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听课记录-精选学习文档

合集下载

认识图形(二)听课

认识图形(二)听课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听课笔记1.1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展示了多种图形的实物或图片,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询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些图形。

•通过简单的互动问答,激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2 课文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注意发音准确,节奏流畅。

•朗读后,教师解释并强调图形的基本特征,如正方形的四边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的三个角等。

课文解读•教师详细解读了不同图形的性质,通过举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强调了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门窗的形状、书本的形状等。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各种图形的标准样式,并标注了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互动环节•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游戏,如“图形找朋友”、“图形分类”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组合和变换,如用不同图形拼出新图形。

•通过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图形的特征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提醒学生注意图形的区别和联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了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并巩固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部分内容建议•在互动环节,可以增加更多与图形相关的游戏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引入更多的图形变换和组合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听课感受•本节课教师准备充分,教学内容丰富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互动环节设计得当,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

•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教师成功地帮助学生认识了各种图形,并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记录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记录

今天,我们一起在数学课上学习了一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认识图形。

老师以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

首先,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常见的图形,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并让我们观察它们的特点和形状。

在此过程中,老师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接着,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介绍了图形的种类和特征。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图形有直线形、弯曲形和封闭形等分类,同时也了解到不同的图形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例如,正方形的特点是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也都是直角,它经常出现在建筑物和道路标志中。

圆形则没有边和角,可以用来代表太阳、月亮等圆形物体。

在了解了图形的基本知识后,老师让我们进行分类练习。

他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些卡片,上面印有不同的图形,我们需要根据卡片上的图形特征将它们分类。

这个练习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需要我们观察和思考。

练习完成后,老师带我们一起做了一个游戏,名为“图形找朋友”。

游戏规则是,老师会说出一个图形的特征,我们需要找到与之对应的图形卡片。

这个游戏既培养了我们对图形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又增加了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接着,老师将注意力转向了图形的组合和变换。

他给我们举了一些关于图形组合和变换的例子。

例如,将两个正方形拼接在一起可以组成一个长方形,将一个正方形旋转90度可以得到另一个正方形。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逐渐理解了图形的组合和变换是如何影响图形的形状和特征的。

最后,为了深化对图形的理解和应用,老师提供了一些教具,让我们进行实际操作。

例如,他给每个同学分发了一些积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积木自由组合出不同的图形。

通过这种实际操作,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图形的组合和变换。

这堂数学课结束了,我收获了很多关于认识图形的知识和技能。

我学会了观察和分类不同的图形,了解了图形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我还学会了通过组合和变换图形来创造新的图形。

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2篇)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2篇)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2篇)《认识图形》及评析篇1教学目标:1.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几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讨论交流法等。

课前准备: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学具及实物。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师:今天教室有许多神奇的口袋,你想知道袋子里有什么吗?(找学生上台摸口袋里的物体,形容后,大家猜。

)——揭示课题:认识图形(板书课题)二、活动探究1、学生活动:练习分类——4人一组,每组一个口袋,装着各种物体。

——学生分类后反馈分类方法:方法一:按颜色分方法二:按材质分方法三:按大小分……——教师予以肯定,并着重肯定第四种方法:按图形分。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1)通过学生的.图形分法,整体感知。

(2)识记几何形体名称。

3、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

活动:摸一摸、滚一滚、说一说(1)摸:长方体有六个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同;正方体六个平面都相同(就像“六胞胎”);圆柱两边是平平的圆面,中间像柱子,上下一般粗;球没有平面,只有一个曲面。

(2)滚:学生通过滚的实验得出结论: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圆柱、球会滚。

4、猜——巩固四个几何图形的特点。

如: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

(谜底:球)三、巩固训练多媒体出示实物图片——小组合作,给物体分类,集体反馈。

四、回顾总结,综合评价1、本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好“朋友”?他们有什么特点呢?2、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五、布置作业师:请大家下去以后,用我们认识的基本图形搭建一组自己喜欢的,有特色的图形。

板书设计: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篇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起始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听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听课报告

《认识图形》听课报告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认识图形》一课,张老师更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想像力,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层次很清,尤其是张老师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回顾本节课,具有以下亮点: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信息窗里的鸟巢的情境,让学生在欣赏鸟巢的同时找到身边的图形。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

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张老师主要采用“猜想—验证—总结—练习”的教学结构,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再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这部分应渗透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内容)。

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环节,提出猜想是把感性的认识与头脑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表象有机结合,虽然学生的猜想有时是点滴的、无序的、不系统的,但是通过交流,则可以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完整的过程,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

验证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

在此,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

学生有的在量,有的在折,有的在比画,验证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在验证对边的特征的猜测,有的在验证对角的特征的猜测,验证的内容是开放的,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一活动,为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实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结论是探究结果的结晶。

教师还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总结,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认识图形听课记录

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认识图形听课记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听课记录一、标题统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二、核心素养•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图形的特点。

•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用图形进行简单的组合和创造。

三、新课导入教师行为:教师手持一个彩色图形拼板,上面包含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形,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看老师手里这个神奇的拼板,它里面藏着很多我们即将认识的图形朋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图形的世界,去认识它们吧!”学生活动:学生的目光被彩色图形拼板吸引,纷纷表现出好奇和期待的表情,部分学生开始小声讨论自己认识的图形。

过程点评:教师利用彩色图形拼板作为导入工具,直观且有趣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图形教师行为:教师逐一展示图形拼板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简单描述其特点(如圆形是圆圆的,没有角;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的等)。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展示,积极举手回答图形的名称和特点,课堂氛围活跃。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直观展示和引导学生描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动手操作,深化理解教师行为:教师分发给学生每人一套图形卡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拼一拼,感受不同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用这些图形卡片拼出什么有趣的图案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学生活动:学生兴奋地拿起图形卡片,开始动手操作。

他们有的尝试拼接出简单的图形组合,有的则创造出复杂且具有创意的图案,并纷纷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过程点评:通过动手操作和创作活动,学生不仅深化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还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北师版一年数学下册《认识图形》课堂笔记

北师版一年数学下册《认识图形》课堂笔记

北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课堂笔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北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

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同时,感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和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

2.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这四种图形。

2. 教学难点:从具体的图形到抽象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都是由平面图形组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图形。

2. 自主探究(1)认识长方形教师出示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特征。

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发现,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2)认识正方形教师出示一块正方形的积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特征。

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发现,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3)认识三角形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特征。

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发现,三角形有 three条边,三个角,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认识圆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特征。

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听课记录

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听课记录

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听课记录
我听了xxx老师《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的课后,我感触颇多。

一、x老师在课上语气亲切,这一点就牢牢抓住孩子的心了。

二、课始,x老师的课件出现了旋转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正方体、长方体等物体的特征,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为x年级《正方体和长方体》、六年级《圆柱、圆锥》打下铺垫。

老师用绘本中的趣味故事画脚印,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纸上利用手中的物体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从中知晓它们的画法,并且感受并理解了“面在体上”这个抽象的概念。

这个环节值得赞一下。

三、通过各种练习形式,学习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特征,并在孩子们身边找到这些形形状的物体,反过来又在相关物体上找到要学习的图形,形式多样的练习,反复巩固,抽象——具体——抽象,不断刺激孩子,激发求知欲望,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就要大家身边。

四、最后一个环节“大礼包猜想”设计得非常好,给学生一个遐想的空间,拓展思维。

在“蜻蜓”数图形这个环节,老师重点指导了数的方法。

总之,x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有层次、有深度,孩子喜欢这样的课!。

认识三角形听课记录15篇

认识三角形听课记录15篇

认识三角形听课记录15篇1. 三角形的定义在第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定义。

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图形。

它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

2. 三角形的分类在第二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三角形的分类。

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我们可以将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3. 等边三角形在本节课中,老师详细介绍了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相等,每个内角都是60度。

它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4. 等腰三角形下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相等,另一条边长与其他两条边不相等。

它的内角也有一定的限制。

5.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这节课上,老师告诉我们等腰三角形有一些独特的性质。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顶角等于180度减去底角的一半。

6. 直角三角形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中,我们开始学习了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90度,这个角称为直角。

直角三角形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7.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我们继续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边相互垂直,并且满足毕达哥拉斯定理:a^2 + b^2 = c^2。

8. 锐角三角形在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锐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小于90度,它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和几何特征。

9. 钝角三角形下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钝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大于90度,其他两个角小于90度。

它有些与锐角三角形相似的性质,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10. 三角形的周长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计算三角形的周长。

周长是指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和。

我们还讨论了周长和三角形形状的关系。

11. 三角形的面积下面是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讲座。

我们学习了不同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包括使用底边和高度、海伦公式和正弦定理等。

12. 三角形的相似性在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三角形的相似性。

相似三角形具有对应角度相等,而边长成比例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在几何学中有许多应用。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认识》_课堂笔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认识》_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认识》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学习目标:1. 能够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

2. 能够运用平面图形进行创作和解决问题。

二、课堂讲解:1. 平面图形的定义:平面图形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由线段、射线、直线等元素组成的图形。

2. 常见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3. 平面图形的特征:a. 边:连接两个端点的线段。

b. 角:由两条边共同的端点形成的角。

c. 顶点:图形的最尖端的部分。

d. 面积: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a. 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个角。

(正确)b. 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错误)c. 所有的五边形都有五个角。

(正确)2. 填空题:a. 一个____形的边有四条,角有四个。

b. 一个____形的边有五条,角有五个。

四、课后作业:1. 列举出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 画出一个五边形,并计算它的面积。

第二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一、学习目标:1. 能够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 能够运用立体图形进行创作和解决问题。

二、课堂讲解:1. 立体图形的定义:立体图形是指在三维空间内,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图形。

2. 常见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3. 立体图形的特征:a. 面:立体图形的表面。

b. 边:连接两个端点的线段。

c. 角:由两条边共同的端点形成的角。

d. 顶点:立体图形的最高或最低点。

e. 体积: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a. 所有的正方体都有六个面。

(正确)b. 长方体的对边相等。

(正确)c. 所有的圆柱体都有两个底面。

(正确)2. 填空题:a. 一个____体的面有六个,角有八个。

b. 一个____体的面有四个,角有四个。

四、课后作业:1. 列举出五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 画出一个圆柱体,并计算它的体积。

第三课时:图形的变换一、学习目标:1. 能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讲课教师XXX班别三年级班记录者XXX讲课题目四边形时间xxxx-10-13第二节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②:“你看到图形了吗?”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2、点明主题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

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2)、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3)、举例进一步深化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点评: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年学校潍学一科目数学授课人级课题《认识图形》第二节上课时间40 分钟教学过程分析意见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师: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

(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机器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获得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

的吗?师提要求:你们能把 " 相同的 " 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1、分――提示概念渗透分类思想。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3)揭示概念。

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教师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2、摸―――感知长方体(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3、感知正方体、圆柱、球(1)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分类,揭示立体图形主题,引领学生体会概念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充分感知立体图形,尝试总结物体特征,渗透归纳的数学思想,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出思考结果,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docx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docx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文昌新屯中心小学乔培林《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 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了“印”、“描”、“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了平面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上面的形与下面的形有什么不同?”此引学生行了“比” 、“ ”。

从而学生主地出了“平面形”和“立体形” ,使学生的由“口上升”思想”上的。

三、有效,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无是中的是巩固,都能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又将触角伸向周的学科,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如在学生了基本的平面形以后。

周老出示的各安全志,学生它的含再:形的名称等。

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

又如尾的:“抓小” ,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掌握基知的基上,得一种成功的快和体,情感、度和价的提升。

听评课记录--综合教育活动:《认识几何图形》

听评课记录--综合教育活动:《认识几何图形》

听评课记录–综合教育活动:《认识几何图形》一、活动介绍本文档是对于一堂综合教育活动《认识几何图形》的听评课记录。

本次综合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基本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内容及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学习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步骤2.1 导入活动•利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组几何图形的图片,并要求学生观察并尽可能多地说出其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有什么作用?2.2 新知引入•给学生讲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并通过示例向学生阐述各个图形的特征和作用;•利用一页PPT向学生展示不同几何图形,并要求学生说出它们的特征。

2.3 学习活动设计2.3.1 图形分类游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站在讲台前;•教师口述一个几何图形的特征,其他小组成员需要通过描述和表演的方式让代表猜出图形的名称;•每组依次轮流进行,积极参与者及时得分。

2.3.2 探索图形特征•配发给学生各种几何图形的卡片,要求他们根据卡片上的图形特征,分类并总结规律;•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合作讨论,提高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几何图形特征的理解。

2.3.3 手工活动•要求学生利用纸片和胶水,按照指导中的要求制作各种几何图形;•鼓励学生互相观摩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对其进行评价;•提醒学生注意几何图形的特征是否准确。

2.4 练习与巩固•分发几何图形练习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互相检查;•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引导他们检查和解决问题,并加以解答。

3. 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情况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回答,加强互动性;•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进行实时的口头评价,并在课后给予书面评价。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评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评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评课记录《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李老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李老师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

通过听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从生活数学出发。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

本着这个精神,李老师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

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玩一玩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

然后李老师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

通过本节课,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 认识立体图形 》一年级上-数学听课记录表

《 认识立体图形 》一年级上-数学听课记录表
听课日期:_________听课人签名:_________
《 认识立体图形 》一年题
执教者
课堂教学过程
点评
导入新课:
教师以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作为引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提问学生对球体与平面圆的区别,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学生积极参与回答,表现出对立体图形的好奇和兴趣。
新课讲解:
球体讲解
教师拿起球体模型,通过旋转展示球体的全貌,并详细解释了球体的特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圆的,没有平面,表面上的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都相等。学生被邀请用手触摸球体,感受其圆润和光滑,增强了对球体特征的直观认识。
正方体讲解
在正方体部分,教师突出了正方体六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并引导学生想象从一个顶点出发沿三条棱走会回到起点的特性。这种互动讲解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正方体空间结构的清晰认知。
操练巩固:
教师分发立体图形模型的复制品给学生,让他们亲手操作并尝试用语言描述手中模型的特点。学生积极参与,用丰富的语言准确描述了各自手中的立体图形,表现出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能力。
实际应用:
通过“寻找立体图形”的游戏,学生被鼓励在教室中找出与所学立体图形相对应的物品。学生成功指出了书架、水杯、地球仪等物品与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展示了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
总结回顾:
教师总结了立体图形的特点,并强调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立体图形在建筑设计、包装设计、动画制作等领域的应用实例,体现了对立体图形价值的全面认识。
长方体讲解
教师展示了长方体模型,并指出它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个长方形,且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三维特性。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报告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报告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报告》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中,《认识图形》作为一年级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形状的基本认识,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世界的探索兴趣。

本报告基于一次实际的听课经历,旨在分析《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过程、方法及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

一、课程内容与目标《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基本的平面图形,包括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理解它们的特征。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图形的初步认识:通过观察和触摸,让学生对图形有直观的感受。

2. 图形的分类与特征: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进行分类。

3. 图形的实际应用:将图形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案例分析1. 导入环节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硬币、球、书本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品的形状特征。

案例:教师拿出一个圆形的硬币,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圆形!”教师进一步引导:“对,硬币是圆形的,就像我们平时玩的弹珠一样。

”2. 图形识别环节教师逐一展示各种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命名,同时讲解各图形的特征。

案例:在介绍三角形时,教师拿起一个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触摸其三个角和三条边,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通过实际触摸,加深了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

3. 图形分类环节学生根据图形的形状和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

案例:教师准备了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卡片,让学生按照图形的种类分类。

一个学生将所有正方形卡片放在一组,解释说:“因为这些卡片都有四条相等的边和四个角。

”4. 实践操作环节学生通过拼图、画图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在一次拼图活动中,一个学生用不同颜色的三角形拼凑出一幅小房子的图案。

她自豪地说:“我用了红色和黄色的三角形,它们就像小房子的屋顶。

苏教版认识图形一听课记录

苏教版认识图形一听课记录

苏教版认识图形一听课记录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勃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孩子们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听课记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听课记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听课记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
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
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