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语文课件《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课件21张PPT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情) (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景) (主题)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情) (偏重抒情)
文章赏析
叁
赏析第四段
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各自用了 哪些修饰的词?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用了哪些修辞?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 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 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 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 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 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 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 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
目 录 CONTENTS
壹
贰
叁
肆
教 学 导 入
课 文 学 习
美 文 赏 析
结 构 总 结
教学导入
壹
三维学习
一、知识与技能: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 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 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 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 的精神。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议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思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导
学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ppt课件64张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文末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梳理文意
1、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3、 “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段,请同桌讨论,文章第 4段从什么方面来描写荷塘美景,并分析第四段用 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景色?有什么作用?
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叶舒展婀娜,灵 动飘逸的风姿,富于动态美。
荷花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 ,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 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 各自不同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 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
“实”。
领悟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夜游荷塘,究竟要表达心中的什么呢?
怎样写树影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 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 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 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黑影”和“倩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画”一含有人的动作,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描绘倩影,写出了杨柳的风 姿,富有动感,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荷塘上的月色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技巧? 朦胧淡雅 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
画面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6段,作者描写了荷塘四周的 哪些景物,并比较分析第2段和第6段写景的异同?
《荷塘月色》ppt课件
——钱理群 《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
情景交融 月下荷塘(摇曳多姿) 4 塘上月色(素淡朦胧) 5 荷塘四周(沉浸陶醉) 6
触景生情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 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 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 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 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 形象。
重点赏析
第六段写了什么景?
荷塘四周
这一段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请你找出并加以 分析。
杨柳
树梢 树缝
远远近近 高 高低低 重重 阴阴
远山 隐隐约约 灯光 没精打采
树上 水里
蝉声 蛙声
热闹
写作顺序: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非常美丽的,和他的那种苦闷的情 绪是截然不同的。作者通过荷塘月色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吴周文 《谈<荷>》
“在寂寞中,在无人告语的境 况里,寄情山水,向大自然倾 述内心的独语。”
--- 冯至《山水》
比喻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一粒粒 白花 的明珠 (荷花) 碧天里
的星星
清香
渺茫的 歌声
……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 粒粒的明珠相似
《荷塘月色》ppt课件
本文的三“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情调美
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
的画面。
(4-6)集中体现了这点 4.月光下的荷塘 5.荷塘上的月色 6.荷塘四周的景色
文章主旨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 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 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 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 治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 喜爱之情。
荷塘月色营造的整体意境:
月色清淡 荷香缕缕 诗意朦胧 幽静淡然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
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
心脾等。
通感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荷塘四周
荷塘四周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景物
描写
写作顺序 手法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重重
树色
阴阴
树梢隐隐约约 远山树缝灯光 没精打采
树上 水里
蝉声 蛙声
热闹
动静 结合 由远及近 视听 由上到下 结合 叠词
比喻
写景特点
➢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 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一、了解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二、赏析荷塘美景,掌握写景技法 三、赏析散文语言,品味字句之妙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 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荷塘月色》ppt课件
明 线
构 )
( 外 结
游 踪
月色下的荷塘
家
心里颇不宁静 独出家门
荷塘四周 煤屑路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惦 念江南
思考
作者的心情随着游踪发生什么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5、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相互辉映的美景,未 直接表达心情,但通过作者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可 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美景中而忘却了烦恼, 寻得了片刻的宁静。
(第1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出门)
(第2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煤屑路)
(第3段)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荷塘周围)
(第4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
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朱 自 清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 改名自清,籍贯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我国现 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 识分子。
朱自清的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其散文以 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塘 (树梢) 远山
的 四
(树缝)
灯光
周 (树上) 蝉声
朦 胧 优 雅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再读文本
探究作者情感
合作探讨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 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 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 情景的文字?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散文的鉴赏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3.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听读课文
要求: ①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③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思考探究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 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情)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
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 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
表现了作者内心某种难以释怀的“不宁静的”情感, 交代游荷塘的原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 月下荷塘: •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时代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荷塘月色》课件(共54张ppt)
• 荷塘四周有薪薪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 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 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 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
品读赏析
(6)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 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 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 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
人物轶事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 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 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 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 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 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 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 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 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 美国面粉!”
•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繁多薪郁,树色阴暗
迷蒙的特点。
(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浓淡相间 重重围住、树色、烟雾——浓墨渲染 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淡彩勾勒
量词运用较好 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起到了丰
富形象以及渲染诗情画意的作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 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 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 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 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空想而批评他,也不能因他没 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 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 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1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 弥望 琐屑
点缀 斑驳 脉脉
踱步 渺茫 独处
课堂练习
袅娜 顿时 倩影 和谐 参差 煤屑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蓊蓊郁郁 袅娜 凝碧 风致 倩影
艳歌 弥望
脉脉 田田 参差 丰姿
消受 敛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叶子出水很高 层层的叶子中间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 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
1
清(
香
嗅 觉
)
答案:
相通
歌 声
( 听 觉
)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光(
2
影
视 觉
)
相通 和谐
名(
曲
听 觉
)
通感: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 时,根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 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 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 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荷塘月色》ppt课件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分组讨论:这段文字和课文原文比较,表达效果 哪个更好?
看荷塘上面,有 很多叶子,叶子中间 还有些白花,有的开 着,有的还没开。风 吹过,叶子和花有一 点抖动,有时还传来 些荷香。叶子下面是 流水,但看不见。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
味觉
②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
嗅觉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听觉
④暗香浮动月黄昏
嗅觉
视觉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 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 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
既有视觉形象,叶子 “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 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 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 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 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示范分析“月下荷塘图”
不但是一个排比句还是一个博 喻句。用博喻(用三个或三个 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 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 态。
博喻
楼阁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 好比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 燕,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 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 一点情调。
鉴赏“荷塘月色图”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 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 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 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 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 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 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 》ppt课件23张
塘
的 四
树梢
面
树缝
树上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
体
远山
的
风
灯光
光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作者在赏荷塘时什么样的心境?此时的作者内 心还是宁静的吗?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虽然置身于热 闹的氛围中,内心却依然是孤独的,可见 作者的无奈,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 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
修辞手法——通感
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第六段荷塘四周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杨柳
荷
总结主旨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 的心境反映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 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 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唯美的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所 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中幽美宁静诗意朦胧的荷塘月色体现了作 者淡淡的喜悦心情,但他却无法摆脱黑暗现实带给自己的苦闷与孤独之 感。夜赏荷塘月色正是作者想要摆脱现实苦闷获得片刻喜悦宁静心情最 好的方式。读到此处,我们应该明白,文中荷塘的美景正是作者超脱现 实走进梦幻世界的美好写照。从中可可以看出朱自清将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之情通过唯美的荷塘月色很好地展示出来。
字词积累
酣( hān)眠
煤屑(xiè )
幽僻( pì )
《荷塘月色》ppt课件38张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的柔美朦胧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树色
一团烟雾
远山 阴暗迷蒙 隐隐约约
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闹
分析鉴赏•荷塘周围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月世界是暂时的
对心灵自由的解放 是不彻底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 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 一般。
能力提升•手法探究
2.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 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 排遣忧愁。
巩固提高•小结
小结
本文通过作者月夜游览荷塘的 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由此引发 的联想,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 生活的向往,以及幻想超脱现实 而又无法超脱的彷徨苦闷心理。
THANKS
作者在这幅“荷塘月色”中为我们描写 的景物,全是静物,却被他写得活灵活 现,结合前面讲的荷塘四面的环境,谈 谈你的看法。
1、月下荷塘
叶:田田 花:多姿 香:缕缕 波:凝碧
上静 下动
幽 美 宁 静
2、塘上月色
月光:泻 月影:和谐
青雾:浮 叶花:洗
柔 美 朦
(侧面烘托) 胧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荷塘月色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的另一重境界。
《荷塘月色》ppt课件
二、初读课文,体会妙处
思考:本文写景部分 主要集中在哪些段落? 这三段都在写景,侧 重点有何不同? 4段:月下荷塘 5段:塘中月色 6段:荷塘四周
月下荷塘
1. 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 景物按什么顺序排列?
○荷塘 曲曲折折
○荷叶 田田、高
○荷花 零星、美 ○荷香 缕缕、渺茫
○ 荷塘: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 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不宁静)
○ 联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早已无福消受了。”(不宁静)
○ 家中:妻已睡熟好久了。(宁静)
《采莲赋》梁元帝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 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 畏倾船而敛裾。
其二,他列举了原文中的14处譬喻,认为大都“浮泛,轻易,阴柔,在 想象上都不出色”。他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较为韵味,“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 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句寓美于丑,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用小提琴作奏出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 国韵味为的荷塘月色,却不很恰当。他还认为这是14个譬喻中,有13个 明喻,要用“像”“如”“ 仿佛”“ 宛然”之类的字眼点名“喻体” 和“喻义”的关系,显得过于浅白。
梳理线索: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感情(内结构)
求宁静
小径
得
不
宁
宁 静
家
静
荷塘
失宁静
归纳本文的结构特色
1. 结构严谨,圆合自然。 ○ “外结构”就是作者的游踪。具体是:家——小路——荷塘——家,作者 依据空间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 “内结构”就是文章的感情线索,作者的情绪依据游踪而变化:不宁静— —求静——得静——失静。作者展现出的心理历程也是一个圆形。
《荷塘月色》ppt课件
原文探究
五、文本研读
赏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 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 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达到 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
原文探究
五、文本研读
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 到解脱了吗?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欣赏和鉴赏散文。
二、作家作品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 日),原名朱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 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 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作家作品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 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 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 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 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 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 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 《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 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 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荷塘月色》ppt课件36张
失宁静 失宁静 失宁静
知识积累
线索
概念 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根据内容分类: ①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分类 ③以空间变换作线索; ④以具体的事物或人物为线索; ⑤以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 根据出现方式:明线、暗线
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
思考探究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 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蓊蓊(wěng)郁郁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梵婀玲(fàn) 弥望(mí) 斑驳(bó )
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10段
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寂寞”一词移情于物,作者不直接 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
--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
--浓重的夜晚气氛
--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
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心境
第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字词积累
酣(hān)眠
煤屑(xiè)
幽僻(pì)
踱(duó)步
脉脉(mò)
霎(shà)
《荷塘月色》ppt课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 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 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 时苦闷彷徨。
家中 颇不宁静
获得宁静 荷塘月色
寻
求 宁
煤屑路
静
现实世界:内心苦闷、烦恼、不得自由、长期的 荷塘世界:清净、自由、短暂、短暂 理想世界: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纯净热烈
作业:对朱自清而言,独处的妙处是“一个人享
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对你而言,“独处的妙 处”是什么呢?请用一段150-200字左右的文字将 其表现出来,并在其中正确地使用比喻和通感两 种手法。
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 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蒋介石发动“四•一 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 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 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而写此文的这几天正 是国共关系严重分裂的时候,“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 即将爆发,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黑暗的现实、紧张 的政治气氛,犹如暴风雨来临前一样,让人沉闷,令人窒 息,所以作者“这几天心里”感到“颇不宁静”。 这是社 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
示例:“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 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册语文课件:《荷塘月色》教学目标⒈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⒉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与设想⒈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
⒉围绕“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品味文章清丽的语言,理解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荷塘月色》从外在形式和结构上讲,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宁静到游荷塘以寻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忧愁:由游荷塘到欣赏荷塘上的月色,寻求心灵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悦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独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现实世界,惦念江南,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归室内,是作者由“梦”中回到现实,但朱自清不是一个梦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况下走入“梦”境的,所以可将他这次夜晚出游的经历称之为“精神的梦游”。
二、揣摩语言,进入感情世界㈠有人认为,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内容、时间、地点、格调、描写风格上没有关联,因此显出明显的突兀和断裂。
请你对这两幅画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⒈“荷塘月色图”中荷花袅娜清丽,明月皎洁清明,清风柔和,画面色调淡雅、素朴清幽。
极为宁静,没有现美世界中的喧嚣、复杂,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脱俗的,是朦胧飘缈的,是一代知识分子“不宁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说是朱自清的梦。
画面赏析示例: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赏析:“田田”二字,运用叠词,描述的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不仅有一种和缓清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眼中的画面与历史的画面互相叠印,美不胜收。
⑵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赏析:“明珠”写出了月下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写出了荷花在无垠的碧绿荷叶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风中轻轻闪烁的动态之美。
让人想到了《春》里:“(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刚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想到诞生*之中的美神维纳斯,从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贵、冰清玉洁之美。
⑶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赏析:这个比喻以虚喻实,把轻雾笼罩的荷叶荷花比作梦,使画面虚实相生,如梦如幻,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状态。
正如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⒉“江南采莲图”红花绿水碧叶、红男绿女蓝天,色调明丽浓郁,情感热烈活泼,那“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情景,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那种热闹和风流,那种富有情趣,展现了丰盈饱满、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人性美。
才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显现。
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满生机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
而这正是朱自清的梦中之“梦”。
小结:如果说荷塘月色图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水墨画,那么江南采莲图就是一幅活泼鲜明的水彩画。
但是这一静一动,一冷一热里却传递着共同的精神内涵,那就是:自由、和谐、美好。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两幅图画其实都是朱自清先生内心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是心灵的风景而不只是自然的、历史的风景。
在写景之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从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苦闷心情,情与景就是这样水乳交融在一起的。
虽是别人的文字,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情怀。
作者向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泼的气息。
将这种想象中的场景与眼前的荷塘相对照。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对江南采莲盛况的回想,虽暂得解脱,却是“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作者一下子回到现实中来,然而现实的不断干扰,使寻梦成为永远不能实现的遗憾,这也是那个时代人无法越出的牢狱。
这种寻找精神家园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们的主题。
㈡有人认为:朱自清所写的荷塘不是平常的荷塘,而是一个虚拟的、理想的荷塘。
荷塘月色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作者理想的物化,你如何理解呢?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征着清洁高雅,这里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洁淡雅、自由和谐、静谧朦胧,它显然已经渗透了作者浓浓的内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灵的外化而不是纯粹的真实的存在。
钱理群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他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
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
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发的理想世界。
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而露峥嵘”。
正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他轻轻作别的是自己昨日的“爱,美,自由”(胡适语)的梦幻,而沈从文的《边城》,作者也期望用那沱江之畔的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凤凰小城,那个交织着爱与善良之美的故事,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自然之明净,也是人的心灵之明净。
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的田园牧歌情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而《边城》的结尾:那个人也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岂不也是沈从文的等待吗?翠翠等待的是她的爱人,而沈从文也是站在希望和失望的边缘,等待着已经凋露在现实里的那个美丽的梦。
教学反思:对《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达的深度,将直接决定课堂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
钱理群教授所说“梦的世界直接呈现,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如何区分“梦”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深入一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理解荷塘月色对一代知识分子的潜在的深层意义,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但也是绝对不可以轻轻绕过的,因为这其实是课堂真正的核心所在。
因此,本课时将对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时间、内容、格调上的割裂进行分析讨论,并最终理解这种“冷”与“热”,阳光与阴影的交织,正是一个在社会和生活重压下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
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
这样紧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与“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现实的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对峙。
不但品味文章如诗如画的语言,感受朦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笔背后的那个欲求超脱而不得的苦闷的灵魂世界。
这样再适时扩展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沈从文的《边城》也就水到渠成。
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抒情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
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这篇文章,我紧紧扣住单元学习重点,即“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第三课时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
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
三、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4-5段赏析,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教学难点:(1)作者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教法:本文属于散文鉴赏单元,侧重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
所谓鉴赏,马克思曾解释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教师应用恰当的教法挖掘、唤醒、鼓舞学生领悟文章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心中景、意中画,使鉴赏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职业中专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知识领悟力也较低,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中专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1、情感体会法有感情朗读,只有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感情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
2、自我体验法汉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有些语句由于生活阅历、理解水平、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
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3、披文入情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历代文人笔下有关荷花与月色的诗句(例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写的是荷花,说到荷花,我们还会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