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文献综述摘要: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 发现国内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即对农村养老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的分析, 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主要形式的描述和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 现状; 对策一、引言据统计, 截至2006 年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04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7.9%, 其中70%居住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大量农村青年流动到城市; 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家庭规模缩小, 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而我国农村地区差异性比较大, 又缺少社会养老机制,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比城市要大。

为了妥善解决我国的农村养老问题,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 发现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分析我国农村养老问题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二是阐述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 三是提出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1.我国农村养老目前遇到的困难与挑战1.1.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和人口流动化的趋势大大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自从上世纪70 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生育率逐渐下降。

原本主要依靠子女供养的农村养老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农村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由于年事已高或者身体状况不佳, 需要照顾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 虽然农村的生育率高于城市, 但也无法改变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的趋势,1982 年到1990 年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4.3 人/户降到3.97/ 户, [3] 这说明我国农村家庭也逐渐向着小型化、核心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 大部分农村青年向城镇转移, 有的甚至在城市购买房子安家落户, 还有的子女考上大学, 参加工作后大都不再回农村生活。

这三方面使得农村的养老问题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和挑战。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同于城市的养老模式,农村养老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政府扶持政策、社会组织参与和家庭养老支持三个方面综述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的扶持政策是推动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改善农村养老环境,提升贫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政府推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有效减轻了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压力。

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促进了农村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政府还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产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完善农村养老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社会组织的参与,包括民间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等。

这些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养老服务活动,提供老年人社交、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组织还能够拓宽农村养老服务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的养老保障。

三、家庭养老支持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依然选择依赖子女或者配偶来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关系在老年人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乡差异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养儿防老、家庭矛盾等问题,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维持传统家庭养老的加强社会养老的支持,成为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事业的一个重要议题。

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家庭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保障。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论文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论文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大量农村土地不断被占用,失地农民日益增多。

这些失地农民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中养老问题尤其重要。

然而,由于失地农民的特殊身份和经济状况,他们很难获得良好的养老保障。

近年来,学界和政府开始关注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

其中,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可行的方向。

下面将从制度的必要性、构建途径和实施评估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制度的必要性1. 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需求。

失地农民的生活苦难重重,缺乏退休金等稳定收入来源,很难保证老年生活的基本需求。

由此,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弥补政府的养老保障不足,保障失地农民在老年阶段的生活品质。

2. 平衡城乡养老差距。

城市居民可以在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下享受到较好的养老保障,然而农村地区却缺乏这方面的保障机制。

因此,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对养老保障的统一安排,能够缩小城乡养老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3. 降低政府财政支出。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系统可以有效减轻政府养老扶持负担。

相比于政府一次性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福利,建立保险制度可以引导失地农民自付保险费用,并通过多年积累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构建途径1. 同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不应独立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应同步推进两制度。

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将农民纳入城市养老保险基数范围,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经济情况等因素确定保险费用。

2. 建立社会保险机构。

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险服务的机构需要与地方的社会保险机构紧密结合,确保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

在具体实施中,建立保险服务站、养老救助中心等机构,并与社会保险基金及时对接,确保保险赔付的填补。

3. 设计妥善的保险规划。

制定适合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方案是关键。

根据失地农民的收入状况、福利待遇、生活类型等因素考虑,制定不同等级的保险方案,确保养老保险的受益和保费的支付能够相互匹配。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研究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对保障失地农民的老年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比较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缺点,提出政策建议。
分析不同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模式和效果。
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研究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法规、运行模式、缴费标准、待遇水平等。
研究对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投入和可持续性缺乏考虑,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引言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3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对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03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制度覆盖面较窄
目前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市近郊和工业园区周边的农民,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民和失地农民的覆盖率较低。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保障水平偏低
目前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相对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来说较低,难以满足失地农民的养老需求。
研究表明失地农民面临着养老保障的挑战,需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来保障其生活需求。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研究发现,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低,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参保率和覆盖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4、提高保险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 5、加强财政支持:增加政府补贴力度,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结论
本次演示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 题等方面展开研究综述。虽然该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保险覆盖 面不足、保障水平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快立法进 程,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保险市场发展,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加 强财政支持等措施的实施力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01 摘要
03 综述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民 老年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对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概括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 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农民、制度设计、实施效果
(3)养老金筹措与调整机制研究。养老金的筹措与调整机制是制度设计的 核心。学者们对养老金的筹措来源、调整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应该建立 多元化的养老金筹措渠道,同时建立灵活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2、实施情况研究现状
实施情况是评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4、管理体制:主要由各级社会 保障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
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尽管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保险覆盖面不足:尽管覆盖范围已经比较广泛,但仍有一些地区的覆盖 率较低。
2、保障水平低:目前的保险水平还比较低,难以满足农民在养老方面的需 求。

论文:失地养老保险的劳动供给效应研究

论文:失地养老保险的劳动供给效应研究

102761 保险学论文失地养老保险的劳动供给效应研究一、引言与文献综述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土地被政府征收,为维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各地区相应出台了失地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人数约为7 000万,预计到202x年失地人数将超过1亿人,影响巨大。

一方面,失地农民因缺乏从事其他非农职业的技能,可能出现“失地即失业”的现象;另一方面失地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养老保障,从国际经验来看,较早全面建立社会保障的国家,劳动供给水平(尤其是中老年人)出现持续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程杰,20xx年减少要求我们关注失地养老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如何构建既能满足城镇化发展征地要求又能促进劳动力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失地养老保险制度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

二、数据、变量选取与实证模型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20xx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追踪调查数据。

本文将分析对象界定为45周岁以上的农户中老年人,剔除城镇户口和缺失值及离群值样本后,最终有效样本数量为13 470人。

2. 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

在经验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劳动供给可以通过劳动参与和劳动供给时间来反映。

劳动参与按照劳动类型分为农户总体劳动参与、农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劳动参与,其中农业劳动参与包括农业打工劳动参与和自家农业劳动参与,非农劳动参与包括受雇劳动参与和个体私营经济劳动参与,农户可以从事兼业活动;与劳动参与类似,被解释变量劳动供给时间分别为农户总体劳动供给时间、农业劳动供给时间(包括农业打工劳动和自家农业劳动供给时间)与非农劳动供给时间(包括受雇劳动和个体私营经济劳动供给时间)。

(2)解释变量的选择。

解释变量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失地养老保险覆盖变量;二是个人特征控制变量,包括受访者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婚姻、党员身份和健康状态,其中为克服内生性问题,健康状况用日常活动能力障碍作为代理变量;三是家庭特征控制变量,包括家庭规模、抚养比、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耕地面积、自有房屋价值、耐用消费品价值、银行存款与现金总额以及家庭经济来往;四是区域变量。

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文献综述

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文献综述

发, 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险需求, 设计了在当 前转型期具有不同重点和不同功能的社会保险模式。 综上所述, 学者们大多认为, 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社会养 老保险制度尚未成熟,当前应该坚持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 平和差异性出发的原则, 建立多位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 最终 过渡到全国统一的农民养老保险体系。 三、 政府在农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及政策支持的研究 严新明基于 “江村”(吴江市七都镇开弦弓村) 的调查, 发 现 “江村” 农民的养老保障经历了集体责任本位、 个人责任本 位, 而目前国家在 “江村” 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建设中对农民的 供款是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中国家责任本位的体现。文章还指 出实施中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应设定一些 “株连一家” 的规定, 从而让国家责任本位体现得更加充分; 陆解芬全面地 阐述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运营中应负主导作用 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必须承担起的政策责任, 财 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公雄才详细分析了在农村家庭养老与集 体养老急需向社会养老过渡的时期,政府责任在这方面的缺 失, 从而提出了政府应强化的行政职责与财政职责, 并提出了 与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 在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过程中, (政府) 国家 负有着 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些责任包括政策责任, 财政责任, 法律责 任等。这既是国家责任本位的体现,也是人类生存权和发展 权的体现。 四、 从法律的角度对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探究 杨莉, 邹建辉认为, 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构建必须遵循 一定的原则: 资源为主, 强制为辅的原则; 普遍性和区别性相 融合的原则; 受益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立足农村实际 完善与农民养老保险福利重大相关的土地制度和户籍管理制 度;倪正茂在其文章中就农民养老保险的紧迫法制需求进行 了全面地阐述, 并提出了鉴于这些情况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 宋才发则认为农村养老保障相互制保险公司较适合我国农村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进行研究综述。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失地农民面临的养老困境。

接着明确了研究目的,即探讨当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阐述了研究意义,强调改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必要性。

在首先对我国失地农民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他们面临的养老风险。

然后探讨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重点关注政策变迁及影响因素。

接下来研究了现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分析其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完善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提供参考。

在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望未来,指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不断改进和完善。

最后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综述、现状分析、制度演变、政策探讨、政策效果评估、问题、建议、总结、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始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建设和完善的需求。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失地农民是指因国家建设需要,被征用土地而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生活的农民。

他们往往面临着养老保障的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注和支持。

研究背景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是一个具有特殊背景和需求的群体养老问题。

传统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完全覆盖失地农民,而他们又因失地而无法享受传统涵盖范围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如何为失地农民建立适合其特殊身份和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对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升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合程度。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发展历程,分析现行政策的优缺点以及效果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综述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综述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综述一、选题背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使作为民生之依的社会保障再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社会保障是为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者提供的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制度。

它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福利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对城市实行的是高补贴、高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有了城市户口就可享有就业机会及养老、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与粮食、住房等补贴。

而农村实行的是以群众互助和国家救济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市。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作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并通过土地政策努力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

土地的福利绩效足以抵消其效率损失,从而为家庭经济的发展及其保障功能奠定基础,为农民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提供制度安排。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现阶段国内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对失地农民规模原因的研究,二是对失地农民权益的研究,三是对失地农民产生问题的研究,四失地农民征地补偿问题的研究,五、对失地农民安置方式的研究,六、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研究,七、对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研究。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原因研究周天勇认为大量非法圈地、农田占而不用、炒买炒卖土地、征地补偿不到位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现行征地制度不合理、有关土地法及其实施法规对农民的补偿规定的极不合理及农民基本上没有地权;朱林兴等学者则认为失地农民权益受侵犯是由于现有的土地征收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吴国庆、周建春等一批学者从产权经济学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造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国家凭借其独特地位,通过强制性权力驾驭着集体所有的土地,而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模糊,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明确。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行政管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一、引言社会保障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家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险工作中最庞大的部分。

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和实行,不仅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农村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以及养老功能的弱化等新问题对出现,迫切要求政府在农村迅速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这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也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的写作,是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包括了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及独立思考等诸多环节,其中某些资料或学术论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最终观点的形成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也锻炼老自己分析概括和汇总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主题国外对于本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已比较深入,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或农村人口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如Dalmer D.Hoskins的《In Defense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中提到了国家养老金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分析了公共养老系统丧失信心的原因,并介绍了公众养老金系统。

还有如Xavierx.Sala-imartin的《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中也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发展民族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内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1.穆超、陶琳的《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在此文中作者阐述了农村养老保险。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 农民工是既具有农村户籍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

①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始于1991年,在近二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主要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模式分类、退保问题、参保率问题和政府责任五大方面介绍了国内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文献综述一、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91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它将农民工参保资格限定在受雇于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和1997年的相关规定又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职工。

2001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一些具体办法,标志着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从模糊走向明确。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明确化绝非偶然。

一方面,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群体在一系列与工业化、城市化关系密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均占总从业人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另一方面,根据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的往往是城市化;中国是农业大国,若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作为主要流动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则必将引起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务院于2006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抓紧研究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指明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方向。

2009年12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明确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劳动力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分析论文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分析论文

失地农夫养老保险制度分析论文一、建立失地农夫养老保险的紧迫性失去土地对农夫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一方面,农夫失去了一项最重要的家庭财宝。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增值空间巨大。

我国《土地承包法》赐予农夫对土地的使用权、流转权、收益权以及继承权。

失去土地对农夫来讲等于失去了一项最重要的家庭财宝。

另一方面,农夫失去了一项最稳定的就业岗位。

在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仍是农夫最基本的就业岗位。

失去土地后,农夫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很难在城镇就业。

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失地农夫失去了最牢靠的养老保障。

农夫拥有土地时,可以家庭耕种或转让出租获得收益,保障老年生活。

失去土地后,农夫基本失去了生活来源,养老保险费用无处筹集,老后生活格外困难。

据国土资源部2021年底测算,在征地过程中,每征用一亩地将造成1.4个农夫失去土地。

近7年来全国有近亿亩耕地被征用。

因失地而成为“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分”的“三无农夫”达4000多万。

这一社会群体的问题假如处理不好,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和经济进展的重大难题。

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健全完善的状况下,失地农夫的养老保险工作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4000多万的失地农夫的养老保险的掩盖范围格外有限,同时各地的具体制度支配也有很大差异,统筹层次不高。

做好失地农夫的养老保险工作已经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失地农夫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支配失地农夫养老保险制度应当本着:“政府保障为主,个人保障为辅,制度和资金来源可持续”的原则来设计。

要坚持一次性补偿与长期性代缴养老保险费相结合的方式,把失地农夫逐步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

长期性代缴养老保险费是失地农夫养老保险的核心工作。

具体实施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的年龄段实行不同的缴费比例,按各地的经济进展水平确定缴费数额,并且需要逐步提高失地农夫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

对于男性年龄在60周岁以上,女性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失地农夫,地方社会保障部门依据每年养老保险金水平,按15年期限,从政府土地征用收益中扣除一部分资金用于养老保险费用的支付,个人不负担缴费。

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论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的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工业与城镇化用地占据了农民的大量用地,农民失去了长期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资本权益得不到最基本的维护,失地农民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关于如何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后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统为筹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并轨制”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对国内学者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必要性、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后的生活状况、土地权益以及模式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作了简要的评述,认为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应在立法层次、资金运行、政策倾斜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人,随着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程度及建设用地的需求预测,到2020年将超过1亿人口,在没有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之前,这将会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性隐患、阻碍了十八大所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宏伟蓝图,也不利于中国朝着和谐稳定的目标前行。

因此,为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已变得迫切需求和必要,为此,学术界给予了大量的关注。

一、关于失地后农民的生活状况研究为了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国务院于20 0 4 年和20 0 6 年分别发布了两个文件,要求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征地补偿安置必须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

吴岩,董秀茄等学者在昌图县调查的 1 8 户失地农民中,有8 3 % 的失地农民在失地后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1 7 % 的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持平或略有降低。

①王慧博通过对上海和广西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的实际调查和对比性分析发现,上海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意愿强烈,失地农民对于市民化的满意程度很高;广西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意愿消极,失地农民们对于市民化充满了担忧甚至抵制。

②叶继红①吴岩,董秀茹,王秋兵,刘洪斌,杨见志,崔爱玲.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J]. 中国土地科学,2011,05:23-28.②王慧博. 中国东西部失地农民市民化意愿对比测量[J].社会科学期刊.2013(3):62-67.对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的实地调查表明,失地农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不高, 尤其是对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感到不满意, 收入问题已成为制约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最关键因素。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李灵毓;徐秀丽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8)022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倍受关注.认为现阶段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但目前各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存在较多问题,迫切需要为失地农民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构建和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不仅要强化政府责任和社会的监督,还应当在制度设计上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纳入到建立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背景下考虑.
【总页数】4页(P12230-12232,12248)
【作者】李灵毓;徐秀丽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100193;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1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9
【相关文献】
1.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维护失地农民利益 [J], 邓乃平
2.因灾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阿坝州因地震灾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思考 [J], 张海清
3.关于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几点思考——基于保定市失地农民的调查 [J], 贾启建;何玲;董谦
4.失地农民商业养老保险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东阳失地农民的调查[J], 王积田;陈巧丹;黄梦楠
5.对接与统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与江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 [J], 温乐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摘要:现阶段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但目前各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存在较多问题,迫切需要为失地农民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综述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产生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弱势群体--失地农民。

他们缺乏稳定平衡的社会保障的支撑,游离于农民与市民之间,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三无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之后,能否为他们提供有说服力的养老保障,不仅事关失地农民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二、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表明,1991~2007年我国实际征占农业耕地数为6074万~6420万㎡,按人均占有土地533㎡计算,失地农民数达到7093万~7525万人。

袁斌等(2008)指出,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就业门路,在原有土地具有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丧失后,失地农民面临再就业困难、子女就学困难、养老及医疗无保障等方面问题,其中”老无所养”的后顾之忧尤为突出,而地方政府很难解决数量如此庞大的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保障问题。

由此可见,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邬克彬(2009)指出,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要求。

据有关部门科学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和高龄人口社会。

根据国外社会保险的经验,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在老龄化高峰期到来前二三十年建立,否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农村不仅是中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老龄化程度和老年人口抚养比最高的地区,而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三、现阶段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完美,存在政府缺位、养老金缺乏管理与监督等诸多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功能的发挥。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责任缺失
周延等(2006)指出,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扮演着分配、调节、保障和执行职能。

政府以强制性手段征用土地,在社会保障严重缺位的情况下,数额极低的征地补偿不仅没有富裕农民,反而造成了大批农民失地失业;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而是扩大了社会不公。

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在其建立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现行情况下,政府却存在着责任与义务的缺失,以牺牲失地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为自己谋求经济利益,并且在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制的实践上进展缓慢。

2、个人缴费比例较高,养老金水平较低
从各地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看,最高的个人要承担65%的缴费比例,即使低的也要承担20%的比例。

这动辄上万的缴费金
额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很难负担得起。

而农民在负担了这么一笔巨款后所获得的保障水平却很低,甚至与低保相比,养老金的金额也不具备太大的优势。

温乐平(2010)指出,各地普遍实行政府与个人共同负担原则,分别承担60%和40%或者各为50%。

但是个别地方政府规定村集体承担60%,个人承担40%,政府不承担任何缴费责任,对于村集体经济比较差的地方,实际上村集体承担的部分也转嫁给失地农民身上,完全由失地农民个人承担,征地单位或者企业根本不用承担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缴费责任。

3、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武永成等(2009)指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没有相关的基金保值与增值机制,管理难度较大,监督机制缺乏。

虽然大多数地方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财政专户,专款专用,但其主要以银行存款方式保值,既不购买国债,也不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其他投资,其保值都成为很大的问题,更无法增值。

从监督管理机制上看,普遍缺乏对资金运营及监督管理的明确而容易操作的规定,专项基金被挤占、挪用、贪污等事件时有发生。

四、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
徐秋花、侯仲华(2006)提出,政府应完善征地补偿政策。

要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预留必要的政策空间。

要根据被征土地的原有收益、未来用途、区位、质量、供求关系等综合因素,结合当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失地农民未来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评估办法,
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将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

史先锋、曾贤贵(2007)提出,建立”政府管理,统帐结合”的资金管理模式。

政府投资部分计入统筹账户,用于最低养老保障和社会再分配,个人缴纳部分计入个人账户,集体缴纳部分按比例分别计入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统一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政府还应建立相应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风险基金,用于应对紧急情况或根据物价涨幅适时调整保障水平,确保失地农民领取的养老金不”贬值”。

温晶峰(2010)指出,合理确定养老金发放水平,降低个人缴费比例。

失地农民养老金发放水平的确定应坚持保障基本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养老金的发放标准要动态制定,构建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综合考虑通货膨胀物价的影响,使养老金既能满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能随其他社会成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保障失地农民公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

刘淑兰等(2010)指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多种形式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机制。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可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农民对失去土地后养老问题的担忧,在很大程度减少因养老问题产生的城市化阻力,同时,”失地农民”最终要纳入城市居民范畴,为他们提供养老保障,有利于城乡养老保障的顺利接轨,铺通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道路。

对于仍处于城乡结合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失地农民原来身
份,可将其直接纳入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由村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按农村养老保险办法计发养老金。

五、结语
笔者认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应该遵循社会保障的基本生存权、普遍性、公平性、社会化、保障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进行探讨,并且应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构建和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具备宏观的、更长远的眼光,认真归纳总结我国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深入研究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的现实需求特征,并借鉴国际经验,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最优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秋华,候仲华.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2006,(1).
[2]史先锋,曾贤贵.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1).
[3]袁斌,陈树文.我国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6).
[4]刘淑兰,陈捷.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实施现状及制度设计--以福州市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1).
[5]温晶峰.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途径探索[j].中国商
界,2010,(2).
[6]温乐平.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制度保障[j].南昌大学学报,2010,(7).
作者简介:宋娟,山东财经大学2010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