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魄,健康心灵(正式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体魄,健康心灵

——浅谈体育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无数事实证明,体育运动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是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改善抗病能力和延年益寿的积极手段。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并且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关键词】体育活动学生身心健康影响

当今社会,健康的问题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成状态和完全安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重新下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这几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每年关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表明,在校的中小学生体质一年比一年下降,身体健康问题令人十分担忧。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常有情绪不稳、自我失控、意志薄弱、自信心不强等心理问题。据调查,普遍师生认为这跟少参与体育活动有很大关系,因为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和调节心理平衡,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因此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一、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学生群体的健康能否胜任其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

2005年7月6日《国家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该公告公布了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①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

②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③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现上升趋势;④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最能够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肺活量从1985年至今,二十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体质健康监测肺活量2004年(7-18岁)与2002年(7-18岁)相比:男孩下降了38毫升,女孩下降了44毫升。

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一组数据:

们的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而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

到保证是造成健康状况低下的重要原因。

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学生的健康有如下作用:①能改善学生的神经系统功能,使其反应灵活迅速、准确协调,变得聪明,对学习很有帮助;可以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可以预防和治疗神经衰弱,增加睡眠质量,保证学习时间和生活质量;②改善血液循环,保持正常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心脏功能;③有效提高呼吸系统功能,增强肺活量,提高免疫力,防止呼吸道传染病;④提高消化系统能力,增加食欲,促进新陈代谢;⑤促进骨骼增长,提高关节的灵活性;⑥提高肌肉的质量,减少身体脂肪。实践证明经常运动的学生平均身高比同龄的学生高出4-7厘米。我认为: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好学生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遵循一定的锻炼原则,并加强医务监督,特别是教会学生的自我锻炼和监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运动量适宜,既避免运动不足又预防运动过量。

“锻炼才能健康”的共识让全社会都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专家们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号召,正在得到广大师生的响应,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强音。2006年北京市教委率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校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并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活动,加以辅导学生,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与学生在互动中交流感情,减少师生之间的隔膜,增进友谊,和谐校园。现在,许多人把健康水平注意力转向了体育锻炼,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健康的热潮中。

二、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2005年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2006年,我用自制问卷在本校初二全级610多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良好,30%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部分。由于生活、学习、工作节奏的加快。人的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日趋突出,并已逐步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因此,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克服各种心理挫折和心理障碍,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1、体育活动对学生情绪有调节作用。

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认识过程,不少学生常常为自己情绪的起伏难以控制而

苦恼。怎样才能获得稳定的、健康的、欢快的情绪呢?实践证明,体育锻炼则是最有效的方法,它有助于调节情绪,发展乐趣,具有悦体效应。心理学家们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得到适度的激活并达到愉快水平的重要途径。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后感受到舒适愉快的心情。因此,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2、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特别是参加个人擅长的运动项目,能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过程中,在与同伴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斗智斗勇的拚搏中,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学生能获得自我的满足,提高自尊与自信心。

如何在体育锻炼中培养自信、自尊心?体育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曾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篮球课上,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因技术比较差的原因,逃避练习和比赛。经过调查,了解到这几个学生在其他科目上也是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什么都信心不足。针对这种情况,通过修改比赛规则:分组比赛中,让他们一次投篮命中得2分,其他得1分,输了的小组则以做俯卧撑或唱歌等形式作惩罚。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同伴多传球给他们进攻投篮,多给他们创造得分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被别人重视,奋斗成功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不仅在篮球课上敢于表现了,在其他课上也是,并且最后成绩有所提高。

为使学生获得足够多的成功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应在教学中遵循“小步子”的原则,指定的行为目标不可太高。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激发其内部动机,以唤起学生的积极行动,从而实现这一目标。总之,人的自尊、自信锻炼是随着人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体育锻炼是体验和培养自信、自尊和成功感的重要手段。

3、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是一个人能否坚持到底、顺利完成任务的保证。一个人离开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也难以克服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体育活动是发展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参加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怕艰难、敢于挑战、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还能有效地激发斗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科学地设置一定困难和障碍,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磨练以引导学生的意志向着正确方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常用的意志培养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竞赛提高法:通过规则的制约和对抗强度的设置来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比赛中要求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这些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品质;比赛的瞬间变化,时机的稍纵即逝,要求学生抓住时机,果断出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果断品质;比赛过程中不断地克服身体的困难和其他各种困难,以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夺取胜利,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品质。通过改变比赛计分和对抗条件,客观合理地设置难度,如在短跑教学练习中,通过分组比赛,或与不同水平的对手比赛,或提高评分标准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取胜和勇敢拼搏的精神。

②条件限制法:通过控制练习的条件,提高练习的难度,学生为完成任务而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通过限制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质量、更换场地、更换对手等条件限

制,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培养坚韧顽强、自制果断的意志品质。

③疲劳负荷法:在练习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生理负荷,产生适度的疲劳,并要学生在疲劳后坚持完成任务。如在身体素质教学练习中,学生疲劳时仍要求其完成动作,并要保证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一定的力度,以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

④自我强化法:在练习过程中教会学生通过自我鼓励、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等手段来鞭策自己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例如:在长跑教学练习中出现“极点”时,通过“我能行”“我一定能坚持”等语言暗示自己坚持到底。如单杠练习失败后,通过“再试一次”“大胆一点”等语言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这些都有利于意志力的培养。

⑤挫折挑战法:在活动中遇到阻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主要有沮丧、失意、内心痛苦等。这就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挫折,主动向困难挑战,体验一点一滴的成功,从而树立战胜挫折的勇气。

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长期磨练、不断积累的结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而且还能达到激发动机、提高认识、调节情绪、培养个性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并能够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4、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校园。

现代的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造成了学校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缺乏感情,人际关系疏远,话不投机,甚至有斗气、打骂的现象。体育活动则能够打破这种隔膜与孤独,让不同班级、年龄、性别的师生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的练习与比赛,使同学、师生之间产生亲近感。不必用语言,有时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自觉或不自觉地互相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尤其是集体性运动项目有助于增强社会能力(拓宽交往范围,健身交友),交流信息,相互帮助,克服孤独和寂寞感,培养合作性,是减少校园暴力、和谐校园的最好方法。

5、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疾病有一定的医疗作用。

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使得有些学生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降低焦虑,消除忧郁等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目的。合理的运动处方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恢复都是有效的手段。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健康体魄是民族强盛的基础,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对每个人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的愿望逐渐强烈,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多。为了广大的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和造福子孙后代,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实施和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切实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并和谐地发展,从而保证他们在未来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达到你健康,我健康,大家都健

康。

参考文献

1.惠志东、李虎、顾美芹.体育中考制度不能丢.(中国学校体育,2006年6

月)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

月)

(本文发表在《中国教育科学》2007年第7-8期,并获全国一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