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与致病性

合集下载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鹌鹑的致病性及接触传播能力研究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鹌鹑的致病性及接触传播能力研究
鹑 的 平 均 致 死 时 间依 次 为 4 8 h 、4 8 h 、6 7 h和 9 8 h ,病 毒 在 体 内各 脏 器 均 能 够 复 制 ,产 生 明 显 的病 理 组 织 学 变
化 ,并且均能够通过喉头和泄殖腔排毒 ;D K / G D / 1 3 2 2 / 1 0 、D K / G Z / 4 1 0 2 / 1 0和 G C G / Q H / 1 / 0 9 3 株病毒感染组 同居鹌 鹑分别在 6 d 、4 d 和3 d内全部发病死亡 ,而 C K / N X/ 2 / 1 2 病毒株 同居组鹌 鹑全部存活 ,血清抗体 2 / 5转 阳。以上
Ab s t r a c t :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a n d c o n t a c t t r a n s mi s s i o n o f H 5 N1 s u b t y p e a v i a n i n l f u e n z a v i r u s( AI V) i n q u a i l s ,
( 中国农 业科 学院 哈尔滨 兽医研 究所 兽 医生 物技术 国 家重点 实验 室 / 农 业部 动物 流感 重点 开放实 验室 ,黑 龙江 哈尔 滨 1 5 0 0 0 1 )
摘 要 :为研 究 H 5 N1 亚型禽流感病毒( A I V ) 对鹌 鹑的致病性及其接触传播 能力,本研 究选择 2 0 0 9年 ̄2 0 1 2 年分 离的 3 株C l a d e 2 . 3 . 2病毒株 D K / G D / 1 3 2 2 / 1 0 、D K / G Z / 4 1 0 2 / 1 0 、G C G / Q H / 1 / 0 9 和 1 株C l a d e 7 . 2 病毒株 C K / N X /

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分析的开题报告

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分析的开题报告

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家禽和野生鸟类,
而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致病性也很高,是一种潜在的人畜共患病。

为防控该病的传播,疫苗作为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广泛应
用于禽流感的控制和预防工作中。

然而,由于病毒的不断变异和演化,
现有的H5N1疫苗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免疫效果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研究将选取一种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通过动物实验的方式,
对其免疫效果进行测试和分析,研究该疫苗对于禽流感病毒的保护效果
以及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生物学、生化学等方法,深入分析疫
苗的免疫机制和作用方式。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疫苗的制备和纯化:本研究将选取一种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
采用细胞工程技术进行制备和纯化。

2. 动物实验:本研究将选取小鼠为实验对象,将小鼠随机分成疫苗组和对照组,疫苗组接种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

在接种后分别进行观察和采血,检测抗体水平及病毒感染情况。

3.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比两组数据,分析疫苗的免疫效果及保护效果,并对疫苗的免疫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和作用机制,为疫苗的改进和升级提供科学数据和参考意见,同时也为禽流感的防控
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支持,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高致病性禽流感风险分析报告

高致病性禽流感风险分析报告

高致病性禽流感风险分析报告概述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

最近国内外由H5N1血清型引起的禽流感称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危害巨大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的,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

1997年,在我国的香港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导致了18人感染,6人死亡。

首次证实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危及人的生命。

截止到2005年11月为止,发现H5N1病毒的流行国家和地区有:柬埔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印尼、日本、老挝、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越南、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罗马尼亚、希腊等。

病原学特点H5N1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

流感病毒颗粒外腊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为植物血凝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H又分15个亚型,N分9个亚型。

所有人类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禽类流感,但不是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类流感,禽流感病毒中,H5、H7、H9可以传染给人,其中H5为高致病性,H5N1为卫生部新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法定传染病,又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极易变异,且危害巨大。

禽流感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耐冷不耐热。

100℃2分钟可灭活。

但可耐受4℃的低温。

二、风险评估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家禽养殖业是一个极为巨大的隐患,其具有病毒性强、传染性强、变异性强等特点。

由于我国现在多为大规模的养殖场,家禽养殖的密度较大,一旦有疫情发生,会在短时间内传染成千上万的家禽,从而给国家和人民较大损失。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人畜共患病。

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与致病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1前言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A、B、C型。

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的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的大流行。

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

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AIV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Avian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Avian Influenza.LPAI)。

高致病性AIV 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危害[2]。

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断增加。

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的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2)和PA(polymeraseacidic)以及新发现的与有道细胞凋亡有关的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

禽流感特点及防控措施

禽流感特点及防控措施

禽流感特点及防控措施禽流感是一种由禽类病毒引起的疾病,可造成鸡、鸭、鹅等家禽的严重危害。

禽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突变性,能够在不同的宿主中发生变异,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禽流感的主要特点及防控措施如下:一、病原特点1.强传染性:禽流感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气溶胶传播、被污染的空气、饮水和食物等途径传播,病毒具有很强的进攻性和适应性,传染能力极强。

2.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具有高致病性,易造成家禽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腹泻,甚至出现瘫痪和死亡等严重后果,其中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率超过了70%。

3.病变广泛:禽流感病毒可引起呼吸道和消化道等系统的病变,导致吞咽困难、呼吸急促、呕吐腹泻、羽毛脱落等严重症状,且病变范围广,病程长,并且对主要宿主的屠宰和处理等步骤有很大影响。

二、防控措施1.加强卫生防控:加强家禽场、交易市场、公共场所等环境和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强化投喂、饮水和操作人员的卫生管理,尤其是要加强对野生鸟类等野生动物的管控和监测工作,做好病毒监测、预警和防控工作。

2.加强病原监测:建立病毒监测平台,定期监测主要宿主的感染情况和病毒分布情况,密切监测疫情,及时发现、报告和控制疫情,对发现病例的家禽数量进行紧急控制,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3.控制和消灭感染源头:从源头控制和消灭感染病毒的家禽数,采取隔离治疗、宰杀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切断疫源传播链,防止疫情扩大,并做好宰杀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防止病毒污染土壤和水源等环境。

4.强化预防和控制措施:积极宣传和推广禽流感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农业行业监管和农业生产安全生产,确保环境安全和禽类产品安全。

5.处理病死禽畜:对病死家禽和家畜,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毒扩散和污染环境。

H5N1禽流感病毒继续流行和变异——H5N1病毒正以不可预测的方式继续发生变异,对鸟类和人类构成严重威胁

H5N1禽流感病毒继续流行和变异——H5N1病毒正以不可预测的方式继续发生变异,对鸟类和人类构成严重威胁
是 20 0 6年 2月 在 阿 塞 拜 疆 , 死 亡 的 野 天 鹅 中 收 集 绒 毛 和 羽 从
些 地 方 。这 些 新 谱 系 的 传 播 主要 通 过 家 禽 运 输 而 非 野 生 候
鸟 。第 2次 传 播 发 生 在 2 0 0 5年 5月青 海斑 头雁 H5 流 感 病 N1
维普资讯
海 峡 预 防 医 学 杂 志 2 0 年 第 1 第 3期 SriJP e d2 0 11 o : 08 4卷 tat rvMe 0 8Vo. 4N .{
9 5
文章 编 号 :0 720 (0 8 0 —0 50 中 图分 类号 :R 3 3 1 文 献 标 识 码 : 1 0 —7 52 0 )30 9 —3 7 . B
毒 A/ a- e d d B G o e Qig a 6 / 5 ( N1 出 现 之 B rh a e ( H) o s/ n h i 5 0 H5 ) /
毛 时 发 生 。 由 于禁 止 处 理 死 鸟 , 当事 者 不 愿 承认 曾经 处理 过 野 鸟 , HO官 员 确 定 了 8例 H5 W N1感 染 人 的病 例 . 中 5例 死 其
关 键 词 :禽流 感 病 毒 ;H5 ; 行 病 学 ;鸟 类 N1 流
高 致 病 性 H5 N1禽 流 感 病 毒 从 亚 洲 东 部 扩 散 到 印 度 、 欧 洲 和非 洲 , 起 人 们 对 它 在 野 鸟 中 引 起 地 方 性 大 流 行 的担 心 。 引 收集 口腔 、 吸 道 、 槽 以 及 泄殖 腔 / 便 标 本 。 呼 水 粪 20 0 2年 前 , 有 1 所 6个 亚 型 非 致 病 性 流感 病 毒 及 大 多 数 高 致病 性 H5 H7流 感 病 毒 在 水 禽 中 无 致 病 迹 象 。而 现 在 流 及 行 的 H5 N1病 毒 改 变 了 这 种 概 念 。 虽 然 不 是 全 部 致 病 。 但 20 0 2年 后 H5 N1的 致 死 性 随 着 病 毒 的 种 类 及水 禽 种 类 和 年 龄 而 有 所 不 同 。某 些 H5 N1分 离 株 对 野 鸭 百 分 百 致 死 , 其 他 而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鸭的致病性研究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鸭的致病性研究

2 C l g f n ma S i c n dc e I n rMo g l g i l r l ies y H h o 1 0 8 C ia . o l e o i l ce e a d Me i n , n e n oi A c t a Unv ri , u h t 0 1 , hn ) e A n i a r uu t 0
推 测 GSHB 5 /5可 能是 中 国 南方 出现 的 其他 对鸭 呈 高致 病 力的 H5 / /1 0 N1病毒 的祖 先 ,对 这 些病 毒 的 系统 研 究 ,可
揭 示 H5 N1亚 型 AI 对 鸭 的 致 病 力 遗 传 机 制 。 V
关 键 词 :禽 流感 病 毒 ;H5 N1亚 型 ;感染 ;鸭 中图 分 类 号 :¥ 5 .5 8 2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5 9 2 1 )40 0 —3 0 80 8 (0 0 0 -3 10
鸭 的 致 死 率分 别 为 6 0%和 8 0% ,另 外 1株病 毒 ,A/o s/ b i 10 G / /10 ) goe Hu e 5 /5( SHB 5 /5 ,对鸭 无 致病 力 。本研 究还 发 /
现 ,与 高致 病 力毒 株 一 样 ,G /B 5/ S /1 5也 可在 鸭体 内呈全 身性 复 制 ,并且 可通 过 喉 头和 泻殖 腔 向外 排 泄 。 我 们 H 0
Vi l n e a d r p ia i fH5 a i n if e z r e c n e l t u c on o N 1 v a n l n a u v r s s i o e t u k i e n d m s i d c s u c
XU J g , O i— e g , U S e gj , I nbn S i z o g, H N H a n i S NG J s n S h n - e L —ig, HI a h n C E u l n ah i Ya Jn a

禽流感病毒的结构及致病机理

禽流感病毒的结构及致病机理

另一种四聚体表面糖蛋白NA对流感病毒致 病性也有一定的作用。1989年Philpott等利用 单克隆技术鉴定了禽流感高致病力毒株 A/Turkey/ Onfario/7332/ 66( H5N 1) HA上的 5个中和位点。发现其中4个的突变不会改变
病毒的致病性。而另一个中和位点的突变可
使病毒变弱但不影响病毒的裂解及向全身的
致病性的HA能被宿主体内无处不在的蛋白水 解酶如弗林蛋白酶,在其多碱性氨基酸位点切 断。而非致病性的病毒HA只对存在于呼吸系统或 肠道中蛋白水解酶敏感。虽然所有分离得到的H5N1 病毒都具有多碱性氨基酸序列。但它们对人、小鼠、 鸡并不总是表现有高毒力。因而除了多碱性氨基酸 切点外。病毒的其它特性也可能对分离到的H5N1 病毒表现出的不同毒力起着作用

根据HA和NA的抗原性差异,可以分为不 同亚型。迄今为止,己确认HA抗原有16种 亚型,即H1一H16; NA抗原有9种亚型,即 N1一N9,任一种HA与任一种NA结合后即 为一种血清亚型。理论上禽流感病毒至少 有144个血清亚型,现己从禽类中分离到81 种,而且还有新的HA和NA不断被发现。
H5N1的结构及致病 机理
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 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 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 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 或欧洲鸡瘟。
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的 不同。分为A ,B ,C三个血清型。
B,C两种类型仅对人致病。
A型可对人、猪、马和禽致病。
HA的裂解还受到裂解位点附近糖链的影响。如 HA1上23位氨基酸的差异可影响到20位的糖基化。 由于20位的糖分子紧靠HA1/HA2裂解位点。从而影 响其裂解。 198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流行的低毒力 H5N2。与H5N1的区别就在于H5N1在紧靠近裂解 位附近的一个糖基化位点发生突变。失去一个寡糖 链。如果裂解位点插入细胞的多肽序列。就会使其 对裂解的敏感性增加。一些细胞外或外源性精氨酸 内切酶如胰酶、纤维蛋白酶等也能裂解HA前体。饲 料中当混合或继发感染一些细菌性疾病后。鸡群的 病情往往加重。这可能就是由于细菌感染后为流感 病毒提供了外源HA裂解酶的缘故。

H5N1禽流感疫苗研究及应用

H5N1禽流感疫苗研究及应用

化分析
19 年 .在我国广东省佛 山市 1 96 株鹅 源禽流感病毒分离株进行全基 因组 免 疫的 自由放养 的水禽 ;辽 宁黑 山由于
的发病鹅 中首次分离到一株H N 亚型高 序列测定和遗传演化分析 . 51 发现流行于我 使 用非法禽流感 疫苗 .从而 延误 了疫情
致病 力禽流感病 毒 .为我 国高 致病 力禽 国鸭源的禽流感病毒是 由 19 6年分离 的 的及 时报告 、诊断和控制 .导致 2 0 9 0 0万
60 0 0多只野鸟。流行病学数据表 明,该 是一个未 解之谜 。我们 以遗传背景 高度 苗 。 该疫苗 于2 0 年底获得 新兽药证 书 , 03 病首先 发生于斑 头雁 ~1 天后传入与 接近但对 哺乳 动物感染和 致病 力截 然不 2 0 8 0 0 3年 8 开始 用于我 国出 口香港和澳 月 斑 头雁 同居一 岛的棕头鸥和 鱼鸥 .又经 同的两株 鸭源 禽流感病毒 为模型 .对禽 门活 鸡免疫 。2 0 0 4年广东 省有 9起疫情 过 8 天后传入鸬鹚和赤麻鸭 。 ~1 0 我们对 流感病毒跨越种 问屏障 的分 子机制进 行 暴发 而该地 区的所 有供 港和供 澳鸡场 该 次暴 发 中分离 自不同时 间点 和禽种 的 了探索 . 发现 P 2 B 基因 7 1 点的单个 氨 均未发 生禽流感疫情 。第二 种是 H N 基 0位 B1 高 致病 力禽流感 病毒进行 了全 基 因组序 基酸改变 ( s A n A p到 s )可使 不能感 染哺 因重 组病 毒灭活疫苗 。 B 2 与H N 疫苗 相比 . 列分析 .发现这 些病 毒可分 为 4个基 因 乳动物 的H N 亚型禽流感病毒获得感染 该疫 苗对鸡 的免疫保 护期 延长 4个 月 以 B1
2 0 年 5 月份 .我国青海湖的野 0 5 ~6

抗病毒药物体外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抗病毒药物体外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抗病毒药物体外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作用的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能够引起禽类和人类的严重病症甚至死亡。

随着全球流感病毒变异的持续发展,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目前,预防和控制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疫苗和药物。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抗病毒药物体外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作用的机制和效果,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防控提供实验依据。

三、研究内容
1.收集研究材料: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抗病毒药物等;
2.建立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体外感染模型;
3.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抗病毒药物,观察药物对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影响;
4.通过药效学实验分析药物的最佳用药方式和剂量;
5.探究抗病毒药物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6.分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和抗病毒药物之间的结合情况;
7.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应用建议。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防控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能够为相关的药物研发和病毒感染机制的探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主要包括建立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体外感染模型、添加不同浓度的抗病毒药物和分析药物的最佳用药方式和剂量、探究抗病毒药物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

六、研究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明确抗病毒药物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抑制效果,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灭活疫苗免疫鸡后其抗体消长规律试验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灭活疫苗免疫鸡后其抗体消长规律试验

1 4 试 验 设 计 .
种鸡 :30 0羽 种 鸡鸡 苗 , 期 检 测 母 源 抗 体 , 1 0 定 当母 源 抗
体 降 至 4lg o 2以下 , 2周 龄 时进 行 免 疫 , 部 皮 下 注 射 疫 约 颈
结 果 显 示 , 免 后 1 抗 体 即上 升 到将 近 8lg , 达 二 0d 2 3周 o 到高峰 , 以后 缓 慢 下 降 , 其抗 体 滴 度 下 降 的 速 度 比首 免 快 , 但 这 可 能 与 种 鸡 产 蛋 后 其 免 疫 物 质 传 给 子 代 有 关 , 二 免 后 至 1 9周 降 至 4 4 g 。 . 2 l 2 o
次 免 疫 。定期 采 血 样 , 次 采 4 每 o份 , 离 血 清 检 测 抗 体 。 分
肉鸡 : 2批 肉鸡 分 别 为 3 0 0羽 和 50 0羽 , 期 检 测 母 0 0 定
源抗体 , 当母 源 抗 体 降 至 4 lg o 2以 下 时 , 择 第 二 批 试 验 鸡 选

接 种 、 疫抗 体 检 测 、 情 监 测 、 场 生 物 安 全 体 系 建 立 和 各 免 疫 禽 项 措施 的落 实 。针 对 性 疫 苗 的使 用 , 禽 类 获 得 特 异 性 的 抗 使
病 能 力 , 防治 禽 流感 十分 重 要 的 一 个 环 节 。 目前 , 内提 供 是 国 的禽 流感 免 疫 程 序 还 不 尽 完 善 合 理 。嘉 定 种 鸡 现 有 9 套 , 万
由表 2可 知 , 鸡 2周 龄 时 0 3 ml羽 免 疫 后 1 , 种 . / 0 d HI 抗 体 就 可 达 到 6 8lg , ~ 5周 达 到 高 峰 期 , 后 缓 慢 下 降 . o 2 3 然 形成 一个 平 台期 , 疫 1 免 8周 后 HI 体 水 平 仍 然 维 持 在 抗

甲型H5N1流感病毒

甲型H5N1流感病毒
1997年,首次从中国香港一3岁儿童的流感死亡病例标本中分离鉴定出。 H5N1病毒可以致命,截止到2011年有350人被确认死于这种病毒。
病毒起源
病毒起源
病毒攻击人体流感病毒起源早于脱氧核糖核酸。H5N1型病毒已在鸡群中流行,如果它感染猪或人,其繁殖速 度将迅速变快。
1997年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的一次家禽疫情中报告了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甲型H5N1禽流感病毒的病 例。
许多患者感染甲型H5或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后,其病程发展异常迅速。常见的初期症状为高烧(体温38度 或以上)和咳嗽。据报告,出现了累及下呼吸道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困难或气短。咽痛或鼻炎等上呼吸道症 状较不常见。
在有些患者的临床病程中也曾报告过腹泻、呕吐、腹痛、鼻出血或牙龈出血及胸痛等其它症状。感染的并发 症包括低氧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以及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
甲型H5N1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高致病性亚型
目录
01 了解流感病毒
03 病毒起源
02 病毒定义 04 传播途径
05 易感人群
07 预防方法
目录
06 鉴别诊断 08 治疗方法
基本信息
甲型H5N1流感病毒,即A(H5N1)或H5N1,也称H5N1病毒、H5N1禽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高致病性亚 型,具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第5型,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第1型。
流感病毒颗粒外腊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为植物血凝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 ,根据 不同种类病毒表面蛋白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结合情况,甲型流感病毒又分类为亚型。有18种不同的 血凝素亚型和11种不同的神经氨酸酶亚型。
根据宿主源,甲型流感病毒可以分类为禽流感、猪流感或其它类的动物流感病毒。例如甲型H5N1和甲型 H9N2禽流感病毒亚型以及甲型H1N1和H3N2猪流感病毒亚型。甲型动物流感病毒有别于人类流感病毒,而且不容易 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H5N1亚型禽流感毒株A/Duck/HuBei/3/2005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研究

H5N1亚型禽流感毒株A/Duck/HuBei/3/2005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研究

周艳 红 ,陈绳 亮 ,李 天 宪
( . 中科 技 大 学 系 统 生 物 学 系 , 北 生 物 信 息 与 分 子 成 像 重 点 实 验 室 , 汉 4 0 7 ; 1华 湖 武 3 0 4
2中国科学院 武汉病毒研究所 , 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汉 407) . 病 武 30 1
病 鸭组 织样 品 于 2 0 0 5年从 湖 北 省某 县 采 集 ;
S F鸡 胚 和 S F雏鸡 购 自北 京梅 里 亚 维通 试验 动 P P
物技 术有 限公 司 ;P AI / 小 鼠购 自湖 北 省实 S FB c B 验 动物 中心 ; 心 E A 禽 流感 病 毒抗 原诊 断试 夹 1S I 剂 盒 由华 中农业 大学 动物 医学 院提 供.
维普资讯
第 4 1卷 第 4期
20 0 7年 1 2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 OuRNAI ) UAZH( NG N(RM AI NI (F H ) ) U VERS TY( t c. I Na .S i )
VoI 1 N o 4 .4 .
De . 2 07 c 0
文章 编 号 :1 0 - 1 0 2 0 ) 40 9 — 6 0 0 1 9 ( 0 7 0 5 70
H5 N1亚 型 禽 流 感 毒 株 A Duk Hu e/ / 0 5 / c / B i3 2 0 的 分 子特 征 及 致 病 性 研 究
寇 铮 ,李 永 东 ,张 忠 ,范兆 军 ,唐 霜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 用 分 子生 物 学 方 法 , 1 20 采 对 株 0 5年 从 湖 北 省某 县 分 离 获 得 的 禽 流 感 病 毒 株 ( Duk A/ c /

我国H5N1亚型流感病毒疫情及病原特性

我国H5N1亚型流感病毒疫情及病原特性
1 我 国 .
20 年 2 4日, 06 月 山西省 阳泉市种鸡场发生禽 流感疫情 。 该鸡场具有 2 年历史 , 阳泉市规模最 0 是 大的养鸡场。 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 禽流感 H 平均抗 5 体水平较高且较整齐的情况下 , 鸡群短时间内发生 大量死亡 。这与之前其他省份的 H N 亚型 H A 51 PI 疫情发生情况有所不 同。鸡群各种疫苗免疫抗体均 达到标准 , 在此前提下 , 感染 H 亚型禽流感病毒并 5 发生大面积急性死亡的可能性不大 , 但从病料 中分 离到了 H N 亚型禽流感病毒 ,对此次疫情进行 了 51 确诊 。 在对该病毒各基因的遗传进化及抗原性系统 分析发现 , 其与近年来引起我 国同亚型疫情的病毒
★通讯 作 者
山西 、 安徽 、 新疆 、 宁夏 、 湖南 、 内蒙古 7省 , 扑杀家
禽 24万只。另外 , 9 发生候鸟疫情 1 , 起 涉及青海 、 西藏 2 个省 , 共死亡候鸟 34 只。 61
・ q躁 蚕隅 ・
・ ・
2 ’年 第 1 2期

专 论 与 综 述
20 ~ 09 ,我国家禽发生了数量有限的几 07 20 年
HP I至下 半年 l , A, 0月 辽宁省 黑 山县 突然发 生大 量
家禽死于 H N 亚型 H A V感染 , 51 PI 疫病迅速蔓延至 周边市县 。病毒特性研究表明 , 其与当年上半年我 国青海湖野鸟死亡病毒亲缘关系是否密切 , 明该 说 起疫 情 由野鸟 引进 当地 。20 05年 , 中国内地共 有 l 3 个省份发生 3 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其中青海 2 发生 1 起候鸟疫情 , 发病家禽 1- 万只 , 6 3 死亡 1. 5 5 万只, 扑杀 25 .万只。青海 、 271 新疆 、 西藏 、 内蒙古 、 安徽 、 湖南 、 辽宁 、 湖北 、 山西 、 宁夏 、 云南 、 江西 、 四 川 1 省 。全年共接到疫情报告 4 起 , 3 2 确诊 3 起 , 2

人感染HN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

人感染HN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

人感染HN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简介人感染HN禽流感是由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对人类具有高致死性的传染病,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流行。

本文将介绍人感染HN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病例调查发病病例调查是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具有关键作用。

HN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家禽传播,人类感染主要是因为与感染的家禽接触或食用感染的禽类及其制品所致。

因此,疫情初期需对家禽养殖场、家禽市场、禽产品销售点及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是否存在病源及其潜在传播路径。

防控措施调查防控措施调查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疫情调查过程中应该关注采取的措施,如加强家禽场所的卫生、消毒,提高工作人员和消费者的卫生意识等,以评估其防控成效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临床诊断HN禽流感致病率高,病死率高达60%-80%,临床表现与普通流感无明显区别。

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咳嗽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加重,病人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和咳痰等症状。

因此,对于出现上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了HN禽流感病毒。

预防措施HN禽流感疫情的防控关键在于预防。

如何预防HN禽流感的传播呢?保持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是预防HN禽流感的第一步。

不仅要勤洗手、勤换衣服,还要注意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

同时,要避免接触感染的家禽及其制品,谨慎购买可疑禽肉及其制品。

加强家禽养殖场所的管理加强家禽养殖场的管理是预防HN禽流感传播的关键。

要加强养殖场所的卫生、消毒工作,并加强对养殖场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防护意识。

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是预防HN禽流感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

对养殖场所、禽产品销售点及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监测,并及时报告可疑病例,以便快速响应和处理疫情。

处置方法在发现HN禽流感疫情时,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进行合理的处置。

采取隔离措施发现疑似病例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将可疑患者与其他人隔离开来,以避免疫情扩散。

H5和H7亚型禽流感流行情况

H5和H7亚型禽流感流行情况

2020年第6期 吉林畜牧兽医·禽业专栏·QinYe ZhuanLanH5和H7亚型禽流感流行情况白 翠1,王 晋1,王 楠1,李海燕2,郑 聪3,刁鹏翔41.吉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2.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畜牧兽医总站,吉林通化 134000;3.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畜牧兽医站,吉林吉林市 132000;4.吉林市昌邑区两家子乡畜牧兽医站,吉林吉林市 132000摘 要: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烈性传染病,又称鸡瘟。

该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宿主范围广。

近些年来,禽流感频频爆发,给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禽流感病毒易变异,有很多亚型,其中危害较大的主要有H5和H7亚型。

关键词:禽流感;H5;H7禽流感是一种危害禽类养殖业严重的疫病,该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给养殖业的防控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禽流感的亚型呈多样性特征,我国主要以H5和H7为主。

因此,我们要立足国情,随时掌握各地区禽流感H5和H7亚型动态发展,展开科学的防控。

1 H5亚型禽流感流行情况1959年H5亚型禽流感首发于英国苏格兰。

1997年,中国香港首次出现感染人并死亡的病例。

2003年,中国香港再次出现2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并有1例死亡。

之后,H5N1禽流感爆发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由东南亚到亚洲再到欧洲不断蔓延。

2017年,我国H5亚型禽流感的流行态势相对平稳,但局部仍有疫情发生过。

我国目前流行的主要有H5N8、H5N6和H5N1三种亚型。

2 H7亚型禽流感流行情况H7亚型致病性强,危害性大,是进出口家禽及禽类产品的主要检疫对象。

我国目前H7亚型禽流感主要以H7N9流行为主。

1878年H7亚型禽流感首发于意大利,当时以H7N3和N7亚型为主。

1999年,H7N1亚型爆发于澳大利亚[1]。

2003年在荷兰,H7N7出现感染人的病例,并造成死亡。

禽流感知识

禽流感知识

禽流感知识禽流感是一种由禽类感染的病毒引起的疾病,也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简称HPAI)。

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禽类,但有些亚型的病毒也可感染人类。

禽流感病毒属于A型流感病毒,其基因组由8个单链RNA分子组成。

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禽类或其分泌物、排泄物传播。

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体内繁殖迅速,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病症,导致禽类大量死亡。

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感染相对较少,但一旦感染,病情通常较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禽流感病毒有多个亚型,其中最为致命的是H5N1亚型。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自1997年首次在香港发现以来,已经在许多国家造成了禽类大规模死亡,并且有少数人类感染病例报告。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高致病性和高准确性,对人类的感染率虽然较低,但病死率却非常高,达到了50%以上。

除了H5N1亚型,还有其他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也会引起人类感染,如H7N9亚型。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自2013年首次在中国出现以来,已经引起了多次人类感染疫情。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但病死率相对较低。

禽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加强禽类养殖场的管理和卫生措施,避免禽流感病毒的传播。

其次是加强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提高禽类的免疫力。

此外,对于人类来说,避免接触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和其分泌物、排泄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禽流感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应立即进行隔离和扑杀,以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对于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并进行密切监测和追踪。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对于禽类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对禽流感病毒的认识,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感染的禽类,并且在发现禽流感疫情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疫情的发生,保护禽类养殖业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对鸽的致病性分析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对鸽的致病性分析
1 1 实 验室 条件 .
1 3 3 鸽 感 染试验 1 . . 2只 4周 龄鸽 , 9只经 点 眼滴 鼻 途径 接种 1 E D。 1 0 L 的含 病 毒 尿 囊 液 , 0 I 。 0 / 每
毒 传播 中所起 的作 用 尚 未 明 确 。在 以往 的研 究 中 , 不 少学 者 报道 鸽 对 AI 仅 有 极 弱 的 敏 感 性 或 对 其 V
具 有 耐受力 口 。然 而 , 近 的研 究 表 明 , 最 近年 分 离
到的 H5 亚 型 AI N1 V可 引起 鸽 的感 染 发 病 , 病 毒 且 能 在鸽 体 内复制 L 1 。 20 0 4年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兽 医 学 院 禽 病 研 究 室 从
胜 鸽 业 有 限 公 司 , 验 前 用 HI 验检 验 证 明无 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试 试
HS N1亚型 AI H9 V、 N2亚 型 AI V和新 城疫 病毒 HI
抗体。
1 3 方 法 .
次报 道在 野生 鸽体 内分 离 到 H5 N1亚 型 AI 6, VL 但 ]
鸽对 H5 亚 型 A V 的 易感 性 以及 其 在 禽 流感 病 N1 I
动 物 医 学 进 展 ,0 l 3 ( 0 l 一8 2 1 , 2 1 ): 5 l
Pr gr s n V e e i r e ii o e s i t rna y M d cne
H5 N1亚 型 高致 病 性 禽 流 感 病 毒 对 鸽 的致 病 性分 析
乔 立旺, 焦培 荣△, 东霞 , 张 李 芳 , 自立 , 海玲 , 胡 刘 辛朝 安 , 廖 明 , 开健 罗
禽 流 感 (Ava f e z ,A 是 由 A 型 流 感 ini l na I) nu 病 毒引起 的一 种 禽 类 的 感 染/ 病 综 合 征 。该 病 被 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5期2015年5月V ol. 27, No. 5May, 2015生命科学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文章编号:1004-0374(2015)05-0525-06DOI: 10.13376/j.cbls/2015069收稿日期:2014-11-06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025029)*通信作者:E-mail: ljh@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与致病性孙洪磊,刘金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094)摘 要:H5N1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广泛流行,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997年香港地区首次出现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2003年之后多个国家相继出现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目前已有16个国家650人感染发病,患者死亡率高达60%以上。

随着H5N1禽流感病毒的持续流行与进化,该病毒仍然对公共卫生具有严重威胁。

综述了H5N1禽流感病毒的进化特点、流行情况以及致病性。

关键词: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性;传播性;致病性中图分类号:Q939.4;R373.1 文献标志码:AEpidem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avain influenza A H5N1 virusSUN Hong-Lei, LIU Jin-Hua*(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China)Abstract: Highly pathogenic influenza A (H5N1) virus causes a widespread poultry deaths worldwide. The first human H5N1 infected case was reported in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in 1997. Since then, the virus re-emerged in 2003 and continues to infect people worldwide. Currently, over 650 human infec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more than 16 countries and mortality rate is greater than 60%. These viruses continue pose a potential pandemic threat in the future because of the continuing global spread and evolution.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H5N1 virus, the epidemiological of H5N1 virus in poultry, clinical and vi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H5N1 case.Key words: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epidemicity; transmission; pathogenicity禽流感病毒(avain influenza virus, AIV)为正黏病毒科单股负链RNA 病毒[1]。

其基因组由8个分节段的RNA 组成,每个片段编码1~2个蛋白质,分别为PB2、PB1、PA 、HA 、NP 、NA 、M1、M2、NS1和NS2,近年来发现流感病毒还可以编码PB1-F2、刘金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省重大动物疾病防控泰山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担任农业部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禽流感专家组副组长,科技部禽流感科技攻关病原组专家组成员,卫生部人感染H7N9禽流感联防联控专家组成员。

长期致力于流感病毒的研究,围绕动物流感病毒遗传演化、致病机理和防控技术等开展系列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Science 、PNAS 、Lancet 、JVI 等国际权威SCI 杂志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40余篇。

PB1-N40、PA-X 、PA-N155、PA-N182、M42和NS3等蛋白[2-4]。

流感病毒的结构可分为3层。

最禽流感专题第27卷526外层为双层类脂囊膜,在囊膜表面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纤突,即呈棒状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蛋白和呈蘑菇状的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蛋白。

HA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结合宿主细胞唾液酸受体并帮助病毒穿透宿主细胞膜,NA蛋白主要通过水解病毒和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残基,促进病毒粒子的释放以及防止子代病毒粒子聚集。

此外,囊膜上还存在离子通道蛋白M2。

中间层是病毒中含量最大的M1蛋白,主要功能是维持病毒粒子的形态。

病毒内部是由RNA聚合酶复合体(PB2、PB1、PA 和NP蛋白)和病毒RNA相连形成的vRNP复合体,负责病毒RNA的复制和转录。

具有抑制干扰素作用的非结构蛋白NS1在感染的细胞中较丰富,但没有装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中。

PB1-F2蛋白与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最近发现的PA-X蛋白与诱导宿主免疫反应和致病性相关[2]。

根据HA和NA蛋白抗原性差异可将流感病毒分为各种不同的亚型。

迄今为止,共有18种HA (H1~H18)和11种NA (N1~N11)亚型被鉴定[5]。

H1~H16、N1~N9亚型的流感病毒均来自野生水禽,H17N10、H18N11两种病毒分离自蝙蝠。

根据AIV对鸡的致病性,可将其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类。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对家禽几乎无致病性或感染后症状比较温和,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HPAIV) 能造成感染家禽的全身系统性感染,引起家禽较高的死亡率[6]。

目前HPAIV仅存在于部分H5和H7亚型。

1996年,中国广东的一家鹅场首次爆发H5N1 HPAI疫情,此后该病毒在东南亚地区家禽中呈地方流行性,目前H5N1 AIV已蔓延到全世界范围内的60多个国家,每一次爆发都可导致大规模的家禽死亡或淘汰,给养禽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一些H5N1 AIV甚至能够引起野生水禽的发病死亡[7-8]。

H5N1 AIV之所以引起人们巨大的恐慌,除了其对禽类的高致病性外,还因为其能跨种间传播感染人,且感染者死亡率高达60%以上。

虽然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H5N1病毒能够在人际间发生有效传播,但随着H5N1 AIV的持续流行与进化,该病毒仍然对公共卫生具有严重威胁。

本文综述了H5N1 AIV 的基因进化特点、流行情况以及致病性。

1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进化1.1 基因型的进化流感病毒存在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和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两种变异机制改变其抗原性,病毒在流行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不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

类似于其他亚型禽流感病毒,H5N1 HPAIV自1996年首次出现后(A/goose/Guangdong/ 1/96)也一直处于不断变异中。

1997年,H5N1亚型AIV在香港鸡群中爆发,并导致18人感染,其中6人死亡。

病毒基因分析显示,香港爆发的H5N1病毒其HA基因来源于A/goose/Guangdong/1/96,其他基因则来源于其他亚型AIV[9]。

自1999年开始,H5N1 HPAIV持续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并经历了频繁的基因重排,产生众多基因型病毒。

截至2001年,香港和中国大陆地区共分离到8个基因型的H5N1病毒,分别为A、B、C、D、E、X0、W和Z基因型[10]。

2002~2003年,又出现3个主要的基因型(Y、Z+、V)。

2004年,Z基因型和W基因型病毒重排产生了一种新的G基因型病毒。

虽然出现了众多基因型的病毒,但仅有少数基因型的病毒 (B、Z、Z+、V、G、W和X0) 能够流行超过2年以上。

自2002年开始,Z基因型开始成为中国家禽中的优势毒株。

但2005年以后,以Fujian-like为代表的V基因型取代了Z基因型,成为我国家禽中的优势基因型病毒,随后传入香港、老挝、马来西亚和泰国,引起家禽疫情爆发[11]。

2005年从越南家禽中分离到G基因型的H5N1病毒,因其与同年中国广西省监测到的一株病毒同源性较高,所以很可能是由中国传入的[11]。

在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只流行Z基因型的H5N1病毒,但近年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Z基因型病毒也开始出现基因重排现象[12]。

除2006年分离到一株V基因型的病毒外,泰国出现的H5N1病毒均为Z或Z+基因型[13]。

2003年,老挝分离到Z基因型的H5N1病毒,2007年出现了V基因型的病毒,基因分析显示与2006年泰国出现的V基因型病毒是同一来源[14]。

1.2 HA基因的进化由于用基因型对病毒进行定义相对复杂,不便于来自全球不同实验室的流感监测数据进行统一比对,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制定了一个基于HA基因核苷酸序列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统一命名的准则[15],将H5亚型AIV分为10个Clade,分别为Clade 0~9,而部分Clade又可分为不同的subclade,如Clade 2又分为2.1、2.2、2.3、2.4和2.5,2.1可再被分为2.1.1、2.1.2、2.1.3,2.3可再被分为2.3.1、2.3.2、2.3.3和2.3.4等。

孙洪磊,等: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与致病性第5期527Clade 0的毒株是早期香港和中国大陆流行的主要毒株,现在已较少见。

Clade 1的毒株主要流行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老挝和柬埔寨,既能感染禽又能感染人。

Clade 2.1的毒株是印度尼西亚地区主要流行的毒株,该分支病毒对人的致病性明显强于其他分支病毒;Clade 2.2的毒株首次于2005年在青海湖发病的野生候鸟中发现[7-8],目前主要流行于埃及等中东国家;Clade 2.3的毒株主要分布于中国、越南、泰国、老挝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其中流行于我国的病毒即属于2.3.4分支;2.3.2分支病毒近年来流行性非常广泛,除了引起家禽发病,还能感染候鸟[16],且随着候鸟的迁徙,在蒙古、日本、韩国、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Clade 2.4病毒主要来源于我国的云南及广西地区;Clade 2.5 病毒则以韩国、日本以及我国的汕头地区分离株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