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 图片
空间站老化,一个棘手的问题
太空探索I【太空筑“家”专题I空间站老化,一个棘手的问题文/杜骏豪不论是当前的国际空间站,还是曾经的和平号空间站,都存在超期服役的情况。
和平号空间站初期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但是实际上使用了丨5年之久。
1998年国际空间站第一个模块"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当时的空间站设计寿命为K H5年-然而它直到今夭还在正常运作,甚至俄罗斯的"科学号"实验舱依旧停留在地面生产阶段。
如今俄罗斯与美国有计划把国际空间 站的使用年限后延至2030年,可谓"老骧伏枥,志在千里”。
▲依然在地面测试的俄罗斯科学号实验舱,这个舱段的拖延症可真不轻56 I SPACE EXPLORATION【太空筑“家”专题]I 太空探索▲国际空间站哥伦布舱 ▲ 2019年全面扫描发现的微型撞击坑空间站的老化是空间站建设者不 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
如何使用有 限的资金尽量减缓空间站部件的老 化速度是空间站设计之初就要考虑 的。
截至当前,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以及国际空间站 等长期运行的载人空间站,先后出 现过密封性能老化、能源设备老化、 维生设备老化、生活设备老化等一 系列棘手问题。
密封性能老化空间站的气密性,理论上并非越 严密越好。
实际上适当的气体外泄率有 助于空间站内新鲜气体的动态更新。
舱▲胶带被誉为"国际空间站最佳工程工具”SPACE EXPLORATION I57太空探索I 【太空筑“家”专题】▲被撞击后的■■光谱号”,注意右下角破损的太阳能帆板内保温设备、电子设备会放出有毒有害 气体,甚至航天员放屁所含的硫化氢都 会积攒。
若是空气再生系统不能定向清 除某种有毒气体,在密不透风的空间站 内富集,对航天员的身体会产生危害。
因此空间站一般都会规定一个漏气阈 值,只有气体外泄速率高于此值时才会 加以人为控制。
随着使用年限的提高,空间站密 封性能会逐渐降低。
主要的影响因素有 不断地出入日照区与地影区,热胀冷缩 造成结构紧密性降低,另加长时间宇宙 辐射、太阳辐射的侵袭使材料变质老化, 以及不可避免的太空微陨石的撞击。
苏联宇航员在太空中,拍到像“天使”影像,科学家至今难以解释
这些巨人的身上发着光,每一个巨人的后背上都长着一对火焰翅膀,就像巨型天使一样。正当 宇航员们目瞪口呆的时候,这些巨人突然张开了翅膀,并且用翅膀将身体团团围住,翅膀上的 火焰熄灭了,而这些巨人也凭空消失了。宇航员们将礼炮7号周围出现巨型天使的事情,告诉了 地面指挥部,然而指挥部却告诉宇航员们,地面的航空监视器上并没有监测到,礼炮7号空间站 的周围出现了不明飞行物,指挥部认为,宇航员们很有可能是因为在密闭的空间里呆太久了, 而且工作压力过大,所以出现了幻觉。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宇航员们找不到敲门声来自于哪里,于是向地面指挥部请求技术上援助,地面指挥部给出的解 释是,空间站高速绕地球飞行,一会儿飞到地球的背面,一会儿又出现在太阳光的直射下,所 以产生了较大的温差,导致空间站内部结构发生了微小的形变,产生了类似于敲门的声音,但 是这种微小的形变,根本影响不了空间站的正常运作,所以宇航员们并不需要担心,只需做好 本职工作即可。然而接下来几天发生的事情,让宇航员们不得不担心起来了,因为这一次不仅 仅是听到奇怪的声音,还看到了颠覆人类认知的奇异景象。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经过技术的不断积累与完善,苏联终于在1982年4月19日,发射了苏联时期寿命最长的空间站 ——礼炮7号。这是礼炮计划最后一座空间站,同时也是苏联时期,最诡异的一座空间站,因为 不止一位登陆礼炮7号空间站的宇航员,看到空间站外出现了超自然现象,而且空间站还曾经莫 名其妙地失联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回到八十年代的外太空,一起来感受一下当年 惊心动魄的时刻!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7月12日,宇航员们又听到了敲门的声音,因为地面指挥部告诉他们不需要担心,所以他们就没 有进行外出调查。突然,一道黄色的光线,从舷窗外面射了进来,宇航员们立刻飘到了舷窗边
空间站:人类的太空居所
9 9年 7月 l 2日在南 印度洋 上空坠入 号” 飞船的 l 1批 2 8名宇航 员, 中包括 1 7 其 大 气 层 烧毁 。 它在 太 空 运 行 22 9天 , 4 航 到 目前为止 , 全世界 已发射 了 9个空 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 的女宇航 员萨维茨 4亿 多 k 。 m 间站。按时间顺序讲 , 苏联是首先发射载 卡 娅 。 特 别 是 1 8 9 4年 , 宇 航 员 基 齐 程 达 1 3名 空 间 站 的 发 射 历 史 人空间站 的国家。其“ 礼炮 1号” 间站 姆 、索洛维约夫和 阿季科夫在 空间站创 中 国 空 间 站展 望 空 我 国将于 2 1 0 0年 一 0 1年 底 发 射 21 3 礼 空 在 17 9 1年 4月 发 射 , 在 太 空 与 “ 盟 造 了 2 7天的飞行纪 录。 “ 炮 7号 ” 后 联
移 动 服 务 系统 它 由加 拿 大研 制 。 的纪录。1 8 92年 4月 1 9日 “ 炮 7号 ” 礼 17 9 4年 2 第 三 批 宇航 员离 开 太 空返 回 月 空 间 站 进 入 轨 道 飞 行 ,接 待 了 “ 盟 T 地面后 , 联 天空实验 室便 被封 闭停 用 , 到 直
国际 空问站结构
验舱 中也有 2 O个实验机柜。 另外 , 日本的
实验舱还连有站外暴露平台 , 用于对空间 环境直接接触实验。
基础桁架 它用来安装各舱段 、 阳 太 3个节点 舱 它们 由美 国和 欧空 局 员居住舱 、 实验舱 、 服务舱、 对接过渡舱 、 桁 能 电池板、 移动服务系统及站外暴露实验 研 制 , 连 接 各 舱 段 的 通 道 和 航 天 员 进 行 是
该空间站 以美 国、 罗斯为首 , 俄 包括 加拿 具 , 从而简化了其内部 的结构和减轻其在 和 欧空局的 3 实验舱将提供总计为 3 个 3 大、 日本 、 巴西和欧空局 ( 欧空局有 1 1个 太 空飞行时所需要 的物质。 这样既能降低 个 国际标准的有效载 荷机柜 ; 俄罗斯的实 国家 , 正式成员 国有 比利 时、 麦 、 国、 其工程设计难度 , 丹 法 又可减少航天费用。 德国 、 英国 、 意大利、 荷兰 、 西班牙 、 瑞典 、 瑞士和爱尔兰 )共 l , 6个国家参与研制。 国际空间站结构复杂 、 规模大, 由航天
美国为什么不再建空间站
美国为什么不再建空间站今年8月,美国航天局(NASA)宣布正式退出国际空间站。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加上空间站维护费用高昂,宇航员被迫退役或离开。
而由于空间站的“寿命”问题,美国至今未有一个新的空间站加入。
那么,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有空间站的国家,美国为什么不做一个新的空间站呢?1、美国空军基地的搬迁二战后,美军在全球各地都建立了军事基地,包括驻阿富汗、伊拉克等。
其中,美国在全球拥有超过1200万的空军和空防兵力,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军事基地群!但是,由于冷战后太空竞赛愈演愈烈,这些基地日益成为对手空中打击范围内的主要军事目标城市。
美军不得不将这一地区迁出,从而失去在太空领域上的控制权。
所以美国空军基地将会从阿肯色州首府附近迁移到佛罗里达州东北部地区。
2、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并没有建立新的空间站所需费用尽管美国在二战之后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但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冷战背景下,在太空领域所投入的资源和经费大大减少,以及美国本土空间力量下降,美国政府并没有像以前那样为太空发展提供足够资金。
目前,美国已经在太空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除了在国际民用航空领域向中国、俄罗斯等太空强国提供了大量捐赠之外,美国还在在载人航天领域积极投入。
例如,2018年1月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发射“太空行走”空间站进入第50个完整空间站期,将为该空间站建造新的货运舱和实验舱,进一步提升国际空间站运送能力;而就在2019年7月11日,美国首位太空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an Gaglin)搭乘“联盟”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后不到3个月时间,便发生坠毁事故;而根据NASA公布,美国曾计划从2023年开始建造国际空间站。
虽然这些航天器规模很小,但由于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3个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也成为美国政府推动太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太空站的预算问题空间站建立后,美国每年都要花费数十亿美元用于太空站的建设和维护。
人类第一所太空大厦——国际空间站
人类第一所太空大厦——国际空间站作者:暂无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2年第11期◎文/刘登锐在我们头顶的浩瀚苍穹中,有一座太空大厦在静静地运转,伴随着地球,日升日落,春夏秋冬。
这座空中大厦,就是国际空间站。
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人称它为人类的第九建筑奇迹。
不同于长城、金字塔等建筑奇迹,它不是某个国家、民族独自建造的,而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
包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洲空间局在内的16个国家,共同合作建起了这座天空之城。
国际空间站雏形建成1998年11月20日,伴随着一团升腾起来的巨大火焰,俄罗斯首先用质子K号运载火箭把建造太空大厦的第一块砖瓦——“曙光”号多功能货舱发射到太空轨道,掀开了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序幕。
半个月后,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将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组件——“团结”号节点舱带上太空,并与轨道上的“曙光”号舱成功对接,组成了轨道联合体。
两年后,2000年7月12日,俄罗斯又把国际空间站的第三个组件“星辰”号服务舱送上太空,7月26日与先期入轨的“曙光”号舱和“团结”号舱联合体对接,构成了可以载人居住的国际空间站雏形。
在这两年间,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进步M”号货运飞船先后运送了必需的设备和足够的生活用品,为国际空间站创造了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必要条件。
俄罗斯的“联盟”号载人飞船与“进步”号货运飞船,以及美国的航天飞机,充当了载人运货的主要交通工具,不断把装配国际空间站的居住舱、设备舱、实验舱和桁架、跨梁、太阳能电池帆板等送上太空轨道,由航天员在太空通过出舱作业,像积木式地把它们组装拼接起来,构筑成一座宏伟的太空大厦。
国际空间站有多大?国际空间站建成后的总质量达到426吨,长108.5米,宽88.4米,内部容积相当于一架波音747大型客机的客舱,能容纳六七个人在上面长期生活。
国际空间站造价超过了1000亿美元。
一座流动的天上城市这座太空城里现在有多少居民?目前,这座太空城的居民少得可怜,只有几个人,因为这座“城市”的居民是流动的。
国际空间站10年变迁历程
国际空间站10年变迁历程[20P]美国太空网近日公布了国际空间站建设过程中部分珍贵的太空照片,照片记录了国际空间站成长过程的一个个重要历史时刻。
魅力迷人在阳光的照射下,国际空间站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显得魅力迷人。
与此同时,地球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舞台背景。
2010年2月10日午夜时分,执行STS-130任务的“奋进”号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对接前,“奋进”号上的一名宇航员捕捉到绝美的一刻。
孤独的守望者俄罗斯制造的“曙光”号功能舱发射于1998年,是国际空间站的首个组成部分。
图中,它正孤独地翱翔于太空之中,守望着其余的部分以及人类宇航员的到来。
这一功能舱可以提供电能和燃料存储等功能,可以作为一个集结点,为“联盟”号和“进步”号宇宙飞船提供对接功能。
太空探戈1998年12月,执行STS-88任务的美国宇航局“奋进”号航天飞机将“团结”号节点舱与“曙光”号功能舱对接。
“团结”号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组成部分。
来自俄罗斯的爱2000年7月12日,在哈萨克斯坦拜克努尔发射场,一枚俄罗斯质子火箭将“星辰”号服务舱送入太空。
“星辰”号服务舱为国际空间站提供生活空间,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
结构组合2000年10月11日,美国宇航局“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执行STS-92任务的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安装“Z1-Truss”结构。
在“Z1-Truss”结构中,有四个控制力矩陀螺仪,可以为国际空间站提供高度控制功能。
“团结”号节点舱上安装了一个压力适配器。
一个Ku-band天线可以提供电视接收功能。
我要飞翔2000年11月30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
执行STS-97任务的宇航员将为国际空间站安装P6架构和平台上的翼状太阳能组合板。
与我对接国际空间站“命运”号实验室代表了美国科学的脊梁。
本图显示的正是以地球为背景的“命运”号实验室。
2001年2月7日,“命运”号实验室搭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执行STS-98任务的宇航员拍摄下这张照片。
中国空间站小学科学关于空间I站
中国空间站小学科学关于空间I站01 什么是空间站空间站也称轨道站,是一种可在绕地球近轨道上长时间运行、支持人类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大型载人航天器。
197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个空间站,目前已有12个空间站发射至太空中。
02 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地球表面上方330-435公里的空间中运行的最大的人造物体,也是迄今为止人类获得的最先进的空间工程和技术的象征。
它也是人类有史以来集体制造耗资最大的工程(价值超1000亿美元),是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一些欧洲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空间机构共同努力建造的。
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实验室,进行与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人类生物学、空间医学、材料生产、通信研究等领域相关的许多实验,同时对地球进行重要的观测。
它目前也是在太空进行长期探险的宇航员的居住地,类似于一套有大凸窗,一个健身房和两个浴室的五卧室公寓。
03 中国空间站2021年4月29日上午,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拉开建造大幕。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
其中,核心舱顾名思义就是空间站的“核心”了。
作为空间站组合体控制和管理主份舱段,“天和”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能力;“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均作为支持大规模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载荷支持舱段。
同时,“问天”还作为组合体控制和管理备份舱段,具备出舱活动能力,“梦天”具备载荷自动进出舱能力。
中国空间站三舱飞行器依次发射成功后,将在轨通过交会对接和转位,形成“T”型组合体,长期在轨运行。
04 中国空间站的意义中国空间站虽然在总体规模上不及国际空间站,但这是在建设思路上按照符合中国国情,有所为、有所不为来考虑。
综合当前需求和耗费等因素,采用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思路,既可以满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又同时具备扩展和支持来往飞行器对接的能力。
空间站
空间站想象一下早上醒来,朝窗外望去,看到下面这幅情景——绝对惊险刺激且令人兴奋,不是吗?在太空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它只是科学幻想,还是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NASA供图从太空中看美国佛罗里达半岛时的景象。
多年来,人们(科学家、宇航员、科幻小说作者、普通大众)出于各种原因而梦想着在绕地球的轨道中建造一个永久空间站。
对于有些人来说,空间站是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地方,它提供了一个地球上无可比拟的环境。
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空间站是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地方,在那里可以采用比在地球时更好的形式来制造特殊材料(晶体、半导体、药物等)。
还有一些人梦想着将空间站作为远征行星和恒星的前哨或旅游胜地,甚至作为可以减轻地球人口压力的新城市和殖民地。
不管是什么,这些空间站的实现并不是那么地遥远。
美国和俄罗斯自1971年就有了绕轨道运行的空间站,而且现在正与其他国家/地区合作建立国际空间站,一个人类永居太空的地方。
NASA供图已完成的国际空间站的概念图。
历史一瞥从早期的科幻小说和太空探索开始,人类就梦想着在太空建立空间站。
有人想将空间站作为轨道上的前哨,就像18、19世纪美国西部边境上的堡垒和哨站。
太空中的前哨将会成为人们开展商业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到行星和恒星旅游的中转站。
通常,这些空间站被想像为具有重力的巨大旋转轮,就像我们在《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等电影或《星际旅行深空九号》(Star Trek Deep Space 9)、《巴比伦5号》(Babylon 5)等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
但是今天的空间站与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有很大的差异。
礼炮号空间站:俄罗斯(当时的苏联)在1971年首次将空间站送入轨道,称为礼炮1号。
礼炮1号空间站是钻石号和联盟号这两个太空船系统的组合。
它长约15米,有三个主舱,包括进餐和娱乐区、食物和储水区、卫生间、控制站、锻炼设备和科研设备。
联盟11号的工作人员是第一批生活在礼炮1号上的人。
国际空间站PPT课件
19 94年至1998年 为第一阶段——准备阶 段。目前已顺利完成第 一阶段的任务(主要进 行了9次美国航天飞机 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的交会110米,宽88米,大致 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 质量达400余吨,是有史以 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 先进的人造天宫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国际空间站
一项国际太空合作计划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是一项由六个太空机构 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也指运行于 距离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的该计 划发射的航空器。
英语: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国际空间站
美国团结号节点舱于
1998年12月4日由奋进号航 天飞机送入轨道,并于12月 7日与曙光号成功对接。第2 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成1个 具有载3人能力的初期空间 站。
联 盟 - TM 23
进 步 - M - C 0 1 " 飞 船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1971-2020年全球国际空间站大PK
1971-2020年全球国际空间站大PK根据资料显示,全球国际空间站目前只有五个,中国将是第五个,分别统计说明如下:目录一、“礼炮”号空间站简介 (2)二、1973年5月14日美国发射天空实验室 (6)三、国际空间站不叫阿尔法 (7)四、“和平号”空间站大事记(1986-1988) (10)五、中国空间站2020年前建成 (14)一、“礼炮”号空间站简介来源:新华网“礼炮”号空间站:苏联一共发射了7个“礼炮”号空间站。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太空飞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礼炮”1号空间站由轨道舱、服务舱和对接舱组成,总长约12.5米,最大直径4米,总重约18.5吨,可居住6名宇航员。
站上装有各种试验设备、照相摄影设备和科学实验设备。
“礼炮”1号空间站在太空运行6个月,相继与“联盟”10号,“联盟”11号两艘飞船对接组成轨道联合体,完成任务后于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
宇航员在它上面连续停留的时间最长为63天。
“礼炮2”至“礼炮7”号:苏联的这6个空间站分别于1973年至1982年间发射,最后一个即“礼炮7”号在1991年坠落到地球。
“礼炮2”至“礼炮5”号属于第一代空间站,它们每个重量约19吨,长16米,只有一个对接口,可与“联盟”号载人飞船对接。
第二代“礼炮6”号及“礼炮7”号空间站对接口增加到两个,可分别与载人和载货用的飞船进行对接。
礼炮1号由3个直径不同的柱形舱段组成,总长约14.5米,总重约18.3吨。
主要基本分系统包括主控制系统,它既可自动进行,亦可由宇航员手控或地面遥控进行;方位和运动控制系统,用于对接操纵;发动机姿态与机动控制系统,用于轨道机动和交会操纵;无线电指令与电视控制系统;远距离通信系统;无线电遥测系统,用于探测进步号目标飞船;电源系统;生命保障系统以及生物医学装置。
这些基本系统与后继的礼炮号大致相同。
礼炮1号于1971年4月19日发射,运行期间只接待了一批宇航员。
图解世界载人航天发展史(二十一)
国际空 间站 上 的俄 罗斯 舱段 用 于 飞船停靠 的对接 口安装的是杆一锥式 对
接 机 构 的 锥 组 件 。 左 图 为 国 际 空 间站 内
的航天 员准备开启俄罗斯舱段内对接 口 的锥组件 ,迎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的飞 船 中的航天员 ;右图为锥组件开 启后 , 移动到旁边固定,飞船 内的航天 员进入
【 图解航天史 】 l 太空探 索
俄 罗 斯 的联 盟 号 飞 船 和进 步 号 货 运飞 船 一 直 使 用杆 一 锥 式 对 接机 构 。 杆 组 俐 左
图中的左半部分 )安装在追踪航天器上 ,能够 由螺旋 杆转动而伸缩 ,中间还设置了 对中滑动装置 ,保证两个航天器对接过程 中不偏离 ;锥组件 ( 左图 中的右半部分 )
主 要 由 椎体 和 锁 定 装 置构 成 。
杆一锥式对接机构的对接过程 :杆组件 中的杆伸 出,杆端进入锥 内;锥面将杆
端逐渐 导入锥顶锁定 ,杆回缩 ,相互拉 紧;对接锁将对接面锁定 ,密封 ,完成对接。 右图为联盟号飞船正在靠近国际空 间站 ,可 以看到其前端 的杆 已经伸出到位,准备
来 的杆 组 件 。
SPACE EXPL ORATI ON 73 f
太空探索 l 【 图解航天史
美国航天飞机使用的就是导向器 内翻 的异体 同构周边式对接机 构 ,对接 构安装在轨道器货舱前端的气闸舱端头。 当不进行对接时, 导 向器不伸 出( 左 图 当航天飞机作 为追踪航天器 , 准备与其他航天器对接时, 三个导 向器向前伸出(
同一个轨道平面 内飞行。 图为联盟号飞 正在接近国际空间站 ,准备实施对接 。 在载人航天器 中首先进行交会对接飞 行的是阿波罗号飞船登月工程 ,其指 令舱和登月舱需要在月球轨道上进 行对 接一分离一再对接的操作过程 ,使 用的 是销一 锥式对接机构。指 令舱 上安 装的销组件 ( 左图 ),这是主动部 分;登月 舱上安装的锥组件 ( 右图 ),这是被动部分 ,在轨道上等待指令舱来对接
宇宙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的 主要结构
主要结构
• (1)基础桁架。它用来安装各舱 段、太阳能电池板、移动服务系统 及站外暴露试验设施等。 • (2)居住舱。它主要用于航天员 的生活居住,其中包括走廊、厕所、 淋浴、睡站和医疗设施,由美国承 担研制和发射到太空。
主要结构
• (3)服务舱。 • (4)功能货舱。它 内设有航天员生命保 它内含科学仪 障设施和一部分居住 器设备等服务 功能(如厕所、卫生 设施,也含一 部分居住功能, 设施等),以及电源、 燃料暂存地等,舱体 由俄罗斯研制 外部设有多向对接口,个实验舱。其中美国1个、欧 空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美国、 日本和欧空局的3个实验舱将提供总计 为33个国际标准的有效载荷机柜;俄 罗斯的实验舱中也有20个实验机柜。 另外,日本的实验舱还连有站外暴露 平台,用于对空间环境直接接触实验。
主要结构
• (6)3个节点舱。它们由美国 和欧空局研制,是连接各舱段 的通道和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 的出口。此外,节点1号舱还可 作为仓库,用于存储;节点2号 舱内有电路调节机柜,用于转 换电能,供国际合作者使用; 节点3号舱为空间站的扩展留有 余地。
功能
• 仅就太空微重力这一特殊因素来说,国际空间 站就能给研究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航天医学、 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燃烧科学等提供比地球 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无法提供的优越条件, 直接促进这些科学的进步。同时,国际空间站 的建成和应用,也是向着建造太空工厂、太空 发电站,进行太空旅游,建立永久性居住区 (太空城堡),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载人航 天的远期目标接近了一步。
功 能
• 在对地观测方面,国际空间站比遥感卫星 要优越。首先它是有人参与到遥感任务之 中,因而当地球上发生地震、海啸或火山 喷发等事件时,在站上的航天员可以及时 调整遥感器的各种参数,以获得最佳观测 效果;当遥感器等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 又可随时维修到正常工作状态;它还可以 通过航天飞机或飞船更换遥感仪器设备, 使新技术及时得到应用而又节省经费。用 它对地球大气质量进行监测,可长期预报 气候变化。在陆地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利 用等方面,也都会从中受益。
空间站实验舱
主词条:梦天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2个实验舱段。
谢谢观看
实验舱共设有33个科学实验通用工位(URM),其中舱外13个、舱内20个,通过利用载荷气闸舱和欧洲机械 臂,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操作,在舱内即可遥控操作开展舱外实验,大幅降低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的必要性,显 著提升空间站应用效率。
科学号多功能实验舱有能力在轨开展13类科学实验,涉及空间生物学和生理学、保障机组人员生命安全以及 教育活动等领域。还包含生保、推进、飞控、热控等多个分系统,相互配合支持其在轨稳定运行,可以说是实验 舱家族中的“全能王”。
俄罗斯的科学号多功能实验舱,家族中的“全能王”
科学号多功能实验舱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其前身是“国际空间站”首个舱段曙光号功能货舱。
2021年7月29日,对接至“国际空间站”,并成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最大舱段。
多功能实验舱主要由仪器加压舱和球形加压适配器组成,全长13.12m,最大直径4.25m,加压舱体积70m3, 太阳电池阵面积56m2,供电功率2.5kW,设计寿命15年。
哥伦布号实验舱还拥有四个外部有效载荷平台,每个外部有效载荷都安装在一个适配器上,能够容纳小型仪 器和实验设备。2020年3月,空客公司将“巴托洛梅奥”商用试验平台对接到“国际空间站”哥伦布号实验舱外 部,该平台配备12个有效载荷隔舱,进一步拓展了哥伦布号实验舱的外部载荷实验空间。
哥伦布号实验舱在轨14年来,开展了大量地球观测、技术验证、天体物理和太阳物理学、材料科学、空间设 备、商业太空探索等领域的研究。 哥伦布号实验舱
空间站实验舱
人类用于在太空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的工作舱
01 国际
目录
02 中国
空间站实验舱,是人类用于在太空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的工作舱,是支持大规模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 术试验载荷的舱段,在科技研究、科普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1年国际空间站【图片展示】
2011年2月26日,“发现”号航天飞机。这是“发现”号第39次太空飞行任务,也是退役前的最 后一次任务。
2011年3月13日,位于日本松岛湾和石卷港之间的仙台海岸线东北部。闪烁的光芒表明,该 地区洪水仍旧未退。发生于3月11日的大地震和海啸对日本这一沿海地区造成了 毁灭性的打击。
2011年4月2日,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海岸的入海口。
2011年4月12日,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卡迪· 科勒曼在拍摄地球。
2011年5月17日,奥内科塔火山岛。奥内科塔火山岛位于太平洋西北方鄂霍次克海中。
2011年6月2日,博茨瓦纳奥卡万戈沼泽地。
2011年6月27日,美国新墨西哥州中北部圣达菲国家森林公园大火。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古川聪正在空间站上 拍摄地球。古川聪是第27远征 队的成员之一,于2011年6月7 日到2011年11月21日工作于国
2011年4月2日,印度礁。印度礁是印度洋中一个无人居住的环礁,位于非洲莫桑比克海岸 和马达加斯加岛屿之间。图中暗色区域或条纹表明该地区存在强大的水流,颜色 较浅区域表明该地区水体较浅,或是泻湖,或在反射阳光。
2011年4月9日,阿根廷巴拉那河泛滥平原。巴拉那河是南美第二大河,本图显示的河段长 约29公里。
2011年10月16日夜,美国落基山脉。
2011年10月21日,国际空间站飞过英国、欧洲和中东等地上空时,宇航员拍摄下灯火辉煌 的地球夜景。图片前景为土耳其,塞浦路斯就是那个像一滴眼泪的岛屿。左侧的 黑暗区域为黑海。
2011年10月21日,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劳恩· 加兰同时拍摄到地球与月球。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劳恩· 加兰正在舷窗边 拍摄地球。加兰是第27远征队 的成员之一,于2011年4月4日 到2011年9月16日工作于国际空
国际空间站 ISS 建设历程
国际空间站建造过程图文详解航次1 - 1AR发射日期:1998年11月20日运载火箭:质子火箭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 FGB)曙光号(FGB)是可独立运行的主动式飞船。
它提供控制能力和推进动力以通过早期组装阶段。
它提供燃料储存能力和交会对接能力的服务模块。
01.【“曙光”号功能货舱】-Zarya (dawn) Functional Cargo Block俄罗斯制造的“曙光”号功能舱发射于1998年,是国际空间站的首个组成部分。
图中,它正孤独地翱翔于太空之中,守望着其余的部分以及人类宇航员的到来。
这一功能舱可以提供电能和燃料存储等功能,可以作为一个集结点,为“联盟”号和“进步”号宇宙飞船提供对接功能。
航次2 - 2A发射日期:1998年12月4日,12月6日与“曙光”号对接。
运载火箭: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STS-88组件:团结号节点舱; 2个加压对接适配器连接到团结号节点舱1998年12月6日,在浓厚云层的背景下,俄罗斯建造的“曙光”号功能舱正在接近美国造的航天飞机“奋进号”以及“团结号”(下方)。
在奋进号内,STS-88任务的乘员正作好准备操纵遥控操作装置(RMS)与黎明号的对接,进行轨道会合。
1998年12月,执行STS-88任务的美国宇航局“奋进”号航天飞机将“团结”号节点舱与“曙光”号功能舱对接。
“团结”号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组成部分。
1998年12月6日STS-88航天飞机的乘员开始构筑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吉慕斯-纽曼正在将美国造的团结号轨道舱连接到俄罗斯找的“曙光”号功能舱(Zarya)模块上。
宇航员带了一架高分辨率的IMAX照相机,这就是那架照相机拍摄的照片。
背景为稠密的云层,用70mm镜头拍摄的照片。
1998年12月4日,团结号轨道舱从奋进号的货舱中释放之后,团结号轨道舱与“曙光”号功能舱对接的瞬间。
六个宇航员花费了一些时间对对接机构进行了调整,正观察着奋进号释放的连接轨道舱以边测量、边对准飞近的模式与“曙光”号功能舱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