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原理。
2. 掌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实验方法。
3.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
当神经冲动到达骨骼肌时,会引起肌肉细胞膜的去极化,从而触发肌肉收缩。
刺激强度和频率是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两个重要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蟾蜍2. 实验器材:粗剪刀、玻璃分针、探针、木锤、镊子、培养皿、任氏液、娃板、保护电极、肌槽、张力转换器、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1%的乙酰胆碱溶液、1%的肾上腺素溶液四、实验方法1. 准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标本置于肌槽中,用任氏液维持生理状态。
2. 将标本与保护电极连接,用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记录肌肉收缩曲线。
3. 分别给予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的变化。
4. 分别给予阈下刺激、阈刺激和最大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
5. 分别给予不同频率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阈下刺激:肌肉不发生收缩。
- 阈刺激:肌肉发生单收缩。
- 最大刺激:肌肉发生最大收缩。
-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
2.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低频率刺激:肌肉发生单收缩。
- 中等频率刺激:肌肉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
- 高频率刺激:肌肉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3. 阈刺激下,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趋势- 潜伏期:刺激后肌肉收缩前的短暂时间。
- 收缩期:肌肉收缩的时间。
- 舒张期:肌肉收缩后的短暂时间。
六、实验结论1.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
2. 刺激强度和频率是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两个重要因素。
3.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
4. 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形式由单收缩转变为不完全强直收缩,最终变为完全强直收缩。
七、实验讨论本次实验验证了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原理,并通过实验观察了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刺激条件下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4. 分析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是人体最主要的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信号引起的,当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时,与肌肉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肌肉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青蛙腓肠肌、生理盐水、剪刀、镊子、玻璃分针、探针、肌槽、张力转换器、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显微镜、信号采集系统、刺激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青蛙腓肠肌,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脂肪和结缔组织。
2. 制备标本:将腓肠肌放置于肌槽中,用玻璃分针固定。
3. 连接仪器:将肌槽与张力转换器连接,张力转换器与信号采集系统连接。
4. 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刺激强度、刺激频率等参数。
5. 进行实验:打开刺激器,给予腓肠肌不同强度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6. 记录数据:记录不同刺激条件下肌肉收缩的幅度、频率等数据。
7. 分析结果:分析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当刺激强度逐渐增加时,肌肉收缩幅度也随之增大。
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肌肉收缩达到最大幅度。
2. 在保持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频率逐渐增大。
当刺激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肌肉收缩呈现强直收缩。
3. 当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肌肉不发生收缩,表现为阈下刺激。
4. 当刺激强度等于阈值时,肌肉开始收缩,表现为阈刺激。
5. 当刺激强度高于阈值时,肌肉收缩幅度达到最大,表现为最大刺激强度。
六、实验结论1.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信号引起的,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有显著影响。
2. 刺激强度越大,肌肉收缩幅度越大;刺激频率越高,肌肉收缩频率越快。
3. 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肌肉收缩呈现最大幅度;当刺激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肌肉收缩呈现强直收缩。
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实验报告
实验三、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一、实验目的1.学习肌肉实验的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us)方法及肌肉收缩(muscular contraction)的记录方法。
2.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3.观察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单收缩过程。
4.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summation)以及强直收缩(tetanus)现象二、实验原理腓肠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
当刺激强度过小时,肌肉不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subthreshold stimulus)。
而能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
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则出现最大的收缩反应。
这时,即使再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的力量也不再随之加大。
可以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神经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引起受支配的骨骼肌产生动作电位,然后通过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引起骨骼肌收缩,该过程涉及复杂的分子机制。
肌肉组织对于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即单收缩。
单收缩的过程可分为 3 个时期: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收缩(systole)和舒张期(diastole)。
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即收缩的总和;但如果第二个刺激在第一个收缩反应的不应期内,则第二个刺激不产生收缩反应。
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则出现多个收缩反应的叠加,即强直收缩。
当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即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即发生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
骨骼肌的单收缩和复合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的单收缩和复合收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骨骼肌单收缩和复合收缩实验来探究骨骼肌运动原理,并加深对肌肉收缩方式的了解。
实验器材:
本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骨骼肌、肌电图、测力计、笔记本电脑等。
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
首先,将笔记本电脑和肌电图连接,开启相应软件,并进行仪器校准。
然后,在实验者面部涂上一定量的导电胶,将电极贴于皮肤上,以便监测骨骼肌生成的电信号。
最后,用杠杆和测力计将骨骼肌拉伸到 110°。
2.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分为单收缩和复合收缩两个阶段。
在单收缩阶段,实验者按照指示使肌肉收缩到最大强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在复合收缩阶段,实验者需要使两组肌肉同时收缩,以测试两组肌肉在收缩时的相互协调性。
3.实验结果
通过测量肌肉收缩力和测定肌电图数据,得出收缩过程中肌肉产生的力大小和收缩时间以及相互协调作用数据。
实验结论:
在骨骼肌单收缩和复合收缩的实验中,可以发现,复合收缩时相比单收缩,骨骼肌产生的力大小明显增加,时间也有所缩短。
而在复合收缩过程中,两组肌肉收缩时也能相互配合,以实现肌肉运动的单独或协同控制。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骨骼肌单收缩和复合收缩的实验方法及其原理,并探究了肌肉收缩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骨骼肌的运动机制,提高肌肉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蛙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蛙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蛙类动物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2、观察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3、理解肌肉收缩的生理特性和机制。
二、实验原理1、神经细胞具有兴奋性,能产生并传导动作电位。
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会触发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引起肌肉的兴奋和收缩。
2、肌肉收缩的形式包括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是影响肌肉收缩的重要因素。
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肌肉开始收缩;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的幅度也会增大。
当刺激频率较低时,肌肉表现为单收缩;随着刺激频率的逐渐增加,肌肉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最终达到完全强直收缩。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实验动物:健康的蛙。
2、实验器材:手术器械(剪刀、镊子、解剖针等)、蛙板、玻璃分针、培养皿、任氏液、锌铜弓、刺激电极、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四、实验步骤1、制备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破坏蛙的脑和脊髓:用探针从枕骨大孔处刺入,捣毁脑和脊髓,使蛙完全失去反射活动。
去除皮肤:从蛙的腹部剪开皮肤,剥离至大腿处。
分离肌肉:在大腿背侧的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用玻璃分针分离出坐骨神经,并在其下方穿线备用。
然后分离腓肠肌,在肌腱处结扎并剪断,将其游离出来。
制作标本:将分离好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备用。
2、连接实验装置将标本固定在蛙板上,坐骨神经放在刺激电极上,腓肠肌肌腱与张力换能器相连。
调整张力换能器的位置和高度,使肌肉在收缩时能够产生明显的张力变化。
将张力换能器与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连接,设置好相关参数。
3、实验观察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从较小的刺激强度开始,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观察肌肉收缩的情况。
当肌肉开始出现收缩时,记录此时的刺激强度,即为阈值。
继续增加刺激强度,观察肌肉收缩的幅度变化,记录不同刺激强度下的肌肉收缩张力。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选择一个大于阈值的刺激强度,保持不变。
逐渐增加刺激频率,观察肌肉收缩的形式变化。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观察和记录骨骼肌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收缩情况。
实验材料和设备:
1. 骨骼肌组织样本(如小鼠或人类的骨骼肌组织)
2. 镊子和剪刀
3. 带有电极的刺激器
4. 控制器和记录装置
5. 生理盐水(适量)
6. 牛血清白蛋白溶液
实验步骤:
1. 制备肌肉样本:使用镊子和剪刀清洁地切割骨骼肌组织样本,确保不损伤肌纤维。
2. 制备电极:将电极插入控制器并连接到刺激器。
3. 预备实验盘:在实验盘中加入生理盐水,以保持组织的适宜环境。
4. 实验前准备:将肌肉样本置于实验盘中,使其完全沉浸在生理盐水中。
5. 刺激肌肉:使用控制器设置刺激参数(如刺激电压和持续时间),并通过电极刺激肌肉。
6. 观察和记录:观察肌肉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收缩情况,并用记录装置记录收缩的时间和幅度。
7. 重复实验:重复实验步骤5和6,使用不同刺激参数进行多
次实验以获得更多的数据。
8. 清洗和保存:在实验结束后,用生理盐水清洗样本,然后将其保存在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以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实验结果和讨论:
根据实验步骤中的记录,可观察和测量肌肉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收缩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和讨论不同刺激参数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例如刺激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并进一步研究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
这对于理解肌肉疾病和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引言:人体骨骼肌的收缩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如行走、跑步、举重等。
了解骨骼肌收缩机制和其对运动的影响,对于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以及改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项基础的骨骼肌收缩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采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电刺激来引发骨骼肌收缩。
具体步骤如下:1. 高频电刺激:将电极贴附于小白鼠腓肠肌上,通过电刺激引发肌肉收缩。
在实验的不同阶段,电刺激的频率可以调节,以模拟不同的运动强度。
2. 骨骼肌收缩力测量:使用测力计记录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
将测力计连接到小白鼠足部骨骼肌上,以测量肌肉的收缩能力。
3. 实验参数记录:记录电刺激频率、肌肉收缩力量以及收缩的持续时间。
这些参数将有助于分析不同电刺激条件下的骨骼肌收缩特点。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我们获得了不同电刺激条件下小白鼠腓肠肌的收缩力量和收缩持续时间数据。
在低频电刺激条件下,肌肉收缩力量较小,持续时间较短;而高频电刺激条件下,肌肉收缩力量增大,持续时间延长。
这些结果表明,肌肉收缩的力量和持续时间是与电刺激的频率相关的。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高强度运动或长时间持续的活动中,我们需要更多的肌肉收缩能力来支持运动。
此外,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收缩能力,因为通过反复高频电刺激,我们可以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和持续时间。
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肌肉组织对电刺激的响应有所不同。
例如,腓肠肌对电刺激的敏感度较高,可能是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运动肌肉,需要更强的收缩能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同肌肉组织在运动中承担不同的功能和负担。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骨骼肌收缩能力在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小白鼠可能在同样电刺激条件下表现出更大的收缩力量和持续时间,这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差异、肌肉纤维类型以及运动训练水平有关。
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进行运动训练和力量训练时,应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骨骼肌收缩实验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实验报告骨骼肌收缩实验实验报告引言:骨骼肌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基础,了解其运作机制对于理解人体运动过程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骨骼肌收缩的过程,探究其原理与特点,从而加深对人体运动的认识。
实验目的:1. 观察骨骼肌收缩的过程;2. 分析骨骼肌收缩的机制;3. 探究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实验材料:1. 活体小鼠;2. 显微镜;3. 骨骼肌切片;4. 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1. 将活体小鼠取出,进行麻醉;2. 取出小鼠的骨骼肌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3. 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骼肌收缩的过程;4.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分析;5. 对比不同条件下的骨骼肌收缩,探究其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骨骼肌切片,我们发现以下现象:1. 在刺激下,骨骼肌出现收缩,肌纤维缩短;2. 收缩过程中,肌纤维呈现明显的变形;3. 骨骼肌收缩速度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
实验分析:1.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骨骼肌收缩是由肌纤维内肌原纤维的收缩引起的。
肌原纤维中的肌纤维通过肌球蛋白的滑动机制实现收缩。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纤维时,肌纤维内的肌球蛋白产生化学反应,使肌纤维收缩。
这种收缩机制使骨骼肌能够实现力量的产生和运动的实现。
2.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a. 刺激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速度呈正相关。
刺激强度越大,肌纤维收缩速度越快。
b. 肌纤维类型: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不同。
慢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较慢,快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较快。
c. 神经冲动频率:神经冲动频率越高,肌纤维收缩的频率越高。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骨骼肌收缩是由肌纤维内肌原纤维的收缩引起的;2. 刺激强度、肌纤维类型和神经冲动频率是影响骨骼肌收缩的重要因素。
实验启示:本实验的结果对于理解人体运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骨骼肌收缩的机制与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
同时,对于研究肌肉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骨骼肌收缩的特性试验报告(共8篇)
骨骼肌收缩的特性试验报告(共8篇)【试验报告一】骨骼肌收缩的刺激方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不同刺激方式对骨骼肌收缩响应的影响,进一步了解骨骼肌收缩的特性。
实验方法:首先,预先操作进行皮肤准备,插入电极。
实验使用的电极是双极电极,刺激电流为4 mA,刺激持续时间为1.5秒。
通过海马仪记录下来肌肉电位信号,观察分析每一种刺激方式的响应情况。
实验组设计:本实验分别进行了直接刺激、间接刺激、交替刺激。
实验结果:直接刺激下,骨骼肌收缩响应强度最大,可见肌肉电位明显增大。
间接刺激下,肌肉对刺激的响应强度较小,需要更高的电流才能引起明显收缩。
交替刺激下,肌肉响应区间相对较大,收缩响应时间较短,但响应强度较其他两种实验组略小。
实验结论:直接刺激是最有效的刺激方式,可快速引起肌肉收缩。
间接刺激和交替刺激下,肌肉需要更大的刺激电流才能达到相同的响应强度。
不同刺激方式对骨骼肌的响应存在差异,实验结果可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试验报告二】不同类型肌肉纤维的收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肌肉纤维的收缩特性,分析不同类型纤维的优劣势,较为全面地了解骨骼肌收缩的特性。
实验方法:首先进行麻醉操作,将老鼠下肢固定,操作对比骨骼肌红色和白色肌纤维的收缩特征。
采用刺激电极进行刺激,刺激持续时间为1.5秒,刺激电流按肌纤维类型分别为4 mA和6 mA。
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红色肌纤维中收缩强度较弱,但它的韧性和持久力都很强。
而白色肌纤维的收缩强度较大,但易疲劳。
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收缩特性也表现出明显差异。
实验结论:该实验较为清晰地揭示了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收缩特性。
红色肌纤维具备韧性和持久力强的特点,适合进行长时间、低强度的体力活动;白色肌纤维更适合进行短时间、高强度的体力训练。
不同类型肌纤维共同作用,使得骨骼肌能够更高效地完成运动任务。
【试验报告三】平滑肌收缩的特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平滑肌的收缩特性,从分子层面探究平滑肌的收缩机制。
蛙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蛙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刺激条件下骨骼肌的收缩反应,加深对阈刺激、阈上刺激、最大刺激等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发的,当神经冲动通过坐骨神经传导至肌肉纤维时,会引起肌肉纤维内部的钙离子释放,进而触发肌肉收缩。
骨骼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受刺激强度、频率等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蛙、任氏液、蛙类手术器械、万能支架、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张力换能器、神经-肌肉标本屏蔽盒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计时器、电刺激器、记录仪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取蛙一只,用蛙类手术器械在枕骨大孔处捣损脑组织和脊髓,剥制后肢,分离一侧后肢,分离坐骨神经,穿线备用。
游离腓肠肌,肌腱结扎备用。
2. 标本固定:将制备好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固定在屏蔽盒上,坐骨神经搭在电极上,股骨固定,骨骼肌与换能器相连。
3. 连接仪器:将换能器的输出线接至BL-420F生理记录装置的1通道,保护电极接至电脉冲输出通道。
然后把制备好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棉线的另一端接在张力换能器上,将坐骨神经通过保护电极接至电脉冲刺激输出通道,而腓肠肌肌腱端的棉线与张力换能器簧片相连,保持适度松紧并与桌面垂直。
4. 实验操作:开机后进入实验,先用单刺激,找出阈强度、最适刺激强度;然后固定最适刺激强度,用连续单刺激,找出出现完全强直收缩时的最小刺激频率。
5. 记录数据:记录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骨骼肌的收缩曲线,包括收缩幅度、收缩速度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阈刺激:当刺激强度低于阈刺激时,骨骼肌不发生收缩;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刺激时,骨骼肌开始收缩。
2. 阈上刺激:当刺激强度超过阈刺激时,骨骼肌收缩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3. 刺激频率:当刺激频率较低时,骨骼肌收缩速度较慢;当刺激频率较高时,骨骼肌收缩速度加快。
骨骼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掌握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3. 分析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肌肉组织,具有收缩、舒张和维持姿势等作用。
骨骼肌的收缩主要由肌纤维内的肌原纤维产生,其收缩机制主要依赖于肌原纤维上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骨骼肌的收缩反应,可以了解阈刺激、阈上刺激、最大刺激等概念,并分析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等收缩形式。
三、实验器材1. 骨骼肌标本(如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2. 粗剪刀、玻璃分针、探针、木锤、镊子、培养皿3. 任氏液、娃板、保护电极、肌槽、张力转换器4. 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5. 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标本制备:取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剪去多余的组织,用任氏液清洗,固定在娃板上。
2. 仪器连接:将保护电极连接到肌肉标本,张力转换器连接到肌槽,肌槽连接到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3. 单刺激实验:打开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设置刺激参数(如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刺激时间等),对肌肉标本进行单刺激,观察并记录肌肉的收缩反应。
4. 刺激强度实验:改变刺激强度,观察并记录不同刺激强度下肌肉的收缩反应,分析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
5. 刺激频率实验:改变刺激频率,观察并记录不同刺激频率下肌肉的收缩反应,分析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6.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绘制收缩曲线,计算相关参数。
五、实验结果1. 骨骼肌的收缩反应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直至达到最大刺激强度。
2. 在阈刺激下,肌肉发生单收缩;在阈上刺激下,肌肉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在最大刺激强度下,肌肉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3. 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单收缩逐渐转变为不完全强直收缩,直至完全强直收缩。
六、实验讨论1.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主要依赖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当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时,肌肉发生收缩。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骨骼肌的观察和测量,了解肌肉的基本构成、肌肉的收缩过程以及肌肉的疲劳过程。
下面将从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及所得数据、实验结果及分析三个方面对实验进行详细介绍。
实验前的准备在进行骨骼肌收缩实验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实验仪器进行检查和调试。
在保证实验仪器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预实验,制定了实验计划和操作流程。
在确认实验设备完好并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后,我们开始了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及所得数据实验分为三个部分:1.测量肌肉的基本构成;2.测量肌肉的收缩过程;3.测量肌肉的疲劳过程。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1.测量肌肉的基本构成我们首先进行了肌肉的基本构成测量,即测量肌肉的长度、直径、面积和体积。
通过使用专业放大镜和尺子等工具,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肌肉长度为3cm,肌肉直径为0.5cm,肌肉面积为2.25cm²,肌肉体积为6.75cm³。
2.测量肌肉的收缩过程为了测量肌肉的收缩过程,我们使用了一个力传感器和一个数据采集卡,记录了肌肉在收缩时所产生的力和时间。
实验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把手拿着力传感器,然后进行肌肉收缩,记录了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力与时间数据,并得到了一张力-时间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肌肉收缩的时间为0.5秒,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为20N。
3.测量肌肉的疲劳过程为了测量肌肉的疲劳过程,我们在肌肉收缩到最大值时,连续进行了10次的肌肉收缩。
肌肉每次收缩后所产生的力和时间均记录下来,得到了10组数据。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随着收缩次数的增加,肌肉收缩的力和时间均逐渐降低。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了在第6组数据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疲劳现象,表现为肌肉在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降低和收缩时间延长。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以上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对骨骼肌的基本构成、收缩过程以及疲劳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实验结果如下所示:1.肌肉基本构成:肌肉长度为3cm,直径为0.5cm,面积为2.25cm²,体积为6.75cm³。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引言:骨骼肌是人体最常见的肌肉类型,它通过收缩和放松来实现运动功能。
骨骼肌收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神经和肌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骨骼肌收缩的机制,我们进行了一个实验,通过测量肌肉收缩的力量和时间来研究肌肉收缩的特点。
实验设计:我们选择了大腿肌肉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电刺激的方式触发肌肉收缩。
实验中使用了一台力传感器和一台计时器。
首先,我们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大腿肌肉上,然后通过电刺激器对肌肉进行电刺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调节电刺激的强度和频率来观察肌肉收缩的变化。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先对实验设备进行了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然后,我们按照预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首先,我们使用较低的电刺激强度进行实验,观察肌肉收缩的情况。
随着电刺激的增加,我们发现肌肉开始出现轻微的收缩,力传感器显示的数值也有所增加。
随着电刺激强度的进一步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逐渐增大,达到一个峰值后开始逐渐减小。
通过观察计时器,我们还发现肌肉收缩的时间也随着电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接下来,我们改变了电刺激的频率进行实验。
在较低的频率下,肌肉的收缩力量较小,且持续时间较长。
而在较高的频率下,肌肉的收缩力量较大,但持续时间较短。
这说明肌肉的收缩力量和持续时间与电刺激的频率密切相关。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骨骼肌收缩的力量与电刺激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电刺激强度越大,肌肉收缩的力量越大。
2. 骨骼肌收缩的时间与电刺激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电刺激强度越大,肌肉收缩的时间越长。
3. 骨骼肌收缩的力量与电刺激的频率呈正相关关系,即电刺激频率越高,肌肉收缩的力量越大。
4. 骨骼肌收缩的时间与电刺激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即电刺激频率越高,肌肉收缩的时间越短。
讨论与启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我们发现,骨骼肌的收缩力量和时间受到电刺激的强度和频率的影响。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记录骨骼肌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收缩现象,了解骨骼肌收缩的机制及相关原理。
实验材料:
- 骨骼肌标本(可以是动物的肌肉组织或动植物的细胞)
- 电刺激仪(或其他刺激方式,如药物刺激)
- 记录仪器(如图像记录仪、电压记录仪等)
实验步骤:
1. 准备骨骼肌标本:从动物体内取出一小块骨骼肌组织或细胞,尽量保持其完整性和活力。
2. 设置电刺激参数:根据实验需要,设置电刺激的频率、强度和脉冲宽度等参数。
3. 将骨骼肌标本固定于实验平台上,以确保其在刺激过程中的稳定性。
4. 开始实验:根据设置好的电刺激参数,向骨骼肌标本施加电刺激,并记录下收缩的现象。
5. 观察记录:使用图像记录仪或电压记录仪等设备,记录下骨骼肌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收缩情况。
可以记录下肌肉长度的变化、力的变化以及电活动等指标。
6.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分析不同刺激条件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并总结出相应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不同刺激条件下骨骼肌收缩的
特点和规律。
可以观察到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以及刺激波形对收缩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刺激与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从而推测出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和记录了骨骼肌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收缩现象,并了解到骨骼肌收缩的机制及相关原理。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肌肉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骨骼肌收缩实验实验报告
1. 了解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
3.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4.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是人体最重要的肌肉组织之一,由肌纤维组成。
肌纤维在受到刺激后会发生收缩,产生力量。
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是:当肌纤维受到刺激时,肌纤维内的肌浆网释放钙离子,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导致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肌纤维缩短,从而产生收缩。
三、实验器材1. 骨骼肌标本(如腓肠肌)2. 电刺激器3. 记录仪4. 计时器5. 计算器6. 刺激强度和频率调节装置7. 刺激强度和频率数据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将骨骼肌标本固定在支架上,确保标本的稳定性。
2. 将电刺激器连接到骨骼肌标本上,调整刺激强度和频率。
3. 记录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骨骼肌的收缩幅度和收缩时间。
4. 分别改变刺激强度和频率,重复实验步骤,记录数据。
5. 分析数据,绘制刺激强度和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幅度和收缩时间的关系曲线。
1. 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幅度呈正相关,即刺激强度越大,收缩幅度越大。
2. 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幅度呈正相关,但超过一定频率后,收缩幅度逐渐减小。
3. 刺激频率与收缩时间呈负相关,即刺激频率越高,收缩时间越短。
六、实验结论1. 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是肌浆网释放钙离子,导致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有显著影响,刺激强度越大、频率越高,收缩幅度越大,收缩时间越短。
七、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刺激强度和频率,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效率。
3.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骨骼肌收缩原理的理解,为今后生理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八、实验报告本次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验证了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有显著影响,刺激强度越大、频率越高,收缩幅度越大,收缩时间越短。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引言:骨骼肌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肌肉类型,也是最容易观察和研究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骨骼肌的收缩过程,探究其机制和特性。
通过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骨骼肌的功能和运作方式。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一块骨骼肌样本(例如鸡胸肉)、实验台、显微镜、计时器、实验记录表等。
首先,将骨骼肌样本放置在实验台上,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结构。
然后,利用计时器测量骨骼肌收缩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和恒定,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发现骨骼肌的收缩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
首先,在刺激下,骨骼肌细胞会发生快速而有力的收缩,形成肌肉的运动。
这种收缩是由肌纤维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引起的。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细胞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会发生构象变化,使它们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这种构象变化导致肌纤维的收缩,从而实现肌肉的运动。
另外,我们还观察到骨骼肌的收缩速度与刺激强度和频率有关。
当刺激强度较低或刺激频率较低时,肌肉收缩的速度较慢。
而当刺激强度较高或刺激频率较高时,肌肉收缩的速度较快。
这表明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我们还发现骨骼肌的收缩过程是可逆的。
当刺激停止后,肌肉会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这种可逆性使骨骼肌能够反复进行收缩和放松,从而实现人体各种运动的需要。
讨论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特性。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其速度受到刺激强度和频率的调控。
此外,骨骼肌的收缩过程是可逆的,使其能够反复进行收缩和放松。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人体肌肉的运动机制和运动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多关于骨骼肌收缩的细节和特性,为人体运动学和康复医学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实验报告
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了解骨骼肌的单收缩及其总和对肌肉力量的影响。
实验原理:骨骼肌单收缩是指肌纤维对一个神经冲动的反应,该冲动来自于一个运动神经元。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纤维时,肌纤维会收缩一段时间,称为肌纤维单收缩。
多个肌纤维单收缩的总和就是肌肉收缩。
实验步骤:
1.选用合适的哑铃,依次完成10个哑铃弯举动作。
2.记录完成10个哑铃弯举动作前和完成后的肱二头肌周长。
3.重复步骤1和步骤2,分别记录每次实验前和实验后的肱二头肌周长。
实验结果:
1.完成10个哑铃弯举动作前,肱二头肌周长为25cm。
2.完成10个哑铃弯举动作后,肱二头肌周长为28cm。
3.第二次实验前,肱二头肌周长为27cm。
4.第二次实验后,肱二头肌周长为29cm。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骨骼肌的单收缩及其总和对肌肉力量
有显著影响。
完成10个哑铃弯举动作后,肱二头肌周长明显增加,提示肱二头肌经过肌纤维单收缩后呈现增强状态。
多次实验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因此,通过适当的肌肉训练和锻炼,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原理及过程。
2. 掌握观察骨骼肌收缩的方法。
3. 研究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的收缩是由肌肉纤维中的肌原纤维上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滑动引起的。
当神经冲动传入肌肉时,肌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导致肌细胞膜电位发生改变,形成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肌细胞膜传导至肌纤维,引起肌纤维内部的钙离子释放,进而触发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导致肌肉收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活体蛙腓肠肌、任氏液、蛙类手术器械、剪刀、镊子、培养皿、玻璃分针、探针、木锤等。
2. 实验仪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万能支架、张力换能器、神经-肌肉标本屏蔽盒、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蛙腓肠肌标本:用剪刀和镊子剪去蛙的后肢,将坐骨神经和腓肠肌分离,用任氏液清洗腓肠肌,将其固定在万能支架上。
2. 连接仪器:将蛙腓肠肌与张力换能器连接,张力换能器与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连接。
3. 调节实验参数:设置刺激频率为1Hz,电压逐渐增加,观察腓肠肌的收缩情况。
4. 观察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记录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5. 观察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保持刺激强度不变,逐渐增加刺激频率,观察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6. 观察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保持刺激强度和频率不变,观察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直至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逐渐增大,潜伏期逐渐缩短,收缩期逐渐延长,舒张期逐渐缩短。
2. 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的最大幅度逐渐增大,潜伏期逐渐缩短,收缩期逐渐延长,舒张期逐渐缩短。
当刺激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实验报告
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实验报告哎呀,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骨骼肌单收缩及其总和实验报告!这个实验可是涉及到咱们身体的肌肉哦,所以可不能掉以轻心。
那么,咱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实验吧!咱们要了解什么是骨骼肌。
骨骼肌就像是咱们的身体的“工人”,它们负责着支撑、运动、保护等等各种各样的任务。
而骨骼肌单收缩,就是指骨骼肌在收缩的时候,只收缩一部分,而不是整个肌肉都在收缩。
这样子的话,就会影响到咱们的身体运动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骨骼肌单收缩呢?这其实是因为咱们的身体在运动的时候,需要通过神经系统来控制肌肉的收缩。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就可能导致肌肉出现不协调的收缩,从而影响到身体的运动能力。
接下来,咱们就要来看看这个实验的具体内容了。
在这个实验中,咱们需要先让一个小伙伴来模拟骨骼肌单收缩的情况。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小伙伴先深呼吸,然后尽可能地放松身体,接着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尽量用力地向自己的方向拉伸。
这时候,大家可以观察到小伙伴的手臂肌肉是不是有一部分在收缩呢?这就是骨骼肌单收缩的一个典型例子啦!当然啦,如果我们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骨骼肌单收缩的情况,就需要进行一些更加复杂的实验。
比如说,我们可以让小伙伴分别用左右手握住同一根弹簧,然后尽量用力地拉扯弹簧。
这时候,大家可以观察到左右手的肌肉是不是会有所区别呢?这就是因为左右手的神经控制系统不同,导致肌肉收缩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哦!除了了解骨骼肌单收缩的情况之外,咱们还可以了解一下骨骼肌总和的概念。
所谓骨骼肌总和,就是指咱们身体中所有肌肉的大小之和。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哦,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采取更加科学的锻炼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骨骼肌总和呢?其实很简单啦!只需要去健身房或者游泳馆之类的地方,找一位专业的教练帮忙测量一下就好了。
当然啦,如果你不想出门的话,也可以在家里自己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三:电刺激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实验
三:电刺激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题目】:电刺激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救援第2组第1小组
组员:白景文何江涛古俊晓冯一笑伯东李岚宇
【实验目的】:1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2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下的肌肉收缩反应
3观察电刺激频率的变化对骨骼肌收缩形成的影响
【实验原理】: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标志,当神经受到有效的刺激时,处于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负于静息电位,当动作电位通过时,兴奋处的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时水平,活的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接受刺激发生反应,表现为肌肉收缩。
刺激频率不同,肌肉收缩的形式也发生改
变。
【实验结果】:
图(1).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图(2).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实验讨论】:1.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能引起腓肠肌收缩的最小值(阈值)是0.080v,小于阈值的为阈下刺激,大于阈值的为阈上刺激。
如图,收缩强度会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加,当达到
0.130v时,收缩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加,所以0.130v为最大刺激。
2.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如图(2)所示,当肌肉间隔不同,会出现图(2)中的三种不同图像。
○1当刺激间隔≥收缩t+舒t时,为单收缩,如图(2)中第一种情况。
○2当收t<刺激间隔<收t+舒t时,为不完全强直收缩,曲线顶部为锯齿状融合。
○3当刺激间隔≤收t时,为完全强直收缩,
曲线顶部为平滑,看不出舒张的痕迹。
【实验结论】:1.活的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接受刺激发生反应,表现为骨骼肌收缩,收缩强度在达到阈值与最大刺激之间时,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2.刺激频率不同,肌肉收缩的形式也不同,主要有三种
形式○1单收缩○2不完全强直收缩○3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注意事项:1.不能用自来水清洗标本,应该用任氏液,任氏液有保持标本活性的功能。
2.悬线松紧应适度。
3.固定标本时勿损伤标本。
4.阈值的大小是标本好坏的指标。
20XX年9月15日
篇二:不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实验不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摘要
利用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并学会使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换能器。
刺激神经会引起肌肉收缩,而肌肉收缩的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且还与刺激频率有关。
当刺激频率较小,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时,肌肉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是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是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则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关键词: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引言:此实验所用的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广泛,而且目前关于神经肌肉刺激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双通道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发明也给广大的瘫痪病人带来了福音。
这种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肌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
对病变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进行电刺激可以引起肌肉节律性收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与淋巴回流,延缓病肌的萎缩,有助于肌纤维的代偿性增生,促进神经兴奋和传导功能的恢复。
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
1.
2.
3.
4.实验对象:蟾蜍实验工具:蛙板、锌铜弓、探针、粗剪刀、细剪刀、瓷碗、培养皿,尖镊子、玻璃分针实验试剂:任氏液实验仪器:铁支架、微调固定器、刺激输出线、肌动槽、张力换能器、Rm6240
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实验方法
1.
2.离体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实验系统连接和参数设置:
(1)
(2)
3.
4.
5.实验菜单中选择“刺激频率对谷歌肌收缩的影响”选择菜单中选择“强度/频率”显示刺激参数肌动槽—坐骨神经腓肠肌,张力换能器—Rm6240前负荷调至4g。
波宽0.1ms,频率递增刺激,组间隔4s,强度2V,记录,打标,开始刺激。
实验观察:刺激频率按1hz、2hz、3hz?逐渐增加,连续记录不同频率是的肌肉收缩曲线,观察肌肉收缩形态和张力的改变统计方法:结果以x±s表示,统计采用studenttest方法实验结果
图1: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横坐标:频率纵坐标:张力大小)
由图可知:在刺激强度变化率恒定的条件下,在1hz的刺激下表现为单收缩,在11hz的刺激下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在21hz刺激下表现为强直收缩;在大于21hz刺激下,肌肉已经出现疲劳从而表现为收缩减少。
当刺激频率较小,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收缩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增大频率刺激,使刺激的频率大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时间、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使刺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