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夸美纽斯的著作是《大教学论》,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详细阐述了学制和班级授课制。

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C
【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A
【解析】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化,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D
【解析】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张培养“自然人”,其代表作是《爱弥儿L》。

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B
【解析】题干中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具有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是因为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B。

6.【答案】C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内容的取舍等,故本题选C 7.【答案】D
【解析】差异性是指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题目中,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个性促进自由发展体现的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的特点。

8.【答案】A
【解析】品德各要素间互相都有矛盾,其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也是推动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9.【答案】C
【解析】教学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形式,受认识论一般规律的制约。

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又不完全等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间接性、引导性(或称领导性)和简捷性(或称经济性)
10.【答案】A
【解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1.【答案】B
【解析】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2.【答案】A
【解析】人的发展的不干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A
【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指我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
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个体将图片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补充图形信息形成的,符合知觉的整体性。

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C
【解析】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

其中,12-18岁个体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故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D
【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教师将黑板边缘用彩色粉笔装饰的格外醒目,引起了学生的视觉刺激,将注意力转移到黑板上,正是运用了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课堂教学。

故正确答案为D。

16.【答案】B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乂的深层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新信息与其他信息建立的联系越多,就越容易记忆。

对于缺乏内在联系或意义的材料,可以采用人为添加意乂的方式。

题干中地理老师为教学生记忆“乞力马扎罗山”,将之称为“骑着马打着锣是对缺乏意义的材料人为添加意义,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故正确答案为B。

17.【答案】A
【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题干中英语老师先让学生学习上层概念,后学习下层概念,再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下层概念纳入到原有上层概念中。

属于下位学习。

故正确答案为A
18.【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等。

例如,人对新异事物会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对不认识的事物会有新奇感和疑虑感,在解决疑难可题时,就会产生喜悦的情感;遇到问题尚未解决时,会产生疑虑的情感。

对科学真理的热爱、坚信等,对谬误和偏见的蔑视等,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

题干中小明的情感体验属于理智感。

故正确答案为B。

19.【答案】D
【解析】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为缓解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服从性的从事该行为。

题干中学生表现为强迫行为,属于强迫性行为。

故正确答案为D。

20.【答案】D
【解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不断练习,养成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也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因此,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是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C
【解析】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

是指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题干所述为期待效应。

故正确答案为C
二、辨析题
22.【解析】此观点错误。

(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提高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亿师学考试研究院整理]、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端。

(3)作为一名教师,应意识到品德的构成要素具有多种开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23.【解析】该说法是正确的。

(1)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递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递科学知识,还要贯穿思想品德教育,将知识和思想品德结合起来。

24.【解析】此观点错误。

(1)记忆的三级模型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2)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

[亿师学考试研究院整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进入长时记忆,得以继续保存;如果它们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掉。

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

(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知识进行复述,使得重要知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得到长期保存。

(4)综上所述,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题干观点错误。

25.【解析】此观点错误。

(1)强化有正负之分,负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的刺激增强行为反应的概率。

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2)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反应的概率,而惩罚的目的是消除或抑制某行为反应。

(3)因此,负强化和惩罚本质并不相同。

三、简答题
26.【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主要领域包括了
(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4)劳动与技术教育。

27.【解析】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3)组织班会活动
(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5)组组织学生劳动;
(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7)学生操行评定;
(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28.【解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其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主动建构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常常需要通过与其助学者组成的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

同时,知识不可能脱离情境而存在,因此,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29.【解析】
(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2)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四、材料分析题
30.【解析】
第一,义务育指的是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基础教育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市出台的任何政策和
措施必须以保障义务教育的发展为前提,促进义务教育效率的体提高为目的。

第二,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亿师学考试研究院整理]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
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该市政府在出台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均衡发展第三,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草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质量保障体系。

该市政策的出台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标准。

我国义务育法明确規定,不得设立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均衡分配义务教育资源
该市出台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合理分配教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关乎国民素质的提升。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义务的健康发展。

31.【解析】(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概括化理,又称经验内化理论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他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运用于后面的学习中。

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

(3)根据该理论得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
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

(4)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根据概括化理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学习与掌握。

这些原理掌握的程度越高,迁移到类似问题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