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大毒理学基础试题重点总论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都是老师上课的重点,黄色为名词解释和问答论述题常考点,分论的考点多数出现在单选、多选、判断题里,注意红色提示

2012级预防医学考试内容:

名词解释:1、(药物的)安全范围

2、accumulation

3、ultimate toxicant

4、metabolic activation

5、developmental toxicity

问答:1、安全性限值一般是如何获得的?

2、毒物及靶分子反应的类型

3、遗传毒理学成套观察项目中的入选原则

4、影响化学毒物生物转化的因素

论述:1、妨碍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2、化学致癌过程(各阶段生物学特点)及化学致癌机制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2、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3、卫生毒理学:是及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4、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1)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

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

3)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5、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6~7万种。

6、体外试验方法常用:A.游离器官B.原代培养细胞C.细胞器D.CHO,V79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及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性化学物(endogenous substance )是指机体内本身存在的或正常物质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如:NH3、胺类、激素、胆色素、神经递质等.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内在、不变的性质,取决于该物质的化学结构。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及机体接触的量。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及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毒性及毒效应的概念区别:

毒性是一种能力、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不能改变),毒效应是一种化学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可影响)。/中毒是一种状态。

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3、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的特点:

1)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可逆或不可逆。

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

3)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

4)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5)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5、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效应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

适应(adaption):是机体对环境条件改变的反应,此反应物不可逆的紊乱和不超过正常稳态。

①抗性(resistance):是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结构改变,以致及未暴

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抗性产生必须有化学物的选择及随后的繁殖遗传。

②耐受(tolerance):对个体是指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露的结

果,表现为对该化学物毒性作用反应性降低。如应激蛋白(镉进入人体-金属硫蛋白表达增加,及金属结合使肝肾毒性减弱,经血液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适应是导致耐受的过程。

4、毒作用分类:

①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effect) :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②局部毒性作用(local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③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化学物毒作用可逆及否主要取决于受损伤组织修复再生能力。

④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⑤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过强或过弱的反应性),主要由于基因多态性,而及免疫超敏反应无关。

5、剂量(dose):决定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分为:

①暴露剂量(exposure dose):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此定义普遍适用于职业和环境暴露;实验情况下,动物的量被称为给予剂量。暴露剂量又分为:潜在剂量和应用剂量。潜在剂量(potential dose):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应用剂量(appiled dose):直接及机体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②内剂量(internal dose):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③靶器官剂量(target organ dose)/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是指发生损害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的反映剂量效应之间的联系。及健康效应的机制联系从低到高顺序:潜在剂量,应用剂量,内剂量,到达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影响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的因素:

1)剂量;2)暴露特征:a)暴露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b)暴露期限及暴露频率暴露特征:影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毒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剂量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暴露途径和暴露期限及暴露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