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发展史初探

合集下载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奈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五文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但仅见诸记载,原物已佚,尚不知是刻于壶底还是壶身。

据考证最初的镌刻大多位于壶底和壶盖的边沿而很少见于壶身,其内容也仅仅记载着作者的名号而已。

稍后便有在砂壶身上题刻诗句的作品出现,绘画绝少。

明“供春壶”之前的紫砂陶刻是用竹尖刀制陶工具在坯体未干时刻制的,其刀刻痕与现代意义上的陶刻味有明显区别,后发展成用专门的铁制刻刀在坯将干未干时镌刻。

明清以降,宜兴紫砂名气大盛,紫砂壶以简括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和安逸恬静之态深受文人学士关注,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宜兴定制紫砂壶和文房玩具者甚众,如赵宦光、董其昌、顾元庆、郑板桥、吴大徵、任伯年等定制的壶器均署室斋名以传世。

紫砂壶成为众多文人闲士品茗吟诗,风花雪月时的把玩物,其典雅、恬适、朴茂的风格正与文人澹泊、雅致、清丽的审美情趣相吻。

宜兴紫砂壶紫砂壶镌刻题辞的盛行,推进了文人直接参与创作。

有意识地将紫砂壶作为创作的载体者,当推清嘉庆年间的陈鸿寿字曼生。

陈曼生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不仅娴熟于金石书画,更是嗜壶成癖。

他和杨彭年合作设计的紫砂壶,其色含蓄,其质温润,其形典雅,亦书亦画的陶刻艺术“切茶、切水、切壶、切情”,可谓美妙绝伦。

由于陈曼生的倡导及一批金石书画家的参与,推动了紫砂陶刻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品位。

陈曼生留下的“曼生十八式”可称道艺结合的经典,后世奉为圭皋。

曼生之后“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了文人和匠师合作时共同认可的审美标准。

与曼生同时代的梅调鼎,曾在一款称砣款式的“秦权”壶上题铭:“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称来”,其文回味十足,其字遒劲有力,方寸之间便构成壶、字、意、情皆佳的绝妙之作。

紫砂壶起源文化发展历程

紫砂壶起源文化发展历程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

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供春,陈曼生等。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

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

”因此而得名。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

所以,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问题。

砂壶之美可归纳为: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之五类。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

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

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

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

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

”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紫砂陶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是指采用紫砂泥制作的陶瓷器。

紫砂陶器起源于中国江苏宜兴市的宜兴紫砂陶厂。

紫砂陶器具有独特的清香,它千年不变的特点,紫砂陶器是世界上陶瓷器中制作最复杂、最精巧的一类。

它是因出土墓葬而得“钓船山砂”之名,现在被泛指为各种用仅用一种泥料制作而成的陶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丽的传说。

一、紫砂陶的发展史略关于紫砂陶的出现,目前尚无确切的史料。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紫砂陶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人们开始对紫砂泥进行开发,制作出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陶瓷器。

唐代的紫砂陶器虽然在工艺和造型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熟,但还未形成自成一体的紫砂陶瓷器。

紫砂器的烧制工艺在宋代开始走向成熟。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重要时期,也是紫砂陶器蓬勃发展的时期。

宋代的紫砂陶器在工艺和装饰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的瓷器。

宋代的紫砂陶器制作以茶器为主,多为壶、杯、碗等,用途主要是用来泡茶。

明代是紫砂陶器的鼎盛时期,紫砂陶器在这个时期有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明代的紫砂陶器不仅在工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在造型、设计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明代的紫砂陶器在市场上的销售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清代是紫砂陶器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清代的紫砂陶器在工艺和艺术价值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据文献记载,清代的红泥壶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被誉为“泥中之宝”。

二、紫砂文化紫砂文化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中的一花。

紫砂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悠久的传统。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茶道壶先”。

“壶先”便是指紫砂壶,由此可见紫砂陶器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紫砂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紫砂陶器制作工艺复杂精致,艺术价值很高,它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都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紫砂陶器的装饰花纹往往取材于国画、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青花、手绘、花鸟、山水、文人等题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韵味。

宜兴紫砂产生的历史背景

宜兴紫砂产生的历史背景

宜兴紫砂产生的历史背景摘要:本文简明表达了宜兴五千年的制陶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制陶到宋代紫砂泥的发现,造就了宜兴“陶都”的美誉;从紫砂泥的应用到紫砂泥所制的产品成效,表达了宜兴紫砂的独特性;从宜兴悠久的茶文化对宜兴紫砂的产生和开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而得到了宜兴紫砂产生的背景。

关键词:宜兴;紫砂;历史背景1 引言宜兴紫砂陶以壶为代表,是中国陶瓷的一朵奇葩,有着源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展阐述。

2 宜兴紫砂产生的历史背景(1)五千年的制陶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宜兴先民就掌握了制陶技术,在宜兴已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多处,与磨制石器一起出土有丰富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白衣黑陶和灰陶的碎片,成型手法以手制为主,兼有轮制。

商周时代的遗址,分布相当广泛,灰陶和几何印纹陶已占相当比重,特别是烧成温度已得到较大提高(1000 ℃左右),褐色陶已产生,轮制成型已占相当比例。

春秋战国时期,宜兴陶瓷开展较快,已烧成印纹硬陶,烧成温度已达1100 ℃以上。

原始青瓷也开场产生,遗器亦发现有未经选练的初级紫砂泥罐,这时期宜兴陶的工艺与装饰均有相当提高。

秦汉时期是宜兴陶瓷的一个重要开展时期,早在东汉前期釉陶已成功烧制,在丁蜀及附近地区,汉窑址已发现了二十多座,规模之大、品种之多,真有感《中国陶瓷史》需要改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宜兴陶瓷的一个顶峰,地处丁蜀镇汤渡村附近的均山窑以烧造青瓷而闻名,均山青瓷最迟在东汉中叶已烧制成成功,至元朝数百年中从未连续,产品属越窑系。

宜兴的唐代青瓷开场使用龙窑烧制,涧众龙窑已使用窑具匣钵、烧成技术的提高不仅使产量大增,也使烧成温度与质量得到提高。

宋代是宜兴陶瓷的一个转折时期,宋代全国瓷业空前开展,而宜兴陶业生产那么在全国一片衰退中一枝独秀,军用品(俗称韩瓶)的需求导致大量的生产和陶矿的大量开采,这局部工艺仍以轮制为主,但日用品生产的手制工艺日趋成熟。

这为以后紫砂独特成型工艺的形成和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宜兴紫砂的起源探究

宜兴紫砂的起源探究

宜兴紫砂的起源探究宜兴紫砂,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一种特殊瓷器,以“紫砂”闻名于世。

这种瓷器由于其独特的材质和工艺,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那么,宜兴紫砂的起源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

宜兴,位于长江之畔,素有“陶都”之称。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宜兴就开始有陶器的生产。

东汉时期,宜兴的盛产陶器的传统愈加根深蒂固,并且在后来的数百年里不断发展壮大。

在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宜兴成为了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陶瓷制造中心。

那个时候,宜兴出土了一种粉青瓷,被认为是“宜兴瓷”的前身。

这种粉青瓷的釉色好像上清水一样清澈明亮,非常美丽而且耐用。

从那时候起,宜兴的陶瓷制造业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久之后,宜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陶瓷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宜兴紫砂”。

一般认为,宜兴紫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

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一些精湛的紫砂陶师,他们在宜兴山区挖掘出来的粘土中,发现了一种被称为“紫泥”的矿物。

这种紫泥很适合陶瓷的制造,因为它有很高的黏合力,所以可以很容易地成型。

而且,由于紫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的颜色,因此这种带有紫色的陶器很快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宝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宜兴紫砂的制作技艺也不断改进和升华。

明代末期唐代初期,宜兴紫砂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一些高超的紫砂陶师制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牡丹瓶”、“铁线球壶”、“水平线壶”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到了清代,宜兴紫砂的技艺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许多崇尚文人雅士的士人和官员们都喜欢收集宜兴紫砂壶。

他们不仅喜欢紫砂壶的美观、精致的外形,而且喜欢它的实用性。

逐渐地,宜兴紫砂的名声扩散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宜兴紫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特别是成化年间。

由于宜兴山区的紫泥矿物特别适合制作陶瓷,加上宜兴陶瓷制作的传统,因此宜兴紫砂得以风靡世界各地。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种特殊瓷器,起源于中国江苏宜兴市。

紫砂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开始走向繁荣发展却是在明清时期。

紫砂陶因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而备受推崇,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紫砂陶的发展史略,以及探讨紫砂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一、紫砂陶的发展史略紫砂陶,又称宜兴紫砂,是中国江苏宜兴市有独特陶瓷制作工艺和文化传统的陶瓷产品。

紫砂陶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当时,紫砂陶只是一种制作茶壶的器物,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类。

到了明清时期,紫砂陶才开始真正走向了繁荣。

在明清时期,紫砂陶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进和提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陶瓷工艺。

紫砂陶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茶人和文人的喜爱,逐渐成为了一种文人雅士喜爱的艺术品。

明代的紫砂壶多以圆润的造型为主,满足人们对艺术和实用的需求。

到了清代,紫砂壶的造型更加丰富多样,各种造型和题材的紫砂壶逐渐成为了收藏家们的珍品。

二、紫砂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紫砂陶作为中国的传统陶瓷文化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紫砂陶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茶道文化密切相关。

紫砂壶作为茶具的一种,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紫砂壶因其优雅的外观和优良的保温性能,成为了中国茶道的重要器物之一。

紫砂文化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紫砂壶不仅是茶具,更是文人雅士的文化象征。

在古代,有些文人雅士会以紫砂壶为载体,刻印诗词或书法作品,表达他们对自然、人生和诗意的追求。

紫砂壶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审美的追求。

紫砂文化也与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相关。

紫砂陶的制作工艺要求极高,传统的紫砂陶制作需要经历几十道工序,包括挖泥、制胎、施胎、彩绘、勾边、烧制等。

制作紫砂壶需要工匠具备扎实的陶艺技术和丰富的审美情趣。

紫砂陶的制作工艺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瓷器制作工艺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和分析ppt课件

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和分析ppt课件

赵梁制提梁壶
.
时大彬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

宜美
兴术




.
陶艺发展简史
·新时期时代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 ·紫砂壶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 展的高峰 ·清代紫砂艺术进入鼎盛
.
宜兴紫砂发展史
·明代万历年间供春开创紫砂壶 ·宋代“四名家”和“壶家三大” ·清代制壶艺人百家争鸣
自明末起紫砂茗壶以筋纹器造型居多, 有些作品受铜镜外形及铜器影响非常 明显。明式家具简洁、凝重的风格对 紫砂壶的影响也随处可见。 早期的紫砂茗壶,其造型气度浑厚, 比较协调,不附加装饰,仅以筋纹线 的变化及开光加强装饰效果,泥质颗 粒较粗,所谓"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 而赵梁的提梁式壶恰恰反应了当时的 民众的审美观与文化观。
董翰作品
四大家·赵梁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宜兴紫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

宜兴紫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

1前言话说宜兴紫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从那时起就为宜兴的紫砂作了基础,二千多年的发展史,岁月的更迭和变化,让淳朴的紫砂增添了几许神秘。

2宜兴紫砂起源和发展变迁宜兴自古就有陶都美誉,上溯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制陶。

诗人卢仝,写下了“天子爱喝阳羡茶,百昌不敢先开花”的咏茶名句。

大文豪苏轼《菩萨蛮》一词中就曾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阳羡以“阳羡茶”、“金沙泉”、“紫砂壶”为人所称道,就足以说明当时的阳羡也就是宜兴,有着深厚的茶文化渊源,为紫砂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中说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北宋欧阳修的《和梅公仪茶》这首诗中也写道:“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紫泥、紫瓯等被后人认为是宋代生产紫砂壶的史料依据。

我们虽不能断定紫砂是否在宋代真的存在,但从众多的史料典籍中指出,紫砂壶的最早创始者,是明代正德年间供春的师傅金沙寺僧,1966年南京中华门外油坊桥发现的明嘉靖12年司礼太监吴经的墓中,曾出土了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紫砂提梁壶“吴经提梁”。

而早期宋代的窑址出土过的紫砂陶片,并不能称之为紫砂壶。

也就是说到了明朝紫砂正式以茶壶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一把供春壶的诞生,翻开了紫砂的历史篇章。

宜兴紫砂壶因其造型千姿百态,色泽丰富多彩,匠心独运的手工技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说道:“近百年来,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

陶曷取诸?取诸其制。

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也。

”紫砂文化包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内涵使得紫砂名扬海内外,在数百年的时间里泡茶不走味,双气孔的结构,月宿不馊而成为世间茶具之首。

紫砂一代宗匠时大彬可谓是承供春之后的又一位开拓者,他将紫砂的技艺发展到新的高度。

不仅在泥料的配制、成形、器形的设计上都非常独道。

据《陶羡名陶录》中记载,“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王慧雯(宜兴214221),紫砂不是一下子就出名的,紫砂壶也是粗陶演变而来,从而使用紫砂这种特殊的稀有的泥料所制,由日用工艺品进而升华到艺术品的过程,兼日用品和观赏于一体。

2024年浅谈宜兴紫砂壶器型发展史

2024年浅谈宜兴紫砂壶器型发展史

2024年浅谈宜兴紫砂壶器型发展史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实用性,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器型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华民族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手工技艺的精湛以及审美观念的变迁。

一、古朴纯真的初创期紫砂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的宜兴陶工在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制作这种具有特殊泥料和造型的陶器。

初创期的紫砂壶器型较为简单,以实用为主,如“石瓢”、“仿古”等经典器型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这些壶型线条流畅,形态古朴,充满了原始的自然之美,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模仿。

二、文人雅趣的兴盛期到了明代,随着文人雅士对紫砂壶的青睐,紫砂壶的器型开始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的壶型更加注重装饰和意趣,如“供春”、“时大彬”等名师的作品,将诗词书画融入壶身,形成了“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艺术特色。

壶型设计也开始多样化,如“莲子”、“梅桩”等,这些壶型既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展示了陶工们的精湛技艺。

三、繁花似锦的创新期清代是紫砂壶器型发展最为丰富的时期。

这一时期,紫砂壶的制作技艺达到了巅峰,各种创新器型层出不穷。

如“陈鸣远”的“束柴三友壶”,将松、竹、梅三种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陶工们高超的塑形能力。

同时,还有一些壶型如“南瓜壶”、“蟾蜍壶”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

四、兼容并蓄的繁荣期进入现代,紫砂壶的器型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现代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西方艺术元素融入壶型设计中,如抽象线条、几何形状等,使得紫砂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紫砂壶的实用功能也得到了拓展,如茶具套装、电磁炉专用壶等,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五、总结宜兴紫砂壶器型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陶瓷艺术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变迁史。

从古朴纯真的初创期,到文人雅趣的兴盛期,再到繁花似锦的创新期和兼容并蓄的繁荣期,每一个阶段都凝聚了陶工们的智慧和汗水,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宜兴紫砂的起源探究

宜兴紫砂的起源探究
3 结语
灵感是神秘的袁 它从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就会产
生袁但它又经常在我们头脑中闪现袁大千世界可以触发各 式各样的灵感袁而获得灵感并使之转化实现为艺术品的袁 只能属于勤奋探索尧 富有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 们遥 灵感作为一种宝贵的创新资源袁是紫砂艺术的活力源 泉遥 灵感创新应该作为一种人权来保护袁开发好尧利用好 人民大众大脑中产生的灵感袁尽可能实现其价值袁可以让 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成为历史的创造者遥
2 宜兴紫砂的起源探究
在宜兴 1975 年古窑址普查中袁从归径乡的骆驼墩和 唐南村袁以及周墅的元帆村等处袁挖掘出了各种新石器时 代磨光的石斧尧石锛遥 同时袁发现了许多以细泥制的红衣 陶钵尧 夹砂组红陶助尧 釜及牛鼻式耳罐为特征的陶器残 片遥 陶器的主要特点都与太湖流域及钱塘江流域的野马家 浜文化类型冶特点相一致遥 从而证明远在五千多年前袁生
2014 年第 4 期渊第 213 期冤
佛 山 陶 瓷 61
吴亚敏
渊宜兴 214221冤
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袁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遥 丁山尧张 渚为主要产地遥 紫砂陶的原料袁神奇的五色土袁得山川之灵气袁为中 国罕见的天然矿产资源袁其花色繁多尧蕴藏位置奇妙尧成分独特尧细 腻柔韧尧可塑性强尧渗透性良好袁是品质极优的陶土遥
活在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 产袁烧制原始的陶器遥 随着生产经验的不断丰富袁从事宜 兴陶业生产的原始居民的制陶技术也在不断演进袁 运用 手制尧轮制等手法所制的陶器与石器共存着遥 宜兴的陶瓷 业至商周时期袁 已有精美的印纹硬陶袁 陶器不但器型增 多袁而且更注重装饰美观遥 除了灰陶尧泥质红陶袁还出现了 几何纹饰的陶器和原始青瓷遥 在丁蜀周围地区发现了多 处几何印纹软陶和磨制石器尧 小件青铜器共存的文化遗 址遥 川埠和西山前野汉代窑址冶袁也有几何印纹硬陶尧原始 青瓷以及陶罐尧陶鬲尧陶瓶袁证明宜兴不但是野印纹硬陶冶 的基地袁也是原始青瓷的另一故乡遥

紫砂壶起源第一篇

紫砂壶起源第一篇

紫砂壶起源第一篇:紫砂与宜兴粗陶的关系摘要宜兴陶瓷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烧造陶瓷了。

商周时期已有几何、印纹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现,到秦、汉、宋、明、清至今陶瓷生产演进迅猛。

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经历代陶人的努力,人才辈出,造型各异,种类繁多,层出不穷。

要说紫砂壶的起源,就不得不从宜兴日用陶瓷粗陶的历史谈起。

宜兴日用陶瓷粗陶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975年,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宜兴陶瓷公司共同组成的陶瓷古遗址、古窑址普查活动证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宜兴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烧制窑器了。

仅在丁蜀镇附近,就先后发现古遗址7处,其中,新石器时代5处。

从宜兴地区大量出土的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陶杵、陶柏等制陶工具以及大量出土的属早期原始的宜兴粗陶类型的粗砂陶、红陶、灰陶、白陶等陶器遗存,说明当时的先民们不但广泛使用石斧石刀等石器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掌握烧造了各类粗沙制陶技术。

(宜兴西溪遗址)据对丁蜀洑东元帆村(下层)出土的遗物整理,当时的宜兴日用制陶粗陶技术原始,种类有粗红陶鼎、牛鼻式耳罐、腰檐釜、陶豆、陶钵等。

这些器皿,采用夹砂粗红陶为原料,直接采自地表土,未经淘洗。

吸水率高达15.91%,气孔率达29.6%,烧成温度约为900℃。

中层出土的遗物整理,发现胚体手制后充分氧化烧成的红陶,到轮制后经还原气氛烧成的灰陶,或再经使用掺碳法烧成的熏陶,则表明已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

另据归经骆驼墩文化遗址所采集的宜兴(宜兴骆驼墩遗址)日用粗陶以及云帆遗址(上层)出土的陶片,其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000℃左右。

宜兴日用粗陶窑的“构造”一般很简单,在地面上挖个坑做火膛,上面设置直径1米左右的窑壁,周围用草拌泥筑成圆顶窑室。

此种窑炉,由于密封不严,陶土中的氧化铁在燃烧过程中得以充分氧化,所以,成品大多呈红色或红褐色。

(资料源于“宜兴陶瓷简史”)(宜兴陶器“始祖”:平底腰檐釜)粗陶经历新石器时代,从殷商至西周,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仍然占主导地位。

宜兴紫砂来源之初探

宜兴紫砂来源之初探

宜兴紫砂来源之初探作者:陈顺娣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摘要:宜兴紫砂在艺术宝库中的独树一帜,引人注目,紫砂壶的造型或古朴典雅,或新颖别致,令人爱不释手。

紫砂陶主要品种有壶、杯、瓶从万历到明末,紫砂茶具发展迅速,名家辈出,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

关键词:紫砂;茶具;陶艺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79—01宜兴紫砂在艺术宝库中的独树一帜,引人注目,紫砂壶的造型或古朴典雅,或新颖别致,令人爱不释手。

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

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开始前,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亦颇兴盛,有十多座龙窑常年生产,1932年产量仍高达220多万件。

有茶壶、茶杯、花瓶、花盆、砂锅、人物雕等上千个品种,造型大方,色彩古雅,产品畅销世界。

紫砂陶主要品种有壶、杯、瓶从万历到明末,紫砂茶具发展迅速,名家辈出,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

明朝的时大彬是“壶家三大”之一。

他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

后来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位把砂壶缩小。

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

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等。

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

时大彬也因为被后人公认为,为紫砂器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重要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宜兴紫砂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1957年10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销售总额 27万多元。

自1957年起,紫砂产品恢复出口,年产量达106万件,产值28.1万元。

1984年3月,紫砂名师李昌鸿,应邀赴美国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

这是紫砂艺人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博览会。

古代紫砂壶历史文化演变与发展

古代紫砂壶历史文化演变与发展

嘉 庆 以后 , 因 为铭 文 装 饰 的 关 系 ,要 求 茶 壶 壶 面 简 洁 、宽 大 ,有 更 多 的 空 间 ,因 此 紫 砂 光 货 造 型
大行其道,充分体现了它的造型魅力,也激发 了紫 明万 历年 间是紫砂陶空前发展 的一个阶段。重要 标志是 紫砂 名家的 出现 ,坊间有 “ 壶家妙手称三
筑 为胎 ,规而圆之 ,刳使 中空,踵傅 口柄盖的 ,
附 陶 穴烧 成 , 人遂 传 用。 ”
吴梅 鼎在 《 阳羡茗 壶赋 》中称赞 供春 为开 山始
祖:“ 在 髫龄而 颖异 ,寓 目成 能: 借小伎 以娱 闲, 因心挈矩。过土人 之陶穴… - 信陶壶之鼻祖 ,亦 天下 之 良工。 ”评 价 了供 春 对紫 砂壶 造型 的贡
艺 ,勤 劳聪 明的陶工 ,为宜兴紫砂 的诞 生奠定基
煌 的历史 。这一蔚然 大观局面的开创者 ,是被后 人称作继供春 、时大彬之后最高成就 的大 家——
陈呜远。
础。 紫砂 艺术是传 统文化 的载体 ,因茶 文化的发
展 而 丰 富。
记载 宜兴 紫砂 壶 的最 早 的文 献资 料是 周高起 的
在 紫 砂 胎 上 彩 绘 、 描 绘 、泥 绘 、贴 花 、镂 空 、 包
嵌等 ,以适应世俗需求和宫廷趣味 ,这和 紫砂陶 的质朴 无华显然是不类 的。陈鸿寿 的出现扭转了
这 个颓 势 。他 设 计 的 紫 砂 壶 ,一 扫 繁 复粗 俗 的 格 调 ,洋 溢 着 清 新 自然 之 风 ,继 后 的 邵 大 亨 , 以其
P u r p l e C l a y
古代紫砂壶历史文化演变与发展
应卫琴
江苏宜兴
宜兴 2 1 4 2 2 1

宜兴紫砂壶历史与工艺介绍

宜兴紫砂壶历史与工艺介绍

PURPLE CLAY紫砂专题宜兴紫砂壶历史与工艺介绍宜兴所出产的紫砂泥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性,是制造紫砂器皿最理想的原料.宜兴千年来传承的陶艺,其紫砂文化和特殊成型工艺也是独一无二的。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远古的文明早就在此地生根开花,境内探明有多处古人类生活遗址,出土有大量的红陶、黑陶、灰陶等陶器碎片和陶制的日用器皿。

经过南宋,元代和明代前期的发展演变,在明代中期,宜兴紫砂终厚积薄发,成为陶瓷制品中最具匠心的一只奇葩,也成为宜兴最具特色的象征,为世人所共知,从此,宜兴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国“陶都”。

脱胎于粗陶之后的紫砂陶,从其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

紫砂的形成与成熟首要因素是得益于茶文化的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止“团饼”后,饮茶方式也随之由烧煮变为冲泡,一些人士很快认识了紫砂器的独特品质,宜兴紫砂茶壶迅速成为茶具之首。

宜兴紫砂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诗书画相结合,成为文人雅士的“雅玩”,文人参与让宜兴紫砂百花争艳、意向万千,思想与文化皆沉淀其间,山水与风情都汇集于此,宜兴紫砂即可容山容水容天下,也能揽人揽物揽风情。

也正因为如此,宜兴紫砂的身价才值比“商彝周鼎”。

围绕紫砂而产生的大量诗文书画,已经成为“紫砂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字和画面虽然是间接的,但已经成为我们认识紫砂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桥梁。

紫砂器发展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兴盛不衰,制壶名家数不胜数,紫砂壶的价值一直备受关注,据明周《台阳百咏注》所载:“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

《茗壶图录》载:“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

说明紫砂壶在明清之季,就已十分贵重。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股收藏紫砂壶的热潮,使紫砂壶的价格飙升,收藏热潮也不断上涨,价格也不断上升。

五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

抗日时期宜兴紫砂业发展经历那些惨绝人袁的历程?(深度解读)

抗日时期宜兴紫砂业发展经历那些惨绝人袁的历程?(深度解读)

抗日时期宜兴紫砂业发展经历那些惨绝人袁的历程?(深度解
读)
抗日时期宜兴紫砂业发展经历那些惨绝人袁的历程?(深度
解读)
在1991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宜兴紫砂壶的发展一直较为顺利,整个行业局面发展一直较为顺利,整个行业局面繁荣。

作为中国的独特手工业品,宜兴紫砂壶曾在芝加哥博览会、巴拿巴博览会上多次多次获奖。

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宜兴紫砂业陷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谷。

到1949年解放前夕,宜兴紫砂十条龙窑有七条被日寇和国民党军改筑碉堡,厂房全部被毁,许多老艺人在贫病交困中死去,从业人员只剩下二十余人,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

自20世纪50年代起,宜兴紫砂业开始恢复和发展,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时,茶具属于消费的高雅艺术品,受到冷漠,中高档茶具降价出售,部分转产工业陶,由当时的老艺人和艺徒运用设计和工艺的
才智,生产了用于做茶叶用的,化工用波纹板滤陶、墙面装饰等,只有少量茶器销往日本及香港地区。

这一时期虽然茶具上没有太多的创作,但是在陶瓷工艺和设计上却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粉碎四人帮后,紫砂外销市场不断恢复,紫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时机。

从1976—1981年紫砂壶的生产出现文革后新的艺术高峰,也是明清以来的一个新高峰,这一时期,恢复了对名人名作及精品的珍重和宣传。

顾景舟、徐汉棠等所制作品被轻功部及故宫博物院收藏。

从这开始直至现在,宜兴紫砂壶一直发展顺利,整个行业呈现欣欣相容的景像。

本文作者:茗源时代。

浅谈紫砂壶的发展

浅谈紫砂壶的发展

浅谈紫砂壶的发展作者:方美华来源:《佛山陶瓷》2013年第06期摘要:宜兴是有名的陶都,宜兴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种陶瓷中,紫砂又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史不长,但却是宜兴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陶文化的骄傲。

关键词:紫砂;发展;文化1 紫砂壶的发展紫砂以其独特的物性和深沉朴雅的色泽,在陶瓷之林中独树一帜,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宜兴紫砂据文献记载,始于北宋,盛于明清。

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已趋近高峰,且涌现了一大批制壶名匠和大师。

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陈寿珍等等名人辈出、名作迭现,更有一批文人骚客也不断加入紫砂行业。

在壶上或题词、或绘画,使小小的茶壶不单单是一具器皿,更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壶价也因之而大增。

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常常单独或几人一起玩壶、赏壶。

收藏壶成为一种时尚,名壶从而成为一种古董。

因此小小的紫砂壶代表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那就是紫砂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瑰宝。

解放后,紫砂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治形势的转变,海峡两岸交流机会的增多,一大批港台商到大陆把宜兴茶壶带回去,加上一些舆论的宣传。

使茶壶在台湾名噪一时,形成八十年代时期的茶壶热,而且方兴未艾,小小的台湾这几年不知有多少茶壶涌进,而且还在继续,不知台湾人家每户能拥有多少茶壶?一般人以拥有宜兴茶壶为荣,更有大亨阔佬以拥有名家壶为珍稀。

一时间你争我夺,把壶价抬上了天,形成了一个紫砂漩涡。

紫砂热的形成刺激了紫砂的发展,让几百年的紫砂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

这中间,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假冒膺品,扰乱了紫砂市场,妨碍了一些收藏者的利益,给宜兴紫砂抹上了污点。

2 紫砂热紫砂壶热始于商人的媒介,而后逐渐扩大。

八十年代中后期,台湾的加工工艺得到了飞快发展。

人均已很富有,且随着和大陆的沟通出现了寻根热。

他们把宜兴的茶壶作为一种礼品和纪念品,寄托他们的精神思念,同时台湾的物质生活很丰裕,精神生活却比较贫乏,他们追求商品的精神享受,寻求一些高档艺术品,而紫砂茶壶迎合了台湾人的这种需要。

宜兴紫砂的起源探究

宜兴紫砂的起源探究

品以缸类为 主 , 与 张 渚 地 区 发 现 的有 所 不 同 。比较 重 要 的 年 代大抵 在南宋 , 其 下限可 能延续至元 代 。
宋代 窑址 。 是蠡 墅村羊角 山的早期 紫砂窑址 。羊角 山窑址 为 一小型 龙窑 , 长 十余米 , 宽一 米多 。 当人 们发 现它据 有
考 古 价 值 而 加 以重 视 后 , 其窑址 已被 掘去 大半 , 尚有 上 层 为 近代 的缸瓮残器 ; 中层 为 元 至 清 初 的 废 品 , 其 中 有 细 颈 大 腹 的 釉 陶 注 壶 及 器 肩 堆 贴 菱 花 状 边 饰 的 陶 瓮 等 :下 层 则 是 早 期 紫 砂 器 的 废 品 。羊 角 山 早 期 紫 砂 器 的 废 品 堆 , 以
色彩 淳朴古雅 , 泡茶不 走味 , 贮 茶不变 色 , 盛 夏不 易馊 , 使 处几 何印纹 软陶和磨 制石器 、小件 青铜 器共存 的文 化遗 汉代窑址 ” , 也有 几何 印纹 硬 陶 、 原始 用愈 久则越 发光润而令 人难 以释怀 ,泡 出之茶 汤也越 醇 址 。川埠和 西山前 “ 香芳馨 . 甚 至空壶里 注入沸水也会 生 出清幽 之香 。
( 上接 第 5 9页 )
渚 为 主要 产 地 。紫 砂 陶 的 原 料 , 神 奇 的五 色土 , 得 山川 之 灵 气 , 为 中 国罕见的天然矿产 资源 , 其花色繁多 、 蕴藏位置奇 妙 、 成 分独特 、 细
腻柔 韧 、 可塑性强 、 渗 透 性 良好 , 是 品质 极 优 的 陶 土 。
关键词 : 宜兴紫砂 ; 陶土 ; 发 掘
茶 或煮水 之用 。 但 考查 中华 茶道文 , 在宋代还 未发展 到手
撮茶 叶 、 用 壶 冲饮 , 替 代 烹 煎 方 式 的 阶段 , 1 9 6 6年 , 在 南 京

宜兴紫砂陶的发展与繁荣(上篇)

宜兴紫砂陶的发展与繁荣(上篇)

宜兴紫砂陶的发展与繁荣(上篇)明代中期是宜兴紫砂成熟发展和较为繁荣的时期,而真正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和赞赏,则是在明末清初之际。

明末江阴人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一书的篇首就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

反映出从明代中叶到明末的近百年历史中,宜兴紫砂壶已经驰誉全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视。

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宜兴紫砂不仅日益兴盛,而且涌现出不少民间艺人,其中供春,把紫砂工艺推至一个崭新的境界而成为紫砂历史上最早的著名艺人。

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赞美道:“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

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在嘉靖到隆庆年间,继供春而起的紫砂名人有董翰、赵梁、时鹏和元畅4人,并称为“茗壶四大家”。

这些名家均以作品造型的艺术化取胜。

同期的壶艺名人还有李茂林,他善制小圆壶,精美朴雅,可与供春壶媲美。

到万历年间,名匠辈出,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名家为代表,各立门户,争奇斗艳。

紫砂工艺也逐步形成独立的工艺体系,而进入百品竞新的勃兴时期。

产品也从茶具逐步向文房雅玩等陈设工艺品发展。

之后,壶艺风格日益趋向精工巧妍。

明朝末年,宜兴紫砂已经开始外销,其中以泰国为最。

因为在泰国的潮州人众多,茶事炽盛,对紫砂壶用量要求甚殷。

在欧洲方面,由葡萄牙商人人传人,广受欧洲各地的欢迎,不仅陆续向中国订购朱泥壶,竟然在法国还出现了赝作。

清中叶,宜兴紫砂的作壶技巧又有变化。

为陈曼生作壶的杨彭年等人,恢复了捏造的古法,使得宜兴紫砂壶恢复了明季的灵气,同时又创新了许多壶的款式。

加上题写吟咏的字句,或感时,或警世,使砂壶变成可以寄情之物,而且造型上有了前所未有的流畅感,线条又趋于简单,令人耳目一新。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依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通常是技艺人员自选泥料做成陶坯,然后委托窑户烧成,或者由窑户老板收购坯件,烧制后上市。

这一时期,由于国际市场对式样新颖、华丽的紫砂工艺品需求量不断上扬,至使仿造旧壶的风气也日益盛行。

宜兴紫砂壶发展史初探

宜兴紫砂壶发展史初探

2012年第05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5,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1期)Total No .281收稿日期:2011—12—12作者简介:王帆(1963—),男,吉林长春人。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苏芊芊(1982—),女,吉林通化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宜兴紫砂壶发展史初探王帆,苏芊芊(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摘要:作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紫砂工艺,一直以其独到精神的文化内蕴被国内外有识之士所喜爱。

然而,学界对紫砂工艺史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分期混杂的状况,或则分期过于精细抹杀了紫砂工艺的发展线索,或则分期过于笼统无法具体体现时代特征。

本文力图从宏观上把握紫砂壶的发展历程,并将其分为滥觞期、成熟期、高峰期与复兴鼎盛期四个时期,从史料、器具以及工艺特征三个方面对每一阶段的紫砂工艺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紫砂壶;发展史;工艺特征中图分类号:J5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112—02一、宋元时期———紫砂壶滥觞期紫砂陶历史悠久,内蕴了数千年的文化韵味。

关于紫砂陶的起源,最早则可以追溯至北宋,当时众多文人的诗文题咏中都出现过“紫泥”、“紫瓯”字样。

梅尧臣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诗中的“紫泥新品”被认为是关于紫砂陶的最早记录。

此外,欧阳修在《和梅公仪尝茶》中有云:“喜共紫瓯哈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

”米芾在《满庭芳》中也提到“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元代有关元代紫砂壶的记录是明初蔡氏在南京买到元代孙道明用过的紫砂壶,上有“且吃茶,清饮”草书五字。

这些史料中所提及的“紫泥”、“紫瓯”历来都被认为指的是紫砂陶,然而,它们却只是紫砂泥所作用于盛水煮水的无釉砂器,而不是今天紫砂壶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5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5,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1期)Total No .281收稿日期:2011—12—12作者简介:王帆(1963—),男,吉林长春人。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苏芊芊(1982—),女,吉林通化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宜兴紫砂壶发展史初探王帆,苏芊芊(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摘要:作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紫砂工艺,一直以其独到精神的文化内蕴被国内外有识之士所喜爱。

然而,学界对紫砂工艺史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分期混杂的状况,或则分期过于精细抹杀了紫砂工艺的发展线索,或则分期过于笼统无法具体体现时代特征。

本文力图从宏观上把握紫砂壶的发展历程,并将其分为滥觞期、成熟期、高峰期与复兴鼎盛期四个时期,从史料、器具以及工艺特征三个方面对每一阶段的紫砂工艺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紫砂壶;发展史;工艺特征中图分类号:J5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112—02一、宋元时期———紫砂壶滥觞期紫砂陶历史悠久,内蕴了数千年的文化韵味。

关于紫砂陶的起源,最早则可以追溯至北宋,当时众多文人的诗文题咏中都出现过“紫泥”、“紫瓯”字样。

梅尧臣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诗中的“紫泥新品”被认为是关于紫砂陶的最早记录。

此外,欧阳修在《和梅公仪尝茶》中有云:“喜共紫瓯哈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

”米芾在《满庭芳》中也提到“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元代有关元代紫砂壶的记录是明初蔡氏在南京买到元代孙道明用过的紫砂壶,上有“且吃茶,清饮”草书五字。

这些史料中所提及的“紫泥”、“紫瓯”历来都被认为指的是紫砂陶,然而,它们却只是紫砂泥所作用于盛水煮水的无釉砂器,而不是今天紫砂壶的形式。

1976年,在宜兴羊角山附近发掘出了一座长约10米、宽约1米的宋代古龙窑,其中保存了大量早期紫砂陶残器,这些残器以壶、罐为主:壶有高颈壶、矮颈壶和提梁壶,呈紫红色,里外不施釉,从造型和工艺手法上已能看到紫砂陶器的雏形。

紫砂器在宋元显露头角,虽然不是今天紫砂壶的形式,也不具有今天在茶界的位置,但是相关的出土和记录都紫砂壶的滥觞。

宋元砂器的生产,也在工艺上为明代紫砂器的完成作了准备,为明代紫砂器的成熟积累了经验。

二、兴盛明朝———紫砂壶成熟期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是此期可靠的紫砂典籍,其中把紫砂器的创制年代定为明朝正德年间。

据传,离丁蜀镇西十余里有一金沙寺,庙里的和尚闲静有致,习于陶缸瓮者处,用缸泥澄练做成紫砂壶,人遂传用。

之后,和尚的技艺被一位伴随主人读书的书童供春所学到,使制造紫砂壶的技艺传之于人得到发扬。

在紫砂陶艺发展史上,这两位大师的杰出贡献就是把粗陋的日用品升华至精美的工艺品。

纵观明朝的紫砂器具作品,可谓构思新颖、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金沙寺僧的作品只有传说从未发现实物,供春的作品中最有影响、可信度最高的是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树瘿壶”。

树瘿壶是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完整造型,该壶造型苍古,嘴把有天然妙成之趣,周身七凹八凸,指螺纹隐现,把内壶身上有篆书“供春”二字,前人称颂为“脱尽人巧殊众工,神工鬼斧难雷同。

”除供春外,明朝著名的紫砂工匠还有李茂林、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其中尤以时大彬为代表。

以对时大彬的研究为例,款署“大彬”和“时大彬制”的有四件,除清代墓所出一件外,其余三件分别出于明万历四十年、四十四年和崇祯二年墓中。

这些茗壶上起万历二十四年,下迄崇祯二年,前后三十三年。

福建漳浦卢维祯墓出土的“时大彬制”底款圆壶,盖上具鼎足,同时出土的器物有墓志、银腰带、青花小罐和砚台等。

扬州市江都县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墓出土“大彬”款六方壶。

无锡县甘露乡出土“大彬”款三足圆壶的崇祯二年墓(1629年),墓主人华涵获是明翰林院侍读学士华察之孙,有族谱可查。

这几件壶似可认作明代紫砂壶的可靠标准器,结合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及相关记录,明代紫砂器的状况就较为清晰一些。

从制作工艺上看,明代紫砂陶器已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从原料开采、加工处理、成型、烧成都区别于宜兴其它日用陶瓷的生产。

产品设计及成型工艺日臻完善,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紫砂圆器方器规矩严谨,周正挺括,朔器生动逼真。

从此,紫砂器不仅在民间得到广泛应用,也进入了上层社会的圈子,从文人土大夫到皇室贵卿纷纷前来选用。

因此,明代万历年间是紫砂的一个有文献记录,有出土实物的可靠年代,成为紫砂真正的兴盛时期。

三、清与民初———紫砂壶高峰期清代宜兴陶业进一步繁荣,紫砂器进入宫廷与文人学士的爱好进一步结合,并且开拓了海外市场。

清代紫砂器也成为常见的御用品,紫砂器的装饰风格深受清代宫廷的纤媚风尚的影响。

大致从雍正元年起,紫砂器开始挂釉,两次烧成,还有一些使用包铜或描金来装饰。

清乾、嘉年间,金石考据学盛行,仿古在工艺行业也成为一种创作来源,于是仿古器在紫砂中盛行。

紫砂在繁荣兴盛的同时,紫砂淳朴自然的风格也渐渐演变为纤巧和世俗,一段时期在艺术上比较低迷。

其间,清代陈曼生由金石篆刻及书画装饰来介入紫砂,将我国传统的金石篆刻和书法绘画艺术进一步与紫砂技艺结合起来,创造了独特而又清新的紫砂壶艺术风格,陈曼生其人及曼生壶在紫砂壶艺术发展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清代对于紫砂器发展的特殊意义还在于此期该器具开始走出国门并深受外国友人所喜爱。

紫砂器由葡萄牙人最先带到欧洲,被称为“朱泥器”或“红色瓷器”,受到欧洲人欢迎。

明清之际输入日本的紫砂器很多,日本学者奥兰田编纂的《茗壶图录》中曾记录阳羡壶“名于天下”,“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

辛亥革命以来的现代紫砂器,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然后又恢复发展而进入鼎盛时期的过程。

1911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是紫砂陶业的上升时期,作为中国的独特手工业品,紫砂陶艺曾在芝加哥博览会、巴拿马博览会上多次获奖。

1918年在蜀山建立“江苏省立陶业工厂”,专门生产紫砂,成立于1915年的江苏公立宜兴职业学校窑业科,也于1918年由宜兴县城迁至蜀山。

1932年是紫砂行业特盛的—年,从业人员增至600多人,产值占整个宜兴陶业的15%。

此期的紫砂工艺,已形成磨泥、制坯、刻字、装烧、包装等专业分工。

宜兴的陶业领域先后制成低温釉的釉料,创造了吹釉、挂釉、贴花、印花等加彩技法,并以化工原料拼成墨绿泥、紫檀色泥等,还采用宝砂磨光技法,使紫砂表面光滑如镜。

这一时期著名的紫砂艺人有程寿珍、俞国良、范鼎甫、范大生、冯桂林、李宝珍、陈光明、汪宝根等。

可以说,明清时期的高度发展标志着紫砂史中高峰期的真正到来。

四、建国至今———紫砂壶复兴鼎盛期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陶业生产。

宜兴1950年恢复紫砂生产,1951年1月组成了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

1951 1953年,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紫砂器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发展,并由分散经营逐步向联营过渡。

1955 1956年,蜀山、前墅一带陶业实现合作化,组建“宜兴县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创立“紫砂工艺班”着手培养紫砂新时期紫砂人才。

至1958年4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合新陶器厂与上袁、潜洛几家紫砂于工业户合并建成“宜兴紫砂工艺厂”,曾经达到两百人的规模。

紫砂厂在创办初期就得到学院教授和美术界人士的支持,江苏省国画院亚明等画家到宜兴紫砂工艺厂设计,如今“迎宾壶”、“亚明四方壶”仍为经典的壶形。

上海画院唐云等画家也多次到宜兴定制壶器,并亲自在壶上书画,与紫砂界顾景舟等人结为艺友。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仃、高庄教授等人也到厂指导设计,该厂先后创制“牡丹壶”、“卫星壶”,为人民大会堂承制大型咖啡茶具。

高庄教授与顾景舟大师合作提璧壶成为学术界与工艺界联姻的象征,也成为紫砂壶新的历史经典。

由于民间技艺开始与学院风格相结合,紫砂器具逐渐成为雅俗共赏的产品。

此外,风格与工艺设计上方面,在恢复传统产品生产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好几百种既有民族风格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颖产品。

紫砂工艺陶瓷的生产吸引了大量国际友人,紫砂外销盛况空前,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1972年春秋两季交易会的成交额,比解放初期增加六倍,比1971年同期提高一倍。

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的紫砂工艺正在焕发着灿烂的时代青春。

(下转第121页)点、性别、场合、交际对象、谈论话题等的不同,称呼语选择出现有规律的差异。

这类研究往往忽视了在言语交际中制约称呼语选择的主观因素。

在言语交际中,言语使用者对称呼语的选择和理解反映了言语使用者对语境的认知和意愿,因而以往的研究仅是分析了称呼语选择表现了什么样的行为,没有揭示称呼语使用者的社会心理。

(二)在对外交往中,称呼外国人为“老外”业已造成了言语交际的障碍,但对于障碍的深层原因,还没有揭示得很清楚。

我们认为,揭示“老外”这一称呼语的真实含义必须对这一称呼语使用者的动机进行调查和分析。

(三)对“老外”一词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实证的研究,缺乏第一手的资料,说服力不强。

确定一个称呼语的语义,必须看它实现的言语行为。

如揭示“老外”的真实含义,需对使用者的心理动机和被称呼者的心理感受进行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1]贾冬梅.称呼语的用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1999(3).[2]卫志强.称呼语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A].语用研究论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3]Brown,R.W.,and M.Ford.Address in American Englis[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1(62).[4]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6]李晋荃.人际关系与称呼语[J].南京大学学报,1990(5、6).[7]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J].汉语学习,1992(2).[8]谢明.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称呼语[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9]陶洁.由英汉称呼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绥化师专学报,2003(2).[10]刘楚群.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王德春.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3]余惠邦.外国人.洋人.外宾.老外———谈一组同义词的选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4]亓华.对一个称呼语的跨文化剖析———释“老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A Review of Studies on Address FormsCHEN Xiu-qin(School of Education,Zhanjiang Normal College,Zhanjiang524048,China)Abstract:The study of address forms has not been confined to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probing into pragmatic functions of address forms.The new ideas have extended the perspectives and contents of studying the address forms.The representative forms of symbol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inking styles and mental structures.The choice of address forms reflects the speakers’cognition and inclination of the context.The structures and semantics are affected by thinking styles,values and deep cultural structures.The au-thors also points ou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ddress forms for foreign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