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沟通理论(圣才出品)
第13章沟通理论一、名词解释1.沟通(华南理工2013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中山大学2011研;北邮2010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研;北二外2009研)答: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与理解的过程,是在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
沟通过程包括的要素:①信息源;②信息内容;③信息的接收者;④沟通渠道。
沟通的特点:①心理因素对沟通的效果影响很大;②沟通过程既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同时又是培养感情、交流感情的过程;③沟通是以语言为工具和载体的。
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首先,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其次,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第三,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2.非正式沟通(中山大学2009研;中南财大2007研)答:非正式沟通是指以非正式组织系统或个人为渠道的信息传递活动。
其主要功能是传播职工所关心的和与他们有关的信息,它取决于职工的社会和个人兴趣、利益,与企业正式的要求无关。
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有以下特点:①信息交流速度较快,这是由于非正式沟通传递的信息都是与职工的利益相关的,而且没有正式沟通那种机械的程序;②信息比较准确,由于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组织中各个层次的人都可以由此获得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③沟通效率较高;④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职工由正式沟通不能获得满足的需要可由此得到满足;⑤有一定的片面性,信息常常被夸大、曲解。
答:沟通过程是指沟通、交流的全过程。
沟通过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步骤:①信息的发出,信息沟通过程是从信息的发出开始的。
发送者具有某种意思或想法,但需纳入一定的形式之中才能予以传送,这称为编码。
编码最常用的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除此之外还借助于脸部表情、声调、手势等表现出来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语言等(通称为非言语语言)。
②信息的传递,这是通过一条连接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双方的渠道、通道或路径而将信息发送出去。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组织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组织(东财2010研;武汉理工2006研)答:组织是指两人以上的群体组成的有机体。
它是一个围绕共同目标,由内部成员形成的一定的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力量协调系统。
如果把组织当作动词来理解,则是指一群人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通过人为地分工和职能分化,形成一定的层级体系和制度来协调其成员努力的活动。
组织的产生源于个人无法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因为个人能力的局限而无法独立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从而产生了协作的需要。
组织的任务就是将分散的个人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1)组织有三方面特征:①一定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②组织内的成员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和有机的联系结构;③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每个组织都对其成员规定了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2)组织按其设立的宗旨不同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军事组织、文化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一定的组织总是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相关联。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必须对组织进行调整和修正,组织不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系统。
2.管理(同济大学2013研;吉林大学2012研;中山大学2011研;武大2007研;上海财大2007研;武汉理工2006研)答: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这个定义使管理表现出以下特征:(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服务的。
“有效”的要求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要通过管理来保证组织活动顺利开展;②要在管理组织的目标活动不断提高效益与效率的前提下进行,即要求通过管理,保证能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来实现组织目标。
(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管理劳动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门活动,是一种职业,它符合一般职业要求的标准:①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知识结构;②职业技能的获取需要专门的教育和培训;③进入职业受到控制,通常要经过某种形式的考试;④从业人员必须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违反者将会受到某种惩罚。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圣才出品)
第4章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一、名词解释1.利益相关者(上海大学2014研;北科2012研;东财2009研;中南财大2009研;浙大2007研;上海交大2005研)答:企业利益相关者,其本意是企业权益的拥有者。
惠勒和西兰帕提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和投资者、雇员和管理者、顾客、当地社区、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企业;②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和监管机构、市政机构、社会压力群体、媒体和学术评论者、贸易团体和竞争者。
2.社会责任(浙大2012、2008研;厦门大学2007研;中南财大2007研;北理2007研);企业的社会责任(厦门大学2011研;东财2011研;南京财经大学2011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研)答: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既定的环境下,从社会整体的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对社会及其利益相关者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这些义务和责任包括企业回应社会要求相应做出的行动,以及企业所有社会行为产生的结果。
前者称为企业社会回应,后者称为企业社会表现。
(1)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种不同认知,可以按照企业责任导向和承担责任的动机分成四种企业社会责任形式和角色,即生产主义、慈善主义、进步主义和伦理理想主义。
①生产主义。
生产主义认为企业的使命就是获取利润,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理性的自利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自由市场体制是企业行为道德的最好保证。
②慈善主义。
与生产主义不同,慈善主义认为拥有财富的人有责任利用其财富,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③进步主义。
与伦理理想主义一样,进步主义是利益相关者导向。
它主张应从单纯的自我利益中走出来,关注于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等。
④伦理理想主义。
当企业行为出于道义的动因直接支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时,伦理理想主义才认为它们承担了其社会责任。
(2)从责任的类型来看,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四种类型。
①经济责任。
它要求企业做到不断创造财富,实现销售收入增加和成本的下降。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环境研究(圣才出品)
第二篇计划第5章环境研究一、名词解释1.组织的具体环境(中国传媒大学2009研)答:组织的具体环境又称微观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组织具体环境的相关要素有: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压力集团。
具体环境对每一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2.组织文化(华科2013研;电子科大2013研;深圳大学2013研;武大2012研;厦门大学2012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北二外2010研;中山大学2009研)答:组织文化是影响或者决定组织及其成员行为方式及行为倾向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的总和。
密歇根大学的卡梅隆将组织文化分为官僚型文化、创新型文化、支持型文化及效率型文化四种。
①官僚型文化的特征是企业层级分明,有清楚的责任及授权,工作标准化、固定化,行事态度谨慎保守,这种类型的文化通常建立在控制和权力的基础上,不喜变革。
②创新型文化的特征是面临的竞争环境较为复杂、多变、激烈并具有动态性,在这种环境下,具有企业家精神或充满企图心的人较容易成功,工作较具创造性、挑战性和冒险性。
③支持型文化的特征是企业环境通常相当开放、和谐,有家庭温暖的感觉,企业中具有高度的支持、公平、鼓励、信任与开放,具有很高的相互合作精神,是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导向的工作环境,接受变革。
④效率型文化的特征是企业问重视绩效并讲究效率,存在相互竞争的氛围,经常冒大的风险和接受大的变革。
3.企业文化(南开大学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8年研)答: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著名企业文化研究者奎因教授用两个主要的成对维度灵活性、稳定性以及关注内部、关注外部,将企业文化分成四类:①团队型:强调人际关系,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帮忙,忠心和传统是重要的价值观,重视人力资源发展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士气及凝聚力。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资料下载地址:http://ຫໍສະໝຸດ /Ebook/41494.html
来源:【弘博学习网】或关注公众号【hbky96】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满分 150 分,每题 30 分。
1.不同于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决策理论对管 理者有什么实践启示? 答:(1)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①决策就是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情报收集—拟定方 案—选择方案。 ②以满意标准代替古典的最优化标准。人是有限理性的,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 之间。原因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决策环境的影响;知觉上偏差的影响;决策时间 及可利用资源的限制等。 ③风险型决策中,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决策者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 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会带来可观的收益。 ④重视决策者的作用。强调以身作则;全局观念;权威不是强迫命令;依赖和培 养下级主动承担责任。 (2)行为决策理论对管理者的实践启示: ①为公司决策者服务。投资决策往往受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且时间紧、 信息不完备,使得决策者觉得传统理性决策理论的实用性差,常常凭经验进行主 观判断和抉择,因此他们在投资决策中更需要行为决策理论的指导,更需要了解 可能发生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陷阱,更需要含有行为变量的投资决策模型。 ②为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服务。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的重要责任之一是为众多公 司营造良好生存和发展环境,只有深入了解公司实际的项资决策行为,才可以对
图 1 费德勒模型的发现 根据研究,费德勒认为,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在非常有利的情境下和非常不利的情 境下效果更好,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在中间情境下效果更好。 根据费德勒模型,提高领导者有效性的途径只有两条:第一种,选择领导者以适 应情境;第二种,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这可以通过重新建构任务或提高/降 低领导者可控制的权力(如加薪、晋职和处分活动)来实现。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圣才出品)
第20章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一、名词解释1.组织学习答:组织学习有五种不同的内涵:①作为适应活动的组织学习。
企业组织的发展是对外部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组织学习也是由外部干扰而激发的。
整个组织学习过程就是:外部环境变化激发了组织内部决策规则的变化,组织通过存储各种决策规则而提高了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②作为系统动力的组织学习。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拥有复杂的结构,而且还开展着自组织活动。
组织学习就是要揭开企业组织的复杂性之谜,发掘其系统动力。
③作为团体共同知识建构的组织学习。
企业和所有组织一样,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它是每个成员参与的历史,是所有成员相互作用创造出来的。
④作为集体文化构建的组织学习。
组织中的知识体系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共同构建,它还包括对具有情感内涵意义的共同构建。
⑤作为实践活动的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并非仅仅是思考,更重要地在于实践行动。
组织学习可分成三种类型:单循环学习、双循环学习和再学习。
2.知识创新过程答:知识创新过程可以分成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四种模式。
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地自我升级的螺旋式运动过程。
①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社会化是一个分享经验、创造隐性知识的过程,其学习过程无须言语,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
②外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通过以隐喻、类比、概念、模型的方式显性化,是一个最经典的知识创新过程。
③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组合化是将概念系统化为整体知识的过程,其转化涉及组合不同的显性知识。
④内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在现实中,显性知识只有转化成隐性知识,才会有个人行动;同时,这种转化过程也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这样新的知识就可以在虚拟情境中得到。
3.隔绝机制答:企业通过资源创造活动限制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替代,这种限制其他组织通过模仿和替代来削弱组织竞争优势的经济力量被称为隔绝机制。
模仿障碍和提前行动优势是两类重要的隔绝机制。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早期管理思想(圣才出品)
第2章早期管理思想一、名词解释1.“等级链”(法约尔跳板)(北航2005研)答:等级链是从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直至低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系列,它是组织内部命令传递和信息反馈的正常渠道。
依据这条路线来传送信息对于保证统一指挥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最迅速的途径。
如果企业规模较大、层次较多,这种方法有时反而会影响行动的速度,进而影响组织的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法约尔设计了一种“联系板”的方法,以便使组织中不同等级线路中相同层次的人员能在有关上级同意的情况下直接联系。
这个“联系板”,又称为“法约尔桥”。
跳板对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2.指挥(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答:指挥是指对下属的活动给以指导,使企业的各项活动互相协调配合。
指挥要服从统一指挥的管理原则,统一指挥是指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这条原则常会由如下四方面的原因打破:①为了争取时间或立即中止某次错误行为,高层管理者不通过中层直接向基层发出指示;②为避免给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分配职权而造成的矛盾;③部门界限不清,两个部门的主管都认为有指挥同一工作的权力;④部门之间的联系上、职务上固有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因而为了保证统一指挥,必须客服这些现象。
3.权力(四川大学2006研;华中科大2004研)答:韦伯把权力定义为一种引起服从的命令结构。
权力是统治社会或管理某个组织的基础,社会或组织与其构成部分的关系,主要不是通过契约关系或道德一致来维持的,而是通过权力的行使来凝聚的。
韦伯认为,被社会所接受的合法权力有三种类型:①传统型权力。
这种权力建立在对习惯和古老传统神圣不可侵犯性的要求之上。
这是一种由族长或部落首领来行使的权力。
臣民或族人之所以服从,是基于对神圣习惯的认同和尊重。
②个人魅力型权力。
这是建立在对某个英雄人物或某个具有神赋天授品质的人的个人崇拜基础之上的权力。
③法理型权力。
这类权力的依据是对标准规则模式“合法化”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指挥地位的人的权力的信念。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决策理论(圣才出品)
第6章决策理论一、名词解释1.决策(Decision Making)(大连理工2014研;华科2013研;北师2012、2007研;武大2011研;北科2011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中山大学2010、2009研;北理2008研;北邮2008研;上海财大2007研)答: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这个概念表明,决策的主体既可以是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选择,也可以是对这种活动的调整;决策选择或调整的对象,既可以是活动的方式,也可以是活动的内容;决策涉及的时限,既可以是未来较长的时期,也可以仅仅是某个较短的时段。
决策这一管理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性。
任何组织决策都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活动目标。
目标是组织在未来特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程度的标志。
(2)可行性。
决策方案的拟订和选择,不仅要考察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实施条件的限制。
(3)选择性。
决策的实质是选择。
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
要能有所选择,就必须提供可以替代的多种方案。
(4)满意性。
选择活动方案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
(5)过程性。
决策是一个过程,而非瞬间行动。
体现为:①组织决策不是一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②这一系列的决策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了许多工作、由众多人员参与的过程。
(6)动态性。
决策的动态性之间相互联系。
决策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作为过程,决策是动态的,没有真正的起点,也没有真正的终点。
2.追踪决策(东财2010研;华科2006研)答: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
一般情况下,包括五个步骤:①诊断;②明确改善目标;③拟定经营方案;④经营方案的比较与选择;⑤最终决策。
它具有三个特点: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
3.非程序化决策(华南理工2013研;东财2009研;中南财大2007研)答:非程序化决策又称一次性决策,是指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并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例如新产品的开发、工厂的扩建、经营多角化等。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控制系统、质量与运营绩效(圣才出品)
第15章控制系统、质量与运营绩效一、名词解释1.平衡积分卡(东北财大2009年研)答:平衡积分卡是由四个方面的指标组合成一个结构化的指标体系,并且各个方面的指标之间有着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其相互驱动的效果又紧密结合并支持组织的战略。
它对绩效的价值判断认为,好的绩效一定是整体性的,单方面做得好不能说明问题,四个方面要取得绩效效果的相互平衡,这也正是该工具命名的由来。
其四个方面的指标设计分别针对着四个问题的回答:①财务方面回答怎样满足股东的要求;②内部经营方面回答组织必须在哪方面擅长或精专;③学习与成长方面回答如何使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提高;④客户方面回答怎样满足客户的要求。
2.六西格玛(浙大2011年研)答:六西格玛是一种被设计用来减少瑕疵率以帮助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质量计划。
它的目标是:每100万个单位产品或程序中不超过3.4个瑕疵。
虽然这是一个极难达到的标准,但许多由质量驱动的公司正在采用这种方法,而且从中受益匪浅。
西格玛是统计学家用来定义标准差的希腊字母。
西格玛的个数越多,偏离标准就越少,即瑕疵越少。
如果只有1个西格玛,大约2/3的被测量对象是合格的。
2个西格玛意味着95%的被测量对象是合格的。
如果具有6个西格玛,你几乎实现了零瑕疵。
实施六西格玛获得ISO 9000质量认证的目标应当是创建切实有效的工作流程和运营系统,从而使组织满足顾客的要求,并且使员工以一种高质量的方式来开展工作。
3.全面质量管理(暨南大学2011研;中南财大2009研)答: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要点包括:①高度关注顾客。
这里的顾客不仅包括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外部的个人或机构,还包括企业内部相互提供服务的部门。
②坚持持续改进。
TQM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承诺,使已经是“非常好”了的还不够,质量总还能改进。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组织创新(圣才出品)
第19章组织创新一、名词解释1.组织创新(北理2005研)答:组织创新是指管理的创新职能在企业组织方面的运用过程,组织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
(1)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
知识经济的到来挑战着传统的企业制度,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正朝向知识拥有者方向变化,企业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知识逻辑”,这也就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2)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层级结构曾是人类组织结构的伟大创新,目前仍是企业的主要特征。
作为工业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层级结构曾表现出如下主要特征:直线指挥,分层授权;分工细致,责权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分权化是近年来企业层级结构创新的重要趋势。
(3)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知识经济将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使企业文化带来以下方面的调整: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手段,甚至是主要的手段;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副产品;企业文化将从记忆型转变为学习型;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2.知识管理(中财2009研;华东理工2007研;上海财大2007研)答:知识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管理目标,运用现代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整理、整合、存储,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和维护,将最合理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候提供给最需要的人,以便做出最科学的决策。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决策的质量,关键是实现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要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全面和充分的开发以及有效的利用。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5章)(圣才出品)
第11章领导与权力一、名词解释1.领导(华中农大2013研;武大2011、2008研;中山大学2009~2011研;北二外2010研;北理2008研)答: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各种影响力,使其他个人或某个组织服从、接受和实现某个或某些目标的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味着指挥与服从的对立统一。
领导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因为领导从制定目标开始,直到实现目标,贯穿于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全过程。
领导需要领导者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①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②对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景下需要有不同的激励因素能够了解的能力;③鼓舞人们的能力;④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利的气氛,以此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激励的能力。
2.管理者与领导者(中山大学2009研)答:管理者(manager)是指那些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人;而领导者(leader)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职权的人。
管理者和领导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表现在:(1)从范围看。
理论上讲,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是领导者,因为领导是四大管理职能之一。
但另一方面,一个人可能是一个领导者,但并不是一个管理者。
那些未在正式组织中拥有管理职位的领导者,称为非正式领导。
有些握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2)从能力要求看。
管理者可以依靠其特定职位所赋予的职权而指挥下级从事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与之不同,领导者则可以运用来源广泛的权力,使受其影响的有关人员去执行超出职权命令范围的行动。
非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者往往就拥有这样的影响力。
(3)从职能的内涵和性质看。
领导职能只是管理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好领导未必就一定是有成效的管理者。
因为一个管理者除了要做好领导职能外,还要做好其他许多管理职能。
尽管如此,从确保管理工作取得更佳效果的立场来说,还是应该选择好的领导者来从事直线管理工作,而把领导才能相对较弱的人调整到参谋的职位上。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管理2.组织3.决策(Decision Making)4.目标管理5.管理幅度6.非正式组织7.激励(Motivation)8.控制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什么是古典管理理论?它在管理学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2.简述两种社会责任观。
3.请简述矩阵式组织结构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以及它有哪些特征和优点。
4.领导行为及行为理论,按其发展阶段来看形成了三类理论。
简单回答这三类理论各自的研究侧重点和基本观点;再简答路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四种领导者行为的特点。
5.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包括哪些?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1.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2.论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学派及其核心观点。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人类已经开始进入信息社会,请你阐述信息技术对管理活动的影响,结合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分析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
四、案例分析题(共25分)助理工程师李明,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工作已8年,于4年前应聘到一家工厂工程部负责技术工作,工作勤恳负责,技术能力强,很快就成为厂里有口皆碑的“四大金刚”之一,名字仅排在一号种子厂技术部主管陈工之后。
然而,工资却与仓管人员不相上下,夫妻小孩三口尚住在来时住的那间平房。
对此,他心中时常有些不平。
王厂长,一个有名的识才老厂长,“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孙中山先生名言,在各种公开场合不知被他引述了多少遍,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做了。
4年前,李明刚来报到时,门口用红纸写的“热烈欢迎李明工程师到我厂工作”几个不凡的颜体大字,是王厂长亲自吩咐人事部主任落实的,并且交代要把“助理工程师”的“助理”两字去掉。
这确实使李明当时春风不少,工作更卖力。
两年前,厂里有指标申报工程师,李明属有条件申报之列,但名额却让给一个没有文凭、工作平平的老同志。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人员配备(圣才出品)
第9章人员配备一、名词解释1.工作轮换(东财2009研)答:工作轮换是指使各级主管人员在不同部门的不同主管位置或非主管位置上轮流工作,以使其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内容,得到各种不同的经验,为其今后在较高层次上任职打好基础。
工作轮换包括管理工作轮换与非管理工作轮换。
(1)工作轮换有两种具体形式:①受训者到不同部门考察工作但不会介入所考察部门的工作;②受训者介入不同部门的工作。
(2)工作轮换有利于促进员工对组织不同部门的了解,从而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更合适的工作;有利于部门之间的了解和合作;但也会存在诸如增加培训费用、难以培养专业化人才等不足。
2.全方位考评(北邮2010研)、三百六十度反馈法(北大2005研)答:三百六十度反馈法又称全方位反馈评价或多源反馈评价。
它是利用从上司、员工本人及其同事处得来的反馈意见进行绩效评估的一种方法。
这种考评使用了与管理者有互动关系的所有人员的反馈信息。
(1)实施这种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是:①由与被评价者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被评价者的上级、同事、下属和客户等,分别匿名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被评价者自己也对自己进行评价。
②由专业人员根据有关人员对被评价者的评价,对比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
③向被评价者提供反馈。
④帮助被评价者提高其能力水平和业绩。
(2)作为一种新的业绩改进方法,三百六十度评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员工的发展。
实践证明,当用于不同目的时,同一评价者对同一被评价者的评价会不一样;反过来,同样的被评价者对于同样的评价结果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3)它的优点是能做到比较全面的评估,结果更准确;缺点是相对费时费力。
这一方法使用中需注意,尽管它是职业指导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帮助管理者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将它用于对其报酬、提升或辞退的决策将是不合适的。
3.员工培训(中南财大2004研)答:员工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控制活动(圣才出品)
第五篇控制第14章控制活动一、名词解释1.控制(华科2013研;武大2011研;中山大学2010研;首都经贸大学2008研;北理2007研)、管理控制(深圳大学2013研)答:控制是指为了保证组织的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各级管理人员依据事先拟定的或随组织及环境发展变化而重新修改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的过程。
(1)控制标准、偏差信息和矫正措施是控制工作的三项基本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控制标准是预定的工作标准和计划标准,它是检查和衡量实际工作的依据;偏差信息是实际工作情况或结果与控制标准或计划要求之间产生偏离的信息。
如果没有或无法得到这方面的信息,那么控制活动便无法继续开展;采取矫正措施是指根据偏差信息,作出调整决策,并付诸实施。
(2)管理控制的分类。
根据控制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时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类:①反馈控制。
它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后,其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上,并以此作为改进下次行动的依据;②同期控制。
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中,即与工作过程同时进行;③前馈控制。
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前,其特点是将注意力放在行动的输入端上,使得一开始就能将问题的隐患排除,“防患于未然”,前馈控制的效果正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2.前馈控制(大连理工2014研;华南理工2013研;北科2011研;中山大学2009研;东财2009研)答:前馈控制又称预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
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
(1)前馈控制的优点:由于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避免了事后控制对已经铸成的差错的无能为力的弊端;是在工作开始之前针对某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控制,不是针对具体人员,因而不易造成对立面的冲突,易于被职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2)前馈控制的困难: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要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前馈控制因素与计划工作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这往往很难做到。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领导与权力(圣才出品)
第四篇领导第11章领导与权力一、名词解释1.领导(华中农大2013研;武大2011、2008研;中山大学2009~2011研;北二外2010研;北理2008研)答: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各种影响力,使其他个人或某个组织服从、接受和实现某个或某些目标的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味着指挥与服从的对立统一。
领导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因为领导从制定目标开始,直到实现目标,贯穿于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全过程。
领导需要领导者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①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②对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景下需要有不同的激励因素能够了解的能力;③鼓舞人们的能力;④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利的气氛,以此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激励的能力。
2.管理者与领导者(中山大学2009研)答:管理者(manager)是指那些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人;而领导者(leader)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职权的人。
管理者和领导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表现在:(1)从范围看。
理论上讲,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是领导者,因为领导是四大管理职能之一。
但另一方面,一个人可能是一个领导者,但并不是一个管理者。
那些未在正式组织中拥有管理职位的领导者,称为非正式领导。
有些握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2)从能力要求看。
管理者可以依靠其特定职位所赋予的职权而指挥下级从事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与之不同,领导者则可以运用来源广泛的权力,使受其影响的有关人员去执行超出职权命令范围的行动。
非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者往往就拥有这样的影响力。
(3)从职能的内涵和性质看。
领导职能只是管理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好领导未必就一定是有成效的管理者。
因为一个管理者除了要做好领导职能外,还要做好其他许多管理职能。
尽管如此,从确保管理工作取得更佳效果的立场来说,还是应该选择好的领导者来从事直线管理工作,而把领导才能相对较弱的人调整到参谋的职位上。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5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5章)(圣才出品)第11章领导与权力一、名词解释1.领导(华中农大2013研;武大2011、2008研;中山大学2009~2011研;北二外2010研;北理2008研)答: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各种影响力,使其他个人或某个组织服从、接受和实现某个或某些目标的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味着指挥与服从的对立统一。
领导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因为领导从制定目标开始,直到实现目标,贯穿于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全过程。
领导需要领导者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①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②对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景下需要有不同的激励因素能够了解的能力;③鼓舞人们的能力;④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利的气氛,以此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激励的能力。
2.管理者与领导者(中山大学2009研)答:管理者(manager)是指那些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人;而领导者(leader)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职权的人。
管理者和领导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表现在:(1)从范围看。
理论上讲,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是领导者,因为领导是四大管理职能之一。
但另一方面,一个人可能是一个领导者,但并不是一个管理者。
那些未在正式组织中拥有管理职位的领导者,称为非正式领导。
有些握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2)从能力要求看。
管理者可以依靠其特定职位所赋予的职权而指挥下级从事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与之不同,领导者则可以运用来源广泛的权力,使受其影响的有关人员去执行超出职权命令范围的行动。
非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者往往就拥有这样的影响力。
(3)从职能的内涵和性质看。
领导职能只是管理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好领导未必就一定是有成效的管理者。
因为一个管理者除了要做好领导职能外,还要做好其他许多管理职能。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技术创新(圣才出品)
第18章技术创新一、名词解释1.技术创新(东华大学2006研;中南财大2001年研)答:技术创新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技术创新继承熊彼特的创新思想,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等;而广义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还包括产品和工艺创新过程中开展的技术改进及其相关的研究与发展活动等。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企业中出现的大量创新活动是有关技术方面的。
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以及产品创新三个方面。
从生产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手段创新。
2.先发优势答:“先发优势”是在行动上“先人一步”,目的是在市场竞争中“高人一筹”。
先人一步行动,率先开发出某种产品或某种新的生产工艺,这种战略意图是很明显的,即在技术上领先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以获得市场竞争中至少是在某段时期内的垄断地位。
先发优势的好处:①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②可以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③可以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④可以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⑤可以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3.技术进步s曲线答:整个技术创新的演化过程呈现出非直线演化特征,构成一条s形曲线。
虽然一项技术创新活动表现为一种随机过程,但其演化过程却表现为稳定演化模式。
技术进步S曲线是由性能维度(如产量、速度和功率等)和时间维度构成(见图l8-1)。
图18-1 技术进步s曲线二、简答题1.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是什么?(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答:诱发企业创新的各种不同因素可归纳成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过程改进的需要、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员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改变以及新知识的产生等。
(1)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不论是意外的成功还是意外的失败,一经出现,企业就应正视其存在,并对之进行认真的分析。
了解了这种变化,发现了这种机会,企业便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组织的创新。
(2)企业内外的不协调当企业对外部经营环境或内部经营条件的假设与现实相冲突,或当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不相一致时,便出现了不协调的状况。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组织文化2.社会责任3.组织设计4.领导5.沟通6.全面质量管理7.技术创新8.知识管理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说明不同类型决策问题的特点。
3.简述高效工作团队的特点。
4.请结合动机理论,给出一些有效激励员工的实用性建议。
5.试比较控制工作中控制方法的优缺点。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企业经营失范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管理道德建设的途径。
2.选聘主管人员的两种途径各有什么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运用?3.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绝不应该对微不足道的事去衡量。
人们只有检查少数对工作成绩和成果无关紧要的时间,就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
”请你根据控制的有关原理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并结合实际如何实现控制的目的。
四、案例分析(共25分)1998年8月8日是A集团公司10周年大庆的日子。
而此时此刻,关于该公司濒临破产的说法却已是妇孺皆知、从1989年的年产值4300万元到1993年以13亿元的业绩傲视群雄,再到1997年的产值降至2亿元和上市股票仅值9分钱,变化之大确实令人扼腕。
在此期间,其管理体制经历四次大的“地震”:1990年董事长L先生“杯酒释兵权”。
在保持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原与其一起闯天下的9位“开国元勋”基本退出高层管理。
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大学生。
与此同时,一批年青的管理者脱颖而出,挑起了大梁。
1991年,企业的发展更加迅猛。
每天从各地汇往总部的现金收入达到三百万,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时,L先生千方百计从国有企业挖来精英人物。
他们一来就担任A公司的一级经理(副总),掌管了市场部、企管部、财务部、事业发展部等七个重要部门。
有效解决了在快速膨胀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并确定A公司“层级结构”管理模式。
使A公司的整体工作风格从“主观发挥”为主转向以控制为主。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6-20章)(圣才出品)
第16章控制方法与危机控制一、名词解释1.预算控制(华科2006研;四川大学2006研)答:预算控制是指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费用支出进行严格有效的约束,以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能够充分地利用的过程。
预算控制必须借助基本的技术要素,才能发挥控制作用,产生控制效应。
有效的预算控制应当是一个全流程,全方位的多维控制系统,是一个点面结合,主辅结合,自始至终的动态控制系统。
2.市场控制(中南财大2010研)答:市场控制是一种强调使用外在市场机制,如价格竞争和相对市场份额,在系统中建立使用标准来达到控制的方法。
适用于产品或服务非常明确或确定及市场竞争激烈的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部门常常调整为利润中心,评价的标准是各自对公司利润贡献的百分比。
3.流动比率(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研)答:流动比率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流动比率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说来,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亦越强;反之则弱。
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在2∶1以上。
4.速动比率(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研)答: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和存货之差与流动负债之比。
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
当企业有大量存货且这些存货周转率低时,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精确地反映客观情况。
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
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
5.管理审计(中山大学2009、2008年研)答:管理审计是对企业所有管理工作及其绩效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和鉴定的一种方法,它比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范围还要广泛。
管理审计虽然也可以组织内部的有关部门进行,但为了保证某些敏感领域得到客观的评价,企业通常聘请外部的专家来进行。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现代管理理论一、名词解释1.霍桑试验(山西财大2013研;暨南大学2011研;东财2011研;华东理工2007研;深圳大学2007研)答:霍桑试验是指由梅奥教授所参与并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系列试验。
(1)试验过程。
这个试验包括四个阶段:①照明试验;②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③大规模访问交谈;④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2)霍桑试验的主要结论。
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霍桑试验的意义:①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是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自泰罗以来把人看作“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②霍桑试验使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使其成为了行为科学的先驱,使管理学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
2.管理科学学派(北二外2009研)答: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
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其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有:(1)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特别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及数学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管理
2.组织
3.决策(Decision Making)
4.目标管理
5.管理幅度
6.非正式组织
7.激励(Motivation)
8.控制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什么是古典管理理论?它在管理学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
2.简述两种社会责任观。
3.请简述矩阵式组织结构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以及它有哪些特征和优点。
4.领导行为及行为理论,按其发展阶段来看形成了三类理论。
简单回答这三类理论各自的研究侧重点和基本观点;再简答路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四种领导者行为的特点。
5.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包括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2.论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学派及其核心观点。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人类已经开始进入信息社会,请你阐述信息技术对管理活动的影响,结合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分析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
四、案例分析题(共25分)
助理工程师李明,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工作已8年,于4年前应聘到一家工厂工程部负责技术工作,工作勤恳负责,技术能力强,很快就成为厂里有口皆碑的“四大金刚”之一,名字仅排在一号种子厂技术部主管陈工之后。
然而,工资却与仓管人员不相上下,夫妻小孩三口尚住在来时住的那间平房。
对此,他心中时常有些不平。
王厂长,一个有名的识才老厂长,“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孙中山先生名言,在各种公开场合不知被他引述了多少遍,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做了。
4年前,李明刚来报到时,门口用红纸写的“热烈欢迎李明工程师到我厂工作”几个不凡的颜体大字,是王厂长亲自吩咐人事部主任落实的,并且交代要把“助理工程师”的“助理”两字去掉。
这确实使李明当时春风不少,工作更卖力。
两年前,厂里有指标申报工程师,李明属有条件申报之列,但名额却让给一个没有文凭、工作平平的老同志。
他想问一下厂长,谁知,他未去找厂长,厂长却先来找他了:“李明,你年轻,机会有的是。
”去年,李明想反映一下工资问题,这问题确实重要,来这里工作其中一个目的不就是想多拿一点工资、提高一下生活待遇吗?但是几次想开口,都没有勇气讲出来。
因为厂长不仅在生产会上大夸他的成绩,而且,有几次外面的人来取经,王厂长当着客人的面赞扬他:“李工是我们厂的技术骨干,是一个有创新的……”哪怕厂长再忙,路上
相见时,总会拍拍他的肩膀说两句,诸如“李工,干得不错”、“李工,你很有前途”。
这的确让李明兴奋,“王厂长确实是一个伯乐”。
此言不假,前段时间,他还把一项开发新产品的重任交给他呢,大胆启用年轻人,然而最近,厂里新建了一批职工宿舍,听说数量比较多,李明决心要反映一下住房问题,谁知这次王厂长又先来找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笑着拍拍他的肩膀:“李工,厂里有意培养你入党,我当你的介绍人。
”他亦不好开口了,结果家没有搬成。
深夜,李明对着一张报纸招聘栏出神。
第二天一早,王厂长办公桌上压着一张小纸条:王厂长:
您是一个懂得使用人才的好领导,我十分敬佩您,但我决定走了。
问题:请结合本案例,运用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等激励理论分析此案例所描述的现象。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管理
答: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服务的。
“有效”的要求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要通过管理来保证组织活动顺利开展;②要在管理组织的目标活动不断提高效益与效率的前提下进行,即要求通过管理,保证能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来实现组织目标。
(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管理劳动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门活动,是一种职业,它符合一般职业要求的标准:①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知识结构;②职业技能的获取需要专门的教育和培训;③进入职业受到控制,通常要经过某种形式的考试;④从业人员必须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违反者将会受到某种惩罚。
只有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组织成员才有可能从事管理工作。
(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组织需要通过特定的活动来实现其目标;任何活动的进行都是以利用一定的资源为条件,或者不如说,任何组织的活动过程实际上都是各种资源的消耗和利用过程。
因此,为了促进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管理需要研究怎样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何合理安排组织的目标活动。
(4)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计划与决策虽然在管理劳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管理不仅是计划与决策。
管理者在管理劳动中,制定活动计划与决策后,还要组织计划的实施,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检查和控制计划的执行,把握组织活动的进展情况。
同时,还需要根据组织发展与环境变化开展创新活动。
因此,管理是一个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一系列工作的综合过程。
2.组织
答:组织是指两人以上的群体组成的有机体。
它是一个围绕共同目标,由内部成员形成的一定的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力量协调系统。
如果把组织当作动词来理解,则是指一群人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通过人为地分工和职能分化,形成一定的层级体系和制度来协调其成员努力的活动。
组织的产生源于个人无法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因为个人能力的局限而无法独立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从而产生了协作的需要。
组织的任务就是将分散的个人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1)组织有三方面特征:①一定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②组织内的成员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和有机的联系结构;③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每个组织都对其成员规定了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2)组织按其设立的宗旨不同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军事组织、文化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一定的组织总是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相关联。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必须对组织进行调整和修正,组织不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系统。
3.决策(Decision Making)
答: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这个概念表明,决策的主体既可以是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选择,也可以是对这种活动的调整;决策选择或调整的对象,既可以是活动的方式,也可以是活动的内容;决策涉及的时限,既可以是未来较长的时期,也可以仅仅是某个较短的时段。
决策这一管理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目标性。
任何组织决策都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活动目标,目标是组织在未来特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程度的标志。
(2)可行性
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组织未来的活动。
组织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资源。
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理论上非常完善的方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因此,决策方案的拟订和选择,不仅要考察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实施条件的限制。
(3)选择性。
决策的实质是选择。
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
要能有所选择,就必须提供可以替代的多种方案。
(4)满意性。
选择活动方案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