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了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最终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二)教材内容1.土地改革: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意义。

2.战略决战:详细讲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和意义,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的巨大胜利。

3.解放南京: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三)教材特点1.内容丰富:涵盖了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和解放南京等重要历史事件,全面展示了解放战争后期的历史画卷。

2.重点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如土地改革的作用、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等。

3.史料丰富: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图片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意义。

2.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3.知道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通过绘制历史图表、制作历史手抄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拥护。

2.体会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7.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7.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1947.6——1948.9
0
1947年6月
战略决战 三
1948年秋
大 战
国民党 解放军
1948.9——1949.1役
4.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经过 锦州、长春、沈阳 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关门打狗
辽沈战役形势图 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 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
(刘邓大军) (3)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的序幕。
“蒋介石两个拳头一伸, 胸膛就露 出来了。我们要对准胸膛插上一刀, 插入他们的心脏”
——毛泽东
武汉
南京
2.背景:
人民解放军经过
连续作战,歼灭国民
党军队200多万,迫
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 守沈阳、北平、徐州 等孤城,战略决战时
430 万人
机已经成熟。
挑 子 20.6万副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 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3)三大战役之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参战部队 经过
东北人民解放军与 华北人民解放军
北平、天津、张家口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北平和平解放
结果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
时间 指挥者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 粟裕、谭震林
参战部队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
经过
徐州为中心
结果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 广大地区 歼敌改编敌人数最多
民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竞争学习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材料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开展合作竞争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相关史实。

2、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策略】用知识竞赛和史料教学法突出重点;用合作探究法、开放性教学法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知识竞赛、史料教学、问题探究等。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析归纳等。

五.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知识的我校八年级学生,大部分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知之甚少,平时也几乎不读文史类课外书,所以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史料和问题,让他们或思考或讨论或参加活动,之后得到问题答案,他们在可以表现自己,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满足了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视频导入,呈现目标。

步骤1 视频播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

导入语: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的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上的表现可谓威武壮观气势磅礴,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更是在战场上打出了自己的精彩,他们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优势转为为胜势,最终夺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教材通过描述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中具体的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难点: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历史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础上,能够列举这些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作战的战况。

通过了解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正确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回顾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将本课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目相联系,让学生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胜利不仅预示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也预示着人民的胜利。

通过这些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难点为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对于三大战役的学习,采用分总结构,先分别介绍各个战役的时间、指挥、战术、意义等,再以表格形式汇总。

以一名参加了几大战役的通讯兵的口吻,以日记的形式回忆战争经过,贴近历史,创设情境。

对于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通过敌我双方各战场力量分布和材料,强调东北作为首战之地的必然性,各大战役的战术,挖掘其中核心字,如关门打狗的“门”在哪里?中间突破,各个歼灭的中心是哪一城市?先打两头,再取中间的“两头、中间”分别是哪里?同时,运用地图,展示战役经过,直观上感受战术运用。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是我在本课中的一次尝试。

从始至终,创设了一个参战士兵的回忆录的大背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亲身经历,贯穿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史实,如故事般展开历史篇章,使学生身临其境般与“我”一同回顾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

倒叙的运用是第二点尝试,本课先从图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展开,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设置疑问,这一幕的实现经历了哪些伟大的战役?从而回顾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丰功伟绩。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概述《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干部教育工作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2 教材地位和教学重点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4课,是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1.3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本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解放军历史》等内容相对应,符合国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悉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了解干部教育工作的意义;•理解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性;•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归纳总结、叙述、分析等方法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和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认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3.2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归纳总结和逻辑分析的方式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胜利的原因;•能够深入思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4.1 教学内容4.1.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是指20世纪40年代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包括中国的国内战争、外国列强的侵略、社会动荡等。

#### 4.1.2 干部教育工作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干部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选拔和提拔广大干部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包括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和发展过程。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课件
——摘编自刘统《中国的1948年》
据材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有那些? 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国民党: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经济崩溃;政治腐败; 军队士气低落
课堂总结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战略进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课堂总结
材料一
55万
103万
国民党
共产党
1948年秋国共双方在东北地区的兵力对比
材料二: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经解放,土改基本完成,
东北的敌军远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且仅固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 城,几乎得不到其它救援。
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1949年3月(三大战役之后,渡江战役之前)
地点:河北西柏坡
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 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提出“两个务必” 4.制定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合作相探关究史事
材料一 解放东北是战略反攻的第一步。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指导下, 战前就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役方针。东北野战军灵活地执行战役方针, 坚持英勇作战,这是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战役中,东北地区 动员支前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筹集和运送粮食1.1亿斤。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课堂总结
材料一:梁思成绘制的《北平重点文物图》,被挂到了毛 泽东指挥平津战役的指挥所墙壁上。在毛泽东的指示下, 北平城的全面保护被列为第一项第一级。在攻城的演习训 练中,解放军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 弹损毁文化古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学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圣地西柏坡)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

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毛泽东在此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提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中国土地法大纲》3.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4.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5.问题思考: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提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共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提示: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4.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5.教师归纳: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三大战役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启
1.回顾旧知
(1)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 的结果?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三、三大战役
1.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2.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指挥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1948.11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五)练
达标检测: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C)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3.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 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涉及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等细节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

2.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资料:收集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4.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解放战争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概括总结战役特点和政策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内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是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解放战争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的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解放战争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艰辛历程,认识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对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意义以及与抗日战争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特点、意义及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进程和意义,认识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进程和意义。

2.难点:解放战争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解放战争的艰辛历程。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解放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异同,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特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数据等,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解放战争的历史视频,便于学生直观了解战争历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局势,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地图,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起因。

7.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7.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4.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通过讨论和思考,提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但可能对战争的具体过程、重大战役和土地改革的深远影响认识不足。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系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解放战争胜利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氛围。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
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解放战争胜利的思考。
2.讲授新课(15分钟)
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三大战役的胜利、南京政府的覆灭和解放区土地改革等内容。
①背景:用时间轴展示二战结束和国共内战加剧的关系
②过程:用流程图展示三大战役的顺序和南京政府覆灭的过程
③意义:用图标或颜色突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性
课堂
1.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提问: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解放战争胜利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帮助其巩固知识。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南京政府的覆灭和解放区土地改革等相关知识。
2.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史料实证,对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3.素质提升: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历史,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③意义: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制度变革

7.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7.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1. 拓展资源:
- 历史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相关书籍,以深入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详细经过。
- 纪录影片:观看《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等历史纪录片,通过影像资料直观感受战争的历史场景和英雄事迹。
- 纪念馆参观: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参观当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战争纪念馆,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 └── 国民党的腐败与内部分裂
└── 三大战役特点与意义
├── 辽沈战役:战略转折点
├── 平津战役:包围分割战术
└── 淮海战役:中原战场的关键
```
板书设计采用树状图结构,清晰展示重点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同时通过关键词和重点句的突出显示,帮助学生抓住课程的核心内容,易于记忆和理解。同时,板书的设计应注重美观和趣味性,如使用不同颜色突出重点,或以图形辅助展示战役形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战争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战役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具体了解战略战术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4.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战争胜利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增强学生对胜利意义的理解。
- 显示了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的主动性和机动性,增强了全国人民对胜利的信心。
3. 描述平津战役中解放军的战术特点。
答案:平津战役中解放军的战术特点包括:
- 采用包围与分割相结合的战术,有效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
- 发挥了炮兵和装甲兵的优势,对敌方坚固阵地进行精确打击。
- 利用夜战和近战,减少敌方火力优势,提高自身攻击效果。
教学反思与总结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统编)】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统编)】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部分,时间自1945年8月重庆谈判始到1949年4月国民党政权覆灭,共四年时间。

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入反攻阶段的史实。

同时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和内战不断的黑暗历程结束的一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

2.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

3.理解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4.通过有关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等,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

5.通过《三大战役示意图》及其动画,引导学生掌握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和意义。

6.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三大战役背景、经过和意义。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西柏坡的图片和相关介绍。

毛泽东等人曾在西柏坡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指挥三大战役。

那么三大战役的具体经过和意义是什么呢?从而引出与本课相关的知识点,进而开始新课。

多媒体展示:资料卡片:西柏坡教授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过渡: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拖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一)时间:1947年(二)文献:《中国土地法大纲》(三)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四)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多媒体展示:解释贫雇农、中农的含义)(五)意义:1.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体例单元主题历史要素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全面内战、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南京解放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事,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二、单元教材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

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于1946年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进攻,发起三大战役。

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三、单元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起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书刊报纸、网络信息等资源渠道,已经对本单元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是,本单元内容比较琐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史实讲述和多样化资源的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出的努力。

2.根据内战爆发时国共力量的对比等相关史事,认识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分析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原因,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

3.通过有关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加深学生对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4.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认识到人民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3.提问: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材料研读思考
4.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6.教师出示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与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的图片
根据上述图片,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7.教师过渡: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渴望和平,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于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解放区军民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而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得民心的中国共产党与违背民意的国民党究竟谁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呢?那么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决战的时机成熟。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教师依次简单讲述三大战役的经过、战法
4.辽沈战役经过:
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淮海战役经过:中间突破,分段包围。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思考回答: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6.平津战役经过: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教师提问:党中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对傅作义部队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进一步瓦解了敌人。

(4)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7.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8.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顺应民心,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人民的支持;
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
④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实力增强,士气高昂。

9.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并播放渡江战役视频。

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
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三)课堂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的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