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

合集下载

悯农二首译文

悯农二首译文

悯农二首译文
哎呀呀,咱来说说《悯农二首》的译文哈。

先看第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咱这么翻哈:春天种下那么一粒小米粒儿,到了秋天就能收上万颗籽儿啦。

这天下四海到处的田都种满了,可那农夫呀还是要饿死哟。

你瞧,“春种”就是春天种嘛,“一粒粟”就是一粒小米粒儿,“秋收”就是秋天收,“万颗子”就是好多好多籽儿。

“四海”就是天下到处嘛,“无闲田”就是没有闲的田,都种上啦。

“农夫”就是种地的人呗,“犹饿死”就是还是要饿死呀。

这首诗是李绅写的。

再看第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咱这样翻译:大中午的在那锄禾苗哟,汗水滴答滴答地掉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头。

有谁知道那盘子里的饭食呀,每一粒可都是辛苦得来的哟。

这里面“锄禾”就是用锄头弄禾苗嘛,“日当午”就是太阳在正中午的时候,“汗滴”就是汗水滴下来,“禾下土”就是禾苗下面的土呗。

“谁知”就是谁知道呀,“盘中餐”就是盘子里的吃的,“粒粒”就是每一粒,“皆辛苦”就是都很辛苦呀。

这也是李绅写的。

这两首诗可真是说出了农民的不容易呀,咱得珍惜粮食,可别浪费哟!你想想,农民们那么辛苦种地,流了那么多汗,咱要是浪费粮食,那可太对不起他们啦!咱得把每一粒粮食都吃干净,这才是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嘛。

好啦,这就是《悯农二首》的译文啦,咱就这么通俗易懂,
就像咱平时唠嗑一样,是不是很好懂呀!。

《悯农二首》(李绅)评析

《悯农二首》(李绅)评析

《悯农二首》(李绅)评析原文:《悯农二首》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评析:李绅原作新题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

但与其立意、主旨相同的《悯农二首》(亦称《古风二首》)足以弥补这一缺憾。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以对偶句的形式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农家的劳动生活图画。

用“春” “秋”二字代指农民一年的劳动时间,用“种”和“收”笼括了农民一年的耕耘劳作,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的变化描绘丰收景象。

诗人这样着笔,虽然不无夸张成分,却去粗取精,切中事物的肯綮——五谷的丰登来源于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进一步,从空间的横向展开。

“无”字将“四海”与“闲田”二者联在一起,说普天之下,没有一块荒芜的田地;千万颗种籽播种下去,亿兆斤粮食收获归仓,这是何等宏伟壮观的场面!这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它上承一、二句而来,由点及面,从微观之分析进到宏观之考察,使全诗具有小中见大的典型意义。

诗读至此,仿佛以为诗人将描绘开元、天宝年间那“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局面。

可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并不是欢庆丰收的场景,而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创造如此巨大财富的农民,却要活活地饿死。

由于第三句已将春种秋收之成果写足写透,似乎美好的生活图景在望,第四句一下子坠入万丈深谷之底,就更显得凝重和沉痛。

第四句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使第三句的意义有了另一种解释。

强烈的对比,极大的落差,自然会使读者产生一个疑惑不解发人深思的问题:农夫作出巨大贡献却要饿死,究竟为何?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而将其留给读者自己去思索。

在这里,一切是那样的奇峰突变,一切又是那样的情随事迁,一切是那样的含蓄,而一切又是那样的明了。

第二首诗是对前一首诗的补充和阐释。

一、二两句展示了一幅富有立体感的逼真画面;赤日炎炎的正午,农民在田间锄草松土,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滴落在灼热的土地上。

而正是由于千千万万农民汗水的浇灌,才把“一粒粟”培养成“万颗子”,才使“四海无闲田”。

悯农2首古诗

悯农2首古诗

悯农2首古诗引言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农民题材诗歌丰富多样,其中《悯农》是首古老而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原作始终贯穿着对农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他们艰辛境遇的同情。

本文将对《悯农》这首古诗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从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方面揭示其内涵。

诗歌的结构分析1. 《悯农》第一首《悯农》第一首由四十五个七言绝句组成,每个绝句都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出农民的艰辛和苦难。

整首诗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作为开篇,表达了对农民劳作的赞美和敬意。

接着,诗人通过描述农民勤劳的种田生活和丰收的喜悦,以及他们在旱灾和洪涝中所遭受的苦难,深切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2. 《悯农》第二首《悯农》第二首共有二十四个七言绝句,整首诗主题依然是农民的艰辛生活。

第二首诗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开头,通过对农民劳作场景的描绘,展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形象。

接着,诗人描写了农民在艰苦的农田劳作中所遭受的酷热和辛劳,通过对农民心理的描绘,表达了他们的辛酸和苦楚。

意象的分析1. 自然意象《悯农》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通过对大地、天空、植物等自然元素的描写,表达了农民的苦难和对自然的感悟。

例如,诗中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通过描绘农田生态和农民的劳作形象,展现了农民艰辛劳作的场景,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界中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

2. 劳作意象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劳作意象,如“春种”,“秋收”,“汗滴”等,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现场,表达了对他们无私奉献和勤劳努力的赞美之情。

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形象成为了整个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

3. 苦难意象《悯农》中也描绘了农民所遭受的苦难和困厄,如“岁晏”、“旱魃”、“涝蚓”,这些苦难意象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绘,展现了农民遭受病痛、饥荒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困难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他们遭遇的同情和悲悯。

诗歌的主题与内涵1. 对农民的同情和赞美《悯农》以农民为中心,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劳作和遭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悯农二首_悯农 古诗_李绅的悯农

悯农二首_悯农 古诗_李绅的悯农

悯农二首
本文是关于悯农古诗_李绅的悯农的悯农二首,感谢您的阅读!
悯农二首诗词名句
悯农
作者: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3. 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译文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悯农二首诗词名句
悯农
作者: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

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关于农民的诗句

关于农民的诗句

关于农民的诗句
1. 《悯农二首·其一》
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悯农二首·其二》
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 《观刈麦》(节选)
白居易(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南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 《田家》
聂夷中(唐)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6. 《野老歌》(节选)
张籍(唐)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7. 《乡村四月》
翁卷(南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8. 《农家叹》(节选)
范成大(南宋)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9. 《田上》
崔道融(唐)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10. 《农父》
张碧(唐)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
处抛妻子。

《悯农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6篇)

《悯农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6篇)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悯农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6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悯农二首·其二唐朝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其二》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其二》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其二》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1悯农二首·其二唐朝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其二》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其二》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其二》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悯农二首·其二》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其一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品注释1、《悯农》:题一作《古风》。

悯:怜恤。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2、收:一作“成”。

3、四海:指全国。

闲田:未被耕种的田。

4、餐:一作“飧”。

《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

流传甚广。

《江雪》原文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

人踪:人的踪迹。

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译文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②,言师采药去③。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④注释1寻:寻访。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这里指隐者的行踪。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1悯农二首·其二唐朝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其二》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其二》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其二》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悯农二首·其二》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2【原作】悯农——[宋]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悯农二首李绅锄禾日当午春种一粒粟

悯农二首李绅锄禾日当午春种一粒粟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汗滴禾下土
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知盘中餐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
粒粒皆辛苦
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悯农(二)描绘了在烈日 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 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 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 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 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 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 县),寓居无锡。27岁考中 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 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 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 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 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春种一粒粟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秋收万颗子
你知道大米是 如何产生的吗?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很多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农夫犹饿死
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犹:仍然
悯农(一)具体而形象地 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 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 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 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为什么农民 还会被饿死呢?
锄禾日当午

悯农二首古诗的意思

悯农二首古诗的意思

悯农二首古诗的意思
《悯农二首古诗》被誉为“赞美农夫勤劳生活的古诗”,它描绘出一幅勤劳、艰苦的农夫生活的画面,唱出了农民的积极心态和艰苦奋斗的豪迈精神。

《悯农》第一首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霜沾湿皓月光,蒙蒙霭霭见流星。

这首诗把纤细无比的蚕丝编结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反映了农民艰苦劳作的结果是晶莹剔透的几抹蚕丝,象征着农民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攒着一份份成就。

诗中形容“蜡炬成灰泪始干”,把艰苦的农夫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蜡炬就是农民在昏暗的晚上做农活,而泪水预示着他们的心情,可怜他们光明正大的劳作却只能换取极少的报酬。

《悯农》第二首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徘徊行乐顾,谁令红着脸?
当农夫在秋天采菊花或收获时,他们得以欣赏美丽的山水景色,是最具有幸福感的时刻。

当他们在收获庆祝时,便会脸上洋溢着笑容,表达出他们对于劳作的满足感和对家乡景色的热爱之情。

《悯农二首古诗》充分展示了中国农民的艰辛劳作以及他们的勤劳、奋发精神,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拼搏,把生机勃勃的种子播种到大地上,从而收获芬芳甘甜的果实。

中国农民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创造了中国文明的泰山北斗,他们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

他们苦于田池,坚守岗位,用血汗换取了饱满着土地的收割。

坚持不懈,脚步没有停止过,他们推动着国家的进步,他们用心把美好的事物带给了每一个人。

农民的勤劳生活体现在诗文中,在现代人的眼中,他们只是拙劣而孤独,但是他们的心态却弥足珍贵,勤劳不懈地种植着希望,勇敢地种植着未来。

唯有理解、尊重并尊重这些勤劳而苦难的农民,这些古老的诗歌才可以不断流传,让下一代人时刻感受到农民的艰苦和勤奋。

小悯农古诗二首

小悯农古诗二首

小悯农古诗二首悯农二首·其一李绅〔唐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前两句描写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

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
作者:李绅
原文: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诗意: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
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
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
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