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讲义65309341

政治经济学讲义65309341
政治经济学讲义65309341

政治经济学讲义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未来供求关系的平衡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不能自动引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不能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针对上述缺陷,国家必须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宏观调控实质上是政府调节,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只有采取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才能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才能承担市场机制无法完成的诸如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社会公共产品(医疗、教育等)等职能。因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是现代经济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两者缺一不可。

(1)国家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2)国家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3)国家调控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

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部分需求,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财富作保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危及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引起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结构失调等因素。结构失调是指因经济结构发展失衡而造成的不良经济运行结果。例如,农业歉收或减产会导致农产品和相关价格的上涨,并带动其他工业产品上涨。此外,现代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因为技术的门槛高或准入条件苛刻等原因,不能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向先进部门转移,但这些部门却在工资、价格方面向先进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和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原理。靠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有限度的,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社会道德因素的限制,资本家想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工人为保护自己的劳动能力不受残害和破坏,要求维持正常的劳动时间,因此,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超额剩余价值产生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于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所有企业这样做的结果,使资本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4.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应具备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II (c)。

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其一为:I(c+v+m)=I(c)+II(c)。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供给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二为:II(c+v+m)=I(v+m)+II(v+m)。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I(c+v+m)>I(c )+II(c )或I(v+m)>II(c )

II(c+v+m)>I(v+m/x)+II(v+m/x)

前提是“两个多余”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协调发展)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I(v+△v+m/x)==II(c+△c)

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两个基本公式:

(1)I(c+v+m)==I(c+△c)+II(c+△c)

(2)II(c+v+m)== I(v+△v+m/x)+II(v+△v+m/x)

6.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

以上四个公式容易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核(单选题)

7.我国现存的失业问题

原因:(1)人口总量过大,生产力不发达;

(2)是发展过程中的就业和失业问题;

(3)工业的发展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必然导致优胜劣汰;

(4)是由改革引起的,由于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就要把富余人员剥离出来;同时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倒闭破产也会影响工人就业。

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1)坚持发展经济的思路,这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2)政府要实施各种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充分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控制人口增长。

(4)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反对就业歧视。

8.股份制

“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摘自《资本论》第三卷

“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

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

立。”

——摘自《资本论》第三卷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股份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我国的经济建设可以借鉴这种资本形式吗?为什么。

(2)材料1认为“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而材料2却认为“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如何理解这一矛盾。

答案: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内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它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资本

转化为股份公司的资本联合,这种联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股份制“越会消灭私人资本”。

股份制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但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范围下同样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关系角度看,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判断我国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该股份制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制。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建设同样可以采用股份制的方式。

(2)股份制是把单个资本合并为大资本,通过资本集中的方式把个人财产汇合成共有资本即社会资本,为向公有制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股份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但应指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这种扬弃只是一种消极的扬弃。因为,它只是把小资本转为大资本,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产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占据控股权的仍然是少数大资本家,工人仍然处于被剥削的阶级地位。

9.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节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国有经济成分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是国家通过政策措施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其中,最主要的经济手段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他的调节手段包括计划调节手段、社会福利政策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与价值有关的经济杠杆(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调节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来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税收状况和财政支出状况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状况,因而,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在不同时期,政府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即“逆经济风向行事”。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扩张,降低失业率。相反在经济高涨时期,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过热的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过财政政策手段的调节,以争取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对利率的调节和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两个方面。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流通量的调节手段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在经济衰退时期,应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期,应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发达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

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

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准备金对银行存款的比率。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三是再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对商业票据再贴现时规定的比率。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从而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提高贴现率则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

(2)计划手段。国家为减少市场自发性对经济的破坏作用,而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计划调节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的。并带有预测性、指导性。

(3)法律手段。法律手段包括经济立法、经济仲裁等。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反垄断法,以限制垄断对竞争的过分消除,从而造成对中小资本的过分损害,以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的利益。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平等性等特点。

(4)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垂直性和无偿性等特点。具体而言,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许可证管理、价格管理等手段。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抑制恶性通货膨胀或经济必须稳定的情况),资本主义国家也会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工人的工资和物价实行冻结或强迫工人必须复工等。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尽相同,各国采取的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点、手段、方式也会有差别,从而形成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

10.美国金融危机三点启示

2007年夏天以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所罕见。

人们在反思这次危机的前因后果时,普遍认为这次危机给人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要相辅相成。

美国近现代经济史表明,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必须相辅相成。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就是政府长期实行自由放任、不干预大企业垄断的经济政策的恶果。1933年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后实施“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干预,使市场机制(“无形的手”)和政府干预(“有形的手”)相辅相成。

启示之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协调发展。

虚拟经济主要包括金融、保险及相关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虚拟经济应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础上,获得扩展和收益。但近些年来,美国虚拟经济过度发展。

启示之三,财富增加和社会分配要公正公平。

放贷方的“不公与欺诈行为”误导借款人,是导致发生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11.价值规律主要有以下作用

(1)价值规律具有调节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保持大体协调的比例关系。但是,这种调节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自发性、滞后性和短期性等。

(2)价值规律具有刺激作用。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改进技术,努力使商品的个别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通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的原理决定的。

(3)价值规律具有分化作用。由于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劳动生产率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他们的竞争能力也存在差别。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和优胜劣汰。这种分化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简单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分化作用是通过市场竞争,价格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实现的。

价值规律对经济发挥作用的局限性在于,价值规律常常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以及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与周期性波动。解决方法是,政府进行宏观的经济调节。从而既保证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又把它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利用价值规律及充分发挥他的资源配置、技术进步、优胜劣汰等方面的作用。以提高经济活动主体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利用它必须控制其负面作用,要适时适度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利用价值规律,作为国家、政府来说,应从宏观上创造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要通过立法等手段鼓励公平竞争,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利用价值规律,作为企业来说,应重视市场的作用,企业应坚持市场导向,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应变力,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经营管理,

1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价值增殖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矛盾。从表面现象看,剩余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的。其实这是一个假象,流通过程不可能使价值增殖。因为如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则任何一方都得失相当,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如果按照不等价原则进行交换,一方多得的,正是另一方所失去的,价值总量也不会增大,只是总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发生了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如果脱离流通,商品所有者不会同其他人发生任何交换关系,那么是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现象的。因此,价值增殖“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决以上矛盾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易考选择题)劳动力商品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由此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的决定性条件。

1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本题非常重要,极易考题)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1.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也只是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消劳动的作用。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而不会增殖。这种价值的转移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实现的。由于自动化机器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使每个劳动力动用的生产资料增加,从而改变生产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比例。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改变生产资料的作用,不可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价值是一般一类劳动的凝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也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机器再完善也是由人来使用的。马克思指出:“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这里所说的“总体工人”,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的劳动者,又包括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剩余价值是由他们共同创造的。而且,在“总体工人”中,劳动的复杂程度大为提高,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或采用比其他企业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雇佣工人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因为该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来源是这些企业的工人劳动的生产率特别高的缘故。

4.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成为该部门的正常生产条件,则资本有机构成大为拉高。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将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过来一部分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仅来自本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来其他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如果生产自动化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普及,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全体资本家都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这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14.资本有机构成

15.“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1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当代政治经济学讲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世界经济从出现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C,过渡时期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立时期。 E,新经济时期。 2.国家间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主要基础是 A.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近B.政治经济制度基本相同 C.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D.经济相互依赖 3.当今世界存在的发展问题,其核心是 A.西方国家的发展 B.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C.东方国家的发展 D.发达国家的发展4.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 A、英国 B、联邦德 C、法国 D、意大利 5.)当今,东西关系的实质是( )

A,和平问题B,发展问题C,战争问题D,革命问题E,生态问题 6.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 A.《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B.《世界第三理论》绿皮书 C.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D.不结盟理论 7.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D,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8.美国总统制的特点是 A.总统由全体公民选举选举人团而产生B.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C.总统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D.总统由选举委员会任命 9.南南合作的主要机构是( ) A,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B,石油输出国组织C,南方首脑会议D,七十

七国集团E,西非经济共同体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困扰世界的中东问题,其核心是( ) A,宗教问题B,水源问题 C,石油问题D,巴勒斯坦问题E,民族问题 11.“布拉格之春”是出现在捷克的 A.一个持不同政见者的地下组织 B.一场音乐会 C.一场社会主义改革运动D.一个反对派论坛 12,原东欧国家中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政治经济模式的国家是( ) A.波兰B.南斯拉夫C.匈牙利D.民主德国 13独立国家联合体是 A.国家的一种形式B.超国家的政治经济实体 C.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D.设立权力有限的中央政权机关 14. 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 A.超国家一体化组织B.关税同盟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政治经济学考点 第一章 1.何为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的经典分类如何? 资源:在经济学上称为禀赋和要素,是指人们可资利用,投入利用后能生产出满足人们欲望的经济物品的各类财货。 经典分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何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请解释不同的体制类型。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从本质上看,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的资源占有与配置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不存在产品过剩或短缺,但生产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由中央计划部门统筹规划,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下达生产指标,完成资源配置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因决策失误,会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而且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分散的经济主体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响应市场信号,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主的市场主体: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体系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的决策权。 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它是一种间接的、运用经济杠杆实施的总量调控。 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和安全阀,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 4.何为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当供求不平衡时,调节供求的方式有两种: 数量调节(供给调节) 价格调节(需求调节) 5.何为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同质竞争—价格竞争/异质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并购竞争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②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 治 经 济 学 熊宇虹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 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 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人) 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 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

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 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款准备金率,

国际政治经济学讲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学院杨毅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世界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研究议题上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跨国生产(跨国直接投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全球化;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国家联盟经济;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等。 本课程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注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在教学上旨在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明晰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本课程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注重分析性和描述性相结合;同时注重从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出发,注重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既懂政治又明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 在课程安排上,本课从导论、范式及专题三个方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导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过程、研究议题及研究方法;范式部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国家政治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专题部分则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领域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关系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导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含义;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它的建立与发展对国际关系理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界定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霸权衰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2、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转向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 注意: 1.掌握基本原理及其叙述方法(文字组织) 2.紧密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理解三个基本问题: 1.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都属于理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知识要点: 1.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重点: 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提示: (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

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说。 (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 4.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 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 2.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与现实经济中的纸币流通规律有何关系?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 讲义 CH1 总论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经济:古希腊的含义,中国古汉语的含义。 经济学的产生: 古希腊学者色诺芬(BC430—BC354)的《经济论》 (中国孔子BC551—479)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BC384—BC322)的《政治论》(中国孟子BC372—289)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法国的孟克列钦(1575—1622)(中国此时已明末清初)《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 政治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都、社会、国家的意见。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局限于流通领域。 威廉·配第:(1623—1687)《赋税论》 区分了“自然价格”与“政治价格” 两大贡献: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量决定价值量; 认识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反比。 两大误区:混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

亚当·斯密:(1723~1790)《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贡献:(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注意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 = 生活耗费的劳动 误区:价值混淆了耗费劳动与购买劳动 = 交换中购买的劳动 二元论 大卫·嘉图(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6年)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 贡献: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认识到直接的活劳动和间接的物业劳动 区分了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论述了工资与P的相对关系,说明了工人创造的价值,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分配,有相互关电系,是相对的。 提倡贸易自由“比较成本说” 缺陷:没有区分劳动与劳动力 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 两大茅盾:劳动与资本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等量资本得到等量报酬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5.5—1883.3.14);出生于律师家庭。《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资本论》1867第一卷、1885年第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得能力。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得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得对象。(一类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自然物质;另一类就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物质。)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最重要得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物质标志。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得人。就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得决定性得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经济关系。使人们最基本得社会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得不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得要求,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得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就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得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得综合构成社会得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放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得一门科学。 二物质资料生产与在生产得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起点) (中间环节) (终点) 政治经济学得任务: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得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与发展得运动规律就是它得根本任务。 政治经济学得性质: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得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得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得经济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得经济理论依据、 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典范、 财经专业得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得重要知识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得二因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属性。使用价值总就是构成社会财富得物质内容,就是交换价值得物质承担者。 商品得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她商品相交换得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 商品交换价值比例就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得。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基础与内容,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价值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凝结在劳动产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劳动。价值体现得就是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这就就是价值得实质。她就是商品得本质特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得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统一:对立:商品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价值与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 统一: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商品得本质属性。☆劳动得二重性:生产产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既就是具体劳动,又就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得千差万别得劳动。创造了商品得使用价值。放映人与自然地关系,具有永恒性》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得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得价值。体现商品经济得社会关系。 劳动得二重性同商品二重性得关系:商品得二因素来自于劳动得二重性。(使用价值→生产力;价值→生产关系) 三、商品得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得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生产者实际耗费得劳动时间就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得社会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得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得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得提高与发展。) 价值形式得演变:简单得价值形式、扩大得价值形式、一般得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得特殊商品,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得职能:价值尺、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与要求)商品得价值由生产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得价值量进行。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得现象,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得结果,就是价值规律作用得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得影响自发得围绕价个上下波动

政治经济学讲义65309341

政治经济学讲义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未来供求关系的平衡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不能自动引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不能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针对上述缺陷,国家必须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宏观调控实质上是政府调节,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只有采取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才能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才能承担市场机制无法完成的诸如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社会公共产品(医疗、教育等)等职能。因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是现代经济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两者缺一不可。 (1)国家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2)国家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3)国家调控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 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部分需求,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财富作保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危及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引起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结构失调等因素。结构失调是指因经济结构发展失衡而造成的不良经济运行结果。例如,农业歉收或减产会导致农产品和相关价格的上涨,并带动其他工业产品上涨。此外,现代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因为技术的门槛高或准入条件苛刻等原因,不能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向先进部门转移,但这些部门却在工资、价格方面向先进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和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原理。靠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有限度的,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社会道德因素的限制,资本家想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工人为保护自己的劳动能力不受残害和破坏,要求维持正常的劳动时间,因此,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超额剩余价值产生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于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所有企业这样做的结果,使资本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 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 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 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