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tam一家的中国年_2015年中国药学家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奖作者: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20期新华社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39岁开始研究中草药抗疟疾屠呦呦生于1930年,85岁的她仍活跃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2011年,她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美国拉斯克奖。
这一大奖在世界医学界也具有很高的声誉,其获得者有近四分之一后来获得诺贝尔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
这位现年85岁的女科学家是浙江宁波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人生的期待和憧憬,而她也终生与天然植物结下不解之缘。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药学院),屠呦呦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疾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方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39岁的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从东晋药书获得灵感研究青蒿素遇到的难处比想象中还要大。
屠呦呦筛选出的样本并不尽如人意: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高考作文素材:屠呦呦获诺奖
• 李克强贺屠呦呦获诺奖:体现中医 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 2015年10月06日 00:19 来源:新华通讯社 • 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 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 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 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 力的不断提升。 • 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 大贡献。
• 攻关
•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38岁的她被委任负责重点进行中草 药抗疟疾的研究。 • 耗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 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选出的胡椒“虽 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 “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 好而被放弃。 • 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 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 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 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 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 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 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 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 疗效总结后,掀起了全国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 屠呦呦继续进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 单体,并命名为青蒿素。在《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中,有一页印 制粗糙的新药证书复印件,那是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 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这份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申报获批 的证书上,并没有屠呦呦的名字。
屠呦呦获诺奖
屠呦呦获诺奖作者:来源:《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2015年第12期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
关键词一:“三无”科学家。
屠呦呦在此之前并不出名,她本人是个“三无”科学家:无留洋经历,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
她所研究的领域也不热门,为中草药。
这就使她的获奖具有“爆冷门”的意味。
关键词二:以身试毒。
她曾在60天内对30例疟疾患者做临床观察,并曾自己以身试毒。
关键词三:坚持不懈。
屠呦呦从发现青蒿素,到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经历了40 年,从那个时候到2015年获奖又经过了10 年,她说现在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她曾收集汇总出2000多个治疟方药,然后精选出640个。
1971年提取到191号(即191次实验)药物样品时,才显示出100%的抑制率。
启示:启示一:英雄不问出身。
留过学的,戴过博士帽的,自然是值得重视的高端人才。
进了科学院成为院士,则更是尖端人才,需要倍加珍惜。
不过,并非是“野无遗贤”,在这个小圈子以外,还有着大量出类拔萃之才。
一旦有适宜的土壤气候,就会脱颖而出。
最后能否成为“英雄”,不取决于光环式的“出身”,而是脚踏实地的努力。
启示二:处处有用武之地。
如今攀科学高峰,多习惯于瞄准一些热门领域,这自然也是必要的,但是,那些不被关注的冷门地方,也是大有可为的。
屠呦呦的成就表明,科学研究只要吻合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并非只有“热门”领域才是“用武之地”。
附录:屠呦呦:我有一个希望我这次得奖,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形成一个新的激励机制。
我们国家要深化体制改革等等,正好诺贝尔奖来了,在中国还是第一次,零的突破,很多年轻同志怎么发挥他们的能力、他们的实力,形成新的激励机制,这是我的心愿。
我已经老了,新生力量是很重要的,不光是医药领域,各个领域都会有创新的。
初中八年级下册政治思品第四单元 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人教版知识点练习
初中八年级下册政治思品第四单元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人教版知识点练习第1题【单选题】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合作是为对方工作减轻负担B、在赛场上不需要个人竞争,只为集体贡献力量C、合作能产生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力量,完成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D、合作就是一味的奉献,不求任何回报【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是封建社会,无可厚非B、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C、当时的农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公平D、这种现象是由于农民不勤劳造成的【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某班同学要进行足球比赛,球技高超的小明却被两个组同时拒绝。
原因是他在以往的比赛中,喜欢单打独斗,动辄训斥队友,甚至经常和对手发生激烈争吵。
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A、竞争和合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B、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合作比竞争更重要C、“训斥”能激发人的斗志,赢得比赛D、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某反腐大剧热播期间,有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盗取该剧全集,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售卖。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诱惑是导致人们做出错误选择的主要原因②我们应该及时地向剧组举报以行使监督权③非法传播是违背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行为④非法传播者侵犯了版权方的智力成果权。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硬。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①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②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③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④我们要善于竞争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比尔盖茨的名言:“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公平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B、生活中不公平的事是无法改变C、生活中的不公平是常有的,要学会接受、泰然处之D、生活中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我们要去追求公平【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呼唤着正义。
屠呦呦 获奖感言资料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全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18 08:19 来源:新华网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央视记者王薇薇)演讲全文如下: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 (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主题人物阅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讲解
主题人物阅读: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人物事略】屠呦呦, 药学家, 浙江宁波人, 生于 1930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51年至 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 (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仅有大学本科学历,于 1969年与其他几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项目”。
1971年,她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1972年,她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她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发明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 35年以来 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出色成绩, 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2011年 9月, 她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 10月 5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奖辞】屠呦呦,一个因特别而好记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中国,也传遍了全球。
“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 她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一段传奇,让国人自豪亢奋。
【素材解读】话题 1:迟到了 40年的大奖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最早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
20世纪 5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一度被压制的疟疾又卷土重来。
20世纪 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药物,但始终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
1967年 5月 23日, 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 代号为“523”。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
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物介绍】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
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此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获奖后,85岁的屠呦呦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对名利看得很淡:“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诸多的第一,使得国人欣喜若狂,反而屠呦呦本人显得颇为淡然。
在其看来,获奖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了更多人,让百万人的生命得以被挽救。
这是一种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也是对自己的最大认可。
科学成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在科学的山峰上,最终成功登高者往往只是少数。
尽管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其亦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
所以科研工作者要有一颗淡定坦然之心,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拥有这种品质与情怀者,最终必然会获得成功,老一辈的科学家无不如此。
如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袁隆平等,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科学家最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便是淡看名利、潜心研究与长期坚持。
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似乎具有某种讽刺意味。
的确,在商业的裹挟之下,国内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成了圈钱的道具,科学家也成了“另类商人”,科研经费投入得越来越多,然而有建树的成果却越来越少。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作者:高杰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11期
高杰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出生于1930年的女药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
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说:“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
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
振奋,是因为这是一次历史性跨越;振奋,还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与有荣焉;振奋,更是因为它让中国科技界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屠呦呦获奖,其意义不只是局限于科研领域。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在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屠呦呦获奖提振了中国人的信心与勇气,她的科研经历,她的求索精神,以及她的人格魅力,都让民众感佩,并从中受益。
屠呦呦获奖只是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一个开始,随着科学家不断钻研,随着科研体制不断革新,随着创新土壤不断优良,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摘得诺奖桂冠。
责任编辑/艾杰。
是非·屠呦呦
是非·屠呦呦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5年第11期汇编|丙宸金秋十月,全球瞩目的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年逾84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凭借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成为首位夺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
这不仅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人物介绍: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5日,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17:30之后的朋友圈,几乎被“屠呦呦”这个名字刷爆了。
没有事先预告,没有官方通知,北京时间10月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获得诺奖的消息。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
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在获奖感言中,屠呦呦提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在赢得一片叫好声的同时,围绕屠呦呦的争议也由此展开,政府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是否妥当?一位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经历、非两院院士的“三无教授”摘得诺奖又警醒了谁?绕不开的“523项目”慢慢被揭开,只是在那个年代,屠呦呦作为科学家的人生无法因其贡献而闪光。
本期“专家茶座”,我们就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屠呦呦。
呦呦鹿鸣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
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蒿”,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就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你准备好了吗
你准备好了吗作者:曹文娟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15年第43期【素材一览】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屠呦呦,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素材解读】1.“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
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凭着锲而不舍的坚韧,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2.“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
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
“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
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
《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3.“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她的“补劲儿”。
大学时学的是西医,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过两年半的“西医学中医”教育。
石油醚:青蒿素背后的无名英雄
石油醚:青蒿素背后的无名英雄作者:瑞健来源:《石油知识》 2016年第5期瑞健2015年10月5日,美国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Satoshi mura(聪大村)以及中国女科学家Youyou Tu(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中,屠呦呦是我国著名药学家,其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贡献是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一种具有抗疟疾效果的药用成分,该项发现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这不仅实现了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同时也使中药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认可。
一年之后,我们再一起认识一下这个神奇的药品青蒿素,它和石油又有什么样的渊源。
神奇的中药——青蒿素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一年生草本。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具纵棱线。
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半球形,成圆锥状,花管状,外面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
青蒿含挥发油,也含艾蒿碱 (abrotanine,C21H22N2O)及苦味素等。
青蒿可以入药,但非中药“青蒿”之正品。
青蒿素是从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或提取青蒿中含量较高的青蒿酸,然后半合成得到。
青蒿虽然是世界广布品种,但青蒿素含量随产地不同差异极大。
研究证实,除中国重庆东部、福建、广西、海南部分地区外,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生产的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都很低。
青蒿素良好的临床疗效吸引了人们对其药用价值进行深入研究,继而揭示了青蒿素更多的临床应用。
屠呦呦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Arteannuin、Artemisinine、Qinghaosu),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世纪80年代初,经科研人员初步研究发现,青蒿素具有抗血吸虫的作用。
临床证实,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疗疟疾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不良反应。
2011年9月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屠呦呦 把青蒿素献给世界
|大家|◎编辑|任红雨屠呦呦 把青蒿素献给世界50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青蒿举世闻名。
她毕生只致力于一件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发,如今依然潜心于此……. All Rights Reserved.2015年10月7日,中国首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药学家屠呦呦在家中接受采访。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50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青蒿举世闻名;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
2020年12月30日,是屠呦呦90岁生日。
她收到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揭牌。
她毕生只致力于一件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发,如今依然潜心于此…… —————————————————学医还能救治更多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的名字,注定她与青蒿一生结缘。
1930年12月,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
“女诗经,男楚辞”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取名习惯,屠呦呦父亲从《诗经·小雅》中撷取“呦呦”二字。
父亲又对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他未曾料到,这株“小草”,改变了她的命运。
屠呦呦的求学之路曾被一次疾病中断。
16岁时,她不幸染上肺结核,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才康复。
这次经历,让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
“我学了医,不仅可以远离病痛,还能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从此,屠呦呦决定向医而行……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选择了冷门专业——生药学。
多年以后,屠呦呦说,这是她最明智的选择。
1955年大学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至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参加工作4年后,屠呦呦成为原卫生部组织的“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学员,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发现青蒿素的灵感也由此孕育。
有关屠呦呦的业绩
有关屠呦呦的业绩10月5日,我国中医科学院研讨员屠呦呦取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时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
外界热烈,她却出其不意地安静,“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团体开掘的成功典范,由此获奖是我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祝贺屠呦呦,祝贺我国!”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
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
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告,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颁发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别的一半颁发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在林达尔宣告的一起,大屏幕上呈现的相片和简介,让世界知道了这位来自我国的科学家——相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轻轻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我国中医科学院,北京,我国”。
接着,评委们介绍了获奖科学家的奉献: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能够明显下降疟疾患者逝世率的药物。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医治疟疾的药物——通氯喹或奎宁现已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继续添加。
本篇文章来自材料办理下载。
那时,我国的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并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效果。
屠呦呦翻阅古典,找到提取的办法,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代表了一种新式的抗疟载体,能够在疟疾寄生虫开展的前期就敏捷杀死它们,因而在医治严峻疟疾方面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效果。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承受本报专访时表达了祝贺,“祝贺屠呦呦,祝贺我国!这是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初次奖赏寄生虫疾病的医治范畴。
由于这3位科学家的奉献,千百万人得到了对症医治的药物,这具有里程碑式的含义。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我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十二位女人得主。
“因疟疾逝世的人每年能够到达两亿人,她以惊人的意志发现青蒿素,是第一个证明青蒿素能够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反抗疟疾的科学家。
屠呦呦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龙源期刊网
屠呦呦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者:
来源:《科学中国人》2016年第01期
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于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当日,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分别介绍了该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另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的获奖成就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屠呦呦颁发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
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由疟原虫引发的疟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使寻找疟疾治疗新方法取得了真正的突破和转折。
屠呦呦是第12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
2015年诺奖之屠呦呦与青蒿素
双氢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药物研究历史
立项:1967年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目立项,旨在研制抗疟新药。项目成立 于5月23日,因绝密军事项目,遂设代号523,称为五二三项目。 筛选: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中药青蒿提取物筛选成功。1972年 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 虫抑制率达到100%。 诞生:1973年经临床实践,抗疟新药青蒿素诞生。 推广:198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 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 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认可: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 发展: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 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并 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获奖: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 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关链接:1)/post/64214/; 2)/s/blog_615e1d510102vrsu.html
虽败犹荣
“五二三项目”中医药协作组分别在针灸和中药两个方向上 进行探索,承担针灸治疗疟疾研究的,是广州中医学院(现广 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带领的科研小组。 ……针灸能否治疗疟疾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李国桥决定“以 身试法”。他注入病人体内的血液,主动感染恶性疟疾,并用 自己的身体进行针灸实验。虽然最终遗憾地证明针灸无效,但 病中的李国桥坚持记录感染数据,寻找疟原虫发育规律,留下 了宝贵的实验记录,为此后治疟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奠定了基 础。
1955年(25岁),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 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
屠呦呦诺贝尔奖: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摘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奖。
屠呦呦女士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1930年生,浙江宁波人,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曾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研究初期,在条件不利情况下,屠呦呦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二氯异氰尿酸钠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此后她又在中国经典医书中得到灵感,提炼出了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1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图为2011年9月24日,80岁高龄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取了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1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
在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前,她所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1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还曾经因为在条件较差的实验室工作,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都积极主动地完成。
图为屠呦呦在美国拉斯克奖颁奖三氯异氰尿酸片剂典礼。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
201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屠呦呦
201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屠呦呦屠呦呦,女,伟大药学家。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屠呦呦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
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走出教室出去洗抹布,水龙头那边的人那叫一个多啊!我们只好等了!有几个同学在那里疯,水龙头开着也忘记了关,哗啦啦的流水如瀑布的往下流。
她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把水龙头拧紧,然后打开一小点的水流洗抹布。
在她旁边的人说:“为什么不不接着刚才的水流洗?何必再拧紧、再打开?水流那么小,你能洗干净吗?她解释道:“那样更费水!”【个人简介】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6年第04期屠呦呦瑞典演讲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
她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藏中发掘出来的。
没有大家无私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青蒿素献给世界。
”演讲过程中,她身后的大屏上展示了许多老照片:中国古籍、实验用品、研究报告文献等照片都再现了中国科研团队在传统中医药中寻找到宝藏,再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最终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过程。
演讲最后,屠呦呦还与听众们分享了唐诗《登鹳雀楼》,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发现深埋在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多维解读1.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
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2.强调合作精神。
每一项科研成果都离不开团队合作。
虽然发现青蒿素的殊荣给了屠呦呦,但她时刻不忘肯定与她一起奋斗过的其他研究人员的功劳,表现出她的高尚品德。
扎克伯格“裸捐”美国社交网站“脸书”联合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2015年12月1日(美国当地时间)宣布,他和太太普莉希拉·陈的第一个女儿马克斯诞生。
在分享初为人父的喜悦时,扎克伯格表示将持有的脸书股票的99%(市值约450亿美元)捐赠给他和太太普莉希拉·陈共同成立的慈善组织“陈·扎克伯格倡议”。
扎克伯格在致马克斯的一封长信中,对女儿的爱和期待溢于言表,对人类正面临的疾病、贫困、能源危机和不平等充满责任感,誓言将尽力为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多维解读1.充满社会责任感。
扎克伯格生活节俭,极为朴素,然而,在慈善方面他却极为慷慨,表现出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otam一家的中国年_2015年中国药学家
最初和周红林联系是通过MSN,她流利顺畅的中文表达,让我几乎忘记了网络另一端的姑娘来自以色列。
直到拍封面照、采访整个流程结束,有着白色皮肤和黄色鬈发,说着一口地道中国话的周红林,从没给我“外国人”的感觉,当我向她说起自己的这种印象,红林很高兴地说:“真的,我采杭州三年了,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里,喜欢这里热情的人们,中国不是有个‘第二故乡’的说法吗?我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怀孕,现在我们一家三口都生活在杭州,可以说,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 从连吃三天鸡蛋面到“本地通” 三年前,红林大学毕业,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在以色列当地找一份工作,另一个是出国继续学习。
和男朋友商量过后,她决定留学。
到哪个国家留学,成了摆在她面前的第二个选择,神秘的中国,是其中一项很有吸引力的选项,在比较了学费、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各方面因素之后,红林和男朋友一致决定到浙江大学中文系学习语言。
他们在家乡举行了婚礼,婚礼结束后的第六天,他们就踏上了中国之旅。
当初他们只是打算学一年的语言,有了简单的中文水平就回国,可没想到,这叫寺就是三年。
刚来杭州时,红林说,没有任何中文基础的那段时间真是感觉寸步难行,连g乞饭都成问题,因为饭店的菜单根本看不懂。
他们曾经一连三天都在吃鸡蛋面,并不是他们爱吃鸡蛋面,而是因为第一次试着点菜就点的鸡蛋面,他们尝了一下,感觉还不错,接下来的几天吃的都是这个。
直到中文老师教了他们一些常用菜的写法,他们才算告别了鸡蛋面。
红林说,那段日子带来的“后遗症”就是,现在她和先生都不想再吃鸡蛋面了。
现在的红林不仅普通话说得很流利,就连杭州话都能听得懂一小部分了。
相约见面地点的时候,红林说起杭州的道路街巷来头头是道,俨然一个“本地通”。
如今,红林和先生在杭州也都各自开展了自己的事业,她说,虽然他们最后还是会回到以色列,但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早就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中国年让我有想家的感觉以色列的犹太历“新年”是在中国的初秋季节,每到过犹太新年的时候,红林和先生就会去上海,在上海的犹太人很多,
他们会聚在一起,穿着节日的盛装,吃着丰盛的食物,互相说着祝福的话,进行犹太新年的各种传统仪式。
说起中国的农历新年,红林说,和以色列新年一样,是一个团聚的节日,全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
和以色列过年时的食物也和中国一样有很多的象征意义。
比如以色列新年时要吃鱼,象征着在工作和学习中走在前面;吃石榴则代表生活富足…… 每当快到中国新年的时候,红林就感觉人们的情绪都变得不一样了,好像很兴奋的样子。
而到了中国人过年的时候。
身边的中国朋友都回家了,红林也会变得格外想家,想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和家人。
她和先生也不愿意在中国人欢天喜地过年的时候冷冷清清,所以,在中国新年的时候,他们有时会约上几个其他国家的好朋友.到家里聚一聚,有的时候,还会去美丽的西湖边走走逛逛。
宝宝叫唐朝的“唐” 2003年末,还在学中文的红林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在中国孕育的小宝宝带给她和先生太多的惊喜。
红林笑着说,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就打了很多的中文底子。
有时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宝宝就在肚子里很兴奋地乱动,茌红林看来,那是他在举手要回答问题了,她就低头问宝宝:“你知道答案吗?知道就告诉妈妈吧。
”可能正是由千这个原因,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听懂中文,就连邻居老奶奶用杭州话说“再见”时,他都会马上摆摆小手跟奶奶再见。
现在,宝宝在一个多语言的氛围中成长,妈妈最常说的是以色列的西波拉语,爸爸则常用英语交流,而阿姨说的是普通话,周围时不时还有杭州话冒出来,红林说,这样对宝宝有好处,可以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很多种语言。
红林的宝宝叫“丫OTAM”,这是以色列古代一位国王的名字。
中国朋友给宝宝音译了一个中文名字“游唐”,昵称“唐唐”。
红林很认真地给我解释了一下宝宝名字的中文意义,“游,就是旅游的意思,就是我和先生游学到中国生的宝宝;唐,是中国唐朝的唐,其实也是指中国。
”红林还去杭州丝绸市场给唐唐买了件唐装,她觉得一个外国的小朋友穿着中国的传统唐装会很有味道。
在飘着咖啡香气的一家西点屋,听红林说着宝宝的中文名字,想着唐唐穿着唐装的可我油然而生一种既感动又亲切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