04—0047~02
读过贾平凹的作 品我们会发 现 ,在 写《废 都》之 前 ,他几 乎不涉及城市题材。可 以说 从《废都》起贾平 凹的视野 由诗 意的山村转到喧嚣的城市。然而贾平 凹是农 民的儿子 ,他骨 子中的乡土情 怀让 他在 面 对大 城 市的 喧嚣 时却 难 以适 应 。 压抑的都市生活体验 ,使他感到窒 息。因此在《废都 》中贾平 凹极力把城市写成 一座废墟 ,一座戕 害人 类精神及 自然人性 的废墟 ,毫不掩饰地表现 出对城市 的厌 烦及对城 市中人们生 存 境 况 的 深 深 忧 虑 。
一 、“都 ”之 “废 ”与 “人”之 “废 ”
作者以深深的忧患意识对作品进行深 度挖掘 ,从 如下几 个方面进行哲理思 索与展现。
首先 ,《废都 》中描 写 了都市 的颓 废形 象。在 《废 都 》里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 城市 (西 京城 )的生活 图景及 其历史 背景。在这个古 老的西 京古 都 ,它拥有“一千九百八 十年”灿 烂光 辉历史 ,多少英雄故事在这里上 演。如今的西 京城却变 成了一座 欲望的城 市 ,它在城市文 明畸形发展 中慢慢丧失 自 己的历史 感与传统 意识 而变成一个废都 、一个废墟 。
有什么是真 的?还有 什么 可让人 相信 、可崇 拜 、可信 仰 呢?” 这些足 以可见这个西京古都一切都腐朽 糜烂 ,一切都不 可相 信 ,这就 是废都 ,这就是废墟 。
其次 ,《废都》中描写 了没落 的一群 ,他们 是废 都型人 格 的绝妙化身 。像周敏 一样 的人们 都满 怀理想 地踏 入这 座城 市 ,为在 这座城市站 稳脚 跟而 不懈地 奋斗过 。可是 ,当他 们 一 旦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后 ,他们都“陨落 ”了。这个古 老的 西京古都 ,就 像一 个大 染缸 ,浸泡其 中的人 ,不 久就会变 得面 目全菲 。他们在这 座城 市腐化 的空气 里 ,失去 了人格信 念 , 失去 了做人 的真诚 ,他们 变 得像孟 云房 一样 的世 故 ,钟 唯贤 一 般 的懦弱与委 琐 ,李 洪文 一般 的狡猾 。“在这 个城 里 的文 化 圈里 ,庄之蝶算 是最好 的”。可是 ,他作 为一名有声望 的作 家 ,又是人 大代表 ,却直通市长办事 ,还为生产 假 冒伪劣 农药 的黄老板推销产品写过吹捧文章 ;为 了 自己的私欲 ,为 了名 , 在与景雪荫打官 司时 他不惜 牺牲 柳月 一生 的幸福 去讨好 市 长 ,甚至 去贿赂法官 。不难看 出庄之蝶在城 市的腐化 中沉沦 了。作为西京城文化 圈里的人物 ,庄之蝶 、汪希眠 、龚靖元和 阮知非 ,都 曾经高高在 上 ,成为西京 人的精神代 表 ,他们 是文 化名流 ,可转眼间他们 都“陨落 ”了。在他们 的潜意识中欲望 的驱使 ,使他们失 去 了作为 知识 分子应 该有 的责任 和 良知 , 权 、钱、欲 占据 了他们 的所有 。他们抛 弃 了人 性 中 的真、善 、 美 ,毁灭了 自己的人格 和尊 严 ,最后他 们又 在欲 望 的膨 胀 中 爆炸 自毁 ,道 德沦丧 ,信仰丧失 。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题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题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他是启蒙刘慈欣科幻梦的偶像……许旸凭《三体》成为首位摘得世界科幻荣誉雨果奖的亚洲作家、今年春节档爆款电影《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如今,刘慈欣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大IP,但你知道,启蒙大刘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是什么吗?原来就是上世纪50年代引进出版的凡尔纳《地心游记》。

读小学的刘慈欣从床底下将父亲的一箱书籍翻出来读,“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打开了窗户。

也就是这些当时被视为‘不务正业’的闲书,一下子为我打开了广阔的世界,让我的想象飞出了乡村,飞出了中国,甚至飞出了太阳系。

”刘慈欣记得,那是个很热的夏天黄昏,一口气读完《地心游记》,深受震撼;之后他又读到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科幻文学作品……后来的故事你们也都知道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青少年时期对于经典科幻作品的大量汲取,就没有大刘日后科幻创作源源不绝的动力和源泉。

说到大刘科幻启蒙第一人,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出自他手。

当然,高产并不是他唯一的标签,既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一是可怕的想象力。

并不仅仅是天马行空,更在于对未来的精准预估。

回头去看凡尔纳所在的150年前的欧洲,进化论刚刚被提出,元素表还在门捷列夫的脑子里,诺贝尔还在玩火,电还没有进入工业取代蒸汽动力,更不要说各种基于电能的技术了。

没有汽车、没有飞机,啥都没有。

中国那个时候在进行太平天国运动和抗击第二次鸦片战争。

但那时候凡尔纳的书里已经有了什么呢?有伟大的潜艇鹦鹉螺号,有罗比尔的直升飞机信天翁号,有巨大的钢铁浮岛,有磁悬浮的高速铁路,有太空旅行……有些即使是10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觉得不可思议。

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的焦虑、突围与迷惘——以《废都》庄之蝶的人物形象为例

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的焦虑、突围与迷惘——以《废都》庄之蝶的人物形象为例

第9卷第4期V o l.9,N o.4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8年6月Jun. ,2018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的焦虑、突围与迷惘----以《废都》庄之蝶的人物形象为例王珊(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废都》自一九九三年问世以来,其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胆的性描写备受争议,遭遇了“被 禁”到“解禁”的过程。

《废都》通过讲述西京四大名人之一的庄之蝶的一场桃色官司、他与几个女人的纠缠、他心灵的挣扎与矛盾,凸显其在现代社会的焦虑、突围与迷惘,从而达到社会和人性的观察和批判,乃至生 存困境的思索。

关键词:知识分子;庄之蝶;焦虑;突围;迷惘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8)04 - 083 - 031庄之蝶的焦虑: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废都》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的古城西安。

恰逢中国由长期固有僵化的计划经济向 新型灵活的市场经济转化,尤其是商品经济和消费主义 文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社会思想多元共存。

科技逐 渐成为社会的第一生产力,使广大知识分子真正获得大 展才华的机会。

然而,在社会的急速转型中,也有一部 分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再一次受到前所未 有的巨大冲击。

1庄之蝶作为人文知识分子(所谓人文 知识分子指的是从事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者专家)的代表之一,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逐渐失去本应重新获 得的社会中心地位,被新的商品社会边缘化了,成为现 代社会的“零余者”。

如果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将人文知识分子抛到边 缘化的境地,那么积淀着千年文化传统的“废都’’环境和 文化氛围对于庄之蝶精神上的桎梏则让庄之蝶陷人传 统与现代的纠结之中,焦虑不已。

西安是一座传统文化 浓厚的古城,西安城“古典”传统的文化氛围,不仅仅是 在那些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博物馆中,更有那散落在民 间生活的一部分,如古老的风俗习惯、方言中保存完好 的上古古雅词语、历史悠久的古街道名称、颇具规模的古文物市场,所有的这些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情。

心灵突围的挣扎与探索_从_呐喊_到_彷徨_的嬗变

心灵突围的挣扎与探索_从_呐喊_到_彷徨_的嬗变

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
脸”,“又浓又黑的眉毛”,这简直就是鲁迅!再看小说中
的某些情节,吕纬甫奉母亲之命回家乡为小兄弟迁坟,
邻居家的女孩顺姑的病死,明明都是鲁迅在现实生活
中的亲身经历,他将这些素材运用到小说创作之中,自
我分析的意味不言而喻。即使是作为吕纬甫故事的倾
听者和评判者 的“ 我 ”,也 是 鲁 迅 自 我 心 灵 的 折 射 ,他
些夸张和演绎的成分来掩饰的犹豫在《祝福》中显然已
由此可见,从《端午节》开始,经过《祝福》《在酒楼
经消除。《祝福》中鲁迅在用平实的手法描写祥林嫂大 上》《孤独者》,鲁迅一步步地将自己的内心大门敞开,
半生生活的同时,又特意加入了“我”这个归来的知识 对自我灵魂深处的“鬼气”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解剖。
分子形象,并让两人在相遇之后有了一次特别的对话。 至此,鲁迅对自我灵魂的拷问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
他者与自我是完全对立的一对概念,他者是除了自我之外的其他存在,自我则是指向个人的与他者相对的存 在。如果说我们需要通过“他者”来观照自己,那么,他者对于我们理解鲁迅自我也就具有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也许 正是基于上述的“他者”对“自我”的意义,鲁迅才将两者并置于他的小说当中,在对他者的关注的过程中反思自 我,并在剖析自我的过程中观照他者。他者与自我以其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共同出现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 中,分别获得了特定的角色定位和定性,并得到了关注和凸显。通过对两本小说集中二十多篇作品写作内容的观 照,可以发现其中伴随着鲁迅从对他者的热切关注到对自我的无情拷问的回归,其中又以一些自我生活侧面、情 感波动和心理矛盾在小说中的投注为这一回归的契机。
在以《狂人日记》步入文坛之前的六、七年当中,精神上的危机使鲁迅长期处于沉默的状态,他用抄古籍、拓古 碑来排遣心中的寂寞和悲哀。直到 1918 年前后他接受了《新青年》的邀请,参加了杂志的编辑工作,才在《新青年》 同仁的力促下写稿,参与当时的启蒙运动和文学革命。为了不再陷入“五四”之前近十年的心狱,摆脱内心那些“悲 观”的确信,鲁迅以生命本能的潜在欲望对这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热烈的回应,尽管内心不乏理智的消极认识,但 他仍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社会,试图以他的小说创作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国民。“他者”成为这一时期鲁迅 小说创作的关键词,旧式文人、愚昧国民、沉滞的农民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孔乙己》《药》《风波》《白光》等都以社会 上的“他者”为表现和描写的重点,而较少涉及自我的生活和思想,无论是旧式知识分子的形象,还是愚昧无知的 国民形象,鲁迅都以较为超然的心态呈现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状况。他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 害,揭示传统文化造就的国民劣根性,展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无知愚昧,孔乙己、华老栓、七斤、陈士成都是 他现实观照的具体人物,在这些作品中,鲁迅试图通过对他者的塑造来驱除内心的“鬼气”。这些小说的创作显示 了鲁迅已经摆脱了“五四”前夕心灵的困扰和纠缠,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自我之外的他者。

缺失的女性独立意识--《废都》中主要女性形象分析

缺失的女性独立意识--《废都》中主要女性形象分析

缺失的女性独立意识——《废都》中主要女性形象分析李杜(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湖南·长沙410119)摘要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主要围绕作家庄之蝶的生活展开描写,尤其描写了他与四位女性在爱欲中的挣扎与放纵以及在这种浮沉的爱欲中他们的逐渐颓废。

本文主要从解读《废都》中的女性形象出发,分析这部作品所透视出的女性独立意识的缺乏问题,并探讨缺乏这种独立意识的原因。

关键词贾平凹《废都》女性形象女性独立意识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L ost A wareness of Female Independence——The Main Female Image Analysis in"Waste All"LI Du(Hu'nan Special Education V ocational School,Changsha,Hu'nan410119)Abs tra ct Jia Pingwa's novel"Waste All"mainly revolves Zhuang Zhidie's daily life to launch the description,describedhim struggling which liked wanting to hit with to indulge especially with four females as well as wants in this kind of viciss-itude love to hit them gradually dispirited.The deficient problem which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unscrambles"Waste All"the feminine image to embark,analyzes who this work perspective to have the female realizes independently,and discusses lacksthis kind of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the reason.Ke y words Jia Pingwa;"Waste All";femal image;female independent awareness九十年代中期,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小说《废都》引起了中国小说界一场毁誉不一,众说纷纭的文坛公案。

精神荒原中的挣扎与领悟

精神荒原中的挣扎与领悟

精神荒原中的挣扎与领悟作者:高萌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6期摘要:索尔·贝娄是美国当代资格最老,最文明的小说家, 1976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他事业达到顶峰。

《赫索格》是他公认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无论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还是凭借书信的形式表达对当今美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入剖析,都可称之为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探索赫索格从精神荒原的困境中摆脱到他真正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的过程。

关键词:索尔·贝娄;赫索格;彷徨;领悟;书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2一、索尔·贝娄简介索尔·贝娄是一位高尚的人道主义者。

他认为在人们现代化生活中那些陈旧的价值观已经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而当代社会对人们的生活是一种无形的挑战,人们生活在这种压力重重的环境之中,容易缺乏安全感;对周围人不信任;对于许多琐事也会大惊小怪,甚至达到癫狂状态。

因此,索尔·贝娄认为人类精神上的危机已经置于突出的位置上,亟待解决。

所以,贝娄笔下大多数的主人公都是处于边缘化、异化、甚至是荒谬、不正常的人。

他们试图与巨大的社会压力对抗、为真理和自由不断地奋斗。

但与此同时,他们由于自身的弱点而深陷艰难的抉择之中,同时也遭遇了朋友的背叛和忍受了社会的各方面压力。

但是这些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中的磨难后,最终都获得了心灵上的洗礼与启迪。

这也正是贝娄希望他笔下的主人公在精神上的最终归宿。

二、彷徨中前行小说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个善于思考、满腹经纶的人。

正在他事业的关键时期,生活的磨难却接踵而至,好像上帝偏要和这位老实人开玩笑一样。

他离了两次婚,但第二次离婚对他来说,打击更大。

因为他第二个妻子马德琳和他的好朋友好上了,而且因为她的建议,他辞去了现有的工作,他心爱的女儿也离开了他。

这一系列的事情使得这个可怜人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彻底幻灭了,直接导致他彻底陷入了精神的挣扎与彷徨之中。

欲望、挣扎与沉浮——精神分析学说在孙频小说中的映射

欲望、挣扎与沉浮——精神分析学说在孙频小说中的映射

2017年6月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im. 2017第 32 卷第 2 期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32 No. 2欲望、挣扎与沉浮-精神分析学说在孙频小说中的映射刘丹(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1)摘要:孙频创作的小说明显带有精神分析学说理论。

其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总是显示出受到性欲的 控制和主宰,似乎性欲可以决定她们的一生。

这种特殊的文学创作,不仅与孙频本人的人文素养、文学观念和生活 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谋而合。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孙频的小 说中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力比多说”的阐释、无意识的剖析、变态心理的刻画、“恋父/母情结”的诠释。

关键词:孙频;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3318(2017)02 -0071 -04山西新锐女作家孙频,因其作品题材的独特及 直抵人心的语言风格而在80后作家中显得较为突 出。

仔细阅读孙频的作品就会发现,其作品无论是 中篇还是短篇,均明显带有精神分析学说理论,其小 说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总是显示出受到性欲 的控制和主宰,似乎性欲可以决定她们的一生。

这 种文学特质的形成与孙频本人的人文素养、文学观 念和生活环境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精神分析学说与 孙频的小说似乎不谋而合。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学说在孙频的小说中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 面:“力比多说”的阐释、潜意识的解剖、变态心理的 描写、“恋母/父情结”的诠释。

一、“力比多说”的阐释“力比多”即“性本能”,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说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说认为,在人的本能欲望中“力比多”或者“性本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动力因素,“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借助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1]。

【doc】颓废背后的深沉思索——论《废都》庄之蝶形象

【doc】颓废背后的深沉思索——论《废都》庄之蝶形象

颓废背后的深沉思索——论《废都》庄之蝶形象第32卷第l期2011年1月湖南科技学院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bl-32N0.1Jan.2Oll颓废背后的深沉思索论废都庄之蝶形象梁小珊(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永州4251O0)摘要:庄之蝶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其颓废主要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边缘化所导致的自我价值的迷失和官能欲望的沉迷然而,庄之蝶的颓废中却又有对中华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隐含了希望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创造新的生命存在方式.关键词:庄之蝶;知识分子;边缘化;颓废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11)01-0051-03废都是一部极其严肃的作品,可以说它是贾平凹的呕心沥血之作,它们是贾平凹经历过的理想破灭,信仰发生危机这样一个痛苦时期的心灵写真.这种灵魂破碎的痛苦,这种无家可归的绝望,在知识分子中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作一个时代的缩影和写照.废都的文学价值并不在于它的性描写,而在于它表现出了埋藏在中国文化人格的深层结构.它是20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现代延续.作为文中的主角,又是作者自传体的庄之蝶,是一个精神载体,典型心态的寄寓体,一个符号化了的人,通过他,作品把特定时代部分文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揭示得淋漓尽致.对于(<废都营造出的弥漫在庄之蝶形象里的凄美的幻灭感, 除开了颓废,更充满着在颓废中对生命的渴望,对人生意义的探求.这幻灭感里有情感的历史,有意志的奋斗,有精神的自绝,有凄美的意境.废都>)中的庄之蝶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里一个"零余者"的形象,他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化闲人出场的,在废都社会里他又是一个觉醒者,"一个还有良知还有艺术追求"的作家.他活得最自在,恰恰又最累,最尴尬,他一直想有所作为,但最后却无所作为,一直想适应,却无法适应". …他奋斗过,追求过,而他最终奋斗的结局也未能走出废都, 于是他沉沦,他堕落,他自我放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废都社会里的一个零余人,是废都社会里的殉葬者.收稿13期:2010—09—0l作者简介:梁小珊(I967--),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讲师.庄之蝶是陕西潼关人,他有着多重身份,因而也有着多重人格.他既是一个凡人,俗人;又是一个名人,还是一名作家.三重身份构成了庄之蝶人格结构的三个层面,类似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形成了庄之蝶独特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导致了他的悲惨命运.作为凡人,俗人,他的世界充满着世俗,欲望和物欲.他有情人,而且不只一个;他有经营图书字画带来的巨大利润.名人则是庄之蝶的社会定位,也将他纳入到一个欲望化,交易化的社会网络中.普通市民愿意看披露他隐私的逸闻,趣闻;在官僚眼里,他是能为权利贴金的御用文人;对于企业家,商人来说,他是能通过文字给他们的企业或商品带来声名增值,利益增值的广告包装师;而对于女人来说,他是一个成功男人,是一座可以抬升自己身份的桥梁.反而,"作家"在他的社会身份中只占了很小的份额,他成了"套在现代城市身上的一件'文化衫"'I.庄之蝶对他本人的身份是充满矛盾的,既认同,又拒绝.意识到声名给自己带来的异化:他曾经为"名"奋斗,但是"名"得到了,他却失掉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目标,方向和动力.因为名,他多了一些有关"名"的应酬;因为名,他陷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爱情笔墨官司.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名"的确成了萧何,成了他,败了他,最后又毫不留情地淹死了他.他终于悟到,他其实就是"名"的奴隶: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庄之蝶"三个字属于自己外,他一无所有,而"庄之蝶"这三个字用的最多的却又是别人.作者假书中人物孟云房之口说了十个字:"潼关多钟秀,人自有灵气"."有灵气"的人是指作家庄之蝶."钟秀灵气"四字是透露庄之蝶生来具有天才.庄之蝶由于"钟秀灵气" 被西京当权人物及其相关的人们视为"市宝","神仙","菩51萨".他是被西京"群起而捧之""捧煞"的.庄之蝶自己也说"我的名分是我写文章写出来的".不写便成不了作家,更成不了名噪一时的大作家.在社会空气一派浮躁,一片媚俗的环境下,他已没有那份气定神闲的心境来闭门创作了, 一种文人笔下无耕而产生的焦虑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庄之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泼烦",而庄之蝶的"泼烦",又并非是由哪一桩具体的事引起的烦恼,而是庄之蝶作为一个文人的一种根本性的精神状貌,是一种存在性烦恼.从这个意义上讲,"焦虑"已不独属于庄之蝶,而应是当下文人的一种生命本相和普遍意义.着名的德国哲学家弗洛姆在他的逃避自由中曾指出:人类在走向自由的历程中,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巨大的孤立,无权力与不安全的焦虑之中,人类开始变得"不知道如何适应这个世界","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生命的意义,最后怀疑任何生命的原则0"Pl可以说,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地位使他们成了精神弃儿,使他们出现了集体无意识的苦闷和难以承受的巨大虚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超我"担任心灵主宰之后,被压抑的精神往往只有用绝望表现出生命的无奈,由此唤起我们对生命的关注.颓废是构成庄之蝶幻灭感的一个重要因素.颓废来自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摧毁了传统的道德体系,而新的道德体系没有随之建立,社会出现极度混乱.对此,废都真实地描绘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和道德领域全面的危机,继承了传统启蒙思想的锋芒,报以尖锐的社会批判.在小说的一开始就点染人物,铺排场景,熏染氛围.书中的男女,不是请客应酬,就是逗嘴闲谈,或像一群乱撞的没头苍蝇,或为眼前的微末利益所驱使,或深陷在物质肉欲中不能自拔,大家都像丢了魂儿似的,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干什么好,谁也腾不出空思索一下生存的意义.因为灵与肉分了家,灵魂还留在昨天的残梦中,躯体却不能不加入变动了的世事,于是只能听凭外物的裹胁和刺激,作出条件反射似的被动反应.为了感恩,就去写吹捧文章;要吹捧,就要媚俗,就要添油加醋;添油加醋就惹出了官司;惹出了官司就要设法平息;要平息就不能不贿送字画,捉刀代笔地写文章;捉刀代笔地写文章就不能不作假,作假就不能不惹出新麻烦……人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连环套,怪圈,大家都从原先既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中抛了出来,一个个昏眩,浮躁,迷茫,狂乱,变得互相不认识对方,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这里,拜金,享乐,浮靡之风甚行,大家都忙于动作,停止了思考,只好把思索人生的问题留给那头神奇的奶牛. 孟云房说:"在这个城里的文化圈里,庄之蝶算是最好的." "他是清醒的,但他却没有完全看透,他深悟废都的畸形现状,自己却己失去了做人的真诚,变得懦弱,庸俗,世故,52他知道在这个表面化的肤浅的世界里,被众人捧着的实质是被众人"吃",大家关心的不是自己的文章,而是以自己作为进身之阶或附庸风雅的一层包装纸,连自己的妻子也只在乎自己的虚名,但这唯一属于自己的三个字叫得最多的却是别人.由于性格软弱,庄之蝶根本摆脱不了陈腐的生活,为了寻找生命的活力,避开尘世的累和假,庄之蝶开始亲近女人,将奶牛作为知己,从埙声中寻找慰籍,陷溺于声色玩乐中.文中多次出现埙这种上古乐器,埙声奠定了废都的基调. 它吹动的是一种人生的悲凉,也含蓄地预示了主人公的命运"你注意过没有,一早一晚城墙头上总有人在吹埙,我曾经一夜偷偷在远处录了,录得不甚清晰,可你闭上眼慢慢体会这意境,就会觉得犹如置身于洪荒之中,有一群怨鬼呜咽,有一点磷火在闪;你步入了黑黝黝的古松林中,听见了一颗露珠沿着枝条慢慢滑动,后来欲掉不掉,突然就坠下去碎了, 你感到了一种恐惧,一种神秘,又抑不住地涌动出要探个究竟的热情;你越走越远,越走越深,你看到了一疙瘩一疙瘩涌起的瘴气,又看到了阳光透过树枝和瘴气乍长乍短的芒刺,但是,你却怎么也寻不着了返回的路线……"J这是有动有静的世界,充满诗意和神秘,但这又与现实无关,最多映衬了现实的恐惧,在庄之蝶这段对埙声的描写中已透出了对自己命运的悲观与失望,他在这颓废黑暗的废都里"怎么也寻不着了返回的路线",这也就预示着他终走不出废都的命运.沉重的埙声吹响了庄之蝶突围的号角,也吹奏着废都社会的挽歌.从此,废都社会笼罩在悲伤凄凉的埙声之中,一幕幕悲剧上演了,一个个悲剧人物上场了.庄之蝶和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等女性的关系构成了基本的骨架.其中赤裸裸的性描写,成了废都问世以来最大的争议,这也是其吸引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贾平凹开始叙述西京斑驳陆离的俗世景象时,他笔下最初出现的是凭吊唐贵妃杨玉环墓地的异闻和城中孕璜寺智祥大师的卜卦.这样的开篇尽管为"一千九百八十年间"的西京涂抹了神秘的色彩,也把"性描写"之于"废都"的意义传递出来.从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之"废"这一意义来说,性的描写是有其实在意义的.当现实社会的一切都不再引起他们的兴趣时,当他们的精神空虚到一切都成为毫无意义的幻景时,他们除了追求性的感官快感还干什么呢?他们在政治和商业两方面都无所作为的情况下只好转向对性的变态追求,在放浪形骸,自暴自弃中实现自我放逐,迷醉在纵欲和狂欢之中.庄之蝶对性的沉溺除了本能的快感之外,还在于他试图在性中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找到自己的存在.庄之蝶与唐宛儿,柳月,阿灿等女性近乎癫狂的性关系,正是他在迷茫中的寻觅,沉浮在世俗中的挣扎,犹如一只困兽,他试图冲出这无形的牢笼.就拿庄之蝶与唐宛儿的关系来说,很难说是谁最先勾引了谁.庄之蝶早就在巨大的虚无和"泼烦"中不堪面对是是非非的世界,不知能逃遁到哪去.他在所有地方都找不到人生意义之后,只有到温柔乡去寻找寄托和刺激.这时,正好唐宛儿出现了.而唐宛儿呢,原本就不是个安分的女人,她从乡下私奔出来,一方面固然是不堪忍受丈夫的肆虐,另一方面则在于她对都市生活的艳羡和改变处境的强烈欲望.她有着极强的虚荣心,恰恰庄之蝶名人的身份能够满足她的这种虚荣.从她和庄之蝶的对话中大概能够反映出彼此对两性关系的具体理解.他们俩在大段的对自中,对自己的作为有不少解剖,唐说:"你是个认真的人,这我一见到你就这么认为,但你为什么阴郁,即使笑着那阴郁我也看得出来,以至于又为什么能和我走到这一步呢?我猜想这其中有许多原因,但起码暴露了一点,就是你平IEI的一种性的压抑."【oJ唐在为自己不是坏女人的辩解中,说得更多的是对庄之蝶的理解:"或许别人会说你是喜新厌IIEI的男人,我更是水性杨花的浪荡女人了.不是的,人都有追求美好的天性,作为一个搞创作的人,喜新厌lIt是一种创造欲的表现!可这些,自然难被一般女人所理解,因此上次牛月清也说她下辈子再不给作家当老婆了.在这一点上,我自信我比她们强,我知道,我也会调整了我来适应你,使你常看常新.适应了你也并不是没有了我,却反倒是我也活得有滋有味.反过来说,就是我活得有滋味了,你也就常看常新不会厌烦.女人的作用是来贡献美的,贡献出来,也便使你更有强烈的力量去发展你的天才……"l贾平凹对庄之蝶与女人的关系是这样解释的:''<<废都>)里写到了女性,并不是玩弄女性啊.有人说写性的语言应是暗示的,是有诗情的,而我多是一些行为描写.好多女权主义者写文章批判我,我心里总有些不服."它不是将妇女作为玩弄和发泄的对象,它只是写了一种两性相悦的状态,旨在说庄之蝶一心要适应社会而到底未能适应,一心要作为到底不能作为,最后归宿于女人,希望他成就女人或女人成就他,结果却谁也成就不了谁,他同女人一块儿都被毁掉了.这样的题旨当然由书的结局可以看出,小说里的几个人物自己也看清楚了.这使庄之蝶猛地醒悟了自己长久以来苦闷的根蒂,他觉悟了他的追求命定是个悲剧.他真诚地爱,真诚地被爱,真诚地关心别人,真诚地接受别人的关心,但最终给19己和别人带来的却只能是痛苦.庄之蝶在幻灭中迷失了.然而无论是唐宛儿的千般温柔,还是柳月的万种风情,都不能够让他走出绝境.性并未能"救赎"庄之蝶和庄之蝶们.小说的结尾,当庄之蝶所有的努力都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时,他决定走出"废都",去寻求精神解脱的新途径,但是,他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更大的悲剧的深渊,在他即将离开"车站"的一刹那,他"双目翻白,嘴歪在一边了",庄之蝶得了中风."车站"在这里有种深刻的象征意味,有车有路,却无法走出.在这一具有巨大历史寓意的细节中,贾平凹把庄之蝶最后一丝希望都给彻底地无情地掐灭了,庄之蝶永远无法走出"废都".结局并没有写明他是死或者没死,起码还给人们留下了一点希望.但他的出走,想逃出废都,却是彻底的失败了.总之,贾平凹通过庄之蝶,通过废都>)非常投入的对自己,对中国转型时期的文人生命活动做了一个思考和总结,给人们指了一条在痛苦和迷茫中前行的路.许明说:废都》"是极震撼人的,它让你痛苦地沉思和问问为什么?人文知识分子的灵魂为什么如此这般?"他从贾平凹为废都>)写的写作后记中"强烈地感受到作家对生命与生活意涵的思考和发自内心的感触……废都>)它前所未有地将一个有地位的文人的日常生活展示出来,从而尖刻地对生活发出了提问.掩卷深思,每一个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关注的人是不能不对此警觉的."这正是透过对(<废都无休止的好与坏,是与非的争论给我们的最大的启发.参考文献:…贾平凹.答(<出版纵横杂志记者问【A】.贾平凹.贾平凹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l998.【2】党圣元.说不尽的废都【JJ-,J,说评论,1996,(I).【3】贾平凹.废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4】王尧.重评(<废都>)兼论九十年代知识分子【A】.贾平凹研究专辑【C】.当代作家评论,2006,(3).【5】旷新年.从废都到自夜>)【J】_,J,说评论.1996,(1).【6】贾平凹.废都后记【J】-十月,1993.(4).【7】吴秀明.从(<废都>)看青年一代精英作家的精神裂变[A】.三元结构的文学【c】.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I998.【8】郜元宝.张冉冉.贾平凹研究资料【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9]~lJ斌.王玲.失足的贾平凹【M1.北京:华夏出版社,l994.(责任编校:燕廉奚)53。

在不明不白之中读《废都》

在不明不白之中读《废都》

在不明不白之中读《废都》很多年前,读过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部引起轰动的长篇小说《废都》。

当时,有两个印象给我最为深刻:一是庄之蝶总是阴差阳错的坎坷际遇和事与愿违的失落心态,让人看了名人在失去自我之后,无以自慰的深深悲凉;我感到这是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所没有见过的,一个独特形象。

另一方面是作品中多处打了方框子的性爱描写。

无拘无束的率直又有声有色的赫目,似乎是凡是能写性的地方,作者都没有轻易放过,这种写法在当代小说创作中还未曾见过,即使是在张贤亮的有关作品中也绝非能及。

对这些过多且露的性描写,我在初次读《废都》之时,心中确实存有极大的疑虑,甚至厌恶。

对作家的那种明显的模仿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性描写,尤其是对《金瓶梅》的在作品中几乎是一种翻版似的展示,更是怀疑贾平凹的生活状态是否被扭曲,或者是迎合市场的需要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

诸种感受交织在一起,使我对《废都》的看法在说不清、道不明中,只能抱一种低调的态度。

但贾平凹终究还是我们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我感到他的文笔向来不是用来媚俗的,他的为人,他的思考都是在文坛上有所耳闻的。

后来我又零散的阅读过这部长篇,通过反复的细琢磨,我感到作品实际上是在写庄之蝶的幸运表象中隐藏着的人生之大不幸,而且由这种不幸,作者严厉地拷问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文人的灵魂,也对桎梏庄之蝶们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行了含而不露的鞭鞑。

庄之蝶们从内在心态到生活形态都乱了章法,在官场、情场、文场的失意接踵而来。

由“名人”变成了“闲人”,而后又变成了“废人”。

在这个意义上,《废都》是惊人的警示和呐喊。

然而说实在的,《废都》里的性描写虽然大部分是为了塑造人物和揭示人物关系所必需的,但很多地方明显的是冗赘的笔墨。

已经有悖于美学意义,及一些负面效应。

与《浮躁》相对照,《废都》堪称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谴责小说。

《废都》一书不但对扭曲时代的人和事物进行了果敢的谴责,而且是一种文化上的批判;并且由局部的批判发展到一种全方位的批判。

《废都》与《嘉莉妹妹》中人物精神挣扎

《废都》与《嘉莉妹妹》中人物精神挣扎

《废都》与《嘉莉妹妹》中人物精神挣扎作者:李俊来源:《牡丹》2017年第14期《废都》是中国作家贾平凹创作的经典作品,而《嘉莉妹妹》也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代表作。

尽管两部作品的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国度不同,但从主题的视角上凸显了人物或时代的悲剧、人生价值的探索与思考、都市人心理的困惑以及对追求的迷茫。

本文从人物精神挣扎的角度,对《废都》与《嘉莉妹妹》两部作品进行浅析。

賈平凹的《废都》自出版后就命运多舛,小说描写了以作家庄之蝶为首的四大文化名人的颓废故事。

故事的发生地在西京,小说中所说的时间为1980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等大规模、高速度地涌入中国,人们的精神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到思维空间都得到极大拓展与解放。

社会思想文化正处在古今、中西的时空交汇点上,多元并存,纷杂缭乱,加之体制的不健全引发的社会问题,使得庄之蝶这类人物在一个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为身名所累,事业难于开拓,从而感到苦闷和窒息,陷入了茫然、矛盾的生存状态,迷失自我的故事。

这也是贾平凹的第一部以都市为题材的小说。

无独有偶,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处女作《嘉莉妹妹》也饱受争议,它主要描写了农村姑娘嘉莉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为摆脱贫困,出卖自己的贞操,后又凭美貌与歌喉成为歌星的故事。

作家娴熟地运用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使作品具有极强的社会表现力。

笔者通过比较,发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即都表明了都市人群精神空虚却得不到满足的一面。

一、《废都》中庄之蝶的人物形象《废都》中主人公庄之蝶的名字源于“庄周梦蝶”的典故,自身就带有虚幻的隐喻。

主人公是一个社会名流,他不是经典作品中那些高尚纯洁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式人物,也不是令人憎恨、厌恶的畸形人物。

他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凡夫俗子,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面影子。

然而压抑、窒息和平庸的现实使他的人生绝望而幻灭。

人们可以感受到一颗挣扎困顿的心。

建构内心的困境与挣扎——马晓丽小说的一种读法

建构内心的困境与挣扎——马晓丽小说的一种读法

建构内心的困境与挣扎——马晓丽小说的一种读法傅逸尘对立冲突的小说叙事1.用时尚的说法,马晓丽当属美女作家。

作为晚辈这样称呼似有悖伦理,但就如同词语的“后现代性”异化一样,长幼的伦理色彩在中国当下社会生活中正在被时尚语词日益消解,伦理中的礼仪性似乎有所弱化,增长的是人性中的自信与平和,还有一份近百年来几近丧失殆尽的达观与幽默。

我不认为这种嬗变只是浅表化生活的滥觞,它已经,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与文化。

向着“后现代性”转型的中国社会,碎片化、抹平深度、反讽、戏仿等正在植入日常生活,价值与理想沦为虚幻与泡沫不再是危言耸听,更多的人更加认同浅表化生活就是生活本身,连荷尔德林所谓“诗意的栖居”也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

2.在“后现代性”的世俗化语境里,美女作家马晓丽在她的小说里似乎走着一条与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相反的路径,她非但没有淡化人伦关系,相反,用一种很极端的方式——对立与冲突,切入人物与故事,并在随后的叙事中展开残酷的人性较量。

给她带来巨大声誉的长篇小说《楚河汉界》、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俄罗斯陆军腰带》、中篇小说《云端》,还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散文无不如此。

当然,无法否认的是,近百年的中国,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生活总是处于一种严峻的状态,人性总是经受着我们不愿直面的政治或道德伦理的拷问;但是,这种极端的对立与冲突并非生活的常态。

也就是说,马晓丽的小说是在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将非常态的人性予以概括和强调。

文学与生活现实的悖论是无法构成问题的,构成问题的是美女作家马晓丽为何选择这样一个极端的角度进入小说叙事?又何以对人性中最为隐蔽的内心世界兴趣盎然?绕过或者回避这个问题,似乎就失去了与马晓丽对话的基础,甚至于将马晓丽小说所具有的思想高度与哲学意味丢失也是可能的。

3.军旅题材所决定的吗?这是最容易想到的选项,在我看来却不尽然。

军人思维的惯性使然?军人总是要明确谁是他的对手,或敌人,马晓丽的文学视角在对立与冲突中漫延开去也不无道理。

雷达的文学评论与1980年代社会学批评方法的嬗变

雷达的文学评论与1980年代社会学批评方法的嬗变

雷达的文学评论与1980年代社会学批评方法的嬗变雷达一直以文学批评的方式追踪当下文学创作、现象和潮流,“探测此起彼伏的文学潮汐”[1]。

他曾明确指出,自己是以“历史的美学的批评”方法,做区别于“时间相对充裕的研究者们”的“近距离的”文学评论[2],并从整体上将自己的评论概括为:既有评析具体作家作品的“微观解剖性”文字,也有“概观”文学现象、文学潮流的“宏观评估性”“整体描述性”文章[3]。

更值得注意的是,雷达文学批评的嬗变与1980年代社会学批评方法蜕变、更新的关系。

雷达是秉承着社会学批评方法走上文学批评道路的。

而社会学批评方法在20世纪50—70年代就存在“泛政治化”“泛阶级论”的缺点,并在“文革”期间走向了极端。

“文革”之后,文艺界承继了这种批评方法,但随着对“文革”清理的深入和思想解放的展开,理论批评家们对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做出了调整,使其走上了正常化、健康化的道路。

与此同时,随着1980年代文学逐渐走向“多元”“异质”的文学尝试与探索也对社会学批评方法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雷达1980年代的文学批评历程,恰恰体现了社会学批评方法面对时代转型与文学新潮而进行积极调整的过程。

虽然“背着传统而面对缤纷的新思潮”[4],但他并没有墨守成规、顽固守卫既有方法观念“纯洁性”,而是与阎纲、许觉民等年长的批评家一道,迎纳新潮,独立思考,为备受质疑与冷遇的社会学批评方法开拓出了蜕变与更生之路。

1984年之后,随着雷达对“人的觉醒”“现代意识”“传统与现代”等问题思考的深入,以及对凝聚着“激情与理性”批评风格的自觉追求,他的价值立场与批评风格日渐成熟,创作了《游魂的复活——评〈红高粱〉》《模式与活力——贾平凹之谜》《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白涡〉的精神悲剧》,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的《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心灵的挣扎——〈废都〉评析与批判》等一批批评文章,在“新潮批评”崛起与“方法论”“观念论”的众声喧哗之中,昭示出社会学批评不可取代的价值与深切浑厚的魅力。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4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4

高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试卷满分是:150分〕考试范围:人教版必修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谐〞就是“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

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来源于巫与优,“优〞即以“谐〞为职业。

在古代社会中,“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

?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的名称,优往往同时是诗人。

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

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

但凡游戏都带有谐趣,但凡谐趣也都带有游戏性。

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谐〞最富于社会性。

艺术方面的兴趣,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那么雅俗一共赏,极粗俗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虽然他们所喜欢的“谐〞不尽一样。

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进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膜,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膜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傲中忘形你我。

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

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

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

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沦为笑柄,如一首民歌:“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

〞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的大缺点——刻薄势利写得非常脱皮露骨。

除这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后汉书·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

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

例如?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心灵的挣扎

心灵的挣扎

心灵的挣扎[摘要]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对主人公池大为形象的成功塑造,真实而残酷地揭示了知识分子当下的生存困境,深刻地揭示了权利和金钱对人的精神价值的败坏以及操守逐渐被放弃时的艰辛而痛苦的心路历程,显示出作者锋锐的透视力,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

[关键词]《沧浪之水》;知识分子;人格;迷失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以惊心动魄的真实感、痛彻肺腑的真实性、灵动深沉的思辨性,为我们书写了一部知识分子精神沉沦、价值崩溃的“心灵痛史”。

主人公池大为作为医药学研究生,深受其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代表的父亲的影响,继承了父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信仰和品质,从孔子“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到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这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和所信仰的价值观深深地渗入到了他的心灵深处。

在恋爱、婚姻和工作上,他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然而,冷酷无情的现实让他处处碰壁,他的价值观遭遇了两方面的严峻挑战――权力和金钱,于是他逐步放弃了自己的操守,在权力和金钱的双重压迫下人格和价值观逐渐被摧毁。

一、自我人格的坚守池大为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池永昶忠诚正直,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仍坚持仗义执言,最后反遭受诬陷,后来,全家被遣送到偏僻的山区――三山坳,母亲无法忍受这一变故,带着女儿离开了父亲。

父亲一生坎坷,但却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始终不悔,他的性格和操守为池大为奠定了几乎是遗传学的基础,这一精神血统是由历代知识分子构筑的。

小说写到池大为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素描》一书中有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文天祥、曹雪芹、谭嗣同等文化名人的画像及其生平介绍的短文,书的最后一页是父亲自己的画像,下面有一排用钢笔写的文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段文字是父亲毕生追求的做人准则。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素描》分别在个人品格高洁和社会责任承担两个方面展现着知识分子正面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池大为成为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坚守着它规定的行事和为人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