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合集下载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自近代以来,《西洲曲》被译为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在国际上 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跨文化研究热点
在当代,《西洲曲》已成为跨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挖掘了其跨文化价值。
2024/1/25
18
05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 解读
这些文化遗产?
26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1/25
27
2024/1/25
19
南朝乐府民歌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01
02
03
《子夜歌》
以爱情为题材,表现了青 年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和 离别之苦。
2024/1/25
《读曲歌》
多为女子口吻,表达对远 方情人的思念和期盼。
《碧玉歌》
以碧玉为象征,歌颂了坚 贞不渝的爱情。
20
同时期其他类型诗歌比较
宫体诗
与乐府民歌不同,宫体诗多为宫廷文人所作,内容多描写宫廷生活和女性美色 ,风格华丽繁复。
修辞手法多样
诗中采用了重复、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如“忆梅 下西洲”、“采莲南塘秋”等句子的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同时,“日暮 伯劳飞”、“风吹乌臼树”等句子的排比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结构严谨
全诗以女子的思念之情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和细节来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 和情感变化。同时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紧凑有序。
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观点和看法 ,共同梳理思路。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
出不同意见。
2024/1/25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参 考 赏 析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形容江面宽阔,浩渺似海。
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与 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 鸦雏色”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 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 有“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 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着一 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 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 前远景的观察。
莲子:谐音“怜子 ” 。怜,怜爱。 清如水:隐喻爱情 的纯洁。
参考赏析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 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 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 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 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 情形。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相爱之心。 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对方的书信。古代常 用鸿雁指书信或送书信的人。
创作特色
2.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 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 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 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 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 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 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 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 头等候情人的到来。
参考赏析
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 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 ”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 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 “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 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 树。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与《诗经》中的民歌比较:《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 含大量民歌作品。与《西洲曲》相比 ,《诗经》中的民歌更加古朴自然、 情感真挚;语言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 形式,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西洲曲》则在继承《诗经》民歌传 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意境的营造 和情感表达的细腻入微。
18
05
2024/1/26
5
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西洲曲》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理解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学习要求
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 诗歌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诵读和背诵,培养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江南古镇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石 雕、砖雕和木雕,风格独特,古色古 香,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24/1/26
20
民间歌谣传承和发展现状
2024/1/26
民间歌谣传承方式
民间歌谣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进行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和民族特色。
当代民间歌谣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间歌谣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承断层 、受众减少等。同时,一些民间歌谣通过创新形式和内容,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焕发出新 的生机和活力。
问题二
请分析《西洲曲》中的艺术手法和 表现技巧。
问题三
如何理解《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和影响?
24
分享个人阅读体验和感受
2024/1/26
分享一
01
在阅读《西洲曲》时,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思念和留恋之情,仿
佛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分享二

《西洲曲》课件2

《西洲曲》课件2

《敕勒歌》
北朝民歌,描绘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的豪情。
《企喻歌》
北朝民歌,以马为喻,表现战士的英勇善战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复 杂情感。
《读曲歌》
南朝民歌,描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 挚动人。
2024/1/26
24
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尝试
将《西洲曲》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音乐作品。例如,可以 尝试将《西洲曲》的旋律与现代电子音乐、摇滚乐等元素融合,打造出新颖独特的音乐风格 。
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 达真挚的情感,贴近人民 生活。
2024/1/26
民歌结构的运用
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承转 合结构,使诗歌更具韵律 感和节奏感。
地域文化特色
融入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 元素,展现独特的民俗风 情。
15
修辞手法运用
2024/1/26
比兴手法
01
通过比喻、象征等比兴手法,抒发内心情感,增强诗歌的意象
2024/1/26
25
谢谢2024/1/26THANKS26现女性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
《孔雀东南飞》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讲述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 分离并双双自杀的爱情悲剧,控
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长恨歌》
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 诗,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悲剧,表达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
深刻关切。
2024/1/26
23
南北朝时期其他民歌欣赏
文化融合
尽管政治分裂,但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交流却日益频繁。佛教的广泛传播, 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2024/1/26
7
作者萧衍生平及成就

西洲曲与南朝民歌PPT课件

西洲曲与南朝民歌PPT课件

• 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如: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 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冬歌》)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 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华山畿》) • 或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 长与清流乖。(《子夜歌》) • 或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如: 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 奈许两无由。(《读曲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思想的开放
• 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 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 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 为人们普遍的愿望。不但男子,妇女也 往往逾矩不驯。干宝《晋纪·总论》说, 晋时女子每每“先时而婚,任情而动, 故皆不耻淫佚之过,不拘妒忌之恶”。 从中可以窥见时代的风气。在这样的风 气下,专门歌咏男女之情的民歌自然容 易被人们喜爱和接受。
• (2)、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 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 接的关系。 •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 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本自多情的青年男女, 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油然生发出怀春之情, 正如民歌中所唱的那样: • 初阳正二月,草木郁青青。蹑屐步前园, 时物感人情。(《读曲歌》) •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那能闺中绣, 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
1、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
• 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如: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 悟不成匹。(《子夜歌》) • 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如: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 曙,一年都一晓。(《读曲歌》) • 或表现相思的痛苦,如: 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为欢憔悴尽,那 得好颜容?(《子夜四时歌·冬歌》) •
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宋代郭茂倩 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主要分 为吴歌和西曲两类。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 熟悉诗歌内容和韵律美 感。
讲解法
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 时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 该诗。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 讨诗歌中的意象、表达 技巧和艺术特色等问题 。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PPT课件、图片、 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 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 性。
02 《西洲曲》概述
04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 景观,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如婚丧嫁 娶、节庆活动等,体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面貌。
探究地域文化对《西洲曲》创作 的影响,如语言、音乐、舞蹈等
方面的特色。
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
分析《西洲曲》所反映的历史 事件和时代背景,如政治、经 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与西方爱情诗比较
《西洲曲》与西方爱情诗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与日本和歌比较
《西洲曲》与日本和歌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诗歌比较
《西洲曲》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表现爱情的诗歌的共性与个性。
06 思考与讨论
主题意义及现实意义思考
《西洲曲》所表达的 爱情主题及其时代意 义
如何将《西洲曲》等中国传统诗 歌推向更广泛的国际舞台
谢谢聆听
艺术特色与风格
艺术特色
温庭筠的诗歌以婉约柔美见长,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抒发内心情感。
风格
《西洲曲》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语言简练明快。
03 诗歌赏析与解读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01
02
03
深情厚意

2024版最新《西洲曲》课件精品ppt课件

2024版最新《西洲曲》课件精品ppt课件

全诗以爱情为线索,通过描写女子采莲、登楼等 场景,将爱情主题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 的赞美和追求。
2024/1/27
12
离别相思之情的深刻描绘
2024/1/27
刻画女子孤独无助的心境
01
通过描写女子在离别后的孤独无助,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相思之
情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借助典型意象表现离别相思
02
运用典型的意象如明月、高楼等,表现了女子在离别后的无尽
《敕勒歌》
以北方草原为背景,展现了草原风 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西洲曲》 的南方水乡风情形成鲜明对比。
20
《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文学史地位
作为南北朝时期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西洲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 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文学评价
历代文人对《西洲曲》评价颇高,认为 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 术价值。同时,它所表达的情感真挚动 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发。
2024/1/27
25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应用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西洲 曲》,我可以借鉴其中的 艺术手法和意象运用,提 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2024/1/27
应用二
《西洲曲》中的爱情主题 可以引发我对现实生活中 爱情问题的思考,帮助我 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
应用三
通过学习《西洲曲》,我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 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 的文化素养。
创作意图
萧衍在《西洲曲》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美丽的西洲世界。他试图通过这首 诗歌传达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期盼。同时,他也希望借此激发人们的爱国情 感和民族自豪感。

《西洲曲》教学课件

《西洲曲》教学课件

• 北朝:
• 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 代表:《木兰辞》
南朝民歌
• 南朝民歌今存近500首,全部编入宋代郭 茂倩《乐府诗集》。 • 其中485首收入《清商曲辞》,分为《吴 声歌》(326)、《神弦歌》(18)、 《西曲歌》(142)。此外,还有《西洲 曲》、《东飞伯劳歌》、《长干行》收入 《杂曲歌辞》,《苏小小歌》收入《杂歌 谣辞》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现存 的大多为情歌。体制小巧,清新
自然,大多为五言四句。大量运
用双关语,表达情感委婉含蓄。
解题
《西洲曲》,最早著录于南朝徐陵所编的
《玉台新咏》。它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 抒情诗,被视为代表作,可以和北朝民歌 《木兰诗》媲美。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秋
冬,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 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 气息和真挚的感情色彩,表现出 鲜明的地域民间特色和纯熟的艺 术技巧。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全诗大意
她思念那个梅花盛开的季节,很想能再去 西洲,折下梅花寄送给长江北岸那个他。 她轻盈的衣衫像杏子一样红,头发如小乌 鸦羽毛那般黝黑闪亮。 西洲在哪里?坐着小船摇起桨儿,很快就 到了桥头畔的渡口,那里就是西洲了。 暮色渐浓,伯劳鸟儿飞走了,只有风儿轻 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口பைடு நூலகம்约可见戴着翠玉钗钿的她。
她把门打开却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日的南塘采摘莲子,人影淹没在亭亭的莲花丛中。 思念心上人,她百无聊赖,低头拨弄采摘到的莲子,莲子 的颜色就像眼前的江水一样清澄可爱。

《西洲曲》课件1

《西洲曲》课件1

•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西洲曲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 • • •
日西单忆
暮洲衫梅
伯在杏下
劳何子西
飞处红洲 ,?,, 风两双折
西 洲
吹桨鬓梅

乌桥鸦寄
臼头雏江
树渡色北
。。。。
• • • • • •
忆置低采开树 郎莲头莲门下 郎怀弄南郎即 不袖莲塘不门 至中子秋至前 ,,,,,, 仰莲莲莲出门 首心子花门中 望彻青过采露 飞底如人红翠 鸿红水头莲钿
。。。。。
“采莲”六句以惹人怜爱、亭亭玉立的莲花和低头弄莲, 置莲怀袖的温情 脉脉的动作, 透露出“怜子”的温柔的情怀。
• • • • • •
南海卷栏楼鸿 风水帘杆高飞 知梦天十望满 我悠自二不西 意悠高曲见洲 ,,,,,, 吹君海垂尽望 梦愁水手日郎 到我摇明栏上 西亦空如杆青 洲愁绿玉头楼 。。。。。。
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荡漾。一说这里把江称为海, “海水”即指江水。 • 〖悠悠〗渺远。天海辽廓无边,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 正如梦的“悠悠”。 • 〖君〗指住在江北的爱人。
译文
•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

西洲曲ppt课件

西洲曲ppt课件

素养。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思考题 1. 《西洲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 《西洲曲》中的意象和意境对表达诗歌情感有何作用?请举例说明。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 你如何理解《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请谈谈 你的看法。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1.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 不同意见。
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展示文化多样性
西洲曲作为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 力和多样性,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推动文化交流
将西洲曲推向国际舞台,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进行交流与 碰撞,有助于拓宽人们的文化视野和审美空间。
促进合, 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注入新的活力。
审美价值
诗歌所表现的优美意境、真挚情感和深刻哲理,具有极高的审 美价值,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主题思想探讨
爱情主题
诗歌表达了浓烈的爱情情感,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人生哲理
通过描绘爱情的悲欢离合,折射出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引导人们珍惜当下、 追求真爱和美好人生。
03
CATALOGUE
02
CATALOGUE
诗歌内容解析
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通过描绘不 同场景和情感变化,展现诗歌的完 整性和层次感。
写作特点
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表达 深沉的情感和意境;语言简练、质 朴,富有节奏感。
意象描绘与审美价值
意象描绘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动作和内心感受等,构建出丰富而细 腻的意象世界。

西洲曲ppt课件-PPT精品文档

西洲曲ppt课件-PPT精品文档

乌桕,以乌 喜食而得名。 为制蜡烛和 肥皂的原料 。
• 第二韵押去声韵,写女家所在的“西洲” 之方位和环境,划船即可到达。树鸟相依, 正是乐府民歌中常见的生活意象。这两个 意象,既体现了民歌的生活化,乌桕树的 果实与当时的女性生活有很大关系,也折 射了女子的隐忧。 • 媒人已经说合双方,男方就要选择合适的 好日子到女家来相亲了。由媒人说合至男 方来女家相亲,这中间又要相隔一段时间, 也许十天,也许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由夏入秋也不无可能。
中国古典诗歌之哥德巴赫猜想
与《木兰诗》并称南北朝乐府民歌“双璧”
西 洲 曲
三、理解《西洲曲》的关键
• 《西洲曲》中出现两个明确的地名:西洲、南塘。 • 西洲,有人根据温庭筠《西洲曲》谓“西洲风色 好,遥见武昌楼”,就说“武昌在长江南岸,既 云‘遥见’则西洲可能正在江北”,其实西洲也 有可能在江南。 主要有三: 1、此诗所写地点西洲、江北位置如何确定; 2、此诗的叙述抒情主人公是男还是女; 3、此诗的用韵特点,每韵四句,构成一个意义单 元。
2、前人关于《西洲曲》的主要看法
• 《西洲曲》被定位为“乐府民歌”,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 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 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 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 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纵观古今人的看法,主 要被两个问题纠缠住了:一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男还是 女,二是男女分别处于长江的南边还是北边。 • 余冠英先生: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开头说 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现在江 北的所欢。(《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可见,余先生是 认为女子在江南,男子在江北。 • 游国恩先生: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 只有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 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精彩课堂PPT

西洲曲精彩课堂PPT

39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 前句的“梅”字,是不必实指梅花的,很可能就 是那位少女的名或姓。
• 男主人公在忆及他心中的“梅”时,只好折一枝 梅(应该是梅枝)托人捎到江北去,以寄托他对 “梅”的思念。
40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 这两句是写女子的仪容。诗中没有从头到脚地铺 写,只是突出地写她两点:
17
解题
• 《西洲曲》,最早著录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 新咏》。它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被 视为代表作,可以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媲美。
• (清)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 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
• (清)陈祚明则谓之“摇曳青飏,六朝乐府之最 艳者。初唐刘希夷、张若虚七言古诗皆从此出, 言情之绝唱也”(《采菽堂古诗选》)。
儿男女青年欢歌嬉戏,充满诗情画意,写她带着失意的心 情去采莲,或许是借此聊作宽慰吧。 • 再是“莲”与“怜”谐音,富有双关意味,那时“怜”的 意思犹如今天说“爱”或“爱人”。 • 她对“莲”的态度是多么深情: • “莲子清如水”说明她把自己的爱情视若清纯的水。 • “莲心彻底红”,难道不是两心相爱,热得通透底里的象 征(“红”是炽热的象征)? • “置莲怀袖中”,亦见出她对“莲”的珍惜之情。 • 这些描写,无不生动而委婉地揭示出她在“忆郎”时的内 心秘密。
吹 君 海 垂尽 望仰 莲 莲 梦 愁 水 手日 郎首 心 子 到 我 摇 明栏 上望 彻 青 西 亦 空 如杆 青飞 底 如 洲 愁 绿 玉头 楼鸿 红 水 。 。 。 。。 。。 。 。
23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六朝人早有折梅寄远 以示思念的习俗,而 这里的“梅”是女子 与情郎幽会时所见之 “梅”。因而含义特 殊,意蕴深长,诗文 开篇以一“梅”牵出 浓浓的情,将女主人 公对情郎的思念表现 的淋漓尽致。

《西洲曲》PPT课件(部级优课)(2024)

《西洲曲》PPT课件(部级优课)(2024)
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
分析《西洲曲》中出现的意象和象征,如莲花、南风、北风等,探讨它们在诗歌中的意义 和作用。
16
同类题材诗歌比较阅读
选取与《西洲曲》同类题材的诗歌
01
选择几首与《西洲曲》同类题材的诗歌,如爱情诗、
离别诗等。
比较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
02 对选取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的主题、情感
推动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 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4
28
5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洲曲》背景及作者简介;理 解诗歌内容与主题;掌握比兴手法等 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提高 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正确 对待爱情与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和艺术魅力
2024/1/24
以《西洲曲》为例进行创新 性思维训练
以《西洲曲》为例,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如改编 诗歌、创作新诗句等。
表达个人对诗歌的独特理 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个人对《西洲曲》等诗歌的独 特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 能力。
18
05
课堂教学设计
Chapter
2024/1/24
19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 间阅读更多文学作品 ,拓展视野,提高文 学素养
2024/1/24
布置与《西洲曲》相 关的课后作业,包括 背诵、翻译、创作等 任务
23
06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7
西洲曲(朗读)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13
从“忆梅”到“忆郎”, “忆”而又“忆”;从 “望鸿”到“望郎”, “望”而再“望”。
她从春思到冬,从晨忆 到夜,何处不思,何时 不忆?
这位江南水乡的痴情女子,唱着 一曲一往情深的恋歌,从远而近 向我们走来,袒露出她的心 扉……
14
主题: 《西洲曲》描写了一位少女从 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 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 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 情色彩。
8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 曾在梅花盛开的季节与情 人在西洲相会,情人已去 江北,她思念情人,又来 到故地,引起她无尽的思 念与惆怅。
9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16
艺术特色 1、以景写情,情致深婉; 2、动态刻画,微妙出色; 3、结构奇特,声律精妙。
17
诗中女子的相思随季节的变化不断加深, 层层深入,而且在每一层中都加入相关的 象征、暗示和民歌中常用的谐音、双关语, 柔情缠绵,兼综了吴声和西曲两种民歌的 特点。
全诗基本上四句一韵,读来宛转流畅,清 新自然,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

《西洲曲》课件1-优质公开课-人教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精品

《西洲曲》课件1-优质公开课-人教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精品

《西洲曲》 - 诗词赏析
• 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 “杂曲歌辞”类,认为是“古辞”。《玉台新咏 》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 ,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这 个问题,目前很难成定论。但从内容和风格看, 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 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西洲曲》
《西洲曲》
• 南朝乐府《西洲曲》堪称千古情诗绝唱,诗里描 画了一位年青少女对情郎一别之后的刻骨铭心的 想思,叙说了一场平凡而美丽的爱情故事。西洲 何处?江南人家,似水柔情,梦也悠悠,回环婉 转,韵味无际。首先在时间上从冬天“折梅”下 笔,穿越春、夏、秋,贯以日夜,吐露了无时不 是情意绵绵,望眼欲穿。想念之地,起于西洲, 终于西洲,其间有江北、桥头、树下、门前、南 塘、青楼以至于碧海高天,烘托出无处思念不在 ,望穿秋水。景物交替,物换星移,纵然海枯石 烂,玉壶冰心,此情不变,忠贞不二。
• •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 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 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 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 ,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 ”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 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 ”,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 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 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 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 忆 郎 郎 不 至 , 仰 首 望 飞 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现存 的大多为情歌。体制小巧,清新
自然,大多为五言四句。大量运
用双关语,表达情感委婉含蓄。
现存的吴声歌中,以《子夜歌》(凡42
首)、《子夜四时歌》(凡75首)、《华 山畿》(凡25首)和《读曲歌》(凡89 首)最为重要。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 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 应空中诺。(《子夜歌》)
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中。主要分为吴 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和“西曲”
“吴歌”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
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 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 “西曲”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 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 (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 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 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 “西曲”。
(清)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fū接萼è ,摇
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
(清)陈祚明则谓之“摇曳青飏yáng ,六朝乐府
之最艳者。初唐刘希夷、张若虚七言古诗皆从此出, 言情之绝唱也”(《采菽堂古诗选》)。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
秋冬,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 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 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感情色彩, 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民间特色和 纯熟的艺术技巧。
• 北朝:
• 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 代表:《木兰辞》
大子夜歌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慷慨歌谣绝不传, 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
也到阴山敕勒川。
南朝民歌
• 南朝民歌今存近500首,全部编入宋代郭茂 倩《乐府诗集》。 • 其中485首收入《清商曲辞》,分为《吴声 歌》(326)、《神弦歌》(18)、《西曲 歌》(142)。此外,还有《西洲曲》、 《东飞伯劳歌》、《长干行》收入《杂曲 歌辞》,《苏小小歌》收入《杂歌谣辞》
南朝乐府民歌
《西洲曲》
教学要点
1.体会诗中女子对远方情人真挚而自然的思念
之情; 2.理解诗歌用景物烘托内心活动,用细节描写 刻画相思之情; 3.认知并体会诗歌四句一换韵,音韵流美,情 调缠绵悱恻,以及采用顶针、谐音、双关等修 辞手法,表现出的一种回环往复、声情摇曳的 效果。
俪lì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此近世之所竞也。 〔梁〕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西洲曲》 • 在《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 朝文学史料述略》、《魏晋南北 朝文学史》、《汉魏六朝文学研 究》南朝民歌部分最后都有类似 的话。
乐府作品
•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 • 历代乐府诗,上至陶唐,下迄五代, 是研究乐府诗最重要的总集。共一 百卷,十二大类 • 《古乐府》(元•左克明) • 《古乐苑》(明•梅鼎祚zuò )
(《地驱乐歌》)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褝后裙露。天生男 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yù !(《捉搦 nuò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 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解题
《西洲曲》,最早著录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
咏》。它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被视为 代表作,可以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媲美。
西洲曲来历
• 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 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 歌辞”类,认为是“古辞”。 《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 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 选本,或作“晋辞”,或以 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目前 难成定论。但从内容和风格 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后的 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 后人传诵
“南朝民歌”是产生于三国吴和南朝时期长 江中下游地区的民歌的统称。那里山明水秀, 经济发达,民众情感细腻而委婉,社会观念较
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如: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jiù 鸟,愿得连冥 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读曲歌》)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傅抱石《打起黄莺儿》
南朝民歌情感炽烈,但在热烈中依然保持一
种含蓄和优雅。如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 :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 情复何似? (《子夜四时歌· 冬歌》)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 怜时,棺木为侬开。(《华山畿》)
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 长与清流乖。(《子夜歌》)
北朝民歌则不同,表达情感多率直热烈, 粗犷豪放。北朝民歌-《木兰诗》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 羊。
北朝民歌
开放,加之帝王和贵族追求歌舞艺术的享受,
南朝民歌便是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产生 的。
南朝时期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
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 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 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 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 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 分裂的时期,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 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思想的开放
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
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 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 为人们普遍的愿望。不但男子,妇女也 往往逾矩不驯。干宝《晋纪·总论》说, 晋时女子每每“先时而婚,任情而动, 故皆不耻淫佚之过,不拘妒忌之恶”。 从中可以窥见时代的风气。在这样的风 气下,专门歌咏男女之情的民歌自然容 易被人们喜爱和接受。
中国文学的发展简介
• 诗经(《氓》)、楚辞(《离骚》) • 汉赋(司马相如《上林赋》)、乐府 ( 《上邪》) • 南北朝民歌 • 唐诗(初、盛、中、晚) • 宋词(豪放派、婉约派) • 元曲(元曲四大家) • 明清小说(四大名著)
南北朝民歌 • 南朝:
• 文学特征:题材狭窄、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 代表:《西洲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