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宣的文化身体隐喻

汪文宣的文化身体隐喻

彭弥;

【期刊名称】《名作欣赏:中旬》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在文学文本中,身体作为一个符号具有特殊的文化意味。小说《寒夜》里汪文宣作为疾病身体的出场隐喻了他内心无法言说的焦虑痛苦和空洞的人生;作为反行动的压抑身体的在场隐射了他的双重人格特征和对懦弱自我人格的企图摆脱;作为传统文化承袭的身体则暗合了他无法摆脱的传统伦理文化血脉。【总页数】2页(P.70-71)

【关键词】身体文化疾病心理传统

【作者】彭弥;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同一文化传统中的两个不同载体——觉慧形象与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比较[J], 赵秀芝

2.鲁迅《呐喊》中“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简析 [J], 陈晋

3.鲁迅《呐喊》中“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简析 [J], 陈晋

4.突围与突围之后--论觉新、汪文宣的文化"血缘"关系 [J], 肖向明

5.中国式“多余人”二重性格的文化价值--以巴金小说中人物李冷、觉新、汪文宣为例 [J], 刘楠

隐喻的逻辑特征

?科学哲学?隐喻的逻辑特征 3安 军 郭贵春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传统中,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逻辑或反逻辑的思维与语言现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哲学派别更是严格地把隐喻排斥在经典逻辑的范畴之外。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当代逻辑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逐渐揭示出一种事实:在认知主体的实际思维运作过程中,隐喻与逻辑绝非两种毫无关联的离散体;相反,两者在意义的暗示与牵连、概念的生成与转换、语言的理解与交流中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上交叉互动,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本质地蕴涵着深层次的认知内容,并生动地展现出相应的逻辑特征。 一、隐喻构造的分类学逻辑特征 隐喻不仅是概念意义发明、转换、理解与评价的有效载体,而且是整个语言系统生成、演化、嬗变、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它以一种独特的形态表达着隐含的分类逻辑真理,体现出分类逻辑本质性的动力学特征。这种特征源自伴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认知与知识结构的格式塔转换。由于对语义单元逻辑内涵的重新排列整合,隐喻远远地超越了单纯进行风格修饰的修辞学功能。隐喻连接词“是”以语形上明确的或隐含的方式,在语句意义系统中对分类逻辑框架进行重组,构造出新的语用语境,从而通过一种曲折意义传达出特定意向的认知内容。 1.隐喻构造与分类学逻辑互为前提 这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隐喻构造“发生转移的两极也就是逻辑的两极”。(R icoeur,p.21)也就是说,隐喻的产生以由种和属所构成的分类学逻辑序列为基础性条件,是在由从属关系、协调关系、比例关系和平等关系等规则所支配的分类活动中形成的。如果不存在某种既有的逻辑分类学标准,所谓隐喻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其次,逻辑秩序本身来源于对语义场系统的隐喻构造。由于语义场本身的性质是隐喻的,因此,从种属之间的逻辑区分到整套分类学逻辑的建立本质上也是一种隐喻构造。再次,隐喻打乱了原有的逻辑秩序,破坏了相关的分类活动,“将种的名称赋予属,将比例关系的第二项的名称赋予了第四项,或者相反,将比例关系的第四项的名称赋予了第二项。这样做既承认又违反了语言的逻辑结构。”(同上)这意味着,隐喻构造所形成的语言表层结构上的范畴错误,在事实上构成了处在描述与重新描述之间、既具有解构性又具有建构性的分类逻辑重组的中间环节。 2.隐喻概念的语义场结构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类型层级(type h i erarchy)结构 类型层级是一种特殊的语义网络,是根据概念所包含的意义的内涵与外延的一般性程度的层次建构起来的。在类型层级的层次结构中,当一个概念上移时,其意义的抽象性增强;当它下移时,其意义的具体性增 ? 001?3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研究趋势”(编号04JZ D0004)成果之一。

浅谈文化负载词的隐喻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18933056.html, 浅谈文化负载词的隐喻意义 作者:张乐 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17期 摘要在认知学领域,隐喻被认为是一个概念化过程,它构成了我们的思想和语言。词汇的文化内涵就是在隐喻式思考和联想中产生的。本文分类阐述了文化负载词汇的隐喻意义和隐喻理据,为词汇学习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隐喻文化负载词隐喻理据 隐喻体现着语言中的文化元素,是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形式,更是 一种思考和行为的方式,人们的日常用语和行为都离不开隐喻,因此文化从很大程度来说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建立形成而成。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恰巧成为了传达文化信息的一个工具和方式。通过隐喻中的映射,让词汇具有了文化意义。因此,文化负载词与隐喻的联系不言而喻。 1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在英语语言中,一个词通常包含多个意思。根据英语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的研究,语义被划分为七类:外延意义(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文体意义或社会意义、联想意义、感情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除概念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余五种统称为联想意义,因为他们都是人们使用语言时的情绪反应,是特定社会中的文化专有项。 因此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将文化负载词认为是在特定语言背景下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汇,包含单词、谚语和习语。文化负载词汇的意义就是文化语义。 2文化负载词汇的隐喻意义 当人类祖先创造语言时,他们将自己所熟悉的东西重新赋予其语言符号,而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扩展,很难也不可能为每一个新出现的事物赋予一个新的语言符号。那么人类是如何赋予新事物其语义特征呢?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答案就是隐喻。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视为是一种联想机制,它遵从人类认知的规律,即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从空间到时间。当了解一种新事物时,人们常会把己知的熟悉的特征转移到未知事物中,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到极致。显然,正是人类的共性创造出了隐喻的共有工作机制,不分地域限制。这也就是所谓的隐喻的普遍性。此外,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的不同,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也体现了文化专有性。 以“head”为例,这个词的本义指人身体的一个部位,之后在隐喻的作用下,“head”用来指代其他事物的类似部位,并将其意义从具体实物映射到抽象领域。因此“head”一词意义丰富起

从隐喻看文化

从隐喻看文化:英汉俗语修辞审美观对比 张令千*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2) 摘要:英汉俗语的隐喻修辞对比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本文试图从无生物、有生物、爱情观和宇宙观的角度进行英汉隐喻修辞的对比,以求由一斑而窥全豹的修辞审美效果。 关键词:隐喻;俗语;修辞;审美观 A Culture Appreciation from the Angle of Metaphor: An Aesthetic Contrac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oquialisms Zhang Ling-qi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ingbo University, Zhejiang, Ningbo 315212) Abstract:There are numerous ways and angles to contract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cont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s from the angle of nonliving matters, living matters, view of love and view of the world to fulfill the purpose of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metaphors. Key Words:metaphor; colloquialisms; rhetoric; a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orn),意为‘a transfer of a meaning’,在汉语修辞学中它又被称作暗喻。陈望道先生(2010)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说过:“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其实迄今为止所讨论的“隐喻”,“实际上是不同层面的语言现象”(徐鹏,2007)。传统修辞学主要将修辞看作是词汇的转用,故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主要指词汇层面上的语言使用现象。“相互作用理论”则是在句子层面上讨论本体与喻体之间在词义上的相互迁移和相互影响。“认知隐喻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将隐喻放置在文化层面上予以探讨,试图说明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所独到的隐喻性的认知方式。“语法隐喻理论”似乎同样关注隐喻文化属性,但与认知隐喻理论不同的是,语法隐喻理论更多的是从语 *作者简介:张令千,男,湖南武冈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语言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教育学与心理学。

人体隐喻

The difference of body-part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 The sense of people is originate ourselves and extend to our round. This way of perceive things in language is metaphor. When it reflects on bodies of people is called the body-part metaphor. The record is according to the cognitive view and rule of metaphor. From the study, I discovered that there were externaliz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in body-part metaphor. Subject and object have not been completely separated. The world human knows is not the world itself, but a humanized world. K eyword: body-part metaphor, externalization, internalization, humanization world. Ⅰ, Externalization in body-part metaphor 1, The metaphor of head 1.1, Head is the top of something For example, in Chinese, 山顶(the head of mountain),针头(head of needle)绳子的两头(a rope has two heads). In English, head of a match, head of page, head of a queue, head of flower, head of stairs, head of a bed, 1.2, Head is starting point and terminal poin t In Chinese”head “ has many meanings. For example, in Chinese, 起头(it means start). 从头做起(it means start all over again from the beginning). 从头再来(it means start all over again). 从头到尾(it means from beginning to the end). 从头开始(it means start anew). 1.3, head is the first For example, in Chinese, 头等(it means the first). 首都(it means capital of one country). 首屈一指(it means second to none). 首当其冲(it means throw one self into the breach). 1.4, head is aspect In Chinese, it means one person do something need to give consideration to two or more things. 1.5, head is life

隐喻的发展

1、传统隐喻理论 隐喻是什么?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较之传统的隐喻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的多处,他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描述其特征。亚氏对隐喻的定义是:“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模拟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根据这个定义,亚里斯多德又将隐喻的本质概括为词汇的替代:“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他说的替代的几种情况是:(1)以属代种,或以上代下,即用上义词代下义词。如There lies my ship (我的船躺在那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lie是属,lie at anchor是种(抛锚停泊),前者所指范围更广,其语义涵盖后者,但在这个句子里前者的语义等于后者。(2)以种代属,或以下代上,以下义词代上义词。如Truly ten thousand noble deeds hath Odysseus done(Odysseus做了足足一万个伟大业绩)。ten thousand (一万)这个数字在语义上属于“a large number ”,因为“大量”可以是上百、上千,也可以是数十万、数百万。因此,前者是种,后者是属,但前者实际上要表述的是大量的意思,因而是以种代属。(3)以种代种,或互代,是一个分类学上同一级的词代替另一个词。如With blade of bronze drew away the life /Cutting off the water with unwearied bronze/To draw aw ay(从中抽出)用来代替“to cleave”(裂开),cutting off 则用来指“to draw away”之意,两者都是“taking away”之意,在同一层次,可谓以种代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四类隐喻中,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比例关系所作的“类推”(analogy),也可叫“proportional metaphor”(比例性比喻)。他也为此举了例子。 亚氏提到了明喻,认为是隐喻的一种。明喻指对两个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较,特别是这种比较因使用了引导词like或as使语义清晰显现,实质是替代或比较。 束定芳认为,亚氏定义的最大优点是发现了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隐喻涉及至少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其定义的最大局限是将隐喻限制在名词上,排斥了其它词用作隐喻的可能性,因此也排斥了揭示隐喻的话语特性的可能性。因为承认动词和形容词等也可以用作隐喻,就必须承认只有在词语的组合过程中才可能生成隐喻的事实,同时,这一定义也无法将隐喻与相关的语言使用现象,如换喻、提喻等区别开来。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对亚氏的隐喻观作了总结:我们把隐喻定义为名词意义的转换,其特点有:第一,隐喻是一种借用;第二,借用的意义与本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它原本属于其它单词;第三,我们求助于隐喻来填充语义的空白;第四,借用词取代了并未出现的本义词,如果这种词存在的话。 传统修辞学中另一个对传统隐喻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在《话语的辞格》中,他把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来分析。他指出,喻格不是关系本身,而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理据。比喻发生的关系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借词的原始意义,另一方面是它被新赋予的意义。在他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因此,喻格建立在一种双重性的基础上。他还指出,由于相似与事物的特征有关,因此可以把这一特征转移到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的领域。隐喻可以取自我们周围的任何事物,真实的或想象的、思想的、道德的以及物理的实体,而且它们都可以用于所有的思想的实体。方达尼尔以“有生命的”(inanimate)为标准,把隐喻分成五类:属于某一有生命事物的特征向另一有生命的事物转移的隐喻;某一无生命但具物理性的事物的特

常见的企业文化隐喻

1、老鹰文化 老鹰是所有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根据动物学家所做的研究,这可能与老鹰的喂食习惯有关。老鹰一次生下四、五只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所以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依平等的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给谁吃,在此情况下,瘦弱的小鹰吃不到食物都死了,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代代相传,老鹰一族愈来愈强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公平」不能成为企业中的公认原则,企业若无适当的淘汰制度,常会因小仁小义而耽误了进化,在竞争的环境中将会遭到自然淘汰。 2、螃蟹文化 企业中也应该留意与去除所谓的「螃蟹文化」。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结果是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出得去。企业里常有一些份子,不喜欢看别人的成就与杰出表现,天天想尽办法破坏与打压,如果不予去除,久而久之,企业里只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 3、青蛙文化 故事是这样的:将一只青蛙放在大锅里,里头加水再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约略可以感觉外界温度慢慢变化,却因惰性与没有

立即必要的动力往外跳,最后被热水煮熟而不自知。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之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企业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 4、土虱文化 为了增加组织的战斗活力、延续企业的生命力,领导者可以在企业中安排一些「土虱」。喜欢钓鱼者都晓得,如果把鱼钓上来超过个把个小时,放在篓子里的鱼儿往往奄奄一息,所以擅长钓鱼者经常在鱼篓里放一尾土虱,由于土虱生性喜欢攻击身边的鱼,鱼群必须持续跳、躲、闪以避免其攻击,因此即使经过数个小时,钓上来的鱼还是活得很新鲜。企业里一片和谐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若有人能适当地扮演土虱,刺激取样成员的生存力,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不过鱼与土虱的比率一定要抓好,否则反易弄巧成拙。 5、猴子文化 提到企业变革,另外有一个四只猴子的寓言。科学家将四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房间里,每天喂食很少食物,让猴子饿的吱吱叫。几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可是当它还没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滚烫热水烫得全身是伤,当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众猴只好望「蕉」兴叹。几天后,实验者换进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尝试爬上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隐喻,文化,第三章,概念,理论,隐喻,文化,第三章,概念,理,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 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把概念隐喻理论单独摘出来讨论呢?这是因为,这种理论最方便应用。不论用什么观点和理论来

谈论隐喻,最终都要借助概念来讨论它们。并且,概念隐喻理论与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是认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以及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基本隐喻”方面。基本隐喻具有元认知性。一旦深入到基本隐喻层面,大量的新颖隐喻就能得到最彻底的揭示,会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也有不少人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它的解释力和实用性是有目共睹的。在实际的隐喻理解和分析中,概念隐喻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本章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做一下简要的介绍。第一节概念隐喻及其基理论发展一、认知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在西方,人们长期以来并没有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只是认为隐喻属于类比。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逐渐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指出:隐喻是“真实的”。美国思想家派帕(1948)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与哲学思想无不源于根隐喻,并在此基础上类推地构想和认识世界。当代解构主义哲学进一步挖掘了哲学的隐喻本性,认为“思维或曰主体实为隐喻中的隐喻、中心的隐喻”。当代隐喻的认知研究 在西方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1)以古德曼(nelsongoodman)为代表的康德主义“创造现实”(world-making)论;2)皮亚杰的“建构论”(constructivism);3)莱考夫—约翰逊的“经验论,也即概念隐喻论。“创造现实论”和“经验论”分别主导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程。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研究者致力于认证和辩护隐喻的认知价值,同时也探讨了若干可能的隐喻认知模式。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中宣称“隐

隐喻诗性特征论文

隐喻的诗性特征 无论是在大学英语写作还是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英语修辞都是必须讲授的内容。教材《英语写作手册》列出最常见的辞格11种,其中就有隐喻格(metaphor)。课文是这样定义隐喻的:“it is the use of a word which originally denotes one thing to refer to another with a similar quality. it is also a comparison,but the comparison is implied,not expressed with the word as or like”联系上下文和所举例句,我们看出,该教材是从微修辞的角度来介绍和要求所授各种辞格的。但隐喻与其他各种辞格不同,它还具有宏修辞的特点,而且它的宏修辞用法在文学作品中很是多见,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隐喻的研究在欧美国家中成为显学,至今不衰。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隐喻分为微隐喻(micro-metaphor)和宏隐喻(macro-metaphor)两类。那么显然,微隐喻就是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为目的的通常修辞方式,而宏隐喻则是既涵盖微隐喻修饰功能又具有认知作用的文化学意义上的 修辞手段。当隐喻言说从语词的层次进入话语的层次之后,隐喻就从微修辞进入宏修辞的范畴,隐喻也就超越其他修辞方式成为一种深层次的表达或认知方式。也就是说,宏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认为,宏隐喻的主要特征是它具有“思考”的属性,而且是一种诗性形式的思考,也即审美思考。米兰·昆德拉说过:“思考的美体现在思考的诗性形式上。据我所知,存在着

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

2000年7月 第32卷 第4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J uly2000 Vol.32No.4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Ξ 温州师范学院 马清华 提要:传统上把比喻意义归入修辞研究的范围。https://www.360docs.net/doc/6d18933056.html,koff(1987)、K veses(1990)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比喻意义,开辟了一个新方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隐喻意义的取象观点,指出各种语言取象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文章着重探讨导致取象差异的文化和认知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隐喻意义、取象、文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429(2000)04-0267-7 一、引言 语义研究应该包括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的研究,但传统上把后者归入修辞研究范围。贾彦德(1986,1992)、石安石(1994)从传统语义角度对比喻意义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新意,但基本上仍属于描写语义学的范畴,没有触及比喻意义的形成及其解释。Lakoff(1987)属于认知语义学范畴,从身体经验的角度解释隐喻意义(比喻意义的一种)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面。K veses(1990)研究Emotion Concepts(情感意念),并着重研究喜怒哀惧这四种基本感情的隐喻表达。隐喻有时也译作比喻,这里从之。林书武(1998)分析了英、汉语关于“愤怒”的概念隐喻,指出前者最主要的概念隐喻是“AN GER IS FIRE”(愤怒是火),后者最主要的是“愤怒是气”。这是解释语言学运用于语义研究的一种尝试。但是林文到此为止,至于英汉两种语言为何有此差别,则没有说明。隐喻表达法的一般形象模式叫做取象。英汉隐喻意义的取象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是很复杂的。本文即讨论不同语言的隐喻意义为何有不同的取象。 二、隐喻意义取象的异同 11相同点 被作为对象叙述或描绘的感情叫“对象感情”,被说话人附加在话语上的感情色彩叫“说话人感情”1,只有对象感情才可抽象为意念。感情意念的隐喻表达法涉及感情意念的取象。感情意念的理据常带有较强的形象性,故叫取象,它由表情体和体态两部分组成。表情体指参与表情线索的躯体(如眼、牙、脸、头、颈、口、胸、腹、腰、身、手、足、肝、肠、肺、胆、心脏)、躯体形态(如皱纹、酒窝)、体液(如血)、体毛(如眉、发、须)、分泌排泄物(如泪、尿、屎)、精神(如魂、魄、心灵)及其它跟感情活动有关的事物。体态指表情体的动作(如抖、跳、叫、咳嗽、笑、哭等)与情状(如热、甜、痒、轻、醉、晕等)。如喜悦意念的取象有[口/开][眼/眯][泪/流]等,[ ]内为取象,/线左是表情体,/线右是体态2。 Lakoff(1987)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论认为,在起点领域和目标领域间有一系列存在的(ontological)或认识的(epis2 ? 7 6 2 ? Ξ本文的写作得到林书武研究员的悉心指导,特致由衷的谢意。

人体的隐喻(十)

人体的隐喻(十) 子宫 1 子宫是人类最早的地址。 子宫是人类最初的故乡。 说子宫是一个器官,其实它是一个真正的场所,空间,地理,家园。每一个人从这里出发,通过成长,到达他想去的各种远方。 子宫是起点,人们描述这个起点却显得词穷,因为在起点里面,人们几乎没有记忆,人们也不知道这座最早容纳自己的房子,它家徒四壁的设施,它的幽暗,它的恒温,它的柔软,以及它这十个月里在一些陌生之地的移动。作为房子,人的身体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雕琢和打磨,先是头颅和躯干,然后是手、脚,手渐渐又分化出手指,手指上又长出柔软的指甲;在内部,身体也在雕琢自己,它给自己装上了

胃、脾和肾,安上了小小的生殖器,给自己布置一些细细的血管和神经。当然,这一切只是粗加工,很多部件要到离开子宫后才能真正形成,有些细节需要考验后才能铸成,而有些缺损则必须时间来将它消除。在子宫里,身体不过是完成它的一个雏形,好使它运转起来。人体在这个时候,是某种确定无疑的混沌的结合物,一方面,它的宿命已经像秤砣一样沉下来,另一方面,它的很多器官却还在生长中,它的脸也没有个性,在子宫里,所有的胎儿长得都很像。 可以说,在每个成年女人的身体里,都悬着这样一座育婴房和人体雕塑工作室。女人带着她的子宫就像带着她内部的一个异体,因为子宫是幢独立的建筑,在建筑里面,它自身有一个可以循环的系统,同时,从问世的那一天起,这个系统就要和她脱离关系,经过产道那条又黑又长的弄堂,经过钳子、刀具的粗暴拨弄之后,这个系统来到一个充满空气和焦虑的世界门口,之后它被放到一个小小的托盘上,它的第一次思考就是关于怎么向世界表态,由于它掌握的动作技能和经验不多,它本来想对世界说“你好”,可发出来的声音却是一阵令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 (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 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把概念隐喻理论单 独摘出来讨论呢?这是因为,这种理论最方便应用。不论用什么观点和理论来谈论隐喻,最终都要借助概念来讨论它们。并且,概念隐喻理论与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是认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以及组成 部分。最重要的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基本隐喻”方面。基本隐喻具有元认知性。一旦深入到基本隐喻层面,大量的新颖隐喻就能得到最彻底的揭示,会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也有不少人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它的解释力和实用性是有目共睹的。在实际的隐喻理解和分析中,概念隐喻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本章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做一下简要的介绍。第一节概念隐喻及 其基理论发展一、认知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在西方,人们 长期以来并没有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只是认为隐喻属于类比。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逐渐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指出:隐喻是“真实的”。 美国思想家派帕(1948)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与哲学思想无不源于根隐喻,并在此基础上类推地构想和认识世界。当代解构主义哲学进一步挖掘了哲学的隐喻本性,认为“思维或曰主体实为隐喻中的隐喻、中心的隐喻”。当代隐喻的认知研究

在西方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1)以古德曼(Nelson Goodman)为代表的康德主义“创造现实”(world-making)论;2)皮亚杰的“建构论”(constructivism);3)莱考夫—约翰逊的“经验论,也即概念隐喻论。“创造现实论”和“经验论”分别主导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程。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研究者致力于认证和辩护隐喻的认知价值,同时也探讨了若干可能的隐喻认知模式。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中宣称“ 隐喻可以视为一种改变观察世界万物的模式”。波普尔(Karl Popper)指出人类根据某些“内在先天的预期”隐喻地映射现实,并通过试误筛选(trial-and-error elimination)获取外界知识。利科提出分裂指涉“悬搁”论,强调隐喻是“指谓”与“命名”相争的产物,认为与“情感”、“想像”结下不解之缘的隐喻同时具有间接指涉现实、“内化”(interiorize)思想和重新描述世界的功能,隐喻的意义即在于否认“意义”(sense)与“表达”(representation)之间的固有划分而突破旧有范畴、建立新的逻辑联系。奎因指出“隐喻的要义即通过类比方式创造性地向外扩展”。对隐喻认知机制与原理成系统的有效的研究是由两个美国人共同完成的。1980年,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其标志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人合作著成的《我们赖以生存了隐喻》。在书中,他们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一面世,就引起了世人强烈关注,也在隐喻研究领域引发了革命性的变革。二、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因而隐喻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语言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 隐喻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英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都有不少反映其特点的隐喻,两国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大量的隐喻;两个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亦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泼的隐喻中。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一些隐喻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难免不遇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隐喻及其应用、翻译问题。隐喻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入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隐喻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近期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3.话语理解各层面的隐喻认知 3.1 词汇层面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是话语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话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词语的隐喻义可分两种:一种是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而生成的;一种是语言中已经广为接受的隐喻意义,是较为固定,为人的习惯思维。例如,我们谈论“钱”时常会用到“水”的相关用语。如“水流(current)”,可喻指“流通的货币”;“结冰(freeze)”到了货币概念域则喻指“(资产)冻结”,同时可对应的还有“融化(melt)”,映射到货币概念指“换成现金”;deposit在“水”这个概念域指“沉积”,映射到货币概念域指”资金沉积,存钱”;draw可意指“抽水”,也可喻指“取钱”。“水”是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对于描述水的一系列概念,人们不会感到陌生。当通过隐喻思维与货币概念的相关方面联系在一起时,在理解前概念的作用下,要理解后面的货币概念相关词汇就不再是难题。 “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中chicken指鸡,在中国是受欢迎的动物,但在国外就不一样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国外变成一个贬义词,意指“胆小怕事的人”“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你这个胆小鬼!”他轻蔑地看着汤姆道。在翻译时考虑到文化背景,则不会出现语用失误,否则会笑话百出,贻笑大方。

鲁迅笔下的文化隐喻

鲁迅笔下的文化隐喻——希望与平等 ——浅谈《阿Q正传》和《祝福》的象征意蕴摘要:象征手法是作者用来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而意象所能代表的意蕴却随着时代以及读者的变化而产生着不同的文化含义。鲁迅先生在身处那个时代,以笔代枪,用自己简明而又犀利的语言表达着对于整个时代的深刻批判,而其笔下的作品、人物及意象也在整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以一个当代人的视角,通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深刻感悟。 关键词:鲁迅作品文化隐喻象征平等希望 象征手法之运用,主要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之辞。《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便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象征手法应用。在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使用最严格也最平常的便是象征手法。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象征手法的应用:一方面,从文本自身留给读者更多的空白与残缺,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在文本与读者思想上带来了很多不平凡的阻隔与障碍,而这些障碍残缺却恰到好处的使作品的思想含义更加深刻;另一方面,象征手法因其强大的召唤力量,使读者在自觉已进

入作者所设迷宫的情况下,还愿意不断地去对迷宫当中所存在的秘密与结果进行探索,还引以为乐趣! 鲁迅先生使用象征,其最透彻便以《狂人日记》为至尊,而后的很多短篇小说如《药》、《长明灯》,也都是带有浓郁语言色彩的象征之作。《野草》更是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心理象征的最成功的杰作”。 只是,今天,作者更愿意以被公众所熟知的《阿Q正传》和《祝福》作为一个切入点,对鲁迅文本当中的象征意象及其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以期能够正确理解鲁迅笔下所运用的各种意象或形象的象征性。鲁迅,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里,所以其对社会所存在的人情冷暖不但了解得比一般人更加深刻,并且比一般人了解的更加透彻。而其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乍看上去似只代表个体,却又真实的反映着当时凌乱的社会,对于底层人民的压迫与摧残;当然,这并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斗争,而更像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人性的践踏与摧毁。阿Q死了,祥林嫂也死了,他们不仅仅是死在了那个摧毁人性的社会,更是死在了自己给自己所设定的所谓的“社会平等和希望”当中。 《阿Q正传》当中的吴妈和《祝福》当中的阿毛就是实际意义上两文当中的阿Q和祥林嫂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平等”或“平等的社会”的希望,然而,他们都被那个社会和所谓的伦理纲常给抛弃了,可是这被抛弃和残害的却是阿Q和祥林嫂心中所追求的希望社会赐予的平等与生命的希望象征。所以,今天我们也就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摘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隐喻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着重分析了隐喻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隐喻反映、构成文化,并传承、丰富文化。隐喻作为人的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是人们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的使用活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文化 一、关于隐喻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二十世纪以前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理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古典派隐喻理论和以格勒律治为代表的浪漫派隐喻理论。前者认为隐喻只是语言的―附属物‖、―装饰品‖、―佐料‖而已;后者认为隐喻使人们想象力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故与语言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隐喻理论出现了隐喻的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和符号学等方向的研究,指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是人类认知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隐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隐喻主要有两大主要功能: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而隐喻在反映并构成人类认知的同时,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思维现象,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所以,隐喻的使用是一种文化行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能够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运用原有的概念与语言符号体系去了解和把握新的事物或概念,这种用一个思维领域对另一个思维领域概念化的认知方式就是认知隐喻。认知语言学还认为,隐喻是意象图式的转移。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而这种组织结构的出现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只有机体在特定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而文化行为主要指人们负荷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文

英汉身体隐喻对比研究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和思考的重要手段,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备受关注。人类由近及远,从实体到非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器官在认知世界中的基本作用,身体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主要认知方式,也受到广泛关注。基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本文试图从认知和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文身体隐喻并挖掘其产生原因。研究发现,英汉人体隐喻相似性大于差异性,其相似性反映了身体隐喻主要来源于认知普遍性,差异性则源于身体隐喻具有文化相对性。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将丰富身体隐喻研究,促进英语汉词汇和修辞教学。 关键词:身体隐喻;映射模式;认知普遍性;文化相对性 作者简介:邢浦,女,1990年出生,汉族,山西省忻州市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2 引言: 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近年来,它又受到了更多包括约翰逊和莱考夫在内的更多学者的关注。在约翰逊和莱考夫的开创性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他们指出了隐喻在语言和思维方面的本质,并提出了概念隐喻。 虽然隐喻是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概念映射,但隐喻的映射不是随机的,而是受所谓的身体经验影响的意象图式的限制。我们的语言中有大量的身体隐喻,它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手段,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基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本文将从认知和文化角度研究英汉身体隐喻的差异。 一、理论基础 1. 隐喻的认知本质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定义为在另一个概念域中理解一个概念域。例如,我们从食物角度谈论知识,从金钱角度谈论时间。隐喻的轨迹并不存在于语言之中,而在于用另一个概念概念化我们的心理域的过程中。因此,隐喻以跨域映射而存在,借此可以通过一个更具体的域去描述另一个域。 2. 隐喻的工作机制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即源域和目标域。隐喻涉及两个概念之间的对比,用一个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域指我们基于知识的一个特定的思想活动范围,映射表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两个域中,一个是我们所熟知的,另一个是具有新的结构、意义和功能。映射反映了人脑利用旧的具体的事物去理解新的抽象事物的认知机制。跨概念域的隐喻映射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映射方向不对称,从源域到目标域是单向的。其次,一致性,两个域之间必须有对应关系。第三,目标域优先,即源域的结构并不是完全复制到目标域,只是部分映射到目标域。第四,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来源于先验和知识。 二、英汉身体隐喻 1. 身体认知隐喻 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经验认识世界。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概念在最基本的经验结构意向图式的动态模式下产生。身体隐喻化即人类借助自己的身体部位来认识其他抽象事物的过程。因此,对身体部位的隐喻意义识解过程即用身体认知感知世界的过程。 2. 身体隐喻的映射模式 (1)从身体域到具体的非身体域的映射 (2)从身体域到抽象的非身体域的映射 从身体到抽象事物的映射基于心理和功能相似性。身体部位域和行政域之间的映射是基

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_张玮

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 张玮张德禄 (山东大学,济南250100;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71) 提要:隐喻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探索,其重心已逐步由词汇句法层面向篇章和话语层面转移。人们虽已认识到隐喻在语篇连贯和话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但很多研究侧重隐喻在语篇中的修辞功能。本文拟从认知、语义以及语用三个维度对语篇中的隐喻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揭示这些特征对于语篇连贯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隐喻;认知特征;语义特征;语用特征;语篇连贯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1-0099-5 M etaphorical Features and D iscourse Coherence Zhang W e i Zhang De-lu (Shandong U n i versity,Ji nan250100,China;O cean U n i ve rs i ty o f Ch i na,Q i ngdao266071,Chi na) A fter pro lifi c i nvesti gations into m etapho r over t he past few years,the focus of me tapho r research has sh ifted from lex ical and syn tacti ca l levels to discoursal l eve.l A lt hough t he ro l e of me tapho r i n the analysis of discourse coherence and co m prehensi on has been recogn ized,m ost o f the current researches are still conce rned w ith t he rhetor ica l functi on o f m etaphor i n d i scourse.T he present paper,how eve r,atte mp ts t o prov i de an i ntegrated ana l ysis o f cogn iti ve,se m antic and pragma ti c features of m etaphor so as to explica te their con tri buti ons to the study o f discourse coherence. K ey word s:m etapho r;cogn iti ve features;se m antic fea t ures;prag m atic fea t ures;d iscourse coherence 1引言 隐喻思维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审视另一类事物,是联系不同事物(范畴)的重要手段(Lakoff&Johns on1980:5)。Gen ter等人指出,隐喻产生和理解的基本机制是/类比0(Gen ter 1988)。通过大脑中的类比迁移,我们可以发现和创造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把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在理解语篇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试图在篇内和篇外不同的语言或非语言项目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获取语篇的连贯性,这一点正好体现了隐喻的上述运作机制。语篇中的隐喻使用不仅是一种修辞学和美学意义上的润饰,更是对语篇本身起到组织与构建作用(Steen1994, Goat l y1997,Ponterotto2000,Ca m eron2003)。本文旨在从认知、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揭示隐喻的主要特性对语篇连贯的重要作用。 2隐喻的认知特征与语篇连贯 从认知的角度讲,隐喻是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或者是始源域和目标域的互动。这样,语篇的部分之间就通过这种映射和互动联系起来,组成连贯的语篇。 2.1映射性 在映射过程中,始源域中的空位、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特征以及始源域的知识均被转移到目标域上(L ako ff&T ur ner1989:63-64)。例如:1I would descri be life i n ter m s of a journey. But w e.re w al k i ng t hrough i.t So m eti m es w e see clearl y,and other ti m es it.s dar k and h i dden.And you can still w alk and t h i nk through i.t And w alking t hrough i,t i n w a l k i ng through a dar kness,you co m e to a fuller understand i ng.A sense of i.t And s o m e-t i m es tri pp i ng and falli ng.And yet still/co m e f o llo w m e0is w hat you have to re m e m ber.G et up aga i n and cont i nue on the jour ney.(Goatly1997)在例1中,作者使用了L I FE I S A J OURNE Y 这一隐喻式。始源域(J OURNEY)向目标域(L I FE)的具体映射过程可以归纳为4个类别,分 99 2008年第1期总第140期 外语学刊 FORE I GN LANGUAGE R ESEARCH 2008,No.1 Seria lNo.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