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手术的麻醉

合集下载

医院麻醉科低温麻醉技术规范

医院麻醉科低温麻醉技术规范

医院麻醉科低温麻醉技术规范【适应证】1. 心脏外科:心内直视手术,如肺动脉瓣切开术、房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法乐四联症根治术、瓣膜置换术及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等。

2. 血管外科: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部切除术。

3. 颅脑外科:巨大的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脑血管瘤等,在控制性低血压不能完成手术者,可考虑用低温麻醉。

【麻醉前准备】1. 见麻醉前准备,按全麻准备和给予术前用药。

2. 准备降温橡皮袋、碎冰块、浴巾、水槽、游泳帽、凡士林棉花球、测温仪、除颤器和生理监测仪进行ECG、IBP、CVP、SaO2、PetCO2监测,以及急救药品等。

【操作步骤】1. 常规开放两根静脉(大血管手术应作颈内静脉置管监测CVP,颅脑手术用股静脉穿刺置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压。

2. 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后,安置鼻咽与肛门测温探头进行体温监测。

开始降温之前需加深麻醉,保持足够的麻醉深度,肌松作用良好,无咳嗽反应,血压和心率平稳。

3. 降温方法:(1)体表降温法:1)冰水浴或冰屑降温法:鼻咽温下降至34℃左右(降温时间一般15~30分钟)即停止降温,去除冰屑后,用浴巾将体表冰水吸干,切勿用力擦皮肤。

2)冰袋、冰帽降温法:常用于小儿降温。

(2)体腔降温法。

(3)血流降温法:即在体外循环中进行降温和复温。

一般血温和水温之差不宜超过10℃,降温速度0.5~1.0℃/min。

复温时最高水温不宜超过42℃,以免红细胞破坏。

一般体温升至36℃即停止复温。

4)深低温降温法:先用体表降温至30℃,再开胸插管用血流降温法继续降温至22℃以下。

4. 停止降温后一般可继续下降2~4℃,如鼻咽温度低达30℃仍有继续下降趋势,应升高室温,或胸腔内用盐水升温,使之不低于30℃。

如停止降温后体温下降不够或已有上升趋势,可加用冰袋和冰帽。

5. 术毕,如体温在31℃以下,应用电热毯和提高室温,复温至32~33℃。

待循环功能稳定,呼吸恢复正常,鼻咽温在32℃以上,方能拔除气管导管【注意事项】1. 降温过程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和心律变化以及体温下降幅度,如有竖毛反射、寒战及呼吸运动等应加深麻醉及追加肌松药。

血管外科实习医生的血管外科手术总结与心得体会

血管外科实习医生的血管外科手术总结与心得体会

血管外科实习医生的血管外科手术总结与心得体会在我医学生涯的实习阶段,我有幸参与了血管外科的实习工作,亲身参与了多个血管外科手术。

通过这些实践经验,我深刻体会到了血管外科手术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在此,我将就我的实习经历,整理出一份手术总结与心得体会。

一、血管外科手术概述血管外科手术是一类针对心血管系统病变的外科手术,主要用于修复、重建或替代受损的血管,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该类手术具有高风险性和复杂性,往往需要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医生进行操作。

二、手术前准备在进行血管外科手术前,详细的术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况。

同时,通过临床病史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手术需求。

此外,还需安排必要的辅助检查,例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

三、手术操作流程1. 麻醉在血管外科手术过程中,麻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手术前,麻醉医师需要与外科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手术的具体需求。

麻醉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麻醉深度控制。

2. 切口与暴露在开始手术时,外科医生需要根据手术部位划定切口,并进行相应的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分离,以暴露待处理的血管。

切口应精确、准确地选择在血管病变处,以便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3. 血管修复一旦暴露出血管,外科医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复操作。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吻合、血管搭桥或血管替代等操作。

在此过程中,外科医生需要高度专注、精细操作,确保血管的修复质量和成功率。

4. 恢复与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将被送往恢复室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护理。

麻醉医师会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液体补充。

血管外科实习医生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并与护理人员紧密合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四、血管外科实习的心得体会1. 学习态度血管外科手术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深刻了解手术的理论和技术是重要的基础。

血管外科诊疗常规

血管外科诊疗常规

血管外科疾病诊断治疗常规一、颅外血管病变脑的血液供应来自双侧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

颅外血管病变可导致颅内脑的病变即颅外血管病变可致脑一过性缺血(Transielf lschecnic Attack TIAs)及脑卒中。

外科治疗颅外段血管病目的是防治脑梗塞及其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1、颈动脉狭窄病因:90%是由动脉硬外所致,其余也有炎性血管病、肌纤维发育不良、外伤性闭塞或狭窄、放射、动脉迂曲。

诊断:1.中老年,有动脉硬化病史或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史。

2.短暂性一过脑缺血发作(TIA),持续几分钟到30’,24小时内恢复,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1)运动障碍:对侧面瘫或单肢瘫(上肢或下肢),肢体肌无力,运动失灵。

(2)感觉障碍:受累肢体沉重感,感觉减退,或丧失。

(3)视觉障碍:一侧眼一过性黑蒙,部分视野缺损或偶有同向偏盲、复视、眩晕。

(Amamrosis Fugax)也称缺暂单眼失明发作,是同侧颈内动脉终末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

3.症状可反复发作,但无神经系体征。

体格检查:(1)在胸锁乳突肌内侧及气管间扪颈总动脉,双侧比较,操作轻,以防颈窦反射致血压下降,心率慢昏厥。

(2)在颈动脉分叉处可闻及动脉收缩期杂音,高调收缩—舒张期双期杂音提示颈动脉高度狭窄,如颈A完全阻塞则无杂音多闻及。

(3)眼底检查可见眼动脉分叉处可见到栓子和胆固醇结晶。

辅助检查:(1)彩色超声Doppler 检查,可见颈动脉直径,有无狭窄,斑块性质,判断血管通畅、狭窄程度。

(2)经颅超声检查(TCD)。

(3)OPG眼球体积描记法——有条件作。

(4)头颅CT或MRI(5)SPECT——可了解脑供血状况是一种功能检查。

(6)术前查DSA——主动脉弓及颈动脉及其分支。

这检查能明显看到颈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及闭塞程度及长度能判断斑块的性质。

治疗:药物治疗适应证:1.颈动脉狭窄<50%。

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3.病人情况差,不允许手术或不愿手术。

血管手术麻醉之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麻醉管理

血管手术麻醉之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麻醉管理

血管手术麻醉之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一)腔内血管技术介绍腔内血管技术作为创伤性更小的手术,可以部分替代开放性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并且为那些不适合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提供治疗手段。

腔内血管技术可以避免手术大切口、剥离广泛、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明显的失血和液体转移等缺点。

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时,动脉入口的选择根据血管大小及粥样硬化病变阻塞程度决定。

最常用的方法是做一个延伸到腹股沟两侧的横向切口以暴露股动脉。

对股动脉和能动脉有严重病变的患者,可以进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或局部动脉内膜切除术,以便为器械进出操作提供通道。

主动脉腔内手术主要通过导管完成。

因此,经过合适的训练,心脏科、放射科和血管外科等专业人员均能从事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

常常采用多专业合作的方式,以提供外科手术和导管两方面专家的最佳治疗。

理想的治疗场所是在标准的手术间,尤其是在有可能改为开放手术时。

手术间的必需设备包括腔内血管操作器械和物品、移动式X线成像设备和血管造影床,并采取放射防护措施。

主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前,需要通过造影检查对主动脉解剖进行细致研究。

对于腹主动脉瘤而言,必须确定动脉瘤近端颈部的长度和直径、主动脉或骼动脉重要分支的位置(如肾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骼内动脉等)和远端固定部位的特征等。

若有动脉瘤颈部显著成角、颈部长度过短、颈部直径大和严重的主动脉钙化等表现,目前一般不进行腔内血管修复术。

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通常需依据患者的主动脉解剖专门定做,每一种支架人工血管的推送器具有独特的展开方式。

目前使用的支架型人工血管为全支撑式和自膨式,支架张开时无需球囊扩张,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血管的移位及相关并发症。

虽然很少需要,但适度地控制性降压(使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可在移植物展开时选择性应用。

局部麻醉、区域麻醉和全身麻醉均可用于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早期因为操作时间长常采用全身麻醉,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手术时间大为缩短,更多在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下完成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的麻醉常规

血管外科手术的麻醉常规

第二十三篇血管外科手术的麻醉常规血管疾病主要是动脉硬化和动脉瘤,病人多数为老年患者,其中部分病人伴有高血压、心脏、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等,给麻醉和术后处理带来很多困难。

本节重点介绍颈动脉内膜剥脱、胸、腹主动脉瘤和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的麻醉常规。

一、颈动脉手术颈动脉疾病的特点1.颈动脉疾病中常见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多发性大动脉炎头臂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瘤和颈动静脉瘘等。

由于发病原因不同,因而外科治疗方法和麻醉处理各有特点。

2.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年龄偏大,常伴有其它内科疾病,其中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COPD等。

3.适合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的病人常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以往曾有脑卒中或TIAs反复发作的病史,伴或不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4.适合CEA手术的病人常伴有血管的阻塞性病变,其中最常见的有冠状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

5.部分病人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功能不全。

术前评估1.术前评估的重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状况。

此外应了解病人平时血压变化情况,便于术中血压的控制。

2.部分病人同时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不能耐受头部过伸体位,对此术前应有所了解。

3.术前用药不宜过重,以免影响术后早期神经功能评估。

一般术前一日晚口服地西泮5~10 mg,手术当天肌注咪唑安定0.05 ~ 0.075 mg/kg。

术中监测1.常规监测心电图、直接动脉内测压、SpO2和PetCO2。

2.术中监测脑灌注,常用的有颈动脉远端压力(即动脉阻断远端压力),有条件还可选择EEG、体干诱发电位、脑局部血流量和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常用的脑保护措施1.保证氧供和脑灌注:维持血压(收缩压>160mmHg),调节通气(PaCO2 35mmHg)。

2.降低脑代谢和氧耗(全麻降低40%)。

3.术中转流。

4.维持阻断远端平均动脉压50mmHg。

麻醉方法和术中管理1.颈丛阻滞包括深丛和浅丛阻滞。

血管外科实习血管外科手术实践中的技巧与注意事项总结

血管外科实习血管外科手术实践中的技巧与注意事项总结

血管外科实习血管外科手术实践中的技巧与注意事项总结血管外科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领域,涉及治疗血管病变和血管手术的各种技巧和注意事项。

本文将总结血管外科实习期间在手术实践中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1. 术前准备:在进行血管外科手术前,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与血管和心血管系统相关的疾病和手术史。

其次,进行手术部位的消毒和铺巾,并确保所有手术器械和耗材的准备完善。

此外,术前必须经过充分的团队协作和沟通,确定手术计划和应对意外情况的预案。

2. 麻醉与监测:血管外科手术通常需要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在进行麻醉时,麻醉师要充分了解手术的性质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同时,还需要进行全面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麻醉深度、体温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效果处于稳定状态。

3. 切口技巧与操作要点:血管外科手术中,正确的切口技巧和操作要点对手术结果至关重要。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和方向,以最小侵袭的方式进入手术区域。

其次,要注意切口的大小和方向,以便于手术器械和缝线的操作。

在手术中要注意避开重要的组织结构和血管,尽量减少损伤和出血的风险。

此外,手术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视野和血管的暴露,以便于进行精细的解剖和缝合。

4. 缝线技巧与血管吻合: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缝线技巧是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血管吻合是手术中常见的操作,要求缝合技巧熟练且精确。

在选择缝线时要考虑血管的大小和类型,选择合适的缝线材料和缝线针。

在缝合过程中,要保持恰当的张力和角度,以确保吻合处的血管通畅。

此外,还要注意缝线的密度和间距,以防止血栓形成和瘤区狭窄。

5. 出血控制与止血技巧:血管外科手术中,有效的出血控制和止血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在手术中要密切观察术区的出血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止血。

常用的止血方法包括电凝止血、压迫止血、缝线止血等。

电凝止血要注意合适的功率和持续时间,以免造成组织烧伤。

血管外科手术技术与操作要点

血管外科手术技术与操作要点

血管外科手术技术与操作要点血管外科手术在治疗血管疾病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要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外科医生需要熟悉血管外科手术的技术和操作要点。

本文将讨论血管外科手术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操作要点。

一、手术准备和麻醉在进行血管外科手术之前,外科医生需要进行充分的手术准备和患者麻醉。

手术准备包括术前评估、患者禁食、手术区域清洁和消毒等。

麻醉方面,外科医生可以根据手术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者表面麻醉。

二、手术入路和暴露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获得良好的手术暴露是血管外科手术的关键。

根据手术部位和病变的性质,外科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如经皮切口、股动脉切口等。

在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需要注意保护周围组织和器官,尽可能避免损伤。

三、血流控制血管外科手术中,血流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外科医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控制血流,如临时性血管阻断、部分切断或结扎,或者使用血管夹闭器等。

血流控制的目的是保持术野的清晰和安全。

四、准确的血管解剖和修复在血管外科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需要具备准确的血管解剖知识,以便能够很好地识别和解剖有问题的血管。

在修复血管时,外科医生需要使用细丝线或者血管修复补片等材料,进行血管的缝合。

五、血管内支架和介入手术在某些情况下,血管外科手术还可以结合血管内支架或介入手术技术来治疗疾病。

血管内支架是一种通过导丝引导、经血管内途径放置的金属支架,可以用于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修复血管瘤等。

介入手术则是通过导管将介入器械送入血管内进行治疗。

六、术后护理和康复血管外科手术后的术后护理和康复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外科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在康复过程中,外科医生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

总结:血管外科手术技术和操作要点的掌握对外科医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从手术准备和麻醉到手术入路和暴露,再到血流控制、血管解剖和修复,以及血管内支架和介入手术技术的应用,都需要外科医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心血管外科麻醉

心血管外科麻醉

术后镇痛
1
镇痛药物
使用镇痛药物,如吗啡或非类固醇类消炎药,缓解患者的疼痛。
2
注意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个性化计划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计划。
心血管外科手术常见麻醉模式
体外循环麻醉
在体外循环下,通过静脉和动 脉通路给予全身麻醉。
心脏冷停麻醉
与外科团队和心脏专家密切合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麻醉药物类型和使用
局部麻醉
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 卡因,使手术区域无痛。
全身麻醉
静脉麻醉药物和气管插管用 于控制患者的意识和呼吸。
强化麻醉
麻醉师通过监测患者反应和 调整药物剂量来确保麻醉效 果。
手术中麻醉监测
血氧饱和度
通过脉搏氧饱和度仪监测患者的 血氧水平,确保足够氧气供应。
心血管外科麻醉
了解心血管外科麻醉的关键要点,从手术前准备到围手术期管理。探索麻醉 药物类型、风险和并发症,以及术后镇痛的重要性。
手术前准备
1
患者评估
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态、麻醉史和既往病史,以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2
血液检查
进行全面的血液检查,包括血型、凝血功能和电解质水平,以确保手术安全。
3
团队协作
在心脏冷停期间,使用局部冷 冻和全身麻醉来维持麻醉深度。
高危术麻醉
针对高危患者,选择最适合的 麻醉模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 生命体征。
围手术期管理
重症监护
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密切监 测生命体征并提供专业护理。
康复护理
制定个性化的术后恢复计划,包 括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
随访和复查

心血管外科麻醉的质控标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李立环28页PPT

心血管外科麻醉的质控标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李立环28页PPT
无应激麻醉
心血管外科手术出血和血制品输品 输入的策略
• 减少血制品输入的前提应是如何减少术中 的出血量 外科医生细心的止血,这对非心血管外科 手术非常重要 心血管外科因病人本身的特点及体外循环对 出凝血功能的破坏,凝血系统的保护更为 重要-麻醉医生的责任
(3)减少诊断性失血:轻病人术中ACT监测 2~3次,血气检查3~4次。血气和ACT同 时检查所抽血液不超过1.5ml,单独检查抽 血不超过1ml。小儿更要注意
减少心血管外科手术出血量的策略
(4)病人复温、保温 CPB手术停机前膀胱 温应>36℃。非体外手术病人入室前手术 床即应以水箱40℃加温,术中病人温度维 持在36℃以上
氨甲环酸的不良反应
• 文献报道的两项大样本量(氨甲环酸组>500例) 的研究都没有观察到氨甲环酸明显的不良事件, 但研究是对比抑肽酶和氨甲环酸,缺乏空白对照
• Sundaramoorthi T等分析了5项PRCT的研究结果, 认为氨甲环酸的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但因 样本量较小(<150),所以削弱了其证据分级, 不足以证实氨甲环酸的安全性
心血管外科麻醉的 质控标准-
出血量、血制品输入量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麻醉科
李立环
心血管外科的质控标准
• 住院死亡率(9384例,死亡率0.6%) 围术期并发症
• 住院天数(平均9天) ICU滞留时间
• 住院费用(CABG较北京市平均费用少2万余元)
心血管外科麻醉的质量控制
• 稳定的循环动力学 • 良好的组织灌注 • 努力把手术、麻醉的创伤减低到最小程度-
为何维持收缩压在90-100mmHg
最大限度的减 少心脏做功, 以使心脏获得 最大的功能储 备,以利于病 人最终的康复

血管外科理论试题及答案

血管外科理论试题及答案

血管外科理论试题及答案血管外科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动脉、静脉和淋巴管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血管外科在诊断和治疗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以下是一份血管外科理论试题及答案的示例,供学习和参考。

一、单选题1. 下列哪项不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A. 动脉瘤B. 静脉曲张B. 心肌梗死D. 深静脉血栓答案:C2. 血管外科手术中,哪项技术不常用于血管修复?A. 血管移植B. 血管内支架C. 血管内膜剥除D. 血管内注射抗生素答案:D3. 下列哪项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A. 高血压B. 糖尿病C. 长时间卧床D. 吸烟答案:C二、多选题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哪些?A. 间歇性跛行B. 肢体无力C. 肢体疼痛D. 肢体溃疡答案:A, C, D2. 下列哪些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血管疾病?A. 彩色多普勒超声B. CT血管造影C. 磁共振血管造影D. X线平片答案:A, B, C三、判断题1. 血管外科手术通常需要全身麻醉。

(对/错)答案:错2. 血管内支架植入是一种治疗动脉狭窄的微创手术方法。

(对/错)答案:对3. 所有血管疾病都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得到根治。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 简述血管外科中常见的动脉疾病有哪些,并至少列举两种治疗方法。

答案:血管外科中常见的动脉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管内支架植入、血管移植手术等。

2. 描述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答案: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皮肤颜色改变等。

诊断方法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血液检测、CT静脉造影等。

五、案例分析题患者,男性,45岁,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入院。

体格检查发现右侧股动脉搏动减弱,ABI(踝肱指数)为0.7。

请分析可能的疾病,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答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ABI值,可能的疾病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麻醉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的使用方法

麻醉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的使用方法

麻醉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的使用方法血管外科手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外科手术方法,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其他与血管相关的疾病。

在进行血管外科手术时,麻醉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麻醉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的使用方法。

一、术前准备在血管外科手术之前,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

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其基本病史、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相关信息。

同时,还需要检查患者的心脏、肺功能等,以确保患者能够顺利接受手术和麻醉。

二、麻醉方法选择在血管外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全身麻醉适用于手术切口较大或需要较长时间的情况,一般使用气管插管和全身吸入麻醉药物。

局部麻醉适用于手术部位较小、创伤较轻或患者不能接受全身麻醉的情况,可以通过局部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手术部位。

三、全身麻醉的使用方法全身麻醉需要进行全面的麻醉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呼吸等。

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医生会给患者静脉内注射麻醉诱导药物,使其快速入睡。

随后,通过气管插管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并给予全身吸入麻醉药物来维持麻醉效果。

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需求来调整麻醉药物的浓度和用量。

四、局部麻醉的使用方法局部麻醉一般通过局部注射麻醉药物来实现。

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医生会在手术部位周围进行皮肤消毒,并使用无菌巾包扎。

随后,麻醉医生会使用注射器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手术部位周围的组织中,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在手术中,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感觉和手术进展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注射麻醉药物。

五、监测和管理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局部麻醉,麻醉医生都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和管理。

这包括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调整。

例如,在全身麻醉中,麻醉医生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避免气管插管脱位或堵塞;在局部麻醉中,麻醉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

综上所述,麻醉在血管外科手术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心血管外科麻醉管理制度

心血管外科麻醉管理制度

心血管外科麻醉管理制度一、前言心血管外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手术,需要专业的麻醉管理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心血管外科麻醉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制度将对心血管外科麻醉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得到最佳的麻醉管理和护理。

二、术前评估在进行心血管外科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以确定患者的麻醉风险和手术适宜性。

在术前评估中,需要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胸片等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患者的手术适宜性和麻醉风险。

此外,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肺功能、肾功能等,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的选择。

三、手术室准备在心血管外科手术室准备阶段,需要对手术室进行全面的准备,确保手术室的设备和药物等麻醉用品齐全,确保手术室的环境清洁、通风良好,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此外,需要对麻醉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护,确保麻醉设备的正常使用。

在准备期间,还需要对麻醉药物进行妥善保管,确保麻醉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麻醉管理在心血管外科手术期间,需要进行全面的麻醉管理,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得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和护理。

在麻醉管理中,需要对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循环功能等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在麻醉管理中,需要对患者的麻醉深度、镇痛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管理,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得到最佳的麻醉效果。

五、术后护理在心血管外科手术后,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后护理,以确保患者在术后得到最佳的护理和康复。

在术后护理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疼痛程度、自主呼吸情况等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在术后护理中,还需要对患者的饮食、活动等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管理,以确保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六、质量管理在心血管外科麻醉管理中,需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以确保麻醉管理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质量管理中,需要对麻醉团队的专业技能、协作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管理,以确保麻醉团队的素质和水平。

心血管外科双腔右心室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心血管外科双腔右心室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心血管外科双腔右心室手术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单纯双腔右心室,右心室内压差>50mmHg,应手术治疗。

压差V50mmHg者,可暂不手术,定期随访。

2.合并其他心脏畸形需手术矫正,在矫正其他畸形的同时切除异常肌束。

【禁忌证】1.多器官功能衰竭。

2.出凝血机制障碍。

【术前准备】1.全面细致地询问病史和进行有关检查,明确诊断。

2.所有患者应测量四肢血压以除外可能合并的主动脉畸形,如主动脉弓中断和主动脉缩窄。

3.发钳患者,术前吸氧。

4.完成术前常规化验,血、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免疫学检查,梅毒、艾滋病病原学检查。

【操作方法及程序】1.麻醉与体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

2.手术步骤(1)切口及体外循环的建立:胸骨正中切口,经升主动脉插动脉管,经上、下腔静脉插两根静脉管;经房间隔插入左心引流管。

(2)心肌保护:体温降至阻断主动脉,从主动脉根部灌注冷的含钾晶体(小儿)或含血(成人)心脏停跳液。

心室肥厚明显者,心表用冰屑局部降温。

(3)异常肌束切除:心脏停跳后,在右心室漏斗部做纵行切口。

由于异常肌束的阻裆,通过右心室流出道切口往往看不到三尖瓣,但可见到异常肌束形成的狭窄孔,直角钳通过狭窄孔不能进入主动脉内,此点可与室间隔缺损鉴别,单个粗大的异常肌束应与调节束鉴别,异常肌束接近三尖瓣,而调节束靠近室间隔。

异常肌束跨越右心室腔,位于主流出道,口寸造成血流梗阻;调节束不横过右心室腔,不妨碍血流。

切除异常肌束,直至清楚看见三尖瓣结构。

(4)处理合并心脏畸形:如合并室间隔缺损,切除掉右心室异常肌束后,按常规修补室间隔缺损。

矫正其他合并畸形。

(5)缝合右心室切口及左心排气:心内畸形矫正完成后,缝合右心室流出道切口。

拔除左心引流管,请麻醉师加压膨肺,使左心腔的气体随着溢出的血液被排出,缝闭房间隔置左心引流管处。

开放主动脉阻断钳,心脏复跳后,并行循环下闭合右心房切口。

(6)体外循环的撤除:血流动力学满意后,常规地撤除体外循环装置,包括拔除上、下腔静脉插管,停升主动脉根部的灌注管吸引,拔除灌注管,静脉给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最后撤除升主动脉灌注管。

腹主动脉瘤手术麻醉

腹主动脉瘤手术麻醉

超声波,B超彩色多普勒检查
了解瘤体大 小,范围以及瘤体内通道的口径 大小,瘤体搏动的幅度.
了解腹主动脉腔径大小,规则及钙化程度 了解肾动脉上的腹主动脉上端与膈肌关系 了解腹主动脉和动脉壁夹层之间的渗漏情况
电子计算机断层技术〔CT
可得到胸腹段的各个横切面的图像,以便了 解瘤体与脏器的关系.
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
腹主动脉阻断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
1、心血管功能变化 动脉阻断 动脉循环?减少 体循环

力增加 左室后负荷增加 心排血量 及
EF减少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
处理
动脉阻断前:压宁定10-25mg /次
硝甘μg /Kg /min
/min
硝普纳0.5-8μg /Kg
血压控制在90-110mmHg 或比基础血压低20-30%,有利于心血
腹主动脉瘤术后处理
1、手术结束后回ICU进行监护治疗. 继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和末梢血
氧 饱和度外,还要注意伤口渗血情况.
2、对于已清醒病人,带管吸氧,复查动脉血气, 正常后可拔除气管导管,鼻导管吸氧.
未清醒病人,继续进行机械通气,待清醒后, 自主呼吸恢复,逐步脱离呼吸机,血气正常可 拔除气管导管,鼻导管吸氧.
3、麻醉诱导:注意减少气管插管时的应激性 高血压及快速心律失常,同时也要避免过度 心血管抑制.
诱导药物:咪唑安定0.1-0.2 mg/Kg 异丙酚0.5-1.5 mg/Kg 依托咪酯0.3 mg/Kg 芬太尼2-5μg /Kg
肌松药:避免大剂量使用潘库溴胺,引起心 率增快,宜使用哌库溴胺或维库溴胺.
回心血量减少,左右心室充盈压下降,心排血 量和动脉压大幅度降低,严重时可发生难治 性休克而死亡.
2、处理方法

手术讲解模板: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手术讲解模板: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谢谢!
术前准备:
1.术前特殊检查 术前应行主动脉造影, 明确病变的范围、部位和病理特点,作为 选择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也可以行MRI 或螺旋CT血管重建成像技术明确动脉瘤的 诊断。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冠心病者, 在主动脉造影的同时,应做左心室与冠状 动脉造影。
手术资料: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手术资料: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并发症: 3.恶性心律失常。
手术资料: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并发症: 4.呼吸衰竭。
手术资料: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并发症: 5.肾功能严重损害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手术资料: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并发症: 6.瓣周漏。
手术资料: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手术资料: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术后处理: 术后宜补充合适的全血与血浆,晶体液要 适当限制,术后2~3日内要保持适当的液 体负平衡。
手术资料: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术后处理: 2.心律紊乱及低钾的处理
手术资料: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术后处理: 术后心律紊乱最主要是由于低钾,因此术 后要积极补钾。
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 人工血管置换术
手术资料: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 换术
部位:胸部
手术资料: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麻醉: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仰卧位背 部垫高。
手术资料: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概述:
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是一 种以人工瓣膜替换原有病变或者异常心脏 瓣膜的胸心血管外科手术,以主动脉瓣狭 窄和主动脉瓣反流为适应证。

血管外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指导

血管外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指导

血管外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指导(一)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健康指导入手术室前患者应该做哪些准备?(1)严格备皮:备皮范围广,范围为患侧腹股沟手术备皮范围加同侧整个下肢,包括足趾。

若需要植皮时,还要做好供皮区的皮肤护理。

(2)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以促进静脉、淋巴回流,防止静脉、淋巴淤积,并降低静脉压,从而减轻患肢水肿与疼痛。

(3)避免腹内压增高。

(4)患者平卧位时若患侧肢体疼痛难忍,患者可坐起,将下肢垂于床沿,患肢疼痛会减轻。

因为患肢有严重供血不足,单纯依靠血液循环动力已经不能满足人体需求,需要借助重力作用。

入手术室前患者家属应该做哪些准备?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需要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过床。

具体可参照手术前健康指导相关章节。

(二)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健康指导血管外科手术常见的麻醉方式有哪些?血管外科常见的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

(1)全身麻醉:适用于躯干部或四肢大血管及较复杂的手术,包括其他不合作或不能耐受、配合手术的患者。

常见于以下手术方式:①涉及颈静脉或颈动脉的手术,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等;②下肢动脉探查、动静脉吻合术等;③各部位大血管瘤的切除术等。

(2)硬膜外麻醉:适用于下肢外周血管的手术,如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大隐静脉剥脱术等。

(3)局部浸润麻醉:适用于浅表的外周血管的手术,如动-静脉造瘘术等。

血管外科常见的手术体位有哪些?血管外科常见的手术体位为平卧位,再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调整。

(1)颈部手术肩下垫肩枕,头部后仰且偏向健侧,充分暴露术野,颈下用小圆枕支撑,不可悬空。

(2)行动-静脉造瘘术时,患侧上肢消毒后,外展放置于铺好的无菌器械桌上。

常见的血管缝线有哪些?(1)蚕丝缝线:不可吸收,但容易发生降解,过一段时间后会失去张力,且与以后的假性动脉瘤形成有关,现在基本不用于血管吻合。

(2)编制的聚酯缝线:如涤纶线、Merslene线等。

麻醉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的操作与注意事项

麻醉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的操作与注意事项

麻醉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的操作与注意事项麻醉在血管外科手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苦,同时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麻醉也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医务人员在手术前仔细评估和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在血管外科手术中麻醉的具体操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在血管外科手术前,麻醉医师需要与外科医师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具体情况和目的,以便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有出血较多、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情况,麻醉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血管外科手术的麻醉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选择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

全身麻醉适用于较长时间的手术,可以提供全面的无痛觉和肌肉松弛。

椎管内麻醉相对较为常见,可通过硬膜外穿刺将药物注入椎管,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

神经阻滞麻醉主要通过阻断特定神经的传导来实现局麻作用,适用于手术部位较小的血管手术。

麻醉医师应根据手术需要和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血管外科手术中,麻醉医师还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麻醉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术中意识过浅或过深,影响手术效果。

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propofol、地西泮、芬太尼等。

麻醉医师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全身状况来计算用药量,同时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

除了药物的使用,麻醉医师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等指标需要不断监测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麻醉医师应随时与外科医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手术进展和患者的状况。

最后,在血管外科手术中,麻醉医师还需要注意手术结束后的恢复和护理工作。

在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逐渐苏醒过程,麻醉医师应监测患者的意识和呼吸恢复情况,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麻醉医师还需要与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患者术后恢复相关的建议和指导。

综上所述,麻醉在血管外科手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特有并发症:
内漏:未能达到或保持主动脉 瘤与主动脉血流完全隔绝的状 态,部分患者需要二次干预。
下肢血管重建手术麻醉关注点
• 急性动脉闭塞
多数栓子来源于心脏 此类患者常会接受肝素和溶栓治疗, 正在抗凝的患者可能不宜采用硬膜外 麻醉或区域阻滞
• 慢性动脉闭塞
常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
接受抗凝抗/板治疗的患者 接受硬膜外麻醉/区域阻滞的时机
• 肝素剂量
首次 300 u/kg 维持50-100 u/kg/h ACT值>410S 半小时测ACT
通气策略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 小潮力气量 • PEEP • 手法肺复张 • 氧浓度
开胸侧吸入氧力
主动脉腔内修补术麻醉关注点
• 早期为手术条件差的患者提供
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后来 腔内修复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得 到大规模证明。
• 特别重视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应个体化
• 已经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围术期应继续使用
降低血脂、抗炎、稳定斑块及抗氧化,预防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 需持续监测肌酸激酶和肝功能
• 围术期β-blocker有利有弊
长期接受β-blocker的患者 应继续使用贯穿围术期。 高风险患者(尤其是已知心肌缺血者)应考虑手术应激相关的交感神经刺激引起的 心动过速。应尽量避免围术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也应避免突然高剂量使用。 若决定围术期初始开始治疗,应从低剂量开始,术前7-10天内逐渐增量至足量。
Reg Anesth Pain Med 2018;43: 263–309)
颈动脉手术麻醉关注点
• 手术类型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血管外科手术的麻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血管外科主要手术类型
• 腹主动脉手术 • 胸腹主动脉手术 • 主动脉腔内修补术 • 下肢血管重建手术 • 颈动脉手术
动脉粥样硬化
•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具有全身发展的特点,
血管外科疾病患者通常有多个血管分布区域 的病变,冠脉正常者不到10%,CAD患病率 很高。
血管外科术前评估
• 并存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肺部疾病/冠心病
• 围术期及远期心脏预后
围术期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发生率分别为4.9%和2.4% 术后2-5年随访,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8.9%和 11.2%
• 心脏风险评估
ACC/AHA阶梯法
• 肺功能评估
• 肾功能评估
术前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是术后肾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 最有力预测指标
脊髓缺血及保护
• 截瘫是主动脉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发生率为主动脉缩窄0.5-1.5% 胸主动脉修补术0-10% 胸腹主动脉修补术10-20% 广泛夹层性TAA修补术40% 脊髓供血最大的跟动脉:大跟动脉GRA来源节段 多变
• 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的方法:
体外循环支持灌注远端主动脉 脑脊液引流改善脊髓灌注 低温是针对缺血性损伤最可靠的神经保护措施 药物:巴比妥类/糖皮质激素/纳洛酮 术前脊髓血管造影确认GRA供血的肋间动脉
脊髓保护的措施
1. 肋肋间动脉重建T7-L1
2.远端灌注:左房-股A转流 3、脑脊液引流 ( I类推荐)CSFP<15mmHg 4. 允许性低温33-34℃ 5. 允许性力高力血压MAP70~100 6. 药物:力甘露露醇、激素阻断前
1、腰穿置管:L2-3及以下 平面穿刺,植力入8Cm左右 2. 脑脊液引流 ( I类推荐) CSF压力>15mmHg,引流
• 试验表明
预防性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是安 全的,但是没有改善血管外科手 术的远期预后。
N Engl J Med 2004;351:2795-804.
围术期心肌保护
• 监测:
ECG TEE 肺动脉导管 持续性监测心脏特异性标记物
• 预防和治疗:
维持心肌氧供氧耗平衡
围术期心血管药物
• 患者应继续使用原先的心血管类药物治疗
•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机制涉及多
种因素,包括: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和免疫 因素、斑块破裂或蚀损,以及高血压、糖尿 病、血脂异常和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动脉 粥样硬化始于儿童期的脂纹形成。晚期动脉 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的组织学阶段包括脂纹、纤维 帽、纤维斑块和晚期病变。
• 斑块过大或破裂出血堵塞血管,都可造成局
部组织缺血。动脉粥样硬化是绝大多数心梗 或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原因。
血管外科术前评估
• 评估的关键是发现并优化患者的心脏状况 • 围术期争议的重点:
1. 术前是否应该常规筛查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2. 如果发现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否应对其立即治疗
10~15ml/ h, 但CSF压力力力不要低于
10mmHg
肾缺血和肾保护
• TAA术后肾衰竭因素:
术前并存肾功能障碍 阻断时缺血性损伤 血栓形成或栓塞影响肾血流 低血容量和低血压
• 肾保护措施:
逆行远端主动脉灌注术 全身及局部降温可以减少氧需来保护缺血期的肾 药物(有争议):甘露醇/小剂量多巴胺/甲磺酸培诺多泮 预防低血压和低肾灌注
Circulation. 2009;120:e169–e276
ACC/AHA阶梯法
Circulation. 2009;120:e169–e276
ACC/AHA阶梯法
是否需要血管重建
• CARP试验
择期大血管手术术前随机化接受 或未接受冠状动脉重建术( CABG/PCI)的患者长期生存率试 验。
各脏器器常温耐受缺氧的安全时限
• 肾脏 45min • 肝脏 30min • 脊髓 20min
脊髓血血供特点
1、脊髓血供两个来源
椎动脉 — 脊髓前A,脊髓后A 节段动脉 — 颈升A,肋肋间A,腰A Adamkiewicz动脉(T8-L1)胸腰段最重要
2、脊髓灌注压=MAP-脑脊液压力力力 2 阻断期间,近端允许性力血压。MAP70~100mmHg
胸主动脉手术麻醉关注点
主动脉阻断
主动脉阻断+ 下腔静脉阻断
• 血流动力学管理
主动脉阻断
主动脉开放
米勒麻醉学 第8版
主动脉阻断
米勒麻醉学 第8版
主动脉开放
米勒麻醉学 第8版
胸腹主动脉手术麻醉关注点
• 单纯主动脉阻断 • 左心转流 • 深低温停循环 • 脊髓缺血及保护 • 肾缺血及肾保护
DeBakey分型 Craford 分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