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知识重点汇总
重点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重点2名词定义:物质: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所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要映像。
重点3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重点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辩证发展的过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历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就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即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显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上升的总趋势。
重点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也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重点6名词解释: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地各个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的感性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1)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
以下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内部矛盾。
-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剩余价值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
- 资本积累: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3.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者,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
- 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社会主义建设: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共产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 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5.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为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 时代价值: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反映的结果- 世界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变革是阶级斗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强调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力价值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和计划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社会制度-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共同拥有生产资料,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等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是重要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简略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是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并结合了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参考资料:(此处省略参考资料列表)。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的整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的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命性的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和⽅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的两⼤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第⼀章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主义两个对⽴的派系;其⼆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主义和主观唯⼼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的关系?为什么⼈不能两次踏⼊同⼀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运动和静⽌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克思复习知识点
马克思复习资料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知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7、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8、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特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9、、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10、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简答)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1、实践的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1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简答)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下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等。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包括: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等。
三、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是通过剩余价值实现的。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它指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获得的工资之间存在着剥削关系。
资本家以剥削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取利润,这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
四、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社会矛盾的根本性质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的主要动力。
五、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民主等。
六、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种有科学根据和可行性的社会主义理论。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是指那些没有科学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社会主义设想。
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实践。
马克思知识点
导论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个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2,三个基本组成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原理是对立场,观点,方法的概括4,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5,两极分化,经济危机6,里昂工人运动,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7,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8,德意志形态,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资本论,胜利价值学说9,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10,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是理论品质1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第一章(´・_・`)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内容,第一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同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是人通过感觉而感知的,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5,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8,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意识和行为的作用9,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10,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1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1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1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实质是扬弃)第二章(>^ω^<)1,实践的三个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纪实性2,实践的三项基本要素: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3,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4,实践在认识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两次飞跃:1,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再到实践(第二次飞跃)6,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7,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论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马克思知识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节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5、联系及其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6、发展及其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4)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质、量、度的定义: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马克思知识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A.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广义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基本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3)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最鲜明特征。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7)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何者为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知识点汇总
马原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为穷人说话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一)什么是世界观?实质:人们认识、协调和处理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
(二)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1、常识2、科学3、宗教4、艺术5、哲学(三)什么是哲学?1、通常理解: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实质:爱智慧(Philosophy)(四)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王阳明)第一方面:谁为第一性问题唯心主义(本体论问题)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朱熹)二元论(笛卡尔)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可知论(全部唯物论,彻底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问题(认识论问题)不可知论(休谟和康德)(一)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什么是实践(1)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两层含义:①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的活动;人所特有的,与动物的本能相区别)②人以物质的力量或感性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活动。
(用以区别人以精神、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活动)(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发展的本质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和旧事物(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旧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取灭亡的事物。
马克思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结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的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4、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5、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6、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时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8、意识的本质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9、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规律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客观规律会受到规律惩罚)。
②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形式利用规律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马克思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马克思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多样性的统一。
①自然世界统一于物质但并不否认自然世界的可变性;②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本身就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③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任何事物都是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②量变质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和过程。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自我否定的辩证过程,经过两次否定形成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
事物发展方向是上升的、前进的,发展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①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②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辩证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素
-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存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素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矛盾
- 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来揭示社会规律
-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追求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实践目标
-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革命来实现社会变革和人类解放
5.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
- 共产主义社会:消除剥削和阶级差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
- 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 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的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的核心理念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通过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来改变社会。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 义历史唯物主 义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分析历史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整理。
5.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7.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8.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0.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描述。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英国宪章运动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10.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12.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1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5.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劳动价值论1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1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18.“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其含义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9.物质的本质属性(特性)是运动性20.物质的唯一属性(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2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国家政权24.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经济25.实践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6.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27.实践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2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9.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其启示是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3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于本质的认识3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3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3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35.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37.任何科学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3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39.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作否定回答的是不可知论者40.社会改革的对象是束缚生产力的旧体制和旧思想41.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4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4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4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主观唯心主义4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4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48.“对客观事物的的反映即真理”,这是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49.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5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5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53.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54.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55.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56.社会革命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57.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5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劳动发展史5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政治范畴6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6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6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价值63.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创造使用价值6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65.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时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6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6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正确解释是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6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6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7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具体劳动7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7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7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竞争和信用75.资本主义地租是超额利润转化来的76.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77.77.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78.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7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80.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黑格尔费尔巴哈8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8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3.实践的基本特征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客体物质性8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凡物必动动必属物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部分依赖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与部分存在内在的联系85.规律的特点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可知性86.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生而知之人的命运是前世既定的8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88.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89.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90.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9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9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各种要素的建构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93.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94.“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点是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95.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登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96.“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9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98.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的基础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99.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100.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二.1、“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点不属于形而上学。
正确。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错误。
第三阶段是对第一阶段的批判,是事物实现发展的关键环节。
3、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是矛盾同一性寓于矛盾斗争性之中。
错误。
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
4、必然性是不一定与偶然性相联系的。
错误。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与偶然性不可分割。
5、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错误。
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但不等于问题自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