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震精神

合集下载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 本"。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安 全和生存权益是最重要的。这种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对人 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在抗震 救灾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 从领导到普通群众,都把挽救生 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放 在首位。这不仅是责任和担当的 体现,更是对人性、对生命的尊 重和敬畏
抗震救灾精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出了பைடு நூலகம்学精神
在灾难救援中,科学技术的运用对于提高
x
救援效率、减少伤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救援设备的现代化,到救援方案的制定 和实施,都需要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已经成为抗震救灾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2章
抗震救灾精神: 传承与弘扬
抗震救灾精神强调的是团结协作。 在这场特大地震中,无论是灾区 群众的自救,还是全国各地的支 援,都充分展现了团结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对国家和人民的 忠诚,来自于对生命的敬畏,更 来自于对人类文明的坚守。在灾 难面前,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心 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壮丽画 卷,这是我们民族力量的真实写 照
5 例如,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等。通
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抗震救灾精神在国家治理和社会 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
第3章
结语
结语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 的宝贵财富和骄傲。在新 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 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品质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3
第1章
抗震救灾精神:众 志成城,共克时艰
抗震救灾精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灾难始终伴 随着文明的发展。然而,在面对 灾难时,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团 结、勇敢和智慧,却成为我们民 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 汶川特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抗 震救灾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精 神不仅体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英明 决策和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奋斗上, 更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一 心、同舟共济之中

如何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摘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是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就是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

关键字:抗震救灾万众一心社会和谐实际行动正文: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

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鼓舞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四川汶川、08年雪灾,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见证了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灾难,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尤其面对极为罕见的玉树强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带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国家: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灾后重建。

新闻媒体:加强对抗震救灾的舆论宣传,营造团结互助、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宣传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方针政策,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

公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灾区人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资料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资料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资料抗震救灾精神是指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人们针对灾情采取的一种积极向上、勇敢坚定的态度和行动,是人类社会互助合作和团结奋斗的典型体现。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需要不断地提高避险自救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避险自救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一、了解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知识,才能拥有更好的避险自救能力,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比如,我们需要了解防震减灾知识、火灾防控知识、地质灾害知识等。

二、掌握应急处理能力在灾难发生时,我们需要立即采取具体措施,进行应急处理。

比如,在地震中,我们需要迅速进行安全疏散,防止被压住,同时还需要学会基本的救护方法,这些都需要提前学习掌握。

三、培养自救互救能力自救互救是在灾难中最为重要的,因为在初始时,暂时无法获得外部救援,而自救互救是无法被取代的。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自救互救的培训和演练,例如:学会制作紧急避难所,掌握如何自救等方法。

四、加强防灾意识要想做好自救工作,首先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意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灾难前兆,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灾难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提高自身的应急反应能力,适时地逃命或逃出灾难现场。

五、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灾难中,我们不可能只依靠个人力量去面对。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团队合作的能力,协助他人自救,为救援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之,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重要任务。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福寿康宁的避险自救知识和技能,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才能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内容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内容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内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是我们应该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

国家每年都会举行许多地震应急演习,其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自救避难的认识和技能,以便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灾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震是地球多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

许多人会在地震发生时遭受伤害甚至死亡。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灾害预防和应对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建议:1. 学习灾害自救的技巧:参加应急技能训练班,以学习如何自救并避免灾害。

2. 建立应急三包:准备好一个应急包,应急水袋和储备食品,以便在灾难发生时快速行动。

3. 了解地方信息:了解紧急避难所的位置和您以前可能很少去过的地方的进出路线。

4. 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在家庭和企业中,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灾害应急计划和组建突发灾害应急队伍,以准备在灾害发生时迅速行动。

5. 加强公众参与:政府应发挥领导和动员作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抗灾救灾工作,增强自身避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6. 热爱生命,有自救意识:地震来临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

在床下、桌子旁、房梁下、固定设备下等处躲避,决不可恰逢余震就到房子外面、天桥上等高处。

以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抗震救灾及提高自救的一些建议。

而另外一个重点的就是受灾区遇险人员的及时救助。

当地震发生后,受灾区的交通、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可能受到影响,这时候需要开展搜救并及时向外报告灾情,以便得到更多的救援力量支持,同时需要在发现受困人员的同时,对其进行挂号,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一旦救援力量到达,可以最大程度地缩短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

此时候还需要各社区聚集力量,积极展开应急救援并提供志愿服务,帮助社区群众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外来救援力量了解灾区情况,协助宣传疏导和整顿群众秩序。

总之,面对自然灾害,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应对能力。

通过加强灾害预防意识和抗灾救灾意识,弘扬人性、爱心和责任感,热爱生命、有自救意识,提高抗震救灾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 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 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
• 余震再袭,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向灾区; • 低垂的国旗下,悲痛中的人民爆发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处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 、法制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 •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对 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抢救人的生命、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执政党的最大政治。
勠力同心 锐意进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 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前进道路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领导人周围,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我们就 一定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不管让他们做什么,回答始终都是一个字:‘好!’”一位灾区的团委书记如此评价。 “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一位从灾区归来的青年志愿者这样表示。
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长起来的一代人,人们曾经认为他们一帆风顺,扛不住风浪。 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他们英勇地站到祖国的前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内容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内容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内容
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但是每次地震之后,我们都能看到人们积极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抗震救灾精神。

这种精神是指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们不惧困难,不畏艰险,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竭尽全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体现不仅仅是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还包括了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中的表现,以及人为灾害中的表现。

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危难时刻的团结合作,看到了全国各地的人们无私捐助的奉献精神,看到了救援人员在无数个日夜中的坚守与奋斗。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做一名有担当、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公民。

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自然灾害、学习自救技能、参加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更加注重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工作,不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1 -。

2024年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作为一个____级的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2024年的抗震救灾精神学习活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受教育和感动。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自然灾害面前逐渐形成的一种思想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众志成城,互助互爱。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我从中体会到了抗震救灾精神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并且从中受益匪浅。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众志成城。

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了解到抗震救灾工作的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和救援人员,他们在面对灾难时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尽最大的努力救助受灾群众。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灾难,我们不能退缩,而是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发挥我们的最大潜力。

这种众志成城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灾难救助中,更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品质。

只有团结一心,我们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抗震救灾精神还强调了互助互爱的重要性。

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深受互助互爱精神的感动。

灾难面前,人们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人们不问彼此身份背景,而是只关心对方的安全和幸福。

这种互助互爱的精神,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充满温暖的一面。

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我也要以互助互爱为中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团结友爱的社会,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我还深刻认识到抗震救灾精神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根源在于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和人民的深爱。

面对自然灾害,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受灾者,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抗震救灾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对一个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爱心的表达。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应该时刻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爱心,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够挺身而出,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我深刻理解了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思想和中心价值,懂得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责任。

学习弘扬唐山大地震抗震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弘扬唐山大地震抗震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弘扬唐山大地震抗震精神心得体会学习弘扬唐山大地震抗震精神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来唐山视察时饱含深情地说:“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把唐山抗震精神升华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凸显了唐山抗震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唐山抗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公而忘私的精神。

在抗震救灾中,唐山广大党员干部用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精神,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在大地震的废墟上处处闪烁着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党性光辉,使得克己奉公、清廉务实的廉洁风范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得到全面展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至高利益的高风亮节。

在震灾的发生阶段,广大党员干部舍弃小家顾大家、牺牲个人为集体,以舍己为人的精神带领人民群众抗震救灾。

如开平区中王盼庄民兵连长徐国良震后不顾大儿子、大女儿被砸死,立刻组织全村人互救,并带头用自家的东西搭建简易塑料棚,垒锅灶做饭,安排社员吃住。

到了第2天,他用撬棍把被木梁压着死去的大儿子、大女儿和父亲、二妹扒出来,用破排子车将尸体拉到村西埋了。

开滦林西矿共产党员卢士元的妻子和儿子都震亡了,他忍着巨大的悲痛,带领工友们冒着生命危险把粮食从废墟中扒了出来,他却两天两夜没吃一顿饭,有人怕把他饿坏了,就找来几个鸡蛋要给他煮熟。

他发现后立即制止说:“灾情这么重,我们不能吃这个,要给有伤有病的职工留着!”开滦林西矿采煤一区的区长郑文,带领矿工抢险救灾,他的亲属来看他,并给他带来一张饼,他忍着饥饿,把手里的烙饼撕成几块,分给了躺在窝棚里的伤员们。

正是大地震中的广大党员干部用生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救灾部队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普通民众也是公字当先、克己奉公,因而才有了“公而忘私”的精神,使得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精神得到高扬。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惨烈的自然灾难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财产损失。

面对极为罕见的自然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灾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这次灾难中,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固、在升华,感动着苍生万物,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这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好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够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宝贵经验,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流传青史、永放光芒。

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的大地突然剧烈动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发生在这块平静的土地上。

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这里曾经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

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挽救灾区人民生命财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而同样在玉树地震之后,中华民族人民也同样团结一致,使灾难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突然降临的罕见大地震,让全国人民目睹了袭击人类生命的巨大灾难:地动山摇的瞬间,房屋倒塌、家园被毁,数万生命被吞噬于瓦砾之下。

而当我们悲悼同胞死难、痛感灾难无情之时,也看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充满英雄壮举的画面。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故事,哪里就有牺牲,哪里就有英雄。

他们之中,有解放军指战员、基层干部、学生、记者、抗震救灾志愿者、出租车司机等……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他们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最无华、最壮烈的行动,将人间大爱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人们的心目中竖起了一座座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时代风采的精神丰碑。

可以说,在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中,英雄的身影遍布灾区的各个角落,有的甚至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信息便悄然离去,但他们的英雄壮举、英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他们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桩桩件件,可歌可泣,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大灾有大爱、什么叫尊严和勇气、什么叫凝聚和挺立、什么叫无私和无畏。

在他们的身上,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展示了战胜灾难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是最具体、最形象、最博大、最深刻的教科书,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灾难超越了地域与时空,灾难是人类共同的伤痛,在无法抗拒的大自然面前,只有爱才是人类得以永恒的力量,只有爱才是人类共同抗衡自然灾难的伟大力量!灾害无情人有情!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四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以至全世界人民的情!全国各地正积极行动,关心灾区群众,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参与灾害紧急救助和灾后的重建工作。

学生作品: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学生作品: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地震灾害是世界上造成人们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大地震,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8万多人遇难,上千万间房屋倒塌,交通堵塞,停水停电,通讯中断,碎石泥流导致天地顿时一片昏暗。

灾难发生后,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

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很快自发行动起来,不分南北,不分东西,立即出发奔赴灾区,投身抗震救灾。

留守后方的,献血捐赠献爱心,全力赈灾救灾济灾。

需要钱,出钱;需要物,出物;需要人,出人。

一场地震,把全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灾区人民知道,有全国人民、各族同胞作坚强后盾,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问题,没有突破不了的难关。

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民族团结,自强不息。

一场地震,把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精神焕发出来,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抗震救灾的顽强意志和精神力量。

灾区儿童都很勇敢,经历这么大的灾难,还能舍己为人。

白乐潇一位12岁的女孩,地震发生时,她的胳膊被教室的门夹住了,为了让后面的同学跑出教室,她忍痛把自己的胳膊拽断了,同学得救了,她确丢失了一条手臂。

我一定要向她学习不怕困难,坚强勇敢,勇于救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作为一名中国少先队员,要认真学习,做一个全面发展的青少年,长大后为祖国贡献一分力量。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而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个重要方面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观念、理想、目标和追求。

抗震救灾使中华民族经受了考验,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力量,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抗震救灾精神宣讲综述

抗震救灾精神宣讲综述

抗震救灾精神宣讲综述引言概述:抗震救灾精神是指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积极应对、勇敢抗争的精神状态和行动。

宣讲抗震救灾精神的目的在于弘扬这种精神,提高人们的抗灾意识和应对能力,为灾害发生时的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抗震救灾精神宣讲的重要性和内容。

正文内容:1. 抗震救灾精神的背景和意义1.1 自然灾害的严重性自然灾害如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地震频发、破坏力强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宣讲抗震救灾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2 抗震救灾精神的价值抗震救灾精神代表了人类对灾难的勇敢面对和积极应对的态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通过宣讲抗震救灾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要素2.1 预防和准备宣讲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预防和准备。

这包括了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等方面。

2.2 救援和恢复抗震救灾精神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救援和恢复。

宣讲内容应包括组织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效率、加强重建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2.3 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在地震灾害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宣讲抗震救灾精神应包括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的内容,帮助受灾群众重建信心,积极面对困难。

3. 抗震救灾精神宣讲的途径和方式3.1 学校教育和科普宣传学校教育是宣讲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地震科普教育和模拟演练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抗震意识和应对能力。

3.2 社区宣讲和培训社区宣讲和培训是将抗震救灾精神传递给广大居民的有效途径。

可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向居民传递抗震救灾知识和技能。

3.3 媒体宣传和网络传播媒体宣传和网络传播是宣讲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新闻报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性和知识。

总结:抗震救灾精神宣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宣讲抗震救灾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抗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力量作文5篇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力量作文5篇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力量作文5篇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力量作文1“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念天地之悠悠,人类史也不过如白驹过隙;相对于无限的宇宙,我们无可否认人之渺小。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一条艰难蜿蜒前行的道路。

像风刀霜剑、山崩地裂等等,千百年来,常伴人类行路之旁。

但也正是环境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磨炼,让人类越来越坚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的闪亮,亦彰显此一道理:精神家园,玉汝于成。

且不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抗击天灾人祸,最终走向胜利的历程,仅以当代中国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意志,便是艰难困苦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襄未来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它更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永恒来源。

像“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等抗震之众志成城的场景,以及灾后万众一心的重建历程,都凝结和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它也自然而然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于“中国精神”的王冠之巅,激励着中国人民鼓起风帆、面向未来。

灾难亦有时,痛苦也会慢慢湮灭,但自然与历史的周期率,仍可能规律性的发生。

像自然灾害,有时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一些人为灾害,也可能因我们的记忆抹去过快而再次发生。

因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特别是那些让我们战胜千难万苦的经验、意志与精神,更是我们应永远记取的珍宝,它是我们纵观古今、连接未来必不少的链条和支柱。

因此,将那些“抗震救灾精神”,通过一定的形式,如文艺作品,让其再现,并教育一代又一代后人,从中吸取精神的营养,让后人走得更稳、更好,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固若金汤。

这其中,人民艺术家们的责任重大。

我们常说,艺术家要深入生活,要融入时代。

当然,表现小我,也是时代的侧映,但是,如果艺术工作者总是将身心囿于偏狭的小我之域,就难以看清时代的张力,无法亲近时代澎湃的精神,就难以把诸如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精神”的伟大,得以展现于天地间。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抗震救灾是一门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学问,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

在我国,由于地震频发的特殊环境,抗震救灾精神尤为重要。

多年来,我也深入研究和学习抗震救灾精神,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精神。

无论地震的规模有多大,无论伤亡有多严重,我们总是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这就要求我们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始终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尽最大的努力去抢救被困、受伤的人们,尽最大的努力减小伤亡。

其次,抗震救灾精神需要有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预测其具体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自己的忧患意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作出反应,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同时,我们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论是在平时的预防工作中还是在灾后的救援工作中,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再次,抗震救灾精神需要有协作精神和收敛精神。

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我们需要与众多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共同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协作一致,才能够在紧张的时间内迅速组织起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

另外,抗震救灾还需要有收敛精神,即在面对灾难和困境时,能够坚定信念,保持冷静,不被情绪左右,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最后,抗震救灾精神还需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和合理的预防措施来减小灾害的影响。

在面对地震和灾后救援工作时,我们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和团队的实力,相信我们能够战胜困难,克服挑战。

综上所述,抗震救灾精神是一门重要的学问,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

它要求我们坚持人道主义精神,提高认识、树立忧患意识,具备协作和收敛精神,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只有具备了这些精神,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作文8篇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作文8篇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作文8篇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作文1中华民族素有扶危济困,行善积德的传统美德。

两年前的汶川地震,没有像暴风雨那样,打击着人们,反而,经过风雨的洗礼,人们的心变得更为圣洁了,更为纯白了,于是,聚拢在一起,形成一股叫做“团结”的巨大力量,感动着花与木,感动着山与水,感动着天与地,感动着人世间所有的事物!而此时,我们的玉树灾区的痛苦和面临着的困难,深深地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

每当看到那房屋倒塌的图片,人们的眼睛就刺痛着;每当听到灾区人民的痛哭声,人们的耳膜就跳动着;每当想起灾区人民失去亲人的悲痛,人们的心就紧紧揪起。

滴血的心,真的很痛,很痛。

此时此刻,人们却坚定着一个信念“别怕,我们也是你们的亲人,是你们的顶梁柱……”当灾区人民面临寒冷时候,我们送去了保暖的衣物;当灾区人民面临困难时,我们送去帮助;当灾区人民面临考验时,我们和他们在一起,停住。

因为,我们是他们的顶梁柱。

天灾无情人有情,捐出的,不仅是衣物,还是,那无价的关爱与温暖,都将化成一缕缕阳光,汇成一条爱的河流,给灾区人民无限力量。

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就是一座爱的堤坝;我们的手牵在一起,就是一座情的长城。

一衣一物皆心意,一元一分总关情。

因为你的一分援助,受灾群众将多一份温暖!那一颗颗期待帮助的心将会永远记住你们!将取得群众将会永远记住你们!历史会永远记住你们!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作文2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繁华的城市在短短的几十秒钟内化为废墟。

为了帮助在这场大地震中受灾的人民,我们实验小学特举行了“风雨同舟抗震救灾”的募捐活动。

在5月19日——21日这三天为全国哀悼日,在5月19日14时28分全国人民都要默哀三分钟,在小雨下,我们学校的全体同学都在哀悼在这场大地震中遇难的灾民。

默哀时,我的耳边只有警报声和汽车鸣笛的声音,时间仿佛都凝固了,空气中漂浮着一种静静的哀思,我的眼前浮起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直升飞机向灾区空投去无数箱食品;解放军战士从废墟中抬出一位位幸存者;一辆辆救护车中装满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默哀后要举行募捐仪式,学生代表们拿着钱,将它们放入募捐箱里,我虽只捐了五元钱,这点钱也许只能帮灾区的小朋友买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或一本练习本,但请记住:一场巨大的灾难除以13亿将变得微不足道,一点微弱的爱心乘13亿将使人感到无限的温暖。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02 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 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03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让我们看到 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1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科学决策、 精准施策,为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政府及时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们能够在灾难
3
中挺立不倒
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
在灾区救援的过程中,广大军民不畏 艰险、勇往直前,克服了重重困难,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奋战在灾区第 一线,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
2
3
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们在 灾难面前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勇气
国的担当和胸怀
01
02
03
04
7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1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在对 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视上
2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 施,为灾区人民提供生活
保障和经济发展支持
3
这种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国 家对灾区未来的关注和期

8
启示与意义
启示与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坚强与勇敢 的象征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
目 录
01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0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03 舍己救人、无私奉献 04 凝聚力量、共克时艰 05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06 开放透明、国际合作 07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01

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

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

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1981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市突然发生一次里氏7.8级的地震,瞬间造成了240,000人死亡,160,000人受伤,300,000人无家可归,90%至100%的建筑物被毁。

但是,在这场震惊中华大地的灾难中,有无数的人在自救、互救,展现出了强大的自救精神和抗震精神。

这些弘扬的抗震精神,不仅仅是唐山人民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是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

一、自救勇气与智慧《唐山大震》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唐山地震中人们有条不紊、迅速地自救的场景,许多受伤的人都在努力地考虑自救的方法。

比如,把碎片绑在伤口上止血、用毛巾、被单或者坐垫等叠在一起,做成簇团以避免严寒天气的伤害。

有的人会包扎好伤口,让其他人将其轮流搀扶着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这些人在苦难时刻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极为珍贵,这种自救精神值得我们弘扬,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会更加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

二、互助友爱与坚定信仰唐山地震之后,许多人都在街头遇见自己的家人和亲人被困,等到抢救的人员一点一点地将被埋的人救出来时,已经是几天几夜过去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唐山人民展现出了互助友爱的情感和坚定的信仰。

许多人都是在向上帝祈求生还,并决心要坚持下去。

许多人都在救援之后,不追究任何过错,而是一同过着幸存的新生活。

这种坚定信仰与互相扶持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唐山人民,在互相救助的同时,多发扬一份关爱他人的精神,并培养自己的坚定信仰。

三、坚毅意志和自强不息精神唐山地震中,有许多身体严重受伤的人不愿意放弃,继续坚持治疗,最终战胜了病魔。

他们在灾难中表现出的坚毅意志和继续前进的勇气,令人佩服。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如果心智强大,我们能够在绝望之中找到一线希望,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保持一份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我们应该向唐山人民学习,学习坚毅意志,面对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地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中为什么要突出羌族文化保护?
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 的民族特征,他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 要贡献,突出羌族文化保护有利于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 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突出羌族文化保护有利于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越来越大。这表明 ( ) 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 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 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 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 复杂化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 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剖析]本题以冰雪灾害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与社会 发展的有关知识。本题可采用排除法。②④说法错 误,①③正确解释了材料中提到的几个因素,故选 C项。
2、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 绸缪,防患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 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 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 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 然规律和相关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 向作用。抗震救灾精神属于正确的价值观范畴,对于 灾后重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灾后重建提供精神 动力和智力支持。
高考预测
汶川地震中,我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受 灾惨烈,北川的汶川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普查资料全部被掩埋,大量羌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人遇难。抢救羌族文化,刻不容缓!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明确灾区重建, 要突出羌族文化保护。
热点专题
弘扬抗震精神,
重建幸福家园
主讲人:丁福莲
湖州市长兴华盛虹溪中学
背景材料
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 ——2008年10月8日上午在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
震救灾斗争中,我们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 神。 他指出,我们的党、军队、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这是中 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内在力量,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 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我们的党、军队、人民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 格,这是中华民族勇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 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 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 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 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高考预测
中央财政已安排700亿元用于建立灾后恢 复重建基金,主要用于灾区基础设施建设、教 育和医疗救治、稳定物价等。截至2008年底, 中央财政共下达汶川地震受灾群众生活救助资 金417.94 亿元
这体现了经济生活的哪些道理?
(1)体现了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体现了财政作用。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地方财政 先后拨付巨额资金用于抗震救灾,体现了财政的如下 作用: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 稳运行的作用。 (3)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中央和地方财政先后拨 付巨额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坚持了以人为本,统筹了 经济社会发展。
[剖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知识。①说法绝对化;④说法错误, 规律是不可改变的,故排除。②③看到了人能够发挥意 识的能动性来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从而提 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故B项入选。
震救灾斗争中,我们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 神。 他指出,我们的党、军队、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这是中 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内在力量,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 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我们的党、军队、人民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 格,这是中华民族勇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 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 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 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 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思路解析
抗震救灾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 核心——“爱国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精神中 “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基 本内涵。 (2)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 的突出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 代内容。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
③传统文化是在 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 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 文化的积累。突出羌族文化保护有利于在继承的基础上 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 越突出,突出羌族文化保护是表明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高考典例
[例1](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2008年1月中下旬, 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 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的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 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 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 成如此严重的灾难。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 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 区以及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 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 视防范灾害的工作。据此回答1~2题。
(2)从政党角度看:
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
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④贯彻“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⑤科学执 政,民主执政;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 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3)从人民角度看:
人民民主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 重视灾后重建,是对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尊 重,维护了生存权与发展权。
高考预测
“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 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 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高考预测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 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 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一 时间赶赴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 作。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紧急预案, 从各方面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后 重建的原因?
(1)从政府角度: ①这是由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 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人 民意志的执行者。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 了国务院必须重视灾后的重建问题。 ②这是政府正确行使职能和坚持其工作的基本原则的表 现。国务院重视灾后重建问题,是正确行使组织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搞好公共服 务职能的表现,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③这是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树立政府权威,必须做到权 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国务院关注灾后 重建,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表 现。
分析抗震救灾精神对于灾后重建 有何指导意义?
(1)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 导向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弘 扬抗震救灾精神,可以调节人的生理活动,可以为灾 后重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震救 灾精神,属于正确的社会意识,对于灾后重建具有能 动的反作用,对于灾后重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