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

合集下载

教育史名词解释

教育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教育史名词解释

教育史名词解释

教育史名词解释教育史是研究教育发展演变过程的学科,涉及到各个时期教育的制度、理论、实践和思想。

在教育史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史的内容和意义。

1.教育:教育指的是通过有意识和有组织的方式,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培养人的发展和成长。

教育是社会维持和进步的关键因素,既包括正规教育体制,也包括家庭、社会和其他非正式的传授形式。

2.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专业教育,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能力和教育方法为目标。

师范教育通常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以及教师实习等内容。

3.佛教教育:佛教教育是指在佛教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教育活动。

佛教教育强调培养个人的智慧、慈悲和道德修养,注重人的内心修炼和超脱世俗的追求。

4.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指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教育活动。

儒家教育强调孝道、仁爱、礼节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培养,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5.人本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是指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和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才能的培养。

6.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运动,旨在推动人类从迷信和无知中解放出来,追求理性和科学的真理。

启蒙运动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倡普及教育和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7.工业教育:工业教育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

工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工业和生产提供人才支持。

8.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是指在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教育强调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和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公平和共享。

9.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强调人的身心和情感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品德、体能、艺术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素养。

10.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中的教育史

教育学中的教育史

教育学中的教育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

它通过对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

教育史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探究历史时期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从教育史的角度,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史。

一、古代教育古代教育是教育史的起源,同时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古代,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来实施。

古代埃及的“神话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则以培养公民素质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来学习。

古代中国的教育强调孔子的儒学,以道德伦理为核心,注重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印度的教育则以吠陀经和吠陀学院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和灵性。

二、近代教育近代教育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将教育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普遍素质教育的观念下,建立了现代的学校体系。

德国的维特根斯坦研究和推广了教育学科,并提出了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和多样性。

法国的康德等教育家则强调教育应当立足于个体发展和自由意志的尊重。

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综合发展为核心,追求全面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在教育学中,以美国的约翰·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苏联的列宁教育学说强调技术与道德培养的综合,倡导劳动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

四、教育史的启示教育史的研究对于教育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通过对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这为我们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其次,教育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变革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最后,教育史的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促使我们关注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社会背景。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国子监、书院、私塾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历史时期
时间范围
教育特点
主要教育机构/制度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教育资料相对较少,教育形态初现
-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重视礼仪和教育,贵族子弟接受私人教育,后期出现官方教育机构
太学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形成“学在官府”的局面,官学制度完善,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
-
隋朝
公元581年-618年
学校内容以五经和史、经、子、集为主,实行特色的“九级制度”,创立盐商书院
国子寺
唐朝
公元618年-907年
推行科举制度,形成完整的四种学制:文书制度、孔子学院、学校制度、公学制度
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
宋朝
公元960年-1279年
教育方法以及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新的测验制度“水笔判”,兴起私立学校
国子监、书院
元朝
公元1271年-1368年
实行儒学政策,设立国学推广儒家经典,孔子学院兴起
国子学、蒙古国子பைடு நூலகம்、回回国子学
明朝
公元1368年-1644年
推行科举制度,重新组织国子监,设置兵部、刑部等专门教育机构
国子监、书院
清朝
公元1644年-1911年
实行封建教育制度,八股文教育成为主要学习内容,科举制度继续沿用
国学、乡学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私学兴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私学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
稷下学宫、私塾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实行法家思想,推行统一的教育制度,重视官学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1 成均:在部落联盟时期,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都必有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贵族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

乐师主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为成均。

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劳动生产为内容的教育,而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

教者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教或者专门从事学的人,这已具有条件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2 、庠:在氏族公社中,教育年轻一代的任务,通常是由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人承担。

这种活动要就老年人的方便,一般在养老的地方进行,所以庠也兼为教育的场所。

庠这种机构,兼有两方面的重要活动,即养老和教育,而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3 、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

它们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 、西周的教育。

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5 、六艺教育。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影响: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意使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吾辈;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教育家想借助六艺教育的经验,解决当时教育的某些弊端,因此把六艺教育当做理想模式来强调,为自己的主张做历史论证。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①宫廷学校②职官学校③僧侣学校④文士学校(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目的: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

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源远流不长;第一章古希腊教育第一节古风时代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1.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2.教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3.教育主要内容:①忍耐劳苦训练②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③道德教育(神话、传说、祭神、竞技),中心是训练绝对服从的精神4.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2、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教育史

教育史
– 2、颁布新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普通教育分初等教育两级:初等小学四年,男女同校;高等小学三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一级,四年,男女分校;高等教育两级:大学预科三年、本科三至四年。课程上废止了复古主义教育和民主主义者反复古教育的斗争
– (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改革旧北京大学
? 这是蔡元培提出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 整顿、充实教师队伍;
– 允许不同学派并存。
– (三)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
– 蔡元培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要学生自动、自学、自助。
复习题
? 1、评述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教育思想。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应对其作客观评价:
? 1、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心理和历史条件来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向西方学习”的初始阶段是有积极意义的。
? 2、“中体西用”的思想对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 3、张之洞于维新变法运动即将达到高潮的前夕为已经破产的洋务政策作理论上的粉饰和辩护,从政治主流上来说是逆动的,倒退的。
? 梁启超论儿童教育
– 梁启超在《论幼学》中,比较了中西儿童教育的差异,提出了改革儿童教育的建议。
? 建议为孩子们编辑一套蒙学书籍,还指出了教学方法,是我国近代最早提倡各科教材教法的教育家;
? 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 1902年发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鲜明地表达了“体用一致”的观点。
– 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通过职业教育的方法,依各人的个性培养有一技之长,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得到相当的职业以谋生,进而能胜任这个职业,热爱这个职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社会作出贡献。

中国古代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史

Page 33
鸿都门学与四姓小侯学

LOGO
鸿都门学创设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 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我国也是 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学校。由三公推 荐入学。它是宦官集团培养自己势力的场所。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 年),是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子弟设立的 贵族学校。“四姓”是指:樊氏、郭氏、阴氏和 马氏,因他们不曾列侯,故称“小侯”。
Page 19
LOGO
商代的官学
LOGO
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根据 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官学已出现“大学”“瞽 宗”、“庠”、“序”、“学” 等名称。 《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 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曰: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右学和瞽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 构。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称右学。 右学和瞽宗以乐教为主,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 礼乐的场所。右学和瞽宗(又称辟雍或西雍)。
Page 31
LOGO
汉设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 秋》,由皇帝征召或由公卿荐举社会学术名流担 任。 汉代太学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或“弟子”, 东汉称“诸生”和“太学生”。太学生的来源有 两条途径: 一是由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条件是“年十八以 上,仪态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作为正式的太 学生。
Page 12
二、学校萌芽的客观原因:
LOGO
(一)、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给教育带来的 变化(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的明显分工、阶级的形成 (二)、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Page 13
第二章:古代文教制度和教育政策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一、中国古代教育(一)文学教育1、文学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教育,是从先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演变而来的历史发展结果。

2、儒家思想主导:文学教育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发展的,由其内涵的“礼”、“乐”、“书”、“史”、“易”等组成,成为枢纽式的知识体系。

3、学校教育: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机构,为古代教育秩序提供了重要支持。

它们分别是私塾、名门私校、官办学校等。

(二)技术教育1、技术教育起源: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技术教育,先秦时期太公所建的军队作战技术学堂就是我国最早的技术培养机构。

2、技艺与书信:技艺一方面是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书信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技术教学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应用教育:中国古代家里有“礼仪”、“工艺”、“木工”、“杂技”等生活技术,以及建筑学、医药学、机械学、冶金学等应用教育。

二、中国近代教育(一)学校的发展1、西学的兴起: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始于清末,自洋务运动时期起,中国教育繁荣了起来,开始接纳西方文化开始出现众多的西式学校和大学。

2、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期间,中国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学校更加开放,实施了“新课程”,大力发展非传统科目,诸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

3、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体制得到极大发展,目前中国有多所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并形成以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三大寰宇泰斗。

(二)教师的发展1、教师的角色:教师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习者的导师和领袖,又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

2、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应当具备健全的师范知识;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具备文学文化修养;具备良好的胸襟宽广、关爱学生。

3、教师的建议:要崇尚科学文化,依靠科学发展教育;要积极发展学科,依法管理教育活动;要德育优先,培养优秀学生;要主动担当,全心全意教育人民。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篇章,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先后进程。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教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都为后世教育奠定了基础,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篇读书笔记,将从中国教育史的几个关键时期入手,简单分析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意义。

1.古代教育时期中国古代教育时期算得上是中国教育史的鼻祖,它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严格规范教育内容和方式。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内容广泛,包括文、史、经、子、诗五经等,在此基础上,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干;教师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成为“君子之道”之一;此外,此时期的教育还有种姓制度,即割裂了贫富之间的机会,并依靠财政支出来保证在维持统治之下的贵族阶层子弟的幼稚园教育。

2.封建教育时期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随着政治建制的形成而形成。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步完备,私塾普及,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私塾中的书生在财富到足够水平后,学生们登基为状元,成了当时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地方政府则由体制内的文人担任,勉力提供教育资源以使贵族子弟接受基本教育;通过应试考试制度,社会排斥了许多人才,高考日后得这个制度充分恢复了封建主义下等级制度的坚定与不屈不挠。

3.现代教育时期中国现代教育正在构建中,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渐规范,学校制度逐渐形成;教育模式开始多样化,大学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洋务运动和改良派推进科学技术教育,各种主义势力进入学校而带来多组份互相背离的教学内容;国民教育政策的颁布和执行以及高等教育慷慨就业政策等措施共同推动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然而,教学模式的创新仍然是不足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而教育从业者对学生的教育能力却不足以使教育成为一个民族的命运。

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与探索的历程,在历史的波澜中,我国的教育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以更好地适应民族命运的需求。

教育史的发展脉络

教育史的发展脉络

教育史的发展脉络
教育史是研究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演化历程的学科。

从人类社会开始出现至今,教育一直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基石之一。

教育史的脉络如下:
1. 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母教育儿童关乎生存和基本技能。

随着城邦国家的形成,出现了不少初级学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开始普及公共教育和体育活动。

公元前3世纪,孔子创立了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体系。

2. 中世纪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主要以修道院为中心,同时在城市中也有一些教育机构。

因宗教不容于世俗教育,其中的拉丁语是学术语言,古典文学、神学和哲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科。

3.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学问被重新关注。

人们发现了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在意大利等地,私人和公共学校开始为人们提供古典文化的教育。

4. 工业化时代教育。

工业革命和宗教改革使教育面临了新的挑战。

学校数量倍增,公共教育变得更加重要。

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创造了“进步教育”概念,强调学生参与、合作和实践体验。

5. 当代教育。

20世纪后,教育发展迅速,包括新兴的技术、互联网和开放式教育资源的发展。

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相继涌现,如个性化学习、项目式学习、在线课程等。

同时,教育的全球化也在不断发展。

以上是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它展示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变迁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育一、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平等性2. 教育的社会性3. 教育的现实性4. 教育的非独立性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1. 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制造、取火、制陶、渔猎、种植、手工业)2. 社会生活教育(集体生活观念、公共事务、婚姻、成人礼)3. 艺术和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巫师、歌舞、绘画、雕刻等)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一、 学校的产生1•夏以前的学校一一成均(与音乐有关)、庠2. 夏代的学校一一庠、序(国都)、校(地方)3. 商代的学校(1) 地方:庠(赡养)、序(骑射)(2) 国都① 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② 瞽宗(礼乐)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校体系r 校(设立于乡)乡関序(设立于州)I 庠(设立于党)I 塾(设立于闾)2. 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r 天子所设人学 (大学国学" (上庠(北)瞽宗(西)辟雍(中)序(东)、成均(南)i 诸侯所设人学一一泮宫1. 政教合一(教育职能)2. 官师合一(教师来源)3. 学术官守(知识保存)4. 学为政用(教育目的)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1.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废的除经济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1)奴隶主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退,学校荒废(3)文化垄断的打破2.私学兴起的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掌握一定知识文化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3)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知识文化(4)私学的创办人乂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二、稷下学宫1.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一、填空:1、新三艺旧三艺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旧三艺:文法,修辞,雄辩术(古希腊)2、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各教育家及创办的学校名称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的,强调仁、爱、礼。

韩非子。

--法家的,强调强制力。

老子、庄子。

--道家的,强调无为而治。

董仲舒。

--汉代改良后的儒家。

强调大一统思想。

万木草堂1891年长兴里;时务学堂1897·10长沙,熊希龄、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创办;爱国女学与爱国学社 1902蔡元培、章太炎;通州师范1903年创办王国维、日籍教师等10余人任课南开学校 1904年,1907年改称“南开中学堂”, 1919年成立大学部复旦公学1903年马相伯 1917年更复旦大学集美学校等浙江大学竺可桢任校长二、选择、判断、名词解释:文教政策:焚书坑儒、兼容并包(蔡元培)、思想自由夏—重武文字;商—重神,先鬼,后礼,占卜,乐教;西周—资料来源,重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的宗法性,森严的等级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春秋:中原问鼎,官学衰败、士人下移。

东周文教政策的特点:文化多元,用士养士,百花齐放。

汉代:1.黄老之术(百家争鸣余绪、大趋势、帝王要素)2.独尊儒术(刘邦不重儒,置五经博士、兴办太学、改革选士制、尊孔、厘订古籍)魏晋南北朝:多元与变幻的文教政策1.儒术独尊的破产2.佛教的传播与观念更易3.道教的回应性发展与玄学滥觞。

隋唐:一、文明开放的文教政策(一)重振儒术的主导原则1.尊孔封文宣王;弟子亦册封2.立孔庙国子监立庙,中央官学立牌位3.重知识重人才28学士4.整理儒家经典五经定本(颜),五经正义(孔)(二)兼容佛道玄的宽松态度宋:重文国策的强化1.重文国策2.尊孔崇儒儒家伦理纲常的地位。

至圣文宣王,拜谒孔庙3.崇道抑佛4.弘扬理学理学以儒为基本,结合道家的独立意识和佛教精巧的思辩性元:元重武轻文(宗教宽容、人分四等、遵用汉法重程朱)明清:极端专制的文教政策1、文治为重——“世治宜用文。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人物汇总

中国教育史人物汇总

中国教育史人物汇总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倡“仁”的思想,主张“道德教育”,强调孝道、礼仪、忠信等。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对后世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孙中山(1866年-1925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民主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主张推行普及教育,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民主意识。

3.陆游(1125年-1210年)陆游是宋代文学家、教育家,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主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他主张通过实践和亲身经历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素质,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张伯苓(1861年-1936年)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重要的开拓者和家之一,他是北京大学的创办人之一、他提倡“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陈寅恪(1890年-1969年)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提高中国人的精神层次”,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他注重思想启迪和人文教育,对中国教育界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蔡元培(1868年-1940年)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教育之父”。

他主张“兼容并蓄”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倡导发扬中西文化的长处,并提倡教育国民精神。

7.钱穆(1895年-1990年)钱穆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注重“悦人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独立和创造力,并强调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8.朱光潜(1897年-1974年)朱光潜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念。

他主张尊重个体差异,反对教条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他们各自在教育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教育历史回顾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教育历史回顾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教育历史回顾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教育这一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是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事件成为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对于塑造现代教育体系和推动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回顾几个重要的教育历史事件,以便更好地理解教育发展的进程。

一、公元前大约4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学院柏拉图的学院是一个古代希腊哲学学派的重要学院,也是西方教育的起源之一。

该学院由柏拉图创建于公元前385年,目的是通过探索哲学和文学等学科来培养领导者和进一步推动人类知识的发展。

柏拉图对教育的理解强调了对理想国家的培养,并主张将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强调道德和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从柏拉图的学院起源出的希腊哲学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深远。

二、公元前3世纪的古印度-拜塔克建立的世界最古老大学-塔卡沙希拉大学塔卡沙希拉大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之一,成立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今天的印度。

该大学在古代印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培养智慧和纯粹的学术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塔卡沙希拉大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哲学、数学、文学、医学等各个领域,并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

三、11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巴格达的买卖家书院巴格达的买卖家书院是伊斯兰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也是一个学术中心和社区。

买卖家书院在11世纪兴起,为伊斯兰教徒提供了多种教育和研究机会,包括法学、医学、语言学、哲学和神学等领域。

这些学术机构为伊斯兰世界的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四、17世纪的普鲁士-弗罗贝尔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弗罗贝尔是德国教育学家,他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罗贝尔强调通过游戏来培养儿童的智力和创造力,并提倡通过实际体验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他的理论对于推动儿童教育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儿童提供更多自主探索和创造的机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现代幼儿园教育的基础。

五、20世纪的美国-布朗诉教育委员会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要决议,也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种族隔离制度结束的标志。

教育史名词解释

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2、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3、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有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4、学而优则仕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5、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6、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7、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着,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8、太学太学的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等学府,中央官学的核心;大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名;公元前124年,朝廷为五经博士配备一定数额的弟子,就成为汉代太学的开端,以后历代大多都有太学,属中央官学,大学性质;招收学生资格历代多有变化;太学的建立,使地主阶级有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正式大学,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9、察举制是我国汉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现、考察、推荐本地贤士的职责;察举制始于汉武帝时期,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奠定了我国国代选士制度的基础;10、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严格按照门第取士的选士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中间环节;由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将士人进行评定为九级,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实质是承认了门阀氏族的特权;11、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阶级统治者的忠臣顺民,为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统治提供了依据;12、颜氏家训颜之推着,用大量的历史和事例阐发深刻道理,是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封建家庭的教科书,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家教规范”;在家庭教育上提出的许多有益思想,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颜氏家训又不放弃棍棒教育的主张,使其家教理论有明显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体现了其历史局限性; 13、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开始于隋,完备于唐,到1905年宣布废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使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和措施,有利于全国思想的统一和学术的统一,加强皇权,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制度;14、师说是唐代教育家韩愈有关教师理论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着作,中心论点是“尊师重道”;他总结和发展了历代教育家关于尊师爱生的思想,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从教师的作用、任务、择师标准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教师问题,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师理论宝库;15、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础上设有国子学、太学、西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崇文馆、弘文馆二馆;六学中前三学属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专科学校,统归国子监统领;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充分体现了唐代封建教育的严格等级性;16、朱子读书法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静虑,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切己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17、京师同文馆也称同文馆,是洋务派于1862年在北京创建的培养外教翻译人才的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18、劝学篇张之洞于1898年发表,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杨武教育思想,分内外两篇,内篇专讲“中学”,共九篇,外篇专讲“西艺”,共十五篇,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19、大同书康有为最重要的着作,1902年着,共20篇;表现了康有为大同的社会理想与欲实施的政治纲领,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探讨人类社会远景问题的一部名着;充满了民主主义平等的精神,也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成分,虽然无法实现,但它对促进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的提高曾经产生过良好作用;20、癸卯学制也称奏定学堂章程,是1904年由张之洞等拟定清政府颁行的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它的实行将中国教育推上了近代化的发展轨道;癸卯学制分为纵横两方面;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初等教育,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五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2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7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经讨论形成了壬子学制,于1912年9月3日公布;此后不久,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令,它们与壬子学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程18年,分三段四级,三个系统,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承上启下,是对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学制,资产阶级性质,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22、壬戌学制一九二二年新学制1922年诞生的模仿美国的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修业年限为:初等教育6年,中等教育6年,高等教育4~6年;大学院年限不定;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23、晓庄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原名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是陶行知于1927年在南京创办的学校;在晓庄师范中,陶行知将其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并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晓庄师范学校的办学实践虽然短暂,但是它的创办使陶行知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教育史》

《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西周的教育在文化教育上,其历史特征为:学在官府。

客观原因: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家庭教育(二)小学教育(三)大学教育(四)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国学。

而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三、六艺教育六艺:礼乐:诗歌、音乐、舞蹈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的读写数:算法第三节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一、官学衰微(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二、私学兴起四民:士农工商三、私学的历史特点四大自由: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第四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一、重视教育的作用1、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2、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住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理论基础(1)人性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

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

(2)提倡“有教无类”2、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教育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内容,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

教育内容的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

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

其二,偏重文事。

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3、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教育史名词解释

教育史名词解释

教育史名词解释1. 学在官府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

这种官学合一的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2.六艺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包括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用来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

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用来陶冶内心情感。

射是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是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是文字读写。

数是算法。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 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比如一个方的东西,已说明一个角的样子,如果这个学生不能类推其余三角的样子,这就表明他没有动脑筋去思考,或者是他接受能力不够,教师不必多讲,否则就是包办和灌输,难于达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

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孔子提出的,“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造成人与人的差别。

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5.“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不分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他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是历史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1)诱导启发(1)因材施教(2)学思行结合原则(3)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2、简述孟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P121(1)深造自得(2)盈科而进(3)持之以恒(4)专心致志(5)教亦多术4、简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1)及时早教,勿失时机(2)威严有兹,爱教结合(3)语言标准,概念准确(4)孝悌为本,风化在先(5(立志高雅,承续家业(6)虚心务实,博学广师5、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P194(1)循序渐进:学习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不要杂乱无章,要由浅即深,不要急于求成(2)熟读精思:强调学生读书要字字读的响亮,不可多一字少一字、要读书成诵(3)虚心涵泳:强调读书学习应悉心理会作者本意,不应先入为主,妄意猜度(4)切己体察:读书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功夫,应心领神会(5)着紧用力:鼓励学习勇猛奋进,反对松松跨垮(6)局敬持志:读书必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6、简述壬子癸丑的主要特征及影响P258特点:(1)缩短了学制年限:比清末癸卯学制少了三四年,提高了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2)更新了教学内容:小学废除读经,大学取消经学科,加强实业学科和职业教育,禁用清廷颁行之教科书(3)废除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取消清末学堂,废除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的制度,严谨体罚学生(4)开始重视女子教育:除了大学不设女校,其他院校都设女校,,基本消除了男女教育权上的差别。

影响:壬子癸卯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精神,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学制,为中国实施资产阶级学校体系奠定了牢固基础。

7、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历史地位P35(小题)1、提出“学习即回忆”说:人的灵魂有三部分组成理性、意志情感,他们都具有美德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论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任务:1)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2)最终目标——促使灵魂转向3)最早提出的观点——寓学习与游戏3、历史地位:柏拉图式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9、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1,以人为本热爱儿童,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个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2,批判精院主义教育,将人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3,热爱科学追求真知,教学内容,突破了中世纪“七艺”的框架,扩充了教育的内容4,扩大了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形式的新型学教5,采用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作用10、简述培根教育思想及影响P104教育思想:(1)创立科学研究新工具——归纳法(2)提出知识就是力量(3)设想了《新大西岛》的科学王国影响:培根是近代科学之父,西欧年代史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时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简述培斯泰洛奇的要素教育主义理论P1451,成因:要素教育理论是佩斯泰洛奇重点研究的初等教育中有关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教育心理文化的思想基础上。

2,内容:(1)佩斯泰洛奇坚信,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

(2)作为教育者就是要对此进行研究,以找到这种最简单的要素。

3,意义:(1)简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劳动人民受到更加简便有效的教育,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4,体育的要素方法,关节活动5,德育的要素方法,儿童对母亲的爱6,智育的要素方法,数目,形状,语言12、简述福禄培尔关于恩物与作用的观点P165第一,彩球恩物:(1)感觉和四肢得到训练(2)注意和独立性得到了训练(3)空间时间(4)语言教学第二,球体,立方体,圆柱体,恩物:象征的意义,鼓励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并伴有语言描绘第三,正立方体积木:帮助儿童形成部分与整体干洗的概念第四,长方体积木:帮助儿童形成长、宽、高、厚等概念第五,可以分割的积木:形成几何体的的概念第六,可以分割、组合的积木:几何形体概念的形成,为将来学数学打下基础13、简述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特征1,促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获得最大的发展,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核心。

2,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对环境的强调。

3,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教育的两个原则:重复练习和自由选择。

4,主张赋予儿童自由活动的权利。

5,自由就是活动,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

6,她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位观察着和指导者,教师与儿童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4、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原则及方法P3091,原则:(1)依存和服从的原则(2)对儿童高度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3)平行教育影响原则(4)前景教育原则2、方法(1培养集体的作风与传统(2)纪律教育(3)劳动教育1、试述《学记》的教学思想《学记》的作者总结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支出问题与切入点,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嗯哼应该采用的方法教学思想:(1)预时孙摩“预”就是预防为主的原则。

当学生的坏思想,坏毛病海没有形成的时候,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

“时”就是“当其可”是及时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学必须把握住恰当的时机,及时施教“孙”就是“不凌节而施”即循序渐进。

亦必须考虑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二是遵循科学知识内部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

“摩”就是“相关而善”的原则,强调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相互取长补短,在集体中的研讨、争鸣,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

(2)长善救失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里,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里差距,作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错金学生的正常发展(3)藏息相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

(4)启发诱导要求教师在及哦啊学过程中比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是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生活的过程(5)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6)尊师重道:学者在治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个队自己要求严格的老师是难能可贵的。

因为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其所传授的知识就会得到重视。

2、试述隋唐科举制的影响(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1)选士任官大权由地方官手中收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向中小地主打开了入士的门路,加强了统治基础。

3)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养。

4)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

5)重学识和才干而不重出身门第,使选士制度更为公正客观。

(2)对教育产生了直接深刻的影响1)调动了广大中小地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客观上刺激了学校制度的发展。

2)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科学考试进行,失去了独立的作用与地位。

3)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重死记硬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束缚了思想的发展。

3评述张之洞的劝学篇即中体西用教学思想(1)中体西用的实质张之洞的《劝学篇》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2)基本思想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的有用东西,以补偿中学的不足。

中学的内容为经、史、子、集,“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西政并非西方政治,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

(3)目的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明显的保守性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

(4)影响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1)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的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2)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3)有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

中体西用思潮的流行给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挣得了合法地位,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起了开风气的作用3、试述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历史地位(记大点就行)(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2)实例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4)世界教育5)美感教育5评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P316(一)生活即教育(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2)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人类生活产生边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通过生活来进行,一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4)“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人共始终的教育(二)社会即学校——学校改进理论强调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对象和学习的内容,让人民大众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的中心内容,反对的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死学校”而不是主张取消学校(三)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论形成过程经历了(1)改教授法为教学法(2)教学合一(3)教学做合一主要内容包括:(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二在学,而在教学生学”(2)“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3)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4、试述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及影响P336活教育是陈鹤琴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理论的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

陈鹤琴说活教育理论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把教育目的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教育首先必须使人明确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做中国人就是要培养每一个国民,使其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品质,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民族性。

(1)做人——最一般意义目的(2)做中国人——教育目的的民族特征(3)做现代中国人——教育目的的时代精神(二)活教育的课程论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和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课程就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他们去学习陈鹤琴把活教育内容具体划分为“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学活动活教育课程理论多与批判书本主义的传统教育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把学生从狭隘的课堂和书本中引向广阔的生活大舞台,引向充满乐趣的大自然和大社会。

这对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等具有积极意义。

(三)活教育的方法论的(1)基本原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2)重新确立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学生是主体地位,教师其指导作用(3)活教育过程四步骤1)实验与观察、2)阅读与参考、3)发表于创作、4)批评与研讨活教育的方法论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意识和直接经验,对冲破传统教育的牢笼禁锢确有其重要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