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文献综述摘要: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 发现国内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即对农村养老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的分析, 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主要形式的描述和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 现状; 对策一、引言据统计, 截至2006 年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04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7.9%, 其中70%居住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大量农村青年流动到城市; 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家庭规模缩小, 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而我国农村地区差异性比较大, 又缺少社会养老机制,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比城市要大。
为了妥善解决我国的农村养老问题,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 发现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分析我国农村养老问题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二是阐述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 三是提出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1.我国农村养老目前遇到的困难与挑战1.1.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和人口流动化的趋势大大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自从上世纪70 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生育率逐渐下降。
原本主要依靠子女供养的农村养老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农村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由于年事已高或者身体状况不佳, 需要照顾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 虽然农村的生育率高于城市, 但也无法改变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的趋势,1982 年到1990 年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4.3 人/户降到3.97/ 户, [3] 这说明我国农村家庭也逐渐向着小型化、核心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 大部分农村青年向城镇转移, 有的甚至在城市购买房子安家落户, 还有的子女考上大学, 参加工作后大都不再回农村生活。
这三方面使得农村的养老问题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和挑战。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同于城市的养老模式,农村养老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政府扶持政策、社会组织参与和家庭养老支持三个方面综述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的扶持政策是推动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改善农村养老环境,提升贫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政府推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有效减轻了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压力。
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促进了农村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政府还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产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完善农村养老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社会组织的参与,包括民间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等。
这些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养老服务活动,提供老年人社交、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组织还能够拓宽农村养老服务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的养老保障。
三、家庭养老支持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依然选择依赖子女或者配偶来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关系在老年人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乡差异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养儿防老、家庭矛盾等问题,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维持传统家庭养老的加强社会养老的支持,成为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事业的一个重要议题。
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家庭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保障。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居 民提供的补充模式 。
实际上 ,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经历 了一个 曲折 的过程 , 由
下面 的表格可 以呈现 出来 。( 表1 )
其实根据上述可 以知道 , 将我 国农村养老模式大致可 以分
“ 特殊 的文 化模 式是指各 民族或 国家具有的独特 的文 化体系 ,
它是 由各种文化特质 、 文化集丛有机 结合而构成的一个 有特 色 的文化体系。’ ’ 第 二, 养老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 养老 的方式可 以 不断 的变化, 从而养老模式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在 不断丰富的 过程 中养老模式得 以持续和稳定 。养老模式的稳定性 , 实际上 是与它作为文化体系分不开 的。文化社会学家司马云杰认为 ,
式 的选 择 上 , 不 同 的 学者 有 不 同的 看 法 。
农村 养老 问题 , 既是尊 重历 史, 积极 面对现 实的需求, 也是构建 和谐社会 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对 养老模 式的概念进行界 定, 并对 我国现有 的农村养老模 式分种类进行分析和讨论 。 在此基
础上, 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的主要 因素 。
、
概念界定
陈赛权 ( 2 0 0 2 ) 认为, 当前关于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虽然不
着“ 个人一 家庭一 社区一 政府 ” 的 由内向外 的养老层次 , 逐层满足
少 ,然而却未 能在农村养老 模式概念上达成 一致意见 。宋 健
( 2 0 0 6 ) 认 为, 养老模 式是从古至今沿用 , 流传 并通过种种途 径 固定下来 的养老样板, 是事物的标准样式 。公维才 ( 2 0 0 7 ) 主张 根据养老的经济提供主体 , 界定养老模 式的概念 。他认 为, “ 养 老模式是指 由谁提供养老支持 , 即由谁负责养老的经济 责任 ” 。 养老模 式不同于养老方 式, 它是社会 、 经济 思想 、 环境、 群
农村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农村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描述1.1 养老金发放不足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
农村养老金发放金额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水平,远未达到舒适的生活水准。
1.2 养老保障覆盖面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无法享受到养老保障的福利。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并未参加养老保险,甚至连最基本的养老金都没有领取。
1.3 养老服务不完善另外,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较低。
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相对较少,且大多设施简陋,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二、对策建议2.1 加大财政投入为了解决农村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养老金的发放金额。
政府还应该增加对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补贴,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村老年人享受到养老保障的福利。
2.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在制度上,应当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
政府可以出台更多针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支持政策,推动实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使之更能够适应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2.3 加强养老服务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可以通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更多的高品质养老公寓、养老院等养老设施,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水平。
三、结语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舒适安逸的养老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1. 陈渊桂.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分析及综合服务体系构建[J]. 湖南行政干部学院学报, 2008(5): 23-25.2. 张少凡.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J]. 人口与发展, 2007(3): 38-40.3. 李涛. 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与发展[J]. 农村金融经济, 2006(4): 53-55.2.4 制定长期规划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制定长期规划,明确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为了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问题。
本文将以综述的方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通过调研和统计的方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参保率、保险费率等基本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参保率相对较低,保险费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可支配的收入。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很多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较低,导致参保意愿不够强烈。
同时,研究者还关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评估。
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和参保能力产生了较大影响。
此外,一些研究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感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保障其基本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缴费意愿和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保险基金的筹集面临困难。
其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设计和运行机制亟待完善,需要更加合理地设置参保条件和待遇标准,加强对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此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风俗习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需要制定出更加贴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和挑战,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需要进一步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其次,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保意愿。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监督和评估,推动政策的落地和实施,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4、提高保险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 5、加强财政支持:增加政府补贴力度,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结论
本次演示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 题等方面展开研究综述。虽然该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保险覆盖 面不足、保障水平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快立法进 程,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保险市场发展,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加 强财政支持等措施的实施力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01 摘要
03 综述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民 老年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对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概括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 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农民、制度设计、实施效果
(3)养老金筹措与调整机制研究。养老金的筹措与调整机制是制度设计的 核心。学者们对养老金的筹措来源、调整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应该建立 多元化的养老金筹措渠道,同时建立灵活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2、实施情况研究现状
实施情况是评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4、管理体制:主要由各级社会 保障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
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尽管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保险覆盖面不足:尽管覆盖范围已经比较广泛,但仍有一些地区的覆盖 率较低。
2、保障水平低:目前的保险水平还比较低,难以满足农民在养老方面的需 求。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摘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农村老年人口晚年生活而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制度。
1986年以来,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最终陷入僵局。
2003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同年十月正式试点推行。
试点期间,我国学术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
通过对新农保的焦点问题,如新农保出台的背景以及现行政策,当前学者对新农保成就的认识,当前学者对新农保存在哪些问题的看法等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进而阐述我国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取向。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是相对老农保而言的。
1992年民政部印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尝试在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由于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缴费形成个人账户,实际上施行的是自我储蓄模式,社会化程度不高,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月6日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就鲜明的提出了“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2009 332号)发布,在全国范围开始推行新农保的试点工作。
在制度的一步步跟进之后,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民养老保险的社会化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化体制,农村经济的名存实亡,农民收入水平有限。
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停留在政策层面,农村集体保障能力的下降,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弱化。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文献综述学生:曹文献指导老师:文先明(2007级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号b200700094)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老年人的规模越来越大。
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930万人,约占全国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70% 。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并且中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还继续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
农村目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农村养老需求加大,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和谐社会,仅靠传统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另外,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状况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的相关指标表明,我国正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快速迈进。
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由于受“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基本还是靠农民家庭和农村集体经济来提供农村最简单的社会保障。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绝大部分农村的集体经济已全面萎缩,逐渐无力承担提供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
至此,农村的社会保障不仅没有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向前迈进,反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倒退的情况,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形成鲜明反差。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和谐,而且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限制了广大农村消费欲望的扩张,成为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可喜的是,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央已经在逐步加大支持农村的力度,尤其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时要基本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认为在新形势下,按照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不断加强农村制度建设、通过公共财政支农的积极效应和农村一系列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激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多维度分析、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成果丰富,本文将对该领域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现状、方法、结果和贡献,同时对未来研究趋势和政策建议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
总体来看,养老模式的选择受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模式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是研究农村养老模式的主要方法。
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结果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农村养老模式的类型、影响因素及优缺点。
具体而言,家庭养老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其可持续性受到挑战;社区养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不足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养老则需要在政策支持下,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
此外,一些学者关注了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如互助养老、农村养老保险等,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贡献与不足现有研究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研究的不足之处,如样本选择、数据来源等限制。
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未来趋势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养老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村养老领域的应用将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此外,跨学科的研究也将成为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的趋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六、政策建议针对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政策制定者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
述2023-10-27contents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与机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与效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录0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农村居民在年满18周岁后,按照自愿原则,以个人为主体,通过储蓄积累的方式,实现自我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定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自愿参加为主,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
自愿参加个人账户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账户制度,个人缴费和积累与未来待遇水平直接相关。
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整。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缓解老年人的经济压力。
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0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起步,以村级社区为基础,以农民自我储蓄和互助为主要资金来源。
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政府开始参与并投入资金,同时引入了个人账户模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同时开始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
0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起源020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实施模式。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行政管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一、引言社会保障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家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险工作中最庞大的部分。
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和实行,不仅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农村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以及养老功能的弱化等新问题对出现,迫切要求政府在农村迅速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这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也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的写作,是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包括了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及独立思考等诸多环节,其中某些资料或学术论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最终观点的形成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也锻炼老自己分析概括和汇总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主题国外对于本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已比较深入,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或农村人口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如Dalmer D.Hoskins的《In Defense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中提到了国家养老金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分析了公共养老系统丧失信心的原因,并介绍了公众养老金系统。
还有如Xavierx.Sala-imartin的《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中也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发展民族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内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1.穆超、陶琳的《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在此文中作者阐述了农村养老保险。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在中国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以下是一份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1.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与现状”的研究指出,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日益增长,但现有的养老资源不足以满足需求。
农村地区缺乏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导致老年人无法获得合适的养老照料,给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的研究显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部分农民长期从事农活,无法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其次,农村养老保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无法保证养老金的稳定支付。
此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匮乏,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3. “农村养老家庭支持的现状与问题”的研究指出,农村养老主要依赖家庭支持。
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和年轻一代的城市化,养老家庭支持面临巨大压力。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承担长期的养老负担,加之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淡化,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
4.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与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矛盾。
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薄弱,服务质量低下,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农村老年人对亲情关怀和社交活动的需求较强,但现有的养老服务缺乏这些内容,导致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在中国老龄化背景下日益凸显。
农村地区养老资源不足,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家庭支持面临挑战,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加大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和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 农民工是既具有农村户籍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
①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始于1991年,在近二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主要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模式分类、退保问题、参保率问题和政府责任五大方面介绍了国内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文献综述一、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91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它将农民工参保资格限定在受雇于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和1997年的相关规定又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职工。
2001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一些具体办法,标志着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从模糊走向明确。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明确化绝非偶然。
一方面,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群体在一系列与工业化、城市化关系密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均占总从业人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另一方面,根据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的往往是城市化;中国是农业大国,若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作为主要流动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则必将引起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务院于2006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抓紧研究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指明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方向。
2009年12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明确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劳动力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
202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引言•文献综述•实证分析目录•比较研究•政策建议•研究展望01引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农民老年生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十分重要。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研究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进、现状分析、问题研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
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归纳总结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在文献梳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从历史演进、现状分析和问题研究等多个角度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缺乏实地调查和数据支持,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02文献综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1992年以前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92至2000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和试点2000年至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与挑战参保率低,覆盖面不广保障水平低,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养老需求筹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较大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拓展筹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满足农民基本养老需求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03实证分析调查样本的选择与分析样本代表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如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农村地区。
样本规模与分布样本数量要足够,分布要广泛,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样本筛选与处理对样本进行筛选和分类处理,以符合研究需求和数据质量要求。
01020303参保与家庭决策探讨参保对家庭决策的影响,如对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消费储蓄等方面的影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社会养老保险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而在农村地区,由于根底设施和经济开展水平的限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良和解决方案。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调研在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覆盖率较低。
由于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较低,很多农民无法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其次,制度不完善。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对不够成熟,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再次,经费来源不明确。
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费来源有限,缺乏可持续开展的资金支持。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进展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学界和研究机构进行了丰富多样的研究。
其中,有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设计、经费来源和社会保障覆盖方面。
此外,还有关于养老保险农民参与度和供养比例的研究。
这些研究为改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根底。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与挑战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限制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一些农民会受到时限和政策限制而无法参与到养老保险中。
其次,经费来源不稳定。
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经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缺乏多元化的经费来源。
此外,农村地区的养老效劳设施和医疗保障条件相对较差,也给农民的养老保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良方案为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良方案。
首先,完善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
通过制定更加灵巧和适应农村地区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和覆盖率。
其次,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的经费。
除了政府财政支持外,可以引入社会捐赠、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方式来增加经费来源。
第三,加强农村地区养老效劳设施和医疗保障条件的建设,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探究文献综述4800字》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早,因此相较于我国而言,国外学者在养老问题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较早,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成果。
然而,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西方学者倾向于从整体的视角探析老年人养老问题,而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在大多数西方学者看来,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使老人老有所养。
虽然西方国家老龄化程度高,但是他们的养老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社会保障福利条件较为成熟,因此空巢老人整体保障水平高,无需担心基本的生存与生活问题。
Charles Ka Yui Leung(2001)指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这也导致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激增。
Macwangi M(1996)强调当大量的年轻人在城市务工后,部分人与父母的联系变得日渐淡薄,由此则引发了农村老年人赡养和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不足的问题。
Morgan CA(2001)表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群体来说,农村老年人处于“边缘”状态,既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且也很难获得家庭成员的照顾,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
随着农村失能失智老人的增多,加之社会照料资料的减少,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这也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迫在眉睫。
Gao L等(201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空巢老人身体质量堪忧,在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约70%的空巢老人需要常规健康检查;约60%的空巢老人则渴求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还有27%的老人希望拥有家庭病床。
另外,该学者还指出不同年龄层次的空巢老人对健康服务需求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在:由于身体机能逐步丧失,加之身旁没有子女照顾,因此80岁及以上的空巢老人非常渴求上门医疗服务;而60~79岁的空巢老人则对康复保健服务和健康指导有着极为强烈的需求。
Hitaite等学者表示城乡之间的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区别,其中农村老人的意愿更为强烈。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献综述金融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前言中国农村农民养老保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推进,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工业化有了全面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逐步发展推广试点,在全国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推进。
认真全面总结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经验、教训,全面并且有计划有重点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既有必要,也有条件和可能。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具有强制性、社会性、互助性、保障性、福利性五大特点。
构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于维持农民基本生存权的需要,实际社会福利公平目标,解决“三农”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近几年工作虽然在全国各地已经取得了不同程序进展,也发挥了农村农民养老的积极作用,但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组织保证不够有力,管理体制不够理顺;二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比较严重;三是缺少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等问题。
通过对各国工业化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模式比较分析,对现行国内重庆模式、成都模式、海南模式、广西模式、广东模式、宁波模式养老保险情况及制度实施的分析比较研究。
对中国农村农民养老保险提出了以下工作目标措施。
一是确定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原则目标任务。
二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立法先行,使该项工作一开始就沿着法制轨道推进。
三是全面规划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和改革模式,并有计划稳步推进实施。
四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模式和效益模式改革要取得重要突破。
五是金融部门应在稳健经营原则下运用金融创新,加快提升农村养老基金金融服务措施。
六是全面提升中国农保基金统筹层次、着力提高保险待遇。
七是全面提升中国农保基金管理制度,改变管理方法精简管理队伍降低管理费用。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_张昌松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张昌松 黄 素 保险职业学院 一、概念界定本文把农村养老保险分为新农保和老农保两个概念分开研究。
所谓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和老农保是以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划分的。
在这之前,农村所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称为旧农保(老农保)。
新农保和老农保相比,最大的亮处在于:1.由于集体补助的缺失,老农保的资金来源最后演变成了农民自己交费;新农保的资金来源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虽然大部分地区集体补助不到位,但是地方政府对农民给予不少于三十元的补助。
2.老农保的资金主要是存入个人账户,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钱存起来;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农民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国家给予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补贴,缴费时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即补出口又补入口,满六十岁的居民即使不缴费,也将可享受国家基础养老金的补助。
3.老农保是参照商业模式运作的,养老金待遇完全由个人账户累积金额确定,而新农保则是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模式,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础养老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补给的。
二、旧农保的研究综述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有:杨翠迎,张晖(1997)认为只有发达地区才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经济实力,其它欠发达地区目前还不具备,即使具备,政府也应该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
何文炯,金皓等(2001)分析了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研究了农村养老保险推行的条件,认为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达地区先推行,落后地区可以暂不考虑,有区别、有层次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
卢海元(2003)通过研究欧盟一些国家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后发现:他们当初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条件和我们现在差不多,我们现在也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时候了,中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可行的,且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让利、国企利润等多种方式来承担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
张昌松黄素保险职业学院一、概念界定本文把农村养老保险分为新农保和老农保两个概念分开研究。
所谓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和老农保是以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划分的。
在这之前,农村所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称为旧农保(老农保)。
新农保和老农保相比,最大的亮处在于:1.由于集体补助的缺失,老农保的资金来源最后演变成了农民自己交费;新农保的资金来源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虽然大部分地区集体补助不到位,但是地方政府对农民给予不少于三十元的补助。
2.老农保的资金主要是存入个人账户,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钱存起来;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农民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国家给予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补贴,缴费时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即补出口又补入口,满六十岁的居民即使不缴费,也将可享受国家基础养老金的补助。
3.老农保是参照商业模式运作的,养老金待遇完全由个人账户累积金额确定,而新农保则是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模式,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础养老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补给的。
二、旧农保的研究综述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有:杨翠迎,张晖(1997)认为只有发达地区才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经济实力,其它欠发达地区目前还不具备,即使具备,政府也应
该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
何文炯。
金皓等(2001)分析了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研究了农村养老保险推行的条件,认为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达地区先推行,落后地区可以暂不考虑,有区别、有层次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
卢海元(2003)通过研究欧盟一些国家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后发现:他们当初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条件和我们现在差不多,我们现在也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时候了,中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可行的,且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让利、国企利润等多种方式来承担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义务。
韩汉博“(2005)通过预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所需的基金规模,分析其在同期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论证了我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有:薛兴利、史建民、靳相木等(1997)通过调查山东一些省市养老保险的推行情况,简单介绍了养老保险金的筹集、运营,领取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看法和愿望,而没有对原因作进一步的分析。
赵殿国(2004)认为养老保险的管理很重要,应该由专门的保险机构来负责养老保险金的管理。
彭希哲,宋韬(2002)认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既有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陈书宏(2009)根据目前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政府应该在制度规范、财政、监管和实施四个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
刘昌平谢婷(2009)分析了传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
从政府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与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设想。
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有:王海江(1998)通过对山东泰安市的实证调查,分析了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过程、态度及影响因素,最后发现:农民是否参加养老保险是夫妇双方共同决定的,他们还是比较认同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险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农民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够。
然后他又以山东和安徽省六村村民为例,利用调查资料,从个人特征、家庭、社区等微观层面分析影响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
赵建国,韩军平(2007)利用社会统计的分析方法,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政策两个层面分析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积极性低的原因以及影响养老保险需求的因素;最后发现: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潜力很大,如果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农民会提高参保率,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关键应该改变目前的收入分配体系,提高农民的收入。
江涛、谭静、傅新红(2007)通过对四川省南充市农户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实际参与率却很低;影响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最大的因素是心理因素。
吴罗发(2008)的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他通过对江西地区农户的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愿的因素,最后得出:在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过程中既要考虑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特征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缴费能力。
胡宏伟、蔡霞、石静(2009)通过对调研的数据进行模型化分析,最后得出:家庭财务状况、文化程度和保险预期等是
影响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愿及缴费承受能力的因素。
赵德余梁宏(2009)通过对上海郊区的调查,从村庄层面来分析影响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因素。
结果发现: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被征地规模等影响农民参保意愿。
三、新农保研究综述关于新农保可行性、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有:熊稀(2009)分析了建立覆盖全民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这是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并且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经济条件。
林义(2009)认为:完善新农保对于扩大国内需求、应对老龄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各级财政的分担、养老金的管理、保值增值、提高农民的缴费意愿等是新农保建设中面临并需要解决的难题。
唐钧(2009)提出了新农保制度的三大“软肋”: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地方政府的补贴;保险基金的经营管理。
郑伟(2009)认为:与旧农保相比,新农保有了很多亮点,但着重提出了建设新农保存在的难点:地方财政配套能否落实;新农保基金管理;制度的衔接等。
李伟,赵斌,宋翔(2010)在肯定新农保作用的同时,认为目前我国新农保的替代率比较低,养老保障水平低。
刘颖,何春玲,赵大全(2010)认为:资金是新农保运行的前提,保证资金对新农保的持续投入是新农保长久运行的根本。
王德文,侯慧丽(2010)分析了北京新农保运作的条件,指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建设新农保财政上存在的压力,提出中央和地方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
邓大松,薛惠元(2010)认为新农保在推行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难题,如:地方
政府财政压力大、养老金的管理不规范、集体补助不到位等;为此中央政府应该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加强对养老金的科学管理等。
薛惠元。
张德明(2010)认为资金在新农保的实施过程中很重要,而最大的困难是地方有没有能力在财政上提供持续的支持。
关于新农保的实证研究有:罗拾平(2010)通过对长沙县的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参加新农保的缴费档次很低,一方面是因为制度本身还有不合理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不够;为此应该完善新农保制度,并加大对新农保的宣传力度。
李园园,张刚(2010)通过对安徽等12省市的调查,从农民自身的因素、补贴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很简单的分析了农民参保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建议:加大保险的宣传力度;确保养老金的按时发放;完善新农保的法制建设山。
张朝华(2010)通过对珠海地区农户的调查发现: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影响农民的参与意愿,但没有对农民的参与程度做进一步的分析。
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针对在试点以前(旧农保)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可行性、问题及对策、基金、管理等方面。
除了王海江和吴罗发对农民参加老农保意愿分析的较深入以外。
其它站在农民的角度研究养老保险的还比较少。
由于前年才开始新农保的试点,所以到目前为止研究新农保的文章还比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新农保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可行性、试点运行情况、问题、
及对策方面。
在实证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是李园园、张朝华,但是他们只对影响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没有考虑养老意识层面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没有对农民的参与程度做进一步的分析。
149农村经济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