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同于城市的养老模式,农村养老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政府扶持政策、社会组织参与和家庭养老支持三个方面综述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的扶持政策是推动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改善农村养老环境,提升贫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政府推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有效减轻了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压力。

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促进了农村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政府还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产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完善农村养老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社会组织的参与,包括民间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等。

这些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养老服务活动,提供老年人社交、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组织还能够拓宽农村养老服务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的养老保障。

三、家庭养老支持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依然选择依赖子女或者配偶来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关系在老年人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乡差异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养儿防老、家庭矛盾等问题,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维持传统家庭养老的加强社会养老的支持,成为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事业的一个重要议题。

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家庭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保障。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进步的发展,城镇社区养老服务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和问题,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从政府政策、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政府政策在政府政策方面,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了加快建设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系统,强调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国家层面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如《关于发展社区养老家庭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完善老年人福利供养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大对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

二、服务模式现阶段,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主要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模式。

一方面,服务包括日间照料、上门服务、长期护理等;社区设立了养老服务中心或者养老驿站,提供康复护理、文化娱乐、健康咨询等综合服务。

不过,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人员短缺等,限制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扩大规模。

三、服务质量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是影响老年人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从时间上看,服务的及时性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从空间上看,服务的质量也与地理位置有关,离老年人居住地较近的服务机构,更容易达到老年人的需求。

从服务人员上看,专业、负责的服务人员能够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应加强与医疗机构、社会力量的合作,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扩大规模。

要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张昌松黄素保险职业学院一、概念界定本文把农村养老保险分为新农保和老农保两个概念分开研究。

所谓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和老农保是以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划分的。

在这之前,农村所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称为旧农保(老农保)。

新农保和老农保相比,最大的亮处在于:1.由于集体补助的缺失,老农保的资金来源最后演变成了农民自己交费;新农保的资金来源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虽然大部分地区集体补助不到位,但是地方政府对农民给予不少于三十元的补助。

2.老农保的资金主要是存入个人账户,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钱存起来;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农民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国家给予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补贴,缴费时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即补出口又补入口,满六十岁的居民即使不缴费,也将可享受国家基础养老金的补助。

3.老农保是参照商业模式运作的,养老金待遇完全由个人账户累积金额确定,而新农保则是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模式,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础养老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补给的。

二、旧农保的研究综述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有:杨翠迎,张晖(1997)认为只有发达地区才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经济实力,其它欠发达地区目前还不具备,即使具备,政府也应该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

何文炯。

金皓等(2001)分析了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研究了农村养老保险推行的条件,认为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达地区先推行,落后地区可以暂不考虑,有区别、有层次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

卢海元(2003)通过研究欧盟一些国家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后发现:他们当初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条件和我们现在差不多,我们现在也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时候了,中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可行的,且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让利、国企利润等多种方式来承担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义务。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我国的社会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其中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成为关注的焦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导致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如何提供有效的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从政策、制度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1. 养老需求日益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深化,养老需求日益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4亿,老年人口比重持续攀升。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城镇社区养老服务需求逐渐凸显。

2. 养老设施不足目前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仍存在不足的情况。

一方面,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

3. 养老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存在服务内容不丰富、服务质量不稳定、服务模式不灵活等问题。

特别是在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 多元化发展未来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将朝着多元化发展方向前行。

从养老服务内容来看,将不仅限于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更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包括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社交活动等。

2. 社区化服务城镇社区养老服务逐渐向社区化方向发展,将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服务向社区延伸、覆盖和渗透。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需求,提高养老服务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3. 信息化支持信息化将成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老年人的个性化关怀、精准服务,提高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养老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保障机制还不完善,政府、社会、家庭支持体系不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以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为主的养老方式能起的作用正在逐步弱化,致使农民的养老风险不断地增加。

对于农民来说建立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与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XX和XX(2006)通过对宁波市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进行介绍,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XX (2009)在对苏南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对苏南地区今后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

XX(2009)基于对嘉兴市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对比分析了该保险模式与“智利模式”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各自的价值取向,进而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当确立的价值取向。

XX(2009)以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为例,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系统地勾勒出新制度相比于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步之处,同时指出新制度目前仍存在着政府责任过重、制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认为应该严格精算未来可能发生的基金需求,并且通过市场化运营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方式,使制度变得更加有效率。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4、提高保险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 5、加强财政支持:增加政府补贴力度,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结论
本次演示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 题等方面展开研究综述。虽然该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保险覆盖 面不足、保障水平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快立法进 程,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保险市场发展,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加 强财政支持等措施的实施力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01 摘要
03 综述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民 老年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对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概括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 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农民、制度设计、实施效果
(3)养老金筹措与调整机制研究。养老金的筹措与调整机制是制度设计的 核心。学者们对养老金的筹措来源、调整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应该建立 多元化的养老金筹措渠道,同时建立灵活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2、实施情况研究现状
实施情况是评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4、管理体制:主要由各级社会 保障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
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尽管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保险覆盖面不足:尽管覆盖范围已经比较广泛,但仍有一些地区的覆盖 率较低。
2、保障水平低:目前的保险水平还比较低,难以满足农民在养老方面的需 求。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城镇化进程加快,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进行综述,从政策规划、服务模式、服务质量和提升措施等方面进行梳理,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政策规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等。

这些政策文件从规划、资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养老服务进行了规范和支持,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服务模式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模式多元化,主要包括社区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服务等。

在社区养老机构方面,主要分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和养老院等,这些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程度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文化娱乐等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则是指社区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定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服务。

日间照料服务也是一种常见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是为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白天照料服务,晚上回家休息。

三、服务质量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目前,我国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管理主要是采取了“标准化建设、评估认证、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举措。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服务标准,包括设施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等,以确保养老服务的基本质量。

在评估认证和监督检查方面,相关部门对社区养老机构和服务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其服务符合标准。

绩效评价也是对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相关机构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服务效果、投诉处理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价,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四、提升措施为进一步提升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我国在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科技支撑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提升措施。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摘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农村老年人口晚年生活而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制度。

1986年以来,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最终陷入僵局。

2003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同年十月正式试点推行。

试点期间,我国学术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

通过对新农保的焦点问题,如新农保出台的背景以及现行政策,当前学者对新农保成就的认识,当前学者对新农保存在哪些问题的看法等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进而阐述我国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取向。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是相对老农保而言的。

1992年民政部印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尝试在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由于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缴费形成个人账户,实际上施行的是自我储蓄模式,社会化程度不高,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月6日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就鲜明的提出了“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2009 332号)发布,在全国范围开始推行新农保的试点工作。

在制度的一步步跟进之后,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民养老保险的社会化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化体制,农村经济的名存实亡,农民收入水平有限。

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停留在政策层面,农村集体保障能力的下降,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弱化。

【文献综述】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研究

【文献综述】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研究

文献综述金融学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研究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我国民生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

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

因此,现阶段研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符合我国的大政方针政策,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资料来源以下资料来源于CNKI中文数据库,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2009年的统计年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各项政策制度的逐步发展与完善阶段。

我国在推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可以而且应当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拥有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程度高,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较小。

来自国家统计局2008的国际统计数据显示,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比重如下表:农村人口比重美国18.3%德国26.4%英国10.1%日本33.5%韩国18.5%中国56.9%二是因为在发达国家,农民拥有相当丰富的土地资源,而且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中国,很多农民所拥有的财富要多余城市居民。

因此,农民的幸福指数,要超过城市居民。

中国自建国以来就开始实行二元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是因为中国的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超过城市居民所占比重。

二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在财政收入中占有极小的比例。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都是现在城市实施,而后推广到农村,下表显示的是一些国家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时间,以及在农村与城市建立的时间差。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多维度分析、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成果丰富,本文将对该领域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现状、方法、结果和贡献,同时对未来研究趋势和政策建议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

总体来看,养老模式的选择受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模式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是研究农村养老模式的主要方法。

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结果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农村养老模式的类型、影响因素及优缺点。

具体而言,家庭养老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其可持续性受到挑战;社区养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不足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养老则需要在政策支持下,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

此外,一些学者关注了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如互助养老、农村养老保险等,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贡献与不足现有研究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研究的不足之处,如样本选择、数据来源等限制。

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未来趋势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养老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村养老领域的应用将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此外,跨学科的研究也将成为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的趋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六、政策建议针对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政策制定者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养老保险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一篇:养老保险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2.1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养老保障制度则是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养老问题研究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相关文献中,自西方现代福利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并经历了数年的快速发展以来,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效率研究则更加盛行,出现了大量关于养老保险理论的经典性文献。

1.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虽然许多国家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普遍认为农民应该同城市职工享有同样的福利待遇。

实际上,也是把农民直接纳入全民基本保障制度之中①,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期达到福利公平。

所以,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涵盖城乡的。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是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西方国家有两个主要流派对养老保险理论进行研究:政治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

前者以经验描述的方法重点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过程,指出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在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后者运用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养老金制度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和各种养老金制度安排产生的经济绩效。

在遭遇改革和实践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两派理论出现汲取对方精华,相互融合、互相补充之趋势。

目前,西方国家关于养老保险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和市场职能问题、养老保险效应研究、关于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财政支持等。

关于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和市场职能问题,政治经济学派以政治因素在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为出发点,注重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中政治因素赋予公民养老的社会权利,提出工业制度论、社会民主论、国家中心论等。

工业制度论认为,经济发展促使社会对服务以及提供这些服务的劳动需求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包括养老金支出增加,而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社会民主论认为,政府的养老金计划和其他社会福利计划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社会养老金政策反映了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组织与政党之间斗争的结果。

文献综述养老保险

文献综述养老保险

08 级学院:金融学院专业:保险班级: 081 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日期: 2011-9-24年月关于养老保险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 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发展初具规模,也积累了大量资料和文献。

本文通过对已有资料的阅读,分析,整理综合,阐述了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

关键词:文献综述,养老保险,农村,问题,对策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和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开始参加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截2009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8691 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81亿元,27个省自治区的320个县(市、区、旗)和四个直辖市部分区县被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具规模。

研究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既是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客观需要,也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因而在农村现实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探索设计适合我国农村实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缓和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民生育观念的冲突,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现状于珊珊(2008)认为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己有10多年的历史。

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 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一1992年,为试点阶段。

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

会议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一1998年,为推广阶段。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该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广大学术界的关注,笔者梳理后发现,目前已没有学者完全反对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设立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对中国经济现实状况的不同的判断,以致养老保险模式、筹资模式和基金管理方式等方面目前学术界尚未给出定论。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出路一、引言邓小平早就明确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

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

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 2006 年我国乡村人口为 7.3742 亿①,占城乡总人口数的 56.1% ②。

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是政府放在重中之重的问题,农民问题应是其核心,而老年农民问题可以说是农民问题的“硬核”,其能否解决及解决程度、速度如何,涉及到几代人福利。

探讨农村养老问题,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很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历史发展及现状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民政部门从1991年开始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根据农民自愿、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保险资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基金账户,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确定养老金的领取标准,交纳标准和支付标准实行多档次。

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非常明显,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举措。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就用“养儿防老”这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逐渐起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走向城镇,远离故土。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39]申策,John Williamson.中国农村老年人最低社会养老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的社会效益[J].中国农村经济,2006; (8)__
[11]梁鸿.试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及其特殊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12]马利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请缓行[J].探索与争鸣,1999;(7)
[13]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J].商业研究,2005;(8)
[14]徐勤.农村的家庭养老能走多远[J].人口研究,1997;(6)
封进假设个人效用是其消费水平的函数,社会福利函数是个人效用函数的加权平均,运用两期迭代模型进行研究,并运用这一框架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数据分析养老保险体系,指出中国未来的发展状况支持以现收现付制为主的养老保险体系,以便发挥养老保险的再分配功能,获得最大社会福利。徐梅、邱长溶基于两期迭代模型,将混合制养老保险和收入分配因素通过分别设定变量引入到个人消费函数中,通过从税率和统筹比率对个人效用的边际影响分析,得出工作一代的低收入阶层的效用会随着统筹比率增加而增加,因而他们会造成更高的统筹比率;而工作一代的高收入阶层则相反,他们会反对更高的生产率。运用这一框架分析我国养老保险体系表明:我国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低收入人口增加,社会要求有更大比例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老龄化问题出现时,加剧了社会对养老保险规模和现收现付制的更高要求,在老龄化问题无法避免的情况下,缩小收入差距成为减少养老保险的社会负担和财政负担的一条有效途径。袁志刚、葛劲峰对由现收现付模式向基金模式转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运用迭代模型来分析和论证现收现付制的运行机制,用索洛模型分析完全基金积累制的运行机制,并指出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模式转轨的理论根据,在于储蓄率低于黄金率的水平。针对中国养老保险,他们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储蓄率高于黄金率水平,目前转轨从时机上讲不一定是恰当的。何樟勇、袁志刚结合中国经济运行的有关数据,指出当前中国的实际经济仍处于实际利率小于经济增长率的动态无效区域,在此区域现收现付制可以有力改善经济中资本积累过度的缺陷,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获得帕累托改善,因此采取现收现付制更适合当前中国的情况。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文献综述_陈晨_方金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文献综述_陈晨_方金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2016年1月总第546期第01期Jan.2016Gen.546No.012014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探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问题,对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城乡统筹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基于此,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纷纷关注这一热点问题。

一、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许多研究表明,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必然性及迫切性。

王晓东(2013)对西部地区养老保险城乡统筹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研究,认为要分三个阶段逐步完善:一是到2015年以前,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二是到2020年以前,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三是到2030年以前,初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

郑秉文(2014)认为,参加“城居保”的人在各个市区很少,若另设专门机构管理,会增加一线工作人员的负担,浪费不必要的成本。

另外,中央财政主要承担“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支出,减轻了地方财政的压力。

李时宇、冯俊新(2014)通过构建多阶段世代交叠模型,对城乡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进行研究,认为城乡统筹降低了参保者的养老储蓄需求,有利于调整宏观经济中消费和投资的不平衡。

同时,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了非参保者向参保者的转移,参保者和非参保者的收入差距将减少7%,社会总福利提高0.4%~0.5%。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政府责任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学者们在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

具体而言,政府的责任主要可分为:制度责任、财政责任。

(一)政策责任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前提是得到政府的重视。

何子英(2010)基于对较早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的浙江省德清县进行的调查发现,由于居民的实际缴费能力不同,若采取缺乏选择空间的缴费标准,则会对低收入群体造成挤出效应。

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_郝晓娟

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_郝晓娟

[2]魏春苹,对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调查与思考[J].时代经贸,2011(07).[3]伏燕,农村低保工作: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工作研究,2011(8).[4]李琴,农村低保群体的社会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观察,2011(06).[5]华黎,农村低保制度资金供给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70).[6]景发玉,浅谈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27).[7]苏娟,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议[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0(7).[8]童星、王增文,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建议[J].农业工作通讯,2010(19).[9]孙静、李鹏飞,我国农村低保现状、问题与对策[J].决策与信息,2010(5).[10]陈治东,论农村低保制度完善的根本途径[J].预测,2011(3).[11]刘琳、王志凌、左先华,对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关问题的探析[J].新西部,2007(18):77.[12]洪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难点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2008(4):23.[13]李昌龙、罗红、周淼,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J].技术经济,2007(8):92-99.[14]刘国根、罗华菊、王玉萍,贫困山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财政与发展,2007(6):36-38.[15]邓大松、吴小武,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644-648.[16]李春根、李建华,农村低保制度:政府行为与政策结论[J].财政研究,2009(1):33-36.[17]李春根、李建华,农村低保制度的难题与破解[N].农民日报,2007-12-19.[18]李春根,农村低保制度的调研与思考—基于江西省农村低保对象的数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19]刘玉森,借鉴浙江经验建立农村低保制度[J].中国科技投资,2006(3).[20]张时飞、唐钧,辽宁、河北两省农村低保制度的调研报告[J].东岳论丛,2007(1):67-79.[21]吕学静,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73-77.作者简介:何银花(1991—),女,土家族,湖南省慈利县人,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农村社会保障。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献综述金融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前言中国农村农民养老保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推进,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工业化有了全面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逐步发展推广试点,在全国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推进。

认真全面总结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经验、教训,全面并且有计划有重点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既有必要,也有条件和可能。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具有强制性、社会性、互助性、保障性、福利性五大特点。

构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于维持农民基本生存权的需要,实际社会福利公平目标,解决“三农”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近几年工作虽然在全国各地已经取得了不同程序进展,也发挥了农村农民养老的积极作用,但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组织保证不够有力,管理体制不够理顺;二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比较严重;三是缺少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等问题。

通过对各国工业化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模式比较分析,对现行国内重庆模式、成都模式、海南模式、广西模式、广东模式、宁波模式养老保险情况及制度实施的分析比较研究。

对中国农村农民养老保险提出了以下工作目标措施。

一是确定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原则目标任务。

二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立法先行,使该项工作一开始就沿着法制轨道推进。

三是全面规划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和改革模式,并有计划稳步推进实施。

四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模式和效益模式改革要取得重要突破。

五是金融部门应在稳健经营原则下运用金融创新,加快提升农村养老基金金融服务措施。

六是全面提升中国农保基金统筹层次、着力提高保险待遇。

七是全面提升中国农保基金管理制度,改变管理方法精简管理队伍降低管理费用。

养老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养老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养老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如下:养老文献综述:养老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利待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学术研究领域,养老问题也备受关注,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养老模式方面,学者们对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的养老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则成为了新的养老选择,社区养老强调老年人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则提供专业的养老护理和医疗服务。

在养老保险方面,学者们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等新型养老保险模式进行了研究。

这种养老保险模式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此外,学者们还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弱,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学者们提出了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对策,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参考文献:《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的养老服务研究综述》,期刊:《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该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养老服务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出发,对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我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期刊:《山西农经》。

该文对我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城市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这是一篇关于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论文,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部分养老相关的文献和参考文献,还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可供参考。

在进行养老问题研究时,建议广泛查阅相关文献,以获取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文献综述作者:张扬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03期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状况;完善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8年11月21日(一)发展历程。

杨娅(2018)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第二阶段(1992~1998年)为推广阶段,全国有8,200万人参保;第三阶段(1998~2002年)为衰退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老农保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1999年7月对老农保进行清理整顿;第四阶段(2003~2009年)为新农保试点阶段,从2003年开始,全国25个省区300多个县自行开展了有政府补贴的新农保;第五阶段(2009~201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全国实现制度全覆盖。

蒋军成(2017)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演进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农经济下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制度(1949~1955年);第二个阶段是集体经济下农村集体养老保障制度(1956~1981年);第三阶段是统分结合下农村家庭和集体养老保障制度(1982~2009年);第四阶段是社会化大生产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2009年至今)。

沈毅(2016)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方面以辽宁省为重点进行了分析,指出辽宁省在2009年启动了新农保试点,选择了不包括大连市的8个贫困县。

2010年大连市出台相关办法,比全国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早1年实行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模式;2011年,自筹资金,开展新农保,同年7月,将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过渡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3年将新农保、城居保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比全国提前7个多月实施,积累了先行先试的经验,并提高了基础养老金标准。

沈毅认为,从总体看,大连市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为进一步做好城乡统筹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边恕(2017)简单总结了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表明我国在2009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2010年开始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并于2014年实现两项制度的整合,形成了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及政府补贴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数据收集:2015年以来,制度规定的全国基础养老金标准已经由实施初期的55元/人/月,提高到70元/人/月;从政策执行情况看,基础养老金实际水平远高于制度规定的标准,2015年达到约119元/人/月,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为50,472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了365万人。

各地区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个人账户缴费的补贴力度,针对个人缴费档次提供累进式财政补贴,使补贴水平普遍高于制度规定的30元/人/年的标准。

李春根、廖彦、夏珺(2016)通过对江西省等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基本养老保险与全国养老保险改革进程基本同步。

(二)现行状况。

于建华、薛兴利、毕红霞(2016)对各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一类地区多数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实施细则各有不同:北京市最低和最高缴费额度均属全国最高,最低和最高缴费额度之间没有标准设定,参保者可自由选择缴费数额,并且没有规定长缴多得的补贴政策;天津市最低和最高缴费档次都异于其他地区,且是全国唯一设定10个缴费档次的地区,每个档次分别对应不同数额的缴费补贴,超年限增发4元也与其他地区不同;上海市不仅针对各缴费档次分别给予的缴费补贴较高,且超年限增发额在全国也属最高;广东省最低缴费标准与最高缴费均异于其他地区,且仅规定了缴费补贴不低于最低要求;江苏省设定了全国唯一的最高缴费标准,按照基础养老金1%规定超年限增发的做法,属全国仅有的两个省份之一;黑龙江省最高缴费标准全国最低,其最高补贴标准为全国唯一,且没有具体规定长缴多得的政策。

二类地区包括山东、河南两地,其最大特点是最高缴费标准远超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

三类地区包括河北、四川等8个省份,该类地区规定的缴费档次在12~14个(以13个居多),且最高缴费档次相同,均规定了超年限增发的具体措施。

四类地区包括山西、甘肃等10个省份,该类地区最低和最高缴费标准相同,缴费档次均为12个(其中福建为20个)。

五类地区包括吉林、重庆等5个省份,该类地区均设定了12个缴费档次。

许莉、万春(2018)以江西省为样本,划分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子系统、农村子系统,发现两个子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城镇具有明显的现收现付制特点,而农村地区则高度依赖财政支持的普惠特征。

人口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增长率越高,农村待遇低、依附财政支持的特征越明显,趋向城镇化的概率越低;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越高,即经济条件越好,城镇高缴费高给付的要求越能体现,趋向镇化概率越高。

(三)制度成效。

王美桃(2014)认为,我国合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打破了公共服务城乡二元制,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阻力,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增强公众信心,提高了社会稳定性,有助于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顺利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期。

此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合并后,经办服务机构和信息系统并轨运行,由同一班经办人员统一管理两项制度,提高了制度运行效率,精简了制度运行经费,进而增强了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

薛慧元、邓大松(2015)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取得了如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规模及基金积累数额不断增大,稳步推进个人账户试点,全面实现省级统筹等成就。

王晓东(2017)提出,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了制度安排的“从无到有”和“从点到面”,目前正在走向成熟、定型和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杨娅(2018)表明,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有力推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顺利实施。

(一)待遇水平问题。

张怡、薛慧元(2017)发现当前保障水平过低是城乡居保制度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其中,缴费标准不合理是导致城乡居保制度保障水平过低的重要原因。

王雯(2017)从财政补贴机制的角度,指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定位不清,“强福利”和“弱保险”的嫁接模糊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制度边界,产生了福利化的倾向。

巴曙松、李羽翔(2017)从待遇水平的角度入手,对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进行了对比测算,发现城乡居民养老制度中,农村参保居民待遇水平高于城镇参保居民,而城镇职工养老制度的待遇水平远高于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缴费和计发办法的不同,最终领取的养老金待遇差距很大,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会导致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二)养老基金统筹管理问题。

邓大松、仙蜜花(2015)提出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直接关系到参保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统筹层次较低,大部分地区的城乡居保基金仍是县级管理。

在由县级管理向省级管理的过渡过程中,存在影响基金安全性的因素。

同时,国内众多县级城乡居保管理机构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加重地方政府支出负担。

并且由于没有出台具体的投资运营细则,为保证基金的安全性,城乡居保基金目前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收益率较低。

王敏(2017)以河南省为例,指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以县级管理为主,过低的基金统筹层次,使基金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影响基金的保值增值,容易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产生基金被挪用、漏损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对于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疲软”态势,刘冰(2017)认为主要原因有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缺乏硬性的法律效应;基金收支、给付机制不完善,基金补贴缺少固定的方式与比重要求,不同地区基础养老金差距过大;基金运营机制缺陷,养老基金缺乏稳定的筹资渠道和专业高效的投资、发展方向,国家单一的投资控制。

最终导致当前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呈现出投资方向单一、责任分配不合理、参保人资金权益不能保障等多方面问题。

(三)缴费激励机制与补贴问题。

李文军(2017)提出在个人缴费方面,各省份依据本省经济情况制定档次的情况较少,大多数都与国家标准相一致;在政府“入口”补助方面,除了上海以及西部的民族地区新疆、青海等地,多数省份都相对较低,财政资金的缴费补贴与城乡居民缴费水平的比例不断下降,对居民的激励效果较小;在政府“出口”补助(超年限增发额)方面,全国只有17个省份明确规定增发额度,其他地区则仅明确“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不仅增发额度较小,对居民起不到激励作用,而且对下一级地方政府也缺乏引导作用,难以保证制度的规范性;对丧葬补助规定的省份少,有的按照基础养老金的月数给,有的按照具体金额给,且金额较低。

刘海宁(2018)认为,现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方案由于选择低缴费档次带来的贡献与收益比远远大于选择高缴费档次,贡献与收益比差距过大易造成参保者集中选择较低缴费档次而不按缴费能力选择缴费档次。

赵静(2016)将造成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低、个人账户积累功能弱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1)未就业人员(尤其是农村居民)大多没有稳定收入,缴费能力较差;(2)缴费档次的高低,只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有关,并不影响基础养老金。

同时,个人账户的回报率较低,并非“多缴多得”,导致人们有激励选择较低档次缴费;(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较晚,人们对制度究竟能否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缺乏信心,在求稳怕变的心理下,会选择较低缴费档次来“试一试”。

王敏(2017)以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政策为基础,梳理了中央及全国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贴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该政策面临的不公平、激励性不足、补贴水平低和责任分担失衡四大困境。

对于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分离、阶层分化和地区分割的失衡局面,王晓东(2017)认为应当由政府主导,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统筹治理战略思维和自下而上的利益导向改革机制,建设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结构和服务模式。

通过建立城乡均衡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增强养老保险多元化主体的合作治理能力、创新一站式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服务模式等具体策略,完善城乡统筹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体系,促进养老保险服务升级与制度整合的联动互促发展,最终实现欠发达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一体化。

李琼、李湘玲(2018)针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中的保障水平较低、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尚未健全、缴费激励约束机制不强等问题,提出释放增长潜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进程;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改变统一比例的财政补贴分担方式等完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