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短诗5首 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3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春九下语文:配套导学案 3《短诗五首》学生版

人教部编版春九下语文:配套导学案 3《短诗五首》学生版

《短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月夜——沈尹默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3.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4.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一.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其次,在课堂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发现,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在诗歌的新课呈现环节,我详细讲解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我还设计了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诗歌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强调诗歌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诗歌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诗歌教学目标和诗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答案:《静夜思》一诗中的意象主要包括夜晚、月光、故乡等。
4.请分析《短诗五首》中的《相思》一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相思》一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请仿照《短诗五首》中的一首诗,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的诗歌。
答案:
例1:《咏雪》
雪花飘飘天地间,
洁白无瑕映日辉。
山川银装添奇观,
5.板书色彩搭配:以清新淡雅的色调为主,突出主题和重点,增加视觉吸引力。

【推荐】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课上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推荐】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课上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Word文档,精心制作,可任意编辑3 《短诗五首》【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查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二、学习《月夜》1. 有关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 时代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三、学习《萧红墓畔口占》1.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2.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在冬夜的霜风中,高大的树和我并排站立着,月光照亮了这个场景。

这幅画面充满了美丽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现状。

树象征传统观念,而我和树并排站立则象征思想的并立。

同时,“没有靠着”则代表着独立、坚强和奋斗的精神。

这首诗的主旨是追求个性独立和思想解放。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XXX(1911-1942),原名XXX,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才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流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XXX加入了XXX,成为一名革命作家。

1942年,她在延安因病去世,终年31岁。

2.朗读诗歌,理解语言和意境。

1)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语言和意境。

2)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墓畔唱的歌曲是什么意思?明确: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流浪歌手,在XXX墓畔唱歌。

他唱的歌曲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

歌曲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象征着美好的人生,而“白骨霓裳”则象征着死亡。

这首诗的意境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三、课堂练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我们发现它们都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同时,它们都运用了象征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也是早期白话新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XXX是一位现代著名诗人,他在1929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的《雨巷》传颂一时,被誉为“雨巷诗人”。

XXX则是一位身世坎坷的现代女性作家,她的成就很大,代表作有《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两人友情深厚,但XXX早逝,XXX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XXX墓时所作的《萧红墓畔口占》便是表达对XXX的怀念之作。

这首诗在表现“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的长途,寂寞地来到XXX的墓前,放了一束红山茶,表示对她的怀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3 短诗五首(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3 短诗五首(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3 短诗五首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五首诗歌的意象,体会不同的诗味。

2.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品味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揣摩五首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重难点1.把握五首诗歌的意象,体会不同的诗味。

2.揣摩五首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短诗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概念,诗歌在14行内就是短诗。

在中国,短诗的概念是由现代诗人首先提出的,他们吸纳了西方14行诗的体制,首次明确提出短诗界定应为14行以内,同时认为短诗的第一要义便是完整。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

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写作背景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预习案【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通读诗歌,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根据自学提示,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4.请将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漫漫..( )..( )装饰舵.手( ) 谎.言( )二、词语解释: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骗人的话;假话。

探究案《月夜》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萧红墓畔口占》3.《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4.《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断章》5.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学案

3 短诗五首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学习过程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风雨吟》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2.朗读诗歌《萧红墓畔口占》,赏析词语。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3.朗读诗歌《风雨吟》,赏析词语。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三、朗读诗歌,品味画面美。

4.《断章》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5.诗歌中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四、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6.《断章》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7.结合你对《断章》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8.《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9.《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答案: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2.(1)“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 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把握诗歌的意象。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学习、主题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关于本课诗句的唯美图片,配音乐播放,边播放,教师边朗诵图片上的诗句。

最后总结:同学们,多么美的诗句,多么美的意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诗五首》,来领略现代诗的美。

二、预习检测1.找学生朗读这五首小诗。

2.课件出示作家简介(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找学生回答。

三、讲授新课1.其他同学点评这五位同学的朗读情况。

注意从准确度、声音是否洪亮、断句是否正确、感情把握是否到位等角度进行点评。

2.再读这五首诗歌,小组研讨。

(1)分析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象。

①《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它在表现手法上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得很深。

②《萧红墓畔口占》这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没有过多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真实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

诗歌第二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增添了一线亮色。

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正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的心境。

斯人已逝,自与生者感受有别,一个“却”字,表现了天人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③《断章》诗中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流转,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的普遍性哲学思考,蕴含着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领悟到的哲理。

人教部编版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示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3短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示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3短诗五首

第 1 页 共 4 页3 短诗五首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 结构清晰:板书设计应条理分明,有序地展示诗歌的基本概念、诗人简介、诗歌鉴赏技巧和相关文学作品等,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整个教学内容。
3. 简洁明了: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地概括诗歌的关键信息,避免冗长的文字,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 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运用色彩、字体、图标等元素,使板书更具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语言的节奏、韵律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诗歌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诗歌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这两个重点。对于象征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以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
(2)视频资源: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与诗歌相关的电视节目,以增加对诗歌的兴趣和了解。
(3)文学作品:《诗歌鉴赏入门》、《诗歌的艺术》等,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拓展要求:
(5)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创作比赛,展示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才能。
(6)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和鉴赏经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7)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展览或文学博物馆,深入了解诗歌的历史和发展。
(8)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文学网站、诗歌论坛等,与其他诗歌爱好者交流和分享,拓宽自己的诗歌视野。
示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学案

3 短诗五首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学习过程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风雨吟》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2.朗读诗歌《萧红墓畔口占》,赏析词语。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3.朗读诗歌《风雨吟》,赏析词语。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三、朗读诗歌,品味画面美。

4.《断章》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5.诗歌中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四、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6.《断章》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7.结合你对《断章》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8.《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9.《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答案: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2.(1)“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文、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文、教案、导学案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3 短诗五首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能够体会每一首诗歌的情思、哲理。

1.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2.能够体会每一首诗歌的主旨,思想感情。

能够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蕴含丰富的情感。

朗读法、讨论法、对比法、“质疑—议疑—明疑”1.简单作者了解:(1)【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2)【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3)【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

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

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

(5)【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漫.漫()装饰.()舵.手()3.根据课文填空。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2)所有的叶是这一片,,繁多的是谎言。

(3)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5)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将你在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之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至少两处)(提出质疑的问题,留给老师,同学们一起解决)1. 《月夜》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2.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4.《萧红墓畔口占》中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人教版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3《短诗五首》学生版

人教版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3《短诗五首》学生版

《短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月夜——沈尹默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3.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4.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一.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短诗五首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学习过程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风雨吟》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2.朗读诗歌《萧红墓畔口占》,赏析词语。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3.朗读诗歌《风雨吟》,赏析词语。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三、朗读诗歌,品味画面美。

4.《断章》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5.诗歌中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四、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6.《断章》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7.结合你对《断章》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8.《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9.《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答案: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2.(1)“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

(3)“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3.(1)“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

(2)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担忧。

三、朗读诗歌,品味画面美。

4.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5.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四、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6.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7.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8.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9.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教学反思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

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

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

“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就以下方面做如下总结: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我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

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所以,我就多读书,多学习,多写读书笔记。

三、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

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

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

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积极订阅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勤思考,多动笔每周坚持写教学心得;可以是备课心得,也可以是教学体会,可以写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体会,也可以反思上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好的方法解决它。

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

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

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以后的研修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鲜花。

相信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