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马克思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关系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括: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马克思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
网络媒体等。
1
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 和价值观冲突,同时也为精 神生产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和视角。
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不 断增长,为精神生产提供了 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
创新和创造成为社会发展的 核心动力,为精神生产提供 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和可能性 。
05
CATALOGUE
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展望
01
02
03
04
生理与心理发展
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健康和 成熟,包括智力、情感、社交
能力等。
知识与技能
个人在特定领域内的知识掌握 和技能运用,以及跨领域的综
合素养。
社会参与与贡献
个体在社会中的参与程度和对 社会的贡献,体现为公民意识
、社会责任等。
自由与创造
个体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 ,并发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马克思精神生产与 人的全面发展
目 录
• 马克思精神生产概述 • 马克思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 精神生产中人的全面发展 • 当代精神生产的挑战与机遇 • 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展望
01
CATALOGUE
马克思精神生产概述
精神生产的定义
精神生产是指人类通过大脑活动,以物质载体为媒介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过程。 这些精神产品不仅包括知识、文化、艺术等,还包括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 。
精神生产提供的价值观、信仰等,有 助于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 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精神生产进步
创造更多价值
拓展需求空间
人的全面发展为精神生产提供了更多的人 力资源和社会价值,推动其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精神产品的需 求更加多样化和高端化,为精神生产提供 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概答案

文概答案

第三章1.6、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这个理论。

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包括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学派。

俄国形式主义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而新批评派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无需关注其内容,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就可以了。

2.13、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不平衡”有两种表现:一指艺术内部的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

如神话等文学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水平的低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

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产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

二者有时平衡,共荣共衰;有时不平衡,或者你衰我荣,或者你荣我衰,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文艺反而领先。

“不平衡”现象是马克思发现并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提出来的。

3.4、简述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劳动说”。

4.答:“劳动说”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

论据主要有四:(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通过劳动锻炼了自己的脑,并且在劳动中把前肢从行走任务中解放出来,演变为灵巧的双手,劳动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人、人的大脑、手等,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中人们交流信息与情感成为产生艺术的需要,在史前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从而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在原始民族中,狩猎部落都以动物作为图腾,而且其舞蹈也大多是模仿动物的动作,泛指,种植部落则可能以植物花朵作为偶像,而舞蹈动作中多以采集种子等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

【考研】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后习题 第七章 艺术的发展

【考研】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后习题 第七章 艺术的发展

【考研】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后习题第七章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主要有哪些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如何理解它们的内涵?答: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艺术的日益繁荣,历代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们对艺术起源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种种探索,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体系。

在过去关于艺术起源的众多观点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1)模仿说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理论探索中,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该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社会生活中存在事物的模仿,它假定人类具有一种“模仿本能”,从这种本能出发,通过对物体或现象的模仿而创造出了艺术。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这种关于艺术起源于“模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因为,早期的人类艺术,特别是原始艺术,“模仿”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但是,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模仿说反映了古人通过观察和模拟这两种主要手段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创造活动方式,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

(2)游戏说这种说法主要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后来的艺术史家曾把艺术起源的这种说法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指出,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地协调起来。

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还有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等。

(3)表现说这种说法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汉代的《毛诗序》中就讲到“情动于中而形于青,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

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简答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简答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这几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文学做为活动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四种理论视角):作者(主体)、世界(基础)、作品(中介)、读者(最终完成)关系:对话性结构,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交往结构,不是彼此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

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社会科学。

它以文学规律、特征、性质为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名词解释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名词解释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名词解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象。

它表明: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类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度增长,又对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提出了巨大需求,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危及人类生存。

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人们去寻找新的解决途径。

1、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客观必然性的反映,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2、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决定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具有长期性和复
杂性;3、只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就可以逐步缩小差距,最终消除两者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2、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带来思想道德的进步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其次,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再次,物质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精神食粮。

总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3、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当代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位任务,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意发展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改善公民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马克思不平衡理论

马克思不平衡理论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讨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曾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一些书信中对此作过多次论述,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一)对“不平衡关系”的理解也有很大分歧第一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矛盾”,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按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文艺发展的水平;第二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不相适应”,这里就是指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艺术与经济基础或生产方式之间的不相适应的状况第三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关系”就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物质生产在发展中不成比例的情况”。

这种情况大体有四种类型。

一在艺术领域内,不同艺术形式相比,如神话和史诗的繁荣只能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古代;二不同时期的国与国相比,如古希腊与近代欧洲各国相比,近代欧洲各国的物质生产水平远非古希腊所能比,但它的艺术却远逊于古代希腊;三同一时期的国与国相比。

如19世纪后30年挪威和武汉论坛违规词汇的生产力远不如西欧各国但文学上却出现了极大的繁荣四是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相比。

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然而以后再也不曾达到过。

(二)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中间需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文艺反映经济基础,却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

二是经济基础是文艺发展的决定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文艺发展的直接因素是上层建筑的各因素,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因素,阶级斗争是文艺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是文艺的历史继承性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法律、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艺思潮对文艺的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文艺发展的各原因中,政治是最主要的因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比其它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研究不平衡的原因时必须着眼于政治。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四版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仅供参考)2011-12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基本概念]: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消费和接受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普遍规律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的学科。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或“诗论”。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生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5.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科学)。

它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五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或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根据文学活动的两个流动系统:从生产者(作者)角度,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从消费者(读者)角度,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文学理论有下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

自己整理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自己整理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过程、相关知识、基本规律及活动中个案的学科,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属于人学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由若干相互联系但又具有不同科学形态的分支构成的知识体系。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艺学的三个分支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文艺学是对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文学活动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读者、作品。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用一定的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来阐明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的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想做理性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的参与文学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又是文学活动中的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文艺研究领域中应用性和实践性最强的一部分,是文艺学诸多分支学科中最为敏锐和活跃的。

5、文学史文学史是文艺学三个分支之一,它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顺序,理出历史线索,展示历史过程,对过去各个时代文学实践的状况加以总结,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

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特定的文学理论形态,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伦、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伦、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知识点(精炼版)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知识点(精炼版)

42.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作家、诗人,也称为艺术生产者。但在这种活动中,作家、诗人只有处于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或者说具有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时,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
43.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从而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特征。
38.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征:1.在精神生产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精神关系,它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而不是物质领域中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生产。2.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而不是运用物质工具去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3.精神生产一般以“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出现,因而其活动富于个性和自由性。
47.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48.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如下:1.它是作家心灵的一种蓦然领悟;2.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即混融着思想原则、审美倾向以及个性、人生理想等内容而形成的一种定势)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3.它是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介质与作家某一内心体验的契合;4.艺术发现的结果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或事件),只是把新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形成一个新的创造物。
12.文学反映论: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列宁、毛泽东等人对这一观点有充分论述。

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综论

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综论

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综论[摘要] 建国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从两种生产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单一视角探讨、马克思原典本义的发掘,发展到从唯物辩证法、文学人类学角度进行阐释,运用不平衡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忽视了对于日渐发达的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 艺术生产;物质生产;不平衡;商品化时代建国以来,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不平衡关系的研究就是文艺理论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五十年代就有学者就这方面问题进行过针锋相对的讨论。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对此的讨论就更为具体。

此后,不平衡关系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

这个问题从两种生产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单一视角探讨、马克思原典本义的发掘,发展到从唯物辩证法、文学人类学角度进行阐释,运用不平衡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不平衡关系的研究一直徘徊在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对于日渐发达的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具体、系统的论证。

本文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建国以来国内两种生产不平衡关系的研究,对此提出一些较为粗略的认识,在艺术商品化时代,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

一、新时期之初,承前启后的“不平衡”关系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周来祥与李基凯、梁一儒就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进行过讨论,他们当时就纠结在“不平衡”是普遍性规律还是特殊现象上。

[1]七十年代末,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张怀瑾与何国瑞、朱立元是这一论题的正反方代表。

张怀瑾从矛盾发展观入手,认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主要指的是艺术生产与生产力之间的不平衡,两种生产之间在历史发展中体现了矛盾发展观,不平衡是永恒的、必然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

[2]何国瑞回到马克思著作原典,从“不平衡”、“物质生产”概念内涵确定入手,条分缕析马克思表述的本意,两种生产不平衡是指两者发展的不成比例,得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精神)生产发展中的不平衡只是阶级社会中的一个规律;在阶级社会中,它也不是起唯一无二的作用,而是与平衡的规律交叉着同时起作用”[3]。

童庆炳《文学理论》1--8章答案

童庆炳《文学理论》1--8章答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本名文学学,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及相关知识的学科。

(2)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一切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从中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和价值的一门关于艺术的社会学科。

(3)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提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的理论,这种交往行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4)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特性。

人的本质力量是蕴涵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

人的生活活动的过程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过程。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6)劳动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决定性的作用。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收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

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发生呈反方向的发展。

(8)文学:1、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2、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

马克思主义美学六大核心命题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美学六大核心命题再认识

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美学六大核心命题再认识郭昭第 摘 要: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中国现代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中国现代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甚至六大核心命题,如本质论、发生论、发展论、范畴论、批评论和功能论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误读现象。

要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建构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首先必须对所有误读进行深刻反思与再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核心命题;误读;反思 自近代尤其现代以来,从来没有一种思想能够如马克思主义一样对整个人类世界产生如此广泛、深刻的影响。

它通过工人运动改造了欧洲近现代历史,而且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存在着被误解的问题和误读的现象。

诸如本质论、发生论、发展论、范畴论、批评论和功能论等马克思主义六大核心美学命题几乎毫无例外地存在着被严重误解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重新探讨,不仅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新认识,而且涉及到对中国现代美学的深刻反思,以及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重构问题,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美的本质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虽然随着尼采尤其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美学的出现,人们近年来是不大乐于探讨美的本质,似乎任何关于美的本质探讨都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在20世纪尤其20世纪的中国探讨美的本质似乎是十分时髦的问题,而且中国现代美学的许多论争事实上都或多或少地与美的本质存在很大联系。

虽然关于美的本质常常存在许多不尽相同的观点,但是在所有这些观点之中人们似乎更加愿意接受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观点,而且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最富有成果的认识。

虽然人们似乎都主张或者接受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典型化或者自然的人化观点,但是其具体内涵是不大相同的,甚至存在明显的歧义性。

一种观点认为是物质化即人类的物质性现实实践化,如在李泽厚看来,所谓对象化或者人化就是“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生产,即实实在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文学理论》(童式最新版本)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童式最新版本)名词解释

1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从哲学的存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和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列宁说明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

毛泽东充分肯定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强调这种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2艺术生产论根据马克思的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学活动作文人的活动之一,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具有多种含义1艺术生产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对,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形象;2艺术生产指的是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3专指在资本主义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了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价值。

3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活活动的基础。

在生产活动中,人凭借自己的本质力量来改造自然,使自然变成人化的、适合人生存并且展现人力量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力量,充实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改造自己、丰富自己。

因此人的生产活动在属于自然的同时,又有超越自然的一面。

4文学活动四要素说由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判传统》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这4个要素组成。

它们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世界包括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人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的中心。

作家通过文学活动表达他的感受感情、唤起读者共鸣,因此文学活动是作者的表现活动。

作品是文学活动的载体。

文学活动还是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5劳动说: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6巫术发生说:文学起源于巫术。

所谓巫术,是就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名词解释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名词解释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名词解释所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人们长期以来探讨的问题。

人类社会由物质生产活动构成,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但是,人类社会有着多种多样的物质生产活动,而每种物质生产活动又包含着各种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表现为单个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而且表现为一定范围的物质生产部门和生产地区的整个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而这些生产活动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

不平衡性就是指这些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这种不协调关系,它表现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顺序的前后不同步,比例的轻重失调等等,其结果使得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根源之一。

正是在这种生产力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情况下,才产生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认识,而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总是存在着,即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它们总是或多或少、或先或后地处于统一状态。

随着实践的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多,精神生产就相对滞后,而生产的发展又决定了社会物质的需要。

人类社会便由此形成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所谓“精神生产”,就是指由精神生产要素构成的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也就是人类生活及其过程的知觉属性方面的特征。

简言之,就是精神产品的创造与获得。

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的反映,但它并不是物质生产的翻版,因为,不管什么精神产品,都必须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都不是自然物质本身的简单机械反映,精神生产的性质和水平的高低,是由社会物质生产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取代和超越物质生产。

但是,精神生产也并非与物质生产无关,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的高级形式,它与物质生产又是不平衡的。

1、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差异;2、在同一层次上存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共同点;3、在某些层次上还存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错位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马克思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关系
艺术,这是马克思揭示的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

艺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一个重要方面,并将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本文中所阐述的思想和理论,正确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艺历史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等,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艺术是按一定审美观念,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把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它本质上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的艺术再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曾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一些书信中对此作过多次论述,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50年代末我国文艺界曾对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这一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还适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当时双方的论点未能充分展开。

1978年张怀瑾发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一文,重新引发了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讨论,其广度与深度大大超过50年代。

这次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的题目上:一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含义,二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三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是不是普遍规律。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含义的争论表现在如下几个题目上,首先是对“物质生产”的理解,有人以为是指“生产力”,由于只有生产力才有发展的水平问题,才能与艺术的发展相比较;有人以为是指“生产关系”;有人以为是指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的“生产方式”。

其次,对“不平衡关系”的理解也有很大分歧,第一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矛盾”,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按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文艺发展的水平;第二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不相适应”,这里就是指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艺术与经济基础或生产方式之间的不相适应的状况;第三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关系”就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物质生产在发展中不成比例的情况”。

这种情况大体有四种类型。

一是在艺术领域内,不同艺术形式相比,如神话和史诗的繁荣只能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古代;二是不同时期的国与国相比,如古希腊与近代欧洲各国相比,近代欧洲各国的物质生产水平远非古希腊所能比,但它的艺术却远逊于古代希腊;三是同一时期的国与国相比。

如19世纪后30年,挪威和武汉论坛违规词汇的生产力远不如西欧各国,但文学上却出现了极大的繁荣;四是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相比。

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然而以后再也不曾达到过。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形成的原因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以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形成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中间需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文艺反映经济基础,却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二是经济基础是文艺发展的决定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文艺发展的直接因素是上层建筑的各因素,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因素,阶级斗争是文艺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是文艺的历史继续性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法律、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艺思潮对文艺的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对于形成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不平衡的这种多因素的观点为很多人所赞同,但人们对这些因素的概括有所不同,夸大的重点也有区别,如有人以为,除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和社会意识的原因之外,还
应充分估计到艺术内部特征和艺术家个人因素的作用。

也有人提出,文艺自身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现象的主观方面的重要原因。

还有人以为,在影响文艺发展的诸原因中,政治是最主要的因素。

政治是经济
的集中表现,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比其它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研究不平衡的原因时必须着眼于政治。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是不是普遍规律的题目有如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以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是一种特殊规律,它只表现在文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阶段,而不能制约文艺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些不平衡的现象,在那个时代仍属局部的范畴,从整个历史过程看,两者之间既有平衡发展的时期,也有不平衡发展的时期,文艺是在交叉出现的曲线上发展的。

有人还以为,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平衡是主流,因此不平衡没有普遍意义。

另一种观点以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普遍的客观规律,论者以为,马克思所说的“不成比例”是说某一个具体的艺术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物质生产按比例发展的,即物质生产繁荣了,艺术生产也必然出现繁荣局面。

艺术是用形象反映生活,它阔别物质生产,文艺的这一客观规律决定了它反映经济基础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这便产生了两者的发展不成比例的状况,这种状况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的客观规律。

论者还以为这种规律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中,还广泛存在于物质生产与哲学、宗教、法律、教育等领域的关系中,因此,应将这一规律理解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种观点以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就这一点来说,它具有特殊性,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特殊规律,但就它又是文艺史上反复出现的一种现象而言,又有普遍性,又是一个普遍规律。

第四种观点以为,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只是一种“关系”,一种在一定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决定精神生产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复杂现象,而不是一种规律。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我们可以将这种不平衡关系分为两组:一组是某些艺术形式同艺术总体发展上的不平衡,这组不平衡关系与物质生产联系不明显不直接,而应归入艺术生产自身的不平衡关系的范围之内.另一组不平衡关系则是某些艺术形式同物质生产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艺术总体与物质生产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前一组不平衡关系在根本上从属于后一组,或者说建立在后一组不平衡关系的基础上,但是这两种不平衡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各自评判的标准不同,因而不能互相取代
古希腊开创了文化史上第一个艺术繁盛期,并构成整个欧洲文化的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但随后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进步,却未能使古希腊艺术获得进一步繁盛。

这样的例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比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经济衰败,灾荒连年,战争不断,是中国政治上最黑暗、混乱的时代,“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参见宗白华《美学散步》);18世纪末19世纪的德国,物质生产是落后的,却产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思想家;19世纪的俄罗斯,是其文学艺术的空前高峰期,但此时俄罗斯的经济却相当落后,甚至还残存有农奴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